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公开招募的方法,选取40名民办高校贫困生作为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前测、后测加追踪后测的实验设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团体辅导;民办高校大学生;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正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1]。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并倡导,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只研究心理问题的模式,开始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旨在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社会繁荣进步。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贫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探讨保障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在广西某民办高校选取40名贫困生。通过访谈,最终确定实验组18人(男6人、女12人),对照组22人(男7人、女15人)。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一名女学生因客观原因退出,实验组全程参加实验的学生有17人(男6人、女11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段建华[2]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包括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6个因子,量表的信效度较好。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3]。中文版的GSEC最早是由张建新等修订,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研究过程

1.3.1 前测

在团体辅导前一周,采用GWB、GSES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

1.3.2 团体辅导过程

本次团体活动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治疗理念,制订本次辅导的具体方案:采取封闭式方法,实验组贫困大学生每周接受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每次时间为1.5~2小时,共接受6次辅导。对照组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方案如下:

第一单元:“相逢是首歌”。通过“桃花朵朵开”“松鼠搬家”“串接你和我”等暖身小游戏,让团队成员互相熟悉,建立温暖、和谐、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并签订团体辅导契约。

第二单元:“信任你我他”。通过“解手链”“盲人之旅”“信任背摔”等活动,让团队成员明白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和体验人际沟通,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

第三单元:“我是谁”。通过“20个我”“戴高帽”“天生我材”等活动,让团队成员从多个方面深入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第四单元:“我的情绪我做主”。通过“猜猜我的情绪”“愤怒契约”“‘情’有可原”等活动,让团队成员认识情绪、觉察情绪并学会控制情绪。

第五单元:“快乐成长”。通过“成长三部曲”“生命线”“烦恼回收站”“突破压力圈”等活动,让团队成员正确认识压力,增强抗压水平。

第六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通过“十年后的自己”“红色轰炸”“祝福你我他”等活动,让团队成员树立人生目标,提升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并感恩和祝福其他团体成员。

1.3.3 后测和追踪

分别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和结束后三个月,统一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GWB、GSES测量。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GSES、GWB前测结果比较

两组被试在干预前的GSES、GWB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上是同质的,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该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GSES、GWB后测结果比较

两组被试在干预后的GSES总分、GWB总分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经过6次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辅导实现了预计效果。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GSES、GWB追踪后测结果比较

为了检验心理团体辅导的长期效果,本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追踪后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GSES总分、GWB总分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团体心理辅导的影响仍然存在,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2.4 实验组辅导前后GSES、GWB结果比较

为了进一步检验心理团体辅导的效果,本研究对实验组的前测、后测和追踪后测结果进行了两两比较,由表2可知,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GSES、GWB总分有显著差异,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得分。在GWB各项因子中,除了对健康的担心外,其他因子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这说明实验组的主观幸福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都得到了明显增强,团体心理辅导对实验组成员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验组前测和追踪后测的GSES、GWB总分有显著差异,追踪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得分。在GWB各项因子中,除了对健康的担心外,其他因子追踪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增强了实验组成员的主观幸福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并且效果得到了巩固。

实验组后测和追踪后测的GSES、GWB总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稳定。

2.5 对照组辅导前后的GSES、GWB结果比较

由表3可知,对照组后测、追踪后测的GSES、GWB得分与前测相比,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变化不大。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6次团体心理辅导对实验组贫困大学生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并在研究结束后的3个月内保持了较好的干预效果,而对照组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水平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与何瑾、樊富珉[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受社会大环境和自身经济状况不好的影响,部分贫困大学生性格自卑、敏感、消极,习惯于逃避问题。他们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与别人沟通。但作为青春期的大学生,他们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纳,希望融入集体。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沟通,让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为贫困大学生展示自我、学习人际沟通技巧、获取理解和支持提供了条件。

笔者认为,团体方案的设计对辅导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针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人际交往、自我接纳、自信心训练、情绪调节、抗压力训练等活动,让被试处于和谐、包容的环境中。这有利于被试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融入团体,进而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和其他团体,从而增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

团体的同质性也是促使团体心理辅导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团体内的成员都是贫困生,他们年龄相近,生活背景相似,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在相互支持中获得力量和希望。团体内部安全、温暖、包容的氛围使成员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更易于提高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佟月.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4-295.

[2]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57.

[3]Schwarzer,R.&Aristi B.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J].Word Psychology,1997(1-2).

[4]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97-399,402

上一篇:音乐教育在健全人格养成中的促进作用下一篇:山西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