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二级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心理学二级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医学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医学院校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以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为例,围绕建设特色、建设思路、活动开展方式、实践效果进行研究说明。

第一篇:心理学二级论文

医护专业二级心理辅导站运行制度研究

◆摘 要:在高校的正常运行及建设中,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全面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是必要的选择。在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压力普遍增大的条件下,对高校合理设置二级心理辅导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医护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针对当前我国医护专业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医护专业;二级心理辅导站;运行制度

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提升自身个人理想,就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人才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学生通常面对高负荷的学习以及很强大的就业压力,经常有新闻媒体报道有心理压力导致的学生命案。医护专业学习年限为三年,学业任务很重,并且对于考学要求很高,更加需要有效的二级心理辅导。

1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在实现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时,将专业知识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教育内容。随着我国相关部门的呼吁号召,各大院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各个高校通常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随着学生对于心理辅导的需求,二级心理辅导站也越来越重要。心理辅导站通常承担着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完成阶段性学生心理情况测试、对具有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呈现出“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辅导”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对于没有体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关注度比较低,这样模式下的心理教育工作就相对比较局限。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各院系的辅导员,水平不够专业。对于医护专业来说,可能会有医院心理科的医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调整。但是大多数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工作范围及工作内容。另外还有很多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系统,不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学生范围内的全面覆盖。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我国高校在建设二级辅导站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医护专业,必须要实现转变。使得二级心理辅导站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在院系内能够实现全员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职能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主要是指各个高校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运行基础之上,再由各个院系独立设立,对于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效应的院系组织。二级辅导站在工作职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能够全力配合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办的各项活动与工作,以院系的角度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支持。其次,以院系为单位能够在更深层次对院系内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心理辅导具有更广泛的涵盖面。不仅仅能够针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能够日常评估大众心理水平。二级心理辅导站对于不同的学生能够特异性的制定辅导方案,使更多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帮助。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针对工科、文科、理科、医学等不同专业现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我国医护专业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

医护专业是高校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大多数高职院校医护专业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在校时间相对其他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医护专业学生的成长对于校园的依赖性比较高,因此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二级心理辅导站需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不断的进行完善,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参照国家以及上级部门的标准,严格建设心理辅导站,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实现持续发展。另外,院士还可以根据自身院系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活动。医护专业院系特点鲜明,可以抓住医护资源这一特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得到优化。

3.1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在我国当前发展条件下,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出现的危险事件频繁发生,高校以及国家教育部门都认识到了对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关于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要在三年内学习大量的医学知识,在高压力高负荷的条件下进行学习,仅仅凭借学校级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对心理辅导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对于医护专业而言,与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都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独立的学科,并且具有不同的培养机制。在进行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建立更加适合医护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制度建设工作上,学校相关机构应该加强院系的具体工作,在学校机构的牵头以及支持下,二级院系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制定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计划,指导院系内部执行人员开展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队伍建设工作上,应该针对从业人员执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派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辅导员到专业机构去进修,并且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学校对于二级院系辅导站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改善心理辅导站的办公条件,满足心理辅导的环境需求。对于条件允许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学生专业的特征,购买能够实现心理测评的软件,丰富院系辅导站的内容。

3.2明确工作职责

学校在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时,必须要明确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部门机构的工作职责,使得这一机制能够长时间实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为二级心理辅导站,一定要将心理卫生知识传达给学生,对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增强。作为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全力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关于学校组织的各类交流活动,要严格执行。对于医护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自身具备医疗知识,应该根据其知识能力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工作的效率。[6]另外,作为院系辅导机构,要做好学生危机的干预工作,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3.3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保证心理教育工作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在工作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5个结合:也就是知识的讲授与心理自助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单独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自我学习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预防疾病及心理发展相结合;思想辅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另外,辅导站的工作应该具备全面化。首先,应该向学生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力解决学生们对于学习以及职业的困惑。其次,要建立医学专业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发挥自我痊愈的作用,且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更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档案一定要保密,避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课堂,还应该多多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心理健康运动会、心理知识竞答、心理影片观看与赏析。这些活动都会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提升心理辅导的质量和效率。

4关于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具体队伍体系

关于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专职人员一种有7名,课程教学的队伍一共有24人,站点的工作队伍一共有186人。形成了很重要的一支骨干队伍。在学生的群体当中,朋辈辅导员大致有200名,班级心理辅导员大致为800余人,寝室当中的信息员大致为8000余人,在一线比较活跃的学生成为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主要组成部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實践证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与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医护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应该具有医护专业的特色,通过心理辅导站开展的活动,促进学生们互相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能够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有更广阔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钟晓虹.高校医护专业学生职业压力调查及对策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01):128-132.

[2]黄国梅,简平,周小利,et al.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生家庭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05):428-431.

[3]经卫国,姚本先.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医护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4]张仕庆.体验式团体辅导教学在医护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03):110-112.

[5]王竞芳.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J].求知导刊2018(19):47-47.

[6]刘立飞,赵莉娟.浅谈内蒙古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40-141.

作者:巩莎 亓国锋

第二篇:高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建构初探

[摘 要]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和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探索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初步建构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构方法。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工作机制

[

大学阶段是人生求知和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是自我意识由不成熟向成熟人生迈进的过渡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为学生一生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尽管各高校通过设立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班级心理月报表制度、开展新生心理适应专题讲座、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及档案工作、“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个别及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面的工作都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一定心理指导与服务,但是在工作的力度和体系运作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对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初步构建进行探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

在对成都体育学院近三年学生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占了50%左右,有中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了10%以上,与其他各种资料所显示的结果[1][3]较为一致。另外,在心理健康测评回访中,每年均有5%左右的学生表示有过轻生的想法,需要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辅导。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断乳期的后期,个体社会化和成人化的过渡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相关,也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刺激增强等因素密切相关[2],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学习心理问题、情绪情感问题、恋爱与失恋心理调节、人际交往问题、挫折应对问题、互联网心理障碍问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生命价值观探索问题等。由此可以看出进一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成才的重要保障。

由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如新生心理适应专题讲座、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及心理档案建立、“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学生心理委员心理月报表制度、团体心理沙盘活动、学生心理委员制度等。尽管如此,能影响到的学生也较为稀少,大部分学生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主要原因之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于被动,心理咨询的工作特点导致只能针对少部分学生进行。因此为全面而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提出建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加强院(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在全校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积极普及、主动预防,主动干预。

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构

(一)建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

建立院(系)建立心理辅导站,有如下几点优越性。

首先,院(系)心理辅导站人员熟悉本院(系)心理辅导对象状况,方便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并从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较少,班主任、辅导员、导生、学生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咨询员等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充当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其次,院(系)學生群体相对固定,可以随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开展跟踪及指导服务;院(系)心理辅导人员也可以积极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能很好地保证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参与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时间。

再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工作更能发挥创新型开展特色工作。同一学院(系)的学生之间有大体相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出现的心理困惑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文科类学生容易在情绪情感上出现问题,而体育类学生则在情绪管理上容易出现问题。以院(系)为单位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可以在本院(系)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加强工作力度,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测评、心理互动活动等特色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可行性

在确立了建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网络这一思路后,我们进行了针对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有效问卷224份,其中男生74人,女生150人,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98%的学生认为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80%以上的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超过6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设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超过50%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网络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对全校教师的访谈和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在院系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以上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需要深入普及,在各个院(系)建立心理辅导站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为广大师生所欢迎的。

此外,超过50%的学生希望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获得自我成长、自信、人际交往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恋爱指导、抗挫能力等心理指导与支持,这些对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构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或心理辅导的了解与认识呈现出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提供心理服务以及在院(系)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网络的需求也有差异。这说明,在建构二级网络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深入调查,结合学生的专业差别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机制的探讨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构建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势在必行。

1.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构模式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必须依靠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人、财、物到位。首先,辅导站人员队伍建设。各院(系)每学期均会在学生工作部的统一指导下完成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及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委员选拔与培训、班级心理月报表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相对完善的人才队伍。其次,辅导站条件设备的配置,根据各院(系)专业特点,自行配置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设备,但应突出心理辅导站工作的独立性地位。在管理方式上,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接受学校心理咨詢中心的指导和管理,同时结合本院(系)的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独立开展活动。

2.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人员组成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老师不可能全部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担任,而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就成为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首要工作重点。首先,院(系)应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定期选派辅导员、班主任到校外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3.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基本职责

首先,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应参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完成各项任务,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本院(系)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其次,定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针对本院(系)突出的心理特点开展团体心理沙盘活动。再次,通过深入了解,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并展开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4.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模式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应在学生心理问题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性教育,而不是出了问题再进行补救性治疗。具体方法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的意识,积极提升其心理调适的能力,以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沙盘、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测试、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游戏等形式开展工作。

以上是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开展的关于建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初步探索。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措施。但除了建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之外,我们还应继续用“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全校范围内最大限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科学、健康的人生观,提升心理素质,多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爱,陈勃.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易发事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2]薛玲,段海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二级网络的建构[J].德育工作,2005(S1).

[3]曾永辉,钟向阳,魏剑波.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教育,2010(12).

◎编辑 张 慧

作者:刘霞

第三篇:医学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实践研究

[摘           要]  医学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医学院校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以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为例,围绕建设特色、建设思路、活动开展方式、实践效果进行研究说明。

[关    键   词]  医学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8年颁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9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医学院校辅导员作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创新适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是我们一直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1]“二级心理辅导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山西医科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于2011年成立了学校第一家二级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心理成长俱乐部”。大学生心理健康俱乐部自成立以来,本着为全院师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和立场,踏踏实实干实事,深受学院师生好评,根据每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满意度为95%。大学生心理健康俱乐部推行学院师生全员参与,共创师生和谐的心灵家园,因此自创建以来,参与度始终保持90%以上。

一、建设特色

从命名到活动方式都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我们选用以“心理成长”命名是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我们开设“大学生心理成长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俱乐部这样一个正式的、固定的场所,通过心路引航、心海扬帆、心语心愿、心随影动、心灵鸡汤、心情对白等相关活动,让参与俱乐部活动的学生找到归属感,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得到心理潜能的激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关于加强心理服务体系的论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院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积极探索适合护理专业学习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进一步完善能体现我们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促进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事业人才。

二、建设思路

面向护理学院全院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以预防、发展为重点,做好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工作,通过六大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助、朋辈互助、专业帮助、社会支持的强大力量,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模式。具体做法就是编印图文并茂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纸质刊物和资料,在护理学院各年级教室发放,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微信、微博、QQ推送与心理学相关的短视频、图片、简短文字,激发广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开展心理学知识系列讲座,传授心理调适技能;对每年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护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小群体同类普遍问题,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电影赏析、心语沙龙活动;加强俱乐部所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指导老师及所有心理委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的专业水平;做好转介工作,将问题严重需要心理治疗的学生及时转介给专业机构;做好大学生心理成长俱乐部每年的工作总结与反思,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集体讨论,展開课题研究,最后形成报告。

三、活动开展方式

“二级心理辅导站结合本学院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开拓性地开展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的特色活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3]学院采用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结合心理学教育的规律,形成了一套“润物细无声”的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有效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途径。

(一)心路引航——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活动目的:1.传授心理学知识,识别心理异常现象;2.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主题内容:1.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规划大学生活;2.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学会自我调适技巧;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际交往面面观;4.专业认知教育;5.职业生涯规划(一);6.职业生涯规划(二)。

(二)心海扬帆——心理团体游戏

活动目的:1.为参与者营造一种团体氛围,成员在这种氛围中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2.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活动内容:此活动共设置六个单元,每一篇设置六个游戏名称。六个单元分别针对环境适应问题、学习管理问题、自我意识问题、沟通交往问题、心灵成长问题、竞争合作问题设置。

(三)心语心愿——心语沙龙

活动目的:将具有共同问题的少数人聚集起来,以一种自由的、开放的形式组织大家就一个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如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问题征集,将问题按照类型分类分组,分别组织有某一类心理困扰的学生,针对一个目标问题组织一次沙龙活动。在放松的环境中让学生倾诉心声,缓减心理压力,同时增加成员之间的情感体验,加深彼此的理解。

活动内容:以学生感触深的近期发生的主要事件(如各种学生活动)或学生普遍存在并关注的内容(如就业观、大学生恋爱观、网游)为主题,进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心随影动——电影的心理赏析

活动目的:1.讲授相关电影心理赏析的理论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电影心理赏析水平打下基础;2.观看和分析心理学影片或者适合从心理学角度赏析的电影,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心理赏析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塑造更加和谐健康的人生态度。

活动内容:选择适合医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蕴含积极心理学教育意义的影片。如《阿甘正传》《美丽心灵》《蒙娜丽莎的微笑》《爱德华大夫》等,师生在电影赏析的同时赋予大学生对生活的启迪与感悟,促进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五)心灵鸡汤——读书会

活动目的:心灵鸡汤旨在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期刊以及专业书籍、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等,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提升身心健康状况,使学生以和谐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读书内容:心理学期刊、心理學专业书籍、励志书籍以及能够抚慰学生心灵、有助于学生身心康复的图书等。比如,《人性的优点》《心理学与生活》《自卑与超越》《平凡的世界》等。

(六)心情对白——个体辅导

辅导目的:发现护理专业师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方法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认知,矫正不良行为,排解消极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

服务内容:1.预防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出现;2.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3.发现并转介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

四、实践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俱乐部自2011年创建以来,坚持“分享快乐·担忧愁”的宗旨,同三千余名护理学院师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护理学院自大学生心理健康俱乐部创建以来,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发生恶性事件的发生率为零。其次,为护理专业三千多名师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社会快速变化过程中的多元文化冲突、数字化生活方式等,日益使青年大学生感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力量的挤压。”[4]各种压力会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进而影响学生的心情和行为,这不仅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还会直接影响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我们创办的“大学生心理成长俱乐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释放压力。然后,在组织、策划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提升了护理专业师生团队协作、组织策划、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

“大学生心理成长俱乐部”为护理专业的老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自助、互相勉励、共同体验的良好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身处不同阶段遭遇不同困惑的老师、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不仅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活动过程中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为整个学院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事业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中共教育部党组,2020-05-07.

[2]江伟,刘珊珊.高校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5(11).

[3]石丹丹,马敏娜.高校二级辅导站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7).

[4]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3).

◎编辑 曾彦慧

作者:郭翠梅

第四篇: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思考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由部分辅导员来兼任心理辅导员,这大大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但由于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二级心理辅导站作用的有效发挥。本文在剖析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举措,以期为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心理辅导员;专业化;二级心理辅导站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所谓的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在高校原有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在各院系内设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机构,由部分辅导员来兼任心理辅导员,负责院系的心理教育工作,这是相对于校级层面的一级辅导站而言的。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辅导员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这势必会限制二级心理辅导站作用的有效发挥。虽说制约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有效运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一批能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又能注重自身成长的高素质的心理辅导员,这提示我们,高校亟须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的队伍建设,提升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一、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将心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有助于扩大心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心理辅导员能有效将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常规管理中、普及每个班级甚至每位同学。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有限,进行心理咨询一般需要预约,而心理辅导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更了解本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极大地方便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有利于心理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与自我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仅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并且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体验,最终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心理辅导员真正实现了专业化成长,才能够有效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换个角度来看,心理辅导员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困惑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和成熟,改善精神面貌,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和生活,可以增加个人成就感,认识到自身价值。

二、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困境1工作量大,自我调适能力不高

一般而言,心理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处于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的状态,容易疲于应付,因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而且,心理辅导员更容易接触到带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与成长困惑的学生,很多不良情绪和态度会反移情于心理辅导员,加之许多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心理学习和培训的背景,自我觉察能力欠缺,情绪调节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工作开展。而这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又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聘任制度不完善,专业队伍不稳定

从各高校聘任资格看,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还处于无章可循,无标准可参考的探索阶段。高校心理辅导站工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没有对心理辅导员的入职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殊不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心灵沟通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项工作,如果聘任了不合适的心理辅导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境况堪忧,甚至是危险的。

二是心理辅导员的队伍流动性很大,导致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受阻。心理辅导员很可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刚刚熟悉了工作,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就被安排到其他岗位,这种岗位设置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心理辅导员缺乏对工作的长期规划,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极大地影响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培训体系不健全,督导制度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譬如:①岗前培训欠缺,心理辅导员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虽然安排了一些培训,但也是随机的,心理辅导员对这些培训的重视度明显不够,无法全身心投入;③缺乏咨询督导,心理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易导致职业倦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备,工作热情不够高

目前,心理辅导站工作在运行体制上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譬如这项工作与年终考核、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挂钩;心理辅导员专业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认可,导致其工作热情不高等。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数量不断上升,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感到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自我价值感降低。

三、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举措1以制度为保障促进专业化成长

(1)实行专业资格准入制度。各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专业调研和主题讨论,制定规范的心理辅导员准入制度。例如,不妨以职业资格为门槛,综合考核专业背景、工作技能、性格特征等因素,选拔出能真正胜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使得心理辅导员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心理辅导员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如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倾听能力、富于爱心、善于体验等。这些素质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正如美国学者艾鲍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2]如果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能够进行综合素质的筛选和评估,必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却很难对心理辅导站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致使心理活动范围和质量受到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而,高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活动经费,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从而有力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2以培训为推手促进专业化成长

(1)培训体系标准化。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这就亟须管理部门出台一套规范、系统的专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咨询技能技巧等技能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爱好以及常见心理困惑等情况;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性格优化、精神成长、未完成情结的处理等。

(2)心理咨询督导常规化。有效的心理咨询督导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最好向导,即由专业的资深人士定期在高校提供现场督导和专业研讨,不仅可以通过有经验的督导师发现咨询中的种种失误,指导心理咨询的技能和伦理法则,还可以通过督导促进心理辅导员的心理成长,及时处理在咨询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未完成事件和职业倦怠倾向等。当然督导师资源有限,从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倾向选择专家督导与朋辈督导相结合的模式,朋辈督导又称为同行督导,是指一组同行聚集在一起分享和讨论有关咨询的各种情感体验。[3]这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有力补充,而且这种形式有必要长期存在。

(3)学习交流定期化。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同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学习交流:一是加强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如可成立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所,针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课程建设、心理干预等展开充分研讨。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之间的交流,开展专业同盟之间的心理互助。心理辅导员之间可以拓展视野,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共传。

3以激励为手段提高专业化成长的热情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考核融入心理辅导员工作中,提高心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开公平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算入工作量,并与评先评优、晋升职务、参评职称、岗位津贴相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心理辅导员予以表彰与奖励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培养心理辅导员骨干,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4以自我成长为动力实现专业化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中,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成长,而忽视心理辅导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成长,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如果咨询师欠缺个人成长的体验,就难以拥有工作中所必需的个人安全感、自信心与活力,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发挥也会因此受到限制,也无法为求助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深入心灵的工作,是心理辅导员不断运用自我的过程,需要心理辅导员具备清晰的自我概念,时刻保持敏锐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关照能力,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处理“未完成事件”,学会缓解职业枯竭,提高职业伦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征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166—170.

〖=2〗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2):57—60.

〖=3〗陈祉妍,沈东郁,吴和鸣.对心理治疗工作中进行小组督导工作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07):515.

〖=4〗孟莉.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02):117—121.

作者:柯晓扬 张玲

第五篇:汶川地震消防战士救灾后心理创伤二级预防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消防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实施心理干预对维护健康、治疗与防范二级心理创伤的效果。方法:采用PSQI、SCL-90、SAS和SDS等量表对参加救援的消防战士进行评估,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一年后对研究组重新进行心理评估。结果: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创伤,减少灾后刺激因素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并能保障与增强消防战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心理干预帮助消防战士渡过二级心理创伤与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效果,意义重大。

关键词:汶川救灾 消防战士 心理创伤 二级预防

重大灾难事件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1]。汶川大地震惊心动魄、景象十分惨烈,灾难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打击,此次参与抗震抢险的广大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目睹灾难造成的大量人员被压埋,大面积房屋倒塌或成为危房,道路受到严重破坏不通畅,在恶劣的环境中高强度工作,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精神卫生状况,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处理他们的心理应激、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医务工作者、心理学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我院第一时间成立心理干预小组为参加灾区救援从第一线返回的部份某部消防战士进行系统、定期的心理干预,为今后制定重大灾害救援官兵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广东省某消防部队参加汶川大地震救援返回的消防战士33人设为研究组进行心理测评,配比抽取33名未参加救援的消防战士设为对照驵,心理干预一年后,研究组资料完整者31例。研究组年龄19-31岁,平均年龄(23.85±3.39)岁。受教育水平:大专12人,中专6人,高中12人,初中3人。婚姻状况:已婚7人,未婚26人。入伍年限:不足3年10 人,3~5年9人,6~10年4人,10年以上10人。对照组为配比抽取该部队消防战士33人。两组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和入伍年限等方面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a.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该量表90个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可以评定一个特定时间(通常是1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为5级(0~4级:0为从无,1为轻度,2为中度,3为相当重,4为严重),该量表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与常模比较,高于常模为异常。b.焦虑与抑郁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等做为评估工具。c.睡眠质量评定: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1],评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该表由表及里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其中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夜功能障碍),每个因子分0、1、2、3、4级,累积得分为PSQI总分(0~21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PSQI≥ 8被视为睡眠质量差。d. 心理干预方法:对研究组运用集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和一对一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方式为认知领悟技术、情绪理论稳定技术、放松训练等;一年后对研究组重新进行心理评估。e.统计方法: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量表指标如果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用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研究组的睡眠状况分析 研究组在返回一周内的睡眠状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显示,其研究组的睡眠质量与睡眠效率较差;研究组通过心理干预一年后,其睡眠质量与睡眠效率明显好转(P<0.05),睡眠总分为5.18±1.56,表明研究组睡眠状况已经恢复,见表1。

2.2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心身状况评定分析 研究组在返回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与闪回,情绪低落,持续时间为1~3周。另外,出现注意力下降1 人,记忆下降3人,睡眠严重不良5人。研究组在返回一周内的心理卫生状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显示,个别人有抑郁、闪回,轻微、适时的焦虑与恐惧体验。经过一年心理干预后,抑郁、闪回症状基本消失,焦虑、恐惧体验等迅速缓解,心理卫生健康度得到增强,见表—2。研究组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对照组无差异,研究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定(49.48±8.70)虽然高于对照组(46.29±8.77),但无统计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尚没有符合抑郁的个案。

3、讨论

灾难能够给人造成心理创伤是众所周知的,不及时治疗,会让人痛苦一生,个别人可有性格改变、极端行为或暴力等。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他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我们从三个方面为救援者进行了心理干预:集体讲座、小组心理干预和个体治疗,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对部份消防战士进行了多次小组治疗,个别消防战士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通过认知领悟技术、稳定情绪技术、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使消防战士感受良好,基本解除了灾难惨烈现场出现的急性应激反应(恐惧体验、焦虑、抑郁、闯入、警觉和睡眠障碍)。研究显示,对消防战士在救援过程中的心理创伤、心理边缘问题的早期干预已有显著成效。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5],心理健康和个性同时受到环境和影响,环境直接或通过个性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6],江氏报道:“中国张北地区受灾人群3个月和9个月后的PTSD发生率分别为18.8%和24.4%[7]”,救援人员自然是心理创伤的高发人群,防范与治疗救援人员心理创伤的发生、发展意义深远。通过我们的心理干预,一年后救援人员的睡眠质量与睡眠效率明显恢复、睡眠紊乱显著改善;抑郁、闪回症状基本消失,焦虑、恐惧体验等迅速缓解,心理卫生健康度得到增强。部份救援的消防战士还在救援工作中体验到了幸福感、自豪感,我们又在一年后随访,无一例PTSD发生。

参加大地震的救援人员存在情绪减低、闪回症状,个别有轻微、适时的焦虑与恐惧体验。经过一年心理干预后,情绪减低、闪回症状基本消失,焦虑、恐惧体验等缓解,阶段性工作显示,对救援后的心理创伤、心理边缘问题的早期干预有显著成效。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消防战士渡过二级心理创伤,减少灾后刺激因素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心理干预帮助消防战士渡过心理创伤危机恢复正常生活与心理健康维护具有重大意义。

(注: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基金项目 基金号200808021)

参考文献:

[1]潘集阳.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1,特刊:104-106.

[2]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1,特刊:104-106.

[3]吴文源. 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1,特刊:104-106.

[4]吴文源.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1,特刊:104-106.

[5]冯正直,张大均.中国版SCL-90的效度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2001,23(4):481-483.

[6]姜忠东,陈继军,卢山,等.不同兵种士兵个性特征比较.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8,17(7) :655-656.

[7]江琴普等.河北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 :16.

作者:赵长江 谭晓雪 黎雪松 谢国军 罗伟森 符毅 容倩华 伍丽华

上一篇:信息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