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题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据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小学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占32%,自认为朝气蓬勃的占43%,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占27%。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课题心理健康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课题心理健康论文 篇1: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课题项目在京开题

2013年4月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边玉芳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课题批准号BBA120017)在北京开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方平教授、北京市教委张凤华处长、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张朝晖副主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何妍副主编等专家参加了开题报告会,报告会由首师大方平教授主持。

开题会上,边玉芳教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核心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等内容。在听取边教授的介绍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围绕区域心理健康组织管理模式、工作网络、相关群体需要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和实现途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四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是构建区域整体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益尝试。具体来说,该课题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及港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强调学生潜能的开发;联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有效整合各领域教育资源,克服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学校单独推进为主要模式的不足。总而言之,该课题对于指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实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心理课题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在《先学后教》数学学科课题研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据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小学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占32%,自认为朝气蓬勃的占43%,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占27%。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结合实际,围绕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做了一些粗浅实践与思考。

1.放松教学心情,增设课前五分钟谈话时间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次上课铃响过之后,总会有些学生还是说说笑笑,不能安静下来;有的甚至一定要看到老师走进教室,才手忙脚乱地拿出书本,许久才能平静下来,让人完全感觉不到数学课前的味道。试想,看着这样的场景,如果老师不苟言笑,严肃呆板的走进教师,甚至拿学生一顿臭骂,搞得师生关系紧张,情感冲突,学生会是怎样一种心情?课堂效果又将如何?长此以往,学生又会变得怎样?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笔者提出增设课前五分钟谈话时间的设想。作为老师不要吝啬于这五分钟的“宝贵”时间,而是要充分利用好这宝贵的5分钟时间,去创设一个以朋友之间交心、交流的良好氛围。比如:在进教室前深呼吸几次,做几次面部微笑的表情,然后带着最美好的微笑走进教室,将一切不快留在教室外面;课前精心设计谈话内容,要亲切,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的谈话兴趣,且要有鼓动性;谈话中少用或不用“我要你们……”,“你们不要……”之类强制性的,充满着师道尊严的话语等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放松心情,以一种真我面目展示于人。在这平等互敬的前提下,才可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活泼愉快、和谐美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乐学,爱学、好学的学习情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挖掘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课堂氛围,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优化课堂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刚举行完的七彩阳光第三套广播体操比赛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内容改为某班参加本次广播体操比赛,男同学28人,女同学31人,共有多少人。这样,教师一出示课题,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冲垮学生心理上的防线,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

3.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节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以鼓励性的话语、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同样以刚举行完的七彩阳光第三套广播体操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为例。本班某同学,平时纪律散漫,经常违反班规,在这次体操比赛过程中表现特别好,在创设情境时,笔者抓住这一闪光点对他进行表扬,说:某同学在本次体操比赛中步伐统一,动作标准,充分发扬了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为班集体争得荣誉,取得好名次,立下了功劳。相信他在以后的数学课中像在体操比赛那样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最后果不其然。又如,一个同学的回答不完整,他的同桌补充后,可这样鼓励他们:“你们俩的回答合起来就非常的圆满,就像本次体操比赛一样,希望你们继续合作,老师相信你们俩表现都会非常出色”。这样,虽然两个人的回答都不完整,但鼓励性的语言却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投射的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给遇上困难的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没有自信的学生以学好数学的信心。

4.发挥教师魅力,陶冶学生行动学习的情操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種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一个样板,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地说教不如一抹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以身作则。

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小事情来透射好品质。比如说,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还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担当精神;上课时看到学生的笔掉地板上,随手捡起,面带微笑送还给他,就是告诉学生爱护公物也是一种美德;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学生心理健康将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也是全体老师的职责所在。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感兴趣,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以情趣吸引学生,不仅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奉仰波

心理课题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的有效措施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

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奠基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成年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就连本该天真烂漫的中小学生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的种种压力。这些压力,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有资料表明,许多成年人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在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偏差。要预防、减少和解决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生理变化的不适应。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这一阶段曾被德国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称为“消极反抗期”在这一阶段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与成熟,个人会在这个时期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的本质。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突来的身体变化,这时的男女生会产生害怕、恐惧心理,并且双方都存在神秘感不容易突破从而两者之间隔了一道墙,难以适应当前的生理变化。所以面对异性时也产生了抵触心理,即使是同性也有着疏离感,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排斥感,这时的男女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存在极强的抵触心理,把自己的观点放在第一位,难以放下自我融入团体。以至于生理的变化转化为叛逆心理。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俗话说得好,和好人学语,和叫花学流言。一个中学生的家长整天对他唠叨,老师经常对他批评、惩罚,家长和老师对其常常提出过高的他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就会导致该学生的焦虑、自卑和甚至智力下降。一个中学生如果生活在宽容、谦让之中,他就会学会宽容、谦让;反之,如果他经常生活在冷漠、嫉妒之中,就会变得冷漠、嫉妒。这些现象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程度与状态,在很大程度会受到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所以有人说:“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不同环境的熏陶,将会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氛围。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能送去一个眼神,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减少学生被老师批评的焦虑,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如我所任班级的小胡同学,是个厌学,怕学,逃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毫不在乎,迟到旷课无时不有,打架,抽烟打牌无所不在,有时还上网。一次,他又和同学打架,并且他被打伤了。这时我没有责骂他,而是立刻把他送到医务室,敷好药后,我请他到我房间里,我没有讽刺他,歧视他,而像母亲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亲近他,和风细雨地开导他,和他促膝谈心,讲道理,指出打架的危害,要求他认真改正,鼓励他努力学习。从而这位学生改掉了不良习气,学习用功了。

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刘秋芳

上一篇:市商品供销合同下一篇:图书馆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