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项目文化建设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特色项目文化建设

依托“士文化”课程项目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5年来学校坚持创办少年军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防教育经验,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立足于办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设计并实施“士文化”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它是国防教育特色的延伸和拓展,着眼于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以德育实践活动为平台,旨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地生根,切实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士文化”特色项目建设思路

建设“士文化”特色项目,我们围绕一个核心理念、采用四大策略、推行五大行动来加以实施。具体分三步走:

界定好“士文化”概念

“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主要解释之一为“军人”。“士”含勇、礼、忠、仁、智、孝、信、义等要素,称为“八德”。根据学校国防教育的办学特色实际,从小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出发,我们选取其中与当今倡导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相吻合的内容要求,提出了“士文化”应涵盖“忠诚、勇毅、智达”这一核心理念。“忠诚、勇毅、智达”在“核心素养”中对“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科学精神”方面也有相关的表达。在我校的“士文化”中我们理解为:“忠诚”是指对祖国、人民、社会、工作学习、朋友、家庭等有明确的责任感,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勇毅”是指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不畏困难、内心强大、具有抗挫折的能力;“智达”是指智慧敏达,具体指乐学善学,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积极寻求智慧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采用四项策略

一是精神文化引领。我校的百年校训为“志洁行芳”,依据“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要求,当今的“志洁行芳”倡导学生应拥有社会和文化自觉,实践创新,勇于探究;并拥有自主发展的意志,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无疑,“忠诚、勇毅、智达”的“士文化”是能够在“志洁行芳”百年校训的导引下加以实施的;二是环境文化浸润。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让每条路、每幢楼、每棵树、每面墙、每个特色场都能留下体现“忠、勇、智”文化特质的印记,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中立志成为“士”;三是课程文化践行。通过架构“忠、勇、智”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文本,让孩子在课程活动中磨炼意志,强身健体,获得知识,变得智慧;四是制度文化保障。坚持“自主自理、积极向上”的制度文化导向,努力建立和完善凸显发展性、激励性、互勉性特征的少年之士评价制度。

推行五大行动

在“士文化”特色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将着力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即编制校本教材、打造亮点课程、培养教师团队、开展创意活动、创新班务管理模式,让“士文化”核心落地。

“士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内容

学校在推进该项目的进程中,从“士文化”项目的物态建设、课程体系和蓝本建设三方面着手,由此形成校本特色鲜明的以“士文化”为主题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引领的学校文化体。

物态建设方面

一是“士文化”形象设计。用语言文字、图画、符号的元素来诠释“士文化”核心内涵。学校将通过设计“虎丘少年之士”徽章、卡通形象、服饰等形成一套能够传达学校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觉符号体系。

二是校园环境营造。学校将精心打造与特色文化建设相匹配的场馆设施:用心布置“少年军校军事体验馆”,发挥“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的作用,精心打造“智慧主题园”,巧妙开辟“士文化”长廊,发挥环境的育人功效。

课程建设方面

必修课程

学校将“忠、勇、智”的核心有机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系列教材《吟晓篇》《养正篇》《则学篇》(取校教学楼之名)。《吟晓篇》适用于低年级,即通过吟诵爱国诗篇、演唱儿童歌曲、讲述英雄故事等感知“士”之“忠诚”;《养正篇》适用于中年级,即以军事技能的训练、生存技巧的练习等实践“士”之“忠毅”;《则学篇》适用于高年级,即以《孙子兵法》的研究、军事科技的探索等体验“士”之“智达”。教材以两周一节必修课的方式组织落实。

选修课程

一是环境课程。以特色的环境感染学生,用特色的场馆提供学生活动实践的机会;二是活动课程。以“士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少年之士”品质;三是社团课程。整合学校社团资源,开设“士文化”主题社团,学生按需选择,各展所长。学校则从师资、学情等方面考虑,选择打造亮点课程;四是仪式教育。以简朴而隆重的军校入营礼、毕业礼,激发学生成为“少年之士”的荣耀感;五是特色“节”日。学校还以校园活动“节”的形式为学生社团、俱乐部搭建展示舞台,如“校园美德节”“军事文化节”“科技节”等。在舞台上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培养自信和激情。

“士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学校通过“士文化”特色项目建设的实践,真正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并达到学校三大发展愿景目标:其一,在培养学生“少年之士”品质的基础上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二,在“士文化”特色文化项目建设的探索中加快教师课程建構能力等方面专业发展的步伐;其三,在丰富“士文化”特色文化内涵的推动下为创新学校“志洁行芳”校训精神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作者:许缨

第2篇:从“特色学校文化”到“学校文化特色”

摘 要基于基础教育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存在“大一统”“两张皮”“三分钟热度”的实践共性问题,提出在把握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复杂关系思维,探讨从“内省”到“精进”的文化自觉,从“融通”到“创新”的文化自信,从“跟跑”到“领跑”的文化自强等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应有状态,讨论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宏微相生、内外交融、远近互成的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 学校文化特色 优质均衡

教育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就越发触及教育的本质与本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2月2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把“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内涵式发展的优质均衡时代。如果说文化创新是教育变革与发展持续不断的推动力[1],那么学校均衡发展的最终动力只能是来自学校内部生成优质的学校文化,形成学校自身的特色,在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优质均衡发展[2]。本文从基础教育实践中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问题、理解、机制三个方面,探索出一条从“特色学校文化”到“学校文化特色”的寻求之路。所谓“特色学校文化”是指将特色视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至高境界和唯一目标,为特色而特色;而“学校文化特色”是指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性成果而不是最终目的,学校文化中存有特色。

一、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存在的典型问题

1.“大一统”现象

有些学校在外出学习参观时,对既有的、能够称得上特色的文化,不停拍照和机械记忆。参观后,或仿照一座花园,或张贴同条标语,不分青红皂白地简单复制、拿来就用,美其名曰“学校特色”。这种不经选择、过滤、转化的照抄照搬,导致产生明显水土不服之症,出现“大一统”现象。

2.“两张皮”现象

有些学校为构建学校文化特色,成立专门部门、设立专项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开展特色活动,形成立竿见影的外在和具象的环境布置、图像、资料和技能展示,与学校实际运行不相符。这种重外在轻实质、重物质轻精神、重器物轻法度的认识和行为,造成学校追求的特色和学校生活常态的隔阂、异化和割裂,造成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中表里不一的“两张皮”现象。

3.“三分钟热度”现象

有些学校为完成、迎合上级文化特色建设的要求和任务,匆忙起草建设方案,迎检结束,学校继续回复以往“过日子”的方式。还有些学校羡慕那些学校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为追求自身学校的文化特色,短期内领导重视、活动火热,未能持之以恒。这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思想和做法,成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中热闹一时的“三分钟热度”现象。

以上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学校还未把握建设文化特色的深刻内涵;二是学校未能形成建设文化特色的正确思维方式;三是学校尚未具有建设文化特色的应有状态;四是学校未曾生成文化特色建设的成型机制。

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特色”理解

1.学校文化特色的深刻内涵

《应用汉语辞典》中的“特色”指的是:“某事物与众不同的色彩、风格等;事物最见长的方面”[3]。这牵引出学校教育中的“特色”是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最见长的色彩和风格。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中将“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定义为“学校文化”。俞国良指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现象[4]。这些都涉及到学校文化具有的特别和独特。这意味着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蕴含学校的特色精神和特色发展,学校文化是特色的底色;建设优质的学校文化就是积极创建学校文化的特色。基于此,本文将特色置于学校文化之后,即“学校文化特色”,而不是“特色学校文化”。

Heckman将学校文化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相关[5]。杨小微教授指出,学校文化从纵向上说,是一所学校对其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梳理、提炼,并实现当代阐述与未来发展的“濡化”过程;从横向上讲,是与其他学校、其他组织、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民族的交往沟通、相互学习、模仿和借鉴中吸取“异质”资源的方式[1];褚宏启教授在《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一文中根据规则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将多元主体分为学校内部管理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2]。基于以上论述,将学校文化特色的内涵表示为下图(图1)。

图1中,学校文化特色从内容维度上分为多个组成要素,由内而外依次是“默许假设”“共享价值观”“共享行为规范”“象征性活动”[7]。学校文化特色最深层面是价值观无痕化和内化的“默许假设”,价值观外化的规则就是“共享行为规范”,“象征性活动”呈现的是价值观引领下的生活方式,如:仪式庆典、英雄故事、校园景观、书面材料等。学校文化特色在时间维度上纵跨过去、现在、未来,空间维度上横跨校内和校外社区、地域、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图中地域文化代表校外的文化资源。学校文化特色从主体维度上确定为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其他社会人员,其中校长是管理人员的代表,其他社会人员指向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主体带着已有文化进入学校,与学校文化特色多个内容组成元素在时空维度上发生多元、多层、多向、多群的关系,纵横交错地编织在学校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进而呈现出一所学校文化的特色,因此,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

2.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思维方式

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中的“大一统”“两张皮”“三分钟热度”的现象,都折射出一种简单线性思维,将学校文化特色理解为象征性活动的简单相加,认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存在一种从目标开始到达成的绝对化、归一化的线性模式。尽管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提出、牛顿力学辉煌的产生、拉普拉斯机械论的诞生,都彰显出简单线性思维存在的价值,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学校中,“生命”是教育的元视点,“关怀生命”成为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8]。生命存在涌现出丰富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关怀生命”并不意味着对局部改革的反对、对部分的隔离,而是要认识到教育活动系统就是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9],认识到教育系统的不可还原性、不稳定性、自组织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多样性[8],认识到教育研究應遵从复杂性研究,做到把教育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结合起来[10],这需要用整体的意识和深层次的眼光以及建设性的方式,更需要从复杂思维视角展开对学生观、教育问题、教育系统的再认识。马丁·布伯提出在人与人之间的多向交往互动中产生了“我与你”的关系,用无条件、完整、本体的关系思维,来解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书本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3.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应有状态

(1)文化自觉:从“内省”到“精进”

文化自觉是指对学校文化自身历史和传统有自知之明,这是对文化独特性的自我观照,这是对文化特色“根”和“魂”的“内省”。不再简单抄袭和模仿,不再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我,而是“克己”和觉醒,反复追问“我从哪里来”“我有什么”“我缺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何以可能”,在新时代和未来的视角下进行意义的新阐释。这种“自省”、进取和刚毅的精神,使“精进”成为贯穿始终的事情。

(2)文化自信:从“融通”到“创新”

文化自信指向學校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融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建构创新的文化。异质文化是指与学校文化这一独特组织文化相区别,抑或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抑或空间内具有互补可能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亚文化。例如: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齐鲁文化与江南文化,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等等。面对异质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联结,先尝试理解,再进行比较,在筛选之后充分吸收和转化,直至融会贯通,进而实现文化创新。

(3)文化自强:从“跟跑”到“领跑”

如果说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之初还是以引进理论、移植方法为基调的话,文化自强则是学校文化特色不仅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凝聚品牌,而且能够外推至其他学校文化特色的建设,能够辐射社区和地域文化,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并实现了输入和引进为主的“跟跑”,转向输出和引领为主的“领跑”。资源共享是输出的第一步,精神的交流和互动才是更深层次的引领和辐射。

三、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机制

1.宏微相生

宏微相生强调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微观层面的项目、活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抓手;宏观层面的学校文化价值理念作为出发点。学校整体建构和长远发展作为归宿点,微观层面的特色抓手产生于并反哺于宏观层面的价值追求,促使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更加凸显。例如:山东省淄博市一所小学“文明行为操”的特色大课间,使学生内化学校“文行并美”的精神,并外化于学校内、延展至社会和家庭的言谈举止中,产生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和品牌效应。“文明行为操”的特色大课间与学校“文行并美”的精神实现相互滋养。可见,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是以活动、项目、校园景观、书面材料等为形式,呈现出学校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学校文化理念引领下的“生活方式”凸显出学校文化理念为底色的特色,同时以点带面,培育和发展学校文化理念的特色。

2.内外交融

内外交融是指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从空间维度上纵向的承前启后,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态脉络上,将历史传统的“前态”阐释出现代意义,因势利导地面向未来,并实现与学校组织外横向的开放互动,在与异质资源的互补、有机融合基础上生发特色。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临近夫子庙景区,拥有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学校返本寻根,开掘“孔子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阐释出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即“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的夫子学校文化特色。从地域文化中寻学校文化之根与魂,校地融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浓缩成学校“亲仁·乐学”的文化建设特色。又如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学术团队与太仓实验小学联盟的合作文化,基于共识,超越“器物-空间”本位,走向“意义-关系”本位。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U-S)中,U方是理论能动者,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外部能动者,S方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能动者,两者间的内外联动生成双方特色的内生力,内外交融促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

3.远近互成

远近互成是在阶段与终极的关系意义上,直面每一所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参差不齐的水平,立足阶段差异着眼终极优质均衡,促使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的达成相辅相成。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通过均衡发展来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将优质均衡背后隐藏的公平诉求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的话,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可据不同的起点循序渐进地确立自己特色建设的递进目标。以人口普查文盲率的数据为例,1980年男性约为22.2%,女性高达52.36%,1980年后,人口文盲率整体下降,文盲率的性别绝对差异也在不断减小,至2010年,差异缩减到4.8%,但两者之间的倍数差异不变。可见,中国男女文盲率存在明显差距,“全纳和平等”“起点公平”成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精神核心。北京十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一张符合他自己个性特点的课程表,满足学生成长的正当需求,高度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学习动力,“过程公平”成为这所学校的文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确定差异性的递进目标,促使阶段与终极目标达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文化创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持续动力[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

[2] 吴亮奎.优质均衡:现实矛盾及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

[3]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第1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 Heckman,P.E.(1993).School Restructuring in Practice:Recking with the Culture of School.Internatio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Vol.2,No.3,pp.263-272.EJ 465 326.

[6]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7] 杨小微.以庆典传承学校文化血脉[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1(03).

[8] 杨小微.教育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 唐红春.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审视教育的非连续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04).

[10] 程广文.教育研究:走向复杂[J].教育研究,2008(07).

【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王娜 齐元军

第3篇:文化导入理念下特色小镇“特色”建设

摘要: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伴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特色”已经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在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依托丰富的特色资源,出现了大量以文旅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但大多缺乏更全面的文化融合考虑,因而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区域文化的“共性”中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基于此,本文以云南省瑞丽市畹町特色小镇为例,以文化导入为核心出发点,重点探讨文化与特色小镇产业、空间、风貌的融合模式,以实现特色小镇从建筑、格局等外部特征,到产业内涵的“特色”塑造,以期对其他多元文化地区特色小镇“特色”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文化导入;特色小镇;中缅边境;民族村寨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7.014

Culture Import Le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order Characteristic Town Construction: Taking Yunnan Ruili Wanding Characteristic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XIE Jing

[

[

引言

自2014年浙江省開始特色小镇建设实践,新常态下我国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模式研究也日趋成熟,“立足产业、发展特色”已成为建设特色小镇普遍认同的观点,而小镇建设模式应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也基本形成共识。可以说,特色小镇的“特”应重点体现在产业、功能、形态、机制四方面。

目前,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403个特色小镇中云南省仅占13个。但截至2017年底,通过克尔瑞大数据统计,包括住建部全国特色小镇、省级特色小镇及其他部委各自垂直领域的小镇已达2000多个,从分布来看,云南省排名第三。可以说,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处于初期阶段。从主导产业来看,我国特色小镇以文旅产业为主,占比已达到47%,而其中尤以云南为主,占到文旅产业的22.95%。总体来看,云南省特色小镇具有一定规模,且多数拥有优越的自然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整合与创新利用,一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致使其面临区域同质化、产业支撑薄弱等问题。因此,对于云南省来说,如何将自身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导入到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形态等方面的建设中,实现小镇的“内涵”发展,应是其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陆港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为例,探讨在边境多元文化区域如何通过文化导入,实现特色小镇的内生动力与外在形象兼具“特色”。

1相关文献解读

1.1特色小镇内涵解读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导入,首先应明确特色小镇的内涵,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各省区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各自特色优势,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小镇概念及内涵。

2015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特色小镇建设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浙江省定义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 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在云南省,特色小镇是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浓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产业、城镇、人口、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姚兵解读特色小镇:“特”就是要“特别”;“色”就是“景色”,指环境 ;“小镇”则是生活社区的概念[1]。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一个依托特色资源条件,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特色产业为发展核心动力,以多功能特色空间为载体,人居环境美好,建筑及整体格局符合当地历史风貌,且具有社区职能的新型聚落。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产业、空间,以及整体环境、建筑等风貌建设是小镇整体特色的核心体现。

1.2文化導入的“特色”建设方法

“特色”是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关注的核心,相关理论研究也较为丰富,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文化是小镇的灵魂,是小镇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只有将特色小镇的文化与产业、空间、风貌等方面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小镇的特色建设。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文化导入方法。

1.2.1文化导入产业

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和娱乐文化等,完善配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另一方面,还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传统产业积淀,进行整合提升,形成“文化+传统产业”的特色主导产业格局。最后,还应遵循小镇当今发展规律,探索新生产业,借助传统文化优势,引入创新理念,打造“创新+文化+新生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

1.2.2文化导入空间

首先,应注重与区域文化的竞合,在融入区域文化大格局的同时,注重挖掘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实现与周边差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小镇应结合内部各个区域现状特征及文化积淀,合理布局各个功能空间,并对各空间提出相应的建设要求,以更好对小镇整体特色空间建设进行管控。最后,应依托各类开放空间及道路交通网络,搭建深入感知不同特色空间的慢行系统,并注重其中特色空间节点建设,最终形成特色小镇点、线、面全方位的特色空间建设。

1.2.3文化导入风貌

村落格局、街区尺度、人居环境、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都是特色小镇的天然名片。建设有特色的小镇风貌,要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把控建筑整体的色彩与风格,以达到和谐、统一,还需注重建筑群落格局的文化特色建设,使小镇在满足现代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呈现历史文化的记忆,传承建筑特色与传统生活方式。

2畹町特色小镇文化导入基础

2.1.畹町小镇现状概况

畹町镇地处云南省西部,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隔瑞丽江与瑞丽市相望,东北与潞西县接壤,具有“一城两国”的独特景观。畹町是傣语“太阳当顶”之意,畹町之名见之于典籍,可追溯到汉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驿站。随着“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畹町必将成为中国西南经济出口战略中的国际大通道重要节点(见图1)。

研究范围内的芒满村是一个主要以傣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全村以发展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他产业以传统的边境商贸及新兴的汽车制造为主,包括北汽瑞丽、水产品交易市场和长合水果交易市场。

2.2深度挖掘,梳理特色文化

畹町作为边陲小镇,受到邻国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在这个过程中畹町的文化在不断地融入新的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所以畹町的文化创新拥有不同于内陆地区的文化创新,畹町的文化富有更多特殊性、可能性和未知性。通过对畹町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出如下几方面主要文化。

2.2.1边贸文化

秦汉时期畹町已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驿站,到了清朝末年首次出现跨国商号,商贸活动迅速发展,1952年8月,畹町更是被批准成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口岸。纵观历史发展,形成了畹町口岸边贸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畹町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如今,在“一带一路”世界大趋势下,作为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万里边关第一镇,在对外经贸及人文交往方面,有着中国任何一个特色小镇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人文优势。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机遇,畹町应充分挖掘边贸文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边贸坤乾盛世。

畹町小镇暨芒满口岸片区,东邻畹町老镇区,向西通往瑞丽市,东南侧由分割中缅两国的中缅界河环绕,是中缅文化交融之地(见图2)。

2.2.2边关文化

畹町地处边关,却也曾是挽救中国命运的重要通道,曾经的风云变迁为畹町留下了独有的“碑、馆、桥”三大历史文化符号。

(1)畹町桥。畹町桥是一座界桥,连接缅甸与中国。他饱经沧桑,见证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顽强与不屈,也见证了中缅友好交往的历史。畹町桥曾重修,现已成为中缅通商的通道。

(2)免费对外开放的中缅友好纪念馆、中缅勘界纪念馆、中缅两国勘界畹町会议旧址馆、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国际邮票展览馆、滇缅公路抗战历史纪念馆、古董车收藏馆。馆内大量珍贵藏品,都是那硝烟四起的年代,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的见证,具有很强的参观和研究价值。

(3)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海外侨胞“爱国无悔、报国无怨”、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报国情怀,感天地、泣鬼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2.2.3傣文化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傣文化主要挖掘的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瑞丽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是傣文化的发祥地。畹町与缅甸的九谷镇隔河相望、鸡犬相闻,两国民族文化、边民文化交融。现有民族民俗收藏馆、民族古兵器收藏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收藏馆等,馆内有大量展示地域文化的特色藏品。远古的民族器皿、中南半岛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展示的佛像、泰国的皮影及大量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服装、饰品、工艺品等。畹町回环特色村寨也是畹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生活的集中区域,很多民俗文化濒临失传,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畹町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

3畹町特色小镇文化导入策略

3.1文化导入产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特色产业是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挖掘现有资源,梳理整合多元文化,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寻找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积淀及历史发展规律,且自身已具备一定基础优势的产业,才能形成文化、产业、旅游立体发展的整体格局,才能打造符合小镇发展需求,具有生命力的特色产业。

3.1.1文化融合助推旅游产业

畹町邊关文化遗存丰富,边民文化融合,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首先,对现有村庄进行改造提升,利用传统古建筑及老街区进行改造更新,保留原有文化脉络,同时,导入新元素、新功能,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体验,充分展示当地建筑特色,推进畹町全域旅游的建设。另一方面,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多维度展现畹町文化魅力,同时导入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功能,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体系,为旅游加值。

3.1.2文化传承引领主导产业

畹町对外贸易历史积淀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至今已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充分利用既有的通商市场及文化交流资源,以畹町口岸为核心,借助先进的科技平台、优势的人才资源及政策的倾斜扶持,将畹町的传统边贸产业升级,打造成连接印度洋的跨境国际商贸平台。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交易、物流以外的金融服务、会议会展、技术及人才服务等上游产业,通过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畹町特色小镇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主导产业。

3.1.3文化创新衍生新兴产业

2013年12月,北汽瑞丽落户畹町,这是畹町适应当代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新的生产方式,而畹町外贸文化的积淀使畹町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新的生产模式与传统文化优势在此有机融合,这将成为畹町甚至中国制造业实现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因此,畹町特色小镇应依托传统文化优势,注重对新生产业的科技创新,同时延伸其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加工制造、乘用车进出口等实体产业,并拓展汽车主题公园、汽车竞技、技术研发等第三产业,形成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测试试验、质量管理等更为全面的产业体系,打造符合小镇当下发展规律的“创新+文化+新生产业”特色产业格局,形成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新兴产业。

3.2文化导入空间,搭建特色支撑载体

空间是小镇发展的重要载体,挖掘区域文化,注重“点、线、面”文化和而不同的空间结构建设,通过廊道串联区域文化形成“和”,通过分区引导注重各节点“不同”的特色塑造。

3.2.1文化共性助推全域发展

依托区域文化共性,以商贸物流功能为主导,带动畹町镇区的更新活化和全域旅游的产业升级。畹町特色小镇与镇区联动,依托边关文化为核心打造要素,塑造沿界河区域的小镇形象展示面,结合畹町区域的其他城镇建设空间营造各版块功能延伸,建设全域十里界河风情长廊。

3.2.2合理布局建设小镇“特色”空间

充分尊重小镇现状特色,挖掘整合小镇多元文化,打造小镇特色的功能空间布局。首先,芒满公路连接中缅两国,大量物资、人流在此交融,是两国文化联系纽带。利用这一优势,全面整合沿线文化资源,在小镇内打造一处集中展示及体验边贸文化、边关文化、傣文化的小镇客厅。同时,结合小镇内各地块文化特色,建设传承现有自然风貌、人文特色、产业特色的功能空间,并提出相应建设要求,控制、指导后续建设,才能更好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整体空间格局(见图3)。

(1)陆港风情区

以芒满村为核心,充分利用传统民族村寨的文化价值,依托区域边贸文化积淀,打造一城两国文化特色的“生态链+生活圈”,该区域整体风貌、建筑特色等充分延续历史格局,生活区体验传统生活方式,商贸区展示两国通商文化,在此区域是文化交融、展示、体验的核心区。

(2)国门物流区、北汽制造区、涉农产业区

借势边关贸易优势而成,主要展现小镇的现代产业风貌,同时,注重民族元素的融入。

(3)生态度假区

与缅甸一河之隔,依托现有生态公园,提升配套服务职能,形成传统风貌与现代服务职能相融合的区域。

3.2.3慢行系统品味文化底蕴

建设“步行+自行车为主体”的小镇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提供便利、环境优美且配套完善的慢行空间系统,提升慢行出行率,让更多的人可以徜徉其中,深入感知小镇不同的历史文化。

首先,打造步行商业街区慢行系统,使人们在休闲、购物过程中能欣赏传统商业建筑,在购买当地特色产品时能深入感受边关传统商业氛围。沿界河建设慢行路线,沿路融合两国不同的文化。然后,依托小镇道路,打造贯通商业街慢行线及沿河慢行线的慢行系统,该慢行系统可选择骑行模式,沿途可以全面、充分地领略传统商贸文化、民族文化、生活文化等。最后,通过整个慢行网络中局部特色开放空间的建设,形成小镇完善的特色慢行体系(见图4)。

3.3文化导入风貌,直观呈现特色积淀

挖掘畹町特色小镇文化元素、符号,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发展需求相结合,塑造小镇独有的特色文化风貌与环境,是小镇文化最为直观的展现。

3.3.1整体风貌管控,实现区域协调、统一

畹町特色小镇具有多元化、多功能、多产业的特点,因此,小镇整体形象的景观风貌基调为以下两点:一是小镇整体的建筑风貌塑造应和谐统一,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语汇上,应与畹町所在地区的民族建筑有所呼应;整个小镇形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相互呼应的“民族风貌”。二是小镇不同功能的建筑群落,其建筑风格在服从小镇整体的“民族风貌”的基调下,应充分与其自身功能所定义的建筑表达形式相结合,在传统民族建筑的风格中,根据其自身的功能特色,有机地加入满足其现代功能的现代建筑元素(见图5)。

3.3.2建筑风格管控,体现鲜明个性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符号是文化的积淀与延续,而建筑的色彩展现了历史文化各自鲜明的性格,不同的建筑类型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各自独有的形制与韵味,深刻地反映了小镇印象,通过对建筑风格及色彩中文化元素的梳理与保护,实现从微观元素到建筑形体,再到整体建筑格局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导入,同时结合现代生产与生活空间需求对传统建筑规模、布局进行调整,才能在满足当今发展需求的同时,依然可以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气息。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功能建筑的建筑形式与色彩要求,保证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整体风貌和谐统一。

(1)民族建筑风格建筑

充分展现云南民族建筑特色、充分尊重历史和地域文脉。在建筑造型上,此风格的建筑充分吸纳畹町地区民族建筑的艺术语汇,并有机结合现代社会必需的使用功能,将现代元素无缝融入传统的建筑形式中。此建筑风格的建筑立面以米色系为主,建筑屋顶以棕红色为主,整体造型中局部点缀金色等艳丽色彩,作为整个建筑群落的视觉亮点。

(2)乡建民居建筑风格

充分展现云南当地民居风貌,充分尊重当地材质及做法。在建筑造型上,体现质朴、乡野气息。建筑整体色调以暖灰色、木棕色系为主。

(3)生态宜居建筑风格

充分展现民族与现代的结合,充分尊重当地材料与生态技术。在建筑造型上,此风格的建筑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风情色彩,但其表现形式更为现代与简约,与现代宜居生活的功能诉求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建筑色彩上,建筑立面以暖黄色系、暖灰色系为主,建筑屋顶以棕灰色系为主,其整体色彩较之第一类“民族风情建筑风格”更为素雅与平和。

(4)工业建筑风格

因畹町特色小镇内有制造及物流园区项目,为了使其与整体建筑风貌统一,在客观展现工业建筑特有形象的同时,应适当局部加入民族元素,尊重建筑功能与民族元素的结合,使之与整个小镇的“民族风”相协调。在建筑造型上,大尺度的厂房及仓储建筑等,其在整体建筑体量上可保持现代风格,但可在进出入口门头、连廊、入口雨棚等位置使用一定的民族建筑语汇,使其与小镇的整体建筑风貌有所呼应。建筑色彩上,“工业建筑风格”以暖灰、米色、暖黄色系为主。

4结语

特色缺失已成为当下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小镇硬实力的体现,那么文化就是补齐小镇软实力的重要一环。边境地区小镇往往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却由于缺乏全面的文化融合,盲目发展文旅产业,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笔者认为这类文化资源丰富的边境小镇,想要真正做到“特色”发展,应当坚持文化导入的核心理念,将文化—产业—空间—风貌相融合,实现价值的内部循环。产业是小镇发展的动力之源,要实现产业的“特”,应当在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发掘历史积淀形成的独有优势,拓展相关手工业、制造业、商贸物流产业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根植于当地,又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特色产业。此外,还应注重文化元素符号的挖掘,注重传统生活、生产模式的传承,将文化核心要素导入到整体空间、风貌格局,才能营造出产业、环境、建筑相融合的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空间别具特色的“特色”小镇。此方法较为有效地将小镇生产、生活空间通过“特色”引领实现和谐统一,但是,本文在文化导入生态空间,以及在机制的文化创新方面的思考与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兵.特色小镇的特色建设[J].城乡建设,2017(24):9-10.

[2]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32(7):123-127.

[3]冯云廷.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空间—文化三维组织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7(6):92-95.

[4]邵高峰.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概述[J].建设科技,2018(2):19-21.

[5]陈晓蓁.我国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云栖小镇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

[6]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21-22.

[7]王璐.特色小镇产业生态链及其空间载体构建研究——以余杭艺尚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75-79.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6.03.017.

[8]郭湘闽,杨敏,彭珂.基于IP(知识产权)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营建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8,34(1):16-23.

[9]吴榕,季翔.基于产业与文化角度对于特色小镇特色空间的研究[J].中外建筑,2018(2):56-58.

[10]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32(12):57-62.

[11]宋维尔,汤欢,应婵莉.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6(3):34-37.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6.03.009.

[12]單彦名,马慧佳,宋文杰.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认知与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6(11):20-24.

[13]陈燕.简析旅游开发中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小镇[J].小城镇建设,2017(8):48-5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8.007.

[14]王星,徐也.旅游型小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7(6):41-45,67.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7.06.013.

[15]何苏明,蒋跃庭,赵华勤.基于产业与文化的特色小镇风貌塑造——以《浙江青田石雕小镇景观风貌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6):93-9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6.022.

作者:谢静

第4篇:特色项目--校园文化建设

项目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根据教职成〔2010〕8号“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及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2011-2015)”,我们觉得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软实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建设目标

遵循“坚持继承,借鉴创新,突出特色,追求精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加强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创建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营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全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建设优良学校文化环境为目标,力争打造出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四、主要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

进行校园整体规划和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点建设,做好校舍建筑、道路、景点等保养修缮工作,在学校主要部位悬挂名人字画,标语横幅,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增设宣传栏、阅报栏、公告栏、电子显示屏,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墙建设,全面健全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信息化公共服

务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建设及教育,加强教室、宿舍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党建及团建工作,积极在学生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活动,宏扬榜样力量,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义的课外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及技能大赛等活动;积极探索中职教育规律,逐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企业精神文化,形成专业特色文化;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教育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热点、焦点问题,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制度文化建设

根据学校现有的制度,进一步优化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民主制度、部门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人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加强制度意识建设;积极倡导依法治校,依法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校各项规定的监督。

4、行为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干部作风建设及后勤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执行力;加强班级和团支部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开展道德规范建设,积极参与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及安全意识;开展学风建设、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教育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五、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资金保障。

4、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5、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

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

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

“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活动,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在2012年即将到来之际,共青团区委迎来组织部考核组,对共青团区委一年来的工作进的实地测评,感谢组织的帮助与关怀,今后我们更要自觉地接受组织的监督与考核。铁东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广大青年有幸成为亲历者,成为追随者,同时我们

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心存畏惧,“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坚定不移的实施 “五区”战略的发展规划,为建设富裕和谐新铁东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5篇: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总结报告

“水手”文化引领 “三干”精神育人

全面打造“三力”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总结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始建于1957年,曾两度停办、三迁校址、八易其名,57年风雨兼程,沧桑砥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改革开放中嬗变,实现可持续、高品质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在两年的项目建设中,学校把寻文化之“根”、铸师生之“魂”,筑发展之“基”,造育人之“器”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重在建设、突出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打造魅力校园、活力校园、实力校园。锁定目标,全员参与,全力以赴,校园文化建设得显著成效。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校园文化特色项目为我校自筹资金建设,建设总体目标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个传承创新的价值体系;建立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推出一批自主创新的品牌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项目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一)项目完成总体情况

完成总体建设任务:根据特色项目建设总体方案,2年时间完成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社团文化和VI识别系统六大建设任务。

(二)子项目完成情况

在原来基础上,用2年时间完成总数21个验收要点。全部达到验收标准,任务完成率100%。

(三)建设机制与保障

成立了9人组成的特色项目建设小组,成员10人,制订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方案、资金分配方案和项目建设会商制度,严格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先后与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南大理工学院、太原技师学院、昆明技师学院开展交流学习,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性、稳妥性和时效性。

(四)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特色项目预算资金投入100万元,实际使用195.49万元,使用率195.49%,完成率100%。

二、项目建设成效及特色

(一)铸师生之“魂”,建魅力校园。

1、凝炼校园文化特质,彰显鲜明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学校的文化传承、文化现状及文化环境的分析,基于湛江海洋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学校技能文化的校本文化特质,提炼出“湛蓝之水,技能之手”校园文化特质,赋予校园文化之根,用鲜明的文化特质铸师生文化之“魂”。

2、提炼校园文化符号,升华丰富的办学内涵。在对学校文化特质进行提炼之后,对学校文化治校理念的原因和实质进行分析归纳,结合学校打造“粤西职教航母、南海育人云帆、湛江工业方舟”的发展目标,提炼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个性的校园文化符号——“水手”,用抽象的文化符号铸师生思想之“魂”。

3、提炼“湛技人精神”,凝结厚重的文化精髓。深入开展湛技人精神大讨论活动,在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360份,组织实地考察2次,组织中层干部、骨干教师、退休干部访谈3次共62人,结合学校发展史,提炼出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苦干、敢干、实干的“三干”精神,用“三干”精神铸师生事业之“魂”。

4、制订形象标准,提升整体精神风貌。面向全社会征集校徽,对校徽进行个性化设计,征集“一训三风八标准”,即:校风、教风、学风、领导形象标准、教师形象标准、学生形象标准、管理形象标准、环境形象标准、工作形象标准、生活形象标准和学习形象标准。制订了校园文明公约、教师行为规范、教师礼仪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学生仪容仪表管理细则六个方面形象文化制度,用内化的规范铸师生形象之“魂”。

(二)造育人之“器”,建活力校园。

1、以体系育人,搭建“一组信息平台”。新建了八大信息平台,随着教学改革带来设备质量提升,管理手段优化,学校建设了基于信息系统的育人体系,新建了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实训平台、信息平台、后勤保障平台、校园安全平台、招生就业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八大平台,用先进的载体培养人。

2、以环境育人,建立“一组识别系统”。新建学校VI识别系统28项,共 47006件标识已经完成安装并使用。提练出以代表海洋文化的蓝色为主色,以白色和体现红土文化的橘红色为副色的学校视觉文化标准颜色,把湛江地域文化特色与学校培养蓝领技能人才特质相融合,全方位、立体化、规范设计和建设。使每一处设置发挥育人功能,用浓厚的氛围熏陶人。

3、以兴趣育人,打造“一批专业社团”。现有体育类、艺术类、技能类、实践类学生社团26个,拥有会员3600多人,在原有基础上新建社团12个。立足学生成长与个性特长相结合、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新建立了8个专业社团。新建魔术协会、UIF话剧团、阳光心理协会、爱心助学基金会4个社团,用共同的兴趣爱好发展人。

4、以活动育人,搭建一批展示舞台。两年来,共邀请73家企业、11名学者、专家、121名企业员工参加学校 “两节一讲堂”活动,师生参与活动11600人次。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交流、师生与员工双向促进的“双向双带”模式,实现校企同台竞技,校企文化共融,把技能节、文化艺术节办成擂台、把“湛江技师校园文化大讲堂”建成品牌。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展示人。

5、以专业育人,推动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加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数控加工、计算机动画制作五大重点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校企双制、工学结合”办学为牵引,制定了湛江市技师学院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方案和一体化教学规范,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课程标准。完成了具有湛江高技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课改机制成果,使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显著增强,用一体化改革成果塑造人。

(三)筑发展之“基”,建实力校园

1、完善“一套制度”,筑牢管理基础。现有规章制度361条, 两年建设中,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制定244条。着眼学校发展,打造精细化管理、体系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三个框架”,新增职能职责、办学机制、校企合作、行为规范、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规章制度。在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制定了示范校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项目管理制度,用规范的制度打造实力。

2、修建“一批载体”,筑牢文化基础。经过两年建设,新建完成各种硬件载体18个。按照文化载体与教学载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两个同步”要求,建设多功能电子显示屏、校园大道改造、雷锋大道改建、雷锋大道路灯安装、果皮箱配置、校史馆改造等项目10个,让文化亮丽;2012年新建设“五大实训中心”,对实训场地环境进行规范和建设,全面实行6S管理,让文化落地;新建设了陈学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数控精英工作室,投入350万元用于运动场改造,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万元,建设10个标准篮球场和标准塑胶跑道,让文化出彩,用硬件环境托举实力。

3、打造“一个主阵地”,筑牢宣传基础。两年来,新建社团网站27个,新制作学校宣传片1部、优秀教师画册100册、优秀毕业生画册100册,改造学校部门网站20个,改造电子图书馆1个,现有电子图书6.5万册,新增电子图书5万册。按平面媒体与信息媒体两手抓的要求,新建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完善文化宣传长廊,改造升级学校网站、信息平台、学生社团网站。加强校报、简报建设, 用宣传阵地巩固实力。

三、示范与辐射作用

通过两年“打磨”,学校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学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两年来,学校被评为湛江市社会治安、信用示范、文化强省、卫生、综治先进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广东省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活动月”优秀组织奖、连续2年获得广东省校企合作优秀;全国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全国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

第二,师生精神风貌明显改变。两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师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2012年技行天下--广东省2012职业技能大赛湛江市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前三名。20

12、2013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CAD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013年荣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013年在省技能抽考中,计算机统考优秀率、合格率居全省第一。电气、数控、机械、汽车、动漫等专业成绩领先同类学校,毕业生优质就业率从实验初期的90%提高到98%。

第三,学校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两年来,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两节一讲堂”活动,吸引了广东技能报、碧海银沙网站、湛江日报、湛江电视台等省、市媒体争相报道32篇次,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014年6月,中国教育报以特稿形式刊发了《改革创新 打造职教航母 内涵发展 高扬育人云帆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的专题报道;同月,《湛江日报》以整版形式对学校进行了《念好技字经、服务湛江大产业》的专题报道。学校也成为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基地,文化典型案例列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教育管理学》,在全国推广应用。

第四,成果辐射作用日益增强。两年来,建设成果校内覆盖率100%,校外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广东海洋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韶关市技师学院、阳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湛江财贸学校等25所大中专职业院校156人次先后到学校进行考察、交流学习。湖南农业大学周明星教授、广东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洪三泰、浙江工业大学刘晓博士、湛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海湛、湛江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羽等文化名人先后到我校参观指导,对我校文化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存在问题

由于我校地处粤西地区,经济基础较差,资金困难,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运动场改造项目尚未完全竣工。

五、后续建设

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完成运动场改造工程配套项目建设,增强文化硬实力,全面建设魅力校园、活力校园、实力校园。

第6篇:榆绥项目项目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是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公司重组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榆绥项目部把握住机遇,加强项目文化领导组织,制定了考核办法,严格控制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项目综合文化建设水平。

一、建立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

榆绥项目部在管理中,始终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忠诚守信为重点,引导员工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激发员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热情。项目部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各种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撰写个人心得体会,使精神文化贯穿于人心。制作各种精神文化板报和横幅,在工区和项目部驻地广泛宣传。开展帮扶活动,解决了员工子女家属“上学难就医难”问题,增强了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宿感。

二、行为文化是关键,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1、强化安全施工意识。安全意识从源头抓起,在施工过程中,榆绥项目部注重营造安全施工氛围、强化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贯穿施工全过程,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凡事做到事前有规划、有计划,全面考虑。由项目部统一制作和规划的各种安全警示牌、安全帽、黄马甲、安全标识牌和安全警示条幅。施工现场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飘扬,在每个工点现场外围墙上、施工机械、施工通道上随处可见,“创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等标语随时警示施工者谨记责任。

2、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员演练。

榆绥项目部举行了消防应急预案演练,各施工队伍负责人到场学习参观;每周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讲座,全体协作队到场参加;举办高空作业施工安全知识培训,制作了高空作业施工安全手册,发放至每一位施工人员手中。根据岗位不同组织重视安全、技术熟练、富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现场安全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重点讲安全操作要领,说明错误操作的危险性。通过实际操作练兵活动,使全体施工人员既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又能实际操作,提高安全操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进行安全质量整治。 榆绥项目部以安全总监牵头,由安质部组织各部门定期对各施工工点进行巡查,对施工环境进行跟踪评估,对现场发现的隐患定人、定时、定措施进行整改,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易出现安全疏漏的地方,要求各工区重点部位重点监控,设专人把关,专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解决。项目部还制定了“每位参建人员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到项目部每一名参建人员、协作队伍每一名施工人员,形成项目部统一领导、协作队伍各负其责、施工人员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网络,做到领导强化,任务细化,措施硬化,工作深化,促进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三、制度文化、和谐文化交相呼应

榆绥项目部以推进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为管理工作主线,强化制度落实,规范管理行为,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管理水平。

榆绥项目部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通过对“干就干好,做就做精”质量理念的践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把工程质量关,把质量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推动项目的快速发展。把二号制梁厂做为重点进行打造,今年七月份陕西交建集团组织在建项目人员进行了观摩指导,交流了先进经验,增强了项目精细化管理理念,得到了业主和同行们的好评。强化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执行,每月组织员工学习各类管理制度,进行考核评比,对考评成绩差者进行处罚,把每项制度有力的落实到工作当中,将管理理念体现在了每个环节上。

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互渗透、双促进。榆绥项目部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施工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把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生产中的难点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重点,把进度、成本、效益等生产经营目标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把工期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等生产中的矛盾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的互渗透、双促进。

丰富职工精神生活和企业文化内涵。榆绥项目部注重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与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有机融合起来,丰富职工精神生活和企业文化内涵,积极倡导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购进了乒乓球、台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娱乐设施。

四、以物质文化为基础,打造公司品牌。

榆绥项目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在榆林地区精心打造“中国中铁”品牌,使员工充分认识公司的无形资产。施工现场和驻地悬挂中国中铁图标,刀旗印有中国中铁字样,板报展示中国中铁的优秀工程项目图片,安全帽和黄马甲印有公司标志。项目部对新闻报道和突发事件报到严格把关,防止损坏公司形象时间发生,努力维护企业形象。

五、廉洁文化保驾护航

榆绥项目按照公司党政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紧紧围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个主线,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局面,为公司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保驾护航。

以“风清气正,人和企兴”的廉洁文化理念为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项目部营造廉洁从业的氛围和环境。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深入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和各级经营管理者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继续实行廉政承诺、廉政谈话、戒勉谈话和廉政述职报告制度,完善对权利制约和监督制度,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

榆绥项目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集团公司会议精神,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提升,在不断完善中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一公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第7篇:一公司项目部项目文化企业文化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深化项目文化建设 引领品质管理提升

持续推进一航文化落地生根

一航局一公司

一年多以来,一公司严格贯彻局第七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落实践行一航文化推向深入,尤其是重点加强项目文化建设,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措施、制度和载体提高了公司项目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项目文化引领管理品质提升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司连续3年获得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公司继2009年实现生产经营双超7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再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呈现出平稳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加强培训学习,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为把项目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奠定思想基础。

在继续加强对一航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公司重点要求两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与践行,认清自身所肩负的首倡、辨别、整合、示范的文化责任,不断提升两级领导班子的文化自觉意识,为项目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践行和传承奠定基础。

(一)组织专题学习培训。一公司党政第一时间将第七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文件下发到各个基层单位组织全员学习,同时,为了保证理解领会会议精神的准确性,专门邀请局企业文化部领导进行专题授课,公司在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项目经理、书记、工会主席及支部干事全部参加。年初举办中层干部培 1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训班,邀请汪中求、王守清等管理专家授课,强化中层干部对“精细化管理”、“风险防范”等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

(二)增强领导干部文化责任意识。公司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检验标准,即要实现在国内建筑行业同级公司包括文化塑造领先在内的“四个领先”,正式将两级领导干部的文化建设责任写进党代会报告。同时在推进项目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党政齐抓共管,突出强调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通过职代会、冬训、职工大会等形式,由班子成员带头宣讲一航理念和项目文化建设要求。

(三)将学习考核制度化。制定下发了《关于公司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增加书面测试内容的通知》,测试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理念在内的五个方面内容,每年两次组织各单位领导班子进行闭卷书面测评,并将考试成绩纳入领导干部个人年终综合排名成绩。

二、实现“三必须”,量身制定项目文化建设规划,为把项目文化建设推向深入提供前提。

公司所有项目部已于2010年3月前建立了项目文化建设规划,现已全部按照局下发的《项目文化建设规划模板》要求进行重新梳理、改进。为了提高项目文化建设规划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一公司党政要求各基层单位在修订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三必须”:

(一)核心理念的释义必须要明确指出本单位项目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为制定或完善具体的制度做好铺垫。例如针对第十六项目部“塑造防波堤品质”的释义过于宽泛,制度支撑难以做到有针对性,妨碍项目文化落地的现象,几经探讨后,将其“脚踏

2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实地、勇于奉献、团结共进、构建和谐”的释义分别与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分包队伍一体化建设相对应,规划的可操作性大大加强。

(二)项目文化制度保证必须要对核心理念、分项理念和总体目标有着很强的支撑性,为项目文化的落地提供保障。项目文化推进措施中的制度保障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对理念和目标的支撑性强弱与否直接决定着项目文化能否落地,能否取得实效。一公司党政要求各基层单位本着容易被广大职工理解和记忆的原则精炼、简化项目文化规划,同时强调有针对性地适度修订、扩充制度保障内容,为项目文化践行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项目文化的载体必须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为项目文化的践行提供平台。例如第五项目部通过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具体负责各项创优目标,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公示;将党员示范岗活动开展具体化为“八星党员评比”活动等,依据项目实际对项目文化载体进行了丰富和创新,引领全员克服困难极限挑战,提前完成了曹妃甸矿石二期码头工程的重大节点,充分展示了“铁军团队”的风采。

三、突出“三结合”,全面推进项目文化建设,有力促动一航文化理念的成果转化。

公司在项目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始终强调一航文化的核心地位,同时着力于在一航文化的框架内打造特色项目文化,引领管理品质提升,实现一航文化理念的成果转化,突出做到“三结合”:

(一)自发产生与上下互动相结合。1.上下互动,提炼符合 3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各基层单位实际、独具特色的项目核心理念。大部分项目部的核心理念都是由项目部根据管理实际通过召开班子会、骨干会、职工大会等形式互动讨论产生,公司相关部门加以过程辅助,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比如第四项目部在提出“全心全力,志在精品”的核心理念后,前后经历了8次项目部与公司部门人员的讨论修改才初步确定成型;对于项目文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的单位,公司加大了检查指导力度,党委领导带队多次深入项目帮助其理清思路,如针对第十一项目部施工任务量不是十分饱满,经营相对困难的现状,开拓当地市场份额成为当务之急,公司帮助其确立了“精诚所至,市场为开”的理念。目前,一公司全部基层单位都已确立了项目文化核心理念。2.横向交流,加强项目之间的沟通,提升整体建设水平。公司多次召开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将项目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交流与示范,由项目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作主题发言。公司计划于今年10月份召开项目文化专题交流会,总结先进经验,指明下一阶段项目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同时加强项目文化建设的引导与推动,通过《筑港摇篮》、网站和交流会等搭建项目文化建设的沟通平台,促进各基层单位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启发。3.实事求是,充分认识文化建设水平的不均衡性,不搞“一刀切”。对文化基础比较好的单位要求不断精细项目文化规划,同时要求他们做好文化的落地工作和经验的及时总结。对于项目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单位,重点帮助他们梳理、提炼出准确的项目管理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

4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进行相应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制度支撑,为文化落地打牢基础。针对项目文化建设不均衡的现状,公司拟定出版《项目文化建设手册汇编》,本着“谁先完善谁成册”的原则,对项目文化建设规划比较完善的单位先行进入手册制作阶段,并不断以各种方式通报落后单位,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实现年内成册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的目标,目前《项目文化建设规划汇编》(第一期)已经进入编辑出版阶段。

(二)坚持同一性与体现个性相结合。1.理念体系上,在项目文化建设推进的全过程中,一公司党委始终强调一航文化的核心地位,强调项目文化理念体系的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一航文化的框架内来突显项目文化文化的个性,来体现转型、竞优、精细、学习、人本等特色,丰富和完善一航文化的子系统文化建设。如在制定项目文化理念体系建设上,第六项目部提出的“让业主不能割舍”是一航服务信条“用心浇注您的满意”的落地,第一项目提出的“至精至新,勇立潮头”是一航核心价值观“干一流的,做最好的”和一航创新观“创新成就未来”的落地等等。同时,在形式上,所有项目部均已按照局下发的《项目文化建设规划模板》的要求统一进行的重新修订和完善。2.始终坚持一航对外形象的统一性。所有项目部小临、施工现场等全部统一张贴展示一航文化核心理念,体现文化核心理念的统一性。新开工项目、新的船机设备、办公用品等全部严格按照局《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规定和要求执行。对《一航员工礼仪手册》进行了强化学习,第六项目部、第九项目部还通过员工授课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

5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提升员工对外交往的文明修养。选取项目文化相对成熟的第五项目部、第六项目部、第十项目部等几个单位作为“班前宣誓”制度的试点,试点单位在宣誓的内容选择上,包括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项内容。其中,必修课包括一航核心理念和项目管理理念,选修课内容涉及安全、质量目标,员工礼仪学习,厂史片段回顾等内容。

(三)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相结合。1.坚持一贯的高目标导向。制定项目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基础较好的项目部按照高目标导向,二分之一左右的项目部自觉主动的提出经过3年左右努力实现打造一航品牌团队和中交品牌团队的目标,也有的单位把目标锁定在公司级的双文明建设优胜单位等,体现出了强烈的竞优意识。创新竞优机制,在坚持开展公司“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打造品牌”文明创建竞赛活动中,针对几个合同履约压力大的重点项目增设“特别工期信誉奖”,激励各单位竞优争先,化解了合同履约风险,维护了公司信誉和利益。2.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公司今年升级了“三工评定”工作,进一步规范考核程序,增设“品牌员工”从精神上激励优秀员工,扩大优秀员工比例从而鼓励更多的中间层面的员工能够有所追求,同时严肃诫勉职工、试用职工的评选比例,通过正向激励、负向鞭策的双向作用引领团队走向优秀。进一步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实现价值分流,制定推出了《技术专家岗位津贴制度》,目前公司17名职工被认定符合二级技术专家资格,并享受每月 6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1000元的二级专家津贴。3.不断创新,保持项目文化活力。针对已经项目文化建设比较早、基础较好的项目部,按照局第七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最新精神对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例如第十七项目部,在保留其“不断超越期望值”项目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重新细化明确了其内涵阐释,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得到提升。4.积极探索铁路项目文化的建设。按照局下发的《铁路项目文化实施意见》的要求,第

三、第八项目部已经初步形成项目文化建设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摸索固有文化与铁路文化的融合。

四、提升素质,加强领导,探索建立项目文化建设的监督考核机制,实现项目文化管理的闭合。

(一)加强主管企业文化部门的能力建设。公司连续两年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家企业文化师的培训考试,提升专业素质,进而增强了对基层单位项目文化建设的准确性、有效性。部门人员对于各基层单位上报的文化建设规划逐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分工负责、及时将讨论意见、建议与基层单位主管领导进行反馈。历经“几上几下”后,目前有超过半数的项目文化规划已经基本定型,可以进入《手册》制定阶段。

(二)党政齐抓共管。公司总经理在年初进行调研时突出强调项目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基层单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公司在项目文化核心理念的提炼阶段,就要求项目党政领导尤其是项目经理要亲身参与,核心理念要充分体现项目部主要领导的管理思想。现在,在日常检查中,许多项目部都是由项目经

7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理讲解项目文化建设情况。例如第二项目部、第十六项目部的项目经理对项目文化建设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他们的项目文化建设水平也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出台《公司基层党群工作考核办法》。为进一步促进党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推动基层党群工作均衡发展,公司党委出台了《公司基层党群工作考核办法》,将项目文化建设等十个方面内容纳入支部考核范围,从一航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方面要求细化了项目文化的考核内容,自此对项目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有了制度依据。公司还将项目文化建设列为每月月度讲评的重要内容,对各单位项目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及时地过程掌控与督促。

(四)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上半年,公司党委开始对公司境内所有项目展开调研,详细了解各单位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成效和困难,对照模板要求逐条点评,针对一些项目部在使用《项目文化建设规划模板》上存在误区进行了纠正,主要表现在对各个部分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没有突出重点;“制度支撑”不足;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不高、不具体等现象,有效促进了公司项目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项目文化核心理念的提炼,要在紧密结合项目部主要领导管理思想的前提下,充分结合项目部生产、安全、质量、管理、效益、人才、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体现与项目管理的融合,为下一步项目文化深入推行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奠定

8 中交一航局有限公司第二次项目文化建设推动会

基础。

(二)对于项目文化核心理念的释义,不要过于宏观和空泛,要通过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体现项目特色,同时为接下来制定或完善具体制度做好铺垫,以形成对核心理念的有力支撑,增强执行力。

(三)项目文化的建设措施要与核心理念、分项理念和总体目标有必然的承接关系,要体现针对性和支撑性,为项目文化的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四)项目文化的推进需要项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亲身倡导与示范,结合项目部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不断创新践行文化的载体,狠抓落实,突出实效性,防止项目管理和项目文化“两层皮”现象的发生。

(五)项目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项目部对项目文化的认识水平、人员的状态、管理的现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实现项目文化建设引领项目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高目标,需要不断克服每个建设阶段所凸显出的问题,持之以恒地推进。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8篇:特色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院示范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工作水平,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特色教师,打造精品学科,结合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要求,特制订如下师资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学院《示范校建设项目任务书》精神,特色项目建设组将遵循“优化结构、争创先进、彰显特色、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外练内修”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加快学院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创造条件。

二、建设目标

(一)师德师风建设目标

师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我们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优良团队。

(二)教学能力建设目标

通过培训,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技能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优质化、学方法高效化,教学

- 1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组建人才梯队,实现整体提升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给每个模块负责人配备一名课程助理,再由助理带动其他老师,组建教师团队,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力地促进教师间交流互动,共同进步,开展集体备课、组内研讨课、优质课巡讲等多种教研活动,缩小教师间差距,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加强自修自练,促进自我反思

重视教师学习意识的培养,开展专项教学技能评比,对照典型找差距,对照先进找不足,撰写教学后记,促进教师反思、总结、提升。

4.深化继续教育,开展技能评比

定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每学期开展“三个一”评比活动,即每人上交一篇优秀教案、一个有质量的教学课件、一篇优秀教学论文,部门评选,择优报送参加学院评选。

5.建立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对新入校的青年新教师在上岗前要进行相关培训。主要内容涉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基本功培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使教师都能顺利过渡,完成教学,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做好专业对接,贯彻“双核“培养理念,体现课程特色。 定期组织模块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对接,了解专业需求;定期派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对接,通过职业体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企业在素质方面的用人需求,为核心职业素养养成课体系的建设寻找第一手素材,加快特色学科建设。

(五)以研促教,构建有效课堂。

- 3

第9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过实施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工程建设,

白院小学逐步构建了绿文

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色化体系,创建了文明、平校的安、和谐的校园。促使园建学校建设成校舍设施特设

全、校园环境美、艺术色——

氛围浓、文化底蕴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与并且坚持校园文化建

校唐园

怀设的正确方向,形成校

波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

制,不断总结经验,不

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特色学校。

一、挖掘潜力,构建校园静态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校园传媒环境等静态文化资源,努力构建校园静态文化(举例)。

二、创新教育思想,激活校园动态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三、改善校园人际关系,树立校园精神文化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优化心理环境为突破口,注重学校人际关系的改善注意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环境因素,改善学校领导与教师,教职工内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师生创造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和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使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四、树立良好校风,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道德风尚,是全体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纪律、作风以及精神风貌的综合体,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校风建设上要把领导作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是校风的“源头”,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校风建设中起着主导和表率

作用,是形成校风的“风源”。思想作风要纯正;工作作风要民主。

2、学风。

学风是学生群体的风气,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风是校风的核心。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潜心培养群体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3、教风。

教师的教风是学生学风形成的起因,是校风形成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说明: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是校园理念、精神的建设。为此,在非常重视校园理念建设的基础上,要逐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校园文化体系。 在外显的精神文化方面,围绕新的“一训”、“三风”、“校徽”、“校歌”、“校规”等,各班根据本班学生年龄特点,应分别制定符合本班特色的班徽、班训、班名及班级口号等。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处处体现着精神文化的需求。本着“一墙一砖有灵魂、一草一木能说话,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场所能育人”的思想,紧紧围绕环境育人来加强建设。目前白院小学,环境优雅,育人氛围浓厚,达到了“环境育人”的效果。 在隐性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觉得校园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它反映了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信念、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等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所以加强校园隐性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另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制度建设中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了“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的制度建设局面。

上一篇:c14077课后测验答案下一篇:农村财务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