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学校建设特色项目

2022-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示范学校建设特色项目

发挥行业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示范基地

摘 要:为积极推进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继续教育规划的工作,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担了教育部课题“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之子课题“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此项目对医学院校示范基地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建立全员培训模式、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加强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高全科医师的诊疗技术以及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管理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示范基地;人文素养;专科人才;质量评价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中把继续教育列为专章进行规划,涵盖了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电大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非学历培训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形式,同时,将继续教育提升到了开发国家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途径的高度[1]。

2011年,协和医学院接到清华大学牵头的教育部课题“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之子课题“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后,即组成项目研究小组,项目研究小组对北京协和医学院“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和近几年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总结和分析,与会专家发现:虽然该院在前期的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社会效益,但在医学专业专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学专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研究小组根据会议精神确立项目建设目标:

一是建立系统的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后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提高医学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二是总结现有继续教育项目,探索基于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从业人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继续教育需求的个体化继续教育模式。

三是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特点,为各级医学教育机构、医疗单位和医学研究部门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以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作用。

四是通过提供各级各类的培训,建立一支适应继续医学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专业能力和教育学能力俱佳的师资队伍。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内进行项目招标,设立子项目,对继续教育项目进行研究和开发,重点在弥补既往工作的不足,推动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二、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建设特色示范基地

各子项目负责人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各基地加强了自身的特色专业和相关学科的建设,主要体现在:

(一)建立全员培训模式,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已经意识到能否和患者有一个很好的沟通环境至关重要,但是根据统计,95%以上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都是在学科领域内,围绕着探讨科学前沿、合理用药和技能提高等医学相关报告。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均是医院的人才储备,很少有继续教育项目是专门针对医院全体职工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下三个课题组建立全员培训模式,旨在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一是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承担的子项目“医学人文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评价”针对医生过多关注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境况,进行了人文课程的开发和评价,提高医生的全面素质,加强医患沟通,造福病人,造福社会。

二是阜外医院的“精品教育大课堂”项目,打破继续教育项目以往只针对医学专业人员的培训模式,开展面向各级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医院职工的医学专业外的知识需求,在整合院内资源的基础上,设置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适合本院人才发展的、注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针对性的课程开展,提高了全院职工的综合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心理疏导以及沟通能力等)。从而使医院各类人员更好地融入集体,提高工作效率,间接促进阜外医院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阜外医院作为国家级心血管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每年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0余项,迫切需要“评价”来激励和规范项目的实施。本研究结合阜外医院项目管理现状,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学员满意度、专家评议、主管行政部门评价三部分组成的评价体系[2]。

三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处对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卫生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和培养的内容及途径进行探讨。提出为适应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应培养既掌握医疗专业知识,又熟悉公立医院管理语境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投融资体制等管理类人才[3]。 同时由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也紧随政策导向,积极贯彻落实卫生部、人事部颁布的《继续医学教育规范(试行)》章程,进一步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并提供人力资源需求保障。在此期间,医学院无论是基地项目的申报及开展情况,还是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及落实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该校对此成果进行分析,对于未来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宝贵的研究材料[4]。

(二)加强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高全科医师的诊疗技术

医疗活动是医院存在的根本,而医疗水平的高低对医疗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对专科人才进行继续教育一直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是北京协和医学护理部课题组通过分析低年资护士的心理特点及能力特征,结合北京协和医院实际情况界定了低年资护士的概念及培训目标;并根据护士的核心能力要求,对培训需求加以整理,形成低年资护士培训框架。

二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处对住院医师培训的理论课需求进行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实践,发表了相关文章[5],[6]。

三是输血研究所“全国采供输血机构医技人员科研能力培养”课题组针对采供输血机构医技人员普遍科研能力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利用献血人群以及输血案例等相关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确定培训内容将分别就科研设计能力、文献处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组织开展。举办了全国输血机构医技人员科研能力培养及医学论文写作培训会,来自全国各地血站、医院输血科、输血研究机构参加了培训。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加强科研交流与横向合作,提高采供输血机构医技人员普遍科研能力[7],[8]。

四是北京协和医院刘昌伟教授负责的“血管外科腔内虚拟教学模块的设计和应用”课题组建立血管外科继续教育网络多媒体平台,腔内介入模拟操作的规范体系并通过腔内模拟操作培训建立一整套评估体系[9]。

五是“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求研究”课题对皮肤科医生继续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情况的皮肤科医生继续教育需求差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改善教学效果,节约教学资源。

六是鉴于全国各地从事血液病医疗服务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培训需求不同,血液病医院课题组按照以往的培训经验以及调查情况将学员分类,初步制定分层教育方案。对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内容,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技术推广等方式对参训人员进行培训。

七是整形医院对继续教育基地教学课程安排与内容选择进行调研和研究,肿瘤医院课题组已经构建适合肿瘤专科医师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培训考核系统。

除了以上专科培训,为使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得到提高,北京协和医学院还设立了“全科医师的心血管专业基层培训课程”子项目。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将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基层医师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意识不高,诊治不规范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结合县、乡和社区特点,开设心血管基层培训课程,以常见病为重点,加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心血管基层培训课程,指导基层医师和县、乡、社区人群如何开展“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2012基层医院肺栓塞论坛暨学习班”培训规模520人,以临床实用为教学目的,结合典型病例分析讲解临床如何判断肺栓塞、基层医院肺栓塞的诊断策略和方法、检查技术的操作规范、治疗与预防策略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等,并邀请基层医院医师介绍诊治肺栓塞的经验体会,使学员及与会者能真正掌握肺栓塞的基本临床诊治方法,进一步提高肺栓塞的防治水平。在北京市大兴区、海淀区和通州区指导县、乡和社区人群基本防治工作,重点围绕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如:肺心病、冠心病和高血压。培训人次近600人。较大范围地提高全科医生在死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

(三)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管理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

构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培训过程管理,控制培训质量,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训质量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价始终是继续教育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在培训项目评估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在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方面对我国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培训项目的评估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卫生部首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每年承担大量的继续教育项目工作。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级别最高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对其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探索构建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以项目为抓手、以现有对象为基础、以理想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的CME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强化项目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达到强化继教项目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目的,有效促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健康发展。

一是肿瘤医院“CME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组通过充分和细致的研究,形成《继续教育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4项,分别是师资队伍(20分)、项目实施(45分)、项目声誉(25分)、项目改进和创新(10分),二级指标9项依次是:项目负责人(8分)、项目组(12分)、项目组织(20分)、人才培养(20分)、档案管理(5分)、学员评价(16分)、社会贡献(5分)、国际/国内领先(4分)、项目改进和创新(10分)。三级指标37项。针对每一项指标又进一步细化内涵,分为5个等级,A、B、C、D和E,分别代表1、0.8、0.7 、0.6和0权重系数。

二是阜外医院“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继续教育项目过程管理”课题组也构建以诊断问题为基点,以指导教学为手段,以激励办学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10]。协和医院继续教育处将这些评价体系应用于实践,评选出北京市优秀继续教育教学团队和管理先进个人及医科院系统的优秀继教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建立全员培训模式,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加强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高全科医师的诊疗技术以及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管理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圆满完成课题组的任务,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鉴,翟细春等.彰显高校基地特色优势,服务社区教育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北大学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3,(31).

[2]杨宁燕,黄建凤.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价的定位与构建——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经验为例[J].继续教育,2013,(1).

[3]蒋卫君,何仲.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方法更新[J].继续教育,2013,(4).

[4]张淑华,许岩等.“十一五”时期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2012,(6).

[5]蒋卫君,何仲等.住院医师培训理论课程调查与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

[6]张淑华,张思嘉等.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管理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

[7]高蕾,刘爱民等.采供血机构及临床机构输血医技人员现状及科研能力调查与浅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12).

[8]高蕾,刘爱民等.采供输血系统医技人员科研能力现状浅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S1).

[9]李庚瑶.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创新五大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J].协和医学杂志,2012,(2).

[10]周彩虹,张永明.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肿瘤,2014,(1).

【责任编辑:贾利特】

作者:蒋卫君 何仲

第2篇:示范性特色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高职专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文化育人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是对当前高职教育过度专业技能化而引发人文素养缺失的纠偏以及教育基本属性的自然回归。文化育人改革的顺利推进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各专业应在文化育人的推进中起核心作用,并在不断探索中提炼和形成专业文化。笔者以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探讨其专业文化的构建及其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示范性特色专业;专业文化;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专业实力的集中体现。好的专业文化不仅能够打造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而且还能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提高其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背景

高职教育特有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使得高职教育更加具有明确职业方向,这要求高职文化建设需要更多融入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因素。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区别本科院校学科型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技能本位”特色。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有些学校过于突出“技能本位”,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强调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2012年立项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训基地立项为湖南省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2015年度成功立项为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如火如荼的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文化却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提炼和建设,凸显了专业内部结构中知识、技能技巧和人文精神的“游离”。因此,本专业文化建设研究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专业办学内涵,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本专业师生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职业素养及行为准则规范等。它的独特性成为专业赖以生存的组织精神,能够为学院、专业创造价值,形成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推动校企合作,深化校企融合,从而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专业文化实践中人与职业的成功结合,也使高职院校因拥有优质的专业文化资源实现了办学效益的提高及社会声望的提升。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职业认同

通过专业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到有企业特征的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心、自豪感等,使学生具有勤奋、诚信、守纪、合作、创新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学生主动参与专业文化建设,在与职业的结合中增加了职业认同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升职业素养,让学生了解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认同专业职业岗位的价值,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获得未来从事职业所具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方式,就业后能快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锻炼和培养了活动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提高教师双师能力,规范教师职业道德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以宝马集团、上海大众集团、北京汽车集团及广东有道等知名企业为依托,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本专业实施了“企业历练”工程,每年派教师到相关汽车企业挂职锻炼1个月以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让专任教师带着教学任务下企业,以便于在实践中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培养学生。

三、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职专业的建设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专业特色为核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业文化犹如企业文化一样,是通过表层、中层、核心层三个层次来展现的,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核心层—理念文化。因此,要建设专业文化,也需要从上述三个角度进行打造。

1.凝练专业核心文化

企业核心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企业理念文化通常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因此专业核心文化则应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

专业理念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专业自身的文化理念应该包含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准则等多种元素。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师依托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国家教学资源库、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等项目,组织了教师对宝马汽车、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上海通用、北京汽车等品牌汽车集团及其湖南经销商企业、湖南知名销售服务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收集、分析和筛选,获取了170多份企业访谈记录、400多份调查表。通过调研,分析出本专业“懂技术、能服务、会贸易、善营销”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质。专业文化理念则提炼为“诚信、敬业、合作、创新”。

2.打造专业制度文化

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文化建设机制和制度保证。因此,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需要打造与专业核心文化相适应的专业制度文化。首先应该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有利于专业文化发展的组织和决策机制,明确专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顶层设计,将专业核心文化渗透于整个专业建设之中;其次建立以师生为主体、以专业理念文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的专业文化建设模式;最后应建立一整套以专业文化育人为导向的专业育人综合评价体系。如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系统,根据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3.塑造专业物质文化

专业物质文化主要是一些有形的展示,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是专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环境对学生的情操是一种陶冶。因此塑造专业物质文化通过专业形象、专业主要成果展、典型校友案例、专业技术竞赛等布置,体现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特色的职业环境;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安全规程、操作流程、汽车服务贸易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职场氛围内学习,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专业格言与口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购买对岗位对接的职业着装,从学校开始培养其职业人的意识。

四、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第一和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一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文化元素,例如在《二手车鉴定评估与交易》课程中,需要融入“专业性、诚信文化”等精神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在课程体系中开设 “演讲与口才”“汽车商务礼仪”等系列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充分利用实训课堂推进职场文化的渗透。引入企业的管理制度与规范,如企业6S管理等,用职业精神和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实训素养,尽量使学生对职业形成认同感、自豪感。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如充分发挥汽车营销协会作用,每年举办校园车展,定期举行一些其他相关活动,如举行企业专家职业素养等系列主题讲座,从思想内涵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服务性学习,如参与株洲市车展等知名展会赛事的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专业文化的内化、积累、传承。

2.注重引入并吸收先进的行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专业文化与对应的行企文化是相互贯通的,因而需要将行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中,渗透学生的思想与职业行为中。这样,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就业后那种广泛困扰着的两种文化所产生的“文化隔阂”和“文化不适”将会消除,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教师也能从这种专业文化建设中提升职业道德,促进“双师型”教师在意识形态中形成。此外,在引入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将企业文化整合到专业文化中。

五、总结

专业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此项工作,首先需要清楚目前本专业文化建设现状,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再结合专业实际,总结专业文化特色。此外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行企业文化,以便拓展专业文化视角。

参考文献:

[1]王木林.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32-34.

[2]殷锋社,王晓江.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子商务,2014(2):95-96.

[3]于东君,赵克理. 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文化的内涵、分层与功能[J].职教论坛,2013(7):10-12.

[4]朱永坤.专业文化:一个正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的文化类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5(8):75-79.

[5]李乾坤,谈积,王大庆.专业社团: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J].职业时空,2014(7):31-36.

[6]钱俊,秦建华.专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5(10):67-69.

作者:吴小平

第3篇:我国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达到最优化,尽量减少项目失败风险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类职业教育项目应运而生。然而,职业院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突出体现在缺少项目管理方法且运行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建设质量和效果。示范高职建设项目是我国职业教育有史以来投入最多、影响最大的项目。本文从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及项目管理过程出发,对我国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达到最优化,尽量减少项目失败风险而采取的各种措施。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高职建设项目),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继续实施该计划,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是指立项院校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目标。本文拟从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及项目生命周期的几个主要阶段综述我国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成果。

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具有总体目标明确、具体目标要素多样、各要素有机结合、项目资源有限、团队临时组合等明显的项目特征,其投入资金之多、建设期之长、参与人员之广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为了有效地控制项目的进度、成本与质量,实现建设的总体目标,学者们普遍认为必须借鉴项目管理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来化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

(一)项目管理有利于实现建设目标

示范高职的建设目标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办学实力,使立项院校成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为了实现建设目标,立项院校在设计建设方案时,涵盖了多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项目与增强办学实力的综合项目(如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分解为二级项目及建设任务点后,涉及院校众多部门及人员。立项院校面临着运行多个项目时产生的资源(人力、资金、时间等)配置和部门协调困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进行项目管理,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建设的成败。季翔认为,只有实施项目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实施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目标与任务。

(二)项目管理有利于创新管理机制

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管理机制,成为“管理的示范”。项目管理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可以淡化传统职能管理的弊端,整合院校内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教职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职责,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提高管理效率。杨成、何杨盛哲认为,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企业化的学校管理方法,不仅解决了示范建设的管理机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导入了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氛围。周劲松认识到项目化管理是推动学校变革的巨大引擎,是提高学校运行效能的基本途径,是集中攻克复杂问题的必要手段,是提高项目建设效能的必然选择。

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过程研究

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过程包含了项目申报、项目启动与规划、项目实施与监控及项目验收等几个主要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以可交付的工作成果为标志(见图1)。

(一)项目申报阶段

项目选择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正确的项目,使其符合组织的战略规划。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选择阶段(即申报阶段)是以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示范高职建设项目文件为起点,以教育部公布立项高职院校名单文件为终点。这一阶段目标是获得项目授权,工作重点是项目申报准备,如撰写项目推荐书、可行性分析报告及建设方案,准备申报答辩等。2006年“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启动后,对项目管理第一个阶段的认识不够充分,研究成果极少。

(二)项目启动与规划阶段

项目启动与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项目团队、确定项目范围、制定项目计划、分解项目工作、计划项目资源、预测项目风险等。

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启动与规划阶段是以教育部公布立项高职院校文件为起点,以立项高职院校获准教育部对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的批复为终点。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明确项目建设范围,优化项目建设目标,工作重点是修改与完善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立项院校在获准立项后组建项目组织、明确项目团队责任、分解项目工作任务;制定示范高职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管理流程;开发项目管理所需要的表格、文档及管理软件;制定与发布项目任务年度计划;修改与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采取项目风险防范措施等等,进行一系列的项目管理实践,积累较多的项目管理经验,也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季翔认为,必须认真研讨、修改和完善建设方案与建设任务书,把建设项目进行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资源配置和相应政策、办法落实到位。周进民在分析项目管理机构组织的层次、管理跨度和职能后确定“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强调做好充分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措施。

(三)项目实施与监控阶段

项目实施与监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及项目监控等。

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实施与监控阶段是以教育部批复立项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为起点,以实现项目建设方案总体目标、完成建设任务书中验收要点为终点。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工作重点是项目进度与质量监控。立项院校无一例外地将实施与监控阶段作为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关键阶段,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完善项目文档;审查项目绩效报告、进行项目现场调查,实施项目绩效考核;确定问题项目或任务,制定并完成整改计划;发布项目建设动态,在项目团队之间进行经验教训分享,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学者们对此给予了大量的关注,研究成果相对丰富。

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包含保证项目完成的各种管理过程。项目进度问题是项目管理中最普遍的问题,其他管理活动围绕着项目进度管理开展。所以,项目进度管理是立项院校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在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都不能脱离他们的日常职能工作,多属于“兼职”,不可避免地存在日常职能工作和项目任务工作争夺资源的问题。因此,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对每一个项目包含的所有任务进行排序,估算每一项任务完成时间,估算任务占用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并进行有效控制,这些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孟化分析了示范高职建设项目进度管理和进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用实证的方法阐述了示范高职建设项目进度管理过程,提出建立三层次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建立项目实施的跟踪与调整系统,对项目实施中的冲突进行协调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包含对成本进行估算、预算和控制的各过程,以确保项目在预算成本内完成。项目成本管理是立项院校项目管理中的难点。项目成本估算方案是在项目申报、启动和规划阶段进行的。为了能够申报成功和建设方案尽早通过审核,立项院校制定项目成本估算方案时,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院校自筹资金估算比例一般都比较高,建设方案批复之后资金估算方案修改的可能性基本为零,给项目实施时筹措资金留下了隐患。另外,中央财政资金到位往往滞后于项目成本年度预算,如果地方配套资金和院校自筹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项目成本年度预算方案根本无法按计划执行,项目中成本预算较大的建设任务(如实训条件建设)就不能如期进行。目前,对上述问题未形成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学者发表的多数文章是关于项目成本控制。吕潼提出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科学合理安排,保证专项资金重点投入;强化监控管理,确保项目如期完成及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统一核算、统收统支的管理模式。

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包含质量规划、实施质量保证、实施质量控制等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交叉,通过持续改进来实现质量目标。项目成本管理是立项院校项目管理的核心。立项院校修改完善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质量规划的过程,建设任务书中的“验收要点”明确了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后的质量要求。立项院校也建立了各类项目(任务)的质量标准(如课程建设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采取了有力措施,在项目绩效考核时,无疑都将项目质量放在首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熊发涯和段悦兰借鉴质量管理理念,引入质量管理方法,总结归纳出项目质量管理的五个基本环节:明确示范院校建设的质量目标;建立示范院校建设的质量标准;落实示范院校建设的质量监控;落实示范院校建设的质量保障;建立示范院校建设持续质量改进机制。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组建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与管理项目团队的各个过程。立项院校将示范高职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创新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建立项目组织、选拔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团队、建立责任矩阵等明晰权责,通过选取适宜的组织结构、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健全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学者关于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其中不乏有针对性的观点。莫勇明认为,权力配置是示范高职建设项目执行的关键,一般由院长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对项目建设是有利的,但在子项目负责人选择与权力配置上,存在忽视对项目建设的灵魂性人物——专业带头人的权力赋予,造成专业建设实际执行者(专业带头人)权力的缺失,直接影响某个专业建设项目执行进程。

项目沟通管理 项目沟通管理包括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地产生、收集、传播和保存等过程。示范高职建设项目通过项目计划编制、信息发布、绩效报告及年度总结等实施沟通管理。学者普遍认同,通过信息技术,如MSN、QQ群、飞信、电子邮件等,加快项目沟通过程,加大信息透明度;通过例会制度,如项目领导小组例会、项目负责人例会、项目团队例会等,在不同层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潜在的问题,并以会议纪要记录跟进事项;通过工作汇报、绩效报告等各种信息交换方式,实现沟通渠道的顺畅与高效运行。杨成、何杨盛哲提出搭建灵活且多层次的项目沟通平台,召开项目建设情况通报例会;制定项目建设信息报送及发布规定;各级项目组内部及时沟通,获得每一位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支持。

项目监控 项目监控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阶段。对项目进行跟踪监控,目的是使项目按计划进度、质量标准进行,及时反馈现阶段项目工作信息。在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与项目管理流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与专项资金使用流程等,建立项目监控流程;通过项目领导小组、项目监控小组、项目管理办公室等不同层面实施项目监控流程;通过对项目进度计划、质量计划的必要调整进行项目变更控制。学者在此方面所进行的总结归纳,对于其他同类项目管理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冯渊提出成立项目监控小组,负责对项目进度、质量及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加强绩效审计。王凤岭、张如利采用J2EE企业架构,利用MySQL数据库技术,集成了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建设任务跟踪和监控管理系统。韦莉娜提出建立项目计划变更的应对机制,在发生变更时,应严格遵循规范的变更程序来管理和控制变更,才能及时避免资源和时间的浪费,确保投入资金产生最大效益并完成建设任务。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项目总结与成果验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验收阶段是以实现项目建设方案总体目标、完成建设任务书中验收要点为起点,以获准教育部验收文件为结点。这一阶段目标是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项目建设成果验收。立项院校对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完善建设成果;审查各项目建设自评报告,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进行项目建设文档整理,完成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各项验收材料,接受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检查。学者关于项目验收阶段的研究成果较少。刘峰反思了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加强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学习;科学合理地设计子项目个数与子项的层级;建立项目变更机制;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分析总结、交流共享项目管理经验等建设性意见。

结论

管理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也被引用到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但是关于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探讨。

首先,由于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实践层面经验积累不够,使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已经验收的百所示范院校,还是建设中的百所骨干院校,立项院校的确将示范或骨干高职建设作为一个项目来构架和设计。但是,很多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着项目管理,也未对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认真进行学习与研究。在示范高职建设项目中应用项目管理研究成果很少,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案例。

其次,关于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必要性研究和项目实施与监控阶段,项目申报阶段、启动与规划阶段和项目验收阶段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管理与立项院校组织文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对于项目管理过程与立项院校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项目建设对项目主要干系人(如立项院校学生与教师)的影响、对于项目建设的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

再次,项目发起人相当重视立项院校的项目申报阶段、项目启动与规划阶段,但对于项目实施与监控阶段、项目验收阶段给予的关注较少。已通过验收的示范高职院校是否有退出机制,这影响到“后示范”的建设效果,也会影响到学者对项目后研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另外,国家层面至今未对此推出示范高职建设项目验收标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基本是空白,能够查阅到的文献多为立项院校实践层面的总结与体会,发表文章的期刊影响力较弱。总之,关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与此项目在职业教育界产生的影响不相匹配。

参考文献:

[1]莫勇明.影响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执行力的主要因素[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36.

[2]季翔.项目管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应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3]杨成,何杨盛哲.项目管理在示范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9-43.

[4]周劲松.以项目化管理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0.

[5]周进民.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0):31-32.

[6]孟化.四川建院“示范性高职”项目进度管理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7]吕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6-19.

[8]熊发涯,段悦兰.用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100-101.

[9]冯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管理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7):81.

[10]王凤岭,张如利.高职示范性项目建设过程监控策略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7-40.

[11]刘峰.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报业,2011(2):106-107.

作者简介:

卜晓苑(1964—),女,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作者:卜晓苑

第4篇:示范学校建设特色项目

“建设美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模式项目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1)加强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充分肯定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突出了美育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蔡元培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因此,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

(2)中职学校“建设美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模式的必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天性,更何况青春年少的中职学生。他们往往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初中阶段,只注重文化课,轻视甚至忽视美育,造成学生的审美意识存在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

同时教育部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 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美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理应将美育融入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寓美于智,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立足社会。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和职业教育的特性,在中职学校加强美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建设目标

(1)探索建立美育与智育、德育相互融合的教育观。美育像一根红线,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活动等整个学校教育之中。 (2)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着力凸显美育教育的氛围。美育像一汩清泉,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时时处处都滋润学生的心田。 (3)努力发挥美育优势,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美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帮助他们开启职业生涯的大门。

3、建设思路

学校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树立“以美育人,以善养人”的办学理念,以美育为主线,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通过实施美育教育,积极构建了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全员美育、全面美育、全程美育”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4、建设内容

(1) 打造和谐自然的校园氛围。依托巴楚文化和三峡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利用“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新职教园,在教室、琴房、画室、寝室、运动场、实训基地等学生场所,处处突现美的元素,营造美的环境,彰显职业教育的特性,陶冶学生情操,开迪学生审美之窗。

(2)搭建美育平台。以兴趣为纽带,以专业为桥梁,以活动为载体,成立书画社、文学社、舞蹈队、说唱团、形象设计等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时装表演、土家舞交流、才艺展示等活动,定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技能节,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3)开辟美育渠道。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将美育渗透于职业技能、专业学习之中,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各门学科中的美育符号和美育功能,如建筑设计之美感、烹饪雕花之艺术、音乐舞蹈之韵味等,开辟以美育人的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让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5、保障措施:

(1)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以学工处为核心,校团委、学生会整体联动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美育特色的创建工作。 (2)建立健全由班主任、全体教师、各系部、学校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为美育教育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第5篇:特色示范学校申报材料

立足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学校概况

**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占地90亩,建筑面积7183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26个,中小学生919名,学校现有教职工89名,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100%,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环境优美,装备了多功能阶梯报告厅、远程教育系统、广播听力系统、校园网、微机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室、实验室、“留守儿童之家”、“梦想教室”、“阳光书屋”、“乡村少年宫”等教育设施设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学校以“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为办学理念,以“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优质化,教师队伍优秀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校园环境育人化”为办学目标,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严谨求真,自信进取”的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立志博学,善思切问”的学风。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省绿色学校创建先进学校”、“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学校”,市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

二、主要经验

(一)、以优化设施环境为基础,凸显校园物质文化。 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师生的精神家园。近几年,学校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换

1 代工作,先后建成2700㎡教学楼一幢,405㎡师生食堂一座,生均25册的图书室一个,引进阳光书屋、梦想教室、乡村少年宫和留守儿童之家等项目,使学校的硬件建设跻身于凉州区乃至武威市农村一流学校行列,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特长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以建设园林化校园为目标,本着四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五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育人性的原则,对校园自然环境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调整绿化布局,扩充绿地面积,广栽花草树木,精心搞好品种的搭配和花草树木的修剪,使校园里绿叶红花相互映衬,高树低树俯仰生姿,创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

在优化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设计布置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墙80多米;在楼道走廊装帧名校简介、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作品等80多幅;布置名师风采、星级学生和学校荣誉等展板。向师生开放图书室、阳光书屋、梦想教室、乡村少年宫和留守儿童之家;开通校园文化广播站,开展每天10分钟古诗文诵读和书法练习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题写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事,事事做楷模”、“教师十德”、“求知十法”、“德育三从四会五不忘”等墙面标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对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

2 的教育作用。

(二)、以创优管理机制为动力,建设校园制度文化。 我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努力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思想,以“民主、科学、和谐、高效”为核心优化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使学校管理有了新的推进。一是积极推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修订了《学校教师岗位职责》、《学校教学常规实施意见》、《学校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学校优秀教研组、年级组评选办法》和《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鼓励教师探索教学创新,对教师考核实行常规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制度,科学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二是深化学校内部激励机制改革。完善了《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学校考核细则》和《学校教师评优选先细则》,用激励机制推动人,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了《学校学生发展性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学校星级学生评选办法》和《班级联动小组考核办法》等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规范。

(三)、以“三风”建设为核心,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它通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

1、建设优良校风。近几年,学校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3 基”为办学理念,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爱校如家的团队精神”作为学校的教师精神,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以此激励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奋斗。学校坚持不懈地进行校风教育,使校风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神,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行动。

2、建设优良教风。学校立足校情,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提出了“育人师表为首,教书严谨为要,敬业爱心为本,爱岗勤苦为先”的师德要求。建立师德师风承诺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进一步规范从教行为。二是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学校积极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派专人负责接收远程教育学习资源,订购学习光碟、征订各科专业性学习刊物,为教师理论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外引内树”、“拜师结对”、“名师共享”、“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三是扎实开展“课、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科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以“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骨干引领”为核心要素,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解决,专题讲座,说课、听课、评课等基本形式,逐步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新型教研风气。四是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学校用感情温暖人,领导从各方面关心教职工生活和身心健康,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既重视教师的工作,又重

4 视教师娱乐休闲的需要,为教师运动健身配备的必要的器材,开辟了场地,规定了时间;重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3、建设优良学风。学校十分重视优良学风的培育:一是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祖国有用之才。二是加强学法指导。通过开展学习方法讲座、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三是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督促、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和提问等学习习惯。四是建立班级学习联动小组。营造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学习氛围,达到“兵教兵、兵学兵、兵练兵”的目的。

学校在抓好“三风”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优秀年级组、优秀备课组、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先进集体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校园之星、优秀班团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评比活动;在教职工中开展“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评比活动,展示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努力构建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互信的新型人际关系。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校园德育文化。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合力唱响德育的主旋律。一是注重德育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橱窗匾牌、班级特色文化专栏等开展宣传教育。二是狠抓德育常规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发展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实施德育工作,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了文明督察队,对不文明的言行进行督察,在学生中开展“当文明人,做文明事”活动,制定细则,要求学生用文明的标准衡量自己,说有准则,行有目标,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三是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工作。在活动内容上,利用国旗下讲话和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形式上,主要有“读”: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各种主题读书活动,进行读书心得、征文竞赛;“看”:看新闻、优秀影视片、图片展览等;“听”:听先进人物、英模事迹报告、安全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等;“做”: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进村为民服务活动、假日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赛”:开展各各有意义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在受启迪、受感染、受教育。四是关注弱势学生,促进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学生中的弱势学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和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双困生”,这些学生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学校在“双困生”教育上,要

6 求教师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虐待,态度上不粗暴,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学校要求各班建立完备的学生成长档案,对“双困生”的教育指导要有系统的计划、精当的措施和跟踪记录。长期开展“爱心三帮”(思想上帮贫、学习上帮难、生活上帮困)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集中辅导4-5名“双困生”,逐步增强弱势学生的实力,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弱势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学校还设立“成长进步奖”,每班每学期评选5名成长进步较大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增强学生成长的决心和信心。

(五)、以校本课程为依托,构建校园特色文化。

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努力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校本课程。一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开设了国学文化必修课。学校每周开设一个课时的国学文化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大小、能力高低分层教学。小学段主要是诵读和讲成语故事,诵读的内容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主要讲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闻鸡起舞”、“程门立雪”、“囊荧映雪”等。中学段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解读,解读内容包括:《论语》、《弟子规》、《诸子格言》、《中国文化名人》等,通过解读让学生走近名人,聆听圣贤教诲,学习名人品格,净化自己心灵,涵养健全品格。二是为了充分发展学

7 生的个性特长,学校推出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以年级为单位开设了文学、舞蹈、书法、葫芦丝、二胡、绘画、田径、武术、乒乓球、篮球和计算机等特色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三是依托梦想教室和阳光书屋开设梦想课程和阅读课程。梦想课程是基于“全人教育”理念,融合问题探究、团队合作、创新创造、环境保护、情绪智能等元素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课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三大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课程借助“晓书”阅读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认为:任何一所学校环境,其实都在默默地对学生发表演说。优良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养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创建了平台。今后,学校将结合时代主题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师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美好的空间。

2013年11月

第6篇:“特色示范课堂”活动建设总结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色示范课堂”活动建设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期,教育部决定在教育系统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万个示范课堂”。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关于建设中小学、中职学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色示范课堂”的通知精神,阳春市春教思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自身情况,深入开展“特色示范课堂”建设,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

语文学科作为建设“特色示范课堂”的主要学科,语文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结合语文学科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符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的。

二、研究做法

有了认识之后,我们不能仅仅是凭借一腔热情,还要研究做法,我们通过科组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我们可以适当渗透哪些十九大的精神?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贯彻,才能让学生喜闻乐见。

三、开展活动 1.深入备课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十九大精神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2.课堂渗透

要在课堂上渗透十九大精神,就要让学生贴近文本,否则,就成了被动的灌输,效果不明显。只有在结合文本时,渗透贯彻十九大精神才不会显得空洞。同时,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拓展资料的影响下,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的教学,教师可引入清政府割让香港的历史,国民党无力回收香港,香港回到新中国的怀抱等资料,让学生记住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其中的因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十九大精神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领会其中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第7篇:科普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一、立项背景

(一)项目建设地点简介

(二)产业发展概况

二、立项目的与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如何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科普基地的建设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建设科普基地,将可在基地内开展试验、示范活动,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实现科普工作的虚实互动与供求结合,使广大农民看有实物、学有目的、干有方向,大大提高了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现代农业走规模化种植、高效化生产、多样化经营之路,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科普基地的建成,将为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打造了新的服务平台,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积极作用。

三、项目建设内容

立足xx现有特色优势水果产业,推广无公害水果生产管理技术,建成xx精品水果科普示范基地1000亩。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把基地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效益化,集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期限为2年,项目总投资500万,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1000人次,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无公害水果1万余亩,全面提升项目内无公害水果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促进果农增收致富。具体建设内容:

1、建成xx精品水果科普示范基地1000亩,进一步完善示范基地生产所需的水利配套和路网建设工程,建立无公害防治设施10处和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和防治害虫,确保果品无农药残留。

2、在基地中心区建设50米长的科普画廊,设置科普展示栏50个。重点介绍有关果树管理和新品种培育方面的技术,以及绿色安全食品的生产过程等

3、建设一个50平方米的果品展示厅,以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向村民、游客展示果园的新品种及优质果品。另有多媒体设备展示果树的管理、新品种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使村民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使游客感受丰硕成果和绿色田园景象。

4、加强科学管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果树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⑴ 果树地下管理、培肥地力技术。 ⑵ 果树修剪技术。 ⑶ 果树嫁接技术。 ⑷ 病虫害防治技术。 ⑸ 果树灌溉技术。

⑹ 果树新品种培育技术、幼苗栽植技术。

四、现有工作基础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地点xx县xx乡望城村紧邻xx云台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境内无工业污染源,植被丰富,优越的环境基础符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二是果树资源丰富。二是果树资源丰富。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建成以xx县xx乡望城村为核心的精品示范示范带5000余亩,尤其以项目地最为突出,项目区内现有果树品种18种,其中澳李王李子、红心猕猴桃、黑珍珠葡萄等优势品种已经在xx县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现在xx县境内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亩,年产量200万斤,实现收入320万元。2013年,该基地本列为黔东南州“6个20”建设工程项目着力建设成为全州的典型产业,同期被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协会评为“黔东南州优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三是技术成熟。目前,基地生产的葡萄已经省农委审核为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成熟。四是科普工作基础扎实。多年来,xx县浦发经济果林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开展果树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果树种植技术科普工作经验丰富,合作社内拥有果树种植专家18名,专业种植技术人才50余名,为科普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

五、项目主要技术考核指标

(一)科普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标

1、建成精品水果科普示范基地1000亩;

2、建成科普画廊50米;

3、建设一个50平方米的果品展示厅。

(二)科普基地管理技术指标

1、果树嫁接成活率100%;

2、果品优质率90%以上;

3、园区果树无病虫害,单株果枝、营养枝比例合理;

4、全面落实节水灌溉技术,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5、道路系统、排灌系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园区内道路畅通,及时排灌的标准。

(三)科普推广技术指标

1、开展科普培训8次,知识讲座1次;

2、制作科普图书5000册;

3、举办科普活动2次。

六、组织措施与实施方案

(一)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项目实施管理组,根据人员专业特长和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安排,明确项目实施技术责任人、研究责任人、管理责任人,明确目标任务,搞好职责分工,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确保项目实施有专人负责,具体技术有专人研究,田间操作有专人管理,项目材料有专人编写,项目培训有专人推进,积极打造统筹协调发展的科研队伍。

2、依托合作社推广作用,着力开展技术推广。依托xx县浦发经济果林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普活动,推广果树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壮大产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政、企、民多方共赢。

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动员各级农业推广、教学、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以及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着力落实科技惠民的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的技术推广作用,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和传播科技的自觉性。

(二)实施方案

该项目分三个层次逐项实施。

1、高产栽培核心示范基地建设。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

组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项目考察组深入实地进行项目前期调研,对项目点的道路系统、排灌系统、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形成基地规划细则。同时完成项目材料的招标工作。

第二阶段:核心基地建设阶段(2014年3月—2014年10月)

根据项目规划方案要求,完善道路系统、排灌系统、现代病虫害系统建设工作,高标准建成科普基地1000亩、科普画廊50米、精品水果科普展示厅50平方米。

第三阶段: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阶段(2014年5月—2015年9月)

组建xx县精品水果科普服务团队,聘请县内外果树专家为科普技术顾问、果树种植技术员为科普推广技术员,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制作科普资料,定期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现场会、交流会,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在推动产业不断壮大的积极作用。

第四阶段:项目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

组织人员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认真总结,收集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提请验收。

七、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xx县周边地区精品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种植—培训—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确保产业区农户生产有保障、技术有支撑、销售有门路。项目区1000亩科普示范基地的建成,年产量水果200万斤,实现年收入220万元,项目区内农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产业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辐射带动其他配套服务业协同发展,解决城乡劳动就业人口,逐步推动精品水果产业成为引领周边地区的龙头产业,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8篇:核桃基地建设示范项目简介

玉田县核桃基地建设示范项目

简 介

一、项目名称:玉田县核桃基地建设示范项目

二、项目建设规模:玉田县现有核桃基地1.6万亩,新筹划发展1.4万亩,计划建设核桃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亩。

三、项目建设内容:新筹建的1.4万亩分7年完成,从2012年至2018年每年完成2000亩。筹划新建的1.4万亩基地集中分布在四个乡镇,郭家屯乡计划扩建5000亩,林头屯乡计划扩建5000亩,唐自头镇计划扩建2000亩,大安镇计划扩建2000亩。

四、项目建设投资:项目新发展面积1.4万亩,投资3234万元,争取贷款1940.4万元,占资金总额的60%;争取中央配套资金323.4万元,占资金总额的10%;贷款和中央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苗木补贴。县级配套和实施单位自筹970.2万元,占资金总额的30%,主要用于项目栽植幼树管理等用工的补贴,这部分资金可由群众自己出工作为自筹。

五、效益分析

目前种植的优质核桃,2~3年可产果,4~5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树亩产量可达250~400公斤,核桃现在市场价在25元/公斤--50元/公斤,如果以亩250公斤计算,每公斤25元/公斤,3万亩产核桃7500吨,年可收入产值18750万元,去除生产各项投资费用6250万元,年经济效益12500万元,盛果期一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还清银行贷款。核桃寿命长,可达50年以上,可创效益值后劲十足。

第9篇: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类型研究

摘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是其核心内涵之一,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特色建设方面各有千秋,在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探索高职院校特色建设路径等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与示范作用。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类型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一是特色,二是水平。特色体现水平,水平支撑特色,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特色内涵与特征

广义的高职院校特色指的是类或群的风格,是指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之所在。狭义的高职院校特色是指一所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目前关于高职院校“特色”最官方和最权威的解释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特色”的描述,即“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

高职院校特色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优势、稳定的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并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传承、积累,进而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既可以表现为院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独特风格,也可以扩展为院校的整体风貌,它具有独特性、匹配性、积淀性、目的性、公认性、稳定性、发展性等属性。

二、高职院校特色理论体系

基于高职院校特色内涵,高职院校特色理论体系可以分动态体系和静态体系两个方面。

1.静态特色体系

静态特色体系着眼于在某一时间点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方式和风格特征,包括:

(1)办学思想特色:高职院校要特色发展,就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思想。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及社会资源,实行差异化发展,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2)人才培养特色:高职院校必须要思考如何吸引社会力量,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和实训效果,形成既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和又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人才培养特色。

(3)专业及教学特色:高职院校的特色根植于专业及其教学之中,专业特色的彰显程度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高等性、职业性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4)科研及技术创新特色: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及技术创新要具有针对性、突出专业特色,紧跟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实践价值,努力服务于实践教学改革、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5)社会服务特色: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扎根地方,其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服务项目需要紧密地服务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

(6)校园文化特色:环境可以塑造人,包容、创新的制度环境,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都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助于师生健全人格的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人生的价值创造。

2.动态特色体系

从发展的视角看,动态特色体系包括:

(1)创建特色:高职院校要善于发掘特色、培植特色,从现有的资源中找出优势资源,加以精心提炼并外化为特色。

(2)保持特色:高职院校的特色一经形成,就必须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独特性,不断强化全校师生认知和社会的认同,进而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3)发展特色:特色本身是相对的,没有创新,特色就会失“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体现新的个性,这样的特色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发展力。

三、首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特色分析

首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在充分把握广义高职院校特色和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谓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大体有以下几类:

1.做精龙头专业、着力打造专业群模式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财税专科学校等为代表。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精准的办学规模(在校生约为4000-7000人);②在做精龙头专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专业群,全校各专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③教学体系贴近岗位技能实际需求,毕业生取得技能证书含金量和通过率较高;④对口就业率较高,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在行业(或区域)内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以浙江金融学院为例:该校有在校生约7000人,在做精龙头专业——金融专业基础上,打造专业群,共设置了金融管理与实务等23个专业,各专业之间联系紧密,目前省级以上精品课程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学院以“一年熟练岗位、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主管、七年实现发展、九年成就事业”的要求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累计输送了近5万名金融经济人才,约占浙江省金融从业人员的1/4,在浙江省金融系统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影响力,前期毕业生大多已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有近百名校友成为省级分行及以上领导,其中支行副行长以上干部5000余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品牌,被誉为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

2.紧密服务地方经济,深入开展产学研农职教模式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处非中心城市,办学具有规模(在校生约为10000-16000人)。

(2)按照“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的思路建设专业,彰显“农职教”特色,如杨凌学院该校立足于农、林、水等设置专业群,新疆农职院围绕农、畜、林等设置专业群。

(3)深入开展‘产学研’、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学校产业上规模。以杨凌学院为例:该校地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有在校生约16000人,学校立足于农、林、水等为主干设置七大类专业群,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原则,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平台,与100多个县(区)政府、8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共同打造了面向社会、开放式、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大平台,探索了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项目建基地,依靠共建基地为平台,创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鲜明特色,其科研项目、经费、奖项等多年来居

陕西省高职院校首位。

3.依托产业或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产业链模式

这类高职院校主要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合适的办学规模(平均在8000-10000人);②依据产业或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产业链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群,如长春汽车高专依托中国一汽、湖南铁道依托中国南车集团、成都航空依托中国航空总公司、平顶山职院依托平煤集团等;③校企结合紧密,注重技能实训,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高;④在产业(或区域)内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以长春汽车高专为例:该校2009年由中国一汽交由长春市政府主办,实现政企共建,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学校的建设目标为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的汽车职业教育基地,坚持“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办学理念,以跟踪前沿需求,服务企业用户,校企融合办学为特色,依托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汽车产业链人才需求,围绕汽车产业链设置15个专业,其中10个专业为国家或省示范专业。学校与一汽大众公司等联合开发多种订单班,订单班数量达33个。企业对该校毕业生认可度相当高,2011年该校毕业生总人数1482人,共收到2864个岗位需求,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65.1%的学生毕业生后走上了复杂技术工种等高技能岗位,主要集中在汽车业的大型企业,毕业生就业城市远至成都、佛山、大连等,在汽车行业内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4.培养区域经济升级转型急需的“技术型+服务型”人才模式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校等为代表,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依据区域经济或产业设置专业,多为现代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②校企结合形式多样,生源就业以区域为主;③社会服务及培训意识强;④开放程度高、资源整合力强。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有在校生8000多名,学校以“开放程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国内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践行“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指向,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学校立足宁波,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培养后备军,生源中26%来自宁波市,71%来自浙江省(含宁波市),2010届毕业生约55%在宁波市就业,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把研究机构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研究实力的突破口,部分仪器设备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年社会培训达19万人次,形成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

5.全面领先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该校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学成果、科学研究等多项指标领先全国其他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标志性成果全国第一。据西班牙《全球大学网络数据排行榜》对全球1.5万多所高校排序中,该校排名第1686位,在全国所有入围的988所高校中排第80位,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拥有国家精品课程53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与国内63所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协议,全校共有90多名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已招收11届研究生。学校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特色突出,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2002年以来连续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校重视对外合作办学和社会服务及品牌形象,先后与海内外80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大力开展各项社会培训工作,每年各项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达5万人次,充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建设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秉承“敬业乐群”的校训,自觉传承、弘扬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著名职业教育理念。明确提出办学要坚持“四个导向”,即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国内和国外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为导向,并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强化,在教职工的教育观中强化,在学生的职业观中强化。学校连续4年在江苏省专一批次录取分数线均名列第一,平均分高于本三分数线。同时,由于学校长期推行“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就业从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校主干专业的毕业生年年呈现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毕业生满意度不断提高。根据麦可思调查结果显示,201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88%),比2009届(82%)高6个百分点,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79%)高9个百分点。

1.准确定位,科学筹谋,学校发展目标高远

学校党政领导准确定位,科学谋划,确立了在“十二五”规划发展期内,立足南京、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融入国际,以培养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区域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校承担的我省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人才强校试点单位、新能源应用示范校、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服务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2.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学校紧抓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之间联系,主动适应和服务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将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学校站在高起点高平台上继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根据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学校紧紧抓住江苏大力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契机,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实施专业拓展与更新,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管理新机制,近两年先后新增设为联网专业和新能源应用与装备制造专业,并同时启动了新能源技术示范校园建设项目。

3.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拓新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力度。课程标准不仅引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还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按能力目标构建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依托江苏省轻工协会、江苏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进一步建立战略性紧密合作企业,增建校外就业实习基地,既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项目的需求,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孙爱武)

上一篇:德育工作计划小学秋期下一篇:包装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