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两位数乘三位数

2023-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教版两位数乘三位数

两位数乘三位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教学设计 向阳峪小学:庞宝山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位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课件出示)

谈话:原来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每一位都带来了一个秘密。

1、首先看胖墩墩的咖啡猫带来了什么秘密?(课件出示题目:咖啡猫每天喝 3袋牛奶,105天后,他一共喝了多少袋?)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提问:问题求什么?(一共喝多少袋牛奶)

求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求?(每天喝牛奶的袋数

×天数=一共喝牛奶的袋数)

(3)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3)

2、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咖啡猫的秘密,接下来看看可爱的米老鼠带给我们什么秘密?(课件出示)

谈话:原来米老鼠和别人打了个赌,他认为53×29=1407,你认为呢?

(1)要想知道米老鼠算得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大家重新帮他算一算。(板书:53×29)

3、谈话:这两道算式你会计算吗?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其余将两道题完成在自备本上。

4、提问:说说你的计算过程。477是怎么来的,106是怎么来的?6为什么写在这?

5、总结: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分别与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相乘。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新授

1、谈话:知道了咖啡猫和米老鼠的秘密,孙悟空有什么秘密呢?想不想知道?

原来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吃,蟠桃园有144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5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 (1)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桃子,应该怎么思考?(桃树的棵数×每棵桃树的个数=一共桃子的个数) (2)怎样列式?(板书:144×15=)

(3)谈话:这道算式与上两道算式比较,乘数上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出示课题)

(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余完成在自备本上。

完成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提问: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边说师边板演)

720是怎么得到的,144又是怎么得到的?4为什么写在这?

(6)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三、练习

(一)谈话:还有谁的秘密我们不知道呢?(唐老鸭)(课件出示)

1、咱们来赛一赛。看谁学的最棒。南边二组为南队,完成这两题;北边二组为北队,完成这两题,每队请两名代表在黑板上完成。准备好了吗?开始。

2、提问: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全做对的举手。

(二)四位朋友的秘密我们都揭开了,刚才大家的表现真出色,现在要请你当回小医生,这里有三棵大树生病了,请你帮他们找找哪儿出了问题。

(1)数位没对齐

(2)0漏乘

(3)没有进位

1、你能帮这几棵治好吗?把书翻到第1页,完成想想做做“2”

2、交流

(三)学到现在,有点渴了,这里有些水果,观察图表,要求总价应怎样求?(总价=单价×数量)

1、挑你最喜欢的水果,算一算总价是多少?

2、交流。

四、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的编写意图十分明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是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在学生已有口算乘法和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选择了几道不同层次的口算题,接着出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来复习过去所学知识,然后,教师有意安排了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几乎未加考虑,跃跃欲试,这样安排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当“小小医生”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如145×12先参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格式写出竖式,这里应让学生形成习惯,数位多的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数写在下面,便于计算;再考虑,计算顺序即145×2,后算十位即145×1(145x10),并正确写出积的位置,然后计算两个积的和,最后还应检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首先出示10道不同梯度的乘法口算题,接着让学生计算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再有意出示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样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行程问题,大家知道速度、时间和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吗?出示例1 (1)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算式,比较算式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励他们自己尝试列出竖式计算。 (2)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3)全班交流反馈。

(4)归纳算法。先小组内讨论,再师生总结。

这一个环节,我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出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巩固练习

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掌握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当“小小医生”较有趣味,能帮助学生纠正计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

(四)、拓展训练,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能激发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课堂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知识,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计算,不仅教法单一,学生学习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本人一定虚心接受,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两位数乘三位数》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及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重点是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简算意识,可以说如果前期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学得较扎实的,这节知识并不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的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计算方法,体会学习和乐趣,感受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重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复习、尝试、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将新知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新旧知识的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能力。

3、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倡导算法多样化。学生在学习中要知道估算、笔算的优势,能灵活应用,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实际需要进行计算。

第2篇: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青年教师六个一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学校:台湖镇中心小学 姓名:____朱峻锋____

班级: 四(1)班

时间: _2016.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我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题,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学校摆花坛的情景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知识基础。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本课的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过程的探究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所以教学设计采用“旧知迁移——自主探索——建立模型”方式,以此来突出学习过程和教学的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例1教学后总结整数乘法的一般方法。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结合梳理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进一步强调对乘法运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已经掌握,能够利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并能够总结出方法。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部分积相加。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相同,只不过多乘了一次百位上的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借助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迁移类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师:国庆节要到了,如果有机会同爸爸妈妈一同去旅游,你最想去哪?打算怎么去?

师:同学们的打算都不错,老师全家也打算国庆节好好去玩一玩。据调查我国T字打头的特快列车时速为145千米/时,普快列车时速为75千米/时。老师设计了两个出游方案(多媒体出示)

方案一:乘特快列车时速为145千米/时,唐山北(丰润火车站)→哈尔滨,行程7小时

方案二:乘普快列车时速为75千米/时,唐山北(丰润火车站)→大连,行程11小时

请你帮老师算一算每个方案的行程都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此情境的创设,来源于生活,好多学生应该不陌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能激发学生主动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兴趣。此设计,还力求让复习旧知与传授新知从内容上浑然一体,为知识的迁移埋下伏笔。】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每个方案怎样列式,用什么方法求出结果。

(预设:方案一列式145×7,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因为有进位,为了计算准确,最好用笔算。方案二列式75×11,为了计算准确需要用竖式笔算)

给学生时间自己完成方案

一、二的计算,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竖式,而后集体交流做法。

借助75×11竖式教师追问:竖式中出现了两个75,一样吗?(生:不一样。第一个75代表75个一,第二个75代表75个十,实际是750)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注意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又应该如何计算?(学生说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做铺垫。】

(2)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1、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用我们原来学过关于乘法的计算方法帮老师解决了三个方案,老师谢谢大家。李叔叔是哈尔滨人,国庆节也要去北京,他选择了T17特快列车,同学们愿不愿帮帮他?那就请同学们帮李叔叔算算他的行程有多远吧。出示从哈尔滨到北京特快列车时刻表

车次

出发-到达

发时-到时

运行时间

参考票价

T17特快列车时速为145千米/时

哈尔滨 (始)09:26 12小时

硬卧下 281 硬卧中 272 师:要求哈尔滨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你需要用到哪些信息? 生:需要用到特快列车时速为145千米/时和运行时间12小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板书:145×12 12×145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教师手指黑板上第一环节的三个算式75×2 75×11 145×7与新列算式进行比较

生:以前学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今天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请你先估一估大约有多远?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

预设一:把145 看成150 ,150×10=1500,150 乘以2 得300 ,1500 + 300 = 1800 ,145 < 150 所以结果应比1800 千米少一些。

预设二:把12 看成10 ,145×10 = 1450 ,12 > 10 ,所以结果应比1450千米大。

预设三:把把145 看成150,把12 看成10,150×10=1500,结果接近1500

2、师:我们班的同学真厉害,能想出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那有什么计算方法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呢?(板书:笔算)大家拿笔来算算吧。

① 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 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x2 )

再算什么?(再算145x10 )

最后算什么?( 2 个145 与10 个145 的和) 板书:145 x 12=_(千米)

1 4 5

×

1 2

______

2 9 0

1 4 5

______

1 7 4 0 应该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师:根据估算结果你认为你算对了吗?

生1:我估算结果应比1800少一些,1740比1800少点,我觉得计算正确。 生2:我估算结果比1450多一些,1740符合估算范围。 生3:我估算结果接近1500,1740符合估算范围。

师:那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应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是不是?你打算怎么办?

生:再算一遍„,用计算器验算。

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帮李叔叔也解决了问题。那老师想问一问,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你们是怎么这么快就算出来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说给老师和全体同学听听好吗?

学生同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注意搜集不同的想法,而后组织集体交流。 预设一: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 预设二:我是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计算的。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相同,只不过多乘了一次百位上的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我们应用原来的计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寻找联系,解决新问题,你们真会学习,连老师都佩服你们。

3、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电脑出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

(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与

(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这一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估算,再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检验,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完成课本P20下面的练一练,通过练习,再次巩固刚刚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我来当老师:

完成课件出示习题,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进行订正,通过正误的对比,更深刻理解正确的计算方法。

①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时,没有正确对位,造成运算错误。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计算过程。

②题:忘记计算100×20,原因是粗心。

③题:乘法进位后,高位没有加上进的数字,原因是粗心和对加法的不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对练习的继续探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即掌握了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融合,又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探索。】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

在比较中建构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教学时,先通过两道不同复习题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作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44×15,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而是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在练习中,学生错题现象较多,分析其原因:

1、教学中虽然将新旧笔算进行了对接。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

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

8、54+7等等。

于是,我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课堂上从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开始,提高对题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练习。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需要教师有耐心、学生要细心。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3篇: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师准备——口算卡片、小棒、挂图、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生准备——小棒、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看。

1、 口答。(略)

2、 笔算。(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

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算式?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生:(互相说一说)

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想的?8头大象呢?

练习(略)

2、学习例2。

师:小猴们在干什么? 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你能用小棒来摆一摆吗?

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 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操作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

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生:(计算“试一试”,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用竖式计算。13×2 2×21 4×22 32×3

2、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4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3、综合运用。“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

在作业本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的下面4道题。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徐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全面,注意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口算卡片、小棒、挂图、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生准备——小棒、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教学准备考虑细致周到,连学生的文具等细节都考虑到了。)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简短谈话: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还没上课,一个陌生人说话了。知道我姓什么?(徐),还想知道我叫什么?在黑板上写道“徐斌”。一个同学说“我的爸爸也叫斌”。那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不知道。那你能猜猜我父母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吗?一生:希望你能文能武。师:是这样的,那你回去问问你爸爸的爸爸

是不是也希望你爸爸这样?(生乐)

代我向你爸爸问好。现在我们熟悉了,这是我第一次到这个教室,而大家是吗?(不是)那你们比我有经

验。大家现在可以叫我(徐斌或徐老师)

正式上课前整理一下学习用品。(师说生有条理地整理)

准备好了,开始上课。

(课前简短的对话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一句“正式上课前整理一下学习用品”的要

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创设情境:

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带来三道数学题,在黑板上,谁来做?

大象还带来一些数学题,在屏幕上,我们来一起看看。(此时,那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一起来做屏幕上的题。)看这三道题,以前的知识学得很好。

(13+13,个位上的6表示多少?生:6个1。 十位上的2表示2个多少?生:2个10。) 个位上的得数都是“6”,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表示六个一。前面上的得数十位上是“2”,表示什么?)

生答。

1、 口答。(略)

2、 笔算。(略)

(创设的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他们喜爱的动物世界。注意面向全体,当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时,其他学生就一起做屏幕上的题。复习为学习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师:我们再来看,大象的本领可大了,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运木头,我们来数数看。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 三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木头?怎样列算式?

(3×20,也可说成20×3),得数是多少?你能说说怎么样得到这个得数的?

学生同桌间交流。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 生:乘法。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加法。 生:乘法:3×20=

师:你是怎样得到得数,得数是多少? 生:竖式。师:还有谁不用竖式。 生:2×3=6,6添一个0是60。

(评讲)还有谁说说不是用竖式,想法不一样。

生:加法,还不用进位。 师:也可以算出得数,所有的乘法都可以用加法。但如果乘数越来越大,你会感到很麻烦。如果加的数多

一些就比较麻烦。

师:照这样计算,又来两头大象,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5×20)你是怎样想的?(个位上的“0”先

不看,用5×2=10)8头大象呢?(8×20)

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象这样的口算题我们可以怎样想呢?

口算的三道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乘以20)

生:可以把个位上的零先不看。

师:现在这样的题会算了吗?我们下面动手先来算几道题?做书后的练习。(4×3=

40×3= 7×8= 70×8= (略)

口算完了就请举手。

师:大部分同学算完了,谁来汇报?选自己喜欢的两道题来汇报一下。

生:4×30

学生说生“4乘30不是4乘以30) 师:以前是这样的读的,大家要注意。

上下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上面数是一位数乘一位数,下面是“两位整十的数乘一位数”,大家明白了吗?

3×5= 根据我提供的这个算式进行编写。

生:30×5;3×50……

师:

几乘几,几十乘几。看你能编两道还是一道题?

学生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了“两位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学习例2。

师:我们再来看。谁又来了?小猴们在干什么?看屏幕:一只猴子采了14个 桃 子?另一只也说:我也采了14个桃? 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样得到得数的? 学生互相间交流。得数难算吗?(我也知道不难,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得到得数的?)

2×14= 14×2= 学生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

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 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一生:我是用乘法竖式算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不少都想用竖式。刚才我问了一个同学,他说他是在头脑中列出竖式的。

我们一起来看竖式。

1 4 × 2 —— 8 2 0 —— 2 8

4×2=8,10×2=20,8+20=28 这样清楚吗?我们分了几次乘?这个过程我们是分开的,知道是做加法的。像这样的竖式大家明白了吗?

(结合操作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学生从课后选两道题算一算。

(其他三道题略)

2 4 × 2 —— 8 4 0 —— 4 8 师:指名到黑板前计算,下面同学认真看黑板上的同学所写。

师: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先乘个位,再乘十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3 、大家说说看,有什么想法?(生:有些……有些步骤可以省略,如个位上的零可以不写。

2 4 × 2 —— 8 4 0 —— 4 8 可以简写成:

2 4 × 2 —— 4 8 刚才黑板上的同学可以自己上来写写,可以省略写。还要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4、比较、讨论:

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 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5、生计算“试一试”, 24×2 11×5 31×3 43×2 按照原来的方法选2道算一下。

师:仔细观察一下,先乘个位,再乘十位,再加起来。看第一次乘下来的得数是一位数,第二次都是两位数。看看都是,这样写清楚是清楚的,有什么要说的?哪一步可以省掉?

生:0可以省掉。第二步可以省掉。

师:看操作,想象中的是不是这样?看老师来写一遍。14×2 一起看过程,先 …再,喜欢哪一种?把刚才

的写法写简单一点。刚才的同学上来改一下。

师:是不是简单多了,有的可以省,有的不能省。今后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来写一题。

师:课上到这里,从上课到现在,是学习了什么样的数乘什么样的数?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位数乘以整十数时,可以用口算,还有一种可以用笔算的方法。用今天学习的来解决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先探索出一种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又找到一种简便的写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虽然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算,要多用许多时间,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明白了算理,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比较,这是简单的“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里有4箱瓶子,每箱12瓶。就在数学纸上来练习。做

完的同学请举手。

做完的同学俩互相交换一下,看看做得怎么样。

生:交流。

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有一次到商店买衣服(出示屏幕:裤子20元,上衣12元,要买三套花多少钱?谁有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是三套?那到底花多少钱?试着做一做,当然同桌间可以交流一下。算出来就举

手。) 师:没算出得数,只要方法对了就行了。你交流时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一会儿也可以交流。(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

生:交流。

师:再看屏幕:乘飞机时,三架飞机,每架上13人。那35号同学能不能上?要讲出理由?

3×13=39。

那40号同学能不能上。(不能,就超载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

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

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有关知识,并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再来做几道题好吗?

从教材纸上选两道题做一做,做完了就可以下课。

算完了就可以回去,回到教室后同桌间交流一下,剩下的也可以做一做。

谢谢小朋友。

上一篇:孩子做错事总不道歉下一篇:律师尽职调查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