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理论稿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行政组织理论稿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浅析

2008年6月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企业规范),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1年11月财政部公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单位规范),填补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空白,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标准。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和企业规范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诸多不同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规范与企业规范异同

(一)制定目的异同 企业规范制定目的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单位规范制定目的是:“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两规范都有四个制定目的,而且既有微观制定目的,还有宏观制定目的;既包括短期制定目的,又包括长期制定目的。从微观角度看,都是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或企业)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宏观角度和长远看,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同之处是:企业规范的出台,对企业而言,还为了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最终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单位规范的出台还为了切实推进廉政建设。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可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防火墙,确保各项活动有章可循,促进单位人员廉洁从政,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制定依据与适用范围异同 两规范制定的共同依据是会计行业的基本法——《会计法》。不同的是,单位规范的制定依据还有《预算法》,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全部或部分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必须按照批准的计划或预算列支,而《预算法》是规范预算编制、预算审批监督和预算管理执行的基本法律;而企业规范的制定依据增加了《公司法》、《证券法》两部法律,这说明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会计的职责,而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实施机制。单位规范适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企业单位,包括党政工作部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而企业规范主要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建立与实施。可见行政事业单位既可以遵守单位规范,也可以遵守企业规范,尤其是在单位规范还未正式出台之前。

(三)整体结构异同 企业规范共七章50条,第一章是总则,主要阐述企业规范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原则、五要素,共1291个字,从第三章到第六章则对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进行详细阐述,第七章是附则。企业规范整体结构简单,层次清晰,文字精练,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性文件。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指引,配套指引是对企业基本规范的具体化和必要补充;2012年出台了第一号企业内部控制解释,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内控解释”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企业规范相比,单位规范内容较丰富,但整体结构不够清晰和完整。单位规范共十一章63条,第一章的内容和企业规范基本相同,也是五项,但字数仅有362个,而且尽管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但却没有按照五要素的顺序来展开叙述;第二章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内容杂乱,不仅提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还提到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能力和资质合格的业务人员,还涉及到风险评估要素的部分内容和七种内部控制控制措施,几乎没有涉及到“内部环境”要素和“信息与沟通”要素;从第三章到第九章是阐述具体的控制活动(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债务控制、经济合同控制);第十章非常突兀地阐述“内部监督”要素,但标题却是“评价与监督”,如此安排,最终导致单位规范变成“企业基本规范+应用指引”的混合体。另外,单位规范明显带有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痕迹,不仅规范的整体结构大致相似,而且提出的内部控制措施基本相同。

(四)内部控制内涵异同 企业规范第三条规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单位规范第三条认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两规范都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但还存在不少差异:(1)企业规范明确内部控制的主体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其中,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自觉维护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从而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全员内部控制责任主体体系;而单位规范用“单位”这种模糊的字眼来阐述,不利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分解和落实。(2)企业规范吸收了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称COSO报告)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以下简称ERM框架)的要义,其定位是企业的全面内部控制,即融合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同时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而单位规范主要定位于经济活动风险的防控,侧重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中的大部分管理控制,如组织架构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社会责任控制等内容,因其与会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强而被排除在单位规范之外。(3)企业规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而单位规范强调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来防范风险,主要强调“控制活动”要素,对其他四要素的重视不够,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最新阶段——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阶段,落后于国内企业规范和国际上有关内部控制规范。

(五)内部控制目标异同 企业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五个,分别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单位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四个,分别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比较发现,两规范都承认内部控制的合规性、资产安全性、信息真实性、经营(或公共服务)有效性四目标。不同的是,单位规范没有提出发展战略目标,这种规定一方面借鉴了1999年美国审计总署(GAO)修订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所决定的。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务操作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内部控制目标不宜定得太高,以免脱离实际。

(六)遵循原则异同 两规范都认为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四个原则。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企业规范还提出,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而单位规范无此原则。根本原因在于两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认识不同。企业规范强调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必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而单位规范提出仅仅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控,所以无须有此原则。二是单位规范仅仅提出了四原则,没有进行解释和说明;企业规范提出了五原则,并在第一章第四条对各原则进行了较详细的解释,保证了对内部控制原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例如企业规范认为全面性是指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七)内部控制措施异同 两规范都提出了七个措施,而且都提出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五个措施。不同之处如下:(1)部分措施名称不同,但内容并无实质区别。如企业规范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单位规范的“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都是强调要划分职责权限,实施分离措施,形成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规范的“授权审批控制”和单位规范的“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都是要求要明确内部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企业规范的“财产保护控制”和单位规范的“资产保护控制”,都是要求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2)单位规范提出了业务流程控制措施,而企业规范没有;企业规范提出了运营分析控制措施,而单位规范没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经营有效性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对企业的运营(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进行分析和控制的必要性。(3)部分措施名称相同,但内容有一定区别。如两规范都提出了预算控制,但区别有二:一是企业规范根据其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控制的范围广;而单位规范的预算控制主要强调对经济活动进行预算约束,实现对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预算控制的范围较窄。二是企业预算控制环节涉及到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环节要多得多,不仅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还包括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环节。(4)企业规范明确提出了针对个人的绩效考评控制措施,并明确其内容包括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员工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而单位规范没有单独提出绩效考评控制措施,而是将其纳入预算控制措施,且侧重于对单位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忽略了人是内部控制环境中一个最活跃的控制因素,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5)关于会计系统控制。单位规范在第14条规定,“要求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处理程序,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与企业规范相比,单位规范中的会计系统控制措施不够完整、不够具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具有实际指导作用。(6)关于信息技术控制。企业规范延续了美国COSO和ERM的基本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要素——信息与沟通,在企业规范第五章加以阐述,并且专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进行具体规范;而单位规范在第一章第六条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与沟通”要素的组成部分,但在第二章第十四条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控制措施纳入了“控制活动”要素,从而出现了两要素内容的交叉,与国际惯例不符。而且单位规范仅仅用131个字来描述信息技术控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八)内部监督要素异同 两规范都提出了“内部监督”要素,并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其内容;都提出要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形成书面报告;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行政事业单位或企业,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当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都有穿行测试、实地查验、问卷调查、抽样和比较分析、专题讨论六大方法;两规范都提到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两规范的不同之处如下:对于内部监督要素,财政部门不仅出台了企业基本规范,而且单独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进行详细阐述;对行政事业单位,仅仅出台了单位规范,而且还未正式公布实施,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而企业已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除上述六大方法外,还有个别访谈法,而单位规范没有;企业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分类;单位规范仅仅提到内部控制缺陷,既没有进行概念鉴定,也没有对缺陷进行分类;单位规范在第六十一条要求财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还要求审计机关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从而通过外部监查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企业规范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后对外披露或报送相关部门;而单位规范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应当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完善建议

(一)整合并完善单位规范整体框架 方法有二:一是借鉴企业规范做法,采用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内控解释的模式。将现行单位规范的名称改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容应简化,字数应减少,主要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整体框架;配套指引规范具体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鉴证;对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可采用内部控制解释来进行补充。此模式的优势是形成较完整的、和企业相匹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同时也便于会计人员接受和理解。二是仍采用现行模式,但要按五要素的顺序来编写单位规范。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内部环境要素,侧重阐述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单位文化;第三章是风险评估,在原条款的基础上增加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措施;第四章控制活动,将单位规范中的第三章至第九章纳入即可,作为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色的章节;第五章是信息与沟通,将原信息技术条款纳入并补充沟通的内容;第六章将原来的“评价与监督”改为内部监督,并补充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分类。此模式的优势是单位规范的整体结构更简单,层次更清晰,内容更丰富,更具有可操作性,但同时会带来单位规范字数和内容的膨胀以及与其他法规的交叉重复。

(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责任主体 无论是中外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还是国际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都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控制责任主体。可直接采用樊行健(2010)的做法,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为:由行政事业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目标的过程。

(三)统一两规范中内容相同但名称不同的控制措施称谓 由于企业规范出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建议单位规范和企业规范保持一致,具体就是把“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改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变“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和单位规范的“授权审批控制”,变“资产保护控制”为“财产保护控制”,如此,既可以避免无谓的歧义,又有利于会计人员快速接受和掌握。

(四)重视内部环境在内部控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很早就意识到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1992年的COSO报告、1999年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2004年ERM框架和《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准则指南》都一致认可了内部环境的基础性地位,认为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我国企业规范也借鉴了美国的做法,将内部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首要要素,并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来进行补充规定。

(五)确定信息技术的归属,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单位规范可和企业规范以及美国COSO和ERM做法保持一致,将信息技术从控制措施中剔除,单独另起一章或一节对信息技术进行规范。同时,可借鉴企业规范或美国的做法,加大对信息技术控制的研究力度。

[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对河南省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研究”(项目号122400450380)和2012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研究”(项目号12A630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玉廷、王宏:《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编辑 余俊娟)

作者:晋晓琴

第2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课题组

[编者按]200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学位[2006]21号),委托顾海良教授为负责人,武汉大学及有关单位共同承担此项目的研究。此项目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暂行实施办法》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的精神,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现在刊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包括学科概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其他学习项目安排、培养方式等项内容。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刊发的《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仅为“学科概况”、“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课程设置”中,所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须开设的公共外语课和政治理论课均未列出。

参加《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研制的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梁树发教授、黄继峰教授,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南开大学李毅教授,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徐俊忠教授、钟明华教授,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梅荣政教授、骆郁廷教授、沈壮海教授、佘双好教授、袁银传教授、张晓红教授、左亚文教授。

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点及各位专家、学者能对此《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其不断完善。反馈意见可发给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沈壮海,电子邮箱为:shenzhh@whu.edu.cn。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30501)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的、具有整体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要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和通信之中,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社会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二级学科,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的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科学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研究生培养的任务主要在于,引导研究生从整体性上认识、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源远流长,各国共产党在党内教育、工人教育和共产党执政国家的国民教育中,均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规定中,便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重视对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党政干部、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在学科建设历史上,自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级学科开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内含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的建立,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向

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形成、构建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构成、特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研究最能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代表性著作。

研究方向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包括研究社会思潮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同社会思潮的关系、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及马克思主义引领这些思潮的方针和政策等,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研究方向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

2.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科学体系研究

从整体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科学理论体系的原理构成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

研究方向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研究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研究和回答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研究方向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包括研究社会思潮的一般理论,如形成背景、社会属性、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社会影响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同社会思潮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同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较量的历史经验;研究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及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这些思潮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等,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研究方向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

(三)课程设置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范畴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专题。

专业核心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

2.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

学科前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30502)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孕育、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近160年以来,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坚持、发展、创新,是这门学科的主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奠基人。马克思追述过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形成过程,恩格斯精辟地概括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主要的科学发现,论述过以这两大发现为前提所实现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第一个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初步地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及其深远意义,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后半个世纪里的战斗历程。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为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南和第一手珍贵史料。按照恩格斯提供的研究指南,拉法格、梅林、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拉布里奥拉以及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后,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列宁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系统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严整体系和历史命运,科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提到了新的高度。列宁辞世之后,斯大林及其同时代的苏联学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列宁主义基础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指导意义作了系统研究,取得众多成果,但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的新阶段——列宁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高度评价了列宁主义的新贡献,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并对其历史发展作出初步总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相继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工作,全面地历史地阐明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形成过程、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新境界。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西方“列宁学”、西方“毛泽东学”以及国外“邓小平研究”学者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形成了一批在西方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著述,瑕瑜互见,既有学术上的积极探索,也有歪曲和附加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旨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和形成、指导实践又受实践检验的客观进程,帮助研究生把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髓,了解马克思主义同前人优秀理论遗产的批判继承关系及其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变革、对当代最新科学文化成就的借鉴和汲取营养的过程;弄清马克思主义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地具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历史特点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严整性以及这一体系各主要组成部分、各项基本原理的辩证发展,懂得借鉴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向

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环境、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生平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时期各个发展阶段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历史经验,评析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见解。

研究方向二:马克思主义专题史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及其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文化思想史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传播的过程、历史特点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一些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和当代价值。

2.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研究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著作、生平,他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渊源、时代条件及其产生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研究与他们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著作、生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创造性运用的贡献。

研究方向二:列宁及其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研究

主要研究列宁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特别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背景、丰富内涵、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研究与列宁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生平、著作及其理论贡献,梳理和评介研究列宁及其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著作。

研究方向三:马克思主义专题史

主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及其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文化思想史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传播的过程、历史特点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列宁学”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批判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方向四:马克思主义文献学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及国内外各种版本,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献、文件及国内外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三)课程设置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业核心课: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精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

学科前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30503)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进程、成果、趋势为研究对象,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认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从而不断实现新的发展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独创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成果,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生动发展,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一致的。正是在对如何根据时代要求、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需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人才培养的任务在于,引导研究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等进行学习和研究,以科学认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

(二)研究方向

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本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发展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

研究方向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及其回应等。

研究方向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科学体系、丰富内容和历史地位;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

2.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研究方向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论品质和精髓;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回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研究方向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科学体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特别要注意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更好地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规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研究方向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方式、特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较量并取得胜利、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基本经验;研究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与贡献;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和不断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三)课程设置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业核心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2.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学科前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30504)

(一)学科概况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和流派的发生、演进、基本观点、政治主张和社会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性的学说。自创立以来,它由理论变为实践再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历史飞跃过程,也即是它从西欧发源地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和作用于人类历史的过程。伴随这一历史过程,近160年以来,众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这种状况,在“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暂时处于低潮的背景下,也没有根本改变过。在国外,这些理论、思潮和流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创新,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创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创新;二是左翼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阐释、对当代资本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批判,以及他们关于改造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构想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三是纯粹从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及代表人物的流派等。

在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理论家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左翼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阐释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思想和观点,也提出了一些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认真研究和回答的时代性问题,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批判,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译介了一系列代表性著作,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科研队伍,建立了一些专门的学术机构和团体,设置了一些相关课程,加强了同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等,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它学科相比尚显薄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的建立,为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在于,引导研究生认真研究、科学分析上述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和流派的思想观点,在进行比较鉴别、澄清理论是非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批判各种错误观点,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并指导研究生分析研究面临的新情况,回答解决各种思潮流派提出的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理论创新。

(二)研究方向

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苏东剧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理论主张、政治路线、具体模式和后果;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原苏东国家和地区众多马克思主义派别的理论观点、政治主张、社会影响、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演变的轨迹、发展的倾向等。

研究方向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

本方向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学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再认识,对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性质、特征、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新特征的探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理论等,研究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影响。

研究方向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本方向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东欧学者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再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等思想;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理论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以及对苏联模式的批判等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社会影响。

2.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苏东剧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理论主张、政治路线、具体模式和后果;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原苏东国家和地区,由于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和评论,牵引出的众多“马克思主义”派别,研究这些派别的思想渊源、理论观点、政治主张、社会影响、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彼此的分歧和共识、各自演变的轨迹、发展的倾向、提出的问题、可借鉴的思想等。

研究方向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

本方向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学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再认识,对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性质、特征、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新特征的探讨以及探讨的理论构思和科学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不发达的发展”理论、“新的依附结构”理论等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关于“不平等交换”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理论,研究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主要内容、阶级实质、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研究方向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本方向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东欧学者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再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等思想;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理论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以及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等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

研究方向四: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主要研究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包括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路线、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以及对党自身建设和处理党际关系原则的探索;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总结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及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及社会主义的模式、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三)课程设置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业核心课: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2.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课: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

学科前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30505)

(一)学科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以实践为基础,从经验到科学再上升为独立学科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运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传播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程度作为人民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动员和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保障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线”和“中心环节”,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科学,1984年教育部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96年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建立了博士点。2002年,教育部又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和相对集中的一大批研究队伍,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方向

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探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大问题和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研究方向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探讨中国古代和有关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贡献。

研究方向三: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着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批判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研究方向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着力探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新理念、新内容、新途径、新载体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发展。

研究方向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探讨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科学体系和内在结构,探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向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

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探索中国古代和有关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脉络与发展历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着重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探索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

研究方向三: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深入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基本思想、表现形态和最新发展,系统分析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开展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批判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成果,深化和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研究方向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影响,着力探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了解和把握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新理念、新内容、新途径、新载体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发展。

(三)课程设置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专业核心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大学德育研究、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专业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

学科前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附:部分课程说明

下文所列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课程设置”中有关课程的简要说明。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本课程主要以教育部社政司、中央编译局合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的篇目为基本教材,研究这些著作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理论思路、逻辑结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当代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精读

本课程主要研究如《共产党宣言》、《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论合作社》、《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等著作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逻辑结构、科学价值及当代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共产主义理论等基本原理,着力弄清这些原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各原理之间的联系、科学精神、科学价值,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范畴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列宁与苏联哲学家、毛泽东、邓小平、党中央与中国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贡献;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范畴的科学内涵、科学精神、基本特点、科学体系,并从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哲学范畴或原理的排序等方面探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原则。

(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党中央发展了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经济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有关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我们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选题以近160年来社会主义史上三次历史飞跃和三次主题转换为主线,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选择最能集中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属性、基本原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专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说明科学社会主义长盛不衰的根源和动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在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和世界意义;科学论证共产主义是合乎人类历史规律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七)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和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的重大进展、理论成果、研究方法。

(八)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本课程主要研究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在一个半世纪多岁月里马克思主义若干基本原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它们的科学内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文化思想史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传播的过程、历史特点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

(九)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历史命运,包括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科学预见、深刻影响和指导作用;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这种历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消化、积累两个世纪以来正反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在回应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本课程主要研究当代社会思潮的一般理论,如形成背景、社会属性、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社会影响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同社会思潮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同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较量的历史经验;研究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及马克思主义引领这些思潮的方针和政策。

(十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正确看待当代社会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

(十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观察、思考和解答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作用;当代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出的新养料、新要求和新课题;当代社会发展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特点和主要态势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当代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出的崭新课题;当代社会发展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和新趋势等。

(十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回答这些新课题中实现的重大发展和理论创新。

(十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史,即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发展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十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科学体系、历史地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大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研究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回答、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迫切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十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

本课程主要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的文本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解读。并通过文献研究,深刻理解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的特点,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研究他们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善于运用民族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和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的理论方法。

(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科学体系、丰富内容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十八)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创新;左翼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和阐释;纯粹从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等。

(十九)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理论主张、政治路线、具体模式和后果;研究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派别的形成、演变、基本理论、代表人物、代表性的著作、社会影响等;研究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社会主义等理论,包括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性著作和社会影响。

(二十)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

本课程主要选择国外一些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左翼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代表性著作进行研究,弄清其著作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思想体系、思想方法。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本课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探索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本课程主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二十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课程主要进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把握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成果。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

本课程主要探索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着重探索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栏责任编辑 孟德秋

第3篇: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珠海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统稿研讨活动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 “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测”项目——珠海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统稿研讨活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室,珠海市教育局督导室、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项目组成员、有关专家和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参加活动。

目前,项目组在前期大量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充分梳理各参测学校提供的佐证材料,初步完成珠海市16所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和全市监测报告。活动中,项目成员详细汇报了各参测学校的报告内容,珠海市教育教研中心教研室主任黄玉平、督导室专干齐思贤结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具体情况对各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存在问题提供参考意见。在讨论会上,項目组就珠海市监测数据的呈现方式、监测结果要点、问题改进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充分讨论,达成了一致意见。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副主任、项目负责人许世红表示,珠海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在各参与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将通过开展学校实地调研对数据分析发现的问题进行验证,进一步充实完善监测报告内容,做好珠海市及各学校的监测结果反馈。

(摘自“广东教育研究”官方微信)

第4篇:理论实践部副部竞选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叫XX,来自10级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我这次竞选的职务是理论实践部副部长。

去年的10月份,我也是站在同样的竞选台上。那时,我凭借着满腔热情和对工作严谨务实的态度、责任感进入了这个既能走出去“外引”,又能与学生会其他职能部门“内联”的理论实践部。我发现,实践部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外联系赞助商,为我们学院的各种活动做好资金的保障。为了顺利举行开学的迎新晚会这个被称为各院校的经典活动,我们面对久经商场的商家的苛刻要求,不理不睬,不感兴趣等种种刁难,有过泄气,有过沮丧。但我们越挫越勇,不放弃。终于,在我们部门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的将资金到位。保证了迎新晚会的顺利完成,为大一的新生拉开了美丽大学生活的序幕。 “我奉献,我快乐”是我们文学院志愿者分队的宗旨。2010年的11月26日,关于我院志愿者行动启动,我也加入到了其中。我们小组进行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我们奉献自己的温暖和帮助,用自己的方式填补他们内心对于亲情的渴望。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内心无比的满足。真的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学会了“学有所用,用有所感,感有所思,思有所获”。另外,在部门工作拓展中,我学习如何写策划。在大一第二学期期末我参与了我院的“助学感恩清洁校园活动”的策划,并主持了这次活动。期间,为了制定更好的清洁路线,我和我的搭档一起奋战。在实践部做干事的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变得更加的沉稳,对于实践部的工作也很熟悉了,我相信我有能力胜任副部长的职务。

如果我当上了副部,我将从自身建设和创新改进两方面来完善我们部门。自身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自身的完善;我必须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工作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要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在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要进一步的广纳贤言,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却不失原则。二是干事的纪律和礼貌规范。我首先会要求本部成员语言文明,举止大方礼貌 ,因为外联部是一个桥梁,是代表我们学生组织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别人在聆听我们,别人在关注我们。然后是改善纪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规范。它是一件事情想取得成功的保证。关于创新改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变实践部只拉赞助的观念,我会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策划特色活动,增强我们部与广大文学院学生的联系,让实践部走进同学们中间,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们实践部。二是友谊活动,多与学生会其他部和社团连谊,负责外界资金进入和外界媒体报道。可以是学生会和社团友谊团结,丰富我院学生业余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三是联系往届实践部的学长学姐,建立长期的联络,向他们学习相关的经验,如开展交流会、讲座等。并争取与他们建立和老客户的联系及相关的合作,以优良的作风及高效的工作建立良好的信誉,以达成长久的合作关系。

只有从自身建设和创新改进两方面的完整结合才能把外联部打造成一个招之能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的学生组织。参加这次竞选无疑又是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凭借一直对学生会理论实践部的热

情,我确信自己能够胜任学生会理论实践部的工作。今天我在这里努力争取这份责任,希望承担这份责任,希望伴随大家一起成长,一起为我系的学生工作献出一分微薄的力量,给我一分信任,定汇报百分满意。

第5篇: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讲课稿)

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下面,我把自己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大家都知道,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法宝”这个名称,最早来自于1939年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比喻。当时,他在欢送一批即将从延安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时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同年,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了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对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党的第

二、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也都有过精辟论述。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国新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199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我们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一大法宝。”“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三个重要法宝”的论断。即: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既然统一战线有着这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统一战线呢?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汇报的第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统一战线

提起统一战线,可能许多同志感觉经常听到、用到,都已经知道了。但从我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同志甚至是党内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同志的情况看,他们对统一战线的性质、职能、作用,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本

1

质、特点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前两年我到市检察院走访党外干部,与一位领导同志谈到对党外干部的认识,他说:党内优秀的同志还用不完,为什么还要安排党外干部到领导岗位?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不了解。前两年,我到一个乡去搞调研,在乡政府门口有一个基督教活动场所,随后我问这个乡的乡长,这个活动点活动是不是正常,他竟然对我说,他没有注意到这个场所,如果是真的,明天就让派出所来给取缔了。这说明,这位乡长对我们党的宗教政策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党的统一战线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大力宣传统一战线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统战意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统战工作的氛围。

1、统一战线的涵义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问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什么是军事,这位领导同志把军事书籍的有关论述和自己的见解讲了一通,毛主席说,所谓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又问什么是政治,这位领导同志引经据共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毛主席听后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我们的敌人搞得少少的。毛主席的话,非常鲜明地阐述了统一战线的本质。

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而言之,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通俗地讲,统一战线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谋略。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一种政治策略和谋略思想。它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综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运用统战谋略克敌制胜的事例举不胜举。早在春秋时期,孙子就将统战谋略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国时期,六国用“合纵”谋略抗击强秦,秦国则针锋相对地采取“连横”谋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最后一统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东联

2

孙权,北拒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协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清朝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其目的是团结各少数民族,搞统一战线,以巩固大清帝国的统治,正可谓“修起一座庙,胜过十万兵”。在世界史上利用统战谋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是法国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工人和城市平民的结果。二战期间,中苏美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战胜了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活跃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欧盟”、“东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非盟”等等,都是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结成的联盟。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团结和联合。这种联合,从其主体来看,有国家间的联合,民族之间的联合,阶级、阶层之间的联合,党派、团体、组织之间的联合等;从联合内容来看,有军事上的联合,有政治上的联合,有经济上的联合,有文化上的联合等;从联合的力量上看,有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强弱联合等;从联合的时间来看,有长期的联合,有短期的联合。这种团结联合的功能,表现为争取人心向背、改变力量对比,取得力量上的比较优势或相对优势。

但纵观历史,真正做到长期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1848年马、恩发表《共产党宣言》至今160多年国际共运史中,马、恩、列、斯虽然提出了统一战线的一些原则设想,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原则未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把这些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才开创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民主联合阵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直到建国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及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统一战线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确实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2、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

3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不同,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看,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在不断扩大。 1979年,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从8个方面确定了统战工作的范围和对象,即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各方面的爱国者;知识分子工作;从原工商业者改造过来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港澳台统战工作;华侨上层统战工作;国际友好活动。1981年底,第十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又从10个方面明确了统战工作的范围和对象,即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党外知识分子,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爱国宗教领袖人物,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归国侨胞和国外侨胞。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一部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数量减少,作用减弱。如原工商业者健在的已为数不多;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从1988年到1997年,黄埔同学会成员自然减员30%;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已逐渐被新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所代替。二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等在结构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迅速扩大,出国留学人员和移居海外的华侨等不断增多,成为新的重要的统战对象。因此,2000年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根据新的变化,把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概括为12个方面,即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原工商业者,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

2006年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确定的15种对象,主要包括:⑴各民主党派成员;⑵无党派人士;⑶党外知识分子;⑷少数民族人士;⑸宗教界人士;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⑼自由职业人员;⑽原工商业者;⑾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⑿港澳同胞;⒀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⒁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⒂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与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范围相比,新增加了第⑺、⑻、⑼三种对象和第⑾项的“及眷属”,去掉了“回大陆定居的台胞”这一项。

4

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很广,重点是党外代表人士。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界、宗教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一定代表性的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所以通常说,统战部是党外人士之家。

3、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

从历史上看,统一战线是为完成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的,要做好服务工作,统一战线也必然要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每当外部历史条件发生改变,工作重点发生改变,统一战线自身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以谋求自身发展。因此,统一战线的性质也因不同的阶段而不同。

建党初期,党提出要建立一个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段民主派的民主的联合阵线(反帝反封建);抗日战争时期,党提出要建立一个全民族抗日的、长期性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战争时期,党提出建立一个联全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段、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反对独裁统治的,从阶段划分上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建设一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设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建设一个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的爱国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要建设一个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群众最广泛团结的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以上可以看出,统一战线在不同的阶段所团结的阶级、阶层、团体等都有所不同,所担负的任务也不同,实现的目标也不同,因而其性质也不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大量涌现,统一战线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性质也有了新的发展。2007年7月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

5

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实现大陆范围内人民的团结;二是以拥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基础,实现大陆同胞与台港澳同胞的团结;三是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

“四者联盟”中“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概念的提出,是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十六大提出六个方面)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因此,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中大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写进了政协章程,写进了宪法,在党的十七大上也写入了党章。

从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我们可以明确以下个几个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协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社会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

4、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特征

(1)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纳入统一战线范畴,统一战线的基本构成由“三者”变为“四者”;二是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内涵更加丰富,总体上囊括了中华民族所有的积极力量,不仅

6

包括大陆范围内的全体人民,而且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

(2)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指的是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特别是最大限度地包容“异”。

同和异的关系,既是统一战线内部的基本关系,又是统一战线内部的基本矛盾。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求同存异作为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在党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恩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内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时间最长、结交面最广、始终处在第一线的领导者,是举世公认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实践家。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⒃⒂在抗日战争时期,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体现了周恩来求大同、存小异的高超艺术,成为成功运用求同存异原则的光辉范例。

建国初期,周恩来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合作时进一步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思想,他指出:‚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代表着各自方面的群众,有人要求各民主党派都和共产党一样,如果都一样了,则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有何必联合呢?正因为有所不同,才需要联合。‛‚另一方面,如果只为了联合就不讲原则,凡是要求我们承认的我们就承认,那就会涣散了统一战线。‛他还具体地指出:‚我们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就是在共同的前提下,接受他们的好意见,丰富我们的主张。只要大的方面有了共同性,小的方面的差别是允许的。‛这就从团结大多数的本质的角度,赋予‚求同存异‛以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真正使求同存异名扬天下的,是周恩来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开宗明义地郑重申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求同而不立异‛、‚求同而存异‛的警世明言,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朋友们甚至对手的敬佩。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从党的同情分子、小资产阶级的文艺家到一切赞成抗日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文艺家)团结起来。‛⒄毛主席谈话的要旨是求‚赞成抗日、宣传抗日‛之同,存‚阶级差别利益‛之异,形成文艺界的统一战线,这其中就隐含着求同存异的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就在于他能从各阶级、阶层、团体等各方面不同主张和见解中找出大家都能认可的‚同‛,他指出:‚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下定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凝聚力最强的‚同‛。正是这个大‚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冲淡了尚存的‚异‛,把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凝集起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成功地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提出‚一国两

7

制‛,顺利地解决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促使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1999年11月2日,李瑞环同志在‚全国党内省部级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班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做好统一战线工作需要把握许多重要原则,但有一条特别需要引起重视,这就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原则。‛李瑞环指出:‚‘同’主要是统一战线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确立的共同目标和要求。没有‘同’,就建立不起来统一战线。‘异’主要是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上,世界观上,具体利益和要求上存在的差别。没有‘异’,就没有必要建立统一战线。统战工作,既要求‘同’,也要存‘异’,两者不可偏废。‛可见,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原则是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关键。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巨大包容性就体现在:在大陆范围内,只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无论什么样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在祖国统一问题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指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3)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指社会各方面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我们的统一战线是用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来维系的。在统一战线内部,虽然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引发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最终会统一于整个统一战线根本利益和共同目标的一致性之中,尤其是新世纪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当前统一战线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社会各方面成员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集中凸显,再加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统一战线比任何时候都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各种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相互渗透,激烈碰撞,思想意识、社会观念和利益要求异彩纷呈,认识差异明显加大,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由此可以看出,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构成上的多样;二是成员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上的多样;三是成员具体利益诉求上的多样。

(4)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表现在:一是统战工作已经由政治领域扩展到经

8

济、文化、社会领域;二是统战工作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基层延伸;三是统战工作由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扩大,四是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

随着统战工作越来越呈现社会化特征和发展趋势,统战成员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分布并扩大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由过去单纯的政治联盟,扩展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联盟)。另外,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已经不是‚精英统一战线‛,这就决定了统一战线工作要‚下移‛,从大中城市延伸到中小城市以至部分乡镇,从上层扩展到基层。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社会性,使承担统战工作的各种团体和部门逐步增加。统一战线工作不再是统战部门独自的行为,而是由共同目标支撑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工作。

5、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的联系与区别

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机构性质看,统战部门是党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职能看,统战部门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从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人民政协的组织构成看,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15个方面,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人民政协在组织构成上囊括了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少政协委员特别是非中共政协委员既是人民政协的主体,也是

9

统一战线的成员。

(4)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特点看,两者都具有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显著特点,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突出优势,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重要作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特殊功能。

(5)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落实是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共同责任。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必须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积极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

(6)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主题看,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二、统一战线干什么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有同学、朋友以及其它单位的同志问我,你们统战部是干啥的?还有的开玩笑式地说:台湾问题你们要抓紧呀!这就说明他们对统一战线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还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那么,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和职能是什么呢?

1、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提供最广泛、强大和持久的力量支持。其基本任务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坚持把发展作为统一战线成员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支持统战成员围绕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考察调研、建言献策;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光彩事业、“一企帮一村”等活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10

展;支持港澳台企业到大陆投资,参与地方现代化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市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近两年来市委统战部开展的“参政能力建设计划”、“非公有制经济提升计划”、“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促进计划”“新农村建设助力计划”等。“参政能力建设计划”,重在为党外人士提供了解市情民意、深入基层调研、与党委政府沟通建言献策搭建平台;“非公有制经济提升计划”重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素质,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形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促进计划”重在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我市“以工兴市”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新农村建设助力计划”重在发挥统一战线各组织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比如:民革濮阳市委通过民革中央聘请山东省秸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秸秆反应堆技术发明人张世明研究员在我市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帮助农民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据测算,示范地块通过使用这项技术,普遍增产40%—60%,拱棚、日光温室的示范点增产在70%以上。再比如:农工党濮阳市委与北京市海淀区委在2007年结成友好组织,借这一平台,邀请中国林科院8位国家级专家到濮阳考察林业发展情况,从树林种植、管理、防虫防害到林业加工等做了祥尽的调研,并为我市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做为企业在发挥党外人士作用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他们联系高层专家学者,为我们服务。比如:市七点半公司,就借助党外人士联系了河南省食品研究所的专家做为他们的顾问,解决了许多技术方面的难题。

中共中央7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2)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服务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的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如果保证这些制度发挥其优势,中央、省委文件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在省辖市以上人大中要保证党外人大

11

代表参选比例不低于35%,县级党外人大代表参选比例不低于30%;人大常委参选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在人民政协委员中,党外委员要占60%以上,常委中点65%以上。保持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密切联系,扩大他们有序的政治参与,支持他们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充分实现。支持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权建设、国家事务管理、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执行中的重要作用。这方面,我们濮阳市也建立了一整套制度,比如:情况通报制度、协商制度、座谈会制度、征求意见会制度等,还有参政议政联席会议制度等。

(3)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充分发挥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中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支持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发展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引导宗教界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如:围绕根文化,搞了张氏大会等。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职工、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全体职工潜能。

(4)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直倡导“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把“和合”视为政治的最高境界,作为国泰民安的基本特征。所谓“和”,就是各种异质因素的和谐共处,所谓“合”,就是各种异质因素的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与和谐观念。要达到“和合”,就要做到“和而不同”,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差异,既相互碰撞又形成共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实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

12

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这种“和合”的政治文化传统,并赋予这种“和合”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统一战线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团结联合”的思想主题、“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政通人和”的目标追求以及“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显著特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各级党委赋予统一战线的重要责任,也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濮阳市统一战线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比较突出。这两年开展的宗教方面的活动,得到了省委统战部、甚至中央统战部的认可,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企业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经历、文化程度、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信仰都不相同,更需要这种“和合”的价值理念。利用统一战线的方法和谋略,实现企业职工的和谐发展,有者较为现实的重大意义。

(5)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全面贯彻 “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广泛包容性的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推进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继续贯彻“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四点意见”,贯彻实施反分裂国家法,推进两岸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为目标,坚持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支持他们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和平统一大业。

2、统一战线的基本职能

统一战线的基本职能用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讲,就是四句话16个字,即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具体讲有六个方面:

(1)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基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单依靠占全国总人口5%的7336万中共党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党的

13

领导,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团结,依靠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依靠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有了统一战线空前广泛的联盟,就能够把一切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上来。

(2)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爱国统一战线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有利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团结合作,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3)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协调好统一战线内部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巩固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必不可少的环节。统一战线汇集了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具有我们党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统一战线,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可以有效地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对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

(4)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联系群众。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党外人士,联系各自的群众,代表各自群众的利益,反映各自群众的要求,通过他们,我们能够了解到通过其他渠道不易掌握的社会信息和情况,听到不易反映上来的呼声和意愿,获取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这有助于我们党在研究形势时,更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制定政策时,更准确地体察群众心理,做到符合民意;在解决问题时,更切实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才能赢得民心,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安排人事,合作共事,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是统一战线的一项传统工作。党外人士是各领域、各层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安排一批人,影响一大片。2007年

14

的4月和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决定任命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为科技部部长、无党派人士陈竺为卫生部部长。这种安排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长期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目前,全国县处级以上党外领导干部有3.1万人,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17.7万多人,在省、市、县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3.6万人。

2005年和2006年中央下发了三个重要文件(中发[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6]5号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15号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对发挥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作用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一条就是“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省委在落实上面三个文件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县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省辖市政府组成部门的选配比例要逐步达到三分之一。教育、科技等17个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选配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省委对今年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时领导班子中党外人士数量、比例和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协委员、政协常委中的党外人士比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统战部门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完善培养选拔任用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协中占有比例和数量的规定,会商有关部门,负责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常委、委员的推荐提名工作;加强与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推荐、培养,并协助组织部门做好考察工作,积极推荐选拔优秀党外人士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切实保证党外干部有职有权地开展工作(分管工作的行政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人事任免的建议权),为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我想,中原油田作为企业,也要参照政府的作法,注重发挥党外人士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安排他们到重要岗位加强锻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6)联络友谊,沟通感情,促进实现“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统一战线具

15

有联系面广、反“独”促统的独特优势,要依靠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力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统一前,必须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广泛团结,增进交流,联络友谊,沟通感情,寻求共识,化解隔膜与障碍;统一后,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条件下,更需要依靠统一战线来广泛团结意识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们,同心同德,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振兴中华的新篇章。

三、统一战线在协调处理重大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五大关系”,努力促进政党关系更加团结,各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

这个问题因为还安排了专门的课程讲解,在这里我就简要地强调几点。 政党关系是现代民主国家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系,没有政党关系的和谐,就没有国家政治关系的和谐,也就没有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四个方面”:

第一,巩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条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在指导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领导核心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制度设计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1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目标取向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二,巩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这一制度,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三个方面来认识:

(1)从历史必然性看,确立和实行这一制度是合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决定了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一党专制也行不通。

(2)从伟大独创性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形式;二是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三是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和参政党,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四是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民主实现形式,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相结合,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即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

(3)从巨大的优越性看,协商民主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它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具体讲有四个方面:一是能够集思广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是能够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能够实现“和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四是能够涵盖各方,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巩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要注重把握好“四个既要又要”。一是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二是既要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三是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地接受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四是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17

2、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

因为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利用今天这点时间,不可能说深说透。我想主要介绍以下四个问题,使大家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有个大概的了解。

一是什么是民族和民族问题。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族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种属性,其构成要素有六个方面(不展开讲了):①共同的历史渊源;②共同的生产方式;③共同的语言;④共同的文化;⑤共同的风俗习惯;⑥共同的心理认同。民族问题是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段、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一论述,提示了民族问题的内涵。民族问题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性: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二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1.6%。目前,少数民族人口约1.0846亿。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1500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有2300人。全国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1173个民族乡。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民族平等是把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等权利;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和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的联合;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之间存在特点、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与实现。

18

三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机关报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化民族的发展;共同繁荣发展是基础,是保证,没有共同繁荣发展,就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长治入安。

四是民族工作的指导原则(党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以下五条:

第一,坚持从多民族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民族关系。一方面,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展,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一切都要围绕这一最高利益出发。另一方面,现实中我国的民族问题还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处理民族问题,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事实求是地解决现实矛盾。

第二,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感觉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这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内涵。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另一方面,要把握住“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三个离不开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第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宪法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目的是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维护祖国统

19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祥细的规定,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第四,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五,坚持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依照法律,有什么问题处理什么问题,不能扣民族矛盾的帽子。比如:一个少数民族群众与一个汉族群众因房地产发生纠纷,那就依法处理房地产的问题,不要因为有少数民族群众就简单地认为是民族纠纷。

3、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

宗教问题市委统战部王斌法科长还要专门上一课。这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介绍。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第一,必须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一是要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二是要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三是要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四是要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既不能用行政手段压制宗教,也不能放弃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而是要通过扎实工作,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第二,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是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四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关系

对于阶级这个定义,大家都有了充分的了解。阶层这个概念应该是新世纪

20

以来用得比较多一些。那么什么是阶层呢?阶层是指同一个阶级中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大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前而已经讲到,十六大报告中把新的社会层人士归为六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的社会阶层是生产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的所有者。二是新的社会阶层依托的经济差异性大,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的群体。就是说他们的来源、结构各不相同、层次多样(有下岗工人、分流干部,也有个体经营者、科技型个业家等)。三是新的社会阶层是一个中等收入者阶层。四是新的社会阶层是一个开放的、流动性强的社会群体。

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努力使整个社会更加生机勃勃、更加融洽和谐。做好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必须认真做好他们的工作。

如何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呢?我感觉按照中央的要求主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把握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20字方针:既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充分尊重,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尊重他们的创业精神,肯定他们为发展生产、解决就业、提供税收、增强国力作出的积极贡献。广泛联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畅通他们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加大他们在人大、政协中的安排力度)。加强团结,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扩大他们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大他们在人大、政协中的安排力度)。热情帮助,就是要完善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做好服务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积极引导,就是引导他们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履行社会责任。

21

第二,把握做好新阶层人士工作的方法。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要求,要形成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合力,以社团为纽带、以社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以社团为纽带,就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社区为依托,就是要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以网络为媒介,就是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掌握情况、宣传政策、开展工作;以活动为抓手,就是要积极组织他们参与考察调研、扶贫济困、专业咨询。

第三,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认真研究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

5、正确认识和处理海内外同胞关系

这一块与我们的关系不是太大,我只说三句话说明一下党的这方面政策。第一,正确处理内地与港澳的关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二,正确处理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第三,正确处理大陆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关系,共同致力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

四、如何做好统战工作

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政策、落实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掌握政策是统战部门的基本职能,也是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团结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共同奋斗的主要手段。历史反复证明,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都与制定、掌握和执行统战政策有直接关系。例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土地政策,有力地巩固了工农联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制定和实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既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气焰,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顺利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7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

22

革命”期间,我们在民主党派、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出现了偏差,极大地挫伤了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完善落实了各方面统战政策,统一战线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2、民主协商、平等相待。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于领导地位,保这种领导是政治上的领导,并且需要在民主协商之中来实现,而不能唯我独尊,盛气凌人,强制服从,更不能干涉甚至包办其他党派、团体的内部事务。2005年,我参加市委先进性教育督导组,在一个单位召开党外人士坐谈会,一位领导听到一半就退场了,我主持完会议后见到他,他说:宏宾,这样的会以会不能开了,提的问题太敏感、太尖锐,他们怎么能这样子呢?我就告诉他,我们把人家找来,不就是要听取他们的不同意见吗?如果人家不说,我们的会不是走了形式和过场,那还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宽阔的胸怀、平等的太度、协商的形式,虚心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事业,也才能体现出多党合作的优势所在。

3、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辩证统一体。作为党的干部,既要善于求同,以使统一战线成员在重大原则、重大是非问题上与我们党保持一致;又要正确对待差异,注意尊重和体谅党外朋友,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不求全责备。1961年7月1日,周恩来同志和参加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的代表同登香山,途中与著名演员赵丹议论《达吉和她的父亲》这部影片。周恩来认为电影比小说有所提高,而赵丹认为还是小说好。他们各抒已见,最后赵丹语塞,却坚持说:“我保留我的意见。”周恩来同志略停下脚步微笑着说:“你完全可以保留你的意见,我也可以坚持我的意见,你赵丹是一家之言,我周恩来也是一家一之言嘛!”但求同存异不是退让,在遇到原则问题时,错了的还是该批评的要批评,不能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4、结之以情、交友交心。统战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人情味很浓、艺术性很高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结交朋友争取人心的工作,这也是统战工作区别于行政工作和其他党群工作的重要方面。为什么说“统战、统战,请客吃饭”,虽然话说得俗了点,但道理不俗。这里交友要以

23

情交友,防止那种“见了面、吃了饭 、换了片、断了线”的问题,要把交朋友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尺度,不仅要看有没有朋友、交多少朋友,还要看朋友交得多深,作用发挥得多大。

5、照顾利益、排忧解难。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党外人士搞好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这既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统一战线中的体现,也是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利益重要原则的基本要求,又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196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春节座谈会上,谈到了溥仪的生活情况。他说:“对宣统要好好团结,他和光绪皇帝都是我们的顶头上司,我做过他们下面的老百姓,听说溥仪生活不太好,每月只有180多元薪水,怕是太少了吧?”随后他转向在场的章士钊先生继续说:“我想拿点稿费,通过你送给他改善生活,不要使他‘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人家是皇帝嘛!”溥仪知道这件事后,感动得眼泪夺眶而出,非常感激党和毛主席对他的关怀。

6、探索手段、创新载体。科学的方法,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跨江之桥”、“渡河之舟”统战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据工作的特点,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近年来,我市统战工作注重创新,探索新手段,取得了较大成绩,得到中央、省委统战部的认可。比如:三大计划一个活动,城区联动机制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较果。

7、协调关系、形成合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和利益国关系的不断调整,使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任务越来越重。这种情况下,统战部门“单兵作战”的工作方法,显然已经不符合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必须改变统战工作的封闭状况,协调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协调机关、企业、学校、乡镇、社区、街道等单位,发挥优势、开成合力,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共同做好统战工作。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么多,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4

第6篇:行政组织理论

简述1993年美国《戈尔报告》中简化政府采购方式的建议内容。 30.简述当代国外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新理论与方法。 31.简述经济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32.简述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划分我国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34.试述中国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简单题

1.柏拉图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 (2)主张“无学识者不能治国”。 (3)治国者应以教育为“第一要务”。 (4)晚年提出依法行政思想。

2.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哪些主要观点?

答:(1)第一次提出应将议事权力、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区别、 (2)提出了设置行政机构的依据。 (3)初步阐述了行政组织职能的思想。

(4)提出行政人员的任用应遵循适用、专任、德才兼备的原则。 (5)提出了要建立行政监督机构的思想。 (6)崇尚法治,主张以法治国。

3.官房学派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主张建立统一的、完整有效的行政组织制度及方法。 (2)主张选用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国家官职。

(3)主张国家行政组织机构应将管辖的事务分为若干部门来管理并提倡简化礼仪和行政手续。

(4)主张加强国家及政府的权力,强调人民对国家行政管理的服从。

4.密尔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衡量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 (2)界定了政府的职能:应以不妨碍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 (3)提出行政组织应合理分工,行政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 (4)认为政府工作具专业技术性,应选用专业性人才来担任。 5.威尔逊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要求明确行政组织的职能、任务、范围。 (2)倡导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方法。 (3)强调行政组织应成为公众信赖的机关。 6.独立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渊源是什么?

答:(1)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企业组织管理科学化。

(2)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行政组织管理科学化。 (3)政治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7.西蒙的组织设计论要点是什么?

答:(1)组织结构的设计首先要从建立组织目标体系入手,这既是规定组织结构的重要依据,又是影响组织决策环境的重要因素。

(2)分工。西蒙强调的组织分工不是指业务内容的分工,而是将整个决策系统的组织分解为彼此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以尽量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依赖性,使其有充分的决策权,以便最大限度地分散决策。

(3)组织的工作重心。西蒙认为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信息丰富”的环境,然而由于组织成员的能力有限,组织必须把自己的有限能力花在重要决策即工作重心任务上。

(4)组织的权力配置。西蒙认为从组织的决策角度看,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因此他强调要适当分权和集权而不应绝对分权和集权,因为组织活动是集体活动,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协调机制。但若过分集权,又会导致决策者负担过重,无法集中精力考虑重大决策问题,还会造成下级人员无所作为和决策脱离实际等问题。

8.柏森斯认为处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应具备的特质及其体现是什么?

答:处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特质:适应环境;达成目标;统一协调;形态维持。这四个方面的特质主要通过组织的三个层级来体现:

(1)决策层级。该层次负责决策和组织方向。如企业的董事会、政府机关的首长等,都处于组织的前锋地位,和客观的社会环境直接发生关系。故这一层次的工作应是完全开放式的。

(2)管理层级。该层次主要任务在于协调组织内部各单位的工作活动,同时也负责维持组织与外在社会团体的接触,故又称为协调层级。由于管理层级的主要职责是解决组织的内外协调问题,故这一层及的工作性质应是半开放、半封闭状态的。

(3)技术层级。该层次是组织目标的直接完成者,又称操作层级。处在这一层级的人们一般不与社会环境直接发生关系,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组织具体工作目标的达成。故这一层级的工作性质呈封闭状态。柏森斯认为,这三个层级各有“界线”标志,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决策层级负责决策,管理层级负责协调,技术层级具体执行。各层级职责清楚,授权分明,各司其责,不得互相干涉,既不能越权侵上,也不能越俎代庖。

9.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认为,组织作为一个整天一般由哪五个部分构成? 答:任何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一般都由下列五个分系统构成:

(1)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指组织的目标与存在的社会价值。

(2)技术分系统。指组织为达成目标所需运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不同目标的组织,其所需用的技术与知识当然亦有不同。

(3)社会心理分系统。它由相互作用的个人与群体组成,包括个人的行为与动机、人们的地位和作用的相互关系、团体与团体间的交互行为等。 (4)结构分系统。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信息沟通和工作流程有关,它是通过组织图、职位与工作说明规划和程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5)管理分系统。负责协调各分系统,其主要作用的计划、沟通与协调、管制等,以使组织的任务能顺利完成、组织的目标能顺利达成。

10.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涉及行政组织思想有哪些?

答:(1)主张将组织中管理者的管理职能与工人的作业职能加以分离,各负其责,同时又强调管理者与工人要合作。

(2)强调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

(3)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程序化。 (4)强调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

11.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占有一个明确说明了具体职权的职位。

(2)组织内成员的报酬、晋级和提薪相对固定,并取决于个人能力与表现。 (3)组织内层级节制,强调严格的隶属关系。 (4)行政组织的专门化。

(5)组织靠规章与制度加以管理。

(6)组织机关的管理,以书面文件“档案”为基础。 12.西方传统时期行政组织理论的不足表现在哪里? 答:(1)他们只研究了组织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 (2)他们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需求的研究。

(3)他们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未讨论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13.梅奥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答:(1)提出来“社会人”理论

(2)指出了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指出领导者应注意职工满足度。

14.巴纳德对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1)指出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协作系统。 (2)提出了组织三要素理论。 (3)提出了权威来自接受思想。 (4)提出了组织平衡思想。 (5)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理论。

15新 公共行政学派认为公共行政组织的四种基本运作过程是什么? 答:(1)分配过程,即公共行政在必须关注分配问题。

(2)整合过程,即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过程。

(3)边际交换过程,即与其他相关组织及群体之间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 (4)社会情感过程,即对组织成员心理素质的训练过程。 论述题

1.法约尔一般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1)法约尔明确指出,组织与管理密切相关。他认为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没有组织,刮泥就不会存在,而离开了管理,组织也就无法形成并得到维持。

(2)其次,法约尔认为,任何切实有用的管理论不仅能应用于工商业,而且也同样能应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

(3)法约尔探讨了组织的层级结构。他主张在组织保持比较小的管理幅度。越往上,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越少,一般不要超过6人。

(4)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只会、协调、控制。在这里他将组织列为组织管理的第二要素,是将组织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即管理的一个环节来看的。

(5)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即精密分工;权责一致;纪律;秩序;平等;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应该说这14条,既是管理的原则,又是组织的原则。法约尔较之泰罗,其组织理论有很大的进步。

2.试述中国行政组织中的官僚主义现象说明帕金森定律。 答:英国行政学理论家帕金森的小品文集《帕金森定律》(又译为《官场病》),是一本剖析官场痼疾的书。虽然他是就英国的行政现象而言的,但作为官僚主义的代名词“帕金森定律”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他所概括的官场通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职工人数与工作量毫不相干,不管工作量如何变化,职工人数总是成倍地增加。这是因为行政主管喜欢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新增加的部属彼此间又会制造出许多工作来做。因此,不管工作量如何变化,“行政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

(2)现代政府机构如委员会之类的在形成日益膨胀。在委员会内部必然出现非正式的核心委员会,过一段时间,这个核心组织又会扩张起来。如此周而复始,机构就越来越庞杂,人员越来越多,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

(3)组织内低效、无能根源于自发的嫉妒病。机关成立的年代愈长。人员的素质就愈低劣。因为行政主管大都不喜欢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以免树立未来的职位竞争对手。二流水平的领导只能领导三流水平的下级,三流水平的领导又会找来四流水平的下级。这样,用不了多久,整个组织就面临垮台的境地。

(4)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是组织衰退的征兆。当一个机关趋于腐败时,其建筑和办公用品才达到华丽壮观的顶点。所以华丽的建筑可作为推测机关正趋腐败的证据。 程代码:0031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0小题,每小题1分,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 )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政协主席

2.管理幅度与领导者的水平、能力成( )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矛盾关系

D.同等关系

3.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 )

A.组织结构模式

B.权力分配关系

C.职位设置

D.管理幅度与层次

4.作为地方自治团体,法国大区行政机关的首脑是( )

A.大区行政长官

B.大区秘书长

C.大区特派员

D.大区议会主席

5.英国建立“部长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 )

A.基层人员参与绩效测评

B.减轻部长管理工作负担

C.基层人员参加部长决策

D.加强部长对本部工作的控制

6.地方行政组织对其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有自主决定权,中央行政组织一般不加干涉的体制称为( )

A.集权制

B.分权制

C.均权制

D.分离制

7.中国行政组织职能转变的关键是( )

A.党政分开

B.政企分开

C.政事分开

D.政群分开

8.行政组织中绝大多数部门的设置依据是( )

A.业务性质

B.管理程序

C.管辖地区

D.成立时间

9.1992年,奥期本和盖布勒提出了( )

A.中央集权理论

B.法理性权威理论

C.企业家政府理论

D.权变组织理论

10.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内设司级机构的撤消须报请批准的机关是( )

A.国家人事部

B.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C.国务院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1.古雅典负责行政事务的是( )

A.十将军委员会

B.五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

D.执政官

12.下列行政组织中,属于派出机关的是( )

A.消费者协会

B.区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居民委员会

13.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A.精简机构

B.精简人员

C.转变职能

D.放松规制

14.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是( )

A.经费

B.目标

C.人

D.人际关系

15.在划清中央与地方财政权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制度是( )

A.财政包干制

B.分税制

C.统收统支制

D.统收分支制

16.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社会学家是( )

A.泰勒

B.威尔逊

C.密尔

D.韦伯

17.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是(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技术手段

D.法律手段

18.美国市政府组织形式中,最古老、最通用的是( )

A.市长-市议会制

B.市经理制

C.委员会制

D.大都会区制

19.从静态的角度看,行政组织的基本元素和细胞是( )

A.权责关系

B.职能

C.目标

D.职位

20.行政组织最明显的外观表现是( )

A.组织意识

B.组织环境

C.组织过程

D.组织结构

21.在行政活动中作出决定、制定规划、发布命令的机关是( )

A.决策机关

B.执行机关

C.信息机关

D.监察机关

22.特别重视研究行政组织中人的因素的是( )

A.传统行政学

B.行为科学

C.官僚制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23.最明显地影响行政组织的宗教环境是( )

A.政教合一

B.政教分离

C.宗教自由

D.宗教独立

24.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周恩来

25.隋唐时期,掌管科举考试的政府机构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26.行政组织改革的本质是重新调整( )

A.利益

B.职能

C.结构

D.人员

27.集中体现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的代表作是( )

A.《理想图》

B.《君主论》

C.《政治学》

D.《代议制政府》

28.环境保护属于各国政府的( )

A.社会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29.行政管理的行为主体是( )

A.行政组织

B.立法组织

C.司法组织

D.群团组织

30.官房学派产生于中世纪的(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影响一国行政组织的民族环境因素有( )

A.民族人口与分布

B.民族语言

C.民族经济

D.民族文化与传统

E.民族矛盾与斗争

32.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有( )

A.职能变革

B.结构变革

C.环境变革

D.权力关系变革

E.理论变革

33.我国宋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 )

A.郡

B.州

C.路

D.县

E.省

34.行政组织内部的群团,根据其功能发挥情况可以分为( )

A.有效群团

B.正式群团

C.无效群团

D.非正式集团

E.中性群团

35.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必须有利于( )

A.人民的团结

B.国家政权的统一和巩固

C.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发挥

D.行政组织形式的整齐划一

E.行政组织结构的固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小题,每小题6分,4分)

36.简述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及其特点。

37.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的功能。

38.简述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特点。

39.简述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小题,第40小题10分,第41小题12分,2分)

40.试述如何在行政组织内部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41.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42.材料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基地建设管理手册厚400页,军队用房管理手册厚800页,军队文职人员管理手册更是厚达8,800页,其规章制度的繁琐程度无与伦比,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譬如一个价值100美元的蒸汽阀门,一旦漏汽,一周损失蒸汽价值50美元。因此,应该马上加以更换。但是,管理手册规定对于价值100美元以上的采购项目,一定要买最经济合算的。所以,国防部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进行测算、招标和更换阀门。这样,也许等一年可以买到便宜2美元的阀门,但这段时间里损失的蒸汽价值超过2000美元。

材料2:

1990年,为了节约财政支出,美国菲利克斯市政府决定对城市垃圾收集进行公开招标承包。该市市政局与三家私营清洁公司参加竞标,但遭到失败。这迫使市政局对自身管理和经营方式进行反思,谋求变革。该局在内部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有的下属机构合并为5家服务中心。局与服务中心之间签订合同,要求各中心达到一定的利润指标,而将人、财、物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中心。服务中心则必须象私营公司一样,面向市场和客户,争取政府和私人的清洁合同。在这一新的管理体制下,各中心纷纷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和生产率委员会,制定了成本核算方法,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将员工报酬与效益挂钩,通过一系列动作,市政局的成本逐渐下降,在竞争中开始脱颖而出。到1995年,它夺回了全市五个区的清洁合同。而在此期间,菲利克斯市的垃圾处理费用也平均每年下降了4.5%.

问题:(1)上述两段材料分别描述的是行政组织自身管理中的哪一类方法?其各自主要内容是什么?

(2)比较并评述这两种管理方法。(6分)

(3)它们对中国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改革有何启迪?(3分)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3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0小题,每小题1分,0分)

1.B 2.A 3.B 4.D 5.D 6.B 7.B 8.A 9.C 10.C

11.B 12.C 13.D 14.C 15.B 16.D 17.D 18.A 19.D 20.D

21.A 22.B 23.A 24.C 25.C 26.A 27.C 28.A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 C D E 32.A B D 33.B C D 34.A C 35.A B C

三、简答题(本大题小题,每小题6分,4分)

36.(1)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是反映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工,即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如管理全国社会事务的中央行政组织与管理局部地区的地方行政组织。

(2)特点:层级越高,管辖地域范围愈广,组织数量愈少。如各国最高行政组织即中央行政机关。层级越低,管辖地域愈窄,组织数量越多。如我国基层的乡政府,数以万计。

37.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的。但市场也有失灵之处,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加以弥补。具体内容有:

(1)调控宏观经济

(2)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3)限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4)提供公共产品

(5)保障公证的收入分配

38.(1)中央集权,皇帝专权

(2)组织演变前后因袭、循序渐进

(3)组织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

(4)强烈的宗法色彩

39.雷格斯是美国行政学家,他于1957年发表《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1961年发表《行政生态学》,系统表达了自己的组织理论。

(1)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即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组织,衍射型-发达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

(2)重点分析了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组织,指出其三种特征,即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3)考察了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外部生态环境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制约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小题,第40小题10分,第41小题12分,2分)

40.行政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是指行政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政组织成员的素质、能力发挥,影响着组织内聚力和工作效率。

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平等民主。平等是指行政组织成员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在制度面前平等。民主是指组织成员都享有管理权利和义务。

(2)利益共享。就是让组织成员共同分享行政组织所获得的荣誉和利益。

(3)意见沟通。是指要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思想、观点和情报信息交换。

(4)激励强化。激励是激发、鼓励人的思想动机,强化是运用奖惩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向。

41.(1)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关系看,可将行政组织体制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实际上就是对三种体制的正确运用。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社会的需要(主要是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国家结构形式。

(3)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其行政组织体制基本上采取集权制的形式,行政决策权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有完全的指挥、监督权力,地方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自主权较少。

(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要求政府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维持市场秩序和实施各种保障的职能,这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的基本内容。

(5)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具有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负责在本地区范围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保护环境。

(6)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适度集权和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中央与地方主要根据事权的性质合理划分权限,凡宏观经济及全国性事务归中央政府管理,凡地方性事务归地方政府管理。要维持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42.(1)材料1描述的是规制型管理,材料2描述的是市场化管理。

规制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标准化;工作秩序化;管理规范化。

市场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市场化;行政组织内部人事制度的市场化;行政组织自我服务功能的市场化。

(2)规制型管理方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的巨大进步。它追求理性和效率,目的是排除人的情感因素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尽可能消除偶然性,使行政组织成为一种客观系统。但是,规制型管理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官僚体制,导致中央集权、层次繁多、行动迟缓的弊端。在新兴的信息社会,人的个性与要求更加复杂多样,事物变化幅度和速度增加,规制型管理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法。

市场化管理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它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行政组织的管理之中,创造一种竞争性环境,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提高效率。作为对规制型管理的改良,市场化管理方法被各国行政改革实践所借鉴,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于其具体管理方法,各国尚处于探索和改进之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模式。

(3)中国行政组织改革处于从规制型管理向市场化管理的过渡过程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完善组织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排除行政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规制过度的倾向,预防过多的规章制度对政府公务员主动精神的压制。

第7篇: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美)沃德曼(Waldman,D.E.);(美)詹森(Jensen,E,J.)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章 厂商和生产成本

一、关键词(我是在课本上找的)

1、拇指定律定价: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来进行产品定价,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拇指定律定价:第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基于资本投资赚取固定的回报率的假定;另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厂商把价格设定为货物成本的固定补偿。两个拇指定律定价已被经济学家看成是相等的.)

2、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规模经济存在于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中,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S=AC/MC,S>1,规模经济,S<1,规模不经济。)

3、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生产一系列相关产品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叫范围经济)

4、X-非效率:某一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少,市场垄断力量就越大。而垄断企业在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状况下,就会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了生产和经营低效率。这些企业不会自觉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制定价格,而往往会制定垄断价格,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低效率。

(一个给定的系列投入集合的扩展并不必然达到最大化产出。)

二、讨论题

1、请解释科斯的企业理论?

科斯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人经济分析,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的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

(1)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科斯早在1937年认识到厂商和市场都是组织生产的一种方式,利用市场来从事商业行为的成本叫交易费用。如果交易费用很高,厂商可能依靠内部产品,而不是市场。交易越频繁,不确定性越大,资产专业性越高,厂商就越可能采取内部行为。

内部生产带来的好处有:(1)降低了交易费用:(2)降低了市场风险:(3)一体化状态逐渐形成。企业会会扩大直到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

第3章 竞争和垄断

一、关键词

1、勒纳指数:L= (P- MC) / P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勒纳指数在0到1

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在市场完全竞争时,勒纳指数等于0。

2、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 (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大额和他们实际支付额之间的差值)

3、生产者剩余:市场价格与生产者(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二、讨论题

2、为什么短期内获得负经济利润的厂商选择继续生产而不是停业?请解释与这个选择相关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

当P=MR>AVC,厂商宜继续生产

(1) 厂商继续生产则会有蓝色面积的亏损CPEF发生。 (2) 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为面积CBGF。

(3) 由于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继续生产的亏损(蓝色面积),所以理性的厂商仍会选择继续生产。

4、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会产生效率的意思?

(一)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微观经济运行保持高教率。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任何垄断性质和任何限制,完全依据市场的调节进行运行,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完全竞争市场可促使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高教率的生产。

(二)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生产者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类型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生产者以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高产量的产品,这是一种最佳规模的生产。

(三)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增进社会利益。市场竞争引导每个生产者都不断地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由于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四)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能不断地自由流向最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生产部门,在资源的不断流动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在不同用途间、不同效益间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组合间的有效选择,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而也就会太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与配置效益。

(五)完全竞争市场有利于消费者及消费需求满足的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趋向等于生产成本。所以在纯粹竞争的情况下,获利最大的是消费者。同时,完全竞争市场还可以使消费需求的满足趋向最大化。 (是勾的5题)

5。因为P停在MPC以上,弹性决定了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勒纳指数的大小)

7、在美国自由贸易反对者经常声称,在完全竞争市场(例如布的生产)自由贸易“出口了美国的工作岗位”,这种立场合理吗?它是否认为自由贸易应该被禁止?

不合理,自由贸易为美国家庭带来了巨大好处。贸易能带给消费者,尤其是穷人,更低的价格和更丰富的商品种类。同时,它也为中产阶级创造了更高收入的工作。只有贸易才能让低收入家庭买得起食品和衣服。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是普通美国人。

自由贸易的静态利益包括两方面:

1、通过国际交换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 2.通过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使本国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对生产者而言是合理的,但从社会福利角度看是不合理的,消费者得了利益,因此,自由贸易不该被禁止,应该权衡两方利弊。)

第4章 市场结构

一、关键词

1、绝对成本优势: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使得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在试图进入市场过程中或进入市场之后,与原有企业相比处于一种竞争劣势。

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HHI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3、最小有效规模: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下降的最低点。

(平均成本最低时的最小产量水平)

二、讨论题

7、考虑作为进入壁垒的规模经济,贝恩假设已进入企业在其他企业进入后还会持有和进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你认为这样的假设合理吗?为什么合理或不合理?

(有不合理的一面:条件变了,结构也变了,产量会改变;合理的一面是,有新企业进入行业中,行业中原有的企业会认为,既然进来了,对抗无利,合作可保持产量)

11、为什么企业会看中最近几年的利润趋势来决定是否进入一个行业? (可以看出社会需求量大小,可以决策是否进入一个行业,行业是否有前途。)

12、解释为什么沉没成本可能会影响退出呢?你想到除铁路行业之外的行业,其中尽管企业会损失钱财但大量的沉没成本依然会减慢退出?

(沉没成本增加了与不成功进入相联系的损失,进入的风险提高了行业进入的壁垒,同样也导致退出壁垒。负利润,持续的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企业退出,具有很高沉没成本的企业因为有无法收回的资产,行业内企业与他所在的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那些可以通过投资获得足够收益,从而能很快收回固定成本的企业相比,将待更长的时间,即使损失钱也会缓慢离开。如航空)

第5章 垄断行为

一、关键词

1、可竞争市场: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对现有厂商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那些市场。在这一市场上,不存在严重的进入障碍。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开发出一个有关进入和退出的新理论:可竞争市场,这个假说认为潜在的竞争力比现有的竞争力更加重要,甚至一个纯粹垄断市场表现得会和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一样。

第7章 博弈论:理解寡头垄断行为的框架

一、关键词

1、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2、占优策略:一个与其他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无关的最优选择。“不管你怎么做,我所做的都是我能做得最好的。” (占优策略是指无论对手选择何种策略,都优于其他策略选择的策略)

3、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两个参与者在给定对手选择时都能作出最优策略的方案)

二、讨论题

1、所有的占优策略都是纳什均衡吗?所有的纳什均衡都是占优战略均衡吗?

不管其他人选择什么策略,我的最优选择都是某一个固定的策略,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那么这个固定的策略就是我的占优策略。

如果每个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那么这些占优策略的组合就是占优均衡。比如囚徒困境中“招供”就是每个参与人的占优策略。

纳什均衡也是各参与人策略的组合。只要求在这个组合中,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我的这个选择是最优的,而不要求“不管其他人怎么选择,我的这个选择都是最优的”。

占优均衡是一种特殊的纳什均衡。

(所有的占优策略都是纳什均衡,所有的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战略均衡。

占优策略是指无论对手选择何种策略,都优于其他策略选择的策略,只选对自己最有利的; 纳什均衡是两个参与者在给定对手选择时都能作出最优对策,如:A选B,B再选B。)

2 (1)是纳什均衡;(2)避免要看威胁是否有效。(倒推,自己阐述)

第8章 寡头垄断理论的发展

一、关键词

1、伯川德模型: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价格竞争模型。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2个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

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没勾)

2、古诺-纳什均衡:寡头之间更重要的是价格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寡头把对方的价格作为既定的,与对方产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寡头无勾结的情况

下,达到利润最大化时,两个寡头的价格相等,这就是古诺均衡。当然,这种价格相等只是最终的结果,在竞争中则不同。最终结果只是一种趋势,现实中的价格竞争是一个不会中止的过程。所以正常情况仍是价格不相等。如果两个寡头勾结,价格也相等,但高于无勾结时,产量就减少了。 (没勾)

3、反应方程:

根据古诺假定,一家厂商具有另一家厂商任何给定产量相对应的最优反应量,反之推理,结果也一样。 Qb=f(Qa)

二、讨论题

3、伯川德模型中的结论经常是指“伯川德悖论”,你认为这个结论是一个悖论吗?

根据伯川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

根据伯川德均衡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 2.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

这个结论表明只要市场中企业数目不小于2个,无论实际数目多大都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经验不符。 (是,因为结构是寡头,结果是完全竞争。再答以上原因)

第9章 共谋:一个显著的囚徒困境

一、关键词

1、闸门价格策略:是指在重复博弈中,只要所有的人都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就一直合作下去,如果有一方背叛了合作,比如提高产量,那么合作就永远终止,所有的人对此行为加以惩罚,大家都提高产量。

(闸门价格策略:即使一次的背叛都将会使合作永远结束,由于在这个博弈中,迅速和挑衅的惩罚和背叛行为相关联,这个策略也经常被称为严酷策略。)

2.针锋相对策略:参与者采取如下策略—第一个回合以合作开始,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回合,采取对手上一回合的策略。

第10章 运转中的卡特尔联盟

一、讨论题

1、成功的共谋对一个行业的生产过剩能力的产量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请解释理由

共谋,把价格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产量增加对价格没什么影响,但这只限于短期行为;长期来看,高价吸引了新的进入者,让非共谋企业分享了共谋市场份额,最终会导致价格下降,共谋领头企业损失最惨,为维持价格,必会带头减产,最终有过剩能力的小厂商倒闭。

9、为什么在卡特尔联盟中总是有很多背叛的行为?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给定其他企业的生产数量和价格都不变,那么一个成员企业偷偷地增加产量将会获得额外的巨大好处,这会激励成员企业偷偷增加产量,如果每个成员企业都偷偷增加产量,显然市场总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必然下降,卡特尔限产提价的努力将瓦解,最终将导致卡特尔的解体。

第11章 寡头垄断行为:进入和阻止进入的定价

一、关键词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2、限价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它通过在位厂商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

期,从而影响潜在厂商的进入决策。

(现在索取低价格并试图阻止新厂商的进入)

二、讨论题

6、解释价格限制理论与掠夺性的定价理论的不同。

掠夺性定价与限制定价之间的差异在于限制定价是针对那些尚未进入市场的企业,是想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价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而掠夺性定价则将矛头指向已经进入的企业或即将来临之际,如果产能过剩,在新企业进入时可以进行产能扩张,将商品大幅降价防堵其进入。

(限价要求垄断者在新企业进入前维持一个低价。相反,掠夺性定价则假设垄断者最大化他的收益直到新企业进入行为的发生,并且在新企业进入行为的发生后这垄断者将大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以使进入者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即使这也将使得垄断者本身将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第12章 市场控制:行业外来进入及阻止进入的非定价策略

一、关键词

1、过剩生产能力:

(垄断者先行并选择一个产量水平。然后其他潜在进入者选择是否进入该行业,然后垄断者再选择一个生产水平和产量。这些潜在进入者如果选择不进入行业,那么他们的产量为零。)

2、从做中学:就是在实践中学,是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一个概念,是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技术之所以被视为内生变量,是因为技术变动最重要的一个源泉,是从观察实践中学会的,而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通过“干中学”与“学中干”,加速创新与积累的过程,这是新经济增长现象的一个主要特点。

(边工作边学习,把成本降低;随着产量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少)

第14章 技术变革和产品研究与开发

一、关键词

1、创造性破坏: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加(熊彼特认为......)

二、讨论题

12、“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说明达到帕累托效率的市场可能仍然是高度效率不足的。”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社会的收益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完全竞争达到帕累托最优。

(不一定;创造性理论认为经济内部是持续不断的变革,打破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系。

旧体制也许是非帕累拖最优状态,资源没得到有效利用,还有可能是市场出现了新技术,新产品打破了均衡,并非高度效率不足。)

第15章 价格歧视

一、关键词

1、捆绑销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包括:优惠购买,消费者购买甲产品时,可以用比市场上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乙产品;统一价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不单独标价,按照捆绑后的统一价出售;同一包装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放在同一包装里出售。 (捆绑销售是一种以固定比例出售产品的搭买)

2、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

(当一个企业在提供成本相同的同样产品时,向不同的消费者定不同的价格,或在产品成本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定同样的价格)

第8篇:组织理论

组织机构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是为适应组织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由人设计的。所以正确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必须掌握组织机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是对各种结构形式的组织机构都适用的要求,这种要求提供了评价组织机构设计合理性的标准,在中国法律法法规体系设计中也应遵循这些原则。

首先要遵循目标任务原则。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组织机构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与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相关联,组织机构的调整、增减、合并都应以是否对实现目标有利为衡量标准。因此,进行组织机构设计时首先应该明确该组织机构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经营战略是什么,社会对组织机构的需要是什么等等。设计组织机构首先要认真分析,为了保证组织机构目标的实现,必须办的“事”是什么,有多少,设什么机构,赋予什么职能,然后以事为中心,因事建机构,因事设职务,因事配人员。比如为加强管理,有效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省政府决定将2014年作为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攻坚年”,公安交警和交通路政、运政部门要共同依托超载超限检测站,建立联合值勤、一站式查处超限车辆,联合执法在宏观上确定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在微观上明确立法体系、执法体系、监督体系的职能目标,进行实现治理超限的目标。

其次要遵循分工协作原则。组织机构设计中坚持分工和协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分工合理,协作明确,对于各个部门、各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措施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这一原则,要明确分工,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同时,既要保证体系内各机构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又要防止分工过细、机构膨胀、效率低下。比如项目监理机构,分工就是将监理目标,特别是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三大目标分成各部门以及各监理工作人员的目标、任务,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在分工中特别要注意尽可能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设置组织机构,工作上要有严密分工,每个人所承担的工作,应力求达到较熟悉的程度,注意分工的经济效益。当然,在组织机构中还必须强调协作,所谓协作,就是明确组织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与配合方法,在协作中应该特别注意,主动协调,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找出易出矛盾之点,加以协调;有具体可行的协调配合办法,对协调中的各项关系,应逐步规范化、程序化。

再次要遵循命令统一原则。命令统一原则的实质,就是在管理工作中统一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消除多头领导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保证全部活动的有效领导和正常进行。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在组织机构建构中贯彻命令统一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首长负责制,健全规章制度,明确个人权责,形成上下通达行政组织。比如在公路管理部门,只有一把手在工作上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商议决策,不搞个人说了算,避免决策失误,才能切实做到一个单位财务民主管理,部门工作民主决策,人事管理公开、公平、公正,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等制度。

四是遵循管理幅度原则。 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置当前组织机构的管理幅度。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管理幅度会因组织或个人的差异而不同。由于管理幅度的大小影响和决定着组织的管理层次,以及主管人员的数量等一些重要的组织问题。所以,每一个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并结合工作的性质以及被管理者的素质等特征来确定适合本组织的管理幅度,从而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有利于组织内信息的沟通。

五是遵循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集权还是分权都要用法律形式限制领导权力,克服不同方式的缺点,充分发挥其优点。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就是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集权和分权的程度。集权是指组织的大部分决策权都集中在上层。分权是指将组织的决定权根据各个层次职务上的需要进行分配。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完全是根据组织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为了完成组织目标的需要而决定的,例如,当组织的外部环境比较稳定时宜采用集权,当外部环境变化激烈时宜采用适当程度的分权;当组织规模较小时宜采用集权,当组织规模较大时宜采用适当程度的分权; 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没有固定的尺度,关键是组织的决策者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根据需要把握好这个程度。

六职是遵循职责权利对应原则。在赋予每一个职务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这个职务自主完成任务所需的权力,权力的大小需要和责任相适应。有责无权,无法保证完成所赋予的责任和任务,有权无责将会导致权力滥用,组织赋予每一个职务的权力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一定要与所赋予的职责相适应,这是组织设计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组织机构设计中职务要实在、责任要明确、权力要恰当、利益要合理,要避免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有职无权、有权无职、责利不对应的现象。

七是遵循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机构的部门和人员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为组织机构的经常变动涉及人员、分工、职责、协调等各方面的调整,对人员情绪、工作方法、工作习惯的影响,要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才能消除。但是,组织机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有一个适应的问题,一个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机构是难以有效运转的。因此,在组织机构设计中把稳定性和适应性结合起来,是一个必要前提。

八是遵循执行和监督分设的原则。组织机构中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只有分开设置,才能使监督机构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当然,监督机构分开设置后,又必须强调在监督的同时加强对被监督部门的服务,做到既监督又服务。单纯强调监督和制约,不利于监督职能的履行,也不利于搞好双边的关系。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通过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促使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积极推进部门内的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政府,意义重大,也是在当前大部制探索过程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可行模式。

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制度由非正式约束 (道德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组成制度效率指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投入产出比率、组织运作绩效和系统发展速率,表现了组织系统整合资源、适应环境、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制度效率是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

向后看,制度效率是历史进程成败之剑。反观中国历史,可以说历朝都搞“政府再造运动”(皇权时代,地方很少有自主权,在此不述),然而正如钱穆先生总结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大趋势,讲到的一个关键词是“集权”。也就是说,自秦以降至清,历朝政府机构改革的主线,不是简政放权,而是皇帝集权,以百官分权,每个机关互相钳制,避免造成地方、部门割据和威胁皇权。在一次次不断加强皇权的机构改革中,往往是用一些机构来监督另一些机构,叠床架屋,难免机构臃肿,冗员众多,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又要进行一次机构改革,基本是这样一个膨而改,改而膨的不断循环,很多症结自身无法克服。到了中国近现代,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纵观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在封建制度后经历了很长一段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得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使其没能力领导我们的民主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经过长期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是最好的佐证。

向外看,全球竞争核心是制度效率之争。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模式的正常运行都有其必要的技术前提和 社会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计划经济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不断显现,并开始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形下,经济体制的转变显得愈加迫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应运而生。1992 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 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我国就 姓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增强了国际竞争实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向内看,发展挑战源于低效率的制度安排。例:政府机构的效率影响投资软环境、低效率导致环保问题久拖不决、低效率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

向内看-发展难题源于低效率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缺陷的政绩考核制度是地方政府对投资建设乐此不疲的重要动力源泉。各级政府为了好的政绩就要想方设法,甚至不惜代价谋求GDP和税收增长的高指标,其必然结果或者说是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投资、快上建设项目、追求数量型扩张,依靠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实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其次,政府主导发展的管理体制,使政府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特别是财政支配能力,为粗放型经济扩张提供了保障。就财税体制而言,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容易产生尽可能扩大投资的内在冲动,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相互竞争、攀比,不计后果、资源环境代价,大干快上高产值、高税收项目的恶性竞争局面。要发展,必须要有效率,建立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难得问题。

向前看,提升制度效率是推进发展关键。中国的市场竞争已经经历过了胆量、技术、规模、宣传等几个阶段,但现在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很多方面差距已经不大了,但是为什么在运作效率方面有那么大的差距呢,就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既包括组织系统的正式约束不到位,也包括非正式约束不到位的问题,经过组织的放大作用,造成了企业间运作效率的巨大落差,造成企业组织效率底下的原因是低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为组织设计和创造适宜的制度安排,以此从宏观层面上激发人的价值追求。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被看做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因素被排除在外,提升制度效率是推进发展关键,通过制度创新或者制度变迁也能提高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发展。

公共组织理论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建立、运行和发展的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下,研究公共组织理论要结合国情和当前实际,重点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上把握好正确方向。

组织理论的研究原则:

组织理论作为综合性理论,它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是由其研究对象、实践特点和理论内容综合决定的。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理论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与人类的组织活动相结合。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首先应有正确的理论导向,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组织活动的实践和需要出发,从时代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现实出发。

二是检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原则。一方面,应及时对人类的组织活动进行总结,获得经验事实,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组织理论进行概括,使之具有系统水平的理论透视。随着组织活动的发展,与组织理论相关的管理学理论也日新月异,管理学理论中的人性论、系统论、需求层次论、过程论、价值论、控制论、组织论、发展论等百花齐艳,只有及时总结和概括这些理论成果,才能为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认识框架和建构原则,才能使组织理论有相应的理论价值和学术高度。做好理论概括,要善于将科学推理和哲学思辨相结合,从个别和一般、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来加以解释,同时还应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和宏观综合相结合。

三是要注重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据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单位制度的研究是特色课题,单位现象是中国特有的组织现象,它从组织系统的层次上体现着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经济体制和人文素质的许多特征。单位制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既是深化改革的阻力因素,因为它涉及到了人们的生活利益,也是改革成功的突破点。因此,单位现象是现代组织论的研究课题。研究单位现象,能够为解决当前国企转制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能够为新的社会组织的设计提供历史性的经验教训,也能够为新的组织制度安排提供先导性的历史基础。

四是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西欧和美国的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组织理论做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理论问题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借鉴的同时,需要关注组织的新动向、新趋势、新经验,并进行科学的概括抽象,从现代组织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提炼出一般规律。从组织活动和组织理论的发展史中进行概括抽象,从现代各种组织理论中进行概括抽象,从而使组织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

五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原则。还原论强调从组织系统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寻求对宏观组织现象的说明,而整体论则强调组织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决定着组织的宏观性质,但如果没有对局部机制和宏观结构的深刻了解,对组织系统整体的把握也难以具体化。必须在深入了解系统个性的性质和行为的基础上,从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发现组织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行为。

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研究方法。研究者针对某一选题,通过问卷或调查等形式,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加以整理、归纳和统计分析,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组织学的一些著名理论观点、方法都是通过调查研究方法获得的,比如霍桑实验等。调查研究方法是组织学研究方法中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值得重视和推广。

二是文献归纳方法。组织学中的许多规律、原则和方法是源于政治家、管理专家和工商企业家的报告、论文、随笔以及传记之中。这些文献记录了他们的组织经验、过程和做法,可以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性的或发人深省的结论,充实到组织理论中。

三是比较分析方法。这是理论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既包括历史性比较,也包括共时性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为组织现象的分析提供相对较优的分析结论,这为组织理论的借鉴提供了可能。

四是规范研究方法。着眼于建立一般理论和一般原则,以这些理论和原则来解释所面对的组织现象。偏重价值考虑,论及的是“应当如何”和“应当是什么”,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天的组织理论研究。

五是经验分析方法。专注于寻找事实,关注“是什么”而非“应当是什么”,即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这种方法在研究中还主张价值中立,因为价值观的渗透会妨碍对事物的客观理解。

六是案例研究方法。把组织活动更多地看做是艺术而非科学。案例的积累有助于区分某些类型的不同事件,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有了案例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在今后碰到类似问题时有一个参考。

七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如综合集成技术、整体优化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从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上揭示组织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尽可能的准确预测组织未来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现代科学组织,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9篇:2013年10月行政组织理论答案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行政组织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观念,体现了行政组织的(D)1-P8

A.阶级性

C.权威性 B.社会性 D.主动性

2.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横向部门改革更加重视咨询、监督和(A)12-P316

A.信息部门

C.决策部门 B.参谋部门 D.执行部门

3.行政组织目标需要兼顾相互冲突的目标类型,表明它具有(B)5-P118

A.复杂性

C.动态性 B.和谐性 D.服务性

4.根据梅奥的观点,大学生中的同乡观念,属于( B)3-P64

A.正式组织因素

C.经济人因素 B.非正式组织因素 D.社会人因素

5.根据行政组织的激励理论,人在受到刺激后,首先会(B)9-241

A.开始行动

C.产生需求

6.行政组织的目标管理是(C)5-P116

A.机械的线性过程

C.系统的循环过程

B.形成动机 D.激发热情 B.复杂的斗争过程 D.纯粹的技术过程

7.孙中山认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关键在于(D)4-P97

A.政府

C.制度

8.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属于( C)

A.行政组织

C.非营利组织 B.企业组织 D.非正式组织 B.社会 D.人才

9.按照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属于公务员的是(A)

A.县委书记

C.人大党组书记 B.村支部书记 D.教育部机关工委书记

10.从历史角度考察行政组织起源和发展的方法是(A)1-P20

A.纵向研究

C.系统分析

11.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是(C)

A.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

C.安徽铜陵撤销街道办事处 B.普京当选总统,建立新内阁 D.我国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B.横向研究 D.阶级分析

12.属于行为主义时期行政组织设置原则的是(A)10-P248

A.人与组织平衡

C.专业分工 B.封闭回路 D.幅度适中

13.考察行政组织中人员之间的互相理解程度,需研究其(D)9-P228

A.群团关系

C.组织摩擦

14.商朝主力役之征的官是(A)2-P39

A.司徒

C.司寇 B.司空 D.司农 B.人群关系 D.人际关系

15.在美国,其行政首长的任期一般比总统长的行政组织是(B)2-P33

A.政府内阁

C.总统直属机构 B.独立行政机构 D.州政府

16.各地公安局都实施双重领导体制,体现了中国行政组织设置的(B)10-P251

A.服务原则

C.系统原则 B.统一原则 D.权变原则

17.英国御前会议演化为上下两院的时代是(B)2-P28

A.13世纪中叶

C.15世纪中叶 B.14世纪中叶 D.16世纪中叶

18.属于行政编制管理对象的是(A)11-P272

A.公安局的编制

C.检察院的编制 B.法院的编制 D.政法委的编制

19.英国行政改革强调(C)13-P343

A.部门的分化

C.中央的宏观调控与控制 B.部门的联合 D.地方的分权与自我控制

20.环境与性质相同,组织原则也相同,这属于行政组织设置的(A)10-246

A.稳定性原则

C.前瞻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古罗马帝国克狄劳王朝时期,中央政府机构包括( ABD)2-P26

A.元首顾问会议

C.保民官

E.户部

22.汉密尔顿认为强而有力的行政组织应包含的因素有( ABCE )3-P57

A.统一

C.充分的法律支持

E.足够的权力

23.行政组织中统率机关的职责有( ABCDE)7-P182

A.计划决策

C.选人用人

E.负相应的行政责任

24.确定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依据有( ACD)10-P255

A.经济

C.政治

E.社会

25.英国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起,形成的权力中心有( AB)2-P27

A.贤人会议

C.贵族会议

E.国民会议

B.国王 D.御前会议 B.领导 D.理论 B.组织指挥 D.编制财务预算 B.稳定 D.广泛的群众基础 B.秘书处 D.司法部 B.变动性原则 D.广泛性原则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判断对错,然后说明理由。判断对错1分,说明理由2分,不判断或判断失误,全小题无分。

26.近40年来,我国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机构。13-P356

近40年来,我国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27.雷格斯的政府生态理论主张政府要注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3-P74

雷格斯的政府生态理论重点分析了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组织。

28.政府绩效满意度评估标准属于主观评估标准。正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9.简述首长制的优缺点。7-P176

首长制的优点:事权集中、权责统

一、易于保密。

30.简述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9-226

(1)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2)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统一性。(3)制度促进行政组织活动的法治化,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保持行政组织的廉洁。

(4)制度的健全程度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5)制度的优劣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31.简述行政组织编制管理中职能管理的主要内容。11-274

(1)在拟定机构改革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2)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帮助各部门搞好职能配置的研究,制定具体方案。(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4)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责分工。

32.简述行政组织权力关系变革的主要趋势和内容。12-P318-320

行政组织权利关系变革的主要趋势是从集权型或分权型向均权型转变。内容:(1)横向分权;(2)纵向分权;(3)行政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4)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向普通成员分权;(5)对社会的宏观控制从分权走向集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3.结合实际,试述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的优缺点及对当今中国行政组织和管理的启示。4-P94

对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的评述:(1)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 (2)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缺乏系统性。 (3)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尽管有某些不足,但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鉴的思想。

34.结合实际,试述行政组织结构的层次。6-147

第一层次是由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和细胞,即职位——工作人员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行政工作单位; 第二层次是由各个工作单位的有机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工作部门;

第三层次是由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有机排列组合构成一级政府组织;

第四层次由各级政府之间的有机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国家的政府系统。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3分)

35.某镇政府为了给路过该镇的省观摩团留下好印象,对镇容镇貌进行突击整治。该镇某大理石加工厂5000平米大

理石材长期堆放在路边,影响观瞻。镇有关部门早在半年前就要求工厂将其搬离,但工厂主一直没有采取有效行动。在整治活动中,镇领导要求工厂必须在一夜之间将石材搬离。由于石材太多,搬迁要求高,工厂主觉得一夜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任务,仍未行动。第二天,镇领导调动100多人用约6个小时突击“帮助搬迁”。结果,造成1500多平米的石材损坏,经济损失达70余万元。事后,工厂主多次要求镇政府赔偿损失,镇政府只同意补偿1万元。双方一直达不成一致意见。

据了解,省观摩团并没有在该镇停留,仅仅是路过。工厂主拍摄的录像显示,观摩团的车队从石材厂前经过,总共用时38秒。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行政组织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对该镇政府的做法进行评价。10-250/254

(2)从法治和人治的角度,分析造成工厂主经济损失的真正原因,并就以后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提出对策建议。

上一篇:市场销售一周工作计划下一篇:研究生交流会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