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才工程

2022-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人才工程

充分发挥国家工程实验室设备平台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的探索

【摘 要】文章对国家经济形式和企业需求的分析,对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依据我校国家工程实验设备平台,对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工程实验室 设备平台 工程实践 人才培养

伴随着国内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纷纷落户于中国。与此同时,国内的企业也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投资热情高涨。企业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培养工程实践性人才,受到了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工程实践性人才,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最迫切需要。

江南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设备平台,在省内外参与多种工程项目的研发工作以及多种校企合作的生产线的制作,享有很高的声誉。我院依托这一优势在培养高层次工程实践型人才的工作中作了很多探索。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现状

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国家工程实验室始建于2010年,2011年5月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是国内粮食发酵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室以粮食发酵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研究、重要装备研制和重大新产品开发,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的制约。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粮食精深加工工程与技术;2.酿造技术与工程;3.发酵工艺优化控制及放大技术;4.生物分离工程。

实验室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为宗旨,坚持“产业引导,自主创新,开放运行,科学评价,效益优先”的指导思想,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中试车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有粮食精深加工、通风发酵、厌氧发酵、分离提取与包装等四个中试平台。四个中试平臺具有单体设备独立操作,通过有机整合,形成从原料处理到产品包装(GMP水平)整个生产过程的中试效能;满足各项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求。

二、国家工程实验室设备平台

江南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中试车间的功能与定位是:1.粮食发酵工程化技术的实验。2.粮食发酵产品中式加工与生产。3.工程化技术示范化和行业服务。4.粮食发酵工程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培训。

粮食精深加工中试平台由原料预处理、标准化、液化、固液分离、酶解、浓缩、干燥等七大系统组成,七大系统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模拟工厂进行连续生产,还能单独使用进行深加工过程中某一影响因子的深入研究 ,是目前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粮食深加工中试生产线。包括原料标准化系统、固液分离脱色系统、酶解糖化旋流系统、灭菌脱水干燥系统。

通风发酵中试平台拥有15套3-50L的通风发酵罐,以及1000L规模的中试生产线。除了常规在线检测外,还配备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在线检测仪器包括在线红外、在线质谱、在线粒径仪、在线液相等,为实现“基于多参数在线检测与联动控制的生物制造过程优化”创造条件,体现国际研究前沿的发酵控制理念。包括15L发酵罐系统、200L发酵罐系统、1000L发酵罐系统、BIOFLO 115 发酵罐、全自动发酵罐、KLF发酵罐、超滤系统、活细胞浓度在线分析仪。

厌氧发酵中试平台拥有4套200L自动厌氧发酵生产线,以及1000L规模的啤酒生产线和500L规模的黄酒生产线等厌氧发酵系统。平台实现了从投料到发酵结束全过程的在线操作与控制,具备一个小型生产车间的所有功能;并可通过4套并联发酵罐进行工艺对比试验,为最新科研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中试体系。包括200L微型成套啤酒制造设备、1000L规模的啤酒生产线和500L规模的黄酒生产线。

分离提取包装中试平台由分离提取和GMP包装两部分组成,拥有卧式螺旋离心机、高压均质机、组合式膜过滤系统、模拟移动床,冷冻干燥等设备,可根据不同的物料性质加以选择、组合 。GMP包装区可实现万级洁净包装,在罐装设计上严格按照食品行业生产许可(QS)的要求,实行人流与物流的严格区分。包括高压均质机、碟片离心机、螺杆式离心机、高压模拟移动床、真空冷冻干燥机、中试膜过滤装置。

三、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尝试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国家重点院校,其前身是无锡轻工大学,是为企业和高校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和科研人员的高校。工程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职业,是一个知识体,是一门学科和一种多样化的教育系统。实践性是工程活动的本质特性,经验和实践构成了工程知识的最初知识体系[1]。

四、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工程教育不同于欧美模式,从教育开始就与工程产业界缺乏密切的联系,因而也失去了工程化改造的环境。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计划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基本的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同时,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科教育,面向企业和行业合作不够,缺乏产学合作,缺少国际交流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不少,但不知道如何应用,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与能力的不足,又成为制约我国工程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

现代工业化对过去那种专业面窄,学科、专业乃至于课程各自封闭、自成体系、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对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工程化”教育而言,我国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地位。高校与社会相脱离,建立在利益互补基础上的产业与高校的横向联合少之又少[3]。

(二)教师缺乏实践训练,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各方面原因,近些年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大多数大学工科教师都是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没有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同时由于较长时期高校与社会相脱离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也存在缺乏在工程产业界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的问题。对此,同济大学前校长、现科技部部长万钢教授颇有感触。他说,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现代工程师,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都没有到企业实践的经验,如何去培养学生?欧洲许多国家的工科教授,都必须具有规定年限的工程师职业经历和一定的技术开发成就才能获得。

(三)教育内容和模式影响了工程教育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工程教育一直存在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随着近代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越来越快,知识的半衰亡期短至年,随之而来要求新增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求在短短的一年左右,将一个无任何工程知识的人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确有难度。现在的工程教育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手段上有许多与现实不相适宜的地方,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4]。

(四)大学生工程训练严重不足

由于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高教界和产业界之间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有效机制。这与美国产学合作或合作教育的传统优势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就高校的工程教育来讲,工程训练仍主要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缺乏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协作,这就使大学生缺乏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应该体现在工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更应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培养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提升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一)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工学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工程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让学生从“做中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以及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与系统的知识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把部分知识贯穿于实验、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科学地设置基本的课程实验以及扎实地完成相关环节的工作外,还要在学生自选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选修课和课外实践环节上下功夫,更新这些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管理模式,以适应“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推广。要实行这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新和改革,对多数学校来说,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產学研合作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一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二是增加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在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教师下功夫,也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包容与鼓励。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设计者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精心制定管理制度与教学环节,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这项工作的落实和取得成效。在增加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方面,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很有积极性,但却苦于机会少或管理制度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如果能让主持参与产学研项目的教师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项目组,让学生投入到这些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无疑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好途径。这既需要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也需要教师、学生的积极努力和管理制度的跟进。

(三)完善评价制度

目前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够适应对学生能力考评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没有标准以及规范的实施措施和考核评定办法。有学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是可以考核评价的,因而工程实践能力自然也就能够考核评定。在未形成评价标准和规范实施措施之前,有些尝试性的工作应当开展,比如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其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否可依托于所参与的项目,由指导教师给出评定成绩,作为该生相应教学环节的成绩;再比如如何将学生自选的实验项目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等。通过这些尝试性工作的开展,推动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和办法的规范实施,促进培养适应能力的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四)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应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之中进行规划实施。虽然个体在各种能力方面的表现具有差异,但各种能力具有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功效。因此,在强调培养工学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行的修养、艺术赏析水平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等,这些都会直接关系到工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在专业工作中的进一步发展。开设相关的课程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把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于每一教学环节中,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就成了高校工作的主要内容。加强本科工学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工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本科工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这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有助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取得实效。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有待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实践,在借鉴国际经验和模式的同时,要积极创建适应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五)校企合作, 优势互补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 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 既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又拓宽了校企在科研技术方面的运用途径。企业提供资金、提出开发意向,为学校的许多研究课题进一步转化成生产力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同时企业遇到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不必到处奔波求教,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这种校企合作的优势,为企业盈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结论

首先,科研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解决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科研成果不但更新了教学知识体系,而且是教学创新的源泉。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总之,青年教师一定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偏废任何一方都将给学校和自己造成不良后果。青年教师一定要是坚持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进行科学研究。让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工科高校来说,这方面的要求更高。其中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更能说明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因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型思维,而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有赖于工程实践的锻炼、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田逸.美国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石贵阳,堵国成,石克煌. 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实践型人才的探索[J]. 无锡学院学报,2003(03):27-29.

[4]韩如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06):77-79.

作者:刘双平 毛健 李智慧

第2篇: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应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断研究、深入探索、积极实践,力求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促进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顶层设计保障无力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缺少应有的顶层设计,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规划及培养方案来作综合的考量,仍然将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当作他们自发组织的业余爱好,对这项工作所承担的相關专业技能培养、生产科学研究平台、科学研究载体等一些重要的来源等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制约了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活动的深入开展。

1.2 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当前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没有形成有关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使这一活动仅仅停留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协会、社团的业余活动中,未能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科技创新,难以建立起长效机制。

1.3 激励机制健全不足

目前,我省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能够建立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的相关机构,大多是为组织对科研或创新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挑战杯”等活动而临时组建的各种机构,没有形成相关的规章制度,无法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连续性。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制度的完善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配套的相关激励制度不完善,二是虽有配套的激励制度,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这两种情形于一定程度上刘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和制约。

1.4 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当前,大学生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方面,其自身所展现的科技性、实践性、创新性严重不足。尤其是非重点院校或省属院校这样的问题更多,因而对科技立项所拥有的起点要求过低,对立项以后进一步的项目进展相关的动态管理以及监督严重不到位,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因由于科研本身枯燥及学业紧张时间安排不善等原因,最终导致科技创新作品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性不足。

2 研究意义

2.1 政策支持保障有力

通过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吉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可以看出,进一步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我们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急切需要,因而是提高我们省属高校的教育、科研质量,尤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2.2 专业兴趣充实发展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专业特色的在校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协会、社团组织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加科研型教师进行的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专业荣誉感。

2.3 就业途径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亚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各高校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一部分拥有创新思想并敢于开拓新领域的大学生,去实践并实现创业的梦想,找出就业的新出路。

3 创新思路

3.1 互联网创新

以“‘互联网+’夯实梦想,创新创业打造未来”为主题,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互联网+”活动,深化高等教育纵深改革,进一步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创业、能力创新”的生力军;促进新业态形成,以利技创新引领创业,以整合多领域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着眼未来的需求,高质量地创业就业。

3.2 科研创新

保健食品创新: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调节机体功能,能够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增长驱动保健品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推动保健品消费、“全面二胎”政策促进孕妇保健消费。以上各因素促进保健食品蓬勃发展。

新资源食品创新:新资源食品是指新研制、新发现,符合食品基本要求,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食品等。2008年以来,新资源食品名单的出炉,使得一些原来已经习惯使用、但不在药食同源目录的原料,可以放心、合理的使用。原料范围的扩大,使得食品研究资源更加广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兴趣。

食品与生物相结合创新: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检测,是在学生学习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通过食品中肉毒杆菌的LAMP检测技术、掺加罂粟粉调味料的LAMP检测方法的研究等项目,从核酸提取,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制备、调试及检测等试验操作,使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效果甚佳。

参考文献

[1]樊泽民.吹响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的号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3):15-16.

[2]刘修志,刘雨.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7(3):57-61.

作者简介

陈宇飞(1968-),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检验。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介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GH170768)。

作者:陈宇飞 王京文 王磊 杨柳

第3篇: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视角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根据《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我国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寻找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异与不足,并对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至2018年,在教育部的领导下,高等教育92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历时4年完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的编制工作,并于2018年1月正式发布[1],贯彻了“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指导思想,也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受到特别关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经过多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一级学科,2012年將安全科学与工程单独列为一类,下设安全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跨理、工、文、法、管、医等各大学课门类的交叉型学科,应用领域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有自己的行业特色和侧重,各院校间的差别较大。《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对标《国标》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概述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分为概述、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7部分以及作为附录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附录主要是对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三个方面提出的建设建议。为了达到在《国标》视角下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目的,本文从《国标》中选取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关的内容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对样本高校进行实证分析,体现《国标》“保底”的同时“不封顶”的特点,为提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做好铺垫。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分析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的数据中心及2017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选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中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1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覆盖不同行业、类性和层次的高校。

(一)培养规格

总学分是决定高校专业培养规格的重要参数。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又具有相应的行业特色,需要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并掌握行业方向的专业性技术知识[2]。如培养规格过小,在有限的学时或者较少的学分要求下,无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如培养规格较大则会影响学习效率。对此《国标》中给出了总学分的区间,即140~180学分。

通过对比分析,10所样本高校中,总学分平均分为176.7分,安徽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在总学分上超出了《国标》要求,其中江苏大学超出上限23学分,培养规格过大。

(二)培养目标

《国标》中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包含思想政治和德育、业务、体育三个方面。思想政治与体育两个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各高校较为一致,因此着重参照《国标》中的业务要求对样本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国标》中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业务培养做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国标》中所要求的业务能力,每种业务能力还应建立在掌握相应类型的知识基础上。为达到对比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对样本高校的业务要求进行两个方面的对比,一方面参照样本高校培养计划查看是否对在校学生的业务方面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参照样本高校课程设置对照其对应学生各类业务能力所需知识的课程类型是否齐全。

通过对比分析,样本高校中有过一半的高校没有明确地提出对于在校生应具备安全经济分析能力的要求。其次,国际视野交流能力的要求也有部分高校没有提出。进一步对样本高校开设的六种课程知识类型(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安全专业、工具性知识)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缺少管理科学类课程。样本高校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中将培养重心放在了工程技术方面,忽视经济与管理类知识。对照《国标》提出了的新要求,各高校应适当调整课程类型结构。

(三)课程体系

《国标》定义了安全工程的专业知识体系,也相应提出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课程体系中分为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其中工程基础课与专业课都归属于专业课程类。

通过对比分析,样本高校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上都满足《国标》的建议要求,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比均高出《国标》建议5%以上,而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比相对较低。

专业知识类课程与实践教学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在《国标》中的占比要求达到50%以上。其中专业知识类课程,样本高校均达到了《国标》规定,平均36%左右。《国标》规定专业知识类课程分为工程基础、通用安全、行业安全三类,进一步对样本高校深入分析发现,工程基础与行业安全两类课程占比较高,通用安全类课程占比较少,样本高校通过行业安全课程的设置突出各自的行业特色。

样本高校中矿业安全方向的高校包含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科技大学6所高校;火灾安全方向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业安全方向为江苏大学;石油安全方向为西安石油大学;航空安全方向为中国民航大学。各高校行业安全课程设置均突出了各自的行业特色。

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标》中规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分的比例应在20%以上。样本高校中40%高校未达标,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仅为5.4%,严重不足。此外,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还存在实践环节较少、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缺失等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现今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现状。由于安全工程属于综合类学科,在办学同时需兼顾其行业性特色,大部分高校培养规格存在偏差,总学分较高,部分高校已经做出及时的调整;高校在专业培养中对学生的业务要求不够全面,对经济管理业务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在知识体系结构中各高校展现出共同的特性,即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学分占比相对较高,自然科学课程与实践环节占比相对较少。

三、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 积极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專业认证是对各高等教育机构工程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具有国际认可度[3-5]。我国安全工程认证自2008年开始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提高各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竞争力,也是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进行行业特色发展、提高培养质量的探索过程。目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优秀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先后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学校及学生提供了更为国际化的平台。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通用标准与《国标》中的标准相辅相成,对接工程认证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2. 优化课程体系方面,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中的短板在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培养定位不清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内容繁多系统性不强;同时专业课程内容无法对接行业安全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处理方法。校企合作制度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6]。高校平衡资源调配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设安全工程企业专业课。由学校提供学习平台,企业提供在职导师进行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实际运用方面的讲解,使学生通过课堂准确的学习到行业安全专业知识,以企业专业课为导向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就业综合素质。

3.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提高高校的实验实践基础设施,以免修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进行实际的企业实践。

4. 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方面,安全工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加强学校、企业、社会三者间的联系。将企业、社会对学校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作为持续改进的驱动力,学校通过企业、社会反馈的真实毕业生数据改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企业、社会吸收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人才提供保证,促进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1.

[2]佟瑞鹏.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3):1-6.

[3]廖可兵,刘爱群,等.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08):35-37.

[4]李润求,施式亮,等.专业认证下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6):41-44.

[5]梁天水,李润婉,等.面向专业认证的安全工程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40-141.

[6]孙忠强.安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78.

作者:贾子若 李明睿

第4篇: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急需高端技能人才

科学家缺乏得力助手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在宁波参加两院院士职校行暨浙江省重点地市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语出惊人。

林院士讲述了一个故事——他的团队在工作中要使用一种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重量在六七十公斤的晶片,峰谷中间值要求在0.2微米~0.25微米之间,晶片怎样安装一直困扰从事高功率激光研究的“高材生”。

实验室里的很多学生纷纷提出用胶进行安装与固定,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高功率激光的散射会把安装晶片的胶蒸发掉,并造成晶片的破坏。后来,林院士把这项任务交给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里的一名职校毕业生邵平。不到一个月,这名职校生就找到一种新的支撑办法,解决了困扰众多“高材生”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

这个故事引起了现场很多院士的同感。“拿了博士、硕士证书有什么用?至少我就不认。”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刘说安说,他在某大学访问时发现,博士生、研究生对水龙头漏水之事很多束手无策,最后只有打电话叫来水暖工,10分钟就能搞定。

“从表面上看,国家大科学工程往往是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实际上,细节决定成败。大科学工程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跟不上去,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林尊琪院士说,职校毕业的邵平是直接从工厂车间调至国家实验室,并成长为该实验室六大子系统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因为,现行的教育、科技制度与机制把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拒绝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大门之外,“使得科学家缺乏得力助手。”

谁来培养科学家的得力助手

“现在,不管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承纬说,上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培养工程师、科学家的模式,专业教育时间都相当长。如今,高校中不管哪个系、什么专业的学生,花在英语、计算机上的时间很多,使得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很短。在研究生阶段,又得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弥补学生专业教育的不足。

此外,过去国家教育体系中有中高等专业技术学校,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升格为高等学校,或者一些地质勘探、机电技术、电子学、光学以及医疗卫生等院系合并到普通高校里,导致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缺位。孙承纬认为,高等专

科学校热衷升格本科,去做研究型人才培养梯队的“凤尾”,中专升格为大专,都有揠苗助长之嫌。

孙承纬院士说:“航海、航天与尖端武器装备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与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一样面临高端技能型人才‘短板’的难题。”科研单位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不能敞开招人,越到后面招人名额越少,门槛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越来越高,导致最后进来的都是一些博士研究生。

“科研单位并不是把一堆博士研究生放在那里就可以搞科研了。”孙承纬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做实验研究的“高材生”,有时候队伍一拉起来就是一两百号人。然而,电子学、光学等各种仪器设备、机械装备,都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来操纵。如果只能招录博士研究生来做助手的话,实验研究有时很难做下去。李家明、董石麟等院士同德国科学家交流后发现,在德国国家实验室里,有一批职业学校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他们帮助操作实验室里的各种精密设备。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迫切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哪里来?孙承纬院士自问自答地说,实践证明对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回炉”补技能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实践技能与经验是补不出来的,需要长期在生产一线进行磨炼。院士们盼望有资格和有实力的高职院校专门针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需求,培养一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填充到科研队伍中去。

一个不重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国家若不重视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和使用,不认真对待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中、低级技术人才,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前不久,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给他来信反映,某铁路局从2010年开始停止招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单方面取消用工合同。“这种不合理的政策违背了铁路发展养、用、管、修所需的各种高、中、低级技能人才配套的规律。”

“国家要富强,‘蛋糕’要做大,靠的是做‘蛋糕’的人才,而不是会分‘蛋糕’的人。”王梦恕认为,我国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文凭,培养只会写“垃圾论文”的人才,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既能动手又能动口的全才。

当然,职校生成长为大科学家也有可能。

孙承纬院士举例说,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索夫就是一名技工。巴索夫从技工学校毕业后一边做氙灯,一边自学物理学的东西,上个世纪40年代进入苏联科学院物理所,1964年与苏联另一物理学家普罗霍罗夫以及美国物

理学家汤斯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球著名自动步枪AK-47的发明者、“世界枪王”卡拉什尼科夫是一个武器试验场的技术员。

“前苏联有很多这样的中专毕业生,没有多大的‘学问’,却对该国核武器、导弹、航天等军工产业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学家。”孙承纬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说:“职业教育3年的专业设置肯定培养不出高端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延长专业学习年限与层次。”因为现代制造业要求数控机床、模具设计、机械电子以及车辆维修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广,技能非常深,年轻人要在两三年内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是十分困难的。同时要给青年技能人才进行理想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志向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开始。”闻院士说。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议现场代表教育部与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回应说,两院院士提出国家重大科学项目迫切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参与的意见与建议,给职业教育作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教育。(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5篇: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2013年1月15日)

1995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组织实施了旨在培养造就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的“百千万人才工程”。截至2010年底,共4100多人入选,其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各行业领域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龙头,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初步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自下而上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逐步健全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对推动国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组发[2011]7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实施并完善百千万人才工程,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共同印发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组发[2012]12号),将“百千万人才工程”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统筹实施。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精神,为进一步实施并完善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制定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选拔培养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为目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人才科学识别和科学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技术领军人才,引领和带动我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的选拔培养4000名左右“工程”国家级人选,重点选拔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其中,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 “工程”地方部门人选选拔30000名左右,重点选拔培养在各学术技术领域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各地各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相互协调衔接,形成分层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体系。

二、人选选拔

(一)选拔范围和数量。“工程”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选拔。选拔工作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向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倾斜。

“工程”国家级人选每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400人左右,其中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领军人才100名左右。“工程”国家级人选一般从各地区、各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人选中产生。

(二)选拔条件。“工程”国家级人选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科学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潜心一线科研工作,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50周岁以下(含50周岁);

2.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创新思维,能够敏锐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能够引领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

3.潜心基础研究,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提供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对基础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重点科研任务等经历,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有效组织并领导创新团队攻克学术技术难关。

同等条件下,以下人选可优先入选:

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

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等;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重点资助项目、科研课题主要负责人,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等主要负责人。

(三)选拔程序。“工程”国家级人选按以下程序进行推荐和选拔: 1.个人申报。拟申报人员应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由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和组织推荐。基层单位按照隶属关系逐级向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干部)部门申报。非公有制单位中符合条件的人选,向所属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报;

2.组织推荐。各地区、各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干部)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采取专家评审、

2 组织考察等形式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本地区、本部门推荐人选,报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3.专家评议。“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规定对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拟入选名单,报“工程”领导小组审定;

4.公布入选名单。入选名单审定后,“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颁发证书。其中,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报专项办复评后,由“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导小组审定发布。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工程”人选具体选拔范围、选拔条件、选拔程序等。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培养模式。建立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支持各地区、各部门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规划为依托,举办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高级研修班,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技术交流,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分领域、分类别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等,支持“工程”人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出境)进修考察等,有计划、有重点的选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从事研修工作。

(二)大胆使用“工程”人选。坚持以用为本、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在职务安排、考核评价、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对其重点培养、大胆使用。事业单位引进“工程”国家级人选而无相应空缺岗位的,可按规定申请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对于工作需要跨地区选调的“工程”国家级人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予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办理有关调动手续。充分发挥“工程”人选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支持他们参与重大政策咨询、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定、重点工程建设等。积极组织“工程”人选参加各类专家服务基层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服务基层一线中建功立业。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学术技术委员会等要积极吸收“工程”人选参加,并安排其担任一定职务,积极培养支持他们到国际组织任职。

(三)推进“工程”人选与项目、基地有机结合。坚持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支持“工程”人选通过竞争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等。对符合条件的“工程”国家级人选,86

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已承担重点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持续滚动支持。积极创造条件,择优安排“工程”国家级人选到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建设学科等担任首席专家等重要职务。

(四)加强团队建设。支持“工程”人选自主组建创新团队,在选题立项、科研管理、人才配置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对以“工程”国家级人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自然科学基金会按规定优先遴选为创新研究群体。支持“工程”人选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等招收项目博士后,对其组建团队急需人才或助手,可打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聘请。鼓励用人单位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等,加强以“工程”国家级人选为支撑的创新团队建设,形成领军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五)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国家级人选,可优先纳入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国家科学技术和人才奖励选拔推荐。“工程”国家级人选可按规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进一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要向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人选倾斜,对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他们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

(六)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要求,逐步健全部门、地方和单位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工程”投入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将“工程”国家级人选纳入本地区(部门、单位)重大人才培养工程、计划等优先资助,并对其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等给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加大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支持力度,对符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等条件的优先给予资助。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地方和用人单位可配套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四、管理服务

(一)加强考核管理。建立健全“工程”人选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其创新能力、业绩贡献、领衔作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内容。考核工作由各地区、各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干部)部门会同用人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对于考核合格、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相应表扬或奖励;对于考核结果较差、培养效果不明显的,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调整培养计划和措施;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以及因个人原因不能发挥作用的,由用人单位提出意见并报“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取消其资格。

(二)加强动态跟踪。按照统筹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建立信息档案,加强动态跟踪。“工程”人选学术技术有重大突破、获重大奖励的,

4 所在单位要及时报本地区、本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干部)部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动态跟踪和考核情况,不断完善信息数据库,及时核定、调整数据库信息。

(三)加强联系服务。将“工程”人选纳入各级政府重点联系专家范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座谈、交流、休假等活动,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探索建立“工程”人选联谊会、专业委员会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工程”人选的交流与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生活状况,听取建议和意见。建立健全动态信息反馈系统,健全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四)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设报刊专栏、网站平台、编印先进事迹等形式,宣传“工程”人选及其团队的突出业绩和重要贡献。树立先进典型,打造工程品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其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组成“工程”领导小组,共同负责“工程”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设立“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评选平台,负责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的申报和初选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结合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成立本地区、本部门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二)健全工作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做好选拔培养、跟踪管理和联系服务等工作,逐步建立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健全分层次、多渠道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机制。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以培养造就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为重点,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更好更快成长创造条件。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地区行业间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经验交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工程”实施不断创新发展。

第6篇: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单

附件

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

工程入选人员名单

北京大学管又飞

张兴

清华大学

苏竣

中国人民大学

汪昌云

北京师范大学

赖德胜

中国农业大学

郭岩

北京科技大学

姜建壮

北京化工大学

吴一弦

北京交通大学

李德才

北京邮电大学 张杰

黄晓军孙宏斌吴向东孙传清王戈

吴凯杨汉春

张弛

张守文

—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招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家臣

北京林业大学

李建章

中国传媒大学

隋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永贵

华北电力大学

徐进良

南开大学

尹芝南

天津大学

何桢

王树新大连理工大学

董国海

邱介山东北大学

朱苗勇

吉林大学

刘冰冰

孙洪波— 4 —

邾继贵

田毅鹏

复旦大学

陈钊

上海交通大学黄薇

曾凡一

同济大学

赵建夫

华东理工大学

李春忠

东华大学

丁永生

上海财经大学

孙宁

南京大学

程章灿

东南大学

崔铁军

中国矿业大学

周福宝

河海大学

苏怀智

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

毛颖贾金锋华子春刘松玉

武利民毛军发任洪强

朱依纯孙宝德闻海虎

徐学敏

— 5—

浙江大学

李浩然

厦门大学

林圣彩

山东大学

陈哲宇

中国海洋大学

于良民

武汉大学

汪习根

华中科技大学

陈学东

华中农业大学

肖少波

中山大学

邓少芝

华南理工大学

马於光

重庆大学

何强

四川大学

傅强

西南交通大学

高仕斌

— 6 —

汪以真周翔丁汉马骏张卫国廖瑞金王红宁

邹薇余学清卢义玉

庄诗美

电子科技大学

张波

西安交通大学

彭济根

申胜平

席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卫星

长安大学

刘永健

— 7—

第7篇: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作者:

来源:《职业》2004年第01期

截至目前,我国依托企业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建立了214家机电项目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2万人参加了机电类高级技工培训,4万人获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003年,劳动保障部还依靠行业企业组织开发了100多个国家职业标准,50多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30个高级技工培养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了“三年三千种”教材开发计划,开发多门类、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教材。

第8篇:台州市211人才工程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5年培养期内个人计划与预期目标

5年培养期内个人计划与预期目标

一、个人计划

1.完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育理念。

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主动向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学习,多听同行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备好每节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写好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习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知识,通过实践检验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及时总结反思,成为优秀教师。

2.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校长培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日常管理当中,正视失败,寻找失败的原因,制定补救措施,避免出现连续失误。同时及时总结成功的原因,并把它上升为理论化、系统化,继续加以深化,提高管理的效能。自觉接受上级的检查、指导,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既了解情况,又了解自己,真正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3.教育科研方面:

加强人文底蕴,增强人文精神,做有反思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及时积累个案,归纳资料,撰写有实效的专题论文或报告,推广教科研成果。

4.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能对本专业教师起示范和指导作用,为本专业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带领团队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研究,并开发完成校本课程。

5.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重新定位学校的学风与教学特色,制定长远的政策和计划。在以围棋、抬阁等校本课程为特色的同时,实现“书香校园”“心理健康”等多元化的发展来凸显校园文化的综合性。通过创建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工作,提升学校在本市的知名度。

二、预期目标

经过五年的重点培养,全面达到台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的基本要求,成为思想素质高,改革意识强、专业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资深教师,成为办学思想端正,理念先进,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行政管理能力的校长,在学校教育改革、青年教师培养、教学队伍建设、特色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起带头作用,办学实绩突出,所在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在全市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9篇:国家汽车企业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与中国汽车企业争夺人才之战已经开始且日趋激烈。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个别地处偏远山区的大型国有企业则更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业内人士已经指出,为在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在我国汽车工业中占有统治地位的国有企业,实施适合本行业特点的人才战略并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大众和通用在上世纪90年代,曾因为一名顶尖级管理人才的“跳槽”而在三大洲打了超过十场官司,最终以大众公司支付通用公司1亿美元的赔偿金才使这场风波平息。为了一个人,两公司打官司时间之长、赔偿金之高在其他行业绝无仅有,可见当今世界汽车业人才争夺战的激烈。

美日人才培养差异大

专家指出,在美国汽车企业中,工人95%以上的收入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较大比例则是以项目承包费的方式支付。因此,在企业遇到危机时期,雇主很难说服员工降低工资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通过解雇员工来消除剩余生产能力。专业化、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场调节的管理制度,使美国汽车企业在招聘和提拔人才时,都可以保留较大的回旋余地。企业中高层领导或产品研发、工艺等项目主管(总工程师)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挖取外企业的卓有成效者;新员工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

而日本注重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关系,“重视素质、内部提拔、终身就业、年序弹性工资、合作性劳资关系”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汽车企业聘用员工时,更强调基本素质。之所以如此,是由于雇主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而胜任各种岗位的工作。为了保证获得高素质的员工,日本非常注重与各类学校的合作,在招聘时重视个人素质而轻特殊技能。因此,日本企业培训新员工需要的投入很大。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

企业应重视应届生培养

国内众多企业之中,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应对人才的一套管理和吸引方法。在企业发展中,固然有进入早晚的机会差异,但晚到者却可以凭借人才优势,一跃而上追赶甚至超越先来者。其中东风日产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在这家企业成立之初,员工只有2000余人,大部分是京安云豹的老员工和东风南方事业部的“移民”。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业绩的提升,东风日产的员工队伍不断壮大,优秀的员工团队也相应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8年中,员工人数年平均增长15%,到2010年人数已经翻4倍,超过

1万人。今年东风日产计划从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两个渠道,吸纳人才逾700人,为新的事业计划和持续稳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校园招聘方面,计划招聘应届生近300人,占全年的四成左右。同时,东风日产还推出了“领先校园”暑期实习生项目、“伯乐内部人才推荐制”和海外招聘计划等,更进一步拓宽了人才招聘渠道,将优秀的潜在人才和成品人才提前“锁定”。针对应届生,东风日产制定了绿色成长计划。该计划包括薪资待遇、培训成长、职业发展等方面。如职业发展方面,将应届新员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3年,由资深员工担任“导师”,第一年“彗星聚能”为大量知识的学习和智慧的领悟,第二年“行星入轨”帮助员工胜任岗位角色,独立开展工作,第三年“恒星发光”使员工为公司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激情。通过三个阶段使应届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和企业人的转变。

“用好人”之后如何“留住人”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课题。在东风日产的人才团队中,有国内和海外归来的资深人士,有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民营领军企业的职业精英,也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而对于应届生,三年内每年一次10%调薪(优秀大学生可达15%),满三年年薪达10万元;三年内有一次公司轮岗机会等,这些做法保证了关键员工年离职率低于1%。

专家认为,领先的技术、卓越的团队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精英人员的招聘中,既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优质就业机会,也是企业上升的个助推力。同时,给为员工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丰富精彩的职业人生和基于价值贡献的个人回报。通过“做事文化”和“快乐文化”,让员工在工作中与企业共同成长,辅以有竞争力的薪酬机制,才能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双赢。

上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谈下一篇:运输合同简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