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习俗

2023-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土家族习俗

土家族礼仪习俗之——婚礼

家乡的人生礼仪习俗——婚礼(土家族)

我家住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万坪镇,这里属于土家族民族聚集地区。土家族一直以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著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蔚为大观,夺人眼目。对于从小生长在土家族的我而言,今天我所见到的所了解到的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时代在发展,各种习俗也在变化着,因而家乡的婚礼习俗的变化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尽管婚礼习俗已经逐渐被汉化和简化了,可是作为土家族曾经存在过的一种习俗,它是我们这个名族的珍品,是我们的宝物。

从奶奶口述及自己的几次亲身经历,我对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了很多的了解。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追溯到奶奶结婚的那个年代,具体的婚礼习俗的程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并且在随着时代变化着。

第一个环节是求亲。

最初的求亲需要三媒六证,需要媒人求3次亲,也即提3次亲。第一次是问话,也就是男方派媒人去看女方家问话,如果女方有意考虑,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的求亲。第二次求亲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故这次男方需要带糖、酒这些礼去问话,这次问话的目的是确定女方是否答应婚事。对于求亲的人来说,这两次求亲忌讳带肉,如果带肉的话,就会有侮辱女方之意。第二次的成功之后便是第三次求亲,即“插毛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认亲”,这次求亲所需要带的礼是一块肉、一瓶酒、一包糖。在经过这三次的问亲之后,男女婚事就算是初步说成功了。求亲必须经过这三次,并且每次的成功具体内容。这个环节发展到今天已经简化了,媒人说媒之后,男女双方见面,若答应就可算是说定了。

第二个程序是求结。

求结也叫送日子,在送日子之前有一个取八字的程序,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就可以确定具体的结婚日期。送日子过程有讲究:男方要带礼品,但是不能过多,一般带一块肉便可以了。一旦男女双方八字合之后,便确定婚期,也就是定亲了。定亲之后便是送给女方送礼金置办需要的东西,如铺盖、生活用具等等。关于礼金,在更早的时候更流行于送衣服、服饰。现在多是男方给女方折钱(礼金),男女取八字定亲之后,男方便给女方折钱,女方的父母回给男方回一定数量的礼金。男女定亲之后,女方就不能毁亲了,即使发现自己所嫁之人不是求亲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些男方长相不好,便会让长相好的人去“打样”即找模板去代替自己去问亲)所见都不可以毁亲。那时候也不能离婚,除非是被丈夫休了才能离开,否则会女子会被骂没家教没规矩,会遭受周围人的唾弃。所以对于那时候(奶奶年轻时候)的女子而言,嫁人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女子出嫁后,成为夫家的媳妇,就是服侍夫家的公公婆婆的,要给他们盛饭,端洗脸水洗脚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认亲—取八字—结婚”这个过程逐渐的被简化了,有时认亲和取八字一起进行。

送日子这个程序完了之后便是送阔单。 第三个过程便是送阔单。

阔单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购物单一样,上面记载了很多东西。阔单上要写明如下事情:写明结婚日期,写明要送的菜(给木匠送菜是因为木匠给新娘置办家具这些嫁妆),请送亲的吃饭。以及迎亲时花轿的出发时间、打扮新娘子的具体时间。这个阔单主要是由女方给木匠送,阔单上会标明需要木匠置办的嫁妆诸如家具、生活用具之类的物品。置办家具这些嫁妆的钱便是由男方折钱(这个钱是在定亲的时候便以说定的),与过去相比,现在慢慢的演化为男方置办家具,女方置办铺盖以及电器化的生活日用品,当然置办这些东西的钱主要是男方在定亲时男方折的钱。所以,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人来说,男方折了多少钱女方父母就会置办多少钱的嫁妆,对于有钱人来说,女方的父母会用多余男方给女方所折的钱为女儿置办嫁妆,对于很穷的人来说,就不会用给自己的女儿置办男方所折的钱同等数量的嫁妆,这里就有一种说法“上等之人赔钱嫁女,中等之人将钱嫁女,下等之人卖儿卖女。”

这些过程都准备好了之后便是第四个环节了。 第四个环节是打鼓迎亲。

打鼓迎亲,也就是结婚。这里有一个插曲,就是哭嫁。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或者一个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新娘及其女性亲戚朋友都会哭嫁,她们边哭边做,哭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唱词。哭声中夹杂着悲,喜,乐,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情绪都参杂其中,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结婚的前一天,迎接新娘子的轿子边发轿去新娘家去,晚饭在新娘那边吃,但是发轿的人需要自己带吃的,成为“压轿米、压轿肉”。这些食物的分量根据所去的人数决定。发轿队伍成必须有如下12人:4人抬轿,4人打场面(打锣敲鼓),1个八仙师父(上等人:专门吹唢呐),1人背新人背篓,1人挑担(挑压轿米、压轿肉),1人主管(主要负责新娘那里缺少的需要的东西,如新娘那里有缺少的东西,则由这个主管跑到男方那边去拿。)除了这些必须的人之外,还有背铺盖,拿日常用品的人,这些人数就根据所置办的东西数量来决定人数。

第二天,迎亲队便早早的从新娘家出发,把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男女拜堂。奶奶年轻的那时,接新娘子都流行坐轿子,新娘子的衣服也很特别:新娘子穿得都是老衣(人死之后穿的衣服),因为那时候的观念结婚就是一种 “生离”所以会穿这些衣服,头上戴着我们土家族是丝帕,丝帕将新娘的脸蒙住,什么也看不到,胸前戴有镜子。同时新娘在结婚前也不能见任何陌生的男人,如果不小心见了,后果会很严重。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从女方来的送亲的人会在男方住一夜,第三天才回去。第三天,新娘新郎开始拜茶酒也就是所说的送蛋(请长辈吃蛋,长辈吃蛋的同时都会给钱,这个叫就是所谓的蛋茶钱。)具体的过程是:新郎新娘在主持婚礼的长辈叫“新人有礼”后一一拜长辈,拜过之后就是送用糖水泡着的蛋,或者送鞋。在拜长辈的过程中有个顺序,先是父母,然后是爷爷奶奶,再是外公外婆,接着是伯伯叔叔,之后是舅舅。遵从着这样的一个顺序,对于同一辈分的长辈,先拜父亲这方面的长辈亲戚,然后再拜母亲那方的长辈亲戚。

拜完长辈后,也就是在当天,新娘新郎回门。回门之后可当天回来,新娘也可以在自己的父母家多住几天再回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仪式都简化了,现在多转化为,天未亮时,早早的接来新娘后,拜长辈送蛋都在早上举行了。白天的时候就是摆酒席请亲戚吃饭。这个程序结束了以后,结婚的仪式便告一个段落了。

这就是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一个完整的结婚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的人的数量的减少,这些仪式也在不断的消亡,很多仪式都被省略或者简化掉了。现在女子出嫁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哭嫁的习俗也在渐渐的消失。我们家乡的婚礼习俗慢慢的被商业化和汉化了。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但是其中也有糟粕。“送彩礼”、“合八字”“媳妇是服侍公婆”这些传统的是糟粕,是受封建思想影响而延续下来的习俗,对人们的思想解放有阻碍作用。而“陪十姊妹”、“哭嫁”等习俗却所彰显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但是事实是,那些优良的传统在渐渐消失,那些糟粕却在蔓延。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变得更功利化,送彩礼、合八字这些习俗仍再继续,而且更加恶化,比如现在农村有很多年纪较大的男士,因无法提供足够的彩礼而一直处于光棍,结婚这个人生礼仪似乎被商业化了,举行婚礼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生礼仪,很多时候充满了利益和功利性。而对于哭嫁这些可以传承的习俗却在逐渐消失,人们不愿在这么麻烦,故而加速了这种习俗的消失,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仍然使人不免遗憾。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民族及风俗礼仪也理应相应的发展。对于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改革,总的而言,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把的优良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舍弃那些糟粕之处。具体来说,首先,当地的政府应该做些努力。采取一些政策鼓励人们发扬婚礼那些积极的习俗,摒弃坏的风气。政府部门要为人们作好榜样,既不盲目的迷信又不将功利性的因素牵涉其中,给人们传达积极的思想,顺应历史的发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婚礼习俗。其次,对于人们自身而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方面尊重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民族的婚礼习俗。力争把我们民族的传统发扬下去。

第2篇:少数民族土家族传统节庆习俗

土家族的节日盘点

一、年节(春节)

土家族聚居区近邻湖湘楚汉,历代以来受汉文化影响大,又以自己的文化影响汉文化。在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的节庆活动中,吸收他民族文化,而又突出独创,彰显本民族风习的文化特色。

春节是汉族等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一些少数民族也过春节,惟有土家族别出心裁,将春节改良成自己的年节,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叫做过“赶年”。传说,古时候土家族人在临近春节之际受朝廷之命出征,爷娘妻子聚集相送,人多场合大,用大甑子蒸饭蒸大坨子肉,为了赶时间,将多种蔬菜合在大锅里做成“合菜”为年菜,受命出征的全体官兵和村寨男女老少提前一天一起过年。吃过年饭后,官兵出征,适时抵达前线,打了大胜仗,立下战功。土家族世世代代提前一天过年,而且一般是早晨过年,凌晨抢早,每个家庭那怕只有一两个人也用甑子蒸年饭蒸大坨子肉,做“合菜”,纪念出征和得胜,世代相沿成习,意即过自己的春节。谁家如有人在那一年中去世,还要提前一天过年,以示祭奠怀念。一般在大年初二以后的日子给岳家家婆家拜年,如果哪个亲戚家头一年中有人去世,众亲友提前在正月初一给那家拜年,以示纪念。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

九、十

一、十三之分。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三、舍巴日

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三到十五,土家族人举行盛大的“舍巴日”。“舍巴”,土家语意为祖先;“日”,土家语意为做,汉语意译为敬祖先,通常称为摆手节。男女老少汇聚摆手堂,庄严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然后,敲起大鼓,一支支摆手队伍入场,唱摆手歌,跳摆手舞,表现历史传说、英雄故事、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耕纺织、日常生活,等等。小规模的小摆手一村一寨几十人,大规模的大摆手活动汇集湘鄂川黔四省几十县数万人众,持续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有的七天七夜。土家族过年并春节期间摆手舞活动的隆重热烈盛况,是城乡汉族等民族的春节和闹元宵等活动无法企及的。

四、土地节

时在二月初二日,俗传为土地生日。古代称“社祭”,社即社神。在长阳,每逢社日,则兴“闹土地会”。但是,这种有一定规模的村社活动到民国年间已经消亡了,仅仅在民间还可见到这种古俗的遗存,即人们多于这一天家家整治酒肉,分散到土地庙上供,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祈求风调雨顺。此外,无子之家也就此求育。然后,回家享用“牲醪”。此间,往往也有乡邻亲友三五不等,人们俗称“吃春酒”。

五、清明节

六、在长阳,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清明当头,更属农忙时节,依时,“乡人采‘雨前茶’,插‘清明秧’。遇雪曰‘桃花雪’。谚云:‘贫人休听富人哄,桐子开花下谷种’„„是月,旱苗草生须薅,曰‘薅头道草’。苗初长去其太密,曰‘破苗’。”

六、牛王节

四月八,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土家族农耕为业,爱护和心疼耕牛。据传说,洞庭湖对岸有仙谷,土家先人冒险渡湖,欲获取谷种,他们舍生忘死、屡败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湖中神牛,它游到湖对岸,在谷堆中滚了几滚,身上沾满仙谷,送给土家人。此举触犯天条,玉帝在四月初八那天将神牛贬下仙界,让它犁地,只能吃草。牛王下凡以后,吃的是草,献出血汗,勤勤恳恳耕耘田地,为人们减轻劳累,帮助人们夺取好年成。土家族人将四月初八定为牛王节。在春耕大忙之际为耕牛放一天假让其歇息,给耕牛梳理打扮,煮大锅饭喂牛,还喂以鸡蛋炒饭和泥鳅等物,唱《祝牛王词》,歌颂牛的功德。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磨豆腐,打粑粑,热烈喜庆,过一个热闹的节日,如同过年。

七、小端午和大端午

土家族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小端午,本民族在五月十五过大端午。除了划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蒿等节庆活动,还要给岳家家婆家拜端午,隆重热烈,亲情融融。端午节一应习俗均照节礼如仪。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一般的是,不是一过了之,而是过了初五的头端阳以后,还有十五的大端阳和二十五的末端阳。三个端午节中除大端阳、末端阳不再悬艾、挂菖蒲外,一应节日饮食如旧。

八、六月六

传说历史上的六月初六,土家族领袖覃厚王率众起义失败,惨遭杀害,血染龙袍。六月六,晒龙袍,成为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初六,家家翻晒棉衣棉袍及其他物品,以表纪念。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衣服”之说,故家家户户每于此时必然翻晒衣物,既用于除虫,又用于防霉。同时,不少人家还于是日用盆盛水晒热,用于儿童洗浴,据说可免疮芥,这是古人顺其自然而培植起来的一个具有保健性质的节日。

九、七月半

七月半,是土家族拿来作为祭奠祖宗缅怀亲人的专门节日,通常指七月初一至十五。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浓浓亲情弥漫。七月,紧张艰辛的锄草任务完成,忙碌的生产告一段落,有一个短暂的小农闲,稍事休息,打点柴,整理场院,准备秋收。土家人认为,七月是历代祖宗回家的月份,是怀念故去亲人的日子。全家人聚集在家里,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小住十天半月。老人告诫,娃儿们不要坐门槛,不要挡道,故去的老人回家来,历代亲人团聚。七月里,不得惊扰进屋来的纺织娘等昆虫,故去的老人寄情托魂于其身,回家团聚来啦。对其烧以香纸,祈望老人安详。

十、九月十九大重阳节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之外,土家族自己有九月十九大重阳节。新糯谷成熟了,取新谷,专门舂粉粑粑,新鲜香甜,尽享秋熟。说是“重阳不舂粑,老虎要咬妈”。大重阳尊大,崇敬老人。

十一、女儿会

土家有个女儿会,是特有的情人节,一般在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着打扮得漂漂亮亮,赶场相会。姑娘将土特产品、绣花织锦、中药材等背上街,摆在街边,等待意中人。小伙子上前看东西,讨价还价,问答谈说。如不中意,表示感谢,自己再等。如可意,两人相约到街外攀谈,到山坡树林对歌,传达情意。一来二去,相约二场,幽会传情,定下终身。

十二、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秋高气爽,夜空最清朗,月亮最大最圆。吃过八月阳藿配仔姜、肥硕的仔鸭盛宴,老奶奶领着娃儿们在场院里望月亮,唱月亮:“桫椤树,桫椤桠,桫椤树下打亲家,亲家儿,会写字,亲家女,会绣花„„”老奶奶鼓励大家通宵守望,说是中秋深夜里天门开,撒一把沙子就会变成金子„„

十三、立秋日

立秋日,生出节气的忌讳。老人说,立秋不要到菜园里去,别惊扰节气农神,不要打扰菜蔬瓜果,让它们沉静地灌浆,沉甸甸走向秋熟。

小结: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让它形成更加完整的、完备的、良好的、更利于传承的民间的传统。民使得间文化弘扬的更广泛。 而民族文化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民族节日。因此,不仅仅是本民族的人而是国人应该去继承传统,弘扬宝贵的民族节庆文化。让节庆的瑰宝永承下去。

第3篇:土家族婚俗

一、定婚前的礼仪:官府文告规定“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约,通知明白,……一有不愿,即止。”民间也演渐成俗。男方托媒人,提亲讨口气;女方放话看人家。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在双方父母主持下进行。

二、行聘订婚。女方“看人家”允许之后,男方择期备台盒,即备绢帛,簪环,果酒等物,书写有第几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书生,礼物男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男某顿首拜。请媒人随同到女家。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写好女子庚书,中帖红签上写“领谢”二字,交付媒人回复男家。举行定婚仪式之后,男方所送聘礼称之为打发。此后,男女双方即可走动,但主要是逢年过节时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奁。择期的讲究是按照男女双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许约,即行定期,定期之后,由男家用名帖开具婚礼单,另以红全开明迎亲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后,男家开始制备衣饰,布帛,果饼等物,果饼称“茶食”,严格按照女家亲族辈分准备,不得差错。早期,男家置办的礼物和女家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对方,以后演变为迎亲出嫁的当天随带,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庆色彩,而且双方都可以在亲朋族友面前显示体面。

四、喜期。有的地方称“过期”。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其间有:

1、上头:女了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儿出嫁前一日晚上,设素宴,请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姊妹”,又谓之“带花酒”。由两个陪姑娘先围席作四十八个揖之后,请新娘坐席中间,牵亲者挨其左右而坐,其余按长幼而坐,由歌师傅或新娘自已开台“陪十姊妹歌”。

3、哭嫁。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自哭于室,其内容大多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也有哭骂媒人的。哭嫁的形式有多种,有一人独哭 ,也有母女、姐妹、哥嫂、亲友同哭的;有低声哭诉,也有放声嚎哭 的,诉说自己不幸遭遇和离别之情。临嫁日母嫂同哭,妇女陪哭 ,谓之哭嫁礼。哭嫁,近已不见。

4、背新娘上花轿。发亲时,新娘更衣,脱下娘家衣,穿上婆家衣和露水衣,轿门向内,由兄或叔将新娘从闺房中背上花轿。新娘登轿,即撤食箸。俗谓箸为筷子,取其字音,寓快生子之意。由两 个送亲人(一男一女)相送,送亲人称“上亲”或“高亲”,富户女上亲坐轿,贫户女上亲坐滑竿,男上亲骑马。男上亲在花轿前,女上亲尾随花轿后面,沿路六乐合奏,非常热闹。

5、铺床。男家请两个夫妻圆满的妇女铺床,女家嫁奁到后,将男方原置铺上的被盖搬走,换上女方的被盖、枕头、谓之铺床。边铺床边说祝词。前乡为“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贵子,后生姑娘。”后乡为“一步踏进新郎房,新郎请我来铺床,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儿子进学堂,手拿笔杆写文章,后得姑娘进绣房,拿起花针绣鸳鸯。”

6、拜堂。花轿进门,由两个搀拜娘(又称圆亲人)搀新娘。由主婚人唱拜喜词引导,新娘新郎面对神龛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等。

7、抢房。拜堂完毕,新郎新娘争先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坐落床湛风吹草动,应以中心为界,男左、女右,各占一首。有心计的姑娘越界而坐,向新郎示意,你今后欺负不了我。新郎则用力把新娘挤过界,双方暗中用力,互不相让,最后相视一笑而了之。

8、喝交杯酒。洞房设案,备酒燃烛。新郎 新娘行合卺礼,俗称“喝交杯酒”,前乡称“接纳”。表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9、闹房。对新郎新娘的新婚祝福。夜晚,无论男女老少,聚于新人房中,祝贺新人或戏闹,肆意调笑,摆布新人取乐,皆无禁忌。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有的让新人同时吃用细绳吊起的水果,等两人同时咬去时赶紧将水果向上一提:有的让新人介绍自己的恋爱过程。客人的调笑,新人不能拒绝,任凭他(她)们摆布。

10、回门。新娘偕新郎归宁,谓之回门。后乡在新婚第三日或一月回门,在女家住宿一夜,次日,由父母或兄弟送回。前乡在婚后三日 (今为二日)回门,当天去当天回,去时女走在前男走在后。有“新房三日不离人”之忌。

改土归流前,还有两种婚俗很特别。

一是女子婚期前三天,土王享有“初夜权”,后来除了与土王同姓的人户成亲可以免除初夜权外,凡与土王同住三宿后,方能与新郎结婚,这种习俗,开始带有一种宗教色彩,以后演变成土王的无道。土官、土司制度被中原的王朝废除后,土王的初夜权就不再存在。

二是“抢亲”。当某一土家寨子青年男子爱上另一土家寨子青年女子以后,事先约定婚期,新郎邀约本寨青年男子按期去女方寨子抢亲,在去女方寨子的路上,敲芒锣,擂大鼓,举着灯笼火把,喧闹地奔向女方寨子。到了女家,女家也事先约好一批人来阻拦,男女双方都用“四言八句”理论一番,吵吵闹闹,男方就动手去抢新娘,抢得新娘后,就把她塞进花轿,用锁把轿门关好锁上,抬起就往男寨奔跑,新娘兄弟和寨内亲戚故意去追赶,好像要把新娘夺回来。男方抢亲的人,给些钱财求情,妇方追赶的兄弟才放路让行,男女青年才得以在男方家庭举行婚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已改变了以往那种大操大办,程序复杂的礼习俗。人们有的在宾馆设宴招待亲朋,军样既省事、省钱,又有排场,不落俗套;有的干脆举办集体婚礼或公益婚礼,旅游结婚等。这样即有现实意义,又留给人永久的怀念。

一点关于土家族婚俗的名词

冠婚:冠,男子成人。冠婚,这里概指土家族原始婚俗。

姑表婚:指兄弟姊妹子女间通婚,俗称"对开亲",或"扁担亲",这是原始族婚所遗的落后婚俗。旧社会在土家族乃至少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中均有,解放后,姑表婚已基本消失。

交换婚:是两家互换姊妹为妻,或互换女儿为媳的婚姻。为一平等的议婚形式,也有包办,节财的因素在内。

转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的残留形式。兄亡已后,如其弟尚未婚,愿意和有权与其寡嫂结婚。俗称"弟坐兄床",又作"转茶"。弟去后寡媳,若其兄愿意,也有权收弟媳为妻,谓;兄坐弟床"。若兄弟皆不愿,寡嫂媳方可外嫁,但必须守孝三年;婆家要索"赎身钱","满堂酒",除娘家送的东西外,其它的财物不能带走;若有儿女,一般带女不带儿。这类婚姻现已罕见。实质是视妇女为一般私人财产的封建习俗。

招郎上门:女方父母无子,招女婿上门成业,为女方养老接代。放话:即指"议婚"。包括"指腹议","童子议","订婚议"。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胎儿婚姻","童子婚姻"极少,多为适龄订婚。但有一套俗规履行,放话前女到男方"踩屋场",作一番考察,满意后方订婚。订婚要破费,由男方备好猪肉,酒,鱼和衣服,鞋袜,雨伞之类由媒人引路,率一些至亲上女方家。女方则大办酒席,内外至戚齐距,认识接待未来女婿。女婿逐一认亲,再据男女生庚日期画八字配鸾书,完成订婚手续。此后,每于年节必多备酒礼,送女家亲戚,谓;朝年"。将娶前数月报吉,谓之"求吉"或"报日"。如女方同意,男方必于正月内择一吉日,先请媒人订婚期,然后往来回访,谓之"亲家过路"。其后,女方请木匠打嫁妆,男方给木匠送酒,肉,粮及"利市钱",新娘给男方父母亲族长辈做鞋子。女方陪嫁棉絮数床,男方备香等包单。婚前数目男方要向女方纳采,叫"过礼",抬盒上写着"礼成奠雁",盒内放一份礼单。女子于归前一日,择族戚中有德行妇女为之修眉,以线勒住去鬓边短发,谓;开脸",也叫"上头",梳头有讲究,做闺女时。兴分梳扎长辩,叫"分头";出嫁时挽成高髻,称"满头"。妇人为新娘修眉开脸梳头。要与新娘一起哭嫁(即唱嫁歌)。女子出嫁,必筵请相好或同村青年女子九人合新娘而十,围坐闺楼"哭嫁"叫"陪十姊妹"。

命字:俗谓取号,男子多用朱漆木匾金字迎亲,前一日戚友鼓乐送至。冠者父率新郎拜领,谓之之拜号匾,拜毕悬挂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择童子九人合新郎而十,日"陪十兄弟",且称十人中新郎,谓;状元郎"。 接亲:即翌日新郎偕媒人及一干男女新友至女家迎新娘。迎亲将到门。须于门前设一方桌。上列香烛,酒,帛,鸡各一,或蛋一个,米一升,茶一杯,有执事者拱手作揖,祝回女家宝神。祝毕,手抓米抛向新娘轿上。谓"拦车马"。土家族亦兴"拦门礼"。男女家各选一伶牙利齿者为礼生,一问一答,天上地下,间间万事万物,一真到女方礼生"理屈词穷",撤去方桌,迎亲人才能进堂屋成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如"妆郎","送亲","圆亲","见大小","回门",等等。十分繁杂。媒人来贺必设果酒筵于门外,立饮,谓"接风;。婚后怀孕,称有喜"。分娩后,女婿提着鸡和染红的鸡蛋给岳父,谓;报喜"。第三天,岳母携礼到男家给外甥洗澡叫"洗三",又称"三朝礼",满月那天还有长命钱。这点讲究。俗礼行施时庄重而神秘,繁琐而富于喜剧色彩。

第4篇:土家族音乐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土家族音乐(教案)

湖南省龙山高级中学

卢礼木 邮编:416800 电话:13974344997 教学年级:高一 课

时:1课时

教学内容: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取材于本土素材中的“土家族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家族人文习俗、地域分布、音乐歌舞等知识;

2、通过学习欣赏土家族音乐、歌舞、文化习俗,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3、能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土家族音乐文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土家族慨况、地域分布

土家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恩施,渝东南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很多人理解意思是“本地人”,但意思是绝非“本地人”,因为在土家族聚集地的汉语或土家语“本地人”的说法都不是毕兹卡。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脉的高山

地带;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人口总数有8028133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较多,州内其余三县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也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等五个县市,土家族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恩施、建始、巴东三个县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现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汉人偏北的局面。重庆东南部边境的黔江地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聚居的土家族人较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有一些与苗、汉人杂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口数为全县总人口的53%,

二、文化礼仪与传统节日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

“咚咚喹”、“打溜子”等。《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三、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四、土家族服饰与居住

1、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

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2、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

五、土家习俗文化

1、婚姻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

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2、丧葬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

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

三、

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绕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并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福。是好事,所以兴跳丧。

3、节日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六、作品欣赏

1、土家摆手舞,

2、土家打溜子,

3、土家咚咚奎

七、学生互动

讨论自己所了解的土家族音乐,并举例回答或者表演。

七、课堂小结

我们土家族文化非常丰富,望同学们今后不断发掘和继承发扬土家族文化。

第5篇:秀山土家族过年

秀山的土家族过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样,普遍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日,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叫做“赶年”。

土家族人民提前过年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据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间,年关将临,倭寇乘机大举侵,为了低搞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但是,要按期到达目的地,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把年过了再上前线。土家士兵与敌军交战以后,英勇顽强,旗开得胜,立了大功。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日子,就习惯地提前一天过年。

土家族人民过年这天,各家各户,无论人口多寡,都要蒸甑子饭和坨子肉吃,其原因,据说是大敌当前,时间紧迫,只有用甑子蒸饭才能充分保证官兵们开餐的争用,甚至杀了年猪也来不及细切细炒。

第6篇:浅谈土家族婚俗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论文关键词:土家族婚俗 求亲 订婚 哭嫁 结婚

论文提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西南山区的土家族人民保留着古老的婚俗习惯,这些婚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家族社会状况。本文通过土家族儿女结婚方式反应土家族别样的名族风情。

求亲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土媒人向女方求亲。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若女家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

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结婚

(一)求婚。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 (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五)哭嫁。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六)戴花酒。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至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戴花。戴花前,请里手而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扯去汗毛、修好眉毛,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髻心缠红头绳,插上银簪、莲蓬、戴上青丝帕、牙签、手圈、耳环等头饰。开脸毕,举行戴花仪式。 (七)接亲。男子方派花轿子和乐队等接亲队伍,由“头嘎”、“二嘎”、“摸米”带队到女家迎亲。

(八)拜堂。新娘从灯上跨过去,进入堂屋中央,向祖先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一个揖以后,立即拜堂。行拜堂礼,叫“交拜合卺”,拜堂时男左女右并立。礼毕后,作大乐,鸣炮。这是结婚最大的礼。拜堂后新郎抢先入洞房,坐在床边,待新娘进门,新郎用手揭去新娘头上的“蒙帕”,互相嫣然一笑,顺手又抢新娘头上的插花,表示爱新娘如爱花。新娘则摘去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来到婆家。送亲娘子随即进房,向新郎祝贺。新郎出房以后,送亲娘子关上房门,让新娘脱去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换上新装,与众见面。接着,新郎新娘在“正酒席”上向亲友敬酒。

(九)闹新房。“交拜合卺”的当晚,全村寨青年男女闹新房,前后可闹三天,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俗话说:“越闹越发,人财两旺。 (十)敬茶。婚后次晨,新郎、新娘还要给宿客长辈敬茶,新郎端一个内若干碗团馓的茶盘,新娘另端一个内放若干双布鞋的茶盘,夫妻双双为长辈敬茶、送鞋,受用者,圆赠茶礼,鞋礼。

(十一)回门。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圆。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上一篇:公司年会主持词下一篇:历届四级作文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