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了摸清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经济普查数据来源于企业上报的2013年全年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篇1: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全面提升质量的对策

摘 要:新时代下,不正当的价格竞争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产品的质量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建立并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及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质量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现阶段提升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对策

一、质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首先,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高质量的产品及规范的质量管理能够推动企业长久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产品的质量是各个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相比较于其他企业,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不断发展靠的就是质量。其次,科学的质量意识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质量意识和企业危机感,就不可能对质量严格把控。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保证都离不开企业领导层和基层员工。产品从设计生产过程到产品的销售,再到产品的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因此,企业要积极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鼓励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其自觉的参与到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中,人人紧绷“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弦。这样企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比如某空调产品从原材料的选择、产品各部生产、装配成整机,再到打包、物流、售前、售后服务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质量体系标准把控,并有相应的数据指标作依据,尽可能地提高产品合格率,确保产品质量。再次,质量管理要注重产品品质和细节,细节决定产品成败。质量管理有利于企业对于品质的高水平要求,从小处和产品细节上促进企业产品的高品质。再庞大的工程都需要是每一个细节的积累,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好,精益求精,才能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达到1+1>2的效果。最后,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产品的意义,这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

1.质量管理观念落后

很多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各方面都不规范的企业,上到管理级下到基层的员工,对于质量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晰,而且没有树立质量管理的观念,或者是错误的认为质量管理就是走过场,大眼看过去,检查一遍没问题就可以了,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识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还有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甚至是高层管理者认为质量控制就是质检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人为的割裂了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实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规范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应当贯穿整个材料引进、生产、物流、仓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每一个过程,但在实际过程中一些企业仅仅将“质量第一”作为口号,而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尤其在销售额较差时可能放松了对质量的检控,盲目扩大生产,降低销售价格来提高业绩,这样操作短期来看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此以往肯定会严重企业生命力,削弱企业长久发展的空间。

2.质量管理手段陈旧

现阶段国内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管理大多还是依赖一些传统的检测设备,而且检测往往只有一次,而且是在产品生产以后进行的,往往不能在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细节把控,不合格产品需要重新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的浪费,粗放型的质量管理在企业中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式,这种质量管理手段无异于亡羊补牢,每年企业因为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巨大,尤其是没有专业的生产流程控制及先进的检测设备的中小企业,企业只能凭借传统的经验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误差较大。

3.质量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升

科学的质量管理需要有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的支持。而国内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普遍偏低,优秀的质量管理人员应当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这样才能对质量进行合理的监控。

4.质量体系认证没有发挥其价值

国际上质量管理体系很多,很多企业已经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仍然有诸多的质量问题。一些企业为了得到这些认证,不惜耗费大量资金买证。而且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工作者,对于质量认证没有细致考察,走流程形式严重,一些认证人员根本没有相关的质量管理专业素质,无法指导企业进行质量管理。

三、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质量管理观念

具体来讲,首先应当通过培训或者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质量管理理念,强化他们顾客至上和服务顾客的意识,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在生产过程中追求产品零缺陷,并形成浓烈的质量文化和人人都是质量管理者的良好氛围。另外还应当将质量作为企业的制度,约束员工一些不负责或者损害产品质量的行为。通过启发式培训,培养员工追求完美细节的习惯的基础上将质量作为一种规章制度来控制,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或者个人质量评比活动,不达标的员工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收入和晋升空间,不断提高员工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

2.注重质量关的各个环节

一个产品从前期的原料准备到最终流到顾客手中,需要经历很多环节,比如前期的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物料的准备、机器设备的购置、调试、产品的生产加工、质检、测试、包装、销售、售后等。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及企业的效益。因此,要对产品生产前、生产中、成品检测、销售等各个流程严格把关,涉及到的每一个部门都应当权责明晰,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高质量、高标准和严要求,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发展后劲,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促进质量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

高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质量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不断在发生着变革,信息爆炸使得专业知识更加宝贵。因此,企业应当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给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学习型企业。只有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获取有效的信息,掌握的知识更加先进,就更利于企业持久的生命力,企业也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出类拔萃,质量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和交流能够尽快掌握最先进的国际化的质量管理理念,并积极指导实践工作,加快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

4.构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应当在严格遵循我国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构建管理体系时,企业可以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相关制度,然后根据自身特征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及组织构架,形成一套统一的、系统的、完善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摒弃传统落后、不规范、层级过多的组织构架,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效率,并积极推进“刚柔并存”的管理方式,保证信息传递的精准度及速度。另外,企业还应当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表彰或者物质奖励,营造良好的人人参与氛围。

比如,现阶段各企业都在积极推行的TQC(全过程质量控制),即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做到“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员工满意”。顾客作为企业服务的对象,只有顾客满意才会购买并认可企业的产品,才能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企业的形象及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口碑,虽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间接效益是极为深远的。员工是产品的生产者,每一个产品都有员工辛勤的汗水,只有员工满意才能更高效地生产产品,才能倾注更多的工作热情,保障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语

质量如同时企业的生命,只有企业做好质量管理,才能够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在当前的市场氛围中得到长久、健康的发展,才能够让人们形成对企业的信赖和依靠。各个企业要对自身的质量加强管理,让质量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王文建.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78.

[2]袁纯旸.浅谈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全面质量管理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256.

[3]易晓岑.浅谈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J].广东科技,2015,14:38-40.

作者:王朝凤 苏戬鹏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篇2:

我国企业数据质量管理方法建议

为了摸清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经济普查数据来源于企业上报的2013年全年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为例,对我国区县统计工作的几点改进建议。

1、统计报表设计环节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报表立足于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对部分报表、指标进行了初步调整。主要专业的年报与定期报表统一设置了财务指标,与企业财务报表指标口径一致;为了便于填报,将原来由不同调查对象报送的同一报表,或同一表式有两种调查频率的报表,按调查对象或调查频率进行拆分,内容不变;为规范数据采集,新增个别报表和指标。在年报试点中对部分专业采取“以定代年”方式搜集数据,即凡是年报和定期报表相同的内容,取消年报,以定期报表累计数代替年报数据。同时根据“企业一套表”的要求,对现行统计报表制度部分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

企业一套表按调查频率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其中年报设计是以国家调查制度基层年报为基础,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表式做调整;定期报表设计是以2009年基层定期报表为基准,整合各专业报表。增加了单位基本信息表,同时增加了汇总用分类指标,解决了调查单位统一管理及汇总的需要;将不同调查单位、不同报告期使用的报表进行了拆分,方便调查单位填报;调整了重复填报指标取得数据的方式。通用表中增加单位基本情况统计,行业表中拆分了报表,调整了部分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拆分了报表,调整了部分指标数据采集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整合后的一套表个别指标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规范指标名称、解释、计算方法等(如:“主营业务收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为“工程结算收入”,劳务分包建筑业为“主营业务收入(工程结算收入)”;“社会保险费”等指标,不同行业包含的内容不一致。还应对指标解释相同,但名称不同的指标进行统一规范,使指标具有唯一性;统一规范时期、时点指标名称。某些统计指标与财务指标名称相近,统计指标的数据取自或间接取自财务报表,但是在填报范围、指标解释和计算口径上两者存在差异。

2、调查单位的确定和管理环节

某区统计局在核查中发现,目前应用的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仅供市、区统计部门使用,指标和口径都是根据统计业务的需要自行设计,不能反映单位的实际状态,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标识可供匹配,由于部门之间的指标口径不一、记录项目不同,各部门名录库之间又没有互通的关键字段和索引,比如统计部门比较注重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但是工商和税务都有各自不同的索引代码,从而无法确定一个“基准库”。应在现有的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强制各部门都必须使用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对于一些部门有保密要求的数据,可以采取限制权限的方法,只有具备访问权限的用户才可浏览。基本单位名录库还存在更新较慢的问题,尤其是限额以下单位信息陈旧的问题比较明显,限额以下单位的更新频率较慢,更新周期最短也要6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重点不能只针对新增单位,其他单位要到每五年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时才更新。政府统计机构应在日常工作中,随时维护、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定期选取辖区内部分单位,对这些单位的基本信息进行核查,对更改了基本信息的单位,及时在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做更改,增强名录库中信息的有效性,同时还可利用统计专业年报、重点调查、有关部门的年检资料等方式及时更新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

在核查登记完成后,还应对核查数据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应考虑两个指标:辖区单位漏报率=辖区单位漏报数量/抽查时单位数量;辖区单位界定错误率=辖区界定错误单位数量/抽查时单位数量,根据辖区单位漏报率、单位界定错误率评估辖区核查数据质量,只有质量合格,才能根据核查结果编制经济普查单位名录,才能开展经济普查登记工作。

3、数据采集、审核验收环节

根据国家统计局要求,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实施过程中,按照利用PDA结合单位名录底册进行地毯式清查的工作方式,对于找到的每一个单位,在核实清查底册信息后,除了限上企业按传统网上报送方式报送普查数据外,其他单位都要现场及时通过PDA填报《单位普查表》或《个体户普查表》。在实际普查工作中PDA设备出现了信号不佳、触摸屏幕反应速度慢、设备常死机等问题,应选取质量有保证的PDA品牌设备,事先将统计程序安装、注册、设置及导入到PDA中,并增加导出功能。

在普查数据录入阶段,对普查数据应进行初步审核;在普查数据处理阶段,通过统计报表内部审核和计算机外部审核程序审核普查数据,对汇总结果进行逻辑性和客观性判断。应通过辖区统计单位的错报率=(辖区单位重复报送数量+辖区单位漏报报送数量)/辖区所有单位数量*100%;统计编码错报率=统计报表错报次数/抽中的统计报表数量*100%;统计编码漏报率=统计报表漏报次数/抽中的统计报表数量*100%;主要统计指标的错报率=(统计报表多报次数+统计报表少报次数)/抽中的统计报表数量*100%等指标实现对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严格控制。

普查数据录入汇总阶段的质量评估,为了确保经济普查数据在收集、审核、验收、上报等环节的数据质量,确保区县统计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真实可信,应重点评估以下指标:辖区单位漏报率=Σ辖区单位漏报数量/Σ检查时辖区单位数量*100%;辖区单位虚报率=Σ辖区单位虚报数量/Σ检查时辖区单位数量*100%;主要指标填报误差率=(Σ检查时单位填报的主要指标数据-Σ统计报表中单位主要指标数据)/Σ检查时单位填报的主要指标数据*100%。

作者:唐致武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篇3:

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企业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摘 要】论文介绍了我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发展历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国的采用情况。重点通过介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具有的强化产品品质管理、实现质量管理工作规范统一、注重内外部沟通协调、提高全员质量素质等重要作用,阐述了企业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企业;重要意义

1 引言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颁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该族标准意在证明组织具有提供满足自身顾客要求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不断增强顾客的满意程度。

随着当前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对于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增加产品的品牌价值以及维护生产者、经销者、消费者等各方权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为第三方认证,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的支配,秉承公证、客观、科学的原则[1]。ISO9000认证已成为世界各国对产品、服务及其提供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监督的通行证,同时也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2 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2.1 我国成立初期质量管理情况

建国初期,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企业更重视生产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并不关注产品的质量管理,这就造成了国内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信誉低,只能自产自销,很难走出国门,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从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跨越过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直接进入到全面的质量管理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如何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企业要想真正把握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就必须做好自身产品质量的保障,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得到顾客认可[2]。于是企业纷纷开始关注产品质量管理,“海尔张瑞敏砸问题冰箱事件”就是企业开始重视质量管理的一个典型事例。

2.2 ISO9000系列标准在我国的采用情况

随着企业对质量管理的不断重视,出台国家层面的质量管理标准就变得迫在眉睫。1988年,我国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指导思想,参考1987年版的ISO9000系列标准,制定发布了GB/T103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并授权有关机构开始对企业开展了贯标试点工作。1987年版是ISO9000系列标准的第一版,从第一版就开始采用也充分表明了我国要做好质量管理的决心。

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要求,1989年组织成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因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更名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研究,最终决定由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变为等同采用,并于1992年10月发布GB/T 19000 idt ISO9000: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贯,这也意味着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核心标准和国际标准完全实现统一,使我国获得国内质量管理体系认證的企业拿到了国际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

伴随ISO9000系列标准的改版,我国又相继发布了GB/T 19001-1994 idt ISO9001:1994《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GB/T 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等对应版本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近期GB/T 19001-2016 idt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也于2016年12月30日发布,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

3 企业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3.1 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国际化的今天,顾客乃至整个社会对质量的期望值均变得越来越高,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只凭抽检结果来证明产品的合格,他们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服务的全过程都要处于可控状态,并全部能够提供可追溯的数据和记录,要求产品提供者对质量有更高的承诺并制定切实的检验手段以确保产品的质量[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迎合了质量时代的需求,该体系的重点就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所有工作开展的前提是最终提供出质量过关、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在管理方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企业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同时要求企业必须在工作开展前策划、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按照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策划、开展工作,此外要求企业各岗位做好职责权限划分,配置符合要求的人员,并做好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在设施保障方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在提供所需的生产、实验、办公场所的基础上,要提供满足要求的生产、实验、办公设备,包括必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4]。在产品控制方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前要做好产品实现的策划,确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建立各过程和最终接收准则,确定所需的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设计开发的控制,包括开发过程的开展、评审、验证、更改;生产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工艺规程作业,强调过程控制和监督,从最初的原材料接收到过程检验,再到最终的成品检验,均需制定检验准则、验证方法、不合格处置意见,确保检验的有效性。通过对各方面、各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达到科学化、客观化、法治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品质,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实现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统一,取得市场通行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建立文件化、模板化的质量体系。标准中规定了必须的质量要素内容及实施程序,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在标准规定质量要素内容及实施程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组织机构特点、产品和服务类型,编制出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确定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流程及记录要求。在实际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和验证人员都必须按规定的文件执行并加以记录,使所有质量管理工作标准统一,促使企业质量管理走上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保证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与世界等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竞争的规则在逐步统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在质量控制上的基本要求,这就意味着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也就获得了一张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3 注重沟通协调,完善内部管理,赢得顾客信赖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区别与其他质量控制标准的最大区别就是注重沟通协调,具体包括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和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的沟通协调。

内部沟通协调方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通过日常与各部门在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互相监督,确保产品和服务品质;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程序化的内部沟通协调过程,不断发现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执行上或流程上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程序,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外部沟通协调方面,首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对外部供方的管理,要求企业应确定对外部供方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实施的控制,基于外部供方按照要求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确定并实施对外部供方的评价、選择、绩效监视以及再评价的准则。通过对外部供方的严格控制,为企业最终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供了保障。

注重与外部供方沟通协调的同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更强调的是与顾客的沟通协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要求企业通过面谈、信函、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识别顾客关于产品、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再通过内部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上述要求和期望,并通过顾客满意程度测量的形式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为顾客提供完善的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

3.4 提高全员质量素质,强调风险防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尽管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几乎让每个企业家都真正经历了切肤之痛,但企业中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都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并未意识到质量问题可能带来的企业危机,依旧停留在只由质检人员把控产品质量的阶段。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让企业中的员工理解并感受到工业化国家从几百年市场经济运行中所总结出的质量管理经验,同时通过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促进员工观念的彻底转变,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素质和意识,这对企业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市场中保持前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员工质量素质和意识的提升虽然大幅度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但不可忽视的是只要是人,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就在于其能预防员工犯错,尽量不给员工犯错的机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企业必须制定改进控制程序,重点在于要求企业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实现持续改进的同时,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通过策划和充分的论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正是通过采取及时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从而让企业不断地完善自身,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和灵魂,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与质量的保证息息相关,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赢得顾客的满意和信赖,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不败之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认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企业在质量管理中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B/T 19001-2016 idt 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2】田武.我国实施GB/T 19000族标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发展回顾[J].世界标准信息,2008(12):20-22.

【3】袁明利.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2):161-162.

【4】张娜.提升管理水平,塑造企业形象——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19-21.

[5]王婷,毕建海,孙钊,李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有色冶金节能,2013(2):10-12.

[6]王旭,袁骏.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管理[J].制造业自动化,2008(3):76-77,84.

作者:王进

上一篇:新型墙体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项目物资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