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子女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留守儿童子女

城市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绩效对比

摘要 笔者通过对许昌市市区内3所中小学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和许昌周边乡村的3所中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访问,采用李克特量表对教育效果、教育效益、教育效率进行测评,评述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绩效现状,分析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绩效问题及差异,并提出了“学校助推-家庭护佑-学生自立”的政策体系,系统性地剖析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绩效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教育绩效

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公平教育问题是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问题的现实反映,是“四化”建设、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的现实障碍。从中长期看,该问题关系到“三步走”战略的成功实施;从理论上讲,该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目前关于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心理问题上,关于成绩的探讨也仅从影响因素出发,而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的较少,故笔者重新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界定,并对二者的教育绩效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差距,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1 概念界定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相近的称呼有: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就业农民子女、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这些概念常被混用,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城市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课题的实际情况对两个主体进行界定。

1.1 城市农民工子女

欲解释城市农民工子女,必须先理顺城市农民工的定义。根据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分析,城市农民工概念包括4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户籍在农村、有承包土地、从事非农产业和依靠工资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故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定义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1]。结合该研究的比较需要,城市农民工子女局限为在城市生活和学习,年龄在6~16岁的学龄儿童。

1.2 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学术界也有多种界定,归纳后发现多数从儿童现居住地、在校学习与否、儿童年龄范围、儿童的家庭情况、留守时间的不同、是否完全留守,以及留守期间的监护人等维度来定义[2-7]。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笔者为实现对比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为6~16周岁。

1.3 定义对比

城市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二者的相同点为:都是学龄儿童,并在6~16岁;父母的陪伴时间相对缺失。不同点在于生活地点和教学资源的差异。

1.4 教育绩效

教育技术关注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向提高学习绩效(学习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转变。绩效技术在关注企业绩效、组织绩效的同时,也在关注个人绩效,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潜能、个人的学习绩效问题,以此作为提高绩效的一种有效途径[8]。在教育系统内引入绩效技术,将其分为教育效果、教育效益、教育效率3个方面。狭义的教育效果指教学的成绩,多取语文、数学及英语成绩;教育效益指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成果,主要考察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后的爱国、诚信等素质效果;教育效率则指学生的时间有效利用率。

2 问卷设计及调查

结合定义发现,农民工子女与留守儿童在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上具有较大差异,但都是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出现的同样渴望教育,渴望家庭的群体,往往被社会认为是弱势群体。课题组就这一社会现象展开了调查。

该研究的教育绩效问卷调查的设计是在研究查阅了大量前述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确定要测量的主要因素,将这些测题归并、筛选后确立了问卷的框架。此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个人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居住地等方面的内容。②教育绩效,主要包括教育效果、教育效益、教育效率,该部分内容充分结合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③教育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

问卷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方便统计运算。初步设计后,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检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正式的教育绩效调查问卷。

2.1 问卷调查安排

此次调查于2015年6月23日开始,于6月29日结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9份。调查范围为许昌市的6所中小学:市区内3所(许昌市古槐街小学、许昌县三高、许昌市第一中学),农村3所(襄城县文昌小学、漯河李集镇小学、长葛市天硕中学)。调查对象为筛选后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过程中,按居住地和年龄段均匀分布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取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表1)。

2.2 样本分析

问卷中对教育效果的统计材料是被调查对象近两个学期的语文、数学成绩的平均值,并对成绩进行了五级划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方便统计分析;教育效益主要考察该学生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在爱国、诚实、守信等美德方面的表现;对于教育效率的考查则设计了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自评价问题,主要评价在计算、阅读、手工等方面的时间有效利用率。

通过问卷发现(表2),被访的学生在教育效果上明显优于教育效益和教育效率,说明知识与能力一直是义务教育的核心,而对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而言,对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相对不足,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尤其针对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对方法、态度的传授和引导,使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没有顾虑地去学习和思考。

3 城市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绩效对比分析

3.1 教学效果对比

城市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绩效差异结果见表3。农民工子女的成绩高于留守儿童,主要因为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理念都优于农村,而且教学管理的时间利用更紧凑,而留守儿童放学后没有补习、辅导、自习等安排。而且城市中的学习竞争序列已经成熟,学风优于农村中小学,无论是家长意识、学校引导,还是社会导向,都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方面获得的资源相对更多,更明显地表现出教学效果优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

3.2 教学效益对比

在考察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学效益,即品德修养方面发现,对于真善美的认定,孩子们都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考核均值都在4.0以上,相对差异不大,说明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再教育都朝着真诚、善良、勇敢、守信等方面引导,而且正在学龄期的儿童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都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参照,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3.3 教学效率对比

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学效率明显优于农村留守儿童,在时间观念,合理利用时间,高效率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方面,身处城市的儿童受整个生活氛围的影响,相对节奏会快一些,而且城市教学过程中作业量明显多于农村,故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学习强度加大的训练中获得了一部分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动手能力相对更强,协作意识与能力明显优于城市农民工子女。

4 政策建议

通过对比发现,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绩效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教育不足,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不良,自身有自卑倾向。而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安全教育缺失,师资力量及教育资源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笔者针对现存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4.1 学校方面

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和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创建出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相应责任,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任心和主人公意识。

4.2 家长方面

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给城市农民工子女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为提高在城市工作的收入,获得稳定并且有保障的工作,农民工必须积极参加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尽早为其子女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实施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城市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他们的压力和紧张感,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天性中积极的因素,健康愉快地成长。

如果父母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到流入地接受教育,或是留下一方陪伴和照顾孩子。这样有助于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更好地发现其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及时疏导。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若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也应选择负责且有能力的监护人照料孩子,并尽可能地留出充足的时间关注和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

4.3 自身方面

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城市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获得来自外界的不客观的评价。所以认识自我并且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将有助于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和自强精神。城市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应多听一些名人故事以激励自己。城市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有许多值得城里孩子学习的能力和品格,如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纯朴、善良、热情和勤劳等良好的品格。逐步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增强参与意识、协作意识、成就意识,培养不屈不挠、勇于实践、敢于进取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尤其重要。

5 结语

总之,构建“学校助推-家庭护佑-学生自立”系统来推进城市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三者相互配合、补充,将会更有效地增进城市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均衡发展。笔者为实现更好的对比分析,对定义口径进行了更正,但由于调查区域的限制,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为实现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建议今后可以进行多区域的数据调研。

参考文献

[1] 熊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2):1798-1813.

[2] 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3]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117-120.

[4]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62-65.

[5]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71-72.

[6] 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44-47.

[7] 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4):27-31.

[8] 刘世清,关伟.教育绩效技术: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融合发展的走向[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4(4):11-13.

[9]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10] 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6-100.

作者:韩冰雪

第2篇:音乐欣赏与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探究

摘 要:音乐是疏导情绪、释放压力、洗涤心灵的重要力量,将音乐欣赏应用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本文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入手,分析音乐欣赏能够发挥的作用,探讨应用音乐欣赏促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音乐欣赏;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Research on Music Appreciation and Mental Health Strategies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XU Xiugu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Branch School of Zhangpu County,Zhangzhou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Key words】Music appreciation;Children living with migrant workers and left-behind children;Mental health

1.外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概述

(1)缺乏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讲,亲子之间的沟通、互动、肢体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心灵抚慰力量,对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安全感的孩子心理上才是强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隔两地,由隔辈亲人抚养长大,无论是肢体上的基础还是心灵上的沟通都存在缺口,往往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来的就是躁动不安、缺乏自信心、自制力差、迷茫、厌学、易受负面情绪影响。

(2)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孩子们最初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建立的,父母的影响和约束作用十分巨大。然而,隔辈亲人抚养过程中往往存在溺爱或疏漏现象,导致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弱,纪律性差。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还会影响到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的正常交流,造成过多的冲突和矛盾,不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来自友情的抚慰。

2.音乐欣赏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1)音乐欣赏能够丰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

相较于城市同龄人和跟随务工家长同住的同龄人而言,由隔辈亲人抚养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他们课余时间往往比较单调,学校、家庭之外的活动较少,与同龄人的有益游戏形式也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匮乏,加重了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影响。当一个人有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他/她用来胡思乱想的时间就会大幅度减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降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学会欣赏音乐能够有效填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使他们有事情可以做,减少这类群体胡思乱想的时间,使他们有了精神寄托。

(2)音乐欣赏能够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较被动,不容易交朋友,也很难发展深厚的友情。音乐的介入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审美一致、喜好一致的同道中人,从音乐交流入手也能够快速消除之间的距离感,逐步发展成为朋友,而友情的获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抚慰留守儿童的心灵,使他们更多的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留守儿童可以与好朋友一起欣赏音乐,一起唱歌跳舞,集体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课余

时间的生活质量,帮助留守儿童丰富心灵世界。

(3)提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心理品质

音乐等艺术往往具有多重教育意义,不仅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还能够开拓他们的视野,进行一定程度的德育教育,对儿童的未来发展十分有意义。在乡村学校中开展音乐欣赏课程,能够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推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能够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程的音乐品类有很多,古典、流行音乐等都可以用来给留守儿童欣赏,挖掘他们的喜好和倾向,引导留守儿童跟随音乐去了解背后的文化、音乐创作的背景,用跨国界、跨民族的音乐文化来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

3.应用音乐欣赏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策略

(1)引导留守儿童走进音乐

想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沉下心思欣赏音乐,首先要让他们先愿意接受音乐,习惯于音乐的熏陶。因此,音乐教师需要选择贴近留守儿童喜好的、欣赏难度较低的音乐进行欣赏,适当布置一些引导性的音乐欣赏题目,引导留守儿童由浅入深欣赏音乐。待留守儿童们习惯于接受音乐熏陶,且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后,教师可以逐渐扩大音乐鉴赏的品类,逐步引导留守儿童们深入音乐的世界,接受音乐的熏陶。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音乐作品,如小学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儿歌并搭配简易的舞蹈引导留守儿童走进音乐;中、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采用爱国主义歌曲,动画片主题曲等并搭配简单的手指舞,引导留守儿童走进音乐。通过儿歌搭配舞蹈的音乐欣赏教学形式满足低年级留守儿童好动爱玩的特点,并且留守儿童们在舞蹈中还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提高音乐素养。而等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为了引导留守儿童走进音乐中,需要激发留守儿童的情感感受,并从音乐欣赏中获知歌曲创作背后的意义及精神。而爱国主义的歌曲属于宫商角徵羽中的商类歌曲,通过演唱就可以引发共鸣,不自觉的让演唱者走进音乐作品,走进音乐背后的故事。而动画片主题曲可以激起留守儿童对动画故事内容的回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而如今的农村中家家都有电视,他们在寂寞无人陪伴的时候通常都会看动画。教师只要了解授课班级的留守儿童常看的动画片是什么,就可以选取其主题曲或插曲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只有教师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留守儿童的喜好才可以准确的找出适合他们的音乐曲目,成功引导留守儿童走进音乐。

(2)构建适合进行音乐欣赏环境

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留守儿童能够接触音乐的机会本就不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环境设施,为留守儿童构建音乐欣赏的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在上下学、午休阶段定点播放一定时长的音乐,定期更换音乐的品类,让留守儿童在音乐的陪伴下度过上下学的路途;组建留守儿童合唱社团,弥补乐器方面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更有深度的欣赏、理解音乐。或者,教师在班级中选择一名留守儿童作为班级的文艺委员,每堂课课前都由文艺委员起头带领大家唱一首歌曲。一方面,可以将留守儿童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讲台上,另一方面,还能在课前给留守儿童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另外,在构建音乐欣赏环境中,教师和学校可以创设一个特定的文娱活动,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如植树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并依照节日特点制定本届文娱活动的主题。学校在实行主题活动三到四次后,可以将其引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而文娱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歌曲比赛,或者团体大合唱。学校将文化建设与留守儿童的音乐欣赏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师生对音乐欣赏及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促使留守儿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和理解。而音乐氛围的创设需要学校教师生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留守儿童有效的音乐核心素养建设与提升。

(3)选择适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欣赏的音乐内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孤独等负面心理现状,因此,教师要选择旋律、节奏、歌词内容更积极乐观的音乐,借助音乐的力量来振奋留守儿童的内心,使他们从音乐中获取积极生活的力量。例如,《中国功夫》、《精忠报国》,反映集体精神的《黄河大合唱》,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经典曲目等。也可以为留守儿童准备一些讲述亲情的音乐,如《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的话》等,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也鼓励留守儿童们学唱这些歌曲,并通过微信等形式唱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听,用音乐来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温暖亲子双方的心灵,使留守儿童不感到孤独和寂寞。

(4)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普遍缺失健康的家庭教育,往往表现得十分孤独,学校作为他们接触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化解他们孤独感的责任。教师可以定期、不定期为留守儿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合唱团,在音乐活动上进行合唱PK;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或者,在每天课后延时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带领留守儿童一同进行音乐游戏活动,如传统的击鼓传花、音乐踩点活动等,通过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游戏活动,刺激留守儿童的感官神经,激发留守儿童对音乐游戏的兴趣。同时,在集体音乐游戏活动中,留守儿童们对音乐的节奏及旋律掌握也会有所提升,这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音乐素养十分有帮助。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引导留守儿童加深对音乐的感悟,还能够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尽可能消除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无聊。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有着很强的情感交流、释放的作用,适当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音乐欣赏非常适合应用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目前,乡村学校的音乐资源有所欠缺,还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音乐教育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更好地抚慰留守儿童的心灵,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推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更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白莉. 让音乐开启留守儿童心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1):98-99

作者:许秀观

第3篇: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对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最近几年来,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强调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2008年1月12日,由兰州大学“甘肃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小组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首次公布了我省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调研结果。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农民工及留守儿童的对策,希望社会能正确认识、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大多是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以及教育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各地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一些大城市就进城务工家庭子女上学问题也进行了专题调查。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些农民工及留守子女身上明显有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需要,因此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势在必然。首先,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问题教育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研究和探索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探索,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从而引导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使他们少走弯路,促使教育教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以及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等,都有很高价值。

新课程改革是当今义务教育学校寻求发展的一个千载难逢之机遇。因此,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讲,需要进一步加快观念的更新,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还要找到新的切入点或突破口,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构建一个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发展的教育模式。

对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该群体的关注,以体现社会和教育的人文关怀。能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和教育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民所应享有的正当权益提出了严峻挑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目标

早期研究关注的对象都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等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和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空白。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这些类型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等教育问题。

第一,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及留守儿童的对策、方法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助小组”建立和运行;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留守儿童不良心理教育矫正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等,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为培育一代新人全面打好素质基础,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第二,可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学生教育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最前沿材料,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和支持。可以积累教育经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德育新形式,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构建一个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发展的教育模式。以指导本校的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

对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解决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问题、学习习惯差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作者:刘艳霞

第4篇:让留守儿童和单亲子女不再孤单

——班级管理之我见

内容摘要: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社会弱势家庭的孩子,有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作为班主任应多留心、勤辅导,对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深有体会。

关键词:单亲子女与留守儿童 班级管理 关注 辅导 干预

通过我带这个班三年,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这个班的学生有个特点就是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子女占相当一部分比例,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学生比较淘气,存在许多不良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一、这些学生出现问题,家长无法配合老师,做不到家校配合。因此在校学生上课即使能认真听讲,但课后在家没有家长监督,学生自觉性不够,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成绩也无法提高。

二、因为做不到家校配合,我只好在管理班级时一味地要求严。在班会上我气宇昂扬的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郑重地向学生宣布这要遵守那要遵守,总想用班主任的“严”压住学生。“严师出高徒”,“无以规矩,不以成方圆”,所以班上学生纪律很好,但是成绩总是一般,我没有调动起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这些学生在班级里占相当一部分比例,父母不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忽略孩子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的情况,没有发挥孩子潜能和特长。虽然我也把学生的独特个性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开发,平时多给他们大胆展现自己个性特长和才能的机会,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代中更具竞争力,但我们班上课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不积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改变班级管理措施。 1.让这些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让单亲或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2.加强联系,齐抓共管,尤其对单亲子女或留守儿童。

班级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部分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设法告之家长,共同“医治”心理创伤。 3.善待学生,改善关系。人们常称班主任为“班妈”,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无微不至,尤其是对单亲子女或留守儿童。对这些学生的批语要讲究艺术,多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要严宽兼顾,严而有度,宽而有限;跟学生的交往要民主平等,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训斥,做这些学生的知心朋友,做这些学生亲近自己。“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依靠其他学生及时准确地消除隐患。 4.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学生自治,每人值日一天,轮流当班委,不合格者将被淘汰,下一轮就没有当班委的权利,激发学生的权利欲来管理班级。魏书生曾经说过:“普通学生能做的事情,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不了解学生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不尊重学生的管理是专制的管理,不信任学生的管理是错误的管理。对于学生个体要因材施教,不能因“恨铁不成钢”而操之过急,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去追求完全的统一或一律化。 5.运用了小组管理的方式。

把班级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成了七个小组。从而使对班级的管理转化为对小组的管理,而小组的管理则落脚到到对小组内部互助合作有效性的调控上。每一组选一名小老师,班主任的角色也由以前的台前管理者变为幕后协调者和小组管理助手,学生的角色也由先前的被管理者转化为管理者,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班级管理的自动化。

6.建立培优转差的档案,让这些学生体味成功的甜蜜。

乐思好学,不懂就问,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每天都能进步一点。小组长记录每天的进步情况,作为期末综合素质评定的标准,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展现自己,形成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并把班级环境打扮得童趣盎然、书香四溢。 总之,要管理好班级、要培养好这些学生,就必须调动这些学生的思想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作为班级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班主任,作出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通过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在现代育人工程中描绘出灿烂的前景,给学生付出真爱,学生才会传递爱,我希望爱满人间!

第5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里距离:精神留守儿童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里距离:精神留守儿童 有网友提出:一个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很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良性的、信任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使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宣泄出来,情绪上得到缓冲”。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下,子女与父母除了空间距离的“疏离”外,还产生了“心理疏离”,出现了所谓的“精神留守儿童”。新规划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李季回应——

积极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亲子沟通缺乏导致“精神留守儿童”现象。这是家庭教育中较深层次的话题。看得出,这位网友这方面很专业。非常感谢您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积极、正向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不仅具有缓解情绪压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让儿童产生愉悦感、安全感、幸福感、支持感等等“给力”性或增力性情绪,有利于形成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

父母、老师、同伴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他人”——对成长起着重要性、关键性影响作用的角色人物。他们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不同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婴幼儿时期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这个年龄段,父母的权威和榜样作用对孩子行为习惯影响很大;老师是儿童少年期(相当于小学至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老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目中具有威望性和完美性,老师说的话比父母的话还要管用;同伴是少年和青年期(相当于初中至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来自同伴舆论和同伴压力方面的影响比父母和老师方面的影响要大得多。

成长的重要他人,一方面意味着影响者的权威性和榜样性作用;另一方面意味着受影响者对影响者的心理认同性。心理认同的核心是情感认同,这就是积极、正向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之所在。举例来说,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她)的课,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喜欢上他(她)的课。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有九成左右的学生喜欢上他(她)的课;而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只有二成左右的学生喜欢上他(她)的课。可见,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认同是多么的重要。

孩子对父母、学生对同伴的情感认同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教育子女很成功。我们以为这是犹太儿童从小就被父母抱在怀里听讲故事的结果。事实上,这一过程中亲子之间的亲情交流和心理安全感所产生的作用更大。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孩子对同伴有亲密感而对父母有疏离感,除了心理闭锁期心里话不愿意对成年人讲的原因之外,亲子之间缺乏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同声同气”,也是重要原因。

因亲子陪伴、亲子沟通缺乏而导致孩子心灵孤独、情绪和行为异常,如“精神留守儿童族”现象,在亲子关系中很常见。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和问题的严重性。儿童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八成左右来源于成人世界,特别是父母和老师。来源于教育者不良的情绪和不当的教育行为所导致的儿童情绪不良,心理学上称之为“亲源性心理障碍”或“师源性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在“教育过度”家庭和“亲情缺失”家庭最为常见。更为严重的是,儿童早期亲情缺失,往往在他们青春期情绪行为不易自控的年龄,会以更加强烈的情感补偿需要的形式出现,攻击、对抗、反叛、早期性等常常是这种补偿性情感需要的结果。有效陪伴和情感沟通是化解这一难题的积极的做法。

因此,“精神留守儿童”问题是学校教育、同伴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值得关注的话题。笔者留意到,这个问题已引起专家和一线工作者的关注。当然,作为较为宏观的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不一定很具体明确地论述这个问题。但其精神内涵肯定是被关注到的。所以,要特别感谢这位网友的提醒。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学区四间房小学 赵炳春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因此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在我校的9个班中,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上看,“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做法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家长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对他们倾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孤单。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地方政府要竭尽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第7篇:白塘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工作总结

白塘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白塘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校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总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大队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

开展“表彰”活动。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留守孩子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于12月31日在操场举行了表彰会。经过各班的选拔推荐,最后全校共有12名优秀留守孩子受到表彰,让孩子们在成功时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邀请医护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关爱孩子的健康。开学刚刚一周,学校邀请白塘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免费为全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的项目有量血压、量身高、测视力、测肺活量、量胸围、五官检查等,并对儿童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医生们一边为孩子检查,一边宣讲着儿童保健知识,极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孩子们在检查中没有丝毫胆怯,有的是感受到的温暖。

另外,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以上是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摸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家长学校活动方案

——让外来工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

白塘中心小学 陈黎

活动目的:

1、关爱外来工应从关爱其子女的教育做起,因为子女是其未来的希望,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外来工的后顾之忧也就随之解决了,他们就可以更安心、放心地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2、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不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掉队,采取有效方法,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做好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工作。 活动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的扩大,使得在我国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衣着朴实,勤劳憨厚,勤奋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默默无闻的为当地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他们就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群体。他们在异乡的生活、工作情况及子女的受教育情况,我们知之甚少。甚至,我们对他们有很多误解。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去帮助他们适应当地的生活,保障他们的子女能得到平等的教育,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这个新的城市。

活动准备:课件 调查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出主题,引起家长重视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牺牲休息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有些家长平时与我们保持着联系,而大多数家长已经好久不见了,感觉有好多问题要和您交流。

涵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外来工的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外来工是涵江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学校家长学校、可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方法,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做好各位家长的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培训他们如何看待孩子,怎样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如何跟孩子沟通,怎样控制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如何与学校更好地沟通合作等。

出示幻灯:

家庭是第二课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如果只能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很不够的,还须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持之以恒进行待人处世等教导。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的行为和活动。

二、导出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的扩大,使得在我国东部等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衣着朴实,勤劳憨厚,勤奋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默默无闻的为当地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他们就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群体。他们在异乡的生活、工作情况及子女的受教育情况,我们知之甚少。甚至,我们对他们有很多误解。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去帮助他们适应当地的生活,保障他们的子女能得到平等的教育,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这个新的城市。

三、群册群力,习思广益(个案分析:派发资料)

(一)彷徨父母:与儿女形同陌路

黄女士老家是四川,现在和丈夫在白塘某工厂打工。2010年,夫妇俩把儿子接到涵江,发现儿子很内向,什么话都不和父母说,到现在仍是老样子。

黄女士说,10岁的儿子现在见到父母也不会露出高兴、亲切的表情。吃完饭就一声不响地自个离开了,从不会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的话,觉得父母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让黄女士更为担心的是,儿子也喜欢上网,往往一上就是七八个小时;有时她过去强行关机,儿子立即会猛踢电脑,露出憎恨、凶狠的表情。

像黄女士一样的父母还有很多。其中一位母亲电话中说到自己女儿连连叹气说,女儿几乎视她和丈夫如仇人,动不动就冷眼、冷语相对,让他们伤心不已。

(二)街头调查:80%家庭有沟通问题

据新闻调查,记者走上街头,随机调查采访84名家长,80%的家长表示和儿女沟通存在问题;65%的家长说看了16岁少年弑母砍父的报道后,加重了内心的担忧。

王女士是少数认为自己和儿子沟通没有问题的家长之一。她说,和11岁的儿子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秘诀就是以平等的原则和儿子相处,给儿子独立的个人空间,除了学习方面偶尔过问一下外,儿子其他的事情她一般不过问;为了增加共同语言,不喜欢足球的她还主动去了解足球,陪儿子一起看足球,讨论足球,她和儿子在一起,从来不会因找不到话题而说不上话。

李先生老家在江西,和妻子很早出来打拼,去年才把10岁的儿子带到涵江,一开始儿子和父母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为了和儿子搞好关系,每个周末,家里都会弄点儿子喜欢吃的菜;全家三口一起逛街买东西,家庭关系变得融洽许多。

家长可以就以上几个案例作探讨,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四、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

家长要加强防范意识。不可以只顾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置之不理。父母应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家长应该每晚对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和教育,询问其白天做了什么事、玩了些什么,叮嘱其注意安全,提高防范。据了解,外来工来城市打工的“乡土性”特征很明显,以亲缘、乡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和纽带的群聚现象很普遍。外来工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叮嘱没事的家长代为看管,或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进行教育,说明安全的重要性,让其提高安全意识,对身边的弟弟、妹妹多多关照。

五、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让孩子更快地融入现在的生活圈子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二)、不要贬低孩子。

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三)、不要滥贴“标签”。

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四)、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

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五)、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

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积极性。

(六)、要注意扬长避短。

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七)刻服自卑心理,他们更需要关爱

外地孩子休息时做些什么?

一位外来务工人员说:“周末孩子得帮助我们照看生意,有时候还得照顾弟弟妹妹。家里不富裕,我们也没有更多的钱来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

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快乐,对现在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是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敏感自卑且易受伤害。另外,由于外地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学校学习时容易跟不上,如果此时再被当作差生对待,这就更加伤害了他们幼小的自尊心。

专家认为,“低年级的小孩还比较单纯。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懂事,对自己与城市小孩的差别格外敏感,成绩上的差异使他们更自卑。”我们一定要刻服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孩子相信自己一定行的。

五、给外来务工家长的建议,共同努力

(一)纠正口音和握笔姿势

刚刚就学的外地学生经常会遭受口音以及握笔姿势不正确等问题的尴尬。即使入学后老师们首先在口音和姿势上耐心纠正,但由于放学回家后没有一个良好氛围,大多数外地学生还是会和父母说家乡话,握笔姿势也仍存问题。

(二)增强亲子沟通、树立榜样力量

有调查显示,外来务工者与孩子的沟通普遍不足。当孩子心境、情绪不好时,能热情关心的外来务工者所占比例不足25%。只有12%的外来务工者会在节假日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由于父母们忙于生计,对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显然得不到重视。

(三)扭转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

外来务工者急需扭转教育观念。他们中一些人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过程,只重视教育结果。也有一些人甚至习惯性把孩子“扔给”老师,把学校当成子女的“寄存站”,连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因素都不考虑和要求。而且,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会对孩子耐心教育,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四)布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希望孩子喜欢读书,那么,家中应该有书、杂志、报纸。孩子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喜欢接近书,喜欢看书。但是,这个环境还必须是简化了的,不能太嘈杂或是一下子提供太多的学习刺激,以免孩子无法专心地学习。

六、总结: 老师寄语:

通过本次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互相了解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以便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讨论教育方法,互相交换意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打基础。家庭是第二课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如果只能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很不够的,还须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持之以恒进行待人处世等教导。 白塘中心小学外来工子弟的融合教育工作汇报暨总结

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内涵的发展。白塘中心小学小学为外来工子女接受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广阔的“融合教育”之路。

学校在“为生命成长奠基,为和谐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尊重生命,强化基础,服务师生,力促发展。针对学校外来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提出了“别把自己看扁了!”的“融合教育”口号。

同时,学校领导率领全体教师立足学校的实际,不断分析新情况,探究教育新规律,不断充实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对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管理策略、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精神等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为这些外来工子弟学生今后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师生和谐

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白塘中心小学全体教师没有因部分外来民工子女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就对他们投去异样的目光。相反,而是对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关爱。先后开展了结对帮扶学困生、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捐衣献爱心、老师无偿进行课业辅导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每位外来民工子女的激励和期待。外来农民工子女很多学科是零起点,如英语,但老师同样能以一颗平常心,耐心、细心的辅导他们,帮他们找回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对每位学生的激励、赏识、融合、期待处处体现了白塘中心小学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好学生,提高就是一百分”,使每位白塘中心小学学生生命充满活力、更增色彩。

全校现已形成以爱学生不分本地外地的校园氛围,人人为学生着想,不计报酬,不问得失,争上课、争辅导。学生也刻苦、勤学、上进、有礼貌、懂感恩。教师坚持“融合教育”理念,一视同仁,爱满校园。领导关爱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在我校,教师强调客观原因的少了,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多了;简单教育方式的少了,用心交流的多了;责备学生的少了,欣赏学生的多了。爱的教育让我校师生找到了支点,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敢于和自己比,和原来比,进步就是成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整个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氛围好。

二、生生和谐

我校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的四川、湖南、广西等3个省比较贫困落后市县的农村地区,父母文化素质不高,来涵江打工大多从事各种生产、服务性行业,收入较低。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英语学习吃力、学习习惯不太好、充满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落后于城市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外来民工子女在接受异域城市教育的过程中,短时间内能否适应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区域转换?能否适应大城市的教学要求?能否与本地学生和谐相处?能否在异地他乡得到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产生城市的归宿感?“融合教育”就是要让地处白塘的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容纳接受,比如对生活习惯的理解、对方言土语的尊重、对其淳朴善良的欣赏、对学习水平的平和态度等;同时也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生活、学习过程中迅速融入本地,能接受本地城市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本地教育教学要求,在心理上得到认同感和归宿感。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校把民工子女和本地学生融合编班,在日常管理中营造本地居民子女与民工子女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以“精神关怀”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状况、精神生活,让其融入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开“学会尊重他人,善于与人相处”的主题班会;让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相互尊重、互相悦纳、相互合作,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相互融合。校内外来工子女间也平等互爱,没有歧视,心理健康。

同时,我校还对个别家庭贫困的学生实行表彰奖励和物质资助,为学生学习创造物质条件,不断激励民工子女要懂得生活艰辛和努力学习的必要,要懂得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才能在涵江站稳脚根,才能融入城市,成为涵江新市民。

第8篇:大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村劳动者纷纷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就业,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大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工作,按照团省委要求,我们对大同区、林甸县、杜蒙县、肇州县、肇源县的农村留守儿童,萨尔图区、让胡路区、龙凤区、红岗区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做了一次调查。

一、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基本状况

大庆是一座以石油、石油化工为主体的资源型城市。全市辖五个区四个县,其中大同区是农业区。全市共有29个街道,219个社区,58个乡镇,483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27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4万人,农村人口139.4万人,0—14岁儿童35.1万人。全市共有留守儿童14573人(动态数字),占全市同龄儿童总数的4.15%。其中男孩760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2.2%、女孩696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7.8%;在校学生957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5.71%,其中小学生6400人、中学生3176人。全市共有流动儿童3991人,占全市同龄儿童总数的1.14%,其中男孩2181人,占流动儿童总数的54.65%,女孩1810人,占流动儿童总数的45.35%。他们在生活、受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关怀。

(一)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全面保障

大庆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文件,各区教育局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一是集中安排。2006年,市政府投入300万元,改造十二中学和萨尔图区东新三小,分别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出资为学生开通上学通勤车,专门接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下学。2007年龙凤区、让胡路区也相继设立了专门学校。2008年,市教育局又将萨尔图区东新二小列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学校。目前有3000人在定点学校就读。在公办中小学辐射不到的地区,充分发挥百姓中学、鲁进中学等社会力量办学的作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妥善安排好在校学生的就学。二是就近入学。各区根据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只要有用工单位开具的用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社区开具的证明材料和公安部门的暂住证,就办理正常入学手续,并安排就近入学。9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都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三是加强学籍管理。改革学籍管理办法,简化就学手续。新生入学其学籍管理与户籍管理完全相同,由教育部门统一编发大庆市学籍管理学号,进入微机管理,建立学生的正式学籍档案。有特殊情况的给予放宽政策,对未办理暂住证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采取先入学、后补办入学手续的办法,并要求与城市子女就学享受同等待遇。即在评先评优上和市区学生一样,在入队、入团上和市区学生一样,在分班、排座上和市区学生一样,在课堂活动、课外活动上和市区学生一样,全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在指定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与本学区城市学生统一的收费标准,学校不得以任何现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全部免除学杂费,使用统一免费教材。在校期间实行全程管理,跟踪管理,如果家庭返回原籍,学生的学籍也随之返回,并做好操行评语,保证其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享有相同的医疗保障待遇

为做好流动人口的传染病防治、适龄儿童免疫接种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大庆在全市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方面,针对流动儿童有总体的要求。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中,居住在我市的外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有免费接种疫苗和免费治疗权益,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外地流入人口要与我市常住人口同样享有免费诊断、免费治疗的权利,任何结核病防治机构不得拒诊、拒治。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外地流入人口享有与我

市常住人口同等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在计划免疫方面,全市按照大庆市卫生局印发《大庆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及时、有序、安全、有效地实施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凡居住在大庆市三个月以上的儿童,均应享受国家实施的儿童免疫接种服务。做到同大庆市常住人口“四个同样”,即同样建立免疫接种卡、接种证,同样接受免费接种服务,同样享受全过程的免疫接种,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费接种服务

对于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作为大庆市常驻人口儿童的一部分,与其他同龄儿童接受同样的计划免疫接种服务,同样享受全过程的免疫接种,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费接种服务。

(三)大多数留守和城市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上得到监护,基本不存在无人监管情况

在14573名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有912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2.61%,隔代监护的有3868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6.54%,其他亲属监护的有61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23%,寄宿在乡邻或其他居民家中的有19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3%,寄宿在学校的有77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32%。在3991名流动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有523人、双亲监护的有3275人、其他亲属监护的有162人、寄宿在学校的有31人。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和流动儿童由单亲或隔代监护,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暧,没有父母或亲属监护的学生,大多数也寄宿在学校,有学校老师的关心与照顾,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寄宿在乡邻或其他居民家中,接受志愿者和指派监护人的照顾,不存在无人监管的情况。

二、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但由于这一群体不断扩大,问题也正在凸显。

(一)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

2006年,大庆市政府投入300万元,分别对十二中学和萨尔图区东新三小进行改造,将其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门学校,2008年,为更好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务上学问题,又将萨尔图区东新二小列为流动儿童专门学校,但因为他们属于区属学校,每年由萨尔图区财政投入资金用于学校建设,投入的资金数量与由市财政投资的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在额度上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区属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存在很大差距,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

(二)监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护人认识不到位,教育能力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监护人不管是母亲、父亲或祖辈,大部份都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母亲或父亲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部份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道德教育缺失。同时祖辈的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存在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在留守儿童中由隔代教育的占26.54%,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他们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使得他们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3、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有912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2.61%,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由于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一方家长身上,使得家庭劳动强度增大,家教精力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他们缺乏家长及监

护人的正确督促和引导,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厌学的不良习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对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和社会实践活动也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2、亲情相对缺失。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性格存在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4、行为习惯不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有的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表现出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说谎,在家骗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的现象,有的则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导致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的存在。有些外出务工父母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不足,使部分留守或流动儿童养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地挣钱。这些儿童在性格上表现出两个极端的倾向,一方面,因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则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暴躁、任性、甚至打架斗殴。

5、生活习惯不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临时监护人在生活上又难以给他们很好的照顾,部份留守和流动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长期不洗头、不洗澡、不理发、不修指甲、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不常换洗衣服,有的经常不吃早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三、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一是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与这种制度相伴产生的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二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摆在农民工及其子女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妻儿居住条件等因素构成了留守儿童现象产生。

四是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原因

1、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2、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家长整日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往家里打电话或写信,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3、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大部份都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母亲或父亲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出现了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的儿童,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处于空白状态的家庭教育不能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学校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很多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重要日程,加大城市流动儿童就读学校和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对处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和流动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他们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三)为留守和城市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成立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服务站,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代理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他们的情感缺失。

五、我市共青团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

(一)开展“大手拉小手”优秀青年牵手留守少年儿童活动。充分借助市内杰青、劳模、青联委员、当地知名人士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帮扶和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和精神等方面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动员青年干部、团干、少工干部、志愿者、学生,并广泛联系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活动,担任“爱心志愿辅导员”并和帮扶对象签订“爱心结对卡”,通过开展“五个一” 活动(即:

1、每个月了解一次留守儿童在校表现情况;

2、每月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谈心;

3、每学期陪留守儿童过一个有意义的双休日;

4、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用品;

5、每年帮助留守儿童学会一项技能或新本领),达到“一对一”长期持续的定向帮扶目的。

(二)招募“爱心志愿者”,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开展辅导帮扶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团干、少干、团员、大学生、社会青年中招募“爱心志愿者”,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专门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学习、心理、法律和平安自护等方面的辅导帮扶工作。

(三)开展“少先队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按照“就近就便、重在实效”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原则,发动同乡、同村或同校的少年儿童和“留守儿童”结交成为“手拉手”小伙伴,开展 “少先队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通过共读一本好书、互通一封书信、同过一次队日等活动,密切小伙伴之间的感情,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亲情。进一步深化“手拉手”活动内涵,为不同群体、不同学校儿童之间、少年儿童与社会各界搭建奉献爱心、帮困助学的桥梁。通过发动各级机关单位、企业和广大热心人士捐书、赠书、读书等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等困难少年儿童群体送去爱心和希望,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第9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制度和措施

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2016--2017学

为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帮扶制度,希遵照执行。

1、每位帮扶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2、每位帮扶教师要详细了解帮扶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3、每位帮扶教师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儿童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儿童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4、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并做好谈心记录。同时要做到定期家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有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提倡建立帮扶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帮扶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优先照顾帮扶儿童:班队会上要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要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各类活动也要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在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6、帮扶教师对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应在班上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同学帮扶他们搞好学习成绩,并在课余时间利用一定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7、帮扶儿童在校学习期间,如发现其生病,帮扶教师要立即送其至医院就诊,严重的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

8、帮扶教师每月要通过电话方式,与“留守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构建“务工地和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尤其要多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9、帮扶教师要认真做好帮扶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并进行跟踪服务,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10、帮扶儿童如是住校的,帮扶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其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如非寄宿的儿童,帮扶教师应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11、帮扶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帮扶教师在做好应急处理的同时,应在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保证帮扶儿童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

香山中心校关爱贫困学生制度

2016--2017学

为保证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初审和申请,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资助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救助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法律、社会公德和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未入学、辍学或即将辍学的学生。

3、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生资助: (1) 烈士子女、残疾学生。

(2) 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3) 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 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

女等。

四、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建立档案,并报上级部门备案。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生。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的措施

2016---2017学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的情况,从心理角度看,他们中容易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不良现象;从德育角度看,容易出现自私自利、容易冲动等个性特征;从智育角度看,容易出现自控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对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摸清他们的情况,用真诚去感化。

各班班主任首先摸清学生情况,对本班学生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单位的、农村的,单亲的、贫困的、留守的等都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再分类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谈话,做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充分利用晚上查寝时间(几乎是1小时),因为学生寝室几乎是他们学校生活的全部,个性张扬的空间,有时站住他们中间,有时坐在他们的床沿上,真心诚意的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愿望,了解他们的行为。经常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对他的爱是无私的,是发自内心的。力是是相互的,爱也有相互的作用力,给予他们一份爱,他们回馈的将是爱的漫反射。让学生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把教师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关爱他们,用心与心去交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倾诉的人。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贫困学生因家庭贫困或其他原因,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他们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各种权利,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他们平常不愿与人交往,但如果有人无意触犯到他自身的利益,他们会立刻变得蛮横起来,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鉴此,教师采取“攻心”战术,倾听他们,帮助他们,关爱他们,用朋友式的信任对待他们。利用班会,让其倾诉自己的内心。让每个留守学生、贫困学生的情况向全班同学介绍,让同学们给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多一份友谊,让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在自己的群体中找到知心朋友,叫他们少一点掩饰,多一点倾诉;少一点漠视,多一份倾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帮助。并要求周围的学生多与他们交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他们感受到友情的珍贵,班集体的温暖,学校生活的快乐。

耐心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学困生”。正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得不到任课老师的关注,他们就显得有些自卑。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耐心地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组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帮他们补课,在班上形成“一帮一”的帮扶形式,让他们的学习成绩尽快赶上来,并督促他们慢慢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学习成绩上来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大大地提高,做其他事情的劲头也更足了,其余的问题也都将迎刃而解。

感受成功,培养他们的进取心。他们在家往往得不到监护人的认可,他们在校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学生的赞赏。教师要经常用语言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认可,寻找到自信和优势,找到成功的感觉,让成功的喜悦强化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当然,有奖励就会有惩罚,当他们犯错时,要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事论事的批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惩罚要讲究艺术,惩罚要及时、要适度、要公正,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惩罚是为他好,最后一定要让他自己下决心改正错误。

三、熏陶他们,用理想守住追求。

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熏陶他们,用前途理想激励留守学生。如召主题班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感恩意识,激励留守学生、贫困生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在班集体中,让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家庭贫困的影响化作对集体的信赖,化作对前途理想的追求。利用读报时间,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丰富学识、富于同情心和关怀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引导留守生、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礼貌待人习惯、节约习惯、运动习惯等。利用读报时间对当天的先进事例和违纪现象进行点评,反复抓,抓反复。时间长了,好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组织班级活动,培养他们具有感恩的心。以活动为载体,如“诉说父母养育苦,抒发前途拼搏志”、“我的前途我作主”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倾诉父母养育苦,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有效利用“亲情电话”,让他们每周至少给亲人打一次电话,问候亲人和汇报自己学习情况,同时感受亲人的关爱、接受亲人的教育。

总之,留守儿童、贫困生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对留儿童、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教师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班主任,更应懂得如何管理和教育他们,让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香山中心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制度和措施

(2013----2014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扎鲁特旗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精神,落实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切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三关“儿童工作,大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三关”儿童让他们得到更多关爱、得到更多扶持、得到更多锻炼,努力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庭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三关“儿童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关爱学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孙明文 副组长:张雷

成员: 王宗旭 马成飞 鲍洪凤

三、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 (一)工作对象

关爱“三关”儿童工程实施工作的对象: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

(二)主要目标:

1.建立“三关”儿童档案;

2.100%的留守儿童都有临时监护人;

3发放一份调查表,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情况、父母工作情况、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情况。

4、开好一次座谈会,通过交流,向农民工朋友宣传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政策,介绍学校情况,了解农民工朋友在教育方面的困惑以及对学校的要求。

5导全校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学生,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助残志愿行列。

6通过活动培养残疾孩子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工作措施与办法:

1、密切关注、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

2、对这三类学生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

3、学习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4、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他们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

5、确定监护人员、 家校通力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6、健全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信息。

7、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感情沟壑。

五、制度与方案:

1、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各年级办公室电话为留守儿童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2、各班教师每周与1—2名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3、由年级主任牵头,各班班主任及时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里的烦恼,及时对其进行解答和帮助。

4、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有教育经验的老师主动接近问题学生,对其学习、生活加以关注,建立档案,有意识的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在学习习惯、道德认识、思想状况上有所提高,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5、开展关爱残疾小伙伴“五个一”活动:开一个帮助残疾小伙伴的博客;搜集讲述一个残疾儿童的故事;送给残疾小伙伴一个甜甜的生日蛋糕;做一件好事帮助残疾小伙伴解决一个生活小难题;与残疾小伙伴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6、教师在班上要大力开展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逢假日还可以举行生日party、卡拉ok、讲故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三关”儿童学生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五、具体要求

1、全校广大教职工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要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三关”学生工作。

2、各年级各班要结合本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明确职责分工。党支部、工会、政教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密切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让我校所有“三关”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不断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爱“三关”学生。

香山中心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制度和措施

(2014----2015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扎鲁特旗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精神,落实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切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三关“儿童工作,大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三关”儿童让他们得到更多关爱、得到更多扶持、得到更多锻炼,努力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庭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三关“儿童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关爱学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孙明文 副组长:张雷

成员: 王宗旭 马成飞 张海峰

三、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 (一)工作对象

关爱“三关”儿童工程实施工作的对象: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

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

(二)主要目标:

1.建立“三关”儿童档案;

2.100%的留守儿童都有临时监护人;

3发放一份调查表,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情况、父母工作情况、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情况。

4、开好一次座谈会,通过交流,向农民工朋友宣传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政策,介绍学校情况,了解农民工朋友在教育方面的困惑以及对学校的要求。

5导全校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学生,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助残志愿行列。

6通过活动培养残疾孩子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工作措施与办法:

1、密切关注、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

2、对这三类学生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

3、学习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4、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他们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

5、确定监护人员、 家校通力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6、健全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信息。

7、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感情沟壑。

五、制度与方案:

1、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各年级办公室电话为留守儿童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2、各班教师每周与1—2名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3、由年级主任牵头,各班班主任及时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里的烦恼,及时对其进行解答和帮助。

4、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有教育经验的老师主动接近问题学生,对其学习、生活加以关注,建立档案,有意识的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在学习习惯、道德认识、思想状况上有所提高,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5、开展关爱残疾小伙伴“五个一”活动:开一个帮助残疾小伙伴的博客;搜集讲述一个残疾儿童的故事;送给残疾小伙伴一个甜甜的生日蛋糕;做一件好事帮助残疾小伙伴解决一个生活小难题;与残疾小伙伴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6、教师在班上要大力开展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逢假日还可以举行生日party、卡拉ok、讲故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三关”儿童学生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五、具体要求

1、全校广大教职工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要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三关”

学生工作。

2、各年级各班要结合本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明确职责分工。党支部、工会、政教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密切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让我校所有“三关”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不断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爱“三关”学生。

上一篇:教师的幸福人生下一篇: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