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本科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专业本科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21世纪,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教学质量保障是高校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探讨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问题。

第一篇:会计专业本科论文

本科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从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该模式将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并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构建要点。

关键词:综合实验;互动;创新实践能力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各高校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主要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管理会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审计课程实验等。虽然实践教学的力度逐年加大,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被动实验,缺乏主动性

现行的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布置实验,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教师根据每位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这种实验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验过程依靠现成的资料及教师的讲解,缺少交流讨论,学生被所学的知识束缚,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一人堂”,缺乏互动交流

会计专业实验应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而现行的实验教学往往学生参与不足,教师辅助过多。一方面,大多数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封闭,学生之间缺乏讨论交流;另一方面,教师“一人堂”现象严重,缺乏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多门专业课各自为政,不利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会计实验课主要在实验室模拟进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管理会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审计课程实验等。这些实验课程缺乏企业实战环境设计,知识过于书面化,没有体现会计专业课之间、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缺乏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实践科目的演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却不能接触现实经济问题,面对实际问题仍束手无策。尽管模拟训练中也运用了一些教学案例,但大都是单独一门专业课的实验案例,将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等实验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的案例很少。这种会计实验模式虽然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的训练,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职业充满不确定性和需要判断的时候,缺乏解决较为复杂的实务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多数教师对会计专业实验的考核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分,但是往往实验结果占比过大,而对过程性考核不重视,不利于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教师

会计专业实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目前,一般院校的教师学历都基本符合要求,但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使得综合实验教学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验教学启发角度单一,点评不够深入、全面,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本文针对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育人理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模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综合实验模式,旨在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营造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空间,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

将案例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会计实验教学中,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了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模式进行改革,力争实现以下突破:

1.以综合案例为主线,强调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科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实验的综合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以下简称互动式综合实验)以综合案例为主线,改变会计专业实验课程间互相分割的局面,体现学科交叉,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税法等以往实验中彼此孤立、分割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业现实的经济活动,学生在综合案例实验系统中可以模拟企业筹资、投资、运营等经济活动,进行真实的角色扮演和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主动性

互动式综合实验以综合案例的形式进行实验,一改以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针对教师的预设问题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最终找出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扮演着领航人的角色,把各专业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实现多重互动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互动式综合实验中扮演某个角色(CPA审计师、CEO、CFO等),分析案例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针对内部控制、公司战略等存在的不足,提出对公司的改进建议;同时小组之间相互对案例的分析与决策做出反馈,互相回答提出的问题,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热烈争论之后进行讲评,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教师之间)。

三、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

该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将书本的知识用到实践中,用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会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该实验模式的构建有以下主要环节。

1.综合案例采编

综合案例的采编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采编的综合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及时性、客观性和综合性。

(1)典型性

案例只有给人以启迪和共鸣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典型性案例体现某一类现象的本质,透过案例表象揭示出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会计实验综合案例理应代表某一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特点,以此作为同类业务或事项的代表,以利于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点的扎实把握与融会贯通。

(2)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综合案例在时效性方面是及时的。案例如果有了后续发展,则需要跟进;同类案例有了新的案例,则以新案例取代原有案例。

(3)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综合案例必须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断,必须源于实务、扎根现实,教师在开发会计教学综合案例过程中应忠实于企业实际。案例可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教师的企业调研和实践经验,也可以来源于学生实习的经历,或者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调研等。

(4)综合性

综合性要求综合案例改变会计专业实验课程间互相分割的局面,体现学科交叉,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管理学、税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等以往实验中彼此孤立、分割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

2.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重互动

(1)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①创造人人参与的条件。一是采用小班教学,30~40人一个班级,给予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二是在开设互动式综合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已经接受过单项案例教学以及相关模拟实训,为参与互动式综合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几种观念。一是学生是主动参与者,不再是旁观者。比如学生接触实验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实验案例中的各种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二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互动式综合实验注重分析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得实验本身的标准答案。三是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是团队之间在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思想共享,相互承认分歧,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

(2)实现多重互动

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一是教师将案例或要求至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给学生,说明案例的基本要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如何查阅相关的资料、政策、法规等。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互动。在学生展示、分析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既定目标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学生意想不到的思路与见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体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妙处;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②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一是小组成员内部互动(分小组讨论)。先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指定个人能力较强、办事认真的学生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调。然后,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综合案例或者学生按要求自行编写的综合案例,在认真阅读、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后,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启发,集中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使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加周详。每个小组对案例分析要有自己的预案,并制作成PPT,以便在课堂讨论时展示。二是小组之间互动。先由每一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观点。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在问答中不断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各种有效解决会计案例问题的方法。

3.科学合理的考核

会计专业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分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两部分(按适当比例分配)。其中教师评分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互动式交流和综合实验分析报告(按适当比例分配)。课堂表现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生课上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并体现在考核分中。互动式综合实验最终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课堂讨论撰写综合实验分析报告。这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搭便车”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了每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有助于以加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其后续撰写报告的顺利进行,往往会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讲解,积极参与小组之间的质疑讨论。综合实验分析报告要求做到:问题界定清晰,原因分析深刻,对策具体可行,说理充分,逻辑性强。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即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打分,采用百分制,最终以平均分作为学生评分这部分的成绩。

4.完善案例库建设

综合案例是实施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基础。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综合案例教学素材不充分,致使其推广运用受限。因此,必须加强综合案例资料库的建设,增加对综合案例资料库建设的投资,丰富综合案例资源。同时,要加快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快高校会计资源的整合,使各高校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会计实验教学质量的最大提高。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构思。

基于云计算的会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体系,如图1所示。

依托区域内各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云服务中心。区域性教育云是区域内各高校的公共云,而各个区域性教育云将与国家教育云连接(国家教育云是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筹建的面向全国的教育服务平台)。区域性教育云以区域为单位,负责对本区域的资源进行接入管理与维护,负责接收国家“教育云”资源,并将国家教育云资源向校园云推送。高校通过统一接口连入区域性教育云服务中心,获取相关实验教学资源,并共享各自的特色资源。不同区域的高校则可以通过国家教育云相互连通并实现共享与交流。

整合区域内各高校所有会计专业的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及案例等资源,在SaaS应用层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库系统及其索引目录,师生就可以方便地查阅相关综合案例及其他实验教学资源的详细信息,自主开展会计实验教学。

此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师资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共享实验教学师资是建立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云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云计算的大容量、实时处理等特点,可以将区域内各高校的实验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名师、专家等的案例分析、讲座通过视频采集和处理,存储到云服务器中,区域内各高校的师生通过点播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名师课堂”。

5.注重教师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

(1)优化教师的学习方式

学校应开拓讲座、论坛、培训、进修、访学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渠道,让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内容上,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之外,还可以通过观摩教学、座谈、调研等方式,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适应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要求:使综合案例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接轨,多角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给予深刻、全面的评论。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从激励和考核制度上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取得国内或国外权威机构的职业认证;另一方面可在人事制度安排上采取较灵活的政策,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管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四、结语

会计的职业背景决定了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本文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打破各专业各自为政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承智,谢涤宇,郑爱民.会计本科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运用研究[J].企业研究,2014,4(8):178-179.

[2]袁明智.会计案例教学探讨[J].财会教育,2013,3(6):127-128.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6.

[4]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20-25.

[5]曹阳.AppleCloud云计算平台旳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祝素月,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系教授。

郑瑞(1991— ),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专业硕士。

作者:祝素月 郑瑞

第二篇: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综合性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共性与差异的实际,指出教师应把握好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此课程的不同需求,明确其共性与差异,有针对性“因专业施教”,力求在会计信息提供与会计信息应用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教学 共性与差异

一、引言

自1998年教育部将会计和审计整合为“会计学”专业并将其归为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学科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走上了通识教育的轨道。目前相当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将会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要修读会计学课程,而此时并未分专业,大二分专业时只有管理类学生将来选修会计专业。换句话说,讲授会计学课程的教师只明确自己所教的是经济大类还是管理大类学生,并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将来会从事会计专业。众所周知,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教师教学时如何区分?本文做以下探讨。

二、会计学教学差异及共性分析

(一)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差异

1.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传统上称会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入门课,会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掌握,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技能、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明确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和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能够掌握工商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只是众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感觉”,使学生学会怎样用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会计报告的利用,分析和解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2.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如上所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应用者。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到会计账簿的登记再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为流程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可稍有提高,补充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分录的编制,增加与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衔接,避免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脱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鉴于学生一般只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感兴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具体核算程序。教师在用一定学时讲解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后,按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报表项目顺序,讲解每个项目的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在这其中强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以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为例,“金融资产”的讲解应是重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可以选择的,教师的讲解应注重对此三个项目的会计处理为什么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经济后果。

3.选用教材应有所区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线。目前我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会计学课程统一选用的是《会计学原理》教材。对今后选修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适合的。因为其注重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其中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会计的两大平衡公式及复式记账原理;基本方法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而会计核算方法中以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为重点;基本操作技能讲解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应用,即如何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这为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理解后续专业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教材包含了过于复杂的具体核算过程,只是就会计论会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的需求。鉴于此,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建议对管理类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因为按近五年选专业情况,管理类学生中到大二选小专业时70%是选会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目前还很少有本科阶段非会计专业专用的《会计学》教材。因此选用时注意这类教材在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包含会计基本概念在内的会计学的整体框架;会计循环过程;基本核算业务(报表项目阅读)。其中基本核算应注重会计核算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注重会计核算中会计师会计选择的经济后果;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理解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明白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帮助。

(二)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共性

1.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要胜任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等多种能力,这需要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如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会计实验实践环节等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哈佛大学的John Boehrer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者某一特定的企业案例进行互动式探索过程”。对于没有经济学、管理学常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开发“案例引导教学”模式。提前将案例资料和应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如讲解存货核算时,在把几种存货计价方法讲解完以后,将一个实际企业进行存货计价选择的案例数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段时间通过自己前期的资料搜集来思考问题,为课堂案例教学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分组的课堂讨论和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和教师点评不仅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及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鉴于课时原因一般安排3个学时的实验课,但选用的实验软件有所区别。目的是让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是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理解会计信息如何为决策提供帮助。为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指导教师应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醒,实验中加强指导,实验后认真总结。同时,学生在实验前要了解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

2.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会计诚信危机危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无疑是决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的重要因素,现行MPACC的课程中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而很少有高校在本科阶段就设置相应课程,当然这和高校对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有关。以武汉大学为例,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总学分为140学分,但通识课程就要67学分,占总学分的47.9%,在专业课程学分只有总学分的52.1%的情况下,很难再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所以受制于学分因素,只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就一向致力于提倡“道德教育是会计课程的基石,是会计职业教育的灵魂”。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会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再多强调职业道德也不为过。如在会计凭证审核环节,对于违法凭证会计师可拒绝受理,“如果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师受理违法凭证,作为会计师,你如何做”。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强化他们对客观、公正的认识。

鉴于目前还存在腐败现象,社会影响较大,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样有需求。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确虚假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强调其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管理者特定的工作职能,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力量来保证其正确行使职权。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销售环节时强调企业销售高管制定销售政策的道德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员工薪酬核算时,让其明确在绩效和薪酬中的不公正做法。

3.应注重新规范、新准则的传播。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会计知识传授和会计法规传播相结合。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会计学课程除具有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极强的法规性。会计师在提供会计信息、管理者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均应明确这些会计信息是在怎样的法规环境下生成的;是否有新法规的出台;新旧法规的差异又如何影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应用。由此,教师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改进原有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使之得以不断更新。

《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从2005年以来相对稳定,但由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各项准则却在不断变化中,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制度与准则并存”到“以准则为主”的转变,特别是2006年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后,2014年以来又颁布了“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版)”“财务报表列报(修订版)”“职工薪酬(修订版)”“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版)”“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且要求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执行这些准则。这些变化应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如对会计专业学生讲解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时,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变化的影响;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解报表项目阅读时,应明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带来的影响。另外,继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又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从内部会计控制转为内部管理控制。对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应向学生灌输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的背景和精神;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可通过一些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向学生强化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三、会计学教学共性与差异应对策略

(一)要关注学生专业差异

因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学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而教学目标的差异决定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分。针对目前所有修读会计学课程的学生统一采用《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现状,我们建议为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以保证本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讲解。为非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教学内容应轻会计核算,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以及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二)重视案例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都应注重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环节,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及课堂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同时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奠定基础。案例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全新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颁发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针对会计学课程法规性强的特点,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教师都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 2003(5).

[2] 张健.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0(10).

[3] 蒋大富. 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 财会月刊,2011(07).

[4] 阎达五. 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周亚荣 郭均英 卢雁影

第三篇: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摘要:21世纪,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教学质量保障是高校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探讨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问题。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质量;保障

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依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对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高校必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的建设与研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机制,达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增强专业竞争力的目的。

1.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

1.1教学专业发展模式

教学专业发展模式,是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没有经过太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弊端,在高校管理体制内和政策规定内,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师评价机制,做出有利于教学工作和教师发展的安排,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2学生发展评价模式

学生发展评价模式,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评价。该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研究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价值等为目标,分别在学生入学,学习期间以及毕业时进行测试,通过检验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教育增加值进行评估。

1.3项目评价模式

项目评价模式,主要是针对学校的重要活动以及获得的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在于改进和满足高校及高校各部门管理决策的需要。主要包括学生计划的评价,教师与教育课程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等。

2.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及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首先,从监控主体来看,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即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者。根据监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以及学生本人。其中,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监控对象是整个高校系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既是“教”与“学”的主体,也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主体。

其次,从监控内容来看,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对于教师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监控,教学条件监控,教学过程监控以及教学效果监控四种。其中,培养目标监控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的监控。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计划是否可行,培养特色是否鲜明等。第二,教学条件监控,主要指的是对师资队伍,管理队伍以及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监控。第三,教学过程监控,主要是针对教师对于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作业的批改,课程的考核等实施监控。第四,教学效果监控,主要是监控学生的考试考核成绩,毕业论文质量,实习实践效果,职业胜任能力等。

最后,从监控结果看,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监控效果就是质量。只有教学质量的最终提升,才能达到监控的目的。一方面,监控要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教学质量,对整体的教学系统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另一方面,对现存的问题,应积极提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和控制。

3.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措施

会计学专业质量保障应当采取教学专业发展模式和项目评价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系统科学有效的发展。通过建立包括质量保障目标、質量保障组织、质量保障规范和质量保障监控在内的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围绕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的要求,加强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3.1做好基础性工作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进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两大重要基础。没有全面、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就无法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所以,首先一定要高度重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修业年限、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学时分布、教学计划、实践环节等方面制定科学明确、切实可行的,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理念,符合会计学专业特色、会计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根据会计学专业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人文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素质要求,以及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能力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校应当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吸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对现有的教师队伍,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提高会计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建立会计学专业规模恰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3健全质量保障规范

高校应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根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建立健全包括备课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外辅导环节、考试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使教学活动各环节有章可循。

3.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会计学专业相应的评价教师机制、评价学生机制、评价管理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激励奖惩机制等,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监测意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收集并积极整改应对包括用人单位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促进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会计学专业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校从内部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对人才培养活动实施全面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良好的评价和诊断,真正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彬,赵蓓,曹明才.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8(20):99-105.

[2]张进,杨宁,陈伟建,樊华.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7-141.

[3]付光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7(07):122-123.

[4]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 中国高教研究,2016(2):1-11.

作者:胡晓琴

第四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是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本文在简要介绍和分析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基础上,从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和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8 . 042

[

一、引 言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修科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尤其是自从我国实行学位制以来,毕业论文又被列为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审查项目。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涉及写作准备、明确选题、制订计划、搜集资料、确立论点、拟订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以及论文答辩等教学环节,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毕业生学习“做学问”、进行学术研究和表述科研成果的初步尝试,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治学态度、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培育创新意识的过程。然而,从近几年笔者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情况来看,会计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一是毕业生写作能力欠缺,所学专业知识与所写内容相脱离;二是教师论文指导不到位。另外,教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弱化现象。

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大都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到了大四,除了要完成几门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并参加期末及毕业考试之外,不少毕业生开始忙于找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忙于复习准备参加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因此,这些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有效地保证,论文的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经过4年的学习,学生们在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了从事有关专业问题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但是,在已往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专业课讲授中注重概念,不注意方法且方法的讲述不够系统、明确,这些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1],学生被动学习,“上课抄笔记”、“复习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早就是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这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教學模式,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学生靠死记硬背和简单模仿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数不少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上没有学术论文写作的经历,或者说没有科研的感性认识,缺乏独立研究学术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与基本科研素养的锻炼和培养,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知道如何按部就班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二是找不到或不会找参考资料;三是不清楚论文的具体要求,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甚至有极个别学生通过互联网,将论文写作变成了网上的剪裁拼凑,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三、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改进策略

(一)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始至终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指导的不足或“过度”不仅会影响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的受益程度和最终论文的质量,而且也会影响指导效果与效率。因此,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教师“指导什么”和“如何指导”等相关指导原则和策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思想指导、过程指导和内容框架指导等3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学生如果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不清楚,那么他们就不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因此,教师一开始就应该帮助毕业生充分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使其产生适度的“焦虑”,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思想,端正态度,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必修科目。其次,应加强论文过程指导。对于绝大部分本科生来说,论文写作可以说是他们平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当他们明白了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非常想做好这件事时,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常常可能是茫然不知所措或一筹莫展。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如何由抽象到具体、由笼统到清晰、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地完成论文,实施过程指导和全程监控。最后,应进行内容框架指导。有人将完成一篇论文比喻为建造一座大厦,架构论文整体内容的框架就如同对大厦的主体框架进行蓝图设计。只有将这个主体框架建立起来之后,才能对大厦进行局部的整理和完善。这方面的指导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搜集资料、理清思路,明确所讨论内容的主次先后和逻辑顺序,做到论点、论据与论证三者有机结合;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科学有效的论文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消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模糊认识,克服焦虑和困惑的情绪,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会计是一门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学科,也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很多方面具有与语言相同的特征。比如,它是用一套固定的术语,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于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复式簿记、权责发生制和财务报表等固定的模式结构相当于“词汇”,会计准则相当于语言中的“语法”[2]。毕业论文写作是属于进行学术研究、表达科研成果方面的,其课题研究与写作方法与一般学术论文基本相同。学术论文采用正式的书面文体,从布局谋篇到句子、段落之间的衔接,从提炼主题句到每个句子的结构、用词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遵循严格的写作规范,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运用专业知识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而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教师指导不可能替代学生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能力薄弱是论文写作中的一大障碍,也是产生抄袭动机的一大动因。如何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会计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是:从专业基础课到高年级的专业课,每学期专职教师都应要求学生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财经话题展开研究,并要求学生写出研究报告(可控制在3 000字左右,成绩计入期末总分);另一方面,可考虑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七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教师不仅讲授常规的研究方法和行文规范,而且让学生针对性阅读、分析和评价往届毕业生的论文,写出言简意赅的论文摘要,同时要求学生考虑选题并开始指导学生选定课题、收集资料、拟写提纲,并把这些成果作为学术写作课考核的一部分。

(三)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意识、能力和技巧

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大量相关的资料,毕业论文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查找资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培养毕业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分类、联想等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但是在多年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在查找资料方面感到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迅猛发展、突飞猛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几乎是“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无大学无会计专业”,本科扩招,研究生扩招……近两年刚兴起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又开始新一轮的招生大战,它们招收的很多学生都是会计学专业[3],会计专业所需的图书资料的严重不足是可想而知的。尽管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使用的普及提供了部分资源,但这方面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果从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开始各门课程都布置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意识、能力和技巧,到写毕业论文前,再进一步作系统指导,学生就不会觉得茫然无措了。

四、结束语

总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会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议从事会计教育研究的有识之士和相关研究部门能够对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学士论文教学现状作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制定卓有成效的对策以激励和引导学生作好毕业论文,帮助他们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真正达到提升综合素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培育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真正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这个环节达到以写促教、以写助学、以写育人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文超,吴君民. 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28-29.

[2] 葛家澍.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 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作者:田春晓

第五篇: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到来,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成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创新教育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现存的问题以及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对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创新性师资、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创新教育的支撑和保障,以期为高校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本科生 创新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通过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为创新内容,并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活动。面对我国当前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不断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只有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客观经济环境并独具创造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较早地进入工业化时期以及一直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传统,使得创新教育在国外最先得到改革和发展。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获取新知识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理想的大学生不应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读别人的教科书,老师只管“给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学生的毕业成绩不能完全以课堂考试来衡量,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纵观我国会计教育历史,总体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面对着21世纪对外改革开放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有限、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差等方面诸多现状和问题,亟待需要提高会计创新教育加以改变。

一、创新教育特征与作用

( 一 )创新教育的作用2006年科罗拉多大学设立了与传统专业完全不同的创新学士专业。创新学士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跨学科核心课、创新核心课组成。科罗拉多大学所建立的“创新学士”专业对传统培养模式做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学生不仅学习主修专业的深度知识,还要学习跨学科知识以及交流表达技能和全球化所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置身于多学科团队之中,学会在团队中工作的技能。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中,把“创新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日本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法国发表声明中指出:智慧与创新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应鼓励创新、负责与协调精神,一方面通过创新取得研究突破,另一方面在创新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高教改革中,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技能相结合的学识宽广的专家。因此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可见,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新教育世纪”,我国也把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其基础必然在教育。知识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创新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 二 )创新教育的特点本文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1)创新教育是全面性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人人一样,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2)创新教育是探究性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探究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3)创新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4)创新教育是民主性教育。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总之,创新教育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高科学素养、高道德素养、高文化素养、高能力素养、高学习素养和高做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必要性

(一)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会计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型的培养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课程为主。大多是“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虽然会计教学中已经开始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应用的层次还很低。从教学手段看,则以“教材+粉笔+黑板”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及,但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尚未运用,造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教学效果欠佳,不能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应有的把握,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才是学生素质的体现,才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法宝。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忽视思考、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只知道在课堂上记笔记,未能真正关注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实践环境和条件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现行的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虽然高校基本上都有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但它强调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账务处理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和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非正常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很少涉及。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以致一些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会计实验教材也不够完善,内容陈旧,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能反映现实中企业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另外,在校外实践环节,实习基地难落实,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公司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对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不积极,即便是落实实习单位,也只是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到财务部门观看凭证填制或手工操作,且实习期间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难以安心实习,并且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难于监控,实习几乎成为变相“放假”。针对学生存在的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通病,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席话同样也适用于会计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会计专业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复合型的,而且应是高素质型的。高等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将创新教育做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面对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规模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呈现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所谓“管家型”人才已不适时宜,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我国所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体现在会计学生吸取新知识、具备新思维、掌握新方法的创新能力提高方面,以及对国际会计知识掌握和应用以解决现实财务问题方面。

三、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课堂引导很关键。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只图填灌式教学,应具有创新精神,开展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应把会计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知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其次,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普遍采用“任务教学法”、“独立学习法”和“个性教学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又如盛行世界的“问题教学法”,则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还有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也值得推广,案例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会计案例教学通过典型个案分析,不仅能够达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而且还能实现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和解决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在传统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将财务会计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 二 )推行本导制,通过增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从初步科研训练入手。对学生加强初步的科研训练,能使教师在增强自身与社会、企业、市场联系的同时,把学生也带到探求未知的领域,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和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自发训练思维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实务化和社会化。为了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专题论文写作之外,还应主动将学生吸纳到自己承担的与其所写论文相关科研项目中,让他们担任研究助手,以拓宽学生对自己论文论题的研究视野,训练学生专业兴趣和缜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导师还应积极鼓励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参与学校和学院的一些专业性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和具有科研含量的科研项目活动中,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分析大赛、会计征文比赛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将研究内容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使研究成果化和社会化,以体现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成效。

( 三 )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通过实训培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处在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性教育转化的阶段,高校本科生的实践性教育的重要行日益凸显,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在加强会计专业素质、理论素养的同时,必须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反思和促进他们的理论学习,达到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建设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中心、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心、ERP沙盘实习区等实习项目外,还应开展一些创新项目,如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实验区项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财务分析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如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手股票交易,进而熟悉券商业务和券商客户业务。为达到实践锻炼的效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第一,准备启动资金,由学生自筹经费,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融资能力;第二,风险承担方面,实验区为学生承担相应的风险,如学期末基地承担部分学生亏损的资金,而对成果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第三,设计一学期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这种模式开展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刀真枪式训练,深刻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会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且有助于会计指导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及时把握财政、税务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真正融合。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使学生将所学财务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增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会计创新型人才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当拓宽思路,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创新、有效果的公司企业作为合作的首选目标,如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进而能够借助企业的力量参与会计实验区建设规划,并可借助企业成果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高校还应当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会计核算规范和财务制度健全的企业,作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固定化和长期化,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实习规程以保证实习质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最后,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高级财务人员到学校给会计学生授课,或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 )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广义上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同样如此。因此高校应当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将创业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先行院校学习,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等教育、学习体系,并充分利用科技园等孵化机构,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创业教育方面,国内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创业教育经验,更值得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广和借鉴。

( 五 )加强国际化教育,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财和金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通行惯例,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国际化教育对于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高校应当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通过和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合作研究、担任学术领导和兼职教师,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并逐步开展涉外课程,充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翻译与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出国交流与深造,并且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计划,让学生也走出去,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教育,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创新、创造思维能力。

四、我国会计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

( 一 )创新性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并且发现新的可行方法的人”。创新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快知识更新,调整知识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加强能力培养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以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维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授知识总是有限的, 提高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 二 )创新性课程建设创新教育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把教育重点放在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要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缩减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应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正确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其次开设实务中需要的课程,特别是和会计实务联系较大的课程,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解;最后增加实践课时,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是难以培养出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人才的,因此要增加实践课时,充分锻炼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加强会计专业外语课程,可以为推进国际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根据高校的实际及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 三 )创新性教材建设创新性教育必然需要教材的创新。现在的教材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有些教材的内容老旧,观点单一,仅仅是将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罗列,并且缺乏典型、有时效性的案例。创新性教材建设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教材的质量水平,将创新的思想寓于教材之中。一本好的教材也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的最终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可以创新的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进行加工。

( 四 )创新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除建设传统的实训基地之外,还应该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创新型实验区项目,并积极寻求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技能加高适应性会计人才的质量保证。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内容上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重构,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出高技能加高适应性的会计人才,还可以解决会计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 五 )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高校会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会计教育在建设创新性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性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应当着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创新性会计科研团队。通过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构建合理的研究梯队,加强团队的文化和机制建设等途径,形成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平台,对他们有效的进行科研训练、实施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五、结语

创新是会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会计教育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是会计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当代会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应当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进行改革,并将这些内容环环相扣、有机结合,以形成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本文系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期教改重点课题“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4年第2期。

[2]何云:《浅析创新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3]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4]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5]李恒森、王新春:《国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比较研究》,《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第4期。

[6]贾海峰:《我国本科会计教育问题浅议》,《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胡颖文 袁广达 朱庆峰

上一篇:计量经济学论文下一篇:会计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