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即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促进了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加快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必要规范理财业务发展,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篇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储蓄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销售数额节节攀升。然而,理财业务的这种发展势头对储蓄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各大商业银行争抢存款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以2007-2013年的我国理财产品发行量和全国储蓄存款余额的月度数据为基础,基于VAR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增加对储蓄余额存在因果影响,反之则不成立。最后针对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者:王君婕 张宁

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篇2:

银行理财业务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即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促进了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加快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必要规范理财业务发展,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银行理财业务;存款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风险定价能力

随着我国居民金融风险和理财意识的提高,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这不仅增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拓宽了盈利途径,还丰富了投资品种,有效满足了企业和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对资金收益率的要求。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前的利率管制体系,对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存款利率市场化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是继2004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实质化迈进的重要一步。我国金融系统以银行为主导,人民币存款利率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资金成本,对金融市场影响重大。由于竞争和市场份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所有的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下浮存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自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难点,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也成为我国完全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标志。

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为规避利率管制而进行创新的结果。1960年代末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s)首先突破了当时的利率管制,之后1970年代随着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导致大量资金流出商业银行体系,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商业银行也进行了创新,除大额可转让存单外,商业银行开创了货币市场存款账户(NOW)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进行竞争,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事实上已被突破。为此,美国政府当局不得不于1983年放开了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

我国之所以实行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管制,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存贷款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存贷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在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仍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贸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可能导致银行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从而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迅速提高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资金定价的能力,不具备利率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的商业银行,将不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将导致“脱媒”现象,大量资金将流出商业银行并投向基金、信托等市场,商业银行也迫切需要突破利率上限管制。作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理财业务对解决这两方面难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为我国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提供宝贵经验。

宋琳、姜晓燕(2005)[1]认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出现不仅对现有人民币存款利率体系形成了挑战,也开辟了商业银行利率竞争的想象空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林榕辉(2006)[2]认为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难点,人民币理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胡斌、胡艳君(2006)[3]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将逐步替代部分银行存款,从而有助于放开银行存款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魏海滨(2010)[4]认为理财产品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在冲击着现有利率市场体系,影响着货币信贷调控效果。中央银行应该全面看待银行理财产品功能演化的多方面作用,充分利用自发于市场的创新力量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促进理财产品市场;袁增霆、王伯英、蔡真(2010)[5]对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影响因素及案例按照供给和需求分析的思路作了总结和梳理,认为理财产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转型与金融产品结构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历史性功能和作用;谢伟、罗志华(2011)[6]认为理财业务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市场化定价的理财产品不断积累经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完善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周荣芳(2011)[7]认为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这种自发于市场的金融创新力量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容玲(2012)[8]实证研究发现理财投资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较大,对金融机构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尹继志(2012)[9]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应仿照美国和日本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创新同步进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和创新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向前推进; 孙建坤、曹桂山、卢博森(2012)[10]认为理财产品是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各种创新活动自下而上的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对理财产品市场化定价作了研究;肖芳(2012)[11]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理财产品不会消失,商业银行将改良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其创新会一直持续下去。

二、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2005年我国银行仅发行理财产品598款,发行规模仅为2000亿。到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已达1.18万款,发行金额高达7.05万亿元,余额1.9万亿元。特别是,受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存款利率持续为负,房地产和股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异常迅速。目前,根据益普财富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等有关统计,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高达22441款,是2010年的1.9倍,发行金额高达16.99万亿,同比增长1.41倍,余额3.3万亿,占同期人民币存款余额的4.2%。

商业银行利用稳健信誉和专门的服务吸引高端客户理财资金,并绕过了存款利率限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利率上限管制。

按风险类型分类,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型(含保本浮动型)、非保本固定型和非保本浮动型。根据风险和收益相一致的原则,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从收益率来看,由表1可以发现,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基准利率。事实上,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在设计时的收益率都要高于同期基准利率,之所以出现低于年均存款利率的情况,主要是受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例如,在基准利率未做调整的2009年,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的最低收益率都要高于同期基准利率75个基点。另外,从平均收益率和最高最低收益率来看,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与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密切相关,这表明通过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理财产品的实践,银行和金融消费者对利率市场化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商业银行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投资需求,并在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利率管理水平和风险定价能力。居民也通过购买不同类型理财产品,增强了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利率敏感度和风险意识,为全面利率市场化进行了必要准备。

三、理财业务开展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满足客户对资金收益的需求

人民币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投资者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人民币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的基础资产主要为银行间市场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央行票据、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金融市场上信托计划等。在投资者承受一定风险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扣除相应费用后以高于存款利率和略低于基础资产原价格的价格分拆转手,使投资者获得较高收益。理财业务开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居民和投资者对更高资金回报率的需求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之一。

(二)促进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由于理财产品大部分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债等银行间债券市场为基础资产,这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基于市场化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风险管理和风险计量与监测系统,培养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切实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三)加速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开展增加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理财业务的开展提高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了其收入结构。理财业务还可以实现银行信贷存量管理向流量管理转变,推进资产和收入结构转型,形成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方式。通过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定向投资于银行既有的信贷资产,可以实现存量信贷资产的转出,实现信贷规模转出,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在既定的总资产规模下实现更高的利润,从而满足信贷监管、资本充足率等的要求,减少经济资本占用。

(四)符合我国“先大额、后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思路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针对高端客户的竞争。从金额上来看,理财产品通常要求客户一定的资金门槛。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稳健的信誉和高品质理财服务来吸引大客户,并绕过了存款利率限制,这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管制的突破。由于理财产品需要一定的资金门槛,这实际上就实现了大额资金来源对传统存款的替代,其利率也实现了市场化。并且,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特别是小额存款)不会产生直接的冲击,只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行为,促进了其理财意识的提高和对资金收益的追求,而这也正好符合了我国利率市场化中“先大额、后小额”的改革思路。

(五)利率市场化不会削弱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

有观点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揽储功能将被削弱,发行能力会下降,甚至可能消失。事实上,2012年6月8日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后,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降反升,6月和7月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4343款,较前两月增加609款,环比上升16.31%。由于银行存款具有“无风险”特性,而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为“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者理论上需要承担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因此产品定价必然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理财产品始终都是银行负债业务竞争的重要产品工具,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差异化竞争将会加剧,但不会影响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

四、规范理财业务发展,稳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理财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突破自身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业务,而且开辟了商业银行利率竞争的空间,在保持银行传统业务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现有法定人民币存款利率体系形成一定突破,这种源于市场内生力量的理财业务最终将突破存款利率管制,对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与银行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等资产表外化一样,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负债的表外化,这既规避了传统的审慎监管,也削弱了货币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时,商业银行为吸引更多的资金,在理财产品设计时容易片面开展价格竞争,致使收益率偏高,造成市场竞争混乱风险积聚的无序状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市场中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积累宝贵的经验。为此,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管理和监测监管

为实现银行贷存比75%的监管要求,很多理财产品设计都是月末申购,这样申购资金在月末考核时体现为银行存款,但在理财产品成立时申购资金存款即由银行表内划至表外。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信贷调控效果,影响了传统的货币统计M2、新增信贷等统计指标,加大了货币调控的难度。因此,应进一步加大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管理,完善相关业务的监测监管,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分类标准,加强理财产品设计和理财合约的标准化,完善理财产品的相关统计工作。

(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能力

为吸引更多资金,很多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预期收益率要普遍高于大型银行,这对其风险管理水平和资产定价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虽然目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银行理财产品违约风险,但如果表外资产出现大量风险,银行为避免声誉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资产弥补表外损失,即表外风险转嫁表内。因此,应进一步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的水平。要根据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客户需求和银行自身业务需求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理财产品,真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定价能力的提高。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理财产品和大量金融“脱媒”现象的存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利率的管制。在长期负利率环境下,为吸引更多的资金,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发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当前过分依赖存款准备金的数量型工具而忽视利率价格型工具的政策下,很长一段时期内货币市场利率都要高于同期存款基准利率,这进一步刺激了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因此,今后应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实现利率市场化定价,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的成本,切实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政策调控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琳,姜晓燕.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2]林榕辉.人民币理财业务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06,(8).

[3]胡斌,胡艳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

[4]魏海滨.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功能演化引导理财市场健康发展——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分析与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

[5]袁增霆,王伯英,蔡真.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及影响因素[J].南方金融,2010,(11).

[6]谢伟、罗志华.理财业务: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转型的利器[N].金融时报,2011-08-08.

[7]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J] .中国金融,2011,(15).

[8]容玲.理财产品与利率市场化效率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12,(3).

[9]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2,(5).

[10]孙建坤,曹桂山,卢博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分析[J] .银行家,2012,(4).

[11]肖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理财产品消失?[J] .卓越理财,2012,(8)

(编辑:韦京)

作者:肖建学

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篇3:

银行理财子公司监管政策梳理及产品布局展望

摘要: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我国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监管政策,总结了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和产品发行情况,并基于对海外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运营经验的研究,对我国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产品布局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银行理财子公司 资产管理 投资策略 产品布局

2019年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正式进入资产管理行业的元年,银行理财以此为起点,步入了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在資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打破刚兑、抑制通道、实行净值化管理和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新形势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方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银行理财子公司主要监管政策梳理

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监管政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业管理类政策,另一类是业务规范类政策。

(一)行业管理类政策

1.《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产管理新规”),规定“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这是监管政策层面首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2018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作为资产管理新规在银行理财领域的配套细则。

理财新规在打破刚兑、净值转型、去嵌套等方面延续了资产管理新规的要求,并结合银行理财行业特征进行细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降低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金额,规定单一投资者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万元。二是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下简称“非标”)的余额进行限制。商业银行全部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不超过本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单一债务人及其关联企业的非标余额不得超过本行资本净额的10%。三是去嵌套,要求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或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且不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分级理财产品。

3.《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

2018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与以往银行体系内理财业务相比,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可在产品投资、销售等方面拥有诸多政策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可直接投资上市交易的股票。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非标的要求有所放松,仅要求投资非标的余额不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三是对购买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允许其在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前,通过银行理财子公司渠道(含营业场所和电子渠道)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四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发行分级理财产品。五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理财产品不设置销售起点金额。六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可通过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也可通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机构代销。七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将自有资金投资于本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但投资额不得超过其自有资金的20%以及单只理财产品净资产的10%,不得投资于分级理财产品的劣后级份额。

(二)业务规范类政策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核算估值指引(征求意见稿)》

2019年8月,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核算估值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指引》首次明确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对标准化投资品、非标、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的估值原则和方法予以详细说明。《指引》还要求对包括非标在内的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且要求使用更严格的预期信用损失法。过去减值计提是在产品实际发生违约和资产发生损失后才进行,而预期信用损失法则要求在损失尚未发生时就依据预期的损失概率提前进行减值计提。这使得减值计提的资产范围扩大,信用风险损失确认时点提前,产品净值也将下降。

2.《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

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对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非标予以清晰界定。文件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符合:(1)等分化,可交易;(2)信息披露充分;(3)集中登记,独立托管;(4)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5)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除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之外的债权类资产均为非标。

3.《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此项政策规定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投资股票、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等资产的风险系数为0。这将引导其加大对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的配置力度。同时,此项政策规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应符合以下要求:(1)净资本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自由兑换货币,且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2)净资本不得低于风险资本的100%。

4.《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商业银行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提出具体监管要求。在投资范围和投资集中度、流动性管理和杠杆管控要求等方面,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监管标准基本与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产品一致。笔者预计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将更加注重主动管理和资产配置等核心能力建设。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与产品发行情况

(一)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情况

截至2020年5月末,已有20家银行在我国获准设立理财子公司(见表1)。

(二)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发行情况

据Wind统计,截至2020年5月末,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048只。

从发行对象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面向个人零售客户发行的产品占比为86.7%,面向私人银行客户1发行的产品占比为11.3%,面向机构客户发行的产品占比仅为2%。

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主要投向以债券为主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其中有605只产品为纯债券型产品。

从期限结构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以1~3年期为主,占比为68.8%;6个月至1年(不含1年)期产品占比为10.1%。与银行非保本理财185天的加权平均期限相比,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期限明显拉长。

海外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的产品布局与成功之道

(一)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20的资产管理机构情况

根据韦莱韬悦(Willis Towers Watson)保险经纪公司的报告,截至2018年末,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500的资产管理机构总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为91.5万亿美元,其中排名前20的资产管理机构合计资产管理规模为38.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排名前500资产管理机构总资产管理规模的42%。从地区分布来看,在排名前20的资产管理机构中,有13家来自美国,有3家来自法国,有2家来自德国,各有1家来自英国和瑞士。从机构类型来看,在排名前20的资产管理机构中,有一半为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有7家为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有3家为保险系资产管理机构。

从资产投向来看,根据韦莱韬悦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20的资产管理机构股票和固定收益类资产分别达到21.2万亿美元和16.8万亿美元,分别占其资产管理规模的44%和34%;另类投资、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投资占比分别约为6%、8%和8%。

从资金来源来看,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在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500的资产管理机构中,资金来源为机构客户的占比为60%左右,其中养老金和保险公司的占比分别为35%和15%;资金来源为个人客户的占比为40%左右,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人银行、个人养老金和个人保险,占比分别为19%、8%、7%和4%。

(二)摩根大通案例:全能型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的代表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大通”)是摩根大通集团旗下负责全球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超过120个城市开展业务。截至2019年末,摩根大通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9万亿美元,具备全球、全市場投资能力,资产投向横跨股票、固定收益类资产、流动资产、货币、房地产、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等。摩根大通在经营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借助母行客户与渠道优势实现充分协同。摩根大通集团是美国资产规模和市值最大的全能型银行之一,在客户与渠道等方面都具有较广的覆盖面。摩根大通充分借助母行客户与渠道优势开展业务,客户类型以养老金等机构客户为主。从资金来源来看,2018年末机构客户资金占比约为46%,个人零售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资金占比分别约为28%和26%,且近年来二者资金占比不断提升。

二是构建多产品、多策略的产品线体系。摩根大通旗下产品线包括股票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多资产策略产品、另类投资产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货币市场产品等。在投资策略方面,摩根大通既有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也有单项资产策略,在不同区域、不同资产之间进行结构性投资,在高回报率与低波动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其中,多资产策略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25%显著提升至2018年的33%,成为摩根大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重点。

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布局展望

基于对海外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产品特点的分析,结合我国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笔者预计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布局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固定收益类产品和多资产组合产品仍是短期布局的重点

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布局应契合储蓄客户、理财客户及私人银行客户等不同类型客户对风险收益的不同偏好需求。储蓄客户和理财客户对产品收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较高,因此债券、非标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布局的重点。私人银行客户及机构客户对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的需求较高,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一方面可通过基金中的基金(FOF)、ETF等产品扩大风险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可在非上市公司股权、另类投资等产品的挖掘、投资和风险控制方面借鉴母行经验,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连通全产业链的平台机构。此外,在投资策略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还需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策略来尽量降低净值波动,追求绝对回报率。

(二)产品定位将以个人零售财富管理为主

一方面,银行是个人零售客户财富管理的重要入口。与公募基金、信托和券商等资产管理机构相比,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托母行发售理财产品,在客户资源、渠道、网点、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安全性高的财富管理服务是高净值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高净值客户关注财富的长期积累。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下降,高净值客户对资产筛选、组合配置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在提升。笔者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定位仍将以个人零售财富管理为主。

(三)中长期应向全市场投资转变

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资产获取和组合投资能力。海外领先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方向和产品线很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资产类别。从中长期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应逐步改变投资集中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现状,向全市场投资转变,提升权益类、混合类、另类投资等资产的主动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提升综合投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个人零售客户、私人银行客户、机构投资者、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等各类客户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财富管理需求。

注:

1.私人银行客户是指金融资产达到一定额度(如500万元人民币)的客户,不同银行、不同地区分支机构的标准有所不同。

作者单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责任编辑:罗邦敏 印颖

作者:高国华

上一篇:元旦活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学期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