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区观察记录

2022-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园角色区观察记录

N市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现状调查

【摘要】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从N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六所幼儿园中收集的60份观察记录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N市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各有优势;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介入指导这一维度外,不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优点与问题并存。

【关键词】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现状

一、问题提出

观察了解幼儿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因此观察记录作为观察和了解幼儿的一种有效的和普遍的途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蒙台梭利认为:“为了建立一种自然而合理的教育方法,必须把人作为个体进行大量的、精确的、合理的观察,重点是观察一个人幼年时期的情况。”观察记录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Carole Sharman,Wendy Cross及Diama Vennis充分肯定了观察儿童的重要性,他们提出:“观察是一种能够帮助你了解你所照料的孩子、让孩子受益的工具。”Warren R.Bentzen认为:“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我们将无法或者难以有效履行保育者、看护者、早期教育者、家长的职责。”我国学者对观察和记录的形式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列举了一些常见而有效的观察记录方式,但是缺少对各个类别观察记录方式优缺点的比较和深入的探讨,对开展观察记录基本方法步骤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观察记录的环节;对观察记录价值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且主要偏向于观察记录对幼儿评价的作用探讨,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观察记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针对观察记录问题的探究中,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观察记录文本层面和幼儿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较为关注其表面存在的外显问题,而较少关注其实质的内隐原因。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探究,即倾向于探究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做”,较少关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关于“为什么”探讨较少。

综上所述,从研究的整体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内容的面涉及得比较广,既有对观察记录形式的探讨,也有对观察记录基本方法步骤的研究;既有对观察记录价值作用的分析,也有对观察记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究。但是已有的研究内容中缺少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现状的调查研究,缺少对教师观察记录文本的细致分析和理论化的概括。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首先,已有的研究大多为幼儿园一线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即大部分对观察记录的探讨仅局限于经验层面,缺少理论的梳理和实证性的研究。其次,已有的关于观察记录的研究集中于关注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侧重观察记录对评价幼儿的作用,而没有更多地聚焦于对观察记录文本本身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初步了解,观察记录一般有针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记录和针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记录。本研究调查的观察记录主要指针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记录,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观察记录的现状。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N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六所幼儿园,每个区域抽取两所幼儿园,公办私办各一所。研究者将从每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0位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共收集60份观察记录样本。

2.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60份观察记录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对三所幼儿园的七位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以辅助对观察记录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内容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本研究采用来源抽样和单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N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幼儿园抽取观察记录的样本。

研究者在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的过程中,首先熟悉、分析有关观察记录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确定分析单位及范围,本研究中的主要分析单位为幼儿教师的每一份观察记录,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为段落或句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总体状况

研究者以每篇观察记录为分析单位,将来自六所不同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进行编码,并针对观察记录样本的内容设计了七大分析维度,分别是: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目的、观察对象、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针对观察记录样本的结构形式设计了五大分析维度,分别是:观察记录的表现形式、观察记录的格式、观察记录的篇幅、观察记录内容表述清晰度和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度。除了大分析维度的划分,在部分大的分析维度下还下设了小的分析维度,特别是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维度。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一级维度共计十二项,二级维度共计三十项,三级维度共计三十一项,以求比较具体和全面地统计和了解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状况。

1.观察记录内容各维度的状况

(1)观察时间

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都会记录观察时间,但是对观察时间的记录差异较大,有的教师记录得很具体详细,例如2014.9.11,11:30-11:50,不但有具体的日期,还有观察的具体时间段,能使人知道幼儿这一行为发生的持续时间。而有的幼儿教师对时间的记录则较为模糊,例如2014.12.10,只能知道是哪一天记录的。通过对样本的频数统计,观察时间具体的样本占比为25.00%,而观察时间模糊的比例为58.33%。此外还有16.67%的观察记录中是没有观察时间的。

N市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大多倾向于只记录行为发生的日期,而未关注具体的时间段。教师之所以会较少关注观察幼儿的具体时间段,排除一部分教师作了现场记录忘记写上具体时间的情况,部分观察记录很有可能是后期补写的。

(2)观察地点

幼儿行为发生的地点无外乎室内和室外,室内主要包括教室、活动室等,而室外则主要是操场或其他户外活动场地等。从对样本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室内进行观察的优势明显,75%的N市幼儿教师选择在室内对幼儿进行观察。

(3)观察目的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会写上观察目的,比例为80%,但是在文本的阅读中也发现有少部分的教师是不写观察目的的。进一步研读发现,教师是否写观察目的与观察记录的格式要求有关。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是否写观察目的主要受观察记录表格式的限制,自主选择性并不大。

(4)观察对象

通过对分析维度的统计,幼儿教师更倾向于观察个别幼儿,所占比例为66.67%,而观察小群体幼儿的比例只有33.33%。对个别幼儿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可能更容易操作,且针对性更强。但是观察小群体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同样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情况,从中可以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进行客观地、有对比性地了解。

(5)观察过程记录

N市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主要关注的幼儿行为类型有:身体动作类、艺术创作类、儿童游戏类、科学探索类,社会交往类和师幼互动类六大类。在这六大类中,儿童游戏类占的比例最大,为48.33%,艺术创作类和社会交往类都是11.67%,身体动作类和师幼互动类同为10.00%,科学探索类只占了8.33%。

儿童游戏类是N市幼儿教师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时的重点,而其他几大类占的比例都不大,在10%左右,科学探索类占最少。此外,从N市幼儿教师在观察过程中涉及的幼儿发展领域来看,教师关注的幼儿行为表现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领域,分别对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其中涉及社会这一领域的比例最大,为48.33%;语言领域次之,为26.67%;健康和艺术领域同为23.33%;比例最低的是科学领域,为15.00%。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关注的幼儿行为是多方面的,涉及了各个发展领域,但是教师关注最多的还是社会领域,包括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发展内容。在对样本统计时还发现,在教师记录的幼儿行为表现中大多会涉及多个发展领域,只涉及单一的发展领域较少,这不仅说明了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记录是多角度的,也体现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特点。

(6)教师的分析反思

首先,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没有参照标准,只是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所占比例为73.33%。但是同时也有少部分教师能够参照一定的分析维度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以表格式的分析维度来辅助分析,从幼儿发展的不同层面分层次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两大类,所占比例为25%。在统计中还发现,有的教师已经能够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占总样本的1.67%。虽然在分析中有参照标准的样本占的比例不算高,但是也能看出N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已不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了。其次,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一般都有分析的切入角度,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从对幼儿的主观印象分析,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引申到某类普遍现象分析、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特点来分析,占的比例分别为:26.67%、21.67%、15.00%和60.00%。

N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时多是针对幼儿具体的行为表现和特点来展开的,这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分析方式,但是这种切入角度的分析也多是就事论事,大多是教师对幼儿行为所产生原因的猜测或经验性理解。此外,数据也显示了教师在分析理解幼儿行为时存在受主观性影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7)相关教育措施

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表在后半部分都有关于措施的一栏,教师会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契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措施的类型主要有:环境材料的改变、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学策略的调整、同伴互助、师幼互动和交流五大类。

在这五大类中,教学策略的调整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育措施,即教师选择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支架,这一类占比为45.00%。此外,一对一的师幼互动交流也是幼儿教师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占比为40.00%,这一方式有助于教师对观察的幼儿采取更为有针对f生的措施。环境材料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占的比例分别是28.33%和26.67%,可见这些措施也是幼儿教师经常采取的,体现了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做出的调整和回应。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同伴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N市幼儿教师对这一措施的使用并不多,只占了总样本的3.33%。其次,这些教育措施的性质也各有不同。有的措施空泛,没有实质的意义,比例为11.67%;有的措施内容混乱,混同了其它内容,比例为11.67%。当然,大部分的教育措施还是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占的比例分别为:78.33%和60%。

2.观察记录结构形式各维度的状况

(1)观察记录表现形式

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在表现形式上较为丰富,既有纯文字的文字表述式,也有图文并茂式。而文字表述式中也各有不同,既有按照一定格式在记录表上进行文字记录的表现形式,也有按照教师自己的逻辑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尽管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在表现形式上丰富,但是从对分析维度的结果来看,文字表述式是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主要表现形式,占到了70%;图文并茂式占到了30%。

(2)观察记录格式

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的观察记录是有固定格式要求的,占比是96.67%,只有极少数的观察记录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从获得的样本来看,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的样本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传统式:主要部分由幼儿行为记录、行为分析、采取措施三部分构成。采用这种形式的观察记录往往会先描述幼儿行为发生的过程或事件经过,接着教师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幼儿行为发生的原因或反思自身,最后教师会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对幼儿的分析理解,提出若干条措施建议。采用这一方式的观察记录共有37篇,占到总样本量的61.67%。

传统变式:这种变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案例采集(图片)、观察实录(文字)和思考与分析三部分构成。一种由观察实录(实录+照片)、分析(理解、措施、疑惑)两部分组成。这两种变式的共同特点是将传统的横向分区的表格转换为纵向分区的表格,即将实录与思考分析在表格中对应起来。教师会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照片,记录幼儿活动的过程,并用文字描述详细介绍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补充。由于整个表格中图片、实录和分析是对应的,因此教师在思考分析时会出现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段来思考的情况。传统变式的观察记录占到总样本量的23.33%。

故事叙述式:主要由“这里发生了什么”“这里发生的学习是什么”“接下来怎么办”三大核心部分构成,以讲述教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大多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这一类形式的观察记录只出现在N市B区的一所公办园中,占总样本量的15.00%。

从样本的格式表现来看,传统式是主流,被大多数幼儿园所采用。传统式较为固定和容易掌握,便于教师操作,而新格式的出现也说明了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呈现出尝试和变革的趋势。

(3)观察记录的篇幅

关于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篇幅的统计结果显示,500至1000字的篇幅占的比例最大,为56.67%;篇幅超过1000字占的比例最小,为18.33%;500字以内的篇幅占的比例为25.00%。

500字至1000字的中等篇幅是幼儿教师所青睐的,既能较为清晰地记录和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也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4)观察记录内容表述清晰度

多数幼儿教师在表述时能够做到清晰地表达观察记录各个部分的内容,占比为60.00%。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表述时容易出现表述混乱的问题,占比为40.00%。这些混乱的表述体现在观察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上,出现表述混乱的类型主要.有:观察目的表述不完整,出现没说完整的半截话;实录与观察目的不符,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分析与记录的内容不匹配。

(5)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度

N市的幼儿教师基本上都能保证观察记录文本的完整记录,即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说明或分析,而不是有空缺的、没有分析的部分,占比为93.33%,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教师在写观察记录时会出现记录不完整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研究者发现这种记录不完整的表现形式也是隐性的,并非很明显的出现空白。例如有的幼儿园将教师的理解反思和相应改进措施合并为“分析”一大类,而教师在实际观察记录后,只写了自己对幼儿行为的一些理解,却没有写措施等。看似这一部分是完整的,但是仔细阅读即可发现缺少一些应有的内容。

(二)N市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分析

1.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

在对分析维度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研究者分别统计了公办园和民办园教师观察记录的频数和百分比,发现来自两类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某些维度上的频数和百分比相差较大。为切实了解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是否在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各个维度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者采用SPSS处理分析数据,对60份观察记录样本进行编码,对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维度进行赋值和输入。这些维度包括数据化处理过的十八项一级和二级维度,以便于赋值和输入,总体代表了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的十二项一级维度。在对分析维度进行赋值输入的基础上,研究者以幼儿园性质为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以便了解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是否在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N市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观察时间、教育措施类型丰富度、教育措施质量、内容表述清晰度、结构完整度这五项维度上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在这五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余十三项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因此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在这些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存在显著差异的五项维度,结合分析维度表的频数和百分比统计可知,在观察时间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比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具体得多,而公办幼儿园在其余四方面要优于民办幼儿园。其余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十三项维度说明了N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在大部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比较

研究者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结合研究的实际样本量,将样本中N市六十位幼儿教师教龄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四年及四年以下教龄,四年以上教龄,相对应的人数分别为33人和27人。同时,研究者根据分析维度的分类,分别选取和归纳出观察记录的十二项维度,以教师教龄为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这十二项分析维度在内容方面主要围绕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和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分析维度,而除去了观察时间、地点等维度,在结构形式方面也有选择性地采用相关维度,使这些维度更能凸显教师在观察记录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样本总量为60份,研究者在对样本进行编码的基础上,采用SPSS处理数据,将相关的维度与样本的编码相对应,分别进行赋值。以“教师教龄”为因子,其余十二项维度为因变量,利用SPSS分析。

结果显示,教师介入指导这一维度,P=0.031<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教龄的教师观察记录在教师介入指导上存在差异。其余十一项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教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在关注的行为类型和参照标准及分析切入的角度等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说明N市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并不随教龄的增长而得到提高,亦或可推论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质的方面的提升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四、讨论

(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各有优势

通过对N市不同地区、不同办园性质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抽样调查,研究者发现公办幼儿园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各有优势。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一个优势在于教师提出的相关教育措施,不论是这些教育措施类型的丰富度还是教育措施的质量,N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提出的措施都好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的另一个优势是内容表述清晰度和结构完整度方面优于民办幼儿园。同样,民办性质的幼儿园也有自身的优势。首先,N市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在形式上比公办幼儿园丰富,各种类型并存。其次,在某些具体的内容方面也比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要细致。例如在观察时间上,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比公办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具体;在观察过程记录中,主观性词语出现的频率,民办幼儿园低于公办幼儿园;分析时有参照标准的也是民办幼儿园较多。此外,差异显著性分析的结果也表明N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记录在大部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存在差异的维度也是各有优势,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性质并不是影响教师观察记录的重要因素。

(二)不同教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介入指导这一维度外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者根据收集到的观察记录样本,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将N市幼儿教师教龄划分为两大类。根据对观察记录内容和结构形式的分析维度,研究者从中选取了十二项维度与教龄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这些维度涉及观察记录的内容和结构形式方面,涉及内容方面的维度又主要围绕“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相关教育措施”这三大核心内容。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N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除了在教师介入指导上存在差异,其它十一个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存在差异的“教师介入指导”这一维度,虽然数据分析显示存在差异的,但是访谈中几位教师对于在观察过程是否介入幼儿活动的回答内容几乎相同,认为一般应客观地观察,但当幼儿遇到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必要介入。而其它十一项没有显著差异的维度,说明了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不会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而出现显著变化,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能力并没有像其它专业能力一样,随着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断提升和改善。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N市幼儿教师在观察记录能力上存在的普遍不足。

(三)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具有较大的同质性

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文本进行分类整理,研究者发现虽然每一份样本都各具特点,但是来自同一所幼儿园的样本具有较多的相同特点。首先,从观察记录的结构形式上来看,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基本上是用相同的观察记录表来写的,因而格式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表格的形式和书写方式上。例如来自N市J区公办园的观察记录都是文字表述式的、手写稿的观察记录表格。而来自N市X区民办园的观察记录基本都是图文并茂式的、电子打印稿的观察记录表格。由于表格格式的影响,因而在篇幅上也是大致相同的。其次,从具体的观察记录内容上来看,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表现时具有相似的分析模式。例如来自N市J区一所民办园教师的10份观察记录样本中,有6份样本中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开头是对幼儿平时印象的描述,大都是从对幼儿的主观印象切入,分析模式十分类似。而另一所来自N市G区的民办园中的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时大多会有相关的分析维度表或参照标准。同一幼儿园的教师观察记录在结构形式和分析内容上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因为园方一般会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教师的观察记录会相互影响。为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研究者在后期的访谈中也向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询问了相关情况,并证实了研究者的猜测。幼儿园出于管理的需要,大多会对教师观察记录有统一的格式要求。此外,幼儿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特别是新手教师会时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的优点与问题并存

N市作为幼儿教育水平较高,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其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也显示出许多优点。从观察记录文本来看,N市大多数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结构完整,并且能根据规范的格式要求进行比较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其次,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时能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特点分析。最后,大部分幼儿教师提出的教育措施是具体和有针对性的。从观察记录者层面来看,观察记录者表现出乐意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态度,这对于不断改进N市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是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虽然教师的观察记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教师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愿意将观察记录工作做好。从相关管理者来看,幼儿园管理者都能够意识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且采取一定的方式对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管理,不会对本园教师的观察记录不闻不问而放任自流。当然,N市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观察记录文本存在问题,虽然整体看上去完整而充实,但是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观察记录的每一部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观察记录中“观察目的”这一类,凡是观察记录表上要求填写的,教师都会写上她们认为本次观察的“目的”,但是这些“观察目的”中真正能称得上是“目的”的只有35.42%,许多教师写的“观察目的”实际上是教育目标或观察主题。除此之外,关于观察记录文本组成的三大核心部分:观察过程记录、教师分析反思、相关教育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其次,观察记录者幼儿园相关管理者层面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认识、对于观察记录法的掌握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何锋)

作者:臧蓓蕾

第2篇: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观察记录

小班角色游戏初探

桃幼 肖洁英

案例:

这是第一周玩角色游戏,我们的材料还没有达到完全丰富的状态。在今天开放的游戏情形下看,孩子们喜欢角色游戏,一到时间就各自冲进喜欢的地方,其中小工地、娃娃家、美食店人数最多。从游戏现场来看,孩子没有角色的认知,“娃娃家”里菜和盘子堆了一桌,孩子不去理会客人想吃什么,不停的把菜端上桌;“妈妈”总是重复的给娃娃穿衣服、烧饭,妈妈喂娃娃,爸爸也喂娃娃„„同样,在其他地方也是东西摆放杂乱,孩子不停地将东西摆出、放进。 分析:

小班初期的孩子还没有角色扮演的概念,他们现阶段最喜欢的就是摆弄玩具。其中,对于角色的认知仅处于知道我是谁,但也总是容易忘记自己的身份,尤其还不明确什么事情是自己这个身份该干得事情。 措施:

1、从身份介绍上先打开幼儿了解角色游戏的大门:介绍娃娃家中的各个角色,从角色装扮上让幼儿分清自己的角色身份。此外,利用观察知道询问幼儿是谁,在干什么?以及在讲评中鼓励幼儿说说自己今天是谁,明确角色身份。

2、充分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幼儿大胆扮演。对整个游戏进行讲评,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上进。并为幼儿进一步游戏提出了方向。如请大家说一说“娃娃家”中我最喜欢的家人是谁?为什么?肯定角色扮演成功的孩子,同时,给其他的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3、场景再现 ,回忆自己的表现。由于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刚刚在扮演的角色还有声有色,一会到讲评时已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更不要说让他来回忆自己的活动过程了。这时候,多运用照片、视频来再现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回忆再现活动的过程显得由为重要。

2011-9-17

第3篇:y幼儿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

中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

“风味小吃店”是我们班孩子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游戏。根据幼儿的需要现在风味小吃店的食品有:水饺、馒头、汤圆和羊肉串等,很多幼儿都喜欢参与风味小吃店的游戏,摆弄这些形象逼真的材料。有一次,王礼杰选择了风味小吃店游戏,他卖起了羊肉串。游戏中,他发现制作羊肉串的谢炜辰离开了,立刻跑去摆弄制作羊肉串的材料,觉得挺好玩的。谢炜辰回来后,与王礼杰吵了起来。因为,此时的王礼杰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制作羊肉串的岗位,他让谢炜辰去卖羊肉串,陆宇航不愿意,他据理力争,跟谢炜辰说道:“明明是我在做羊肉串的,我先来的。”王礼杰想了想说:“那我们石头、剪刀、布”。结果,王礼杰输了,他又去卖羊肉串了。 分析与思考:

游戏进行到一定的时间,在同一游戏中出现了不同的角色,而各角色应有自己不同的职责。观察中,幼儿之间因为“你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发生争吵,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在进步。在之前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的角色少、不稳定,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随着游戏的逐步开展,游戏角色增加了、游戏的情节丰富了,幼儿常常受游戏材料和参与游戏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而离开自己当前的角色,参与到其他游戏,甚至强占他人的角色。这些现象的出现告诉教师,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

实施措施:

1、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做什么工作?”鼓励幼儿与教师共同想办法,制作标志如牌子、图片、衣服等,表现相应的角色。

2、根据幼儿讨论,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服饰,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和同伴的角色。

3、游戏中,有意识的询问幼儿,让幼儿回答:“今天我是XX,我的任务是„„”

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在游戏时能自始至终。 活动反思:

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职责都应从幼儿的游戏中来,教师在游戏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讨论、确定游戏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的职责。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幼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一环,当我们的孩子发生困惑、疑虑的时候,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帮助和鼓励。因为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需要幼儿自我的积极探索外,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外力去引导和推进。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我饿了

【观察记录】:

今天角色游戏的活动时间又到了,程程担任的是理发店的发型师,有一个顾客来到了理发店,程程开始为他理发,程程一只手拿着梳子,一只手拿着小推子,梳一梳、推一推,认真地,有模有样地为顾客理着发,理完了,顾客照了照镜子,高兴地走了。程程看见顾客走了,又没有新的顾客来,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摆弄着理发店里的物品。摆弄了一会,程程看看还是没有顾客来,就起身离开了。

程程来到烧烤店,对服务员说:“我饿了,给我一串韭菜吧。”他接过服务员给的韭菜串,然后独自坐在烧烤炉前开始烤他的韭菜串。他烤着韭菜串,烤了一会韭菜串后,听到旁边的小朋友说这个很香,那个很好吃,就又跑到服务员面前,

大声地喊着:“我还要一串这个,一串这个。”他一边说,一边指着架子上的各种烧烤串,不一会儿,手里又拿了好几串各式烤串,他回到烧烤炉前一边烤着烧烤串,一边还跟旁边的小朋友说着话。好长时间过去了,他烧烤的热情依旧高涨,在老师的提醒下他才放下了手里的各种烧烤串,离开了烧烤店,回到了理发店继续当理发师,等待顾客上门。

【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是很强,对游戏的坚持性也比较差,不管是担任服务员、医生、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或是顾客的幼儿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容易被其他游戏所吸引,不能很好地坚守岗位,尤其是当他们在无所事事或是比较空闲的时候就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就像程程小朋友,他的岗位在理发店,是一名理发师,可他在理发店只招呼了一会客人,当看到店里没有顾客自己也就离开了,也不管后面有没有顾客再来,他在别的游戏区逗留了较长时间才回到自己原先的岗位,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今天的角色任务。

【指导策略】

1、老师的指导:

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可以去当一回顾客,到理发店里去剪发,并指名要他剪发,让理发店里的另一名工作人员去把他找来,可以对他说:“你剪的头发很漂亮,我就喜欢你给我剪,我刚才已经来过了,没找到你,你到哪里去了呀!”等他回答完后可以接着说:“一定有很多顾客来找过你了,找不到你就走了,那你店里的生意就不好了。下次你能在店里等我们吗?这样我们会经常来找你剪头发的。”教师用自己的角色身份给幼儿以暗示:不能随便离开工作岗位,同时也暗示了幼儿的角色任务,就是你是理发师,要给顾客服务。

2、材料的丰富

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各个游戏区都会有时而人多拥挤,时而冷冷清清的现象,当冷清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让他们觉得不那么无所事事,就是还要提供游戏材料,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比如:理发店里可以提供一些毛巾,让理发师在空闲的时候洗洗、晒晒、叠叠毛巾,给他们一些小抹布,让他们能经常把理发店的柜子擦一擦,把各种理发用品理一理,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比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游戏,对自己的角色任务也就会更加明确了。(孙瑞霞)

游戏观察记录

游戏地点:大一班 游戏内容:小医院

“小医院”里有个“手术室”,今天的主刀手是王小宝,小宝每天笑咪咪地,人缘特别好,今天到手术室排队的人也特别多。

范冲冲排在第一个,手里拿着一张挂号单,递给了王小宝,小宝看也没看,往篓子里一放,说:“上来。”范冲冲就一下子爬上了手术台(手术台是班上的课桌)。小宝医生三下五除二就给范冲冲做完了手术:“好了”。一听这话,范冲冲跳下了手术台,蹦蹦跳跳地去玩别的游戏了。

后面的幼儿也大都拿着挂号就做了手术,表情没有一个痛苦的,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做手术„„ 游戏分析: 游戏规则中规定幼儿要到“医生”那儿看过病,拿到手术卡才到手术室去,而大都数幼儿没有遵守游戏规则。因为生活中,幼儿看病时大都数是吃药、打针、打点滴,很少手术,所以对手术室非常感兴趣,一个个都往那儿跑,加上此游戏是刚刚玩,幼儿对自己的角色把握得不是很好。 游戏反思:

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我们教师往往急于求成,摆出游戏的道具,讲解了游戏的规则,就让幼儿自由地参加游戏活动了,在游戏活动中产生了很大的隐患:幼儿玩游戏没有深度,对游戏不理解,把道具当作玩具玩等等。这需要我们把每一步工作做细、做到位,从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模仿,到道具的使用及参与过程中的引导都要十分重视。

这次活动后,我细细地讲解了游戏规则,让幼儿仔细体会了病人与医生的表情、动作等等,在第二次活动中,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

中班幼儿游戏观察记录及反思

内容与过程:

角色游戏“小吃店”已经开展两个月了,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在今天的活动开始,我和幼儿一起回忆了“小吃店”游戏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各自的工作任务。游戏开始前,我问幼儿是自己商量分配角色还是老师分配,幼儿的回答是自己分配角色。我就让他们分组商量,我不知道他们商量得怎样,但要给他们尝试的机会,游戏开始了,我把玩具分到个组,尽管在游戏前我一直提醒幼儿不要抢玩具,但仍然有几个幼儿一见到玩具抱着玩具,生怕自己没得玩。这时,我发现有的组分配角色较好,有厨师、服务员和顾客。有的组只有厨师和服务员,而没有顾客,在我的提醒下,他们就改变了一些角色。在游戏过程中,罗曼佳琪和陆宇航扮演得比较好,叶轶凡当顾客时就很耐心地坐在位置上等待,我看到卓子欣当厨师当得很认真,而且还有对顾客说“你觉得好吃吗?”“要不要加点调料”等。还有几个幼儿也表现得不错。可还有一部分幼儿对玩具感兴趣,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在老师的提醒下,有几个幼儿回到角中。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幼儿朦胧了角色意识,以致游戏没办法玩下去。游戏结束时,幼儿学会整理玩具,但整理得不够整洁。

幼儿行为分析: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和自我的主见,在游戏中,教师不需要一味地为孩子们解决问题,而是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

教师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要以平行介入的方式帮助幼儿,让游戏继续开展下去。

反思与推进

在游戏开始,全班幼儿都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而且还有了自我的主见,但角色意识不够强,有的幼儿只会摆弄玩具,不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的有幼儿能按角色要求行动,但表演一般。还有一些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

在知识预备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继续请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带幼儿去小吃店参观。老师提供有关的资料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玩具分组开展活动。增强幼儿对角色的理解。

小班角色游戏 观察指导

(一)妈妈在忙着做饭;奶奶则抱着娃娃在旁边看;爸爸一溜烟地出去,又一溜烟回来,只是不停地来来去去;最没事的是爷爷,一会儿玩娃娃的玩具,一会儿说“我饿了,好吃的做好了吗?”就这样吃了玩、玩了吃„„我敲开他家的门,扮妈妈的妮妮连忙招呼我,又是倒水、又是让我吃饭。仲贝多爷爷也没表情,继续玩他得玩具。“这么多好吃的啊!我们一起坐下来吃吧?”于是大家都围坐下来,却把娃娃放在了床上。“宝宝肚子肯定也饿了,我来抱着他吃。”故意做不好喂娃娃吃。“妈妈,你帮忙来喂宝宝吃吧?我一个人不好喂。”妮妮高兴地拿起勺子喂起来,一边喂还一边说“快点吃!”“哎呀,有点烫,吹吹再给宝宝吃。”“爷爷,宝宝嘴巴上有汁,快擦擦”„„

分析策略娃娃家里,孩子们的分工还较明确,但却缺乏游戏情节。虽然在游戏分享时,孩子们都会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平时在家会做些什么,但游戏时,又显得没事可做。于是我作为娃娃的外婆到他家做客。在我的建议引导下,孩子们丰富了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吃饭、共同喂娃娃吃饭、收拾整理碗筷、洗碗、整理屋子、哄娃娃睡觉、帮娃娃洗衣服„„一系列情节。希望在我的引导下,能让孩子们丰富更多的游戏情节。游戏分享时,他们讲得特别高兴,其他孩子听得也特别认真。看来,中班孩子还需要老师“做得比说得好”。然后我又问“宝宝的衣服扔得到处都是特别乱,怎么办?”讨论后决定增加一个放衣服的柜子,还想到了扫帚、拖把等材料。

观察指导

(二)苗苗家,妈妈在整理宝宝的衣服,一件一件叠整齐放到“柜子”里;奶奶在做饭;爸爸又开着车出去买菜了;而爷爷正抱着娃娃在喂他吃东西,显得特别温馨。乐乐家,妈妈做饭;奶奶扫地;爸爸推着娃娃出去看演出;爷爷又没事,东看看、西摸摸,一会又玩起了玩具。旁边的奶奶叫起来了“你怎么又玩宝宝的玩具?”许少爷爷想了想说:“我又不是玩,这个玩具车坏了,我在修呢!”说完又摆弄起玩具来。但摆弄了一会儿,就把玩具搁在一边出去了„„讲评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情节可以帮助他们丰富起来,于是特意表扬了许少“今天我发现爷爷很能干,帮宝宝修玩具呢!我们请他来介绍一下吧!”“可是我没修好。”“为什么呢?”“我们家没有榔头。”“那怎么办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

分析策略提供丰富的材料,确实能帮助孩子丰富游戏的情节,再加上有了上次的经验积累,游戏中孩子们基本都能“有事可做”。所以,在游戏中,我们要学会细致地观察,随时发现孩子的需要,必要的时候“扶”孩子一把,引导孩子把生活中的各种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游戏中,再通过分享,在相互模仿中互相习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游戏的发展。但是,今天游戏,发现孩子们基本只是在模仿上次游戏的一些情节,怎样让孩子们“举一反三”地学会迁移呢?借助游戏的分享,我把许少的行为进行肯定再抛出问题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解决。讨论后,我们决定榔头可以用积木代替;爸爸爷爷除了修玩具,家里的东西都该经常检查,发现有坏的修、有脏的洗、乱了一家人可以大扫除„„

第4篇:幼儿角色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

幼儿角色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篇)

班级:小三

活动区名称:娃娃家时间:0

9、

10、11记录人:李小菊

观察指导重点

1、引导幼儿学做爸爸、妈妈。

2、引导幼儿学习抱娃娃的方法。

观察记录娃娃家游戏开始了,慧慧和铭铭手拉手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游戏区。慧慧看见躺在小床上的娃娃,开心地一把抓起娃娃的衣服,用自己红嘟嘟的小嘴不停地亲娃娃的脸。然后她拎着娃娃的小脚,走到“爸爸”的旁边,用手摸摸碗摸摸菜。随即把娃娃甩在了地毯上,高兴地摆弄起小碗、小勺。慧慧一手拿着小碗,一手拿着小勺,不停地把小勺往自己嘴巴里送。她一边送,一边还使劲地说着“啊呜,啊呜”。慧慧看见“爸爸”拿着刀切茄子,飞快地扔下小碗小勺,也拿起刀切起茄子。

指导策略

用游戏的口吻来引导幼儿学做爸爸、妈妈及学习抱娃娃的方法:慧慧,你是娃娃的什么人?是不是妈妈呀?你看娃娃躺在地毯上哭呢,在喊“妈妈”,慧慧是妈妈,快去把娃娃抱起来。娃娃怎样抱才舒服呢?引导幼儿用准确地方法报娃娃。

反思调整幼儿进入小班集体生活已一个多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面对教室里琳琅满目的玩具孩子们会忍不住去摆弄摆弄,但是他们缺乏角色意识,不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时候老师应用游戏的口吻来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建立角色意识,并请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帮助宝宝丰富一些“生活中的爸爸妈妈“的生活经验。

第5篇:幼儿园小班区角观察记录

班级:海豚班

观察者

材料投放

娃娃家:小推车、娃娃、娃娃家餐具

超市:各种塑料玩具、货架

时间

观察记录

第三周

情况记录:

王艺飞从超市里拿来了很多菜,有胡萝卜、青菜、鸡腿、南瓜(塑料玩具),唐嘉意将这些菜放到盘子里后说:“烧好了。”王艺飞便拿起鸡腿放入嘴里,我见此景,连忙进入娃娃家,对王艺飞说:“王艺飞,我看见你肚子里有很多细菌,我要带你去医院打针、吃药。”来到医院打完针,我对他说:“这个鸡腿是假的,不能吃,吃了肚子里会生细菌的。

分析反思:

小班幼儿在沉溺于游戏情景时,往往会将假想与现实混淆,以假乱真,特别是当游戏情节中出现假想的食物,幼儿便会真的放入口中咀嚼。此时,教师应作为幼儿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从而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唤起幼儿装扮意识。

第6篇:角色游戏观察记录

害羞的小歌手

具体记录:

今天的小舞台格外热闹,在对角色区进行了调整后,孩子们的兴趣更加高涨了。一到区域获得时间,就有许多孩子奔向角色区,他们有商有量的分配完角色后,就赶紧去穿衣打扮,开始表演节目了。 程雨熙今天选择了角色区,她的角色是一名歌手。这让我很意外,她是一个比较内向,安静的孩子,平常在班级中比较沉默,很少主动开口与他人交谈,不爱表现。当我注意到她时,正好轮到她表演。此时,她正呆呆的站在舞台上,显得手足无措的样子,脸颊也红扑扑的。显然,她有些紧张,还有些害羞。乐手们都已准备就绪,开始播放伴奏了,可是程雨熙却迟迟没有开口唱,仍然是沉默的站在舞台上,有些犹豫不决。这想唱又不敢唱得样子看得着实令人着急!

我见状,及时关闭了音乐,然后对她笑了笑,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她有些放松了下来。接着,我转过身对着那些小观众们说:“程雨熙唱歌可是很好听的,只是音量稍微再大一点声就更好了。咱们再给她鼓鼓掌给她加油打气好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配合,用力的给她鼓起掌来。我微笑着对程雨熙点了点头,示意她可以继续唱。她对我微笑了一下,仿佛是一瞬间鼓起了勇气,小声地唱了起来。起初声音还比较小,唱的断断续续的,后来,她越来越享受起这种状态,慢慢的找回了自信,开始大声的唱出声来。她高兴极了,以至于音乐都已经结束了,她还在继续唱着。

原因分析:

程雨熙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十分的乖巧,但性格有些内向,很少主动与人交谈,也不爱表现自己。当她来到了角色区时选择当歌手时,我感到有些惊讶。看得出,她对角色区还是很感兴趣的,也很想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终于轮到她表演时,她明显有些紧张,甚至是想要退出游戏。她有些胆小,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当我们给予她鼓励之后,她顿时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开始小声地唱起歌来。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大,她越来越投入进来,不再拘束。她已经十分享受这个游戏过程,从游戏中体会到了很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自信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教育措施:

教师应多关注这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常与她们交流沟通,鼓励她们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孩子们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多给予她们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她们的点滴进步,帮助她们建立自信心。并在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她喜欢这个集体,享受与同伴在一起的乐趣。

第7篇:中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

——孩子们都去哪里了?

时间:2009年6月10日

观察区域:娃娃家

班级:中四班

游戏背景:今天的娃娃家开始啦~~孩子们纷纷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开始忙碌起来,可是不知怎么了,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客人们都不见了,他们去哪里啦?家门打开着,厨房用品放了一桌,一个娃娃在家里,另一个娃娃不知道在哪里,他们都出门啦~~

教师分析:

在角色游戏中由于有许多新开的店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比如冷饮店,冷饮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吃的东西,因此冷饮店出现了排队拥堵购买的情况,导致其他场地人烟稀少。我们利用了场外的充分条件,在阳台上开展了小舞台和幼儿园,小舞台上孩子们可以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娃娃家的孩子们都非常羡慕他们,而幼儿园里孩子扮演老师正在认真的教其他孩子做操,这都是他们每天在幼儿园做的事情,这种种情景正是吸引孩子们注意的原因。然而娃娃家的道具对孩子们来说再熟悉不过,虽然我们添设了不少东西但是还是没有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第一,也许孩子们觉得这个娃娃的家和他们自己生活中的家完全不一样。第二,孩子们对父母平时在家里干什么,观察的不是很到位,孩子们的原有经验不足。

材料提供

娃娃若干、小桌子、家具、餐具、招待客人的礼物等

观察要点:

为何孩子对娃娃家提不起兴趣

改进措施:

1、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或者作为一个观众安静的看孩子的“表演”,并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指导幼儿发展。

2、为娃娃家添置更贴近生活的道具(如电视、沙发、门、洗碗机等)

3、告诉幼儿离开家可以,但是离开时要把家门关上不然会有小偷来偷东西的。

上一篇:挂职干部发言下一篇:办理信用卡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