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教案教学设计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江南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望江南教案教学设计

《望江南》教案

本节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现代诗与古典词巧妙结合,用相同的方法赏析现代诗与古典词,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一种品味诗词的亲切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闺怨凄美的永恒,潜移默化地祛除学生对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放下思想的包袱走进诗词,只有乐学才能学好。

2、注重围绕诗词充分开拓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对诗词的感悟力,在想象中获得自我创作的审美情绪。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新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学习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高效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以学生为本,即教师要开动脑筋,摒弃传统教法,大胆创新,让方法与兴趣并驾齐驱。

第2篇:《望江南》教案

《望江南》

授课者:夏忠南 时间:10月31日 总计课时40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4.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文学常识 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公元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承祚(zuò)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词在晚唐,受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三、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词作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一个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

四、进一步体会词句含义。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写景有什么意味? 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5.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6.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蘋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五、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画,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1.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一起点评。

示例:镜头一:江楼上,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栏杆焦灼地眺望烟波蒙蒙的江面,热切的眼神、渴盼的表情悄悄道出她心中的秘密。

远镜头:高高的江楼,小小的身影,创设孤寂的氛围。

镜头二:船帆。水波浩淼,船只如梭,来来往往,交织前行,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

镜头三:夕阳、江水。水天相接,江水悠悠远去,残阳斜铺水中。

镜头四:白蘋洲。芳草萋萋,蘋花摇曳,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

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失神无语,愁眉紧锁。

六、品味诗歌的美

1.语言美。美在精练、全词仅仅27字,却写得情韵兼胜。首句三字,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不是一般人晨起梳妆,而是思妇在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时

一种喜悦和激动的情绪反映。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似乎都已成为过去,等待她的将是如意郎君的归来。这三个字,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女子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洗罢”到斜晖欲下,随时间的推移,独倚江楼的女子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再无旁注,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构思美。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思妇的情感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对往日相依相守的幸福时光的深沉追怀、久盼不归的痛断肝肠„„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

3.意境美。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映入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本无意,流水本无情,但此刻却顿生情意;斜阳欲落未落,对思妇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她的心情,悄然无语,悠悠逝去。白蘋洲依旧,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柔肠寸断?这两句融情于景,含意隽永,引人沉思遐想。

教师总结: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既清新自然又含蓄凝练,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六、学生尝试背诵《望江南》。

七、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改写成散文小诗风景会这边独好

第3篇:《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一、 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检查预习:

三、 朗读

1、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望江南》

1、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 朗读这首词。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 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 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 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 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 质疑问难。

七、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 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出。

第4篇:《望江南》教学反思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苏轼的这一思想贯穿了他后来不幸的一生。

第5篇:望江南教学设计(大全)

《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

乌苏市西大沟镇西大沟镇中心学校 刘静

【课题】《词五首》

【授课时间】2012.10.18——10.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利用想象、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播名家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词作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比较教学法:通过相似流派和主题的合并阅读和比较阅读,体会词作中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表现。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望江南》《武陵春》;第二课时教学《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第三课时教学《破阵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料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料,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听着《但愿人长久》这优美的歌声的时候,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今天我们步入词作的精美殿堂,领略它“诗苑奇葩”的独特魅力。

二、品读《望江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2、多媒体出示《望江南》,听名家朗读,跟着名家朗读,自读,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4、品读文本,体会意境。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围绕词眼,暮春诉愁,品读《武陵春》

暂别这位翘首企盼的佳人,我们去拜访一下53岁的迟暮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了南度失国、中年丧夫的人生坎坷之后,这个春天她的笔下又会流露出怎样的文字呢?

1、简介作者及背景

2、多媒体出示《武陵春》,听名家朗读,跟着名家朗读,自读,说说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如梦令》相比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

3、 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2)、结合身世背景和词作来看,她的愁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

(抓住细节“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写愁和运用新奇的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来写愁: )

(3)、“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4)、词中词人除了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以外,有没有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愁绪? “风住尘香花已尽”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对作者写愁有什么样的作用?

(5)、是呀,种种感情之中愁情最是深长,也最是难言,那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愁绪的?

(6)、你还知道那些化虚为实,巧妙诉愁的诗词佳句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5、 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四、 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6篇: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

《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

屈原镇新滩中学

向红娥

教学目标

1、通过背景介绍、了解词人生活经历、典故讲解、所取意象特点来体会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精炼的语言和独具特色的词风。

3、体会物、事、景、情相融合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走近词人,体会其内心情感。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词文学常识简介、复习豪放派代表的词作中的名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每一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为诗;宋代为词;元朝为曲;明清为小说。而其中宋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词的基本流派:宋词在传统上分为两个基本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主要是以词的内容和风格来分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两首词是豪放派词风的最好体现。同学们还记得表现苏轼“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的名句吗?

还记得表现辛弃疾渴望“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满腔豪情名句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温庭筠、李清照,去感受他们或清新绮丽、或含蓄委婉的词风。

学习《望江南》

二、解题、作者及花间词派简介

A、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晚唐太原祁县人,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花间词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词风浮艳,后世称为“花间派”。作品多为所谓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代言体。)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就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而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手即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温庭筠的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的词“多写闺情”,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三、朗读赏析

1、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品流露出的情感)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情感。

3、学生齐读,表达情感。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罢(完了)哪个字最能表现女子的生活状况?(独:孤独)独倚望江楼(孤独地靠着望江楼)猜一猜她倚楼眺望在等谁盼谁呢?(可能是心上人或爱人或丈夫)

问题:这个女子在倚楼眺望前用心梳洗打扮表现了她一种心情?一个心理?

(盼望重逢的喜悦、激动心情。“女为悦己者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等到爱人的归来吗?没有,从哪句看出来?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她的心理发生变化了没有?变化了。 )

问题:前一句体现了妇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后一句写什么?

(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 从晨光一直盼到夕阳,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可见她的痴情、痴心。让人为之心碎。

后一句写眼中所见之景,斜晖脉脉含情,江水悠悠有意,落日流水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烘托出女子心中怅然失落的痛苦心情。这两句将人、事、景、情融为一体。(课外积累写落日和流水言愁的诗句:水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都是愁。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4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落日: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2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肠断白蘋洲”

问题:根据文意,设想“白蘋洲”是什么地方? 学生:(“白蘋洲”理解为第一次相遇之地或最后一次分手之地。

“肠断”是什么意思?师讲解肠断的典故。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断肠”或 “肝肠寸断”。 师:千帆过尽皆不是,此时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泪流滚滚漫江洲。我们能感受到女子此时的相思之痛)

四.感情朗诵《望江南》。

学习《武陵春》

导入:我们从这首词中读到了一位孤独落寞的女子痴情的盼望夫归的相思之痛。下面,我们再去结识一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读读她的词作《武陵春》,看看她在词中向我们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五、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情感? 引导学生找准关键字词:愁。

(板书:关键字词)你从哪句话中看到了“愁”字? “载不动许多愁”

2、全班同学带着愁绪,齐读全词,学生思考:词人的愁体现在那些地方?

六、赏析,细品全词。 上阕: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问:刚才同学们找到了“愁”的感情基调,那么词人的愁到底体现在词中的哪些地方呢? 预设:“欲语泪先流”。

2.问:什么时候会“欲语泪先流”?

预设:痛苦到了极点。痛苦到了不能用语言形容的境地。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问:词人为什么会“欲语泪先流”? 预设:物是人非事事休

预设:物:事物,景物,物件

是:没变

非: 跟过去不同,这里指离开,离去

物是人非:所有的事物景物都没有变,只是人却不在了。

事事休:感到万事皆休,心灰意冷

师补李清照作词背景:号易安居士,是宋代独树一帜、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表现了她在少女时代外出游玩时的快乐心境,后来金兵入据中原,北宋灭亡,李清照遭遇了国家破灭、家乡沦陷、丈夫病死、文物散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她流离失所、辗转漂泊于南方各地,尝尽了孤苦无依之苦。她的词作也由早期清新可人的闺中生活转向后期沉郁凄婉的浓重哀愁。

她感到万事皆休,心灰意冷。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厌倦、倦怠,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女子在生活中每天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看,在《望江南》中女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精心打扮后才去望江楼等爱人。而这里,李清照对梳头的倦怠,说明她已经失去了“悦已者”,所以无心打扮了,没有生活的情趣,无快乐可言。只有身心的疲乏,只剩下对生活伤感和绝望。 下阕:

1.师: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都喜欢寄情于山水排解自己心中的愁苦,那李清照在如此愁苦的时候是否也想过去寄情山水呢? 预设:想过去,却最终没有去。 2.问:为何没去?是不想去吗?

预设:不是,想去。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问:我们想一想,这一艘舴艋舟上要承载哪些愁?

预设: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知己难觅、韶华已逝、红颜已老、珍藏的文物丧失殆尽„„由此可以看出愁之多,愁之沉,愁之重。 4.问:“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它是抽象的东西。那么这个抽象的“愁”,词人李清照是如何描摹这“愁”的呢?

如今作者却想象新奇,将愁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说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这样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

七、感情朗诵这首词

八、总结

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望江南》《武陵春》感受到了词中传达出的或相思之痛或孀居之苦,领略到了他们遣词造句的文学才华,希望我们能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用它来滋润我们干枯的心灵。

九、课后反思:

关于词的教学,一直是我们备感无从下手、不好把握的课例。我想,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学中的精华,初中生不能仅仅就读读背背而已。能否尝试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方法引导、让学生走近诗人、词人,去体会他们内心的那份真实的、可触摸的情感呢?对此,我选择了这两首内容、词风、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词作――《望江南》和《武陵春》,把她们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学习词作的探究之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作尝试:

一是搜集介绍词人生活经历;二是介绍词人作词时的背景;三是词中典故的 3

讲解;四是抓词眼、关键词体会;五是注意词中意象的托载及课外类似诗句的积累。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准备不是很充分、过于紧张、不自信以及内容的特殊性(女子相思之苦)等原因,上课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太过于受预设的牵制,导致教程不流畅;当学生的思考与预设有出入时,教师没有智慧地求得精彩的课堂生成。

上一篇: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下一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