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五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回顾2006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协调和汇聚各方面力量,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山西山阴县北周庄镇:实施“四化”方略助新农村建设

山阴县北周庄镇地处县城最北端,全镇21个行政村,18742口人,是山阴县最大的集镇之一。208国道、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木瓜河横贯东西,发展农业条件优越。西部坡区蕴藏着国内极其宝贵的氢钙石和丰富的石灰岩。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1元,是山阴县北部乡镇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的重镇。

为加快北周庄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今年以来,北周庄镇党委、镇政府结合本镇的实际,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生态靓镇、文明建镇”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化、产业化、园林化、系统化”四大建设方略,扎实推进全镇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工业化进程 蓄积新农村建设资本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镇党委、政府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解放思想、栽桐引凤着力招商引资,放开优势资源,放开潜力资源,大胆引进资金、项目、技术。继金海洋循环工业经济小区后,先后引进了中煤顺通、观音堂煤运站等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家,千万元以下其它各类企业35家,引资达4.3亿元。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积极创优发展环境,努力搭建服务平台,为村及村民蓄积资本。各村以土地补偿作为股份注入企业,从企业的分红中壮大集体经济。并利用驻地企业密集优势,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据统计:全镇共解决2238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倡导企业家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回报社会,并制定和出台了政府主导,企业赞助,村委实施的村企“结对子”帮扶建设方案,订立了镇企、村企工作协调制度。

工业反哺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镇党委多次召集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共商新农村建设大计。在座谈会上,金海洋循环工业经济小区捐资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支持北周庄的新农村建设。当地其他企业也纷纷出手相助,共出动大型机械500余台次,完成土石方218万方,直接节约资金达50万元。

加快农业产业化 夯实新农村基础

近年来,北周庄镇党委、政府本着立足当地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发展规模种养途径的原则,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农村科技文化素质,并始终把科技兴农,加大农业投入作为发展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每年冬季聘请省、市、县农科部门的专家、教授给当地农民讲授农业实用技术,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25期,培训2600余人次,全镇共有453名农民领取了农业技术资格证书。在夏季生产期间,他们还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让专家给农民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和奶牛疾病预防知识,开辟了16个农业科普宣传栏,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和拥戴。

通过整合产业布局,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现已初步形成了种植专业化、养殖规模化、区域特色化的产业结构格局。以新岱岳村为中心的脱水蔬菜种植带、北周庄高蛋白玉米种植带、沿木瓜河水产养殖带等区域化种养带的形成,让北周庄镇的农业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创建园林村镇 展现新农村风采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标准之一。北周庄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园林化村镇当作提升镇村两级品位的重点来抓,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北周庄镇的生态环境,镇党委、政府提出了“绿化一座山、治理一条河,筑起护镇绿色大屏障”的口号。从去年开始,北周庄镇投资46万元对西山百里林带进行了道路建设和绿化美化,栽植松树13.2万株,建起了护镇绿色屏障。并对木瓜河两岸进行了治理。园林化村镇的创建,对改变村镇容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北周庄镇山绿了、树多了、村子路通了、街巷宽阔了、全镇容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造福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农村建设规化上,北周庄镇镇党委、政府集思广益,多方征求农民意见,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并反复论证,多次邀请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教授实地考察,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了公示亮化,以此调动每个村民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新农村建设。其次,在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公用事业建设中,也取得了明显实效,全镇共完成总投资177.68万元的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出资 9.8万元配置各种电教设备、教学器件、器材。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率100%,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重新规范建设19所乡村卫生服务站,按农村医疗标准配齐了各种医疗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断得到了完善。再次,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党的建设、民主管理、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镇开展了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要内容的“树六型形象、作六个表率、创六好标准”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战斗力和感召力明显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相信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未来的北周庄镇必定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山西采编中心供稿)

作者:马晓花

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五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回顾

2006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协调和汇聚各方面力量,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主要成果和工作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在500亿斤阶段性水平基础上向600亿斤目标迈进。同2005年相比,2009年全省畜牧业产值、林业产值、园艺特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825.5亿元、643亿元、555.9亿元和2150亿元,分别增长88.4%、167.1%、126.9%和1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6元,比2005年增长61%,实现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人均纯收入和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村屯改造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村镇建设总投资达到227.06亿元,共完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建设项目2.3万个,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4205个。在2006—2007年试点阶段,全省重点建设了108个试点镇、1276个试点村;在2008—2009年深入实施阶段,全省又启动建设了10个整体推进县(市、区)和2055个推进村;201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利用3年时间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

(三)社会事业全面加强,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全省各地、各部门集中力量,充分利用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有利政策,全面推进农村路、水、电、气、房和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项建设。过去五年,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6万公里,已由实现“乡乡通”、“村村通”开始转向“屯屯通”和“户户通”;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告别了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36万个;新建农村变电站146座、10千伏以上线路4000多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新开通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4871个;实现“乡乡通宽带”,建设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5254个;建设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建设村部、农民夜校、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共计1826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252.54万人,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6.7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80万人,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880元;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61%,为13.6万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发放了基础养老金。同时,围绕整治农村环境,全省还建设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公共厕所等38.5万个,修建垃圾处理场(点)3.3万个,完成村屯绿化23365万延长米,安装路灯5.05万盏,改围墙82969万延长米,修建排水沟2939万延长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专项投入不断增加,资金带动效应明显 2006年省里设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到2010年累计投入9亿元。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16.32亿元、各级各部门单位投入14.74亿元、整合项目投入46.43亿元、社会捐助投入3.9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是省投入专项资金的25.23倍。

(五)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省里不断研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200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9年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帮扶责任落实、重点部门责任分工、派驻指导员工作等一些重要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工作任务,深化了统筹城乡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等各方面政策措施。同时,各地、各部门也从本地、本系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

(六)广泛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干部工作能力 五年来,省里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新农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去年开始,由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和省民政厅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同时,省里还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组织5期近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学习、考察和培训活动,提高各级干部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增强了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七)领导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帮扶工作机制 2006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等60个省直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根据省领导变动情况,省委、省政府对领导小组进行了及时调整。按照省里的要求,9个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60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上,全省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和大专院校、1000家企业帮扶1000个示范村,全面推行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组织这么强的领导力量、这么多的部门单位,连续多年集中推进一项工作,在我省还是少有的。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

“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推进示范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再启动1000个示范村,全省示范村建设总量达到2000个。进一步强化示范村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发展产业、活跃流通、社区管理的功能,使之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规范的农村新型社区。

大力实施万村提升。全面完成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突出以下七项工作任务: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围绕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农村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重点是全力实施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食工程、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强化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新改建农村道路2万公里,力争实现所有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实现户到户、屯到农田通水泥(沥青)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66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三是农村电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总投入45.2亿元,着力解决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促进农村电力由村屯向农田延伸。四是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炉和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新增户用沼气池10万户,大中型沼气100座,秸秆气化站100个。五是农村房屋改造。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实施好农村“暖房子”工程,逐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因地制宜推行农村统一建楼和社区化管理,提高建设标准,改善居住条件。六是农村医疗设施建设。行政村都要办好标准化卫生所,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七是农村教育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全面建成6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达到10000个,村村建有文化大院、文化(图书)室和文化休闲广场。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八是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全面完成8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屯广播电视“盲村”建设任务,三年对1000个示范村普及农村广播“屯屯响”;新建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1405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100%。 同时,继续对旧村部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九是农村卫生厕所和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设61.4万座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十是农村消防设施建设。按照“一乡(镇)一站一车”和“一村一队一泵”的标准,加快农村消防站点建设步伐。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达到100%,实施职业教育城乡联动;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加快实施科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普惠农视频网、农村电影放映、农村文化大院、新型人口生育文化园区、农民夜校和农家书屋等重点科技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提高农村救助水平;全面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避灾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推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资连锁店、农民放心消费连锁店、便利店20000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00个,现代流通网络覆盖、辐射全省70%的乡镇村屯;进一步完善农村文体活动、餐饮娱乐、洗浴、邮政、托老托幼等便民服务。

(四)综合整治村屯环境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发动农民群众自己动手创建环境优美、院舍整洁、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全省现有行政村、国有农林牧渔场、林区和矿区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全省所有村屯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完成“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屯貌明显改观,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问题。完善村内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场点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废弃物等得到有效处理,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鼓励和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建设标准化粮仓。

(五)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以深化和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实践载体,扎实开展建设村“划档分类、升级晋位”工作,加大对矛盾问题突出村、财务管理混乱村、民主管理难点村、经济发展薄弱村的整顿建设力度,推动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后备干部,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紧紧围绕实施“富民工程”,深入推进“项目支书”计划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不断壮大农村致富先锋群体。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要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期间,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综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积极开展“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七)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扎实开展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和和谐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明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镇化建设、实施富民工程三个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清洁能源、住房改造、信息畅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有为,努力奋斗,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确保明年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标准 重点抓好以下四点: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要立足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各自特色,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屯一特”的产业新格局。二是加强项目建设。要及早谋划明年的建设项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农民群众最为关心、最为紧迫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多方筹措,力争多上项目,多为农民办实事。要通过项目建设,提升示范村建设水平。三是增强投入能力。各地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示范村建设,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整合资金、以物抵资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有效增加建设投入。明年市(州)、长白山工委会和县(市、区)都要争取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和表彰奖励的形式,激励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四是积极打造样板村。要突出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标准地完成建设任务。明年每个县(市、区)都要下大力气集中打造3-5个样板村,每个市(州)要打造2-3个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样板村群,提高标准,配套设施,完善功能,以点带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切实搞好村屯规划布局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农村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和劳动力就业创业,实现节约建设成本、提高服务承载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明年新农村建设规划主要是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好村屯建设方向定位。当前,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呈现出“四集中、四化”的新趋势,即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发展园区化;土地向大场大户集中,实现土地经营集约化;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实现居住社区化;产业经营向合作社集中,实现组织合作化。我们要积极顺应统筹城乡发展这种大趋势、大变化,相互学习,主动站位,借鉴经验,扎实推进。二是抓好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前几年,我们已经完成了28个县(市)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农村道路、河流、产业、村屯、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基础性保障作用。2011年我们还要引导地方投入,对于没有完成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的,力争在近两年内完成规划编制任务,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前瞻性和科学性。三是抓好示范村规划。今年,全省各地已经启动了1000个示范村规划,主要是做好总体规划、经济规划、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等 “三个规划、一个方案”编制工作,目前总体上已经完成70%。明年各地和有关部门要继续推进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没有启动的要抓紧启动,正在编制和审定的要抓紧完成。四是注重功能分区建设。各个村要按照生产、生活、商贸、休闲等功能分区建设的思路,调整完善建设规划。居民生活区要按照不同面积、不同单元统一规划,实现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秸秆燃气的“七通”,规范建设节约土地、设施配套、座落有序的农民新区。

(三)大力实施农村“暖房子”工程 实施“暖房子”工程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现在,城市和城镇的“暖房子”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农村的“暖房子”工程也应该提上日程。据调查,我省冬季砖瓦房保温防寒效果较差,室内平均温度仅能达到10℃,比城市楼房低8~10℃,同样用煤取暖,农村要比城市多耗煤一倍以上。加之我省农村幅员面积大,人口比重较多,农村实施“暖房子”工程,任务更重,要求更为迫切。实施农村“暖房子”工程,必须加快农村改厨、改炕、改窗、改建筑结构的步伐,积极推行使用塑钢门窗、吊炕、地火龙、吊顶,应用新型环保节能墙体材料,做好外墙保温层,新建住房要推广新式农居,提高房屋保温防寒能力。采取上述措施之后,住房温度可以提高5~8℃,效果十分明显。要开发利用新兴能源、生物质能源、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新建居民区有条件的可开发使用地下热水和地源热泵取暖,大力推广和普及大型秸秆气化站供气、秸秆气化炉取暖、大型沼气池和户用沼气池以及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去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之后,各地对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今年新农村支持建设的大型秸秆气化站就达到13个。实践证明,实施上述“暖房子”工程项目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取暖增温难的问题,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而且还能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环保,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加强农村“暖房子”工程的示范引导,省里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可以先行先试,到2012年争取1/3的示范村保温房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要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宣传、示范和引导,调动农民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的积极性,加快农村“暖房子”建设步伐。

(四)狠抓村屯环境综合整治 2011年,各地要把整治农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摆上重要位置,硬化措施,强力推进。一是组织开展环境整治月活动。在春秋各集中1个月时间,突击攻坚,重点对柴草垛、屯内垃圾、牲畜粪便、边沟污泥、乱堆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要做到全面组织、全面发动、全民动手,打一场环境卫生治理攻坚战。二是狠抓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道路、排水沟、院墙、植树、栽花、种草、亮化、垃圾处理场点、卫生厕所等设施;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搞好人畜分离;加快农村秸秆气化站、气化炉、大型沼气池、户用沼气池建设步伐,综合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积极推广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或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促进畜禽粪便综合开发,增值增效,减少环境污染。三是推行集中连片整治。今年,梅河口市、柳河县都投入几千万元,集中搞了公路沿线院墙和排水沟的建设,成效非常突出,做到了环境整治连片成网。各个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也都抓出了各自的环境成片整治的典型,效果也非常明显。明年,各地在环境整治上,仍要继续突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整治,突出连片整治,突出整村整治,突出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村屯面貌才能大为改观。四是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建立保洁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整洁。

(五)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基层干部群众关注程度高,广泛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认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造性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网和新农村简报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要紧密围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帮扶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宣传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解决好部分干部群众消极情绪和“等靠要”思想。要继续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要及时组织各级新农村办、基层干部群众到省内外考察学习,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增强干劲。近一、二年,我省各地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值得参观学习,希望各地要搞好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互促共进,共同提高。

(六)切实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之后,各地普遍加强了领导,特别是一些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新农村建设组织推动力度明显加大,开创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高潮。2011年,我们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要召开好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明年5~6月份现场会议在吉林市召开,力争做到高规格、大规模、重质量、求实效。二是建立完善领导组织。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责任制。三是继续强化帮扶工作。主要是加强工作培训和指导,加强督促和调度,加强衔接和落实,加强检查和考评。四是积极推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视察和观摩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加强办公室建设工作

各地新农村办作为党委、政府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协调部门,承担着协调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能,尽职尽责,高效率开展工作。因此,各地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办自身建设,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硬、干劲足的队伍,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高度摆位 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是统筹城乡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立足点。因此,抓好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各级农业部门的首要任务。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到摆位要高,谋划到位,推动得力,切不可出现抓的不紧、组织不到位、成效一般化的问题。分管领导要拿出主要精力,全力以赴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健全工作机构 建立一个相对独立、职能明确、组织有力、省市县三级配套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今后,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切实加强机构建设,充实和配备精干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和现代化办公条件。同时,省里将各地机构建设情况纳入年末综合考评,以利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之后,村干部普遍反映学到了知识,增强了本领,强化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而我们各级新农村办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这样系统学习的机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量大,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明年,省里将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每年也要举办一次工作人员培训班,提升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工作谋划 各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能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我们各级办公室的超前谋划和精心设计。从这次各地汇报情况看,采取召开现场会议、举办培训班、组织人大政协视察、开展县(市、区)之间联检互检、到外地专项考察、工作督查督导、请领导到点指导工作、实施帮扶工作对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各地要积极运用和借鉴,定期举行新农村建设相关活动,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

(省新农村办 供稿)

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与思考

[摘 要] 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是一个全新课题,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陕西咸阳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索启示人们,不论选择哪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必须把握以下原则: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基础突破,充分尊重民意,健全体制机制。同时必须注意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思考

[收稿日期] 2009-02-21

[作者简介] 赵强社(1968-),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咸阳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改革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为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它不仅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教育、文体、医疗、住房等硬件条件的改善、建设,而且涉及农村的民主管理,良好村风与民风的形成等软件系统的建设,两者是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建设新农村并不等同于建新村,它需要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共同进步。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农民愿意,不断进行探索,大胆地闯,勇敢地试,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而把广大农村建成“城里人向往、农民企盼”的新农村。

一、影响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研究新农村建设模式理论,是为了揭示各类模式与其形成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的本质联系或者说规律性。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强的地方色彩,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性[1]。

1.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对于区域发展方向的定位有着独特而持续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生产与消费,并进而影响到产业布局,最终对新农村的建设模式产生影响。如在城市郊区的农村,深受城市辐射的影响,并得益于特定的地理区位优势,将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郊区农业原有的为城市提供副食品供应的生产性功能明显减弱,而生态环境和观光休闲功能越来越突出,其新农村建设可选择以农家乐为标志的休闲产业带动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2.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是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资源。自然资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其数量多寡和质量高低影响到农村产业的规模、产业结构及其经济效益,因而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优势资源,特色一般是指特殊的资源依托性、特有的产品性质、特定的市场占有率、特有的全局适应性。特色产业的规模、水平、效益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成为优势产业。在这些地方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可选择特色产业带动型模式。

3.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目标及任务必须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这是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主导因素。一般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也就越高,可把城乡统筹与互动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工业支持农业的能力弱或者根本就不具备。在这种条件下,应选择产业兴村或劳务带动型模式。

4.劳动力素质因素

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严重的社会封闭性阻碍了人的观念更新,而观念的落后又势必限制人口的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难有大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同时,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也影响农村的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其生产结构。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发达区域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较高,新农村建设可选择科技兴村型模式。

5.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是社会的血液和灵魂。由于各地的文化风俗不同,因此也影响到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些社会文化传统,如“重农轻商”、“重农固本”等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受这些文化传统影响较深的区域建设新农村可选择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而对那些观念开放,有经商传统,农民容易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地方,新农村建设可选择商贸流通型模式。

二、咸阳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索

咸阳市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结合各县市区在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示范的原则,初步探索形成了七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给我们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1.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

咸阳市新农村建设从旬邑县“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以大扶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开端。旬邑县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以整村搬迁为目标,将那些散居在窑洞、地窖、沟边、崖畔的农户集中规划,整体搬迁,走出了一条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这种模式一是适宜咸阳北部五县和全市旱腰带地区四县32个乡镇682个村的区域特点。这些地区群众居住分散,大多是土窑洞、危漏房屋、地窖或单居独户,土壤贫瘠,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群众有改变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居住的迫切愿望。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对于移民搬迁,国家实行 “5+1” (每户建房补贴5 000元,人均补贴1 000元)的补贴标准,2008年提高到“1+x”(每户建房补贴1万元,人均补贴1 000元)的补贴标准,撬动了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了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重点村和移民新村定在哪里,计划、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跟着投向哪里,集中资金办大事,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旧村改造型模式

咸阳南部八县是典型的关中平原地区,南八县各村传统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坚实,群众经济来源稳定,居住生活条件便利,大多具有村庄规模大、人口稠密、民居集中等特点,这些村子如何建设新农村,三原县陂西乡北窑村探索出了一条旧村改造的模式,也是南八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形式。北窑村立足村庄原有基础和发展现状,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等方面实施立体式的旧村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规划先行。规划是最大的节约。他们聘请了陕西梓枫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做出规划,在村通过、乡把关、县备案之后,立足村庄原有基础,不搞大拆大建,只对一些影响规划的“空心房”和零星的破旧房、沿街厕所进行拆除,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实现破旧立新。二是按照“四化五通”的要求,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房,普及沼气池、普及电话、普及有线电视、普及太阳能)为重点,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旧村改造的主要内容。三是立足产业特点,在“稳粮”的基础上提出了“扩菜”的产业发展思路,鼓励和扶持群众发展温室大棚,使群众种菜和种粮的收入占到了全村总收入的80%以上。通过实施旧村改造,北窑村面貌焕然一新,路平街净,绿树成荫,形成了西有景观、东有园林、中有广场的新村景。

3.休闲观光型模式

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带动新农村建设。采用这种模式应具有三个条件: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靠近消费市场;有怡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有能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这种模式的特点。秦都区北槐村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渭城区司魏村地处干道旁边,从城中心驱车5分钟就能到达,他们把村内空余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加以开发利用,建设营造绿色、幽静的农家大院式景观,再通过合作经营和出租招商,沿迎宾大道两侧联办或独办农家乐店20余家,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430余人,打工直接增收280多万元,沿路农家乐的迅猛发展带动村内30余家发展庭院式农家乐,每户每年有5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4.农村新社区模式

该模式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城乡统筹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散而乱的城郊村落改造成为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探索出了一条城中村改造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彬县城关镇隘巷村地处县城东大街,共有5个村民小组,217户904人,村居占地200亩,城在村中,村在城中,群众居住条件差,且影响县城形象,为此他们把建设农村新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整体开发,拔村上楼。建设占地40亩,共9幢6层住宅楼的住宅新区,配套建设村委会办公楼、中心广场和道路。通过实施拔村上楼,不但节约了宅基地160亩,而且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二是发展三产,实现双赢。拔村上楼后,按照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拆迁改造旧村,开发建设商贸街区,做到人均一间门面房,发展第三产业,既解决了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又拓宽了城市框架,提高了城市品位。

5.新村产业同布模式

这是在总结、继承旬邑以大扶贫促进新农村建设做法的基础上,涌现出来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在坚持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建设移民新村的同时,配套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小区,解决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产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其特征是“拆旧村建设新村+特色规模养殖+循环经济改造”。淳化北塬村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淳化县北塬村地处铁王乡东北部,是典型的扶贫重点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群众居住分散,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果品和养殖。2007年以来,该村实施整体搬迁,建成了46户欧式单元农民新居,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建成规模化羊舍46座,将村民散养的羊实行统一管理,分户饲养,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进行销售。羊粪进入生活新村的沼气池,沼渣养蘑菇,沼液给果树提供有机肥料,防止了粪便污染,发展了循环经济。

6.绿色生态型模式

这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具有关中风情的田园风光型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礼泉县西张堡镇沿村2005年以前的情况是,“禽畜满街游、臭水随处流、三堆处处有”。如今走进该村,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路旁街道是整齐的风景树和绿草红花,一排排砖瓦结构的民宅在一片片果园林带的掩映簇拥下,构成一幅村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该村的主要做法: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沿村在发展2 500多亩优质果品的基础上,引进投资500万元、占地500多亩的陕西省优质苗木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00多万元的苹果脆片生产线加工项目,投资3万元的平菇生产项目,组织村民利用树枝变废为宝生产平菇,消灭了果枝乱堆的问题,又形成新产业给群众带来实惠。二是推行农村卫生城市化管理,建立村容整洁的长效机制。村上“推行门前卫生三包、垃圾清运值日户”制度,各户门前设立垃圾箱(桶),自产生活垃圾必须进垃圾桶。村上设立垃圾掩埋处理场,每天由值日户负责清运处理各户垃圾。三是栽植经济林,美化家园。每家门前都栽植了柿子树、梨树,既解决了门前三堆的问题,美化了环境,又为群众带来了收入。

7.主导产业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通过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村庄整体发展。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泾阳县花马村有465户,2 063口人,耕地面积3 540亩,全村蔬菜面积3 050亩,人均蔬菜种植1.4亩,被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2 500亩,蔬菜外销省内外,部分出口到港澳地区。2007年该村被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核心示范区的重点示范村,建成了占地1 000亩,总投资730万元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蔬菜示范园,建成标准化示范棚200个。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6 000元,其中蔬菜产业收入5 28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88%以上。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花马村通过一村一品提高了农民收入,全村积极实施“四化五通六配套”工程,营造了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2]。

三、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是“三农”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不论选择哪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必须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体目标,都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突出产业支撑,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农民富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咸阳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全市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粮食、水果、蔬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畜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3家,带动全市形成了“南菜北果全市粮”和“西部生猪、东部奶蛋、北部肉畜”的种植养殖格局,建成了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最早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西北最大的蔬菜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914元,增长17.9%,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2.坚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文化传统习俗不同,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咸阳要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县市区都普遍采取了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的办法,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在主导产业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的富裕村,群众眼界高、要求高、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需求强烈,就进行批量实施,集中建设;对上世纪70、80年代已做了村庄规划,逐步改造到位的有基础的村,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对主导产业暂不明晰,农民生活刚达温饱的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夯实基础。就咸阳来说,在区域上分为南八县和北五县,北五县以新村建设为主,南八县以旧村改造为主,南八县新农村建设主要放在农村社会事业上,而北五县新农村建设则要规划先行,先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教育上下工夫。当然,新农村作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表现形态,具有动态性,衡量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3.实施基础突破,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既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规划;既有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有逐步才能实现的远景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建设重点。咸阳在确定长远目标的同时,立足当前,注重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重点加强了农村道路、供水、沼气、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容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修通村公路7 200公里,新增里程居全省第一,基本解决了农村行路难问题。累计投资1.84亿元,建设饮水工程402处,解决了46.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沼气池10万口,农村改厕完成4.03万户;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达442个行政村;村两委会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学校、商业网点等“五配套”建设得到加强。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杂费、贫困生教科书费,补助公用经费和寄宿生生活费7.2亿元。

4.充分尊重民意,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更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责任,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路来推动新农村建设。要绘就蓝图,当好规划师;提供资金保障,当好投资家;坚持正确导向,当好掌舵手;落实制度,当好责任人。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要尊重农民的需求,赋予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全过程的决策权。其次,必须体现农民的参与权,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农民为主体,就是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放在首位,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靠农民来办。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和延续。在新农村建设中,咸阳注重用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不论是建新村、盖学校,还是修道路等村级重大事务,都由村民讨论决定。有新村建设任务的村,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在农户住房建设上,由城建部门每年为农户免费设计出不同风格、不同面积、不同造型、不同价格的户型,让群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自主选择。

5.健全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部门联动与政策集成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整合和集成各方惠农政策,形成政策资源的合力,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聚集效应。在实践中,咸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资金捆绑机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计划、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扶贫、教育、卫生、文体、广电、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在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优先”。在社会力量的整合上,一是开展了“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和“军民共建新农村”活动,出台了《关于村企结对、能人帮扶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咸阳驻军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动员182户辖区企业帮扶182个村建设新农村。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在涉农部门中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同时,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月一汇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观摩、年终一考核,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重点村建设工作[3]。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践证明,建设新农村绝不会是“一刀切”、“一个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农民自愿的原则。但同时在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过程中也必须注意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1.占新复旧,节约土地

坚持先行建设新村,后续复垦旧村庄。咸阳规定新村每户规划占地控制在3分地以内。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本着节约、实用的原则,规定千人以下新村村民活动场所规划面积不得超过1.5亩,千人以上大村不得超过3亩。

2.立足当前,先行试点

树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抓示范点,要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数量的控制上,要坚持少而有代表性。二是在示范内容上,要有所侧重。三是在建设的标准层次上,要坚持切实可行,便于推广。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不急功近利,不搞形象工程,按照“凡是群众反对的不做,不符合实际的不做,做表面文章无实际用途的不做,花巨资作秀的不做”的“四不”原则,切实关注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切实从新农村建设中受益。

3.防止急躁倾向

急躁倾向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各级领导急于建成新农村,在工作中表现出浮躁情绪和冒进作风;另一种是农民急于看到新农村建成,抱有过高期望和速成心态。必须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既充满热望又保持理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4]。

4.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环境面貌将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

5.突出集约实用

新农村建设中要新建一些项目,但不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特别是对一些有地域特色及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和文物遗迹,要加强保护和修复。如三原县新兴镇焦寅村,通过恢复改造废弃地窑,建设民俗文化广场、地窑文化广场、林下农耕体验园、文化休闲园“两场两园”等,挖掘生态民俗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开发生态民俗旅游,满足现代人追求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变废为宝。

[参考文献]

[1] 宋硕林,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7,(7):150-153.

[2] 边全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464-468.

[3] 李 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J].现代农业,2008,(5):74-76.

[4] 郭晓帆,林芳兰.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0.

Choice and Thought on the Model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Xianyang,Shaanxi

ZHANG Qiang-she

(College of Humanit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model of construction;choice;thought

作者:赵强社

上一篇:体育健康教案(精选2篇)下一篇:租地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