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基础上,六中全会《决定》又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当前,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上看,要重点落实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一、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方面,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而要推动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最终都离不开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与新型农民工。

关键词: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劳务经济

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则是特定经济与政治的观念形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1]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2]

发展现代农业,一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要通过品种更新、土地整理、田间排灌和“沃土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单产,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带,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二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靠强联大,投入农产品加工销售行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四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搞好农村市场经济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要着力改善生产条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增大在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清洁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的良性循环经济。

二、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便捷途径。

首先,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增收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 000万的国家中,中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并列第二;但人均仅为1.41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资源的一半,不到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中国农村现在是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经营,全国18.37亿亩耕地,人均1.41亩,2.49亿农户户均7.3亩,耕地块数5.8块[3]。数以亿计农户的土地微小规模经营,汪洋大海的传统小农经济,要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非常困难。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单纯依靠农业内部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难度逐年加大,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才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才能繁荣农村。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转移一个农村劳动力,不仅可以脱贫一户,而且可以让出一份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比如,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农村人口7 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 800多万。2005年,河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1 557万,其中在本省务工的580.4万,在外省及国外务工的940.38万;2007年,全省劳务输出人数达1 900万,2008年则有望超过2 100万。2005年,河南劳务收入730亿,占到全省农民纯收入的40%;2006年,占全省总人口33%的农民工外出劳务收入达955亿元,约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40%。2007年河南通过劳务输出赚回1 000亿元,外出打工已成为河南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4]。这笔巨大的回流资金对农村社区建设、农业投入和扩大河南农村消费、活跃城乡市场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其次,发展劳务经济是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同时,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也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许多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以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一些人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本领,回乡后当了村组干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活力。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增强,又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再次,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并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一些农民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彻底离土离乡到城镇定居就业,实现了永久、安全转移。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回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又直接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村内需,释放了劳务经济的乘数效应,放大农村劳务输出的经济社会效应。如河南信阳固始从2004年就将回乡创业当做招商引资的重点,目前该市回乡创业人数已有近2万,回乡创业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就有近500家。

三、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5]。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技能不足、道德法制观念淡薄,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与新型农民工。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是当务之急。一要抓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一关键,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培养文化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扎实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让职业教育和培训延伸到乡村群众。二要抓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这一关键,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示范传授等多种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着力培养技能型农民。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既要突出产业示范,选择一批具有特色、效益好、辐射面广的龙头项目和支柱产业,加快这些产业的示范基地建设,用事实说话,靠效果促动,使农民种养技能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又要突出示范户示范,从优惠政策、技术帮助、市场信息、专家咨询、信贷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和激励,优化示范户发展环境,培养、扶持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当样板、作示范,传授技能,以收到一户带多户的效益,还要突出经验示范,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农业生产大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掌握外地先进经验,带动广大农户进行种养技术革新,加快农民科技致富步伐。三要抓住提高农民道德法律水平这一关键,不断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现代文明新风,用文明风尚熏陶农民,着力培养文明型农民。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方面,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础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抓好土地管理、经济建设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抓好禁毒禁赌、反邪教组织及信访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教育贴进农村实际,让农民受听、受用;另一方面,要完善宣传教育方式,坚持下派干部进村讲解与送法下乡相结合,坚持集中学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坚持法制服务与调处纠纷相结合,坚持抓点与抓面相结合,使农民受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促进农民法制素质的提升,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根本前提与重要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4(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01-29(1).

[3] 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N].学习时报,2006-01-18(319).

[4] 河南劳务输出人数1900万 今年已赚回1000亿元[N].郑州日报,2007-10-24.

[5] 全面推进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构建平安、活力、和谐农村[N].中山日报,2007-05-23.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赵增彦

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基础上,六中全会《决定》又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当前,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上看,要重点落实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方面,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六中全会的《决定》着眼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重申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在农村基本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种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联系和协调,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依法切实维护农民工各项权益,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亿万农民工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总的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繁重。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总体思路是: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方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来自县域,扩大内需的潜力主要也在县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我们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规划和指导,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民工就业创业,吸纳农村人口,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摘要]推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

[关键词]中部地区 农村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是“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重点地区。推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

一、正确把握中部地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原则要求

中部地区是我国四个大的经济区域之一,包括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山西和江西6省。它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更是缓慢,尤其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原则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要防止偏离中心。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就是要切实以农村的经济工作为重点,紧密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统筹安排和完成其他各项任务。要防止偏离或游离这个中心,防止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把治理村容村貌等摆在不当的位置,使各级干部疲于应付清垃圾、清路障、拆房等;也要防止超越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群众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提出过高的目标。

要坚持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把人的需要、利益、权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从片面强调增加财富为主转向以保障人的需要为主。各地农村在编制发展规划、设计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和感受,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发展的成果。

要突出优势和特色。各地农村都有不同的区位特点、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把这种优势和特色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条件下,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大的经济区域来说,中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多和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富余、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够强、市场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进行的。

二、积极探索中部地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综合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历史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就越高。中国应当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10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把农村人口装进小城镇,不是城市化,不是真正改变农民身份,不是我们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中部地区要重点发展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昌九城市带、太原城市群,提升产业聚集度,发挥规模效益,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当前,首要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完成和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从法律上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确保土地占有及权属关系的长期稳定。

要尝试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工作,努力破解农业发展瓶颈。应调整以承包经营权关系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关系,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和转让,打破目前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小地块经营的小农经济经营格局,使之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是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扭住销售中心环节。同时,从国家层面讲,要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拓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塑造“绿色经济”的形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绿色食品是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经专业部门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依靠两个主体,发挥两个作用。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政府和农民两个主体,发挥政策和市场两个作用。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研究制定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措施,调整财政分配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要深入研究在分散经营的体制基础上,组织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法,发挥农民在生产发展、村容改善、乡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切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者:贺望琢

上一篇:工作任务安排三篇下一篇: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