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卫生工作计划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就是由一项项的任务组成的,在我们完成一项任务后,势必要面临一项新的任务,而写好计划才能让我们在新的任务中从容不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全市卫生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全市卫生工作计划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新年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任务是认真回顾总结2009年全市教育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部署2010年教育发展任务,动员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肯定成绩,认清差距,进一步增强加快黑河教育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历史少见的重大考验,但是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民生事业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工作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幼教事业加快发展,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 93.26%。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1%和0.41%。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9%。职普招生比例达到1:1。全市高考录取率84.63%,本科上线率、录取率、重本上线率比上年都有所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燎原之冬”活动,培训农民19万人次。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又上新台阶。通过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组织中小学教师“进名校”和送教下乡活动,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以及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全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7598人次,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三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全市共落实到位资金1.56亿元,有效改善了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同时,全面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了全市中小学校舍逐校逐栋排查和中小学校舍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13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级标准。

回首过去的一年,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潜心教学、精心育人、尽心做事,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项教育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令人倍受鼓舞。在此,我谨代表黑河市政府对教育战线取得的新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同志们及广大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审视我市教育发展的形势,认清我市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比如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取得较好成效,但距离以人为本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较快,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教育的内涵建设、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仍然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农村教育仍然薄弱。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发展中逐步显现的,还有一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逐一进行破解。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观念不断更新、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日趋繁荣的时期,黑河教育在寻求突破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一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党、全社会重视发展教育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形势越来越有利于教育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存度越来越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人才资源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日益演变成科技、教育的竞争,教育对各国综合实力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举足轻重的地步。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地区同样如此。未来几年,我市将加快建设、科学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将为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应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提出的挑战,积极应对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目标对教育优质服务提出的挑战,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与教育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办好黑河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水平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建设和谐黑河,必须突出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当前,全市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的矛盾,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从数量到质量,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单一性到多元性将日益丰富。因此,我们要着力研究好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关注民生,全力以赴办好教育,满足黑河人民的迫切需要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对于顺利进入“十二五”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以人才强教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加快内涵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黑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一)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立教育发展新机制。加快教育发展,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教育一方面要为城乡百姓提供均衡、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要为市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各级政府不仅要将教育发展视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要重视社会、家庭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不仅要重视教育培养杰出人才的特殊机制,更要高度重视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帮助广大劳动者增长劳动技能的普遍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充分激发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活力,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各级政府都应当给予保护和支持。

(二)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努力提高教育均衡化水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关注、解决教育民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仍然十分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学有所教”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的受教育问题,坚决将教育公平的国策落实到底。一是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帮助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加快发展,努力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使各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助学政策,完善资助体系,健全济困助学长效机制,切实从制度上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的就学和生活问题。三是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各级政府要坚持区域统筹,分类指导,扶持薄弱,专项推进的原则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以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图书室建设,师资均衡配置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四是切实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校舍安全工程是近两年教育工作的重点,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向上争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坚持以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为目标,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我市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普及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比较薄弱,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仍需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各地要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上来。要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构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辍学生的控制,确保我市每一位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加快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发展速度。全面规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尽快制定《黑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确保在园幼儿健康成长。要紧紧抓住老百姓最关注的高考质量问题,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结合黑河实际,在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上下功夫,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选择地推出几个叫得响的职业教育品牌,增强我市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根据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我市“七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和“三新”产业以及建设“五个行动区”、培育“四型经济”等重点工作,切实发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实训基地,不拘一格地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提高内涵建设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多年来,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二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切实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更多的体验空间和更广的实践空间,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等学科教学质量,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要切实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五)坚持以人才强教为根本,全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当前,我市教育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开展好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要继续深化学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同时,要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考核办法,重视以绩取人、依才用人,有效调动校长亲自抓教学的积极性。要建立校长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帮助校长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素质、积累经验。

三、加强领导,依法治教,营造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

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局面在我市正逐步形成。

(一)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优先发展教育,是一个地区重视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做到教育发展在政府全局工作中摆上优先位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二)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保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履行保护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不良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保护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制定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规章制度,把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要进一步抓好考试工作,重点加强高考资格的审查,严防高考移民和高科技舞弊、集体舞弊,确保高考等各类考试的安全、公正。

(三)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注意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拘一格地选配优秀领导干部。教育战线的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要不断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以新知识开阔新视野,以新观念拓展新思路,以新理念解决新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的专家。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调整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教育问题,以教育发展的实绩取信于民。

同志们,实现全市教育更大更好更快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办好黑河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大使命,在解放思想中谋求教育事业新发展,在锐意进取中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在扎实苦干中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为小康黑河、和谐黑河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付淑霞)

作者:李洪祥

第2篇:长春市召开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工作会议

为加快推进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举措,9月16日上午,长春市召开了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由市农委副主任宋荫卓主持,副市长陈巳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市直相关部门有关领导和农口部门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各县(市)区、开发区领导及农口部门领导,城区及近郊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会议。

陈巳副市长在讲话中,首先阐述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指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许多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当前,长春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然而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还比较突出。因此,加速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对于建设特大型城市,推进“三化”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他客观评价了长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及城郊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春市城郊农业已逐步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现代都市农业正悄然起步。以蔬菜和花卉苗木为主的园艺特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生态餐饮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初具雏形;以长春农博园为标志的会展农业、科普示范农业蓬勃发展;以小区养殖为主导的精品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统农业仍然比重较大,还存在着认识不深、规划不够、机制不活、产业不强、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同时,他又客观分析了长春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所具备的优势和有条件。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主城区(含双阳奢岭)农业基本实现普通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业双退出,特色、精品、高效种养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维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区农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确定八项重点任务:一是科学理性地规划区域产业布局。要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全市及各城区、开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重点打造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北线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二是要下大力气调整城区种植业结构。重点培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果品产业、食用菌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使主城区现有耕地面积逐步退出普通粮食种植,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三是要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大幅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四是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休闲农业。着力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工程”,到2015年各类农业旅游观光园区要达到10个,休闲采摘园要达到100个以上,生态餐饮及农家乐服务点要达到1000个以上。五是要继续加速推进会展农业。充分依托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中国长春君子兰节、长春君子兰迎春花展等其他大型农业类展会,提升都市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六是要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七是积极培育现代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工商企业和社会人士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投身都市农业建设,着力培养规模型经营大户,发挥大户的带动功能。八是要综合提高都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以及经营性服务机构开展有偿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行业内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最后他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政策支撑和组织领导,要创新发展机制,构筑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督考核。

会议还邀请了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和平做了题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模式及发展途径》的专题辅导报告。

作者:长春市农委

第3篇:六盘水召开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

4月15日,六盘水召开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侯美传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林书华作了报告,回顾总结了2015年的老干部工作,安排部署了2016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侯美传对2015年全市老干部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强调,关心爱护老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广大老干部工作者要强化使命担当,深刻把握老干部工作的特殊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好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统一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思想认识;要强化服务管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切实凝聚老干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要强化自身建设,全面提升老干部工作的服务水平。特别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抓住这个难得的重大机遇,为老同志和老干部工作部门谋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侯美传要求,要立足离退休干部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紧紧抓住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在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待遇保障、活动阵地建设、老干部发挥作用等方面要有新作为。要始终常怀尊老之情,恪守敬老之责,办实利老之事,用心用情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努力推动全市老干部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县(特区、区)委组织部长、离退局局长,六枝矿区、杉树林铅锌矿区社区服务管理局局长参加会议。(莫凤祥)

第4篇:“全市卫生执法监督计划”卫生工作计划

2009年全市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宗旨,以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为统领,围绕《XX市卫生监督检查验收标准》全面实行目标管理,积极开展以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依法行政工作,在食品安全、医疗市场整顿和学校卫生工作上搞突破,力争在全市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全市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确保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卫生法制工作目标(一)积极推行依法行政。

1、全面完成《XX市卫生监督检查验收标准》中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

2、组织半年和年终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考核。

3、做好人大、政协对全市卫生执法的评议、视察工作。二法制建设工作

1、完善全市卫生执法监督体系,配齐全市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建立法制工作信息反馈系统。

2、完善卫生行政复议、听证、错案追究、重大处罚备案等制度,并组织实施。

3、推行新版卫生执法文书使用,确保2004年在全市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全面使用新版卫生执法文书。

4、完成全市卫生监督员证件换发工作。三法制宣教工作

1、开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宣教活动。

2、认真做好“四?五”普法工作。

3、拟在适当时机,举办全市卫生系统“四?五”普法培训班。

4、文明单位和十佳监督员创建工作。评选文明执法单位标兵2个;建立监督员考核挡案,对全市卫生执法人员进行德、能、勤、绩综合考核评比,评选十佳监督员20名。

5、在适当时机举办全市卫生行政执法知识大赛。

6、开展全市执法文书书写评比活动。

7、按照《XX市卫生监督检查验收标准》进行半年、年终考核。

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工作一拟在今年4月份前完成市级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二拟在年底前完成县市、区级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三、卫生监督工作(一)医疗市场监督工作

1、《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2、依法进行医疗市场监督管理,对超出诊疗许可范围,出租、出借执业许可证、执业证书,非法行医等现象进行专项治理。

3、依法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二食品卫生工作

1、积极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2、开展卫生许可证、健康证专项整治活动。

3、协调有关部门加强食品、保健品广告的审批工作。

4、开展集贸市尝小食品批发、超市的专项整治工作。

5、开展肉及肉灌制品、饮料、糕点等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型加工企业专项整治。

6、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专项整治。

7、开展桶装水的专项整治。三职业卫生工作

1、进一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3、开展有毒、有害及危害化学用品的专项整治1对全市范围内的有毒有害企业重新进行验证、审核,建立职业危害企业档案。2对有毒有害企业法人及经营使用危险化学用品的有关单位进行整顿。四环境卫生工作

1、按照《XX市歌舞厅管理暂行办法》对歌吧、舞厅等进行重新审核发证。

2、开展化妆品专项整治。

3、开展对游泳馆、洗寓美容美发、大型宾馆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4、开展大型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5、开展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专项整治工作。五学校卫生工作

1、开展学生食堂专项整治。

2、开展学生饮用水、学生豆奶、学生营养餐专项整治。

3、开展学校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5篇:2012全市卫生工作要点

附件

2012年深圳市卫生 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总体要求: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为主线,推动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和医疗水平提升工程,实施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满意度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生育管理“五联创新”工程,创新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社区卫生便民利民机制,全面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体制机制

(一)创新公立医院体制机制。

1.组建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实现“管办分开”。一是组建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实现“管办分开”。按照法定机构的设置方式,会同市有关部门完成市医院管理中心的组建工作,重构和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一体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职能。提请市政府制定《深圳市医管中心管理办法》,理顺市医管中心与卫生行政部门及公立医院之间的关系,保障其依法规范运作、协调高效运转。制定《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的功能、组织架构、议事规则,建立协调、统

一、高效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部门职能的转变。着力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强化行业监管、业务指导,加强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重点学科、医教研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其规划、政策、法规、标准

1 和监管能力。

2.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一是构建现代医院法人治理机构。提请市政府制定《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办法》,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基本运行架构和运行机制、综合管理目标和监督考核方式,界定相关方责权和行为规范。制定《深圳市公立医院章程准则》,指导各医院依法制定机构章程,推进公立医院依法治理。完善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其运行和绩效的考核。完善卫生行业监管机制、职代会民主监督机制、社会公众外部监督机制,形成多元监管制度。二是改革十项治理机制。第一,改革医院管理体制。逐步在公立医院推行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医管会行使医院内部运行管理事务的决策权;保障医院领导班子在医管会领导下,落实其管人、管财、管物、管业务的自主权。创新市医管中心与公立医院之间的“合约制”管理关系。建立以服务业务一线为导向的医院内部管理架构,推进职业化医院管理队伍建设。第二,改革医院人事编制制度。会同市编办等部门在公立医院逐步取消传统编制管理方式,建立授薪人员员额管理制度;完善全员聘用、自主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建立学科带头人终身专家制度。第三,改革工资福利制度。会同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等部门逐步完善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标准;完善重点学科特聘岗位制度和学科带头人年薪制度;聘用员工实行同工同酬制度以及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年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第四,改革财政补偿机制。协调市财政委等部门按照医院工作量、

2 工作质量、社会满意度和落实政府指令等要素核拨财政补助。鼓励医院发展多层次医疗服务,提供多样化健康产品,加入国内外医疗保险体系,通过业务收入实现收支平衡。第五,改革医疗保障政策。协调社保等相关部门推行“定额、包干、预付”制度;解决外地医保居民深圳就医结算的问题;建立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基层首诊制度;探索医保参与市民预防保健服务的模式。鼓励医院与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开展合作,逐步纳入香港以及其他境外医疗保险系统。第六,建立合理价格机制。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合理价格体系,实行分级收费和差别收费政策。第七,完善费用控制机制。采取行政管制、收付费制度改革、改革财政补助方式、加强服务行为监管等措施,促进医疗机构因病施治、合理用药,自觉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将次均诊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4%以内。加强对药品和耗材采购的监管;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试点,建立有利于控制药品、医用耗材进货成本的采购方式,减少高价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量。全面落实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完善阳光采购、阳光用药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和处方公示制度;完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制度,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门诊输液量。在公立医院普及全成本核算制度,试行总会计师制度。第八,完善优质服务机制。通过调整收费价格、调控人才引进规划等综合改革措施,提高护理队伍人员比例。大力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全面实施床边责任制护理,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完善医院门诊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医院门诊布局结构,改善服务流程,增加导医导诊力量。做好院内健康教育,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工作,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水

3 平和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推行实时满意度评价制度。第九,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二期工程,全面推广使用“居民健康卡集成系统”和“数字化医院集成管理系统”。第十,完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机制。配合市司法部门在所有公立医院推广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患沟通机制,落实政务公开、院务公开、医务公开责任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透明度;与本市主要新闻媒体联合开展医学科学规律、科学就医模式的宣传;推广医务社工制度;完善医院投诉管理制度。普及医疗责任保险。推进“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坚决打击非法行医和“医托”、“医闹”。

3.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2012年底以前,会同发改、财政、社保等部门采取如下举措,在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制度。一是设立药事服务费。根据公立医院前三年的平均药事服务成本,测算每门诊单元(包括初诊、复诊)、每住院日的平均药事服务费,作为单列收费项目,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二是推进医疗服务付费制度改革。按照卫生部发布的321个临床路径标准,参照本市社保部门推出的单病种付费测算方式,建立单病种“定额、包干”基准收费标准,对住院患者实行按病种付费;不能按照单病种进行收费的,实行混合型医保付费制度;推行单病种付费后,药事服务费作为单列收费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三是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服务价格,特别是手术费、诊金和护理费标准。四是财政补贴政策性亏损。实行以上改革措施对医院造成的政策性亏损,由财政经费进行弥补,保障

4 公立医院实现收支平衡。

4.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一是解决民营医院发展瓶颈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民营医院土地使用、投资回报、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瓶颈问题。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特需医疗服务,开发生物医药产业,促进高端体检、养生保健、医学美容、康复治疗等医疗服务业发展;规划新增6家由社会资本举办的三级医院,支持现有民营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到2015年,民营医院所占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二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卫生事业。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资本运作向发展卫生事业转变。引导国家级专家团队来深举办高水平民营医院。对执行政府指导价的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安排财政补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营医院举办社康中心和承接公共卫生服务。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营利性民营医院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政策。

二、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和医疗水平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创新重点学科体系。

1.完善重点学科专业体系。制定《深圳市2012-2016年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以临床技术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支撑,以科研成果为促进,分层次、分重点建设80个重点学科,并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优势重点学科群;争取到2014年底,有30%的重点学科达到省级水平,2016年底有50%的重点学科达到省级水平,30%的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水平。

5 2.完善重点学科人才体系。制定《深圳市2012-2016年医学学科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规划》,建立学科带头人审定制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引进10个左右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团队;在2012年引进1-2个团队。完善高级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将进修学习作为晋升职称前置条件。每年选拔30-40名高级专家到国内外一流医学机构培训进修。加大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力度,招考学员900名。

3.完善重点学科保障体系。健全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和检查评估制度,完善政策支持、财政保障机制。主动拓展与市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把优势重点学科群培育成为引领深圳医学进步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推进与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等单位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医学专科。加强临床学科的软件和文化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吸引病人,以提高技术水平悦服病人,以提高服务水平留住病人。

4.完善科研创新工作体系。增强卫生行政部门的科教组织力量。完善医药卫生领域科研奖励实施办法。开展研究型医院创建活动。协调有关部门适当增加医院科研人才员额。通过完善岗位聘用、工资分配制度,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创新或应用新技术,以及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带教、带徒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完善重实效、重实绩的科研课题评审和科研工作奖励制度,全面改善医疗机构学术风气。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的建设。指导卫生机构深化院企、院校、院际合作,面向社会研究机构开放医学重点实验室,加大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设。

6 5.创新深圳医学科学研究院建设和管理模式。积极主动推动卫生部、深圳市合作举办深圳医学科学院,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华南分院,将其办成区域性医学科学研究、医学研究生培养及医学先进技术、生物医药先进技术孵化平台。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1.推进区域医疗机构均衡布局。完成《深圳市2011-2020年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优先安排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推进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工程招标和物资采购效率,加快宝荷医院、新安医院等9家新建医院和北大深圳医院外科大楼等8个改扩建项目建设。市滨海医院、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市康宁医院综合楼年内开业。推进华为科技城、龙城、龙华、沙井、大浪、平湖、葵涌等片区的6家新建医院的立项工作。协调有关部门逐步对市人民医院等新老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积极主动引进国内外著名高等医学院校来深举办附属医院。

2.完善中医药和专科医院服务体系。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大力推广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指导有发展优势的中医特色专科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民营医院。创建1-2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开展深圳市第二批名中医遴选和培养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调整财政补助结构,支持现有医疗机构发展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创伤外科,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引导社会资本优先兴办儿科、口腔、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医院。

7 3.提高医院诊疗服务能力。支持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和福田区人民医院等具备相应规模的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推动街道医院全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扶持民营医院达标上等;指导各区中医医疗机构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积极申报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在卫生装备建设等方面向原特区外地区的街道医院倾斜,提高其适宜设备配置水平。制定三级医院结对帮扶一级医院的制度,对三级医院在人才、技术、教学等方面的帮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原特区外地区医疗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4.完善科学就医体系。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大型医院向基层医疗网络分流普通门诊,促进区域医疗中心的专科门诊与普通门诊分离;完善分时段预约诊疗制度,加强医生出诊管理,全面提高预约诊疗服务水平;完善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模式。推动建立临床科学用血模式。完善阳光用药制度。以罗湖区、盐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为试点,设立联网理事会和联网总监,推进医疗机构联网运行,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医生多点执业、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跨区域分级转诊、分片转诊制度。

(三)完善行业监督管理体系。

1.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按照全行业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体系,制定标准化、信息化评审评价流程,强化日常监督,形成深圳医疗服务行业认证标准,促进医疗机构实施质量经营战略。指导医疗机构健全质量控制组

8 织,严格监督其落实首诊责任、三查七对、手术分级、临床用血审核等核心制度。

2.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实施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基本疾病诊疗服务标准化。开展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制定符合深圳实际的“绿色医院”建设标准和工作指引,推进医院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3.完善卫生行业法制体系。完成深圳经济特区人口与计生管理条例、控烟条例的立法工作。完成医疗服务违法行为处罚条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健康促进条例、急救医疗条例等立法调研工作。总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部门共识、政策成果,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立法。组织全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政策法规、管理理论轮训。

4.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加强市医学会、预防医学会、卫生经济学会、社区卫生协会、中医药行业协会等行业社会组织建设,委托其开展行业评审评价等方面的职能。推动卫生人口计生领域专家体系建设,委托其组织开展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等领域的研究。指导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建设,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支持市人口计生协会开展工作,组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发挥人口基金会的作用。

三、实施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满意度提升工程,争创全国一流医德医风

(一)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

9 1.开展专项教育活动。组织全市医务人员重温医务人员誓言、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八不准”要求、廉洁行医指引等医德行为规范;组织老专家向年轻工作者传授高尚医德精神和职业操守经验;组织专题研讨会、医患座谈会,深入查找医德医风建设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将每年的满意度调查中的问题制作成影像教材,对医务人员及时进行针对性提醒教育;开展深圳卫生人口计生先模人物、先进事迹评选活动,将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编写成医德医风教育的生动教材,增强队伍教育的针对性。

2.完善医德医风制度。建立医德医风量化考评制度,完善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健全医德档案;将医学伦理学教育纳入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将医德教育纳入医德考评内容;考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增强制度管理的约束力。

3.完善满意度评价制度。各医院要建立顾客服务中心,统一受理群众咨询、投诉等事务,开展出院后电话随访、医德医风调查工作;建立患者直接评价医疗服务的制度,在公立医院的服务窗口、门诊医生诊台设置“满意度评价器”;完善医院新闻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向社会发布医患纠纷事件经过;完善院务公开和医务公开、医患座谈会、院外监督员、医务社工等医患沟通制度,让患者“五明白”、“五知道”、“五放心”,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4.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前景。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量,合理调配医务人员数量和结构,合理安排倒班和作息时间,解决工作繁忙影响质量和满意度的问题;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切实控制行政后勤人员比例,提高服务一线的意识和能力;按照干好干坏

10 不一样、鼓励创新、同工同酬的要求,合理确定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待遇;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尽快解决临聘人员待遇和管理问题;完善学科带头人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解决好医务人员进修培训、科研课题申报、职称评聘等切身利益问题;完善竞争上岗制度,注重对年轻骨干的培养;落实科室选人用人和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自主权,推进科室民主管理,调动医务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二)开展卫生文化建设年活动。

1.营造卫生文化氛围。凝聚卫生文化内核,以“博学行医、业务精湛,情操高雅、与人为善,博爱救人、敬业爱岗”为深圳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各医院根据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提炼本院的“院训”。树立以人为本心态。建立医护人员经常温习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和院训的制度,以文化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以文化熏陶员工职业素养。通过文化熏陶,培养年轻医务人员职业自豪感,树立“治疗一个患者、结交一个朋友、树好一个口碑”的诚心服务心态。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实施住院医疗服务“五要五不得”便民举措,开展“五坚持、五制止”服务。组织对全市服务窗口的医务人员进行礼仪集中轮训,掌握“六个一句”、“十个一点”,努力营造“因为周到让你温馨,因为专业让你满意”的文明服务氛围。以塑造卫生品牌为重点,宣传推广一批深圳名医、名科、名院。宣扬医务人员良好职业道德形象。

2.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卫人委系统每年举办全系统的文艺汇演和运动会,通过文化影响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创造追求成功阳光心态;各医院要根据自身实际,创建和谐医院,开

11 展“中层干部EMBA课程”、“职业生涯设计”、“学术沙龙”、“星级文明岗位”评选、岗位练兵、业余文体、带徒学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创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等创先争优活动。

3.优化便民服务环境。以简洁实用和人性化设计为原则,增加便民服务设施,营造文明、温馨、和谐的服务环境。办好各医疗卫生单位的门户网站,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导航、就医导诊等服务。定期公告群众关心的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监测结果,组织经常性健康教育社区行活动,让市民体验公共服务就在身边。建立医院开放日制度,组织市民体验医务人员工作、体验优质服务,增强社会宣传公信力。

4.推进廉政文化进医院。各医院要实行廉政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在显目位置标识本院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承诺和举报电话,通过手机短信、科室晨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政诫勉谈话等方式,开展经常性廉洁行医警示教育。强化对高价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情况的监管。聘请社会人士担任行风建设和廉洁从医监察员,严处触犯“红线”的从业人员。

四、实施“五联”创新模式,落实计生基础管理

(一)强化责任,全面落实“一网联管”。

健全分片包干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每一户家庭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任务落实到人。规范基层计生工作例会制度、副处级以上干部挂钩管理和兼职单位挂钩帮扶制度,完善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强化对日常工作的管理,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完善以房为单元、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计生信息数据库,与社

12 区人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建立匿名举报制度,让基层人口计生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管辖对象的动态信息。完善卫生、人口计生统计工作规范,建立数据监控系统,重点核查异常变动数据,确保统计口径上下一致、横向可比,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数据。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两地联控”。

1.实现两地信息互联互通。按照全国“一盘棋”要求,启用新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省、全国联网,与人口户籍所在地实时交换信息。

2.为流出地来深管理搭建平台。将流动人口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流出地的区域协作和双向服务管理,鼓励各区、各街道按照当地外来人口特点,主动邀请主要的流出地来深开展集中服务,严格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

3.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提升服务,大力开展“三优联防”。

推进“计卫联手”,整合妇幼保健、计生技术服务资源,整合相关服务项目,提高“优生、优育、优教”综合服务水平。

1.提高优生服务水平。抓好孕前孕期优生宣教和产前筛查,预防出生缺陷。

2.提高优育服务水平。抓好“儿童早期发展”工程,预防发育缺陷。

3.提高优教服务水平。抓好家长的针对性培训和教育,预防早期教育缺陷。

(四)争先创优,扎实开展“四级联创”。

1.市级层面。结合深圳人口计生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做好创建国家、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工作。

2.区级层面。巩固各区创建国家级、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的成果。

3.街道层面。指导和监督各街道创建依法行政和无政策外多孩出生街道。

4.社区层面。指导和监督各社区创建居民自治无政策外出生社区。

(五)发挥优势,努力实现“五资联合”。

1.整合卫生人口计生系统健康教育资源,拓展宣教平台,构建卫生人口计生宣传大格局,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2.整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生育文化中心资源,构建集医疗、卫生、计生等功能的“十位一体”的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为居民提供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的“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

3.整合妇幼保健机构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资源,以预防出生缺陷为重点,构建卫生人口计生“三优”(优生优育优教)综合服务基地。

4.整合卫生人口计生执法资源,以打击“两非”为重点,利用卫生行业监管和执法力量,加大人口计生执法力度,构建新型的卫生人口计生综合执法体系。

5.整合卫生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管理互动,服务互补,信息互通”的卫生人

14 口计生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

五、巩固公共卫生水平,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一)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1.规范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运作。完善原特区外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卫生应急体系,提高其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市、区、街道公共卫生机构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各自职能,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检测资源共享。完善光明、坪山新区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2.强化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推进街道预防保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维护其公益服务行为。坚持防、治、管相结合,完善艾滋病、结核病、肝炎、SARS等重点病种的预防控制模式。抓好经常性健康教育,向市民普及疾病防控基本干预措施,抓好季节性疾病的监测、疫情分析和预报预警工作。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社区管治模式,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管制覆盖率。深入推动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

3.提高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在妇幼保健机构与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资源整合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计生技术服务水平和出生缺陷干预水平。提高社区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提高早孕建卡、产后访视率。加强与民政、教育部门的协作,提高婚检率和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水平。完善妇女常见疾病普查普治、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干预体系。以非公立医疗机构为重点,拓展助产技术规范化培训项目。

4.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

15 心理卫生条例》,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心理卫生服务。推广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模式,推进心理卫生服务进社区,落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综合管治。完善“企业-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协调工作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制定群体危机事件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群体心理危机事件应急能力。

5.提高卫生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完善市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分步建设与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互联互通,兼备综合指挥、异地调度、视频会议、远程会商、快速处置等功能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完善由市急救中心和医院院前急救队伍组成的“120”急救指挥网络,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有效衔接,提高急诊就诊能力。

(二)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机制。

1.完善职业卫生监管机制。健全政府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落实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审核制度。完善基层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实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项目。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哨点和重点职业病监测体系。探索职业病防治基金模式,将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与其缴纳的费用挂钩,形成职业病风险分担机制。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开展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坚持失信惩戒与诚信褒奖相结合,逐步在我市食品行业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库,完

16 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实施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通报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3.完善其他公共卫生的监督机制。建立卫生监督协管员队伍,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卫生日常监督。改革公共卫生巡查制度,实施重点监控、有奖举报、违法重罚,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在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监督及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中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现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风险管理转变。

六、巩固社区卫生体系,完善便民利民机制

(一)优化社康中心布局。

根据城市规划调整、旧城旧村改造、产业园区转移以及新区建设,逐步落实十二五期间优化社康中心网点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政府主导下的院办院管体制,强化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康中心的统一管理,落实政府对社康中心的支持保障职能;在举办医院内设社康管理中心,完善内部管理机构,增强管理力量;督促举办医院建立健全专账管理、成本核算、科学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以创建示范社康中心为抓手,推动社康中心分类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解决队伍力量和能力不足、卫生装备水平不匹配的问题。

(二)提高社区队伍质量。

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将培训与职员招聘、职称评聘以及医师注册挂钩。改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福利待

17 遇和工作环境,稳定社区人才队伍。按照每个社康中心6-8个编制的标准落实人员编制。增加的人员编制,主要用于招聘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争取明年招收200名,确保2015年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医师,初步形成全科医学服务体系。

(三)推广社区标准化服务。

完善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落实分级诊疗责任制、引导机制和奖惩机制,促进医疗机构自觉落实转诊指征,提高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率。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制定《深圳市全科医学服务标准》、《深圳市社康中心基本诊疗常规》,指导社康中心分类推进适宜技术进社区。完善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与公立医院综合目标考核相衔接的社康中心绩效考核标准。以老、幼、病、残和青少年、育龄妇女为重点对象,适当增加学生常见病防治等低成本、高产出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四)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

以健康管理为核心,以慢性病人群为重点,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2012年,开展为居民提供家庭病床、自费疫苗接种、医疗转诊转介等个性化服务项目。发挥连锁药店作用,保障居民非基本药物需求。探索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治疗必须的非基本药物的途径。

18 名词解释: 【八不准】:

1.医疗机构和科室不准实行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办法。

2.医疗机构的一切财务收支,应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内部科室取消与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直接挂钩的经济承包办法,不准设立小金库。

3.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准接受患者及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

4.医务人员不准接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

5.医务人员不准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或提成。

6.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准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分解项目收费或提高标准加收费用。

7.医疗机构不准违反国家有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定,对中标药品必须按合同采购,合理使用。

8.医疗机构不准使用假劣药品,或生产、销售、使用无生产批准文号的自制药品与制剂。

【五明白、五知道、五放心】:

1.患者明白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主管医生姓名。

2.患者知道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

3.患者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放心。 【五要五不得】:

1.对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和检验报告,要由医院安排专人按照有关规定送取,不得让住院患者或家属自行送取。

19 2.对需要到检查科室进行检查的住院患者,要由病房安排专人陪送,对危重患者要全程陪护,不得由患者自行到有关科室进行检查。

3.对转科的住院患者,要由转出病房派专人护送到转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的各项工作,不得由患者自行转科。

4.对住院患者临时医嘱及一次性使用的贵重药品,要由医务人员领取,不得让患者或家属自行领取。

5.对需要到其他科室或院外会诊的住院患者,要由医院派人陪护,不得让患者自行前去会诊。

【五坚持、五制止】:

1.坚持规范诊疗,制止乱检查。落实基本疾病诊疗常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实行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坚持科学用药,制止大处方。落实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使用品种,减少门诊输液量。

3.坚持物价监督,制止乱收费。实施医疗收费价格公开、门诊收费清单和住院收费日清单制,提供物价查询服务。

4.坚持温馨服务,制止冷硬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温馨服务环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5.坚持廉洁行医,制止收回扣。推行廉政文化进医院,实行廉洁行医责任制、拒收回扣和贿赂承诺制。

【六个一句】:

1.入院时多介绍一句;2.操作时多说明一句;3.查房时多问候一句; 4.手术前多解释一句;5.手术后多安慰一句;6.出院时多关照一句。 【十个一点】:

1.微笑多一点;2.语言美一点;3.行动快一点;4.效率高一点;5.做事多一点;6.理由少一点;7.胸怀宽一点;8.架子小一点;9.说话轻一点;10.责任重一点。

第6篇:“全市卫生执法监督计划”卫生工作计划(共)

2004年全市执法监督工作计划2004年全市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宗旨,以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为统领,围绕《绥化市卫生监督检查验收标准》全面实行目标管理,积极开展以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依法行政工作,在食品安全、医疗市场整顿和学校卫生工作上搞突破,力争在全市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全市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确保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卫生法制工作目标(一)积极推行依法行政。

1、全面完成《绥化市卫生监督检查验收标准》中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

2、组织半年和年终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考核。

3、做好人大、政协对全市卫生执法的评议、视察工作。二法制建设工作

1、完善全市卫生执法监督体系,配齐全市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建立法制工作信息反馈系统。

2、完善卫生行政复议、听证、错案追究、重大处罚备案等制度,并组织实施。

3、推行新版卫生执法文书使用,确保2004年在全市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全面使用新版卫生执法文书。

4、完成全市卫生监督员证件换发工作。三法制宣教工作

1、开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宣教活动。

2、认真做好“四·五”普法工作。

3、拟在适当时机,举办全市卫生系统“四·五”普法培训班。

4、文明单位和十佳监督员创建工作。评选文明执法单位标兵2个;建立监督员考核挡案,对全市卫生执法人员进行德、能、勤、绩综合考核评比,评选十佳监督员20名。

5、在适当时机举办全市卫生行政执法知识大赛。

6、开展全市执法文书书写评比活动。

7、按照《绥化市卫生监督检查验收标准》进行半年、年终考核。

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工作一拟在今年4月份前完成市级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二拟在年底前完成县市、区级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三、卫生监督工作(一)医疗市场监督工作

1、《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2、依法进行医疗市场监督管理,对超出诊疗许可范围,出租、出借执业许可证、执业证书,非法行医等现象进行专项治理。

3、依法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二食品卫生工作

1、积极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2、开展卫生许可证、健康证专项整治活动。

3、协调有关部门加强食品、保健品广告的审批工作。

4、开展集贸市场、小食品批发、超市的专项整治工作。

5、开展肉及肉灌制品、饮料、糕点等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型加工企业专项整治。

6、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专项整治。

7、开展桶装水的专项整治。三职业卫生工作

1、进一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3、开展有毒、有害及危害化学用品的专项整治1对全市范围内的有毒有害企业重新进行验证、审核,建立职业危害企业档案。2对有毒有害企业法人及经营使用危险化学用品的有关单位进行整顿。四环境卫生工作

1、按照《绥化市歌舞厅管理暂行办法》对歌吧、舞厅等进行重新审核发证。

2、开展化妆品专项整治。

3、开展对游泳馆、洗浴、美容美发、大型宾馆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4、开展大型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5、开展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专项整治工作。五学校卫生工作

1、开展学生食堂专项整治。

2、开展学生饮用水、学生豆奶、学生营养餐专项整治。

3、开展学校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六消毒工作

1、开展对生产一次性食品包装企业专项整治。

2、对饮食业的消毒情况进行整治。

3、加强对大型公共场所的消毒管理。

4、对消毒药品进行清理整顿。

5、加强对消毒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

6、加强对个体医疗市场消毒工作管理。七行业管理工作

1、依法对全市新式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系统的建设及监督报告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对全市卫生监督信息上报工作进行全年统计,每季度进行通报。

3、半年和年终组织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考核。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7篇:全市卫生监督工作报告

泰山区辖5个街道、2个镇,68个社区、126个行政村,总面积336.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63.2万人。全区区直医疗卫生单位3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镇卫生院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61处、农村卫生所118处;目前,设区级卫生监督机构1处,街道镇卫生监督机构5处,区级卫生监督员36人,街道镇卫生监督员10人,村卫生监督助理员108人,社区卫生助理员63人,承担着全区XX多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00多家医疗卫生单位、800多家公共场所单位的监督管理和近6万人的健康管理任务。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关于“实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构建无缝隙的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指示精神和要求,深刻领会,迅速行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网络健全、城乡无缝隙覆盖、功能机制完善、运转规范协调的基层公共卫生监督新体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的领导

基层公共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点,是保障广大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历来受到社会关注和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针对社区和农村卫生监督薄弱的实际,我区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市卫生局《关于推进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区政府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要求卫生部门将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作为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为把各级关于卫生监督力量下沉的要求落到实处,区卫生局成立了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基层公共卫生监督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研究基层卫生监督的有效措施和实现途径,努力在公共卫生监督体系网络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按照“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的“三化”要求,制定了具体形象进度,明确了责任人员,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4月23日,召开了由各街道镇、各社区村负责人参加的全区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启动会议,会上,聘任了街道镇卫生监督员、社区卫生助理员和村卫生监督助理员,并签定了《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目标责任书》;区卫生监督局和各街道镇卫生机构积极主动,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对基层卫生监督所建设的支持,明确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全区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二、强化措施,推动卫生监督力量下沉进社区、进农村

一是抓基础,健全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我区卫生监督工作面广、量大、点散,监管任务繁重、难度大。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延伸卫生监督触角,既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要求,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到基层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把三级网建设作为(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卫生监督力量下沉的首要任务来抓,建立起了以区卫生监督局为龙头,以街道镇卫生监督所为枢纽,以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基层公共卫生网络。区卫生监督局作为业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基层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按照房屋实用够用、设备适度超前、人员配齐配全的标

准建立了5个街道镇卫生监督所,承担本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负责协助抓好辖区内的卫生监督执法。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作为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承担本辖区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健康宣教、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工作。在社区聘任卫生助理员,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评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农村聘任卫生监督助理员,主要负责辖区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并做好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抓培训,建设高素质的三级卫生监督队伍。抓好队伍建设是做好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关键,尤其是新充实了乡村两级卫生监督工作人员之后,抓好监督队伍的业务培训迫切而必要。为此,我们把处镇卫生监督员按照区卫生监督员的标准要求来统一管理,狠抓行业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宗旨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学习卫生监督员“五统一”行为规范、“六不准”工作制度等,大力推行办证程序、收费标准、执法依据“三公开”,街道镇卫生监督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很快适应了卫生监督工作。健全卫生监督制约机制,由区卫生监督局监督稽查科重点做好对街道镇卫生监督所的监督稽查,推行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服务承诺制,树立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社会形象。

三是抓服务,大力开展公共卫生进社区、进农村。实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主动深入社区农村,为群众提供“零距离”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经营者流动性大,设备设施简陋,卫生监督的覆盖率、违法行为的发现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及时率都无法得到切实保证。卫生监督所的设立,从机制上强化了卫生监督力度,拓展了卫生监督的广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注重服务,群众实惠。群众就近办证,免除了群众的奔波之苦和路途开销,缩短了卫生许可受理、审核和办证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各卫生监督所都已经开展了集中查体办证,群众反应良好。重心下移,覆盖到位。区卫生监督局下派5名监督员到卫生监督所任所长,各街道镇配备2名监督员,真正建立起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分级负责、监管有力”的卫生监督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卫生监督与基层卫生服务的职能互补。卫生监督机构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工作中,认真把好人员技术准入关、院内感染防控关、疫苗进货规范关、计划免疫质量关、肠道门诊检索关,并督促做好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增强了依法执业意识,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为保证卫生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区、街道镇加大了对卫生监督机构的经费、设备支持,投资10万余元,配备了必要的执法检测装备和执法取证工具。加强对基层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和卫生监督执法水平。

二是建立一线工作机制。“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是泰山区工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我们严格按照“三化”要求,对基层卫生监督工作都明确到具体项目、具体责任人、具体完成的时限,实行了一线工作机制,规定每名基层卫生监督员每天都要在第一线,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及时进行查处。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立考核机制。为促进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我们建立了街道镇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业务、标

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汇编,从制度上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按照费随事转的要求,对社区卫生助理员每月补助200元,对村卫生监督助理员也按照工作情况进行补助,确保了卫生监督下沉工作的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实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体制新、要求高。泰山区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与兄弟县市区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不断完善卫生监督力量下沉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8篇:全市卫生监督工作报告

泰山区辖5个街道、2个镇,68个社区、126个行政村,总面积336.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63.2万人。全区区直医疗卫生单位3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镇卫生院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61处、农村卫生所118处;目前,设区级卫生监督机构1处,街道镇卫生监督机构5处,区级卫生监督员36人,街道镇卫生监督员10人,村卫生监督助理员108人,社区卫生助理员63人,承担着全区XX多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00多家医疗卫生单位、800多家公共场所单位的监督管理和近6万人的健康管理任务。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关于“实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构建无缝隙的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指示精神和要求,深刻领会,迅速行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网络健全、城乡无缝隙覆盖、功能机制完善、运转规范协调的基层公共卫生监督新体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的领导

基层公共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点,是保障广大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历来受到社会关注和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针对社区和农村卫生监督薄弱的实际,我区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市卫生局《关于推进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区政府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要求卫生部门将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作为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为把各级关于卫生监督力量下沉的要求落到实处,区卫生局成立了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基层公共卫生监督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研究基层卫生监督的有效措施和实现途径,努力在公共卫生监督体系网络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按照“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的“三化”要求,制定了具体形象进度,明确了责任人员,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4月23日,召开了由各街道镇、各社区村负责人参加的全区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启动会议,会上,聘任了街道镇卫生监督员、社区卫生助理员和村卫生监督助理员,并签定了《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目标责任书》;区卫生监督局和各街道镇卫生机构积极主动,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对基层卫生监督所建设的支持,明确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全区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二、强化措施,推动卫生监督力量下沉进社区、进农村

一是抓基础,健全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我区卫生监督工作面广、量大、点散,监管任务繁重、难度大。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延伸卫生监督触角,既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要求,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到基层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把三级网建设作为卫生监督力量下沉的首要任务来抓,建立起了以区卫生监督局为龙头,以街道镇卫生监督所为枢纽,以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基层公共卫生网络。区卫生监督局作为业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基层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按照房屋实用够用、设备适度超前、人员配齐配全的标准建立了5个街道镇卫生监督所,承担本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负责协助抓好辖区内的卫生监督执法。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作为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承担本辖区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健康宣教、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工作。在社区聘任卫生助理员,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评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农村聘任卫生监督助理员,主要负责辖区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并做好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抓培训,建设高素质的三级卫生监督队伍。抓好队伍建设是做好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关键,尤其是新充实了乡村两级卫生监督工作人员之后,抓好监督队伍的业务培训迫切而必要。为此,我们把处镇卫生监督员按照区卫生监督员的标准要求来统一管理,狠抓行业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宗旨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学习卫生监督员“五统一”行为规范、“六不准”工作制度等,大力推行办证程序、收费标准、执法依据“三公开”,街道镇卫生监督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很快适应了卫生监督工作。健全卫生监督制约机制,由区卫生监督局监督稽查科重点做好对街道镇卫生监督所的监督稽查,推行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服务承诺制,树立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社会形象。

三是抓服务,大力开展公共卫生进社区、进农村。实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主动深入社区农村,为群众提供“零距离”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经营者流动性大,设备设施简陋,卫生监督的覆盖率、违法行为的发现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及时率都无法得到切实保证。卫生监督所的设立,从机制上强化了卫生监督力度,拓展了卫生监督的广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注重服务,群众实惠。群众就近办证,免除了群众的奔波之苦和路途开销,缩短了卫生许可受理、审核和办证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各卫生监督所都已经开展了集中查体办证,群众反应良好。重心下移,覆盖到位。区卫生监督局下派5名监督员到卫生监督所任所长,各街道镇配备2名监督员,真正建立起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分级负责、监管有力”的卫生监督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卫生监督与基层卫生服务的职能互补。卫生监督机构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工作中,认真把好人员技术准入关、院内感染防控关、疫苗进货规范关、计划免疫质量关、肠道门诊检索关,并督促做好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增强了依法执业意识,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

第9篇:关于全市卫生计生工作情况报告

市政府政务督查室:

按照市政府政务督查室《关于报送2014第四季度政府常务会议纪要落实情况的通知》(十政督2015]1号)有关要求,现将2014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2015工作目标及措施报告如下:

一、第四季度及全面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卫生计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市卫生计生委紧紧围绕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坚持“市县合、乡增强、村共享”的原则,强力推进市县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工作。市县两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重组完毕,全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资源整合到位,在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中注重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引导,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呈现出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顺利实现了机构合、人员合、人心稳、工作合的局面。

(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进一步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农合保障水平有了新提高。全市农民参合率99.57%,参合农民整体受益率195%;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XX县、XX市、XX县、XX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组建医疗联合体13个,在XX县、XX县、XX县试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新型服务链;“卫生资源倍增工程”成效显著。争取卫生计生建设项目103个,项目总投资9.67亿元,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到6家,病床数6.6张/千人,执业医师3.3人/千人;医疗卫生质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卫生质控中心已达到16个,其中今年新增5个;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政府十件实事141个“五化”村卫生计生室已建成投入使用。四化卫生院创建达到45.8%;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县级以上中医医院“三堂一室”建设达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到位。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6%,累计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35.5万人,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6.7万人、糖尿病患者4.7万人、重型精神病患者10876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显著。新增免费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82名,免费检查疑似肺结核患者10652人次。完成国家免疫计划疫苗接种80.6万剂次,增加预防接种点28个;健康城市创建实现新的突破。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3个,申报国家卫生乡镇1个,市级卫生乡镇累计达到45个;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成功处置2起一般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处置传染病早期预警信号815起;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受理医疗纠纷调解案例135例,调结125例,调解成功率92.6%。全面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三)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87.32%,同比上升2.67个百分点。政策外多孩率为1.79%,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4,同比下降0.44个单位值;单独二孩政策平稳实施,全市调查符合单独二孩生育条件夫妇1.35万对,已出生299人,生育秩序平稳,未出现“扎堆”生育现象;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共评选授牌“生育文明·五型计生幸福家庭”标兵户4.8万户,示范户5.1万户,530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女孩享受了中、高考加10分政策。132名贫困计生家庭女孩接受市、县计生协金秋助学资助,累计发放助学金52万元。为10.23万户计生家庭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全市共有16.67万人次得到人口计生法定奖励扶助,兑现奖励扶助金1.6亿元;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规范化服务管理现场推进会在XX县成功召开,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在全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政风行风明显转变。四风问题得到遏制,2014年相比2013年,文件下降25.74%,简报下降37.90%,会议下降21%,“三公”经费支出下16%,整改超面积使用办公用房391平方米。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效果明显。处理了一批医疗服务机构违规收费行为。对城区9家擅自提高收费标准、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医疗服务收费违规现象的医疗单位负责人进行了集中约谈,自查自纠违规收费项目20个,所涉资金24.13万元全部返还给群众。加强了新农合资金监管。出台制定了市级统筹方案和大病保险实施细则,对6家“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治疗”等违规收费问题突出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并扣减6家违规收费单位的违规资金;完成卫生计生“权力清单”的清理整合,对原市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合,取消1项,下放1项,委托4项;法制卫生计生得到彰显。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共查处无证行医134家,罚款30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4人次,取缔黑诊所40余处,对9家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单位进行集中约谈。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全市查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43人,其中政纪处分6人,党纪处分39人。

2014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卫生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仍较薄弱,村级卫生和计生人员不稳定,养老问题仍无法从政策层面得到根本解决;工作发展不平衡;医疗环境和医疗安全不容乐观等,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 市政府政务督查室:

按照市政府政务督查室《关于报送2014第四季度政府常务会议纪要落实情况的通知》(十政督2015]1号)有关要求,现将2014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2015工作目标及措施报告如下:

一、第四季度及全面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卫生计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市卫生计生委紧紧围绕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坚持“市县合、乡增强、村共享”的原则,强力推进市县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工作。市县两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重组完毕,全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资源整合到位,在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中注重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引导,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呈现出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顺利实现了机构合、人员合、人心稳、工作合的局面。

(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进一步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农合保障水平有了新提高。全市农民参合率99.57%,参合农民整体受益率195%;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XX县、XX市、XX县、XX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组建医疗联合体13个,在XX县、XX县、XX县试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新型服务链;“卫生资源倍增工程”成效显著。争取卫生计生建设项目103个,项目总投资9.67亿元,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到6家,病床数6.6张/千人,执业医师3.3人/千人;医疗卫生质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卫生质控中心已达到16个,其中今年新增5个;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政府十件实事141个“五化”村卫生计生室已建成投入使用。四化卫生院创建达到45.8%;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县级以上中医医院“三堂一室”建设达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到位。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6%,累计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35.5万人,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6.7万人、糖尿病患者4.7万人、重型精神病患者10876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显著。新增免费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82名,免费检查疑似肺结核患者10652人次。完成国家免疫计划疫苗接种80.6万剂次,增加预防接种点28个;健康城市创建实现新的突破。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3个,申报国家卫生乡镇1个,市级卫生乡镇累计达到45个;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成功处置2起一般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处置传染病早期预警信号815起;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受理医疗纠纷调解案例135例,调结125例,调解成功率92.6%。全面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三)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87.32%,同比上升2.67个百分点。政策外多孩率为1.79%,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4,同比下降0.44个单位值;单独二孩政策平稳实施,全市调查符合单独二孩生育条件夫妇1.35万对,已出生299人,生育秩序平稳,未出现“扎堆”生育现象;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共评选授牌“生育文明·五型计生幸福家庭”标兵户4.8万户,示范户5.1万户,530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女孩享受了中、高考加10分政策。132名贫困计生家庭女孩接受市、县计生协金秋助学资助,累计发放助学金52万元。为10.23万户计生家庭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全市共有16.67万人次得到人口计生法定奖励扶助,兑现奖励扶助金1.6亿元;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规范化服务管理现场推进会在XX县成功召开,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在全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政风行风明显转变。四风问题得到遏制,2014年相比2013年,文件下降25.74%,简报下降37.90%,会议下降21%,“三公”经费支出下16%,整改超面积使用办公用房391平方米。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效果明显。处理了一批医疗服务机构违规收费行为。对城区9家擅自提高收费标准、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医疗服务收费违规现象的医疗单位负责人进行了集中约谈,自查自纠违规收费项目20个,所涉资金24.13万元全部返还给群众。加强了新农合资金监管。出台制定了市级统筹方案和大病保险实施细则,对6家“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治疗”等违规收费问题突出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并扣减6家违规收费单位的违规资金;完成卫生计生“权力清单”的清理整合,对原市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合,取消1项,下放1项,委托4项;法制卫生计生得到彰显。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共查处无证行医134家,罚款30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4人次,取缔黑诊所40余处,对9家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单位进行集中约谈。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全市查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43人,其中政纪处分6人,党纪处分39人。

2014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卫生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仍较薄弱,村级卫生和计生人员不稳定,养老问题仍无法从政策层面得到根本解决;工作发展不平衡;医疗环境和医疗安全不容乐观等,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

二、2015年工作打算

2015年,我市卫生计生工作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深化改革为统领,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以调整卫生计生发展方式为关键,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以开展生育秩序治理年活动为重点,大力加强计生服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健康民生,统筹做好卫生计生各项工作,促进卫生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重点、攻难点,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巩固新农合制度,确保参合率、筹次标准、门诊住院补偿率、大病补偿率、大病保险等实现新的提升。二是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确保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三是继续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基本药物政策,提高基本医保制度的保障能力,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三是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确保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分级诊疗试点实现新的进展。

(二)培亮点、显特色,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上新台阶。一是深入开展生育秩序治理年活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控制违法生育,整顿和规范全市生育秩序,进一步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管理水平。二是推进计划生育家庭民生建设。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扩大“生育文明•五型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试点范围,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农庄,提升发展能力。三是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先进(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基层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阳光计生、诚信计生工作。

(三)抓基础、调结构,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一是继续加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将24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纳入到2015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在硬件建设上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积极向上争取基层建设项目。二是加大人才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出台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实有关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人员晋升下派制度,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在“健康一卡通”试点基础上,建立市级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打通和联通新农合、基本公卫、计生服务等卫生计生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三是认真落实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任务。巩固XX市医疗卫生专家南水北调“思源十堰行”、京鄂医院手拉手、医疗骨干人才及公共卫生业务培训活动成果,进一步强化XX市和XX市卫生计生单位的交流联系,建立协作互动格局,促进我市医疗技术、信息、人才、科教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南北共建、互利共赢的协调发展新格局。继续开展京鄂医院手拉手项目,举办第二期医疗骨干培训班和公共卫生培训班,实施南水北调水质监测项目和南水北调水源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项目。

(四)强管理、增后劲,促进各项卫生计生工作上水平。一是大力加强卫生计生法治建设。在全市卫计委系统开展法治建设年活动,做到依法办事,不违法行使权力,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促进卫生计生事业法治建设。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做好重大疾病防控。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管理,扎实做好爱国卫生工作。三是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四是依法加强监测评估和标准制定,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效支撑。五是着力加强宣传倡导和健康促进工作,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五)变思维、换方法,探索卫生计生发展新思路。一是科学编制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在全面总结卫生计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基础上,认真分析卫生计生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和任务,推进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科学编制十堰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二是探索开展健康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健康管理的认识,积极探索和实践健康管理内涵,将“病有所医”调整到“全面健康管理”的医改方向,构建以疾控机构健康管理中心为核心,二级以上医院健康管理科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门诊为基础,以村医的直接服务为前提,以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专科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上一篇:大学部门换届竞选稿下一篇:村委副主任竞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