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这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落实, 代表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成为当代教育的一大发展和进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立足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提出了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策略

信息技术属于一个独立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技术是信息交流的必然产物,其进步又反过来推动了信息交流的发展。从时代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在普通高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为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国际信息化竞争中,充分抓住发展机遇,赶超世界发展步伐的必要保证。因此,必须做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奠定未来发展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训练,而是要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发展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社会背景下,师生的教学参与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尊重学生主体性,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学生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者,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教学目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主体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教会学生知识以外的思想、观念、精神、意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由于初中会考中并没有对信息技术的考核,大部分教师便放弃实际教学,放任学生自由上网或游戏,并强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够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形成了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们可有可无,不把信息技术教育当回事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正确对待的问题。另外,学校应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宣传,正确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要强调以新课标为主的教学理念的课堂实际落实。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学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坚决淘汰那些专业素质不过关的人员,正确把握学科定位,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充分尊重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贯彻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创造良好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积极创造有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心理和外在环境的创造。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发展的主体。如果学生的思维结论超出了教师预期的结论时,教师必须大胆地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而不要将教师自己思维强加于学生自身思维模式,必须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主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此外,教师们还要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计算机教学属于典型开放教学体系,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日常知识的累积,将计算机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传递给学生,将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延伸到课外、校内,有必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运用巧妙地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不断地强化各学科之间的创新能力的相互迁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计算机比赛活动,包括网页制作、图像处理以及排版比赛等,并将获奖作品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分享。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便有了用武之地,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性。

三、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虽然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实践,但现实情况却非如此,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方面地讲解和演示,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更新缓慢,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此情形之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的实践环节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基础差同学的存在,教师不可能完全采取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把握好开放程度。教师可以遵循多样性原则,在采取传统讲授模式的同时,适当增设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和条件进行自主选择。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因素,利用课堂测试来巩固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准确度和速度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得分融合起来,统一评价学生综合素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而且要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扩展视野,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要让师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调整,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科学评价体系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蒋亚梅

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探讨“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这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教师要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必须要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责任”,这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学生培养的需求。本文主要对“互联网+”时代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方面的竞争,尤其是对于高中教育各个国家都十分看重。高中阶段的教育连接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下为了培养出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素养教育也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但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中将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进行分离式的处理,使得学生不能保持持续性的学习热情。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在“互联网+”这个特殊时代我们要将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密切地融合起来,使其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信息技术学科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一、 “互联网+”教育下树立信息技术核心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入地了解核心素养相关理念,为了确保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落实,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此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配合完成课程改革任务。教师在改革中应该适时摒弃以往过时的教育观念,及时从各个渠道吸收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从根本上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意义所在,进而把握好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进行新课标版信息技术新教材的课程教学前,教研机构或者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在培训中让课程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指导,使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培训结束后可对教师进行整体性的考核,对存在问题的部分教师展开继续培训教育,争取让全体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的教授具有全方位的把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有关“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关联和重要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视频内容尽可能地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这样学生也有兴趣去继续了解后续的内容,观看完视频后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说出来,组织所有学生展开讨论研究,教师最后做出总结性的表述。

借助这样的授课形式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深入浅出地做出诠释,方便学生为自己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只有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相关宣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也只有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漏洞,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

二、 “互联网+”教育下保证信息意识的先进性

为了让学生对“互联网+”的前景以及作用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在课堂上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同时在面对网络时保持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信息数据库作为信息技术传播的载体,需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其意义所在,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同时树立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如此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先进性。

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时,教师提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保证信息的先进性,将国家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建立成系统的体系向学生传授,在做PPT时,教师可以从国家新闻网、微博、今日头条等渠道搜集一些最新的视频短片供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处于高中学习阶段本就压力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待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接着组织学生通过手机等资源,搜集自己了解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等等,然后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随后由各组代表进行发言。学生们首先在欢乐的氛围中对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了解,接着教师通过PPT中的图片仔细地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在这个时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阐述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不断地接受相关的信息熏陶,保证教学上的先进性,培養学生对该知识的敏感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对信息的识别方法,在准确筛选与分析中找出信息的价值。

三、 “互联网+”教育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根据计算思维的特点和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做好培养和完善上着手研究,在体现高中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通过“互联网+”和实际环境的相互结合,保证该课程的时代性和层次性,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数据与技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然后从基础数据和技术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让其掌握良好的计算特点和相关规律,最终获得计算思维的提升。比如学习三维设计与创新的相关内容时,就要根据班级情况设置学习小组,该小组的建立是包含各个层面的学生,将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开展课程中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积极地对三维图形进行构思和想象。其中空间能力强的学生先构建基础模型,然后向其他同学介绍如何快速地构建思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可以适当地提出修改意见,并最终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最后教师对学生们提供的想法做出详细的分析和指正,如此便能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先进性。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将自己所作思考的过程分享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

在制定教学措施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习惯,避免在学习中出现只关注理论和工具化等问题,提醒学生从准确运用和思维迁移上入手,确保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 “互联网+”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不断地完善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和智能多样的数字化工具的运用等。而这其中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引入开展相关教学,让学生从系统的信息建立中展开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授“信息获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让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或者月亮,大树的扩展是枝干或者叶子,月亮的扩展就是云或者星星。教师一边在讲解的时候一边叫学生到黑板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绘制,如第一层次就是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互联网信息的查找,文件的下载,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来就可以了,然后教师接着进行讲解。分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将其作为导图的中心然后绘制,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其画出来之后,让学生们自己判断哪一种方式更好,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同时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相互之间的优劣。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便于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进行搜索引擎的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教学模式独自思考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思维导图,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意义所在。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活跃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

五、 “互联网+”教育下开展个性化教学

“互联网+”提倡的要点在于让整个世界和信息技术接轨,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只强调学生的成绩优劣,不注重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到了技术和具备应用能力。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状态,要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工智能初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地介绍,教师在课前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制作一些炫酷的小视频,在这样气氛活跃的课堂中,学生很快会被吸引,对该部分内容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看了刚刚各个部分内容的介绍,大家对哪部分感兴趣可以提出来。”让学生依次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做好记录并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有的学生喜欢人工智能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的学生喜欢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运用,还有一些学生喜欢人工智能在军事方面的运用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在下节课内容开展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分为几个部分,让不同喜好类型的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课件的制作和讲解,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分享交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展开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

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切忌将所有的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一步步自己钻研和探索,这样才会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每位学生都取得应有的进步。

六、 結语

总之,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为了让学生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确保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展开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各部分素材内容的时代性,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所在,同时根据课程要求有意识的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蒲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2):233.

[2]卜娟芳.“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核心素养融合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8(2):61-63.

[3]陈琳.浅析“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62(2):111+126.

作者简介:尹黎力,重庆市,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尹黎力

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查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必要且可行;学生具有良好的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化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兴趣,技术学习的动机水平多样。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技术教育;问卷调查

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中有专门的技术教育模块,即《化学与技术》,但全国能实施该模块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为此,笔者萌发了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研究意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探查学生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1 问卷设计与实施

1.1 问卷设计

编制《有关高中化学技术教育的调查问卷(学生卷)》,以此作为工具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看法。

学生问卷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有6道选择题,了解学生性别、年级、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兴趣爱好这6个方面的基本信息,以此来调查和分析在这些维度上学生对技术教育的看法是否具有差异。第二部分有16道选择题,每题均提供一些已有的看法,让学生从中选择,以探查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学生期望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原因、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利弊、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时机、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方式、进行技术教育的学生认知基础和学生的技术意识、兴趣和动机。第三部分设计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图,要求学生根据该流程图回答相关问题,以了解学生的技术认知基础和技术技能。第四部分是简答题,第一小题从问题解决的角度要求学生思考铁矿石炼铁需考虑的问题,第二小题要求学生思考哪些化学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此来探查学生的技术技能,因为技能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不同于问卷中的想法以及更深入的思考的结果。

1.2 问卷调查

选择了江苏省三个不同地区的三所学校的高一、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三所中学中既有四星级高中,也有三星级高中;既有农村学校,也有城市学校。之所以选择这些学校,是因为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有通过对各类不同学校学生的调查,获得的数据才更全面,才能更好地从学生未来发展差异性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511份,回收有效问卷501份。

还在进行问卷调查的两所高中各选取了6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这6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A、B、C三个等级,学生成绩的等第都是由所在班级的教师通过平时成绩划分而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 问卷结果与分析

2.1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是必要的

就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2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4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性,25%的学生认为有点用,仅有7.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渗透。将技术教育必要性中的“有绝对的必要性”赋值1分,“有必要性”赋值2分,“有点用”赋值3分,“不需要渗透”赋值4分。分值越小,越倾向于认为有必要。在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维度上对学生对于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分科取向和就业倾向维度上,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校区域维度上,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校的学生更加认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认为通过技术教育的渗透教学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现在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都有帮助;认为不需要渗透的学生觉得技术教育的渗透教学会增加学业负担,会耽误化学知识技能学习的时间。

以铝的制备技术为切入口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42.3%的学生认为技术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他们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23.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10.6%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综合评价一项工艺的能力。研究表明,学生认为技术教育的实施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学生具有良好的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

学生是技术教育的主体之一,学生对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直接影响着技术教育的可行性和效果。探查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结果显示,65.3%的学生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17.2%的学生认为技术是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其余的学生则认为是技术是一种特定的技能或一项工艺。

将学生观点中的“一项工艺”赋值1分,“一种特定的技能”赋值2分,“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赋值3分,“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赋值4分。分值越高,对技术的理解越透彻。在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维度上对学生对于技术内涵的认识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分科取向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理科的学生对技术的了解较透彻,平时对技术关注度较高。在学校区域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城市学校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更为全面。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如农村和城市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启示我们要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条件,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配备较为齐全的硬件设备,以文字声像为技术载体,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能实时关注技术的进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农村学生认识化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核心的技术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

在就业倾向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更全面,学生知道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现在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技能,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还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探查了学生对技术的功能的认识,结果显示,54.9%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30.3%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11.6%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带来了环境和食品污染,3.2%的学生认为化学技术肆意开发了人类的资源,可见,对化学技术具有积极意义认知的学生达到85.2%。上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技术的内涵和功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以“用铁矿石炼铁需考虑的问题”从认知角度探查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并对学生在开放题中涉及的观点进行了人次统计,统计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用铁矿石炼铁,学生在技术层面的考虑因素远远超过知识层面的;在技术层面中,学生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生产对炼铁的影响。另外,学生能够从原料、设备、反应条件、生产过程、产物、废弃物、工厂选址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化工技术生产上的问题,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从技术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认知视角中,学生最为关注的是环境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视环境教育,有的教师还将环境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学生这种良好的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2.3 学生对化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兴趣,技术学习的动机水平多样

就学生对化学技术的兴趣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17%的学生对化学技术很感兴趣,38%的学生对化学技术有兴趣,34%的学生对化学技术有时有兴趣,仅11%的学生对化学技术没有兴趣。在感兴趣的学生中,47.5%的学生认为新技术的发明充满魅力,24.2%的学生觉得技术的作用很大,20.3%的学生想在今后利用技术发财致富,8%的学生将来会从事技术工作。

将“对技术学习是否感兴趣”一题中的“很感兴趣”赋值1分,“有兴趣”赋值2分,“有时有兴趣”赋值3分,“没有兴趣”赋值4分。分值越高,对技术的兴趣越低。在分科取向、学校区域、就业倾向维度上对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分科取向和学校区域维度上,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业倾向维度上,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高于就业倾向为管理或经销类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我们还探查了学生在消极暗示下对化学技术的情感体验。通过调查发现,即使是复杂的工艺流程、专业的操作技术,甚至是可能发生危险事故的化学技术,43.7%的学生选择学习感兴趣的部分,37.9%的学生愿意挑战,10%的学生没有感觉,8.4%的学生面对危险选择放弃。

暗示是指通过人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或者是环境的特殊语言,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在消极暗示的影响下,有的人会出现紧张、焦虑、疲惫等心理状态,加上自身意志力的不足,面对困难就会打退堂鼓。但也有的人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和清楚的自我认知,他们会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该研究中37.9%的学生面对危险还是愿意挑战,43.7%的学生仍然选择学习感兴趣的部分,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着清楚的自我认知,对化学技术很感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对化学技术本身感兴趣,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直接兴趣;少数学生是对技术的价值更感兴趣,这在心理学上属于间接兴趣。由于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所以该结果也从侧面表明学生对化学技术的学习有足够的动机。

我们还探查了学生技术学习的动机,结果显示,37.3%的学生是为了帮助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22.6%的学生是因为可以满足自己对技术的兴趣;20.1%的学生是因为今后想成为高新技术开发人员;11%的学生觉得公民应该具备一点化学技术素养;9%的学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见,学生技术学习的动机较为多样。

3 结语

本次研究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渗透技术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不同分科取向、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校区域的学生对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校的学生更加认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具有良好的技术教育的认知基础,不同分科取向、不同学校区域、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理科的学生对技术的了解更加透彻,城市学校的学生和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

学生对化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兴趣,技术学习的动机水平多样。不同分科取向、不同学校区域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存在显著性差异,就业倾向为技术或研究类的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更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证技术教育的进行,希望此项研究能对当前高中化学技术教育的实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教师能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适时进行技术教育的渗透教学,从而更好地普及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42.

[2]周青.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4,(9):64~68.

[3]王秀红,高晓伟,李艳梅.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技术素养[J].化学教育,2005,(1):21~23.

[4]方鸿志,陈红兵,王译鹤.技术教育内涵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5):27~29.

[5]唐小俊,顾建军.当代技术观的转变与我国基础技术教育改革[J].教育导刊,2008,(11):4~8.

[6]朱建育.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7.

[7]杨国海,张增常.技术素养的内涵及测评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39~152.

作者:沈美娟

上一篇:课堂总结三篇下一篇:班主任培训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