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自主发现并归纳普通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换方法,能正确进行转换;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篇1:

《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一天呀,猪八戒收到一张请柬,他打开一看: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第二天,天还没亮,猪八戒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忙忙赶往瑶池赴宴。可是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七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可以怎样修改?

19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它与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时法。(揭示课题:记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猪八戒赴宴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1.电视节目预报

提问: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转换成生活中的时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种时刻。

2.比较两种记时法

(1)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

(普通:前面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用1~12这12个数表示时刻)

(24时:用1~24共24个数表示时刻)

分别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你为什么起名叫24时记时法,不叫25时或26时呢?

(2)两种记时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中午1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为什么相差12小时呢?

[播放课件]夜里12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整体感受到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

(3)你喜欢哪种记时法?(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分成两组辩论)

小结:其实,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旨在让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巩固

1.24时→普通

看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普通记时法来表示吗?

A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

B火车票 南通→南京 王老师到南京开会,他准备乘坐从南通开往南京的火车,他下午几点前到南通火车站比较合适?

2.普通→24时

小组内相互出题。

A每人在作业纸上出一道题。

B同桌先商量一下正确答案。

谁愿意来考考老师?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反应比老师快?

3.你知道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3时)

4.判断

(1)丁丁:19时,我在吃早饭。( )

(2)玲玲:我每天6:40~7:00读英语。( )

(3)冬冬:今天3时,我们班与三(2)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

[设计意图]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四、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

[播放课件]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

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3时到1时这段时间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然后依次是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

自我评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满趣味性。课伊始,趣已生。本课从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入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猪八戒那憨态可鞠的形象、那令人捧腹的经历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充满生活气息。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中,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题材,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唤起原有经验,学生学起数学必然倍感亲切、有趣。本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授,还是练习,都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少儿节目预报、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火车票等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被搬到课堂上时,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3.充满学习自主性。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对此,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的。

4.结尾拓展自然,渗透文化。记时法从原始人简单地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到后来用十二个时辰来表示一天的时间(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24时记时法,这一演变过程的介绍,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

作者:野霄燕

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篇2:

“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自主发现并归纳普通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换方法,能正确进行转换;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能正确对两种记时法进行转换。

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中正确比较出两种不同记时法的异同,理解两种记时法转换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钟面学具、课前调查记录一份、CCTV少儿频道的电视节目单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①小朋友们,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⑦你们喜欢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吗?你喜欢什么节目,在什么时间播放(生说师填写记录表格)?③我的记时法和你们的有点区别(出示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节目预报单,继续记录表格),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设疑的方式调动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提升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比较,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 ①仔细观察表格,自己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这两种记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②给它们取个不同的名字(板书: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③你喜欢哪种记时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24时记时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发现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在辩论中领悟两种记时法各自的优点。本环节的问题层层递进,使小朋友们在自主活动中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大胆猜测,初步体会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①继续观察表格,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之间有什么联系?@把猜测结果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记录表格清晰、明了,小朋友很容易就能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种记时法的联系,并能很快猜测出相互转换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埋下了伏笔。)

3.操作探索,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①激发兴趣:刚才大家的猜测究竟是对还是错,你们想知道吗?想进一步研究24时记时法吗?②操作探索:学生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出示对应的钟面及该时间所做事情的画面;③归纳总结:通过操作,大家发现一天中时针走了两圈,一共24个小时,所以在12后面可以从13依次写下去。讨论明确: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就把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时刻分别加上12;④知识升华: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⑤游戏巩固(对两种记时法进行转换)。

(设计意图:上环节中小朋友虽然能够初步猜测出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但他们仅仅是从数量的变化上直接感悟到转换的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转换他们还没有明确的认知,而这恰恰又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选用小朋友们选用熟悉的情景入手,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游戏深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进一步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掌握了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促进了小朋友积极、主动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三、目标检测,拓展应用

1.目标检测。①“聪明的小司机”:介绍站牌上首班车与末班车时间,②“小小交通员”:介绍禁行牌所示时间7:30---20:30,③“可爱的主持人”:把广播里的节目预报和学校电视台的节目预报备用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为大家预报,④“我是列车员”:出示车票,告诉他们几时前去车站比较好,⑤“异想天开”:分别给出7:00,9:00,12:00,让小朋友想想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知识练习。通过这些题目的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熟练进行两种记时法的转换,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归纳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活动中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仅可以提高概括能力,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习评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觉得你的同组其他同学的学习怎么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做简单评价,既是对学习经验的借鉴,也是对学习活动的反思,对于今后的后继学习有深远影响。)

4.实践活动。请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时间有关的知识,准备在课外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作者:武 青

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篇3:

让数学课堂具有生长的气息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新课程呼唤充满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呢?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课堂的各种生长因子,如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学力的提升,数学问题的激发,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关注起点,从经验中生长新知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上课前,教师需要了解:关于本节课,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了什么知识经验?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困惑或难以理解的……为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储备情况,在课前,可运用谈话或问卷的形式进行前期调研,并通过分析课前备学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教学起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时记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节目预告、作息时间表等,已经接触到了普通记时法以及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前下发备学单,可以激活学生这种朦胧的认识。

通过分析课前备学单,教师发现:学生对两种记时法都有接触,能有意识地运用两种记时法来表示时刻,但在表述时不够精准,出现了如下错误认识:6时吃晚饭、下午16:30放学……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两种记时法有大概的印象,但是对于两者的区别,各自的特点还不能理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完善、提升已有的认识,实现从粗浅的生活经验向深入的数学理解过渡。

二、找准节点。从互动中生长学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找准知识生长的节点,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冲突处、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互动,教师要放手,要“造势”,要让学生主动出击,充分表达各自的所思所想。

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学生对两种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存在困惑,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一天的时间“旅行”,利用多媒体把一昼夜按时序直观地展示于时钟的运转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对某个时刻的表示方法自由发表意见,在交流互动中,自觉进行完善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直观地呈现出两种记时法(如下图)。两种记时法的出现成为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

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探究两种记时法的转化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个知识生长节点上,教师留给学生充分交流互动的时间与空间。经过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区别: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普通记时法因为有两次0~12的数字,所以必须要用时间词才不会混淆。”“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只要去掉时间词。”“不对,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去掉时间词后,下午的时间还要加上12。”……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教师的耐心倾听、相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觉补充,这样,他们对两种记时法的本质和联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由浅显走向深刻、由模糊走向清晰,教学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学生的学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听见了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即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三、把握支点,从问题中生长动力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支点是指事物的中心和关键。课堂教学的支点在哪?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基于问题的思考,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课堂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到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还要创设问题情境,关注问题研讨,引导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24时记时法》是一节抽象的概念教学课,从儿童学习的心理学角度看,越是抽象的概念建立越是需要形象来支撑,本课教学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动的时钟配以静止的画面,加上多次视频、音频的呈现,时刻吸引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个高度上。

同时,通过创设一组问题隋境,把本课的知识点贯穿成一条主线,学生在主问题的刺激下,不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加时间词,24时记时法为什么不需要加时间词?”“为什么电脑、电视上很多都是24时记时法?”……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与伙伴的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四、拓宽视点。从延展中生长广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数学课本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要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教师可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顺应学生的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丰富有趣的课外知识走进数学教学活动中,以达到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24时记时法》教学中,围绕本课知识点,穿插了多个课外小知识。课始随着疑问“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播放春晚倒计时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晚上12时是一天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即凌晨0时,可以记作0:00;课中问题“古代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通过视频介绍原始人简单地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中国古代用十二个时辰来表示时间,一直发展到今天的24时记时法,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通过地球自转视频的演示,让学生了解一天24小时的由来;课尾“为什么钟面上显示的世界各地的时间会不同呢?”通过音频介绍时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时区的产生原因。多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使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异彩纷呈。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目前,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共同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寻求如何落实这种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影响学生生长的各个细节,把握各种生长因子,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累数学思考经验,使学生在与知识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的潜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长的气息。

作者:赵爱平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项目部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