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心灵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守望心灵

守望传统图形的心灵乐章

摘要:中华传统图形几千年来得以继承,不仅仅因为它是历史图腾,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灵魂传承,串连着历史与将来,并且折射出人们生活上的审美趣味及求安心理,久而久之无形中成为全体华人共赏共通的视觉符号。现代视觉设计时应顺应潮流,自觉与世界现代艺术相融合,与时俱进,传承传统图形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这将会开拓现代视觉设计的艺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现代视觉设计只有充分借鉴先辈们的智慧,才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产生出不可估量的效益。

关键词:传统图形 视觉设计 传承创新

目前,中国的视觉设计氛围是空前活跃的。中国设计师可以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各种展览活动、国际设计交流,有些不仅获得了奖项,而且不乏高规格的,甚至有部分设计师已荣获“国际设计大师”殊荣。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国内、国际的设计比赛中也能够主动参与,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是,在视觉设计语言问题上,大多数设计作品还存在某些怪现象有必要让我们引起重视,比如,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和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成灾。这一怪象应当引起我们对现代视觉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回望,并能够让传统图形所赋予的价值及文化内涵得以迅速地传播与发展。

一、中国现代视觉设计如何面对“全球化”和

“国际化语言”

我国社会文化和中国现代视觉设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时刻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全球化全方位影响着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国的现代视觉设计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发展势头迅猛,互联网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快就使中国与国际接轨了。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网页、电视、印刷品等“国际化”的特征尤其显得突出。

中国的视觉设计一直深受西方视觉设计的影响,从设计形式到视觉语言都是如此。抽象的视觉符号快速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图案造型元素。如,专业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三大构成”已经取代了传统图案基本训练课程的地位,学生只能在美术史中了解中国传统图形,这种局限性与笼统性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图形的认识越来越少。

当代的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已经不是主流,而是被大众文化所取代,传统艺术越来越被边缘化。而邻国日本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错。早在二战后,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从法律上对有形、无形的传统文化严加保护,所以日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良好继承。因此,才有了后来麦当劳在京都设店遭到拒绝的事件,原因是麦当劳鲜艳的色彩无法与京都的灰色系相协调。但在我国,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北京紫禁城,却可以让星巴克开进故宫!中国的文化哪去了?中国人只有在受到韩国人申报“端午祭”为本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激下,才有人突然发醒想起要捍卫我国的传统佳节美誉。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我们的端午节并没有继承传统文化,只是沦为“吃的节日”了,其他传统节日境况也是一样。同样在设计领域也是如此。例如,现在很多国内的设计作品,尽管面对的是中国的读者,仍然以突出英文为主,努力缩小汉字的比例,哪怕是用汉语拼音字母也要将其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以此来衡量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国际语言”和“视觉冲击力”。完全西化的视觉设计评价标准,几乎找不到在本土文化角度上的自我评判。

二、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的“前世与今生”

(一)何谓“传统图形”

传统图形是指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传统纹样”,它们可能是存在于建筑、青铜器、碑刻、器物、服饰等物品上的,这些物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让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地域的古老文明得以区别的重要因素,成为唯一的延续数千年而不曾中断的文明。它包含有自然与动植物图形、社会风土民情图形、历史经典故事图形、宗教神话传说图形、文字与戏曲图形、文字与符号图形。

(二)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分析

传统图形程式化的设计思维:

传统图形中具有装饰性的形象必然是程式化了的形象。程式化不是将图形限定在某种特定的造型中,而是一种与现代设计相接轨的艺术特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1.图形设计的抽象化

从具象的鱼形变为抽象的三角,从水、火、太阳的形象特征中,变化出同心圆、波状线、折线等。在这些纹样的变化中,存在着一个从象形向几何符号演化的规律,正如雷圭元所言,“妙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是图形规律之一,是中国图形自古以来的一种惯用的表现手法,是装饰的需要。画之美,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图形之美,在于具象与抽象之间。”

2.图形形态的典型化

传统图形设计是对现实形象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特征加以提炼简化、夸张变形后,呈现为较抽象的纹样。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由古钱纹饰经过简化、提炼后演化而来。承载了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图形的设计造型、文化意象表现到极致。

3.透视的平面化

传统图形的平面化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典型特性。形象变化中要淡化透视关系,削弱形象的立体感、空间感,将复杂的结构关系、空间转折变化归于平面,使自然物象以平面化的形式呈现,以便能够全方位地展现物象的整体特征。例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如图1),使用的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将凤鸟的结构、比例淡化,并结合传统纹饰中“喜相逢”结构形式,两只凤鸟旋转相对,动感十足,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

三、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视觉设计中传承与创新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视觉语言。在中国传统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创新成果。对于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来说,如何传承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要素,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这些传统思想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做设计时也应以这三种思想为基础。否则,想要通过设计来传递中华理念,就好像水中捞月,白费心机。

1.以中庸之道修身养性

儒家严格追求个人品格的精进,贯彻完善的伦理道德观念。如水墨画、雕刻中常表现的题材——松、竹、梅岁寒三友,是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用来言志的精神物象。以中庸的儒家思想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主张和谐、平静,强调修身养性,提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发扬光大佛家思想

佛家哲理是顿悟人生,认为世上一切皆虚幻,快乐、痛苦皆是在执迷中的感识。就像佛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肉眼可见的形态后面,有着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体悟。如陈幼坚是大家熟悉的华人设计师,他的作品以糅合东西方文化著称,中国传统图形是他常用的元素之一,由他所设计的茶叶标志可堪称华人设计界的经典之作(如图2)。以佛手为图形的设计,本身就将人带入一种禅的意境,佛拈着一片叶,是茶叶也是菩提叶,拈花微笑的佛的智慧就藏在这手指拈动的瞬间。茶其实是多数现代人每天必饮的饮品,都市人常以品茶作为一种高雅的享受,但他们似乎忘记了品茶的同时也是在品味人生,品味人生的清苦与淡泊,品味人生的苦中有甜。陈幼坚的设计将佛文化与传统图形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唤醒沉沦于日常生活的人们有着积极作用。

3.领悟道家之“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强调人与万物共生,讲究一个顺其自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同样是由陈幼坚生先生设计的“香港现代中国艺术家联展海派1988”就体现了这一点,该设计运用了粉彩笔触和水墨重新绘制了的太极图。阴阳互换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表征,以此来表现香港现代艺术注重东西方融合的本质。

所以,从传统思想出发理解传统图形,是设计师衍生新创意的重要方法。

(二)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1.设计师应自觉地把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相结合

其实,对于设计而言,设计师们不单要寻求共性,更要表现个性,要将国际化与地域性特征相融合。不能以单一标准、单一的模式去度量世界。所以,我们自然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东西,将传统图形、符号通过造型的改变、色彩的运用,有机地融入现代视觉设计中,用大家都看得懂的国际化语言,来表现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试想一下,如果一位法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回去的是与法国文化一样的东西,那他还会再来吗?因此,设计既是国际化的又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生活才不会单调,才会丰富多彩。

当然,共性与个性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融合。因此,作为青年一代设计师,我们也应贯彻这一设计理念,在学习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

2.传统图形的现代表现方法

(1)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

在现代设计中,我们需要借用传统图形的“内涵”加以引申,使设计具有深度和情趣,利用图形的象征性,表现设计的价值。例如,“万”字图形(如图3),它原本来源于佛教,有轮回长生之意。经历代延续,在民间逐渐将其定位为“连绵不断,富贵绵长”的吉祥寓意。常用于杯子和碟子的边缘,或刻凿于木石上作为图案装饰,也常被用于客房的门上,非常有特色。杭州索菲特西湖大酒店的房门设计上,就采用了“万”字图形,围绕着房号与“猫眼”的圆孔,木门上顺势用了一个大圆形,再用铜片组成圆形的“万”字图,经磨砂蚀刻成哑光的金色效果,在聚光灯下,“万”字图形绽放出传统文化的神秘光华。

(2)创新——承前启后,破旧立新

传统图形历经锤炼,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风格典雅且内涵丰富。如能保留其神,利用现代设计观念加以演变修饰,利用夸张、简化、添加等现代图形设计手法,使之呈现新的面貌,赋予新的生命力,才能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才能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本土化特色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图4),采用的是“盘长”的传统图案造型,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曲折轮回的线条象征着现代网络通信设备的发达,表达出联通公司在信息时代的事业井井有条,信息通达八方。

(3)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

在中国传统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叫做“六子争头”(图5),该图形采用了“共用形”的趣味造型手法,设计者仅画出四个孩童,但在画面中却可让人找到六个孩童。著名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就是借用了这一造型手法,设计了个人工作室的标志,灵活生动得再现了中国传统图形的魅力,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 语

不管历史如何发展,中华传统图形几千年来得以继承,不仅仅因为它是历史图腾,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灵魂传承,串连着历史与将来,并且折射出人们生活上的审美趣味及求安心理,久而久之无形中成为全体华人共赏共通的视觉符号。现代视觉设计时应顺应潮流,自觉与世界现代艺术相融合,与时俱进,传承传统图形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这将会开拓现代视觉设计的艺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现代视觉设计只有充分借鉴先辈们的智慧,才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产生出不可估量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杭间,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 雷圭元.中国图案美[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 滕雪梅,霍康,赵红.图案设计教学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王文锦.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赵媛媛,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系助教。

作者:赵媛媛

第2篇:倾听心灵,守望心灵

万安实验小学肖美花

很久以前,人类就幻想拥有翅膀能像鸟儿一样飞越高山,飞越大海去追寻心中的梦想。今天,人类仍无翅膀,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翅膀,都在不知疲惫地飞向自己理想的家园。《追梦的岁月》就是一群带着爱的微笑的追梦人的故事。细心品读着他们或忧或喜、或笑或泪的述说,用心追寻着他们播种和收获的温暖的记忆,在收藏好他们给予的感动的同时,又赋予我对这个神圣职业更多的感慨。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每本书都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内容。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心去品读每一本书,让自己的情感与书中的情感相融,让自己的思想与书中的思想碰撞,让自己的灵魂与书中的灵魂相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每一本书的内涵,让他们各放异彩,齐放光芒!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小学的熊丹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心灵的倾听者,更是心灵的守望者。刘宜,熊老师的学生,一个皮肤白皙、五官清秀的小男孩。上课举手,如果老师没点到他,他会生气地揪自己的头发或拍桌子;他喜欢的朋友,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总是抱着别人亲;如果你批评他,他马上会用双手抱着头,把头深深地埋在桌子下;老师转身写板书的时候,他会突然站在你身后,理由是“你挡住图了,我看不见。”老师们,面对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会怎样做呢?大发雷霆、正言厉色、恨铁不成钢,抑或采取怀柔政策。我想,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是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无法让生命绽放色彩的做法。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熊老师走进了刘宜的家庭,走进了孩子的父母,了解到孩子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同情、酸楚和责任,促使她决定用爱打开孩子心中那扇紧闭的大门。熊老师悄悄地告诉刘宜:“喜欢同学,想和他们交朋友,就要尊重别人。以后你想亲自己的朋友就来亲老师吧!”对孩子许多的反常行为,熊老师不妄下结论,而是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这样,由于熊老师的悉心呵护,精心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毕业前夕,刘宜在熊老师的留言簿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熊老师,有你的日子真好。如果有下辈子,请你当我的学生吧!我也要用自己全部的爱,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不知为什么,当我读到这的时候,心为之一振,一股暖流欲喷涌而出。真的,一种感动,一丝幸福洋溢在心中。我想,这样稚气而又真实的话语,任何为人师者都无法抵挡地会升腾起一种幸福和快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学生自尊

的呵护,给学生于尊重,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才是我们真正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啊!设想,如果只是一味的斥责和讥讽,又怎能换来”浪子回头”的觉醒呢?

反思自己的教育,虽然也有和风细雨,也有循循善诱,也能将关爱的目光,偶然的微笑,轻轻的问候,真诚的赏识带进每一节课,但扪心自问:我真的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不,没有。面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我没有细致地去追寻他们闪烁不定的眼神,没有真心地去关注他们茶余饭后的生活,没有仔细地去分析他们启而不发的症结,更没有耐心地去等待花开的日子。有的只是痛心地数落和纯粹的知识辅导,更有甚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家庭教育的失败,家长素质的低下和极端的不配合。

回想自己初出茅庐时,曾立志做个好老师。但城市的繁华让我远离了简单,职业的倦怠让我远离了童真,源于爱心的急功近利让我远离了心灵的家园。感谢熊丹琳老师,让我在喧嚣中寻找到了一丝静谧,让我在一路风尘中驻足回望自己走过的足迹。更感谢《追梦的岁月》一书,让我于浮躁中看清了路在何方,让我懂得:教师今天的教育,能为孩子的明天点亮一盏灯,可以照亮他们的心灵,更能照亮他们的一生!今天的我,虽然仍然立志做个“好教师”却仍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但我并不气馁,我依然在追求着。我自信我是一个富足的人,因为我有那么多的书等着我去读,有那么多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着我去润泽,有那么多的信任和鼓励等着我去努力。

老师们,孩子是一本需要倾注真心去翻阅的好书。每个孩子摆脱幼稚,告别无知,都需要一个过程,让我们静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真心播撒爱的阳光,耐心等待花开的日子,用心守望心灵的家园,充满憧憬,寄托希冀,倾注期望,满怀向往,那么,我们收获的将是美好、甜蜜、幸福和感动!

第3篇:心灵守望-观《心灵捕手》有感

心灵守望

———观《心灵捕手》有感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麦特戴蒙饰)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之后,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要找出这个数学天才。

原来这个可能是下一世纪的爱因斯坦的年轻人叫威尔杭特,他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用尽方法希望他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转导的心理学家,却都被这个毛头小伙子洞悉心理反被威尔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罗宾威廉斯饰),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轻人。

《心灵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励志感人的剧本所主导的好莱坞优质电影,导演手法流畅,煽情得宜,深深掳获一般观众的心灵;却缺乏对社会僵化价值的批判。首先,在麦特和班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剧本里,隐隐流泄出「天才崇拜」的情结。剧中人物的思绪随着天才威尔情绪起伏在摆荡,因为他拥有我们一般凡人所没有的「天赋」,背负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须去实现而不应被埋没。诚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开车来接你,然后我们一起上工,一起嬉*。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乐时候是什么嘛?是我敲你大门的前十秒钟,因为我会告诉自己,也许你已经不在了,就这么走了。」果然,威尔走了,另创新的天地。但是,却留下像摩根这样的「智障」,经常面临「管理阶层重组」而失业,生理冲动时,只能躲在好友妈妈房间内看A片并打手枪;亦留下像查克这样重感情但学历不高,只能认命地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数像汤姆这样「无从得知自己的天赋,因为找不到相信他们的老师,于是他们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静默地为大师工作,并带有一丝欣羡与嫉妒的心情看着天才威尔尽情发挥。如此一来,每个人还是会从「镜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看到别人屈尊难堪的眼神,即使是菲尔德奖牌的得主。因为,尚恩遗留二个问题未问威尔,这却是值得我们深切省思的问题:我是谁?人生归宿为何?光只是「跟着心走」是不够的

一个少年时受到父母虐待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天才青年威尔(马特戴蒙饰),他虽没上过大学,而且整日把业余时间用在了酒吧和打架之中,但他却有着过人的天赋。在他做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时解开了一位著名数学教授公开给学生出的难题。在一次斗殴后威尔被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数学教授向法官求情并保释了威尔,希望能和他一起研究数学,可是威尔却不愿意与他合作,他为威尔找了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但这些心理医生均被智商极高的威尔羞辱,不愿再为威尔做心理辅导。教授无奈请大学同学及好友西恩•麦克奎尔(罗宾•威廉斯饰)帮忙,而西恩终于消除了威尔的心理痼疾,在朋友查克(本-艾弗莱克饰)的鼓励劝告下,威尔最终找到了自我和爱情。

在一个人迷茫的时候,朋友真诚的鼓励是解决一切的良方。正像威尔有了查克,在电影中,本-艾弗莱克扮演的马特戴蒙的好朋友查克,他们开始过着一样的生活,喝酒、闹事、在工地干体力活,他每天早上都去马特戴蒙家接他,然后一起过他们的生活,但是他在马特戴蒙消沉的时候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某天清晨你消失不见了,然后我过我自己的生活。”他告诉戴蒙你和我们不同,你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在这里浪费你的天赋。终于在片尾有一天,本去戴蒙家接他的时候发现戴蒙不在,他已经去寻找自我的价值和一直回避的爱情去了,本在一阵失望后,突然微微一笑,真心的为戴蒙高兴,而后转身离去。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当然,本片的重头戏是威尔和西恩的心灵碰撞。是西恩的耐心而富有技巧性的教导打开了威尔的内心,是之从封闭的内心世界中走了出来。看看西恩对威尔说的下列台词: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对于那些年少轻狂的青年来说,足够震撼吧。但我终日自以为是的时候,这些话就像清泉浇灭了内心浮躁的火焰。一个人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可如何实现呢?最基本的莫过于彻底的认清自己,给自己定位。口若悬河并不能代表内心的清醒,一味的抵触外界只能是闭门造车,敞开心灵,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我曾经陷入了封闭,当我清楚的体会到其中的痛苦后我知道一个心灵的捕手多么重要。我羡慕威尔,至少他因为西恩而改变,而我呢?也许应该寻找自己心灵的捕手了

一个自幼被舍弃、饱受虐待的青年,应有着怎样的未来?

一个有着惊人智商、却因贫困而无法施展才华的青年,应有着怎样的未来? 当两者出现于同一个青年的生活中,他又应该有着怎样的未来? 《心灵捕手》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清洁工威尔轻松地解开了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公布栏上写下的一道十分困难的题目。教授发现了这个天才,欣喜万分,希望把他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的天才。然而,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他因为出身贫寒,受童年受虐的阴影影响,心灵似乎上了锁,教授无法走进他的世界。教授请来了许多心理学家为威尔做心理辅导,都被这个顽固小子洞悉心理反被羞辱,纷纷宣告他已经“无药可救”。直到遇到了尚恩,一位“性情古怪”深居简出的教授,才使威尔正视自己的人生,逐渐地自我揭露,走出童年阴影。在影片中,威尔与心理学家尚恩细腻地展开了一场“心灵角力战争”,威尔的选择与未来,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二人的“心灵角力战争”中,尚恩以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向威尔发出真诚的邀请,并真心说道:“除非你谈自己,说你是谁,那我就着迷,我愿意加入。”但是,威尔因为童年创伤,自幼被本该爱护他的人舍弃,而放弃了对他人的信任与情感的投入,以防卫的心理来隔绝真实情感的表达。除了与查克等好友相伴时,会不时流露出肝胆相照的兄弟般情谊之外,他都以防卫与攻击的心态对待别人,生活在自负与自卑相冲突的世界中:他自负地嘲弄修理哈佛小子、戏弄心理专家、破解数学难题;却以自卑心理拒绝女友凯兰的真情付出,正如尚恩说的,他有着强烈的自我保护主义,他要在别人舍弃他前先舍弃别人,他害怕受伤害,所以不敢尝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尚恩给威尔的心理辅导一共有八次,八个场景处处叫人难忘,包括一言不发、严词激烈、行动粗暴等,每一次都让威尔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一次辅导都给威尔和尚恩无限的思考。

在这八次的辅导中,尚恩运用了多种咨询技巧,巧妙地打开了这个桀骜不驯的年轻人的心扉。然而,他的真诚却是最为威尔所动容的。当威尔毫无顾忌地批评羞辱这位咨询师时,尚恩在恼羞成怒后并没有放弃,继续按时与威尔见面,毫不隐瞒地说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矛盾,逐渐袒露了与威尔相似的经历。有一次尚恩问威尔志向时,因为威尔的胡言,尚恩敞开屋门对威尔说:“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你走吧!”、“和对一个连简单问题都不能诚实回答的人谈话,是浪费我的时间!”威尔无语离开,却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在最后一次的辅导中,用同一句话“这不是你的错”,反复逼问威尔,威尔在尚恩的逼问下,由无所谓到认真对待,到恼怒,到痛哭流涕,到与尚恩紧紧拥抱。威尔在经历一系列的心理感受后,终于充分理解到自己的过去经历不是自己的错,没有必要一直背负着这个包袱而不肯真实面对生活,一直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直用糟蹋自己的才华与别人的真挚感情来逃避人生,他认清楚了自己,找到了追求的目标。 《心灵捕手》就是这样一部描写青年人走过青春阴霾、解除封闭、释放心灵的感人片子。20岁的威尔,当他紧闭自己的世界时,什么都进不来什么都容纳不了。影片中的教授,心理学家、朋友、女友,都在真诚的尝试帮助威尔,让他解开心中的枷锁,其实每一位帮助威尔的人都是心灵捕手。

第4篇:诗歌朗诵:守望心灵

天长长,夜茫茫 幼小的心儿在流浪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为了祖国更富强

怀揣着梦想 留下幼小的我

和年迈的爷爷奶奶

远离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

千里之外打工忙

每当夜深人静

凝视窗前的明月光

泪水在思念中流淌 爸爸妈妈呀

我像一只孤独的小样

谁为我赶走这寂寞中的恐慌

谁为我抚平这算出的忧伤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

我一直盼望着

天早点发亮 放学回家,望着空房

我站在窗口久久的守望 我的心呀一次次彷徨

我的梦啊一次疯狂 不是孩子太儿女情长

毕竟血浓于水呀

亲情的饥渴无人体谅

幼小的心灵装上的是荒凉 不要说你们太忙

一个电话也会我欣喜若狂

我羡慕的并不是漂亮的衣裳

我心中的渴望

就是你们早点回家乡 让我快乐的围在你们身旁

我想,我不要让我等得太久太长

春风暖,桃花香

留守空巢的孩子放声唱

我们的处境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我们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

“春蕾行动”在我们心里洒满了阳光

“手拉手”活动扶直了我们弯曲的脊梁 爸爸妈妈

你们安心的工作吧 不要再为我挂肚牵肠

老师的关怀胜似爹娘

感谢社会主义大家庭

党的温情暖胸膛 教室里,操场上 我们的学习生活喜洋洋

留守空巢的孩子呀 一样幸福,更加坚强

老师带领着我们

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我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我们的成绩一样棒

你看,那墙上贴满的

就是我的一张张奖状 爸爸妈妈呀

此时虽然我们天各一方

不能把这快乐分享 我,要把这快乐永远珍藏

是老师, 荡起了我人生的双桨 是同学, 激起了我友谊的光芒 是自立,让我们承受了风浪 是自强,让我们坚定了希望

这生活中的不如意 只能让我们更坚强

今天我们还需要大家的扶帮 我们将成为祖国的栋梁 少年志则中国志 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们放飞理想 我们崛起梦想 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第5篇:读《心灵的守望》有感1000字

作者‖李建宇

读《心灵的守望》这本书后,让我懵懂的心灵渐渐领悟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逆境对孩子成长好处,正是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其中的重要意义。

这本书是作家徐文伟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文章都是他工作生活的一些思想火花,也是他的真情流露,守住生活的真善美,守望心灵的精气神,是这个集子的主旋律。

《六月的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作者父亲这样说:"我不想给单位添麻烦,毕竟逆境比顺境出人才的机会更多些".父亲最后的这句颇带哲理的话深深地影响了作者兄弟三人的一生,我也被这段触动了。是的,如果搬家进入了大都市角色,三兄弟的人生之旅自是改写无疑,但未必比现在的岗位更合适,比现在的事业更红火,从某个角度说,父亲的"平凡"倒是成就了儿子的进步。

徐文伟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他把家属进城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这点让我特别敬佩。他是一个好父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三个儿子,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我从今天开始检讨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向徐父亲学习,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也要转变自己教育孩子的观念,原来有点溺爱孩子,只要她遭受一点伤痛,我就心疼不已,总是在自责。通过徐父亲的这句话让我知道:逆境有时要比顺境出人才。

孩子在成长中,不可能不遭受逆境,不可能在家长的羽翼下一辈子。有时候逆境能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石氏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时,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麋骨而不知。"久处顺境,容易生懒惰不思进取。如商纣王,()吴王夫差,后主刘禅,他们都是在顺境中不思进取,最终走向颓废。"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他不思进取,只会吃喝玩乐,名臣辅助和教导以及名将辅佐也都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并且落下"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逆境磨难人才,也能成就人才。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晚上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所以中外成大事者,多是披荆斩棘,经过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取得成功,"吃的苦中苦,成为人上人"便是这个道理吧!因此为了孩子以后更好地生活,遭受一些逆境,对她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也许这些逆境是她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现在女儿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为她们创造了一切,她们在顺境中习以为常了,稍有逆境,就自暴自弃,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典型的温室花朵,实在让家长朋友们揪心。因此我们要学会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让她们早点在逆境中成长起来,接受生活的洗礼,让她早点明白孟子这句话的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徐文伟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育儿的错误观念和思想,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明白了很多,至少不再去走那么多弯路,真的是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李建宇,女,西安临潼区人,生于1978年,是一名铁路工作者。工作之余喜欢看看书,偶尔写点小文章。喜欢以文会友,愿在文学的空间里与您相识,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第6篇:做个心灵的守望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当今世界如果要选出一本关注青少年心理的名著,那就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家长们阅读这本书,可以增加对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则可以增加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已提高心理应变能力,选择一条独立自主并且自尊自爱的道路。

做为一名教师,阅读完本书后,我更深刻体会到了青少年那彷徨矛盾的心理状态,仿佛自己又回到了曾经的懵懂岁月。把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霍尔顿与自己的回忆结合一想,原来我们所谓的“令人讨厌的职校学生”也曾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只是有的人幸运地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有些学生只是正处于寻找人生方向的道路上。社会无情地把青少年分成“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小孩这两类,在我看来教育如果仅此而已,则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霍尔顿复杂的性格。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的一面,但他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四次被开除出学校?那是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近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搞下流的小集团……”。他不愿与所谓的“现实”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的一次次的离开,独自去体验整个越发混沌的社会,虽然四处碰壁直至头破血流,他也不后悔自己为心灵的解放所做出的努力。这是令人佩服的意志力,这也能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

上找到共同点,或许我们陪伴他们找到自己性格与人生的出路,他们会感谢我们一辈子的,简单地给他们一个及格换来的也许只是片刻的安慰。

我认为以霍尔顿为代表的所谓“问题少年”有着他们自己表达感谢、悲伤与愤怒等等心情波动的途径,如果按照常人的眼光看待,这将是令人痛苦的过程。例如霍尔顿可以为了想象中的心仪女生与舍友交往而与他大干一架,心里充满了对他的仇恨,这些都仅仅处于猜测的环节中;他帮助舍友写的文章主题是个棒球手套,看是无聊的描述,却完完全全灌注了他对自己因为患白血病而去世的弟弟的深情思念,做为教师还能随意忽视问题学生的作业吗?他们真的是我们口中情商缺失的坏学生吗?看完本书我想问问自己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是其中的两个。

本书有段点题的文字——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麦田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完以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反问道我们亲爱的霍尔顿到底是个“问题学生”还是我们心灵的导师?如果我们能做到拯救一个悬崖边的学生,不让一个个霍尔顿在危险的地方徘徊,这将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小事,这难道不比培养一个清华或者北大学生更令人兴奋吗?

最后我想用本书的题目“The Catcher in the Rye”来结束我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做一个学生心灵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of Heart”.

第7篇:守望先锋守望诗集

【提要】本篇《[素材]守望先锋 【守望】_》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需要作文素材的朋友精心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内容如下:【守望】

无 法 随 你

随 你 轻 描 淡 写

天 晓 得

你 是 凡 · 高 的 画

我 却 站 在 门 外

一 花 一 世 界

一 沙 一 天 堂

走 在 都 市 灰 蒙 蒙 的 天 空 下

一 切 都 已 杳 然

那 阳 光

那 原 野

却 还 依 旧 在 我 的 目 光 里 翱 翔

就 像 白 天 看 过 的 山 峦 与 河 流

经 过 一 次 又 一 次 的 比 较 和 琢 磨

即 使 在 没 有 月 光 的 夜 里

也 依 然 可 以 辨 出 山 的 颜 色

水 的 流 痕

浓 得 化 不 开 的 绿

溢 满 整 个 心 灵 的 向 日 葵

穿 过 阿 尔 卑 斯

翻 过 珠 穆 朗 玛

抬 头 望 望 温 暖 的 阳 光

望 望 湛 蓝 的 天 空

在 自 然 的 柔 波 里

人 类 不 过 是 一 条 幽 绿 的 水 草

凝 视 七 月 的 黄 昏

数 一 数 瓢 虫 背 上 的 星 斑

夏 日 的 落 叶

七 分 鹅 黄

三 分 橘 绿

自 然

守 望

……

……

上一篇:教师培训需求问卷下一篇:税收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