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着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麦田里的守望着

“麦田”的守望

永远的乡村教育

张俊平 朱从卫

为了本期关于“乡村教育”的独家策划,我们整整酝酿了两年。

当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迁。伴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化的脚步。乡村的处境也变得愈来愈不尴不尬:一方面。村里的人只要有一点办法和可能。总是想着“逃离”;另一方面,城里的人每逢休息日或节假日,总是将乡村作为休闲放松的理想去处。正应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在这种历史大格局下,中国乡村教育这支美丽的“田原牧歌”也在失落与希望的交织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曲调。

相关调查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全免除的“人人上好学”,我国的乡村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中国的乡村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为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的贫困?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使得乡村的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使得乡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也建立起內心里一份真诚的自信?

回望百余年中国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总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建设与改造的:因为只有乡村教育走向现代化。得到高水平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

江苏,位处经济较发达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其发展状况如何呢?或许,东西部经济、教育的差距让我们忽略了像江苏这样经济较发达地区内部在经济和教育上的差距。这,或许正是我们这期策划的初衷。

问题显然是存在的,因为在二元结构尚存、城市乡村差距仍然没有消除的背景下,教育的公平仍然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在文化的视角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乡村学校的地位与作用。思考乡村学校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当然,时代不同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思考。关于乡村教育。什么是需要我们坚守的?什么又是我们必须超越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版的乡村教育?

我们期待更多的同志参与到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中来,重建乡村文明、乡村教育、乡村生活方式,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找回自我,通过促进他们对乡村文明与乡土价值的内在理解,增进他们的乡土认同,厚实他们的乡土精神底气。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如此,或许有一天。我们每一个置身现代化之中的人才会有一份回望乡土和自然的慰藉。

中国乡村教育的百年

张乐天

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至今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建设”的两大时期。在1912年-1949年这段称之为“中华民国”的时期内,没落的封建帝制阴影不散,内忧外患不断,救亡图存、解放中华、建立具有现代性的独立、民主的国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追求与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1949年至今的6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新的发展。尽管在这一时期内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新的艰难与坎坷,但在整体上是朝着现代化的航向破浪前进。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时至今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新的风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寓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共同变革和多方面发展。其中,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始终贯穿于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成为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力量。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一批有识之士怀抱教育救国的愿望,秉承教育救国的思想,并躬行教育变革的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和向前行进的过程中,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科教兴国”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基本国策。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昭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就是:救国必须救教育,建国必须建教育,兴国必须兴教育。

鉴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能不关注于中国乡村的变革与发展,而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也同样不能不关注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现代化本质上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化,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演化,在这种演化的过程中,乡村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凸显着乡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而乡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又凸显着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基于此,本文对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思想与实践予以回望与述记。

民国时期中国的乡村教育,值得珍记的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这一时期乡村教育运动所显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宝贵财富。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当时的中国社会依然呈现出一派混乱、凋敝与落后的景象。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探寻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寻求拯救中国之道路时,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中国的乡村和乡村教育。在他们看来,中国的落后,关键在乡村的落后:而乡村的落后,又突出表现为乡村教育的落后。由此认为拯救中国之道在于推进乡村教育。“一些知识分子正是持改造中国社会在于改造中国农村,改造农村在于改造中国农村教育的改良主义思想进入20世纪20年代的。”倡导和引领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性人物是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和陶行知。他们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有着共同的认识,有着各具特色的关乎乡村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并且躬行乡村教育的实践。正是他们的思想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那一时期特有的乡村教育运动。

1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晏阳初是享有国际盛誉的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1918年,他结束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后,即致力于平民教育。1920年回国后,他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并将平民教育的重点从城市移到农村。他从实地调查出发,认为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四大病根”,即贫、愚、弱、私。由此,“他主张用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加以攻克,并采用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进行推动。”1929年7月,他举家迁往河北定县,全力进行乡村教育改革试验。定县试验自1926年开始,至1937年日寇侵占华北,被迫终止,前后历时11年。定县试验首开以一个县作为乡村教育改革单位区域的先河,在乡村教育改革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2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是其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内核。他认为拯救中国重要的是拯救乡村,乡村建设是拯救中

国、恢复伦理本位社会的出路。而乡村建设的关键又在于乡村教育。“教育即乡村建设”,“一点一滴的教育就是一点一滴的建设”(梁漱溟语)。“他的具体作法就是通过乡农学校、乡学村学,尽量用情意教育、道德教育去进行精神陶炼,建立情谊化的乡村组织,以便恢复固有的中国民族精神,而保持乡村文明。”梁漱溟于1931年在邹平县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以邹平及菏泽两县为试验县,推进以乡村教育为重心的乡村建设。

3 黄炎培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黄炎培是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倡者,同时也是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切认识的教育家。1917年,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该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实施职业教育为职志。职教社成立数年之后,开始将职教事业发展的重心转向乡村社会的教育发展与改进,并以江苏昆山徐公桥为乡村改进实验区。黄炎培将乡村改进实验的动机阐述为“以富以教以治”。基于此,实验区确定了一条以教育为先导、以经济为主体、以社会改进为目标的指导方针。徐公桥的教育改进实验将发展普通小学教育与发展乡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提倡健康卫生教育有机结合,并将教育改进与经济改进和社会改进有机结合,以此达成向乡村整体改进之目标。徐公桥的教育改进实验对乡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由此也显现出黄炎培乡村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4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平民教育的实践中转向农民和乡村教育。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教育脱离乡村生活实际的尖锐批判,提倡教育下乡。“陶行知认为乡村学校要做乡村生活改造的中心,乡村教师要做乡村生活的灵魂。为此。他提出师范教育下乡,举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实验乡村幼稚园。”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实验乡村学校,即著名的晓庄师范学校,以培养乡村学校的教师和改造乡村的新人。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以继续进行乡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迄今仍有现实价值和意义。

1912年至1949年的3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不只是反映在20年代至30年代几位先驱所引领的乡村教育运动中,也还反映在其他的乡村教育内容与形式中。其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乡村教育。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教育,还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抑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教育,都是以发展工农教育,以发展乡村教育,以唤醒和解放劳苦大众为重要目标与使命。并创造了乡村教育的新的特色与经验。革命根据地乡村教育的特色与经验成为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元素,对新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1949年至1966年的“前十七年”、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和1977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60年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成就斐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乡村教育的发展。由于新中国社会发展也经历着曲折与动乱,这里仅对“前十七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予以回望与分述。

1 “前十七年”乡村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间,中国乡村教育事业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新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是与引领其发展的新的方针政策和新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家制定了新的建国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样的性质规定,决定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也必须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因为中华民族是以乡村人口为主体的民族,中国的大众突出地体现为农民大众。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内在地规定着需要发展中国的乡村教育。换言之,舍弃乡村教育,民族的、大众的教育便无所依附,也不可思议。将新中国的教育确定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性质的规定,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表达,这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引领作用和驱动作用。其二,实行学制改革,赋予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学制改革是针对旧中国学制的弊端进行的。旧学制的重要弊端是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在教育上没有权利和地位。新学制的特点与最大亮色便是赋予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及其子女的切实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新学制凝聚着新的教育思想,其重要的思想是教育真正向人民开放,向长期缺乏教育的乡村开放。其三,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前十七年”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是把这种发展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对待的,这也成为新中国乡村教育的重要思想。发展乡村教育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须。新中国的文化教育革命,是紧紧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来实现的。由此,革命的思想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中国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从实践层面上看,“前十七年”乡村教育的发展可谓轰轰烈烈、大步向前。首先,乡村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1951年开始,新中国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的任务。并要求大力发展乡村初等教育。是以在全国乡村,公立小学普遍设立,并辅之以民办小学的继续存在与发展,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尤其是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为乡村初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师资。十七年间,中国乡村初等教育的学龄儿童入学率由50年代初的不到30%提高到1965年的70%以上。其次,乡村扫盲教育的大规模展开。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扫盲。全国扫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在农村开展扫盲工作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农村教育发展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扫除文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新中国乡村的扫盲工作既是一种教育发展的实践,也是一种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第三,乡村农业中学的发展。这也是“前十七年”乡村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1958年党确立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乡村教育开始强调为乡村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农业生产知识的劳动者。农业中学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农业中学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中国乡村教育的结构,使新中国的乡村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内涵。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文革十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破坏。“文革”中的乡村教育在形式上也有着发展,但质量受到严重损害。结束“文革”之后的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经历拨乱反正、进入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体制改革时期和迎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面貌,更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育的新发展,是与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这一时期中国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发展性、变革性和创新性。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对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乡村教育发展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的思想得以确立。20世纪80至90年代,党和政府就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发布了若干重大政策决定,这些重大政策决定对于改变人们关于乡村教育的观念和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强调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因此,新世纪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被置于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的思想在全社会得以进一步确立与强化。

(2)普及乡村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乡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践推进。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普及小学教育包含普及乡村小学教育的思想便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普及教育的思想有着新的发展并赋予新的内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国家法律意志与行动。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重点是针对中国农村地区而言。进入新世纪后的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重新颁布。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从国家政策法律的演进中,我们可以认识我国普及教育的思想,其中包含普及乡村义务教育思想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我国乡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展开,城乡义务教育在同步发展。

(3)乡村“三教统筹”思想的确立和乡村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教育强调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样,乡村教育不能仅仅寓于普通学校教育,也不能仅仅寓于乡村青少年的教育。一种新的乡村教育结构观,即乡村“三教统筹”的观念得到确立。这也成为指导新时期乡村教育新发展的思想。“三教统筹”是指乡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在大力推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乡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也在向前推进,并创新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多样化发展模式。跨入新世纪之后,中国乡村教育结构在进一步调整与变革,“三教统筹”被赋予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例如,乡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不仅要为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服务,同时要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种种新的对农业劳动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程在积极实施中。

(4)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行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同时也鉴于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有着新的理念与追求,这就是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协调并进,整合式发展。它要求消解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形成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在现阶段。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首先要求正视城乡教育发展依然存在的严重差距,致力于缩小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为此,要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大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从长远看,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中国教育发展新的愿景,它指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的目标与方向。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予以颁布,这是指引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政策文献。《规划纲要》明确了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由此凸显出对加强乡村教育发展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要求与措施。《规划纲要》正在指引中国乡村教育和整个国家教育朝着新的目标迈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理念也正在转化为新的教育发展行动。

20世纪初叶至今,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百年发展。百年来乡村教育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有着不断推进的教育实践。从百年中的两大时段看,在“中华民国”时期的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有过一场立足于拯救乡村的乡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的倡行者们既有对乡村的同情也有对改造乡村的热情,他们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依然被视之珍贵。然而,他们的乡村教育运动虽然呈现于一时,终以夭折或饱受挫折而消匿。这既与战乱有关,更与民国政府的腐败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乡村教育才真正进入发展的春天。60余年的乡村教育发展体现了新的具有现代性和人民性的教育思想的指引。60年乡村教育发展的实践,是乡村教育思想指引着的实践。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的实践也在检验着乡村教育思想,同时也呼唤着乡村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变革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乡村教育百年发展所积淀的优秀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定会得到良好的传承,中国的乡村教育一定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①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杜成宪 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46)

③张彬 李更生冲国农村教育改革先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224)

⑤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88)

作者:张俊平 朱从卫

第2篇:《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理

摘要 塞林格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叛逆青年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个人物形象能够在西方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究其根源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环境会禁锢人们的思维,这种思维意识会促使人们产生创造性冲动,而冲动可以改变生活环境,也能把叛离带出来。霍尔顿的叛逆精神就是基于这种连锁反应而生成的产物。从心理逆反角度探析其人物形象对于分析美国社会环境和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霍尔顿 叛逆精神 产物 心里逆反

引言

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当做“现代经典”,引起青少年的共鸣,曾一度成为理解青少年的文学钥匙。然而,作者塞林格仅有的这部长篇小说在极受欢迎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争议,有人批评小说把青少年引入歧途,是一种价值观的错误导向。事实上,小说的确道出了美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种类似“反英雄”形象的塑造到底有没有文学价值,本文认为,从逆反心理的成因、表现、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去解读霍尔顿这个人物,可以透彻了解霍尔顿进退维谷的矛盾内心,也会为作品价值定位提供参考信息。

一 霍尔顿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挖掘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逆反心理形成原因,应该从作者塞林格的生活背景开始。塞林格出生于一个富足的犹太商人家庭中,少年时期有幸进入了高等军事院校住读,这是他仅有的一次正常毕业,也是他仅有的一次拿到毕业证书的求学历史。毕业后无心经商的塞林格三次复读都以失败告终,无奈去从军,复员后致力于写作,如此经历似乎是其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生活缩影。塞林格用来自现实的笔触走进了霍尔顿彷徨苦闷的精神生活,他借助霍尔顿的生活足迹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精神文明的丑恶本质。我们似乎从塞林格的经历中感知到他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真实存在性,从霍尔顿的形象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感知到塞林格面对美国社会上层生活的丑恶时无所适从的心理历程。在这个层面上分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逆反心理是社会环境导致的,是出于心理诉求的正常反应。

作者塞林格凭借自己经历的细腻感受为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安置了一个可以改变他性格和命运的生活空间。正是这个生活空间里的虚伪人物,以及林林种种的颓废现象促使霍尔顿对眼前一切感到厌恶,从而生发出孤独、苦闷、逃避等心理,因此这是他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从家的角度分析,霍尔顿没有得到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得不到家人的关注和珍视,也得不到心理问题的疏导。据心理学分析,青少年自尊自爱的形成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密不可分,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青少年学会处理社会生活关系。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不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行为偏激、精神失常、思维离谱、社会关系差。再者,青少年时期正是叛逆期形成期,如果没有循循善诱的引导,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错位。如同霍尔顿一般,为了伪装自己无所谓的外表和掩饰自己苦楚的心,只能选择叛逆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 霍尔顿逆反心理的表现分析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是没有勇气与现实生活作斗争的,对他们而言,战胜困难和征服命运是英雄者的行为。结合心理学理论分析,当一个弱者发现周围世界一无是处的时候,他或萎靡、或叛逆。霍尔顿选择了后者,在塞林格笔下,他是个“反英雄”形象,尽管他叛逆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依然是个弱者。因为我们不得不思忖,霍尔顿的叛逆并没有动摇任何“坏本质”的根基,从这个角度来说,霍尔顿的所谓逆反无非是一种消极的不合作而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的逆反。

塞林格用刻画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来表现逆反心理。首先,他抓住了霍尔顿的叛逆语言突出他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整篇小说作者都是用“小痞子”式的语气来完成,这种叙事风格是阅历丰厚,精通写作技巧的塞林格精心调制出来的人物语言。霍尔顿具有特色的语言既反映了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常见的口出诳语、粗俗之语现象,也暗示了霍尔顿最终患上精神病的原因。霍尔顿是无视法律规定的,他也不相信世间的正义感。因而在这个年轻人口中,无论是谁都会被定位成“他妈的”、“婊子养的”,一切事物在他眼里都是“混账”东西,他用粗俗、鄙陋的语言反叛传统文化、反叛标准文化。其次,塞林格用穿着的刻画来反映霍尔顿的叛逆心理。霍尔顿的穿着打扮个性张扬、桀骜不驯,红得醒目的猎人帽也成为霍尔顿不可或缺的形象标志,帽子成了他逆反心理最具说服力的象征。

霍尔顿的矛盾心理表现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在当时的社会中,战争让美国发了横财,然后物质上的富有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了西方社会的霸主。因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增了中产阶级人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阶层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美国底层社会平民的生活却越来越贫瘠、空虚,价值进步力量被镇压,冷战加剧而持久,杜鲁门主义因为其代表了工厂主义所以被严格遏制。浑浑噩噩的人们开始粉饰太平,一部分人看到了社会的虚伪性,一些人开始谴责庸俗、虚伪,不安中,无法忍受生活枯燥,霍尔顿最终也成了最终的叛逆者形象。事实上,霍尔顿的这种逆反精神是在小说中贯穿始终的,这无疑是他的灵魂所在。身处学校,见到的不是学业上的进取,同学们都在谈女人、谈酒和性,他不愿意与下流的小集团同流合污,先后四次逃离这种肮脏的地方。在他心目中,为人之师应该是受人敬仰的,然而霍尔顿最钦佩的教师却是一位同性恋者,这种隐藏在彬彬有礼背后的龌龊,使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虚伪面纱下丑恶嘴脸的极度厌恶,因为他的周围充斥的只有傻瓜、性变态、醉鬼,肤浅、虚伪、龌龊的成人社会,到处是泛滥而荒谬的物质主义,因而逃跑是主人公霍尔顿为了表现叛逆而选择的最为持久的行为。

三 霍尔顿矛盾心理的解决方式探析

弗洛伊德认为构成人格的结构是本我、自我、超我,而且人格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着,个体在经历发展中所经历的执着和偏激很难自拔。从心理防御机制角度分析,弗洛伊德还认为当满足本我欲望时就可以解除痛苦和缓解焦虑。霍尔顿时时刻刻在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作斗争,他试图用逃跑、装聋作哑、采取消极、无意识的反应等各种方法,试图消除自己矛盾心理,然而每一种方式,都无法根除矛盾心理这种顽疾。阿德尔森曾也指出青春期是充满矛盾的,他还详细阐释了矛盾的双面性体现在:青春期时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交替、青春期的麻木和敏感并存。霍尔顿就是麻木的、敏感的、胆小怯懦的,深度的洞察力决定了他的容易受伤害性。霍尔顿·考菲尔德因为逆反行为的作祟而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心理,归根结底是其本身成长中的自由受到限制的一种产物。霍尔顿甚至想用向死去弟弟艾里求助的方法来解脱自己,艾里是他心中唯一的理想人物,然而父母不允许他这样呼唤和发泄。尝试融入世界的失败后,霍尔顿感觉到自己真的难以和这个社会接轨,自我、家庭、社会,三重人格枷锁是他濒临精神崩溃的伏笔。

青春期的霍尔顿应该进入本我状态,而超我意识依然使他处于童年的美好向往的意识形态,曾经的那些经历可以说是他精神上的创伤,弱化了他的思维和精神。从心理防御机制上寻求外界帮助的同时又拒绝外界帮助,矛盾的过度使霍尔顿无所适从,并且导致其人格矛盾激化,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所以,不能不说,霍尔顿的追求已经超出了物质层面的意义,他的追求在精神境界是高尚的。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是他同世界上唯一能够听懂他心声的妹妹,在对话时表露出来的唯一愿望。在霍尔顿心里,麦田是他对童年精神境界最美的畅想,而悬崖则象征虚伪的让人想到用死亡来逃避和解脱的成人世界,他幻想自己站在悬崖边上,望着孩子们嬉戏,保护孩子们永不消褪的童贞,能够挽救孩子们别像他一样落入深渊。事实上,霍尔顿并没有做成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和悬崖在现实社会里是多么稚气的象征,守望者的角色无论多么美好也是徒劳的。现实和理想离谱的差距,终于导致霍尔顿精神失常。小说的结尾似乎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种现象对于当时崇拜金钱、追求物质的虚伪社会来说是残酷的事实。

四 霍尔顿形象价值的定位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受到好评的同时又被列为学校禁书,如此饱受争议的原因,无外乎书中的污言秽语让人不堪忍受,书中的青少年亵渎宗教、违背伦理、丧失道德,主人公的种种行径无疑会背负起挑唆叛逆和犯罪行为之嫌。甚至因为霍尔顿的存在还关联到三起凶杀案,导致此书被列为“危险小说”。

我们必须给予肯定的是霍尔顿这个形象,刻画的十分成功,站在文学源于生活的角度来看,霍尔顿就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人物剪影。他渴望成长的自由是无可厚非的,辍学后的短暂流浪,让一个青少年看透这个社会的丑恶本质,找不到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与理想的生存土壤,唯有用16岁所能企及的逃跑方式和叛逆方式解决自己的困惑。当他无法做一个成功的守望者而失去精神寄托时,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足可以说明他逆反能力的局限性。

要想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或者势力,必须通过搏斗甚至做出牺牲,塞林格牺牲了霍尔顿的精神家园,用具有穿透力的呼唤,试图惊醒沉睡者,这部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不断地被人们作为研究青少年叛逆的资料来使用,足以证明霍尔顿的精神牺牲是有价值的。事实上,霍尔顿的堕落是作者关于青少年成长问题给孩子、给家长、给社会的负面警告,在经济社会正确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结语

本文从逆反心理角度深入剖析了霍尔顿的人物形象,挖掘到渴望成长自由是他纠结矛盾心理产生的根源,得不到理解的霍尔顿在自我、家庭、社会方面的认识都是偏激的、贫瘠的、可怜的,缺乏正确疏导和慰藉是这个人物精神失常的最根本原因。通过霍尔顿的刻画,作者揭露了金钱社会的虚伪本质,同时,也把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可能问题列出来以警醒读者,告诫我们在经济社会中,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生存才会有价值。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030368。

参考文献:

[1] Kevin M.P.Woller.“Psychological Reactance:Examination across Age,Ethnicity,and Gender”[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Vol.120 NO.1.Spring,2007:15-24.

[2] 李雅琴:《青春期的成长之殇——〈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意义探析》,《发展》,2013年第10期。

[3] 袁晓松:《从霍尔顿的成长经历中还可以读出什么——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理评析》,《阴山学刊》,2011年第4期。

[4] 兰一兵:《孤独的守望者——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名作欣赏》,2011年第9期。

[5] 沈戴、李淑莲:《〈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理学分析》,《文学教育》(中),2011年第7期。

(关博,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李建峰,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晋州市供电分公司)

作者:关博 李建峰

第3篇:刘建效:守望麦田 耕耘理想

刘建效,湖南省小学品德课程教研员。坚守省教研员的岗位20多年,对于小学德育课程这块“责任田”,他有着农夫对土地一般朴实而深沉的爱,更有着耕耘理想的激情和躬身细作的坚毅。

——题记

走近刘建效老师,那份朴实,让你很难将他和3套义务教育小学德育课程教科书主编、全国知名德育课程专家的身份联系起来。和很多接触过他的人一样,笔者所认识的刘老师,处事低调平和,平日里话语不多,但往往一语中的,充满智慧。只有在唱卡拉OK时,才可见他率性而为的一面。《我的中国心》是他的必唱曲目,歌声称不上动听,但从那抑扬顿挫、荡气回肠的演绎中,你能依稀看到他在工作中能征善战的骁将模样。作为刘老师的“铁杆粉丝”,笔者从他忙碌的工作中选取了几个场景,希望透过这些场景的解读以及与刘老师的一组对话,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刘老师的魅力,感受到德育课程的魅力。

教材建设:理想旅途的行者

【场景】

2004年4月20日,湖南省教科院刘建效品德教材工作室。

上午,从北京传来好消息,由刘建效任执行主编的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后一册教材已顺利通过审查。这是率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全套通过的品德教材。刘老师和其教材编写团队的战友们一阵欢呼之后,并没有太多陶醉,又很快投入到了后续工作之中。

【解读】

刘老师主编的品德教材能在全国率先全套通过并非偶然。早在2002年6月,在初次送审的14家教材中,该教材就是首批经教育部立项、并有起始年级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4家之一。两次“率先”,折射出评审专家对其教材思想、品质的认同与期许,也预示和验证了刘老师及其团队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扎实功力。

早在主编教科版品德课教材之前,刘老师就曾多次参与国家基础教育小学德育课程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如1999年参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修订,2001年参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1997年,刘老师主编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创造性地在每课中设计了“导语”和“活动”两个板块。教育部评审专家肯定了这套教材的特色,称其在内容选择、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具有创造性”,一些做法“较好地解决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中普遍存在的成人化、说教式问题”。

2002年,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序幕,刘老师开始着手主编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实验教材。这一次,他带领自己的编写团队迎难而上,仅用了两年时间便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全套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各12册)的编写任务。目前,该教材已被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选用,成为师生评价高、市场反映好的新课程教材之一。教材的成功凸显了刘老师务实的精神和独到的理念。刘老师提出了品德教材面向广大农村、和谐城乡文化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教材适用范围应定位于“面向农村,兼顾城市”。他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由于农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儿童生活最容易被人忽视,过去的小学德育课程教材长期存在城市化倾向。教科版品德教材有责任改变这一非正常现象。他说,中国农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现代社会新农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是赐予城乡儿童共同的精神财富。教材应该优先考虑并体现农村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充分考虑农村儿童的现实需求,关注农村儿童的生活体验及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家乡的打工族》《农民、牧民、渔民》《喜迎院士到田头》……这些内容既富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色,为和谐城乡文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生命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教育热点。在这一领域,刘老师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受命主编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小学3-6年级)后,面对这一全新课题,刘老师带领他的团队边调研边创作,经过约两年时间的艰苦工作,全新的教材于2006年面世。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以生命的孕育与成长、健康与安全、责任与价值为基本内容,整合游离于现有课程之外的相关教育主题,注重健康、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材编写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在生活中体认生命的意义并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凸显了“生命为本、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有教育专家赞誉,这套《生命与健康常识》教材丰富和拓新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

作为一名教研员,能在短短几年中连续编出多套颇具影响力的国家义务教育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这非常难得。因此,我们有兴趣关注他,有理由走近他,也大概不会小视这些数字——

1999年以来,由刘老师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有《思想品德》(湘教版)12册、《品德与生活》(教科版)4册、《品德与社会》(教科版)8册、《生命与健康常识》8册,200多万字;主编与上述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案例集44册,600多万字;参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与学》1册,澳门《品德与公民》教材、教参各2册,40多万字;主编或参编其他读本和课程培训资料6册,80多万字。

【对话】

本刊记者:教材编写是一件苦差。多年的教材编写耗费了您大量的精力甚至影响到您的健康,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一次又一次地挑起主持教材编写的重担呢?

刘建效:做高品质教材,做真正着眼于儿童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社会和师生在心底认可的教材,必然是一件苦差。甘做苦差,一定是心中有理想。事业心决定编者能够把编好教材作为压倒一切的最高利益,这也是我常跟我们的作者说的。

本刊记者:您理想中的小学品德教材是什么样子的?

刘建效:我主张小学德育课程教材要尊重学生主体,淡化教育痕迹。这也是针对以往教材多生硬说教、脱离生活、缺乏儿童情趣等弊端提出的。我们追求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即:我们的教材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其次要能打动他,然后要给他们留下印象。如果哪一天,学生读过课文,并不认为别人是在教育他,却又从中受到了教育,我想,我们的品德教材也就成功了。

【隽语】

“我们的课程是从生活出发的,是为了生活的,让学生首先过好他们正在进行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和喜悦的享受,既是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奥妙所在。”

“要编出好教材,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无论怎样高要求都不为过。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不断地追求更好。”

创新教研:课改前沿的舞者

【场景】

2008年9月29日,湖南衡阳市石鼓区会议中心。

为期3天的湖南省第四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在这里落下帷幕。作为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建效老师对大赛作了总结,并为获奖老师颁奖。本次大赛共有60名来自一线的品德教师参加4个项目的总决赛,400多名教师和教研员参与现场观摩、研讨。

【解读】

“小学品德课程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是刘老师近些年来丰富教研活动内容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的大胆尝试。“风采竞赛”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有力地促进了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活动每年举行一届,包括上课、说课、演讲(我的教学故事)、课件(教学资源开发)、课题(小学德育活动创新)等赛项,广泛吸引一线教师积极参与,鼓舞了品德教师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全省各地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教师、教研员达8000多人(次),近1000所学校的教师参赛。如今,由刘老师一手创办的这项赛事已成为湖南省最具影响力的教研活动之一。

在引领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上,刘老师采取了很多富有创意的举措。他建立了“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骨干教师专家库”,许多教师在这一体系中迅速成长为新课改的中流砥柱。刘老师还规定,参加“风采竞赛”的选手中农村教师的比例不能低于25%,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品德课程的建设,为农村品德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

风采竞赛只是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研究热潮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乐在其中的“老”教研员,刘建效老师一直坚持开拓创新,为促进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常规的建立和巩固,增强课程的信度和影响力,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刘建效老师就在全省发起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常规课题研究,掀起了群众性研究活动热潮。他主持的湖南省基础教育“十五”重点课题《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改革研究》,从立项到结题,共有60多名教师、教研员和20多所学校深度参与,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并荣获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新课改背景下,刘建效老师始终站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最前沿。他不仅注重德育课程的宏观研究,也乐于和广大一线教师合力探索,共享新课程实施的苦与乐。近年来,刘老师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湖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10多篇,在省内外讲课30多场,为广大品德教师答疑解惑、指导教学,引领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是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对话】

本刊记者:您认为新课改中教研员的角色应怎样定位?

刘建效:研究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始终是一个教研员最重要的能力,是每一名教研员的“立身之本”。我的教研工作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为教而研,以研促教,以研助教”。

本刊记者:您理想中的品德课堂是怎样的?

刘建效: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活化的课堂,是淡化教育痕迹、强化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了解相关知识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多重价值碰撞的过程。对品德课堂教学而言,其主旨是育人,生命是真实,高境界是润物无声。

本刊记者:一个品德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刘建效: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掌控能力和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也很重要。当然,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教师的德性是最重要,也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隽语】

“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用‘脚板’研究,做实践的思考者。”

“有老师说,比赛的级别越高,准备的时间越长,指导和听课的老师越多,形式主义常常会越厉害,这个课也就越没有学习和推广的价值。这个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多准备、多学习、多研讨是完全应该的,但务必抛弃形式主义。”

团队培养:宽厚睿智的长者

【场景】

2007年11月18日,湖南长沙,长岛饭店。

整个双休日,刘老师都带着他的团队窝在客房里,深入讨论澳门小学三年级教材《品德与公民》的书稿。刘老师废寝忘食,和作者一起逐字逐句推敲稿子时的认真,把徒弟熬了一个星期写出来的稿子“枪毙”掉的无情,以及休息之余与作者们亲密无间、“没大没小”的融洽场面,让从北京来的编辑又多了一番对于“湘军”的感慨。

【解读】

类似的场景在刘老师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刘老师身边总是活跃着一批肯吃苦、能战斗的年轻人,他总是能凝聚团队的力量,让大家毫无保留地投入激情、挥洒才智。这一切,源于刘老师多年来建设教研队伍和教材编写团队的不懈努力,也源于刘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工作与生活中,他的智慧与执著让人感佩,他的诚恳与宽厚更是征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少说,多做,做就做好,这是刘老师的一贯作风,也是他为其团队打上的烙印。一位教材编辑曾这样感叹:“与刘老师合作很是幸运,因为他负责任,有权威,能保证稿件的质量,从不留下问题让我来收拾。这么省心地做编辑,我还是第一次呢!”刘老师的确是一个认真而执著的人。编写《思想品德》教材时,从编写体例到样稿,他都亲自操刀,相当多的篇幅都是亲自撰写。有一年大年三十,传达室的师傅没想到还有人加班,刘老师被锁在了办公楼里,从此获得了“刘所长”的外号。主编教科版品德教材,刘老师从吃透课程标准到厘清编写思路、编制内容体系,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组织团队反复讨论。有时为了一个主题题目可以讨论一整天,直到大家都满意才肯罢休,一篇稿子被“枪毙”上十次是常事。当然,每一次否定都意味着新的提升。刘老师就像一团火,让大家在他的周围,除了跟着他燃烧之外,没有另外的选择。大家无怨无悔地追随着他,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把压力化作动力,成就了共同的事业。

在人才的选用和培养上,刘老师有着独到的眼光和魄力。无论是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还是教研活动,刘老师常常力排众议,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能从一份教学设计中看出作者的潜力,把一位素未谋面的农村老师推上全国性的交流平台,用两天的时间打磨一堂原生态的成功课例,引发强烈的反响。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他敢于带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小学老师和教研员挑战教材编写工作,甚至启用年仅26岁的优秀教师担任副主编。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不可能的,他却最终带着大家攻坚克难,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通过这种“高压”状态的磨砺,一支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成长起来。其中不仅有堪称全国最年轻的品德教材副主编和地市级品德教研员,也有全国知名的课程培训专家,年轻的校长和特级教师,德育杂志的编辑……有人戏称刘老师的团队是湖南小学德育课程研究的“黄埔军校”,虽是戏言,却可见他打造这样一支队伍的艰辛努力和卓越成效。

年轻人能在刘老师的身边成长,委实是一种幸运!每每谈起手下的得力干将,他总是如数家珍,赏识与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工作中,他该放手时就放手,敢于让年轻人承担最难的编写任务,允许他们发挥个性,包容他们的失误,也不忘在关键时刻给予及时的点拨与鼓励,从而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工作之外,他会尽力为他们争取好的条件、应得的待遇,鼓励他们追寻理想和个人幸福,并常常为他们提供无私的帮助。

笔者也曾是刘老师教材团队的成员。回忆编写教材时的生活,总会想起刘老师可怕的高标准,想起他“刘扒皮”的外号;也会想起刘老师憨厚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想起他亲切的鼓励和让人信服的批评,还有他在工作室亲手为我们做的香喷喷的鸡蛋汤。除却压力与苦涩,记忆中更多的是智慧与精神的充盈,是内心的温暖与感动。在人生的旅途中,能遇到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能有这样一段成长历程,幸哉!

【对话】

本刊记者:我们都知道,主导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大都是高校的著名教授、博士,课程标准主要是这些人研究制定,教材也主要是这些人在编写。作为教研员,你为什么要带领一群小学教学教研第一线的老师去编写这样一套新课标教材呢?

刘建效:课程教材改革直接带动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着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技术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变革,这也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来从事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我认识到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教研员,投身其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的理想与追求。编写这样一套教材,困难的确不少,但我们年轻的团队有理想、有激情、有闯劲,这是我信心的源泉,也是成功的秘诀。

【隽语】

“要做科研、做有学术含量的高品位的教材,就必须脚踏实地,要特别能够耐得住寂寞,做老实人、老实事,不能有太多的想法。”

“我们的作者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读书、钻研课标、查资料、构思写作,做出来的东西一遍又一遍地讨论,一遍又一遍地推倒重来。我们必须按照自己视野里的最高标准来做。有作者说,编过教材之后,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做千锤百炼,什么叫做呕心沥血。”

责任编辑李红霞

作者:谢爱友 黄建平

第4篇:麦田里的守望着英文读后感大全

Impression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book mainly told us something about the hero Holden.

In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the hero talked about his school , teachers and his classmates. He thought the headmaster and some teachers were phony. In his inner world, he was traitorous. In his eyes, Ackley and Stradlater were negative and solfish. They always did things which were harmful to others but benefit themselves. In my opinion, the hero Holden didn’t like study is not all his fault. He couldn’t accept the atmosphere that money, status and power were the symbol of success. He was looking for his own happiness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However, some of his characters are not good, such as sitting around ,having no desire to make progress and so on.

In the book, there is a girl that the hero, Holden care about very much. Even when he was beaten by Stradlater, he didn’t shut up and continued fighting against with Stradlater. Holden complimented the woman’s son, his classmate a lot .Actually, he liked the woman because of her beauty. I can learnt that he just flied by the seat of his pants. We can also learn about this character from his trip to New York. He danced with the three girls who are totally strangers to him. In his inner world, he thought they were stupid because they just care about film stars. He was lonesome because no one could understand him. If you don’t really like a girl, you shouldn’t horse around with her at all. This proves he was serious about the girl he loved.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Holden mentioned many times in the book. He always asked others about where the ducks of the Central Park was in winter. He just wanted to know such a simple question, but no one answered him. He maybe felt strange why the didn’t tell him. I think he is an innocent boy in some way, but people of that time thought he was rediculars. When he was in New York, he was cheated by the man who sent a girl to his room. He didn’t do anything with the girl, but he was robbed of his money. We can conclude that he was a pure and innocent boy.

Holden seemed to hat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However, he still liked the kindness, purity, honesty and esteem that he saw in some people, such as Phoebe, Allie, the two nuns and so on. In fact, Mrs. Antolini just felt sorry about Holden, but Holden was too sensitive and thought he was a homosexual. Later, he even dreamed of going to the west pretend to be a blind and deaf man.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escape from the reality. I rejoice that he finally didn’t go to the west because I don’t think his dream would come true at that time.

第5篇:孤独的守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孤独的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几万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大概是受岁月侵浊的缘故吧,一口气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没有被文中的灰调子太多的感染,也没有因主人公的际遇而过多的愤概,却对《麦》的作者遁世的一生产生莫大兴趣。

一如《麦》主人公霍尔顿——因厌倦“臭屎”般的试卷而失学,为远离周遭犀利的冷嘲而流浪,试着以吸烟、酗酒、搞女人、色情来填充心灵的孤独而颓废自己,眷念弟弟拳碎车窗,关爱妹妹深夜话别,向修女捐钱后悔太少,同情孩子愿“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仿佛看到作者是以主人公霍尔顿名字来描述自己。

《麦》的作者塞林格是个纯朴、美好、善良、有灵性的“孩子”,却对虚伪的现实社会、压抑人性的教育体制充满反叛。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于是塑造霍尔顿这样的人物来释放自己孤独的灵魂。霍尔顿满口的污言秽语只不过是作者用怪异的笔风对现实不满的另类呐喊。

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话塞林格,其实作者心中萌动着一种理想的教育思想。他用主人公霍尔顿“五门功课只有一门合格”“ 4次被学校开除”,暗喻自己“ 军事学校毕业是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也能报效社会,也能在社会争一席位。表现了作者对唯考是图、千人一面的教育制度的深恶痛绝,对不能容纳差异孩子而悲愤。但性情孤僻的他却没有道出李白般的豪言壮语。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就是塞林格写《麦》的灵魂之处,是来自塞林格理想的教育模式的一种独白,但他偏把自己对教育渴望、心中理想收藏在通篇的“混帐”、“他妈的”废话当中。他对现实的教育体制充满排斥,却无力反抗;有着反叛的性格,却缺乏斗争精神。他虽有满腹才华,却没能像鲁迅般的呐喊,只是孤独地隐居在山庐之中,继续他自慰般的写作。(鲁迅想发表作品但众多出版社不敢出版,而塞林格自一九五一年出版《麦》后,从未放弃写作,据说完成的作品数量也很可观,很多出版社想方设法寻求发表他的作品,只是他从不肯拿出来。)他的理想不被人世所认同,他的胡话却成世人疯追热捧,怎不令孤独的塞林格更为郁闷。

塞林格的厌世、叛逆、善良和无助感,造就了他的孤独。又因《麦》的出世和不为世人的透解,加极了他的孤僻而隐居遁世。他孤独地守望了59年(1951-2010),也幻想了59年,续写了《麦》主人公变得又聋又哑的59年,却不能捉住一个“往悬崖边奔来”的孩子,最后在抑郁孤独中默默地走了,给世人留下了诸多不解之谜。

读完了《麦》,不禁为塞林格一生叹惜——闪光的人生在孤独中颓废,善良的人性在颓废中闪光。没能破解塞林格的魔咒,请别“穿越麦田”。在塞林格离开人间一年多的今天,愿他孤独的灵魂得到安息。

第6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

朱施洁

“我会站在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这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霍尔顿说的一段话。

《麦田》是少数让我读的过程中感到热泪盈眶的一本书。我意识到,悬崖不仅仅是悬崖,孩子也不仅仅是孩子。悬崖可能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抑或是一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有大缺口,像个筛子,良知和正直漏了出去,欲望和冷漠掉了下去,你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失足。每次看CCTV,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充满希望。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教育在普及、社会稳定,世界各地都在受苦,只有中国在飞。大家都很幸福,在看天边云卷云舒。但我不敢说我是幸福的。我说幸福会被抽巴掌,起码被自己抽。

我看见被良知抛弃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我看见被体制残害后在街头乞讨的张尚武,我看见寒冬里为索一票回家过年的裸男,我看见不愿为政府搞形象建设开路而自焚的“钉子户”,我看见无数被统计的未统计的温州动车里的亡灵……我不是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我只是害怕这个世界被装扮得太好,让人忘记那些牵心扯肺的痛。

所以我看塞林格,我热爱霍尔顿。也许他不是英雄,但他至少在守望,他想要抓住每个即将从社会里消失的美好的品质和感情。在它们即将从时代的悬崖上掉下去时,他认为他得抓住它们。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守望者,守望一段从腐朽到现代过程中间茫然失措的人们的心灵。这个时候我想起了MJ。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心得体会 )天使与恶魔时常混在一起。他长得像恶魔,他用自己的歌声去鼓舞天下的人,再用这歌声所换得的钱去拯救上亿的儿童,像一个长着黑翅膀的天使在角落里守望孩子。

我又想到了成克杰。他是政府官员,也是人民公仆,是为百姓办事的天使。他应该挂着和蔼的笑容,站在人民群众中间做一个守望者。但事实是他拿了人民的钱,喝了人民的血,骨头也不剩地吃了人民的肉。我不像瓜田,说提起公仆这个词儿就臊得慌,但我的确透过某些缝隙瞧见了他们青面獠牙的嘴脸。

当然,至少我还可以高兴,中国也有一批可爱的霍尔顿,他们隐在人群中,用自己的方式——或金钱或笔头企图温暖这个世界。

我看见独立记者张翠容背着行囊走在第三世界,见证东帝汶血腥动荡,在枪口下采访阿拉法特。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喜欢切·格瓦拉,不愿向现实低头,她说只要世界有谎言,她就会继续跑下去。我看见《他的国》里左小龙骑着雅马哈奔驰在雾气弥漫的清晨公路,做英雄梦。我看见留守儿童的美丽老师李灵创办的希望小学……他们是人群中的守望者,是众多守望者中的一部分。而真正的英雄就在守望者当中,等待有一天站出来,把守望变成拯救。我想塞林格也正有此意,才做此书以等待巨人。但我想谁命属守望,谁天生英雄,没有人知道。也许他们之间本就没有大的区别。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能真的像一只雄鸡守望住我们的家园和幸福。我不放弃这种希望。

(指导教师虞曾丽)

第7篇: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很多学校初高中老师以及大学老师推荐学生们读的一本名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的时候,觉得书中的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就是我们活生生的写照:叛逆、性与爱的萌芽、精神上仿佛有了看透世事的透彻却徘徊在理性与空虚的矛盾之中,遥想我们在16岁那个年纪的时候,也总是装出一副看透世事,厌恶了世界的不公平和黑暗,仿佛自己就是站在了道德的最高峰俯瞰着整个世界,可自己却又不时的幻想或试图去尝试一些自己不屑的行为,最终也只不过是幻想而已。当然我们的矛盾没有主人公那么夸张,但是很多时候是一个我们青春期悸动的一个放大。 “有一群孩子,千千万万的孩子,在一片广阔的麦田里奔跑,旁边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之外。我呢,就在那儿守望,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当她们跑到悬崖边的时候,我就会出来把她们捉住。我整天就干着这样的事情。我就想做这样的事情,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段霍尔顿对他妹妹说的话,是我在全书中最有感触的一段话,在看到前面霍尔顿的叛逆之后,闪烁着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性之光,是什么样的社会让孩子如此失望,让他只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护者。“这所学校老是自吹自擂的在标语中写到: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有脑子的年轻人。狗屁!简直就没培养过什么有脑子的人,或许有那么一两个,但他们在进学校前,就已经有脑子了。”我想这句话,多少已将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也很大的揭露了

一些教育体制对青春期孩子的漠视,并折射出了校园中的一些问题。

全书以身为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他被踢出学校后不敢回家的三天中的所见所闻。故事以回忆的方式层层展开。写出了上个世纪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下的人们的生活。矫情、虚伪、势利、假模假式的人性心理,令人窒息,人性的污浊和冷漠令人震惊、惶恐、恶心,让身为中学生的霍尔顿“孤独得要死”、“腻烦透了”。他看到男女脱光衣服相互喷水,他见到令人恶心的同性恋,他看到人们从华盛顿跑到纽约只为了见一见明星和看一场电影......为了不让社会的肮脏侵蚀孩子们的纯洁灵魂,霍尔顿情愿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他们。

用社工的一些理念来看待这本书,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青春期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震荡的青春期如果能安全的度过、平稳的降落,那有助于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如果这一时期的叛逆没有很好的处理,或者冲突过于激烈,很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甚至自杀。孩子的世界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内心都是纯洁的、善良的。很多时候只是被这浑浊的世界玷污了才走偏了轨道,社工在做青少年实务时,一定要懂得尊重青少年的思想萌芽,对他们进行耐心、良性的诱导,要用优势视角去看待他们,并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同时也要寻找所处的环境和系统的原因,保证孩子们安全度过叛逆而危险的青春期。

第8篇:麦田里的守望者

教师教育学院 11汉语言文学 11220146 杨思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16的中学生霍尔顿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三天的经历展开叙述,作者用青少年的视角去观察成人世界,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充满着愤怒,最后甘愿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守卫孩子的童真和善良,让他们免受成人世界的迫害。

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说脏话,成绩不好,吸烟,酗酒,乱谈恋爱,不求进取的中学生形象,但是他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想要闯荡世界,但是内心却有着一丝的忧虑和畏惧,这样的心里状态十分符合一个中学生的心理,并且霍尔顿的中学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十分类似,例如考试题目不会在试卷上写上想要对老师说的话,看到这样的描写后,让我有些忍俊不禁;霍尔顿还帮助舍友写情书去追琴。种种这些经历都与中学生的经历相似,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麦田里守望者这么受初中生喜爱的原因,因为它写的是他们自己的经历。

霍尔顿在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学校开除后,他独自一人闯荡曼哈顿,并且游历了三天,这样的气魄很让我敬佩,一个中学生可以这样的大胆,孤身一人来到曼哈顿,就算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也自愧不如,我想这也许就是中西方家教育的不同吧。

霍尔顿在曼哈顿的旅馆里看一些成年男女,有在晚上学女人穿姿态的,但是到了白天,他又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在这些人身上霍尔顿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白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是正常的姿态,但是到了晚上就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情节与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状态也很相似,在成人的世界里,大家总是带着面具度日。霍尔顿对这样的成人世界是非常厌恶的,正因为如此,当他看到自己纯真善良的妹妹时,发出了愿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感慨。曼哈顿的三天游历中,比较可笑的是霍尔顿的召妓的过程,他叫了一个女孩,并且说好了五块钱。霍尔顿看到女孩后不禁有些紧张,开始联想女孩的身世,打消了占有女孩的欲望,反而只是想与这个女孩聊聊天,结束后给了女孩说好的五块钱,但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那个女孩的皮条客找上了霍尔顿,说少给了五块,出于对那个皮条客的畏惧,虽然自己占理还是被迫给了钱,在霍尔顿召妓情节中,我发现霍尔顿内心还是一个孩子,他渴望得到什么,但是在即将得到的时候,内心又开始矛盾起来,他怜悯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内心充满着对这个女孩的怜悯,这是一个真实的少年的心里,虽有叛逆,但仍然有着一个孩子的善良。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最让我感动的时霍尔顿的妹妹,这个小妹妹天真善良,当霍尔顿深夜回家,并告诉自己的妹妹没钱,这个小妹妹就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零花钱给了他,在霍尔顿告诉自己的妹妹他将要远走的时候,小妹妹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拿着自己的行李,并且告诉自己的哥哥想要和他一起走,看着自己单纯可爱的妹妹,霍尔顿心里生出怜悯之心,他带着自己的妹妹去了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子,妹妹在开心的玩着旋转木马,他一个人坐在长椅上,这时候天空下起了大雨,霍尔顿决定不离家出走,但是却大病一场,之后又被送去了疗养院。小说的最后也没有交代霍尔顿后来有没有认真学习,我想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霍尔顿会做一个麦田地守望者,守护者自己的妹妹,希望自己的妹妹可以永远保持着孩童般纯真,不要遭受到成人世界虚伪的迫害。

霍尔顿虽然在世人的眼光里虽然是一个"坏孩子",但是这些都是成年人的眼光,是用成年人的视角去评价一个孩子,事实上,霍尔顿只是用粗暴,叛逆的处事方法去对待这个世界,去反抗这个虚伪的成人世界,在霍尔顿的内心深处,仍然保存着孩童般的善良。霍尔顿曼哈顿的种种经历无不呈现着他内心的两面性,这与他的16岁的年龄是符合的,霍尔顿正在经历着青春期心里变化,塞林格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他通过塑造

霍尔顿这样的任务形象,表现了当时美国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因此在青少年中这部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深受着青少年的喜爱。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也有许多独到和创新之处。首先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小说中的霍尔顿是一个满口脏话的中学生,他的脏话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并且非常符合他这个人物的形象,这些脏话在学生之间是随处可见的,霍尔顿的脏话有一部分是向自己的同学学来的,但是着一个现象却值得我们去反思,这些孩子的脏话是从那里来的,源头是那里?我想是孩子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成人世界,成人世界中的很多不好的东西,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这里作者向要告诫那些成人,在孩子的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小说中用大量的脏话和俚语,是作者大胆创新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方法,并且这种方法被后来的西方作家效仿。其次,小说的叙述手法也十分值得借鉴,小说的开头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是干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儿式废话,我无意可告诉你这一切。。。。。。"这样的对话式的语言,似乎是主人公就坐在读者的面前,在向读者们娓娓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从全文的叙述过程中,作者都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给人一种亲切真实之感。最后的小说结尾的的匠心独具。小说的结局,霍尔顿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最后产生了过多的幻觉,最终霍尔顿被母亲送进了精神病院。我认为小说结尾的叙述很好"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着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我觉得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也许霍尔顿在经历了这些后仍然会狂放不羁,即使表面冷酷,但心中仍然保持着一份善良,希望他能坚持作一个勇敢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即使周围是的环境是冷酷恶劣的,但心中依然有一份坚持,又或许,霍尔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越来越熟悉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人和物,就像许多的大人一样,到那是他可能会被世人接受,会被自己的父母理解,但是我认为那将是一种悲哀,另一种苦恼,当人失去童真和善良后,我们的心灵是苦闷的,我一直希望在儿童与成人的世界的界限之间永远站立着这样一个勇士。

第9篇: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片麦田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万张的卷子只为一次期末,面临着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期末考试,只为了一个假期。暑假终于来了,而酷热的天气,并没有影响我们面对假期的好心情。

在裸露的大地上,光晕已刺着我们睁不开了眼,在大街小巷中,看到几个人影都难,适应了空调房的我们怎会为了游玩而受罪呢。我作为女生,我的想法是——机智地看着那些无聊的新偶像片。那么,看完之后呢,我会自我安慰地看下变形计。变形计中的城市主人公的表现往往是打架、吸烟、喝酒、满嘴的脏话,他妈的。

于是,我又想起了最近看的书:《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霍尔顿也是这样处于叛逆期的“不良少年”吧。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真有趣,也许是我读书量少吧,第一次看见有脏话的,而且,是很多,一页上差不多就不止三个他妈的,于是我也是很有趣地认真地拿起笔划下书中的„„不要以为我这是认真,我只是想看看他到底说了几个他妈的。后来,我也是无语了,老师们为什么会让我们看这样的书,一直不停地再骂别人,然而并没什么用,他说的话和内心想表达的几乎相反,对于我这种阅读理解能力差的人来说,看着看着,我是晕了。

他写这个只是为了吐槽吗,书中内容和书名有什么关系,虽然我写作文时,经常有病句,但我还是有审美能力的,为什么这样的书都能出品。我还是看不懂,他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最后,我还是因为好奇心——哪里有麦田,才看完了整本书。为了要写读后感,我总是习惯性地问下百度,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后来,我还是发现我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他和变形计的主人公真像。

所以,我就把霍尔顿和变形计的城市主人公,做起了比较。

霍尔顿,对于身边的点滴总是于冷漠的语句表现出来的,他对他的室友不满,对他的老师不满,对见到的每一个人都不满。他看不惯这个社会,而他只能在他的内心表达,用语文老师的话说,用他妈一词能突出他对当今社会不满,怎么样怎么样的。他呢,总是把所看,所闻的事情用很压抑得让人呼吸不了的话语呈现。他,无论在心里面多讨厌这个人,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真能装成奶奶的大灰狼,他总是说反话,总是胡言乱语,编编故事,他不想告诉他身边的朋友,亲人他最真诚的想法,以至于他是自卑的,他对社会是绝望的。他和变形计的城市主人公不一样的是,那些主人公把自己最狂躁的行为表现出来,却从没考虑事情的后果,和严重性。总是到最后,热泪盈眶,才知道后悔。而霍尔顿,他会考虑到他身边人的想法,他不会因为自己而干扰到其他人,他会考虑到他父母,而隐瞒事实。虽然他总是对身边人不满,但是,对于他死去的弟弟和妹妹,他表现出的是崇拜,和夸耀。对于他最亲,最爱的人,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犯的底线。这点我还是蛮喜欢霍尔顿的。

不,我改变想法了,事实上只是这个社会邪恶,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大好人。他的室友,在别人面前总是男神形象,而在宿舍里,生活脏乱差,只会做好表面现象。他的校长,也是势利小人。看见有钱的家长,露出微笑啊,握握手啊,彬彬有礼的样子,各种虚伪。但对于那种有些许贫穷的家长呢,只是敷衍一下而已。还有好多邪恶的人物,贪婪、虚伪、势利、恶心等等。

而我,总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很了不起的小公主的角色的人,情商又是很低的人来说,整天撒撒自己的暴脾气,还整天得理不饶人的架子,我内心再次崩溃。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毁了。长大的世界也许是还没准备好踏进新社会,要即将摆脱自己是学生的身份的我们来说,想想,内心还是有点小慌张的。实际上,我们要接受我们不能接受的事实,要承担我们承担不了的压力,被迫换成成人的模样。而对于现在有绝大部分有公主病的孩子(也包括我吧),也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草了,往往会沦陷于这个社会,违背自己的心,成为了所谓上的大人。于是我现在内心是混乱的,我又佩服霍尔顿。没有被这个社会的形形色色而压垮自己,始终保持自己的心。但却无时无刻流露出他对对社会的无奈和失望的感情。

虽然霍尔顿很压抑自己的情感,但作为读者的我,终于知道了,麦田的纯洁和简单。这是赋予了简单的颜色,和货真价实的收获而已,这正是为什么这个少年要向往是麦田的守望者的原因吧。

慢慢的,我对这本书的疑惑又萧然而去了,剩下的只是对这个少年的同情,怜悯。霍尔顿,你心中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希望不会像天空一样会乌云密布,不会像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做最真实的你,不要被这社会打败,不要像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向社会投了降,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因为,你知道的,那是复杂。

社会还是那个社会,心还是那颗心,望你心中的麦田还是那片麦田。

上一篇:学校119消防日总结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下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