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今时代,依托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物流业继续以强大的势头向前推进。但目前市场对物流业的要求也在逐年提升,因此,高职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高职与现代物流企业的联系,进而推动整个物流格局的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物流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物流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结合近几年的物流培训与物流教学经验,分析了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开展物流教学的途径和思路,以期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将物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

物流又称实物配送和供应链管理。我国加入WTO,使得物流及相关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剧增。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产业被列为四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中国被世界认为拥有最大的物流市场,但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人才匮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急需引进的紧缺人才之一。

针对北京地区物流人才缺乏的现状,目前北京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初步估计,北京地区高职物流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超过1000人。近年来,笔者对北京地区若干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助理物流师的考证培训,同时从事多门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基于上述经验,笔者了解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诸多环节存在许多问题。

高职物流教育现状

物流管理学科是集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多项功能。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教研室都处于刚刚成立阶段,或者虽然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但还没有专门的教学研究室,教师团队不健全,没有形成教学梯队;教学课程、教学结构都处在摸索的阶段,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成体系,主要还是基于学校的课堂知识的传授;也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难以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一)课堂教学的状况

笔者就所在院校相关课程的授课状况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2008级物流管理专业的38名学生。对于《物流概论》课程,调查问卷中“你对本课程教学方法持何种态度?”一题,统计结果为:不满意的5人,占13.2%,这些学生认为上课的方式较为单调、乏味,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较满意的11人,占28.9%的学生感到授课的速度还应该有适当的调整,18.9%的学生提出应当增加相应的实际操作和实训课程;满意的为22人,占52.9%。在针对2007级物流管理专业的44名学生的《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调查问卷中同样的问题,29人持满意态度,占65.9%;11人较为满意,占22%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提出应该增加实践课;4人不满意,即9.1%的学生指出应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走上讲台。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们的课堂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的参与比例还不足,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所希望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停留在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状态。高职学生的教育应突出对于学习者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课堂教学的状况并没有充分反映出高职教学的这一特点。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针对2年级物流专业学生开设了如下专业课程:《商品学》、《运输与配送》、《经济法基础》、《国际物流实务》、《现代物流概论》等。笔者认为,该课程体系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如《现代物流概论》和《运输与配送》是否能够并行,如果并行的话,之间交叉部分的学习领域如何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又如在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国际物流实务》这一课程如何展开教学,与国际物流密切相关的课程被放置在其他学期,学生如何进行完整的消化与吸收等。

第二,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未能得到体现与融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对整个物流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于前行课程、姊妹课程、后续课程缺乏相应的研究。笔者所在院校尽管在课程顺序的设置上进行了论证,有一定的接续关系,但是对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和重组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针对《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调查问卷中有一问题为:“你认为本课程与其他物流课程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所学的各门物流课程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有50%的学生都不同程度提到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说明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加强交流,共同备课。针对调查问卷中“你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两个年级82名学生几乎都建议应该增加实际操作的内容,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物流企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学时间安排还不能真正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的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是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的总和。从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基本现状来看,课程体系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改变。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在课程重组、整合及优化方面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修修补补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职人才的需要。另一种是从调查研究入手,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双证书制”为切入点,重组课程体系(理论的、实践的),建立不同的课程范型或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崭新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是真正脱胎换骨的课程改革,是建立新的物流课程体系不可回避的途径。比如,作为课程体系重要载体的教材必须适合相应人员的学习程度,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学校的地域位置,教材所涉及的案例应该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要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觉得熟悉,才会有兴趣。科目课程教学大纲是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文件,要求所有科目课程都要有规范的教学大纲(理论的、实践的),大纲要充分体现职业能力(技能)培养,体现(落实)“双证书制”、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如果这些要求在大纲和各教学环节中得不到落实或体现,整体培养方案(计划)就要落空。

软资源建设这主要是指“双师”结构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物流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只是纯书本知识的授课,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的宗旨为: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讲授物流的教师必须既能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传授于学生,同时还应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物流发展的现状,将物流作业的基本技能也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队伍就需要设置合理,既有一线的技术人员,又有课堂管理教学人员。教师必须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企业的专家要请进课堂,要有一个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对高职专业而言,一是必须要有专业带头人,由其牵头专业方案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保证其系统化及持续优化;二是至少应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副高级以上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并确保有梯队的年龄结构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均应有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建设、实施;四是学校应制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行教师素质的提高工程。

硬资源建设这主要是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物流教学只依靠书本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熟悉作业的学生直接到工作现场又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物流作业的实际状况是,许多物流业务都发生在夜间,与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很好地结合,这就需要有一个既能动手操作,又可以保证学生安全的实习实训场所,因此,要建立一个实习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以学习者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满足如下几项基本要求:一是要满足物流人才培养技能训练需要;二是要力争具备四个功能,即教学、生产、科研及培训功能;三是设备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四是校外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并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要求,要有协议,有年度实训计划,有合作教育组织,有符合要求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有实训记录并建有考核鉴定教学档案。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对物流有了兴趣,才能有意识地去了解物流,去吸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在高职教育中,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问题的解惑者,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要求就是强化动手能力,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即物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技能解决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就必须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要设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这才能适应真正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正在尝试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有:

实习实训环节我们已经开始逐步将实训课程引入教学,实训课程既有课程教学中的专题实训,又有针对某一项目的课程集中实训,目的是努力提高学生技能,特别是操作性技能。针对一年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物流概论》课程教学结束后,开设两周的物流市场调查,第一周在学校的实训机房,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了解目前在北京的相关物流企业的类型、地理位置、经营物流业务等,要求学生自己制定第二周去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安排调查路线。第二周则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2~4人,分别深入到不同的物流企业去调查,核实上周所掌握的资料的准确性,了解物流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训锻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学生深切体会到做一个物流人的辛苦,通过一次次的碰壁,经过不懈努力后的成功,学生意识到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容易的,物流的产品就是服务,而服务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在《运输与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设一周的《运输管理课程设计》和一周的《运输管理软件》,在《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设一周的《仓储与库存管理课程设计》和一周的《仓储管理软件》。这样的安排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后,对学生进行的课程调查问卷“本课程一周课程设计安排是否合理?相关设计内容量是否适中?你的建议?”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和管理软件是非常合理的,学生都抱有积极的态度,通过以上的实训课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操作技能。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加深对物流知识的认识,但同时也给出了目前在课程设计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到现场时间少,缺乏自己动手的实际操作。因此,有待进一步增加实训的时间,加大对各种不同的仓储企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的调查了解。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充分调研物流企业的实际作业流程,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交叉,减少重复,对于重点内容、必须重复的内容注意教学的侧重点。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主要是对物流知识的概况介绍,物流体系结构的介绍,同时注意增加物流过程的视频、图片,并与物流企业参观相结合。二年级是学习专业课程的主要学年,开设了与物流专业相关的一些姊妹课程:《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等,这就要求相关的任课教师要集体备课,针对重复内容做好合理安排,在各门课程中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对于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显得尤为重要。

改善课程教学方式增加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意识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发现各个学生的价值,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其各自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各方面互补。进行小组讨论,增加实例,课后小作业更有针对性,在每次课程结束时预留下次教学任务,每次课程开始的5~10分钟交由学生掌握。课堂教具、素材、课堂设计由教师和学生一同来完成,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改革考核方式对传统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不是只注重最后的期末试卷的成绩,而是强调过程的学习。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而且过程考核所占比例逐步高于期末考核,加强对学生为主的课堂学习的督促和效果评价,理论考核由主讲教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及试卷成绩确定成绩;模拟实训考核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实训报告、实训项目考核情况确定成绩;校外顶岗实训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顶岗实训项目测试成绩确定成绩。最后再根据每一块的考核成绩按课时比例折算汇总后得到该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望,从而能够及时对积极投入的学生加以鼓励,对消极怠学的学生加以鞭策,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终保证整体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祥,柯健,许旻.网络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2]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7).

[3]李明睿.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07,(5).

作者简介:

严霄蕙(1966—),博士,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作者:严霄蕙 马 骏 马 洁

高职物流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篇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今时代,依托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物流业继续以强大的势头向前推进。但目前市场对物流业的要求也在逐年提升,因此,高职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高职与现代物流企业的联系,进而推动整个物流格局的发展。

【关键词】实践教学 物流人才 现代科技 物流企业

纵观近几年中国各行业的发展,物流业的蓬勃程度不言而喻。而高职教育通过培养专业物流人才,为物流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高职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必然指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必然要聚焦于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1.实践教学的优势分析

任何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物流业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产业,其缺陷也逐渐暴露。而实践教学具有很多优势,只有充分把握这些优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革新,才能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1.1利于人才培养

物流业作为一门新兴行业,操作性较强,对参与者的实践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注重理论不同的是,高职的实践教学改革恰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熟练应用物流技术,并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高职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不断形成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1.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就目前而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依旧应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多是通过理论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易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灵感,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可以有效规避由于枯燥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导致的学生兴趣低下的弊端,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的兴趣提升,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使物流的相关专业取得更好地发展。

1.3密切高职与企业的联系

如果要实现实践教学,必然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教育基地,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将自己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然而,仅仅靠在学校的仿真操作,是远远不够的。

2.实践教学需要强有力的举措

物流业涉及面较为广泛,在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人才之外,还需要采取更多更有力的举措,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让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不断增多实践场地,使学生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参与到实践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1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的急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而由于物流相关专业体系的不完善,也容易使物流专业出现人才短缺的状况。因此,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产业链,推进物流人才规模化生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职物流专业应该科学设置课程,进行充分合理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要优化课程教学大纲,使物流人才的培养更具现实意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满足市场的需要。其次,加快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能使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要相应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最后,要组建雄厚的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要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保证。教师也应该充实自己,使自己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2.2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业是以电子商务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要提高实践能力,掌握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必不可少。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学会通过互联网了解物流业的发展态势。对于高职而言,可以应用新媒体来为学生讲课,并且也可以制作相应动画模型,给学生们提供最为直观的体验。

2.3校内模拟学习与校外实践并重

实践教学是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大部分高职物流专业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因此,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实践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想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要加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有相关老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冷静、仔细的学习,从而熟悉掌握相关设备的规范操作,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3.总结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涉及多层面、全方位的系统建设。在其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整体大于部分的原则,只有各个层面都做好,才能更大的发挥功效。而物流业也作为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支持、行业的互助以及高职提供的人才基础,从而推动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灿贞.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5):191-192.

[2]胡继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28):144,172.

[3]江建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107-110.

作者:胡晓乐

高职物流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和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了活用“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结合地域优势和体现特色;应从设置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开拓校内外实训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来突出实践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人才教育市场也“热”起来,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整个物流人才教育都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弊端[1]。

首先,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缺乏科学性,不能体现教育特色。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与不足:一是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因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有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存在,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受高职院校师资和实验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在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导致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明显;三是课程教学大纲仍沿袭学科教学方式,大纲中没有实践技能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

其次,校内实训软硬件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校内物流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方面,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只有在个别本科院校建设了物流实验室,大多数院校只是购置一套物流模拟软件,除了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软件模拟虚拟空间外,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机会较少。由于受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师采用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操作示范来组织实施的,教师从头到尾,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践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缺乏现代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无法真正理解配送管理理论,也无法掌握配送业物流。因此不能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特色。

最后,就是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为了迎接高校办学的评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和拓展,往往是在一个有私人关系的企业挂一个某某学院某某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牌子,去不去实训权当应付检查和招生宣传。即使有一些实体企业可以进行实训环节,企业也因为某些利益驱使和担心商业机密的泄露等种种原因,校企之间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参观、讲座等表浅层面,产学合作协议书的许多内容还只是纸质材料,未能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工学结合也只体现在最后半学期的毕业实习或就业实习中,而在學习过程中,未能做到工学结合,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依据

事实上,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因此,高等院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层次定位

物流教育的发展,首先有一个各级、各类物流教育的比例、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物流专业的教育层次定位问题。当前物流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层次的教育体系。但是物流高等教育面临着物流边界定位不明、专业培养方案缺乏论证、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师资力量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学校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物流上,各专业之间课程重复的现象未得到缓解,许多高等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某一个环节,使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与此同时,物流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对学生“人格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也特别重要。这是学生掌握专业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面临就业机会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层次定位,就决定了其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较,在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必须在物流专业的教学建设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2.从物流人才需求特征及未来物流教育发展趋势的人才定位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匮乏,其实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作为高职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对于物流业的描述说明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层次的物流人才需求量很大很紧迫。因此,将物流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可见,高职物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物流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

1.活用“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设置

物流学科是一个集经济理论、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物流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目前从已有的理论中大家公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或是“平台+模块”的模式。“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大类课程设置成若干基础平台,将专业课细化为几个方向模块。“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不同行业对物流培训的需求往往是迥然不同的。同样不同办学层次与办学定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有所不同。通常一个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也就三年学习时间,有些学校把第六学期作为毕业实践、顶岗实习,那么学生在校学习也不过二年半。大家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还要面对教育部规定的不能少的思政、体育、外语等基础课程,留给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有多少。我想每一位教师心里应该清楚。这时候若还按部就班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那么毕业面临岗位要求的应用技术型、操作型的能力将何从实现?这也难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挑剔与不满。所以笔者认为高职的“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不应包含本科甚至硕士培养目标所设定的那些物流规划、系统设计之类的课程,应是在细分物流专业某个领域内的“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上练功。

2.借鉴国外的课程设置

国外的物流专业相对比较成熟,其中有一些课程设置可给我们启示。从内容上来看,物流专业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物流专业知识本身,而应拓宽专业的广度。从开设了物流专业的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国外物流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基本相似。作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应像国外重视战略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拔高学生的水平和层次,而此类课程是我国物流专业基础课比较欠缺的人际沟通、商业通信之类的课程是我国较少有的。比较国内外物流专业课程,可以发现,我国物流专业课开设较多的是功能类课程。功能类课程中,我国普遍开设的是运输、仓储等课程。开设相对较少的是采购、物料管理方面的课程,而这恰恰是国外物流专业普遍开设的[2]。

3.课程设置应结合地域优势和体现特色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更要充分体现各校学生就业时不同的环境区域定位。因为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城市主办的高等院校,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区域也大多集中在院校所在地。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应该有着很明确的“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向,而这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有着充分的体现。若是沿海港口城市课程设置应体现国际物流、港口物流及国际货运代理方面,也可以依照区域行业特点开设相关的化工危险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及冷链物流等特色物流专业。使学生更能有明确针对性的学习专业相关知识,而不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突出与创新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专业的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将技能鉴定标准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各专业根据教学计划中的实训项目,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对实训内容、考核要求、考核方法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建立职业技能测试题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懂得以后职场的技能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特点出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来确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方式。内容体系应是“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具有模块化、交错状、递进式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其中在专业技能模块上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细分成核心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实践技能课程是由一系列的实训项目组成,而系列的实训项目是分层推进,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2)从教学环节来看,可通过认知实习、课堂训练(各门课程)、实训模拟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假期)、毕业设计(定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并形成以市场为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职业素质的教育贯穿于实践教育体系的始终[3]

以往的教育认为学校只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就可以,诸如爱岗、敬业、合作、沟通等职业素质是毕业后工作中的事。这种理念也就使得我们的在校期间实训教学往往缺失了这些必要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大学生就业与主考官面对,在职场压力测试中,往往是败下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在摆脱了传统课桌讲台的教学模式后,职业素质教育贯穿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始终。不但要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而且在一些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也强调职业素质的教育。首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安排就业指导、跨文化与职业生涯、现代礼仪、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其次,在课程内容上也要非常注意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开设研究性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是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我们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第三,在实训中有一进行一些压力和受挫感训练。经过上述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教育,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开拓校内外实训模式

校内实训一方面可以购置一套实习模拟软件进行各门相关课程的实训。如国际货运代理专业实训、储运专业实训、物流管理综合训练专业实训、专业综合专业实训、物流作业管理综合训练专业实训、物流信息管理模拟专业实训、报关模拟专业实训、仓储管理岗位模拟专业实训。有条件的可以购置一些简单的硬件配套设施从而增强直观、生动性。也可以聘请校外资深有经验的企业员工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及技能实训指导、训练,同时进行职业素质培训。

校外实训校方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引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港口、车站、仓库、配送中心、生产企业、商业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了解物流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应该如何学。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或者聘请企业人员现身讲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还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对已经临近毕业的学生,在课程即将完成的同时,可由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到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既可以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融入职业氛围,同时也为企业优先招聘到满意的员工。最后可依托周边国家或省级实践示范基地。由于高职实训基地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发挥了为地区培养培训紧缺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4]

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总的来说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实习实训管理水平。应切实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创新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突出实习教学工作,提高了效率。并制订各种实践教学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实训教师工作职责、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实验(训)教学管理辦法、教学设备仪器管理办法、实验室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实验实训室均有专人管理,确保各项实验、实习按计划实施。同时对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免出现监督疏忽,学生放羊,教学质量失控等局面。

二是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好坏与效果需要对其作评价,好的评价体系会促进和推动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应注重对教师对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质量等的考评。其次,学生对实践学习收获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专业知识巩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最后,就是实践单位对于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实践单位对学生总体实践情况的反馈和意见,恰恰反映了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程度,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包括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职业素质的满意度,以此来全面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并将之作为确定课程设置、专业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苟建华.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31-34.

[2]胡亚娥.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水运,2006,(12):158-160.

[3]胥洪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4):101-103.

[4]朱亚琪.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09-111.

作者:史晓原

上一篇:学年教学工作计划(通用3篇)下一篇:收费站年终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