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从新课标教育理论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目标、教材、学生、形式、指导原则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从内容、策略、评价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实践表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关 键 词】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与实践;多元化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增设了“综合与实践”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讲授可以得到,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数学教学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协作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会听到、看到真实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利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如何科学地开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一、科学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一)目标探究

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围绕扩展知识面,加强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发扬学用结合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能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内容研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内容以现行教材为主,以各章节中与知识发生过程有关的内容,挖掘内含可供探索发现的成分,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开发、精心组织设计,活动本身无论创设、模拟或记实都必须在实践中方便易行,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制约。

1. 对北师大版现行教材的研究。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并主动参与,我们对现行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筛选,以“生活中的数据”“勾股定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黄金分割”“数据收集与处理”“图形变换”等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别开设了“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走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小设计家”“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不等式”“黄金分割”“图形变换”“数据收集与处理”等活动主题。

2. 对学生现状的研究。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要提高有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老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创设数学活动,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以此来适应学生的情意差别。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代数,有些喜欢几何,在设计活动中尽可能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差异,以使所有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3. 对活动形式的研究。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内容丰富多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按活动内容分为:社会调查、综合研究、研究制作等。按学习方式分为:个别调研、小组活动、集体交流、实践操作等。按选题范围分为:指定型实践、半自选型实践、全自选型实践、他选综合型实践。

4. 对教师指导原则的研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可操作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初中学生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适当谈谈流行歌曲、电视剧、时事政治等,讲得精彩,不但可以吸引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

(3)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如《网页配色之黄金分割法》,较差的学生去制作网页,中等的学生去配色,好的学生去计算亮度值,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参与和发挥,从而每个学生都得到学习、发展。

(4)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如在活动当中有时可以主动去辅导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科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

(一)内容准备

在充分调查研究了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及社会环境中数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确立了以下主题和主要内容:

(二)实施过程

1. 实施要求

(1)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备课组统筹、师生全员参与的原则。

(2)课程内容以某个确定的任务为目的,重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

(3)课程资源要整合,走出课程标准,走出教材,走进校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4)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头,落实具体内容,再分头具体操作。

2. 具体实施

(1)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推动课程开展。如何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我们认为“大有大动,小有小动,不能不动”,一切应在实践中运行,在“动”中求突破。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之初,学校要求所有老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要怕出“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学校抽调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了专门的指导小组深入第一线,时刻关注各班的实施状况,并与实施老师们一起研讨、总结、反思。

策略二:系列活动讲义编撰。起初,面对这门“无本”新课,老师们有点儿无所适从,感到压力很大。为此,指导小组给出了总体指导思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追求固定模式,但必须有基本思路。如要精选题材、有方案设计,防止老师过度指导;要有充分的过程体验、成果交流。在实践几年的基础上,将较有成效的活动主题进行了整理,在指导小组指导下,组织了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讲义的编写,为以后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指南,使得活动课更具可操作性。

策略三: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后,老师们实施的差异很大,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于是备课组定期组织老师进行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研讨,取长补短,用最短时间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鼓励老师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的经验,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策略四:督导检查与问卷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要走出教材,甚至需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出校园,再加上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使其很容易成为一门有名无实的课程。为此,指导小组加大了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督查力度。如检查教师的活动设计方案,了解课时落实情况和教师工作态度;到班上查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过程、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对学生、家长发放活动反思问卷,了解学校每个班开展活动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及其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

(2)构建多元化评价方法促进课程开展,激励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在过程的评价,同时为了实现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我们采取了评语评价、延缓评价、合作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实践证明,这些评价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①评语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学生、老师、家长等。为此,我们的评语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根据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今后的发展情况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定、激励。这些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使得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发展,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②延缓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活动课实施过程中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即延缓评价。该方法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③合作评价。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充满友爱与互助、思考与交流的合作学习场所,必须在课堂内外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新课标鼓励学生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也成了合理的评定内容。

④成长记录袋评价。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较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他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成长记录袋评价提供给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我们老师增长了很多新的知识,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每一位学生基本上都达到了我们活动课开设的预期目标,使他们在活动课中真正学会了体验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也充分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才能够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成军,聂国娟.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3] 缪文慧.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4] 李玉坤.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J]. 考试周刊,2008(11).

作者:王亚莉

第2篇: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基本问题探析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综合与实践”内容随机分布在各个学习章节之中,而北师大版教材则设置独立的单元来促进学生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认知。从结果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致力于数学问题解决;从过程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聚焦数学思考。从内容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即“数学化”思想;从形式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即数学阅读。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课程;数学

作者简介:伍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山西 临汾 041000)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各学段安排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实践是指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综合是指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1]数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关于生活的学问,数学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知识,局限于记忆和理解,而应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走向学生自主的实践,使学生不仅认识数学,而且运用数学,发现数学,喜欢数学。

一、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结构分析

1. 学段结构总括。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综合与实践”内容随机分布在各个学习章节之中,而北师大版教材则设置独立的单元来促进学生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认知。人教版初中(七到九年级)数学教材每一册都有根据知识体系设置的相应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包括每章节课后习题的综合运用与拓广探索部分,随机穿插的实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信息技术应用、课题学习,以及教材每章结尾都有的数学活动。

除了课后习题的综合运用与拓广探索以及数学活动部分是每章课后都有的,其他部分则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随机分布的。综合运用与拓广探索注重学生学完一个章节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信息技术应用注重通过阅读、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与探究、课题学习以及每章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动起来。

2. 课时结构分析。“综合与实践”课程一般需要通过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进行实践探索,第二课时进行实践的交流、评价和反思。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引入课题,可以通过师生谈话导入、实践操作导入、巧设游戏导入、讲述故事导入、实际表演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②思考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③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加强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和区分,探讨更多的解决方案等;④总结提升,在学生交流评价(结果、过程、体会、发现等)的基础上,总结反思此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初中数学“综合與实践”课程是生活问题在数学课程中的浓缩,是社会知识在数学课程中的凝结,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课程可以反映出教师的生活智慧,也体现出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现实特点灵活教学,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感受到数学的美,并能收获生活的智慧。

二、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基本问题

从结果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致力于数学问题解决;从过程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聚焦数学思考。从内容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即“数学化”思想;从形式上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即数学阅读。

1. 数学问题解决与“综合与实践”课程

(1)“综合与实践”课程致力于数学问题解决。从本质上讲,问题解决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就是一个以数学思考为核心,以数学探究为方式的数学演绎过程,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演绎。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强调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数学问题为情境,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情境,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促进数学理解和感悟,培养其发现数学问题、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式与“综合与实践”课程。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其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整个人是动的,生理上是动的,心理上也是动的,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身体与心理的配合下学生拥有了更多更深切的感受和感悟,身有所感,心有所想,既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又积累了数学智慧。杜威关于“做中学”的理念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价值取向一致。

杜威关于教学的五个步骤也是问题解决的五个阶段,即感觉疑难,确立问题,提出假设,实施假设,修正假设。基于杜威的教学五步骤,“综合与实践”课程也要经历五个环节,第一,感受数学问题情境;第二,将实际问题确立为数学问题;第三,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第四,进行实践操作;第五,进行交流评价反思。

2. 数学思考与“综合与实践”课程。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2]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思想强调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历史文化,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生成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强调数学学习的思考性,这种思考是一种基于主体意识的思考;同时强调数学参与的主动性,主动的数学参与是“再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综合与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力量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变化发展规律,体验数学历史和文化,并形成自己整体的数学思考,这符合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思想的内在要求。在具体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问题情境,发现和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形成数学思考。“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亦是如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负责人,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反思,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特色和教学目标,创造和组织适合本班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3.“数学化”思想与“综合与实践”课程。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即“数学化”,数学化指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是指将数学知识运用和引用到其他情境之中,可以是现实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文化理论情境。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之中以解决生活问题对应弗赖登塔尔的水平数学化思想,将数学知识引用到其他数学知识或学科知识之中以促进知识的重组和建构对应弗赖登塔尔的垂直数学化思想。

弗赖登塔尔的水平数学化思想注重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垂直数学化思想体现数学系统知识的重组和优化,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实践与综合的态度。为此,在实际的“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课型,即实际应用型“综合与实践”课程和拓展延伸型“综合与实践”课程。

4. 数学阅读与“综合与实践”课程。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教学离不开阅读,所以,数学需要阅读。数学阅读是对数学材料的阅读,数学材料包括数学文本、图表、符号等数学语言,也包括动态的数学活动、数学过程。[4]

就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来说,课程本身就是数学材料,是以数学语言形式展现的数学活动过程。但同时,相对初中数学其他三个模块的课程,“综合与实践”课程与数学阅读的联系更紧密。第一,“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语言更丰富,既有数学语言,也有自然语言,因而数学情境也更复杂,对学生整体的数学阅读水平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数学阅读教学水平要求也更高。第二,正是基于這种复杂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第三,数学阅读特点是学生数学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综合反映,带有强烈的学生个人特色,而“综合与实践”课程也是学生个人参与的极具个性的复杂活动,因而“综合与实践”课程最能反映和检验学生的数学阅读的实际水平、能力和特点。

阅读困难是中学生学习障碍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阅读障碍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研究程序逐渐细化。[5]数学阅读中有一些常见的障碍,如阅读中知识遗忘、推理失误、信息干扰等,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更是如此。因此,“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展开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尤其是专业的数学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数学阅读指导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应是参考性的而不是标准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适合自己的数学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光伟.数学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8.

[2] 蒲淑萍,汪晓勤.弗赖登塔尔的HPM思想及其教学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6).

[3] 刘祥伟.对弗赖登塔尔“数学化”的再认识[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4] 李兴贵,等.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6.

[5] 杨红萍.数学阅读障碍研究[J].数学通报,2013,(11).

责任编辑 罗 佳

作者:伍妍

第3篇: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探究

【摘要】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具有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某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选择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方面把握不到位,设计不合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开设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选择原则及落实策略进行了深度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意义;内容;形式;原则;策略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开拓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科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做到思路清晰、设计合理,更好地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以问题为切入点,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不仅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且更好地巩固与落实实践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学生数学素养与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通过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课堂之外的知识,提升了综合素养。每一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是所有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的结果。这对于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让每一个学生成长为高分高能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教学创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初中数学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目前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转变了传统单一、固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大量的工作。如,数据的统计调查、教具学具的准备。而要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在场地的选择、人员组合的搭配、解决问题的流程安排等上下足功夫。此外,开展好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必须强调运用多样化的数学探究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用活动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范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数学教学方式创新。

二、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生活性。综合与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强调在实际生活中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离开了生活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在选择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时,应坚持生活性原则,使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最好采用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展活动,进而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2]。

2.趣味性。无论什么学科,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枯燥乏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正好为激发学生兴趣搭建了平台,所有人共同参与、积极配合,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科,从而转变对数学的固有印象,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數学活动内容新颖生动、形式丰富多样,基本特征是条件不完备、思路因人而异、结论不确定、方案灵活多变。所以,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的时候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不能将其格式化,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方案,并详细规划。即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应该制订不同的方案,争取让每一次活动都能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4.立足于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建模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了解建模思想方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掌握建模基本方法和步骤。在建模分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水平,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步步拾阶而上,从而使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逐渐得以提升。作为初中生数学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建模能力,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必须要具备的重要能力,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恰好提供了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三、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形式的选择原则

1.强化实践性。实践性是由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开设目的决定的。开设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能力。为此,要重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形式的选择,使其不仅具备极强的实践性,还要易于操作,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认识数学本质。而活动中积累得到的经验指导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促进。

2.体现多样性。活动形式多样性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调动全员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形式单一的实践活动不利于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以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对综合与实践活动保持新鲜感,进而自主参加每次数学实践活动。

四、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可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初步印象。此外,还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进行经验积累,形成初步认知,做到活动促进教学、活动巩固知识、活动提升应用,双向促进,共同提高。

以“关注人口老龄化”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的教学内容,注重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目的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带领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和户籍管理部门、广场进行调查,以丰富数据储备,为教学打好基础;还可以利用小视频、课件、统计图等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他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问题、说明问题,增强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意识。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作为铺垫,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其学习的是碎片化知识,缺少实践经验。本节课就是通过案例分析,再次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让所学知识再一次得到巩固和提升,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2.多学科融合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跨学科、多学科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教学、应用。初中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技巧往往可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与化学学习。要上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数学教师还应注重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渗透数学知识,还要渗透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鼓励数学教师学习其他科目的活动开展内容与形式,促进数学活动转型升级。

3.结合社会资源开展。数学活动结合社会资源,可以使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更紧密地有效串联,为活动提供方便和支持,客观上降低了活动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社会公共资源,例如,带领学生前去图书馆查找相关数学资料,或者是带领学生参加相关数学知识讲座或知识竞赛,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总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数学课堂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予以重视。笔者认为,教师要在内容、形式、落实上下功夫,多思考、多研究、多总结,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提升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提珣.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2]张建萍.试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创新开展策略[J].才智,2019(22):117.

编辑:谢颖丽

作者:魏斌

第4篇: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与实践之研究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与实践之研究 (2)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与实践之研究 (2)”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与实践之研究 胡珊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感到很高兴。从教三十多年,我深深地挚爱着这一工作,这一事业。在此,将我几十年数学教学的体会和感悟、对如何教好初中数学课的一些思考,同大家做一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教。 我准备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数学教学的神圣使命

我们每天辛勤的工作,现实意义是使得每位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分数,上个理想的高中,有个理想的个人前途。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我们工作的意义,即数学教学对于人的个体素质的提升、对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的确,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令世界瞠目,除了我们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之外,我们基础教育也功不可没,而其中我们数学教学的功劳更不可小觑。从我国经济和建设的辉煌成就来看,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成功的。

五、六十年代的教育口号是培养“二有”,既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领域提出了“三个学会”,既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新的教育口号。这一教育宗旨更加深入具体,更加人性化,充分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考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两个重要的侧面,一个是思想品质,一个是思维品质。思想品质涵盖了人的道德情操、人生观、世界观等;而思维品质则包括有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深刻性、广泛性、严谨性、抽象性、独立性、批判性等。 应该明确的是,思想品质的优劣,关乎着如何做人的问题;而思维品质的优劣,则关乎着怎样做事的问题。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说我们数学教学承担了主要的任务,这是由我们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

通常把数学归类为工具学科,我认为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不仅在于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还在于它是训练人的思维的工具。我们把数学作为载体,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传授,可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人的智力结构呈金字塔形,位于基础层的是观察力、记忆力、表达力等,依次向上分布的是理解力、模仿力、分析力等层面,处于塔尖位置上的是创造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这些能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相信在座的各位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数学不愧是智力的体操。 即使面对中考的压力,当数学素养提高了,应试还困难吗? 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在讲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题的时候,不只是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想着,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再教会些什么?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再提高些什么?在与智力相关的能力方面再增强些什么?------ 等等。 总之,处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跟上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充分认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以及作为数学教师所担负的使命,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不是教书匠,位卑勿要忘忧国啊,日本曾经有“一杯奶强壮了一个民族”的美谈,我们也要创造一个“一门学科智慧了一个民族”的佳话。当然,我们是世界公认的勤劳、智慧的民族,但,学是无止境的,智,也同样是无止境的,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为国家的更加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或者说是基本工作无非是三项内容:备课、讲课、做题。

(一)先说一说备课的问题。

1. 首先要深刻理解教材,然后把握和使用好教材。 我从教三十多年,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听到了一个词汇——教改,一直听到现在,教过的教材有

七、八套之多。先前的教改,改来改去都无关痛痒,没有太大的变化,唯有这次的教改最大刀阔斧,颇具震撼。

在新教材刚推出之际,对于我们这些教了几十年传统教材的教师来说,真可谓是一种挑战,新课程的模式和理念与我们多年形成的教学习惯和传统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在新教材刚刚拿到手的时候,非常不理解,有过痛苦,有过迷茫,甚至是愤慨。初中数学许多精彩的内容被大大削弱了,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还要不要?等等,一连串的质疑。每到集体备课的时候变成了集体发牢骚。回想那几年,真是硬着头皮、很不情愿地讲过来的。 经过这几年的教改实践,逐渐理解并接受了新课程,并且越来越感到欣喜和兴奋,可以说这次的教改是成功的! 对比起来,老教材突出的是严谨性、逻辑性和解题的技巧;新课标则注重的是探索与应用。每一年的中考后都有一大批新颖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涉猎广泛的新题产生,为古老的数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真有一种老树发新枝的感觉。理解了教材,明确了方向,就知道劲应该往哪使,怎么使了。同时,我也庆幸我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既深深地品味了老教材的醇香,也畅快的尝到了新课标的新意。

2. 备课时要清楚代数、几何各章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联系。 数学是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当你讲着这一章的时候,要想着为后面的章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也就是说,

备课时要有前瞻性。例如,在代数教学中,当讲到八年级上册的因式分解一节的时候,你就要想着它对后面的分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等章节的教学有着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再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时,你就要想着后面学到二次函数时还得用到它;对于几何教学来说,各章节之间的知识链就更加紧密和牢固了。有了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前瞻意识,你对各知识点的把握就有所不同了,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嘛。这样一来,难点的问题会变得容易了,重点的问题学生掌握的令人满 3. 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

的确,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备课时当然要想着怎样能使学生好理解,好接受了。因此,每个知识怎么个给法?每道题怎么来讲?都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掂量,掂量与不掂量,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

例如,对于实数一章,平方根和算术根两个概念哪个先讲效果更好?我觉得还是按老教材先讲平方根为好。因为,本来学生在开方时往往会丢负号,你若再放在后面讲,学生对负根岂不越发轻视?再加上先入为主的因素,那做题的失误率会更高。

还有,对于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先讲那种解法为好?我觉得最好按照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这样的顺序来介绍。

再如,当讲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量化表达式的时候,我总是先讲两圆外切和内切的情形之后再讲两圆相交时的情况,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概率一章,求基本事件时不妨把组合数的公式提前告诉学生,解一些复杂题时会简单许多。等等。

总之,教材有教材编排的结构和顺序,而我们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再如,讲例题特别是讲难题时,我也总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顺着学生的视角、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解题思路,然后再做提升、修改和完善。于是,有个班的学生班委在教室的墙报上写到:再难的题,经胡老师一讲,也变得容易了!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我始终坚持了以下几点: 1. 精讲多练,注重45分钟的效率和质量。

关于“精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形式上的,既首先教师上课要有精气神,因为数学课是高强度的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只有教师用自己的精气神通过感官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跟着你走;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就是要用简洁、准确、明了的语言,把问题、知识和方法向学生交代清楚;“多练”也不是简单地重复,一种类型题见好就收,换!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顺便说一下,教师的语言往往带有本学科的特点,如,语文教师善于修辞,语言表达时往往词汇丰富,定语、状语、夸张、形容、比喻等等;外语教师的言谈之中时而参杂几个英文词句;我们数学教师的语言特点,就是要严谨、简洁、精炼。

2. 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和传授。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专门用来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干什么事情就得用专门的工具才能干好。

第5篇:初中数学 身高与体重综合实践活动

身高与体重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数学地认识生活中的“肥瘦”问题。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提出意见和意见,培养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促进良好饮食起居、运动保健习惯的形成。

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教学过程:

一、身边取材,引出课题。

课间出示姚明成龙在一起的图片,两人悬殊的身高给学生强烈的反差。 师:这两人认识吗?谁能简单介绍?

生:姚明、成龙。篮球明星,影视明星。 师:你觉得姚明和成龙谁胖一些?

生:成龙胖!因为?? 生:姚明胖。因为?? 师:你觉得一个人的胖和瘦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遗传、饮食、运动?? 师:你们觉得要评价一个人是胖还是瘦,与人身上哪些数据有关? 生:身高、体重、年龄??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通过研究人的身高与体重,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胖与瘦。

二、计算体重指标,分段整理数据。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吗?知道的请站起来。

师:根据自己的身高和体重,你想过自己是胖还是瘦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请认为自己体型稍胖的同学请坐下,认为自己体型稍瘦的请坐下,认为自己体型正常的同学请坐下。

师:我们胖瘦的程度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指标。出示世界卫生组织体重指数。公式:体重指数 = 体重÷ 身高的平方 师:身高的平方是什么意思? 师:让学生估计某一学生的体型属于哪个等级,然后由该生报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师生一起计算。

师:指数为20,你们认为这个同学属于胖还是瘦? 生:无法判断,需要标准?? 师:出示评价标准。

师:同学们的体重属于哪个等级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活动要求:

1、计算标准体重;

2、确定评价等级;

3、交流结果:造成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对计算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以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计算过程中好几位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还不是以前自以为的肥胖。学生完成后全班汇总,用Excel生成扇形统计图。

师:从上面得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体型正常人数不到一半。

生:消瘦、偏瘦的人数比偏胖、肥胖的人多。 生:这可能跟平常的饮食习惯有关。 生:可能缺乏锻炼。 生:也可能与遗传有关。 师:我们能否针对非常态的同学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学生对偏胖和肥胖者提出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建议,对偏瘦和消瘦者提出不挑食、多运动、休息、心理等建议。

三、思考公式局限性,引出不同标准分段整理。

师:你们觉得章老师也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体重指数吗? 生:能。 师:那你说章老师体型属于哪种类型? 生:??,这是儿童标准! 师:出示成人评价标准。 独立思考、组内讨论: ●现象: 章老师体重65Kg,身高1.70m,经计算BMI为22.5,为正常体型。 ●思考:如果有一位女老师与章老师的身高、体重相同,她的BMI应该也是22.5 。你认为她体型正常吗? 生:可能女老师看起来胖些?? 生:我爸爸和妈妈身高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但我爸爸却比我妈妈重多了,如果俩人一样重的话,我妈妈肯定比爸爸看起来胖多了?? 师:许多科学家也认识到了BMI指数“男女不分”的局限性,并经过大量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区分男女的计算标准体重的方法。(大屏幕呈现公式及评价标准)。

男:[身高(cm)-80]×0.7=标准体重(千克) 女:[身高(cm)-70]×0.6=标准体重(千克) 体重评价标准

教师请学生自学评价指标,思考计算方法,同伴、全班交流算法。根据教师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师生一起计算:体重65千克,身高170厘米。

(1) 计算标准体重

身高170厘米男性的标准体重是:(170-80)×0.7=63千克 (2) 计算指标 (65-63)÷63≈3.2% (3) 确定等级 -11%<3.2%<+11%,属于正常体重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了解今天前来听课的150位老师的体型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调查全体老师的身高、体重,再根据公式计算。

师:时间关系,我们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每位同学去调查一位老师的数据。 出示抽样调查要求:

1、每人调查1位老师的身高、体重情况。

2、每组调查2位男老师和2位女老师。

3、利用公式计算该老师的标准体重。

4、分析评价该老师的体型。

学生现场调查取样,开始计算活动,教师巡视,给予及时的辅导。 学生计算、评价、交流结束,汇报所取样本教师体型情况,并分析原因,给出建议。

四、辩证分析,拓展知识背景。

师:刚才我们判断过姚明和成龙谁胖,现在怎么准确评价两人的胖瘦? 生:可以用刚刚学的两个公式进行计算并评价。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成龙和姚明的体重指数或标准体重,并做出评价。经计算,成龙为正常体型,姚明为超重或严重肥胖体型。引发学生质疑——姚明看起来不但不胖,反而略显消瘦!

师:是计算错误吗?是今天的两个公式错误吗? 生:姚明是打篮球的?? 生:姚明太高了?? 师生讨论达成共识:每一个公式、法则或是标准,往往都有他们的适用范围——今天学习的两个公式和标准,对于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是科学、合理、适用的,但象姚明这样特殊体型的专业运动员,却并不适用。我们需要辩证、质疑地看等问题。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说说经历了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作业:帮爸爸妈妈计算一下标准体重并确定等级,看看你能给他们提点什么建议? 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从数学角度认识了生活中的“肥瘦”问题,并且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提出意见和意见,既复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促进了学生良好饮食起居、运动保健习惯的形成。

第6篇: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

本文对21名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对与初中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进行了研究,只有2名教师表示没有必要开设“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学生的水平有限。其他19位教师认为,“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欣赏数学的价值非常必要,许多教师都提到引入“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实践确实可以证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具有上述方面的應用效果。

一、课程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理解

中国新课程改革后的标准明确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对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几何能力、代数能力和统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该领域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运用实践平台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认识到“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实施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新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该领域的课程也将成为数学教学的新类型。“实践与综合应用”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课程强调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应围绕学生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将数学转化为生活中常用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和课后提高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力量,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快速提高整体素质。此外,教师在采用该课程时应准确把握教学模式实施的本质和特点,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标准,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发展相结合,协同进步。

二、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研究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添越来越多的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团结互助,协作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讨论和互动,并亲自实践和应用,通过自己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他们可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该领域的课程应用于实践。除了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学习能力。

(二)该领域的课程应侧重于积极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和扩展,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当教师谈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将首先向学生讲授数学公式的推理和应用,然后问学生根据公式的内容区域解决数学问题,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有新的标准和规定,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教师应为学生做更多的指导工作。首先,在联系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询问与该主题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或公式,该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素质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于课堂学习中,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和教学语言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新教育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教育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该领域的课程着重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热情和乐趣,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才能不断发现各种数学问题,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逻辑,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经历过新课程改革“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生在数学理解、归纳、类比、推理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对该领域课程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数学水平。此外,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一致,从课程设置、实施和成果的角度来看,这是必要的。

第7篇:如何上好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重构整个课程已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推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也由“学数学”转向“用数学”。因此,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成为新课改实施后的一门新课程。

关键字:数学综合实践学生作用

正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划新的课程体系时,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等作为必修课程”,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存在紧密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同时各学科课程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新一轮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综合实践已成为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人在与新教材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就如何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有了些心得与体会。

一、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初中生由于缺乏生活与生产经验,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来无味。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认识范围,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七年级(上)《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教师用米粒、天平、量筒、计算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实验器材,与学生一起开展实践活动 ,估算出这么多米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4)、更

加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不同的圆纸片作相对运动的实践,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5)、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数学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实践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眼前现实结合起来,将以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在要求学生解决“不过河测河宽”的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课本知识提出了不下五种的解决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梯形中位线定理;③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④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数。通过这一问题解决,使学生对“不过河测河宽”所运用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做然后知不足”,在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的同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也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教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 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如何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运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意识。

二、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

服务。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会用到数学。通过开展一些适当的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一个问题:校园内有一块长12米,宽8米的矩形花圃,喷水嘴安装在矩形对角线的交点P上,计划从点P引三条射线把花圃分成面积相等的三部分,分别种植三种不同的花(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空隙),请你通过计算,设计方案,根据你的设计方案回答出三条射线与矩形有关边的交点位置,并填写活动报告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交往更丰富,交流的面更广,发现其他同学思维闪光点,经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3.) 问题设计具有探索性。实验探索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因此,该问题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一实际问题为例: 工人师傅想从一块锐角三角形铁皮余料剪出一个正方形零件,为提高锐角三角形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希望越大越好,怎样剪才能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三角形的哪边上,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学生经过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当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时,正方形边长最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学生又提出新问题:如果 不是锐角三角形,怎样使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最大呢?经过探索得到:结论1:如果 是直角三角形,边落在直角边上的两个内接正方形一样大,边落在斜边上的内接正方形最小。结论2:如果是钝角三角形,边落在钝角三角形最短边上的内接正方形最小,边落在钝角三角形的较大边与最大边的内接正方形的大小不确定。这样设计探究式合作学习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乐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学

生自己思考,讨论,发现的结论,无论在思想感情上,还是在学习兴趣上,都要比直接给出结论再加以证明更富有吸引力。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实践课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三、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意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应当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事物,通过协调的活动逐步发展智力”。通常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实践操作往往难以充分有效地进行。但实践活动课却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表现、自我发展、施展才华的机会。如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和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之后,我设计组织了“摆一摆、拼一拼”这样一个实践活动。首先,为学生准备若干根小棒,要求:用这些神奇的小棒摆出你心中最美的图形。其次、用七巧板拼组图案(要求学生只能用一套七巧板),看谁拼出的图案最形象、生动,富有创造力。学生的情绪高昂,积极动手动脑,用小棒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形,大树、小船、雨点和雨伞、五角星、小花等等;用七巧板拼出了花瓶、小车、袋鼠等图案,还拼出了“东、风、公、红”等汉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实践中,既加深了对有关角和平面图形的知识的理解,认识了知识之间相互沟通的联系,又在富有乐趣的情境中展示智慧,增长才干,拓宽思路,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突出学生主体

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更不同于学科坑成,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实践获得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

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

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但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

(二)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要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知道行为。

综上所述,初中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心智发展水平,密切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适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并确定其活动类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梯度,有开放性,有探索性,真正让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是不可缺的,它们在经历观测、调查、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实践活动充满了活力,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发展。

第8篇: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分割三角形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即三角形由3条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连接组成的图形,它有3个顶点、3跳边和3个内角,并且3个内角和是180等等。

2.经历探索若干图形的构成规律、猜想一般结论的过程,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到成功的无限欢乐。 活动准备

铅笔、橡皮、直尺 活动内容 1.画图

(1)在格点三角形(顶点都在网格格点上)内任选1个格点,

第9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总结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实验小学

宋德兰

本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研究课题小组,我成了课题组成员之一,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加深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理解,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综合与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组长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观摩活动,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和制作课件,同时辅导学生撰写关于“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数学小论文;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二、强化调研评估,促进合作交流

通过汇报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要求教师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促进合作。每学期每个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研究公开教学课,还撰写了一篇以上研究心得。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尤其是在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我们研究组全体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三、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经过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实验教师都认为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决定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在相相互讨论、争辩中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四、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综合与实践”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下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2014.6

上一篇:奢靡之风下一篇:奶牛场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