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正在步入利率市场化深化时代,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前沿,我国债券市场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在理念认识、人才培养和管理经验与模式等方面均为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做了一定准备。随着改革深化和发展转型,风险管理的要求和难度将同步提高,能否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以保证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篇1:

农商行债券投资风险防范与化解

加强内部控制 严防信用风险

建立同业授信管理系统,完善授信方式。授信是预防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授信质量的高低对业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建立授信管理系统,指定专人负责全行的授信工作,提高授信效率。其次,要完善授信方式。对于债券投资业务应该采用比线上业务更为严谨的授信方式,除简单授信方式下的资料外,还需对方提供三年的财务数據、近三年的审计报告以及公司基本情况简介和股东、高管等资料,必要的时候考虑实地考察。

切实完善治理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前中后台分离。县域农商银行由原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业务治理结构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进行改革,或借鉴结构完善的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等循序渐进地进行变革。同时,加强对中后台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实务操作以及各相关制度的培训,不断提升中、后台部门岗位的执业能力,强化前中后台分工理念,提升中后台人员对债券投资业务的重视程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健全岗位互斥及监督制衡机制,根据权限逐级上报审批,杜绝业务“一手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前中后台分离,从而起到实质监督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首先,总行管理层要设立相关制度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能因部门之间层级相同而弱化审计力度。其次,总行管理层及内部审计部门要在思想上克服重外部监督、轻内部审计的“监督偏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其实相较于外部监督对总行的总体经营发展更加重要,内部审计得当,内控风险能力强,能够对风险起到很强的预防作用。此外,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专业知识水平,防止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期限搭配 平衡久期

加强日常风险监测,保持资产的合理久期。县域农商银行的债券投资不能为了高收益拉长久期,也不能完全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大量持有短期债券,而要长、中、短期结合,在缺乏流动性时,可以变现短期债券补充流动性,同时保持长期债券利息收入不受损失。

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第一,加强现金流缺口和流动性限额的管理。现金流缺口管理是指表内表外业务,尤其是或有资产和负债可能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定假设条件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累计净额,从而对现金流期限错配进行控制和管理。缺口管理主要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分析方法仅针对包含现金业务的所有头寸在合同约定的到期日因本金、利息、客户特定行为产生的现金流缺口进行计量。动态分析方法是在静态分析基础上增加对新业务,未来业务基于合约到期日产生的现金流缺口的分析,也包括在流动性压力情景下对现金流缺口的分析。

第二,做好资产负债业务规划。县域农商银行负债来源除吸收的客户存款外,很大程度同业负债主要依赖于质押式回购的方式接入短期资金,上述负债具有期限短的共同点。而资产很多却是中长期的信贷、债券投资,天然中存在着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在某个时点,存在规模不匹配的问题,即资产超出负债的现象,从而产生了资金缺口,进而需要弥补缺口。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完善资产负债的期限管理,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规划。

第三,合理利用金融市场融资。一是资金交易员要建立自己的同业交易对手名单,熟悉同业客户日常资金融出融入情况,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是持有一定量的优质债券,通过拆借、回购的方式在流动性紧张情况下通过银行间市场及时融入资金。三是合理利用人行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熟悉掌握SLF的操作流程,在无法通过市场融入资金或者是无法在合理的成本内融入资金时,通过SLF工具,解决流动性问题。

第四,做好压力测试,建立应急预案机制。一是提升产品定价能力、强化资本约束管理、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从组织机构和职责方面建立健全总行和各部门职责,完善风险预警的触发条件,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报告程序。

完善债券投资管理方式

丰富债券投资品种。整体来看,县域农商银行为确保稳定的利息收入来源,一是要增加债券品种。在做好发行人授信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债券品种,审慎选择低风险品种进行投资,如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AAA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自营资金较充足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在利率上升到适当位置时做好债券资产的配置工作,以期在持有期间获取高利率利息收入。

适度调整债券持仓结构。根据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考虑到风险资产因素,同时结合税收政策,应当增加国债、地方债的投资额度,提升债券的持仓占比。

债券投资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分析评估和强化管理。县域农商银行在债券投资管理上:一是要认真进行投资前的风险评估。根据投资的债券类型制定不同的投前调查流程,尽职尽责地做到投前调查。二是加强账户分户管理,做到债券银行账簿、交易账簿分开管理。对交易账簿的债券要设置好交易限额,避免出现大的收益波动带来的损失。三是做好债券的投后管理工作。要持续跟踪所持有债券的发行主体的经营状况,结合财务数据指标、周边舆情、股东结构等参考维度,及时地对债券进行风险分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债券业务不同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度更高。县域农商银行在学历、专业知识本身不占优势的条件下,更应高度重视对交易人员的培养和锻炼,增加交易人员参加外部培训学习的机会,学习方式可以是参加诸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央结算公司及中国交易商协会等机构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也可以是到债券业务发展较好的兄弟行社去内部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的工作经验。定期开展债券投资业务后备储备人才选拔考试,建立后备储备库,应对内部岗位年限轮岗机制。此外,交易人员自身要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微观上不断提升自身对财务数据等的分析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开拓同业业务发展思路,促进农商银行债券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宏观上加强对监管政策和经济金融政策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密切关注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有关的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方式开展债券投资业务,准确把握市场行情,不断降低债券投资利率风险。

(课题组成员:王裕彬、熊莉、张莉、宋慧兰、杨夏)

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篇2:

应对债券投资风险新挑战

我国正在步入利率市场化深化时代,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前沿,我国债券市场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在理念认识、人才培养和管理经验与模式等方面均为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做了一定准备。随着改革深化和发展转型,风险管理的要求和难度将同步提高,能否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以保证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债券市场的后台服务中介机构,承担着维护债券市场结算秩序稳定的重要职责,首要关注点就是安全。长期以来中央结算公司整合资源、保持中立性优势,为市场提供了一整套中债价格指标体系,作为工具帮助机构投资者识别、计量和监测相关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风险在逐渐加大。从中债新综合指数看,6月30日成份债券的平均基点价值为0.0385元,按全市场债券存量40万亿元计算,收益率每变动1个基点,全市场市值约变动150亿元;从风险价值(VaR)指标看,在95%的概率下,全市场每天的最大市值损失约为700亿元。债券利率波幅也有放大趋势,中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2—2013年的熊市中上行近130个基点,较2009年以来另外两个熊市的振幅扩大约30个基点;此外,收益率波动方差也有上升;从中央结算公司为400多个债券账户计算的组合VaR值看,平均相对VaR值从2013年底1.4‰上升到2014年底1.9‰。这说明市场风险是现实存在的,需要加强管理。

伴随着ST湘鄂债和天威中票等公募债及众多私募债出现系列违约事件,债市刚性兑付已被打破,信用风险开始真正暴露。虽然这可以促进信用定价的有效性,但从持有者角度看无疑是放大了财务损失风险。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从前些年开始对信用债券做内部评级,表现为在交易价格中隐含了对公开评级的调整。从今年初情况看,做了调整的信用债券占全部只数的38%,其中95%是下调评级,占比高于往年。2013年6月间,7天回购利率曾达28%,给了市场一次流动性风险的切实体验。可见,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不再是虚拟的了。

2013年4月后暴露的债市利益输送事件,可以看作是合规性风险。我认为,发挥好机构中台的作用,对于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在多数金融机构都是中债价格指标的用户,只要中台用相关债券估值,与前台特别是与丙类户相关的交易价格做比对,即可发现问题或要求前台作出说明。如果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前台人员就会谨慎而避免明显的利益输送。风险防范在机制完善方面下功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风险是现实存在的,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中,非常希望各方共同合作,在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有效风险管理方面不断做出实质贡献。

责任编辑:宗军 刘颖

作者:王平

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篇3:

云投重组悄然重启

12月初,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投集团)收到一份向投资者及时披露信息、提示债券投资风险的督促函(下称“督促函”)。“督促函”来自“10云投债”主承销商红塔证券。函称,自11月以来,云投集团2010年发行的企业债(下称“10云投债”,1080095.IB)二级市场成交量持续放大,成交价波动幅度较大,该函催促云投集团立即自查,及时提示风险,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红塔证券上述举动和二级市场异动并非空穴来风。多位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证实,暂停不到两个月的云投集团资产重组,已于近日悄然重启。

据了解,再次重组方案基本延续了此前云南省组建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下称能投集团)的思路。

一位了解重组进展的人士透露,新资产重组方案(下称新方案)已于近日递交至云南省国资委,其中亦涉及云投集团旗下部分资产,方案细节也已初步确定,正在与政府及重组涉及的各方沟通、协商。

与此前一样,云南省的鼎力支持,是促成本次重组迅速启动的重要原因,这与年中的情形如出一辙。(详见本刊总第297期“云投集团重组震荡”文)

今年7月初,云南省就曾酝酿将云投集团核心优质资产抽离,组建能投集团。此举被公开后,立刻引发投资者对云投集团及其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债务违约的担心,一度引起债市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收益率持续走高。这亦直接导致企业债发行中断,至今发行利率仍然居高不下,市场萎靡不振。

直到10月初,随着铁道债完成发行,市场恐慌情绪逐渐消退,出现短暂回稳迹象。但云投集团再次重组,将再次触动债市敏感神经,引发投资者对债市再次陷入低谷的担忧。

一份 “督促函”

就在市场机构和投机者一致认为债市将持续回暖,“10云投债”却意外下跌。

12月初以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10云投债”,连续七个交易日的交易量持续放大,12月2日下跌1.77%,成交量8.34亿元,盘中一度跌至94.3元,两项数据均创8月以来新高。

事实上,云投债在经历了今年9月、10月近两个月沉寂后,进入11月债市交易逐渐活跃,卖出方一直占据主力。

这一时间点,恰与云南再次酝酿重组的时间点吻合,云投集团资产重组再次提上议程恰是11月初。接近红塔证券人士透露,承销商在获知重组消息后,又注意到二级市场异常波动,随即向云投集团出具上述“督促函”。

今年4月,云南省政府决定,划拨云投集团核心优质资产,并整合全省电力资源,组建能投集团,并明确了拟重组资产的范围以及划转资产和负债的清单。但红塔证券作为承销商并未及时督促发行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直到6月14日和7月18日,红塔证券才两次去函云投集团。7月初,重组动向被媒体公开后,云投集团迫于压力才于7月25日发布首则风险提示公告。

作为“08云投债”、“10云投债”主承销商的中银国际证券和红塔证券,以及执行两次债券评级的中诚信国际,反应过于迟缓,未能充分履行中介机构服务职能,因此受到了监管机构和市场的指责。

根据中国债券主管部门和交易场所的规定,主承销商应该在债券存续期中勤勉尽责,及时跟踪、监测、调查发行人,准确地掌握其风险状况及偿债能力。但此规则执行却一直流于形式,云投事件发生以后,主管部门对相关规则做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在红塔证券出具上述函件后,至今云投集团尚未对外发布风险提示公告。

组建能投集团是云南省政府的决定,具体工作由能投集团筹备小组推进,筹备组由云南省国资委、发改委等官员和云投集团、云南省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云电投)高层组成。云电投是云南省电力建设投资及运营主体、融资平台,为云投集团子公司。

云南省此举并未得到云投集团高层的全力响应。一位接近云投集团人士向《财经》记者坦承,云投集团不是这次重组的主要发起人和深度参与者。

低调重启

吸取前次重组流产的教训,云南省有关方面此次推进资产重组时,颇为“谨慎、低调”。

9月14日,云投发布公告称,经云南省同意,云投集团暂缓实施重组计划,待时机成熟后,在遵循法律规则和市场准则的前提下规范、有序地实施重组。

此后,上述筹备组成员同云南省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官员,先后在10月、11月两次赴京,向国家发改委沟通继续推动重组事项。

按照国家发改委最新规定,发行主体在债券存续期内开展资产重组,在发改委备案即可,但事实上发改委依然掌握一票否决权,前次重组暂缓,即为发改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临时叫停。

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此次云南方面能继续推进云投集团重组,与发改委松口有很大关系,加上近来债市逐步回暖,为重组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云南省评估了各种实施风险和市场影响后,于11月悄然形成了一份能投集团新的组建方案。一位接近参与重组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新方案已于近日提交云南省国资委。

据悉,新方案明确了资产划拨的范围和组建能投集团的时间表,但尚需与重组利益涉及各方深入协商。新方案无论从资产范围还是步骤上,都显示了主导者谨慎、低调的姿态。

据了解,云南省目前组建能投集团的基本思路是,“搭建能投集团平台在先,资产注入整合在后”。在此原则主导下,能投集团在资产注入上很可能采取“分步走”。即成立之初,先将云电投的部分资产和云投以外的其他资产注入新公司,待云投集团企业债到期兑付后,再陆续注入云投集团其余电力资产。

目前,云投集团存续期企业债两笔,为15亿元五年期“08云投债”和20亿元十年期“10云投债”,到期兑付日分别为2013年10月和2017年8月。

就在今年7月底,该筹备小组高层人士即向《财经》记者称,能投集团将在8月底完成工商注册并挂牌成立,后续资产注入可实行“分步走”战略。

调整后的新方案中,拟组建的能投集团在资产规模和质量上较此前方案相比,有较大不同。根据此前最终方案,组建的能投集团总资产将达到约200亿元,其资产为云南省政府优质的电力资源,规模上与云投集团相当,战略定位在云投集团之前,是云南省政府做大国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虽然当局在协调各方关系,全力推进重组,但并非把握十足。一位参与重组的核心人士反复向《财经》记者强调,此前多个省份均通过类似方式组建能源类投融资平台,希望市场和监管部门不要过多“纠结”于云南省的举动。

债市再承压

云南试图将本次重组带来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但是无论选择当初一次性注入资产的方案,还是新的分步注资方案,都会影响到云投集团和云电投以及其关联企业债项和发行主体的资信评级,引发连锁反应。

云投集团除了上述两笔存续企业债外,还包括子公司云电投短期融资券2笔,担保债券3笔,分别为11云铁债、08云煤化债、08昆建债。从市场表现看,上述连锁反应已经有所显现。

12月6日,08云煤化(122987.SH)企业债收于96.72元,跌幅达3.76%,盘中最低跌至91.03元。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有08云煤化债券持有人正在向发债主体云煤化申请提前兑付,其原因便是投资者担心云投重组波及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云煤化)。

截至2010年底,云投集团银行贷款180亿元,存续债券35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0%。关联企业云电投、云煤化、昆建投等关联企业各类债务数百亿元。

云投集团重组进程一度被视为债市风向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云投再次启动重组可能引发市场新的波动,一级市场也再次面临考验。

目前,已获批未完成发行的企业债达60余笔,部分发行批文即将到期。为此,发改委近日将发行批文有效期由6个月延至12个月。此外,个别券商正在考虑采取“缩量发行”。

自今年10月初铁道债完成发行以来,债市出现短暂回暖,而随着宏观政策微调,资金面逐步宽松,市场普遍认为债券市场的回暖将延续。云投集团重组可能成为债市承压的新砝码。市场亦担心,监管部门的网开一面,会否成为地方政府纷纷效仿的样本。

在云投事件之前,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融资平台资产划转行为司空见惯,川高速便是典型一例。

今年3月,川高速在未履行公告义务,将核心资产转移至其他平台公司,5月底,交易商协会给予川高速警告和注销其剩余10亿元发债额度的处罚,主承销商浦发银行也受到处罚,其承销资格被停止三周。

8月,云投事件被推至风口浪尖时,国家发改委迅速出台了酝酿一年多时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债券存续期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企业债券发行人资产重组程序:重组方案必须经企业债券持有人会议同意;重组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进行专项评级,评级结果不低于原评级;及时进行信息披露;重组方案应报送发改委备案。

发改委财经司司长徐林也多次表示,发行主体需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资产重组,杜绝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企业决策,主导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年以来,多数地方投融资平台银行融资中断,债券融资渠道大大受限,大多数在建项目面临资金不足,加上保障房开工率的行政压力,明年又是地方政府债务第一波偿付高峰,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和债务压力将空前巨大。

资深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不能理顺地方政府融资举债机制,从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类似的“重组游戏”将再次重复上演。

作者:王培成

上一篇:寒假实践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农村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