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青岛版三上

2022-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图形的周长青岛版三上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信息窗1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统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测量并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

ppt课件、彩笔、直尺、毛线一根、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扇形、圆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一片片飘落的树叶成了小动物们运动的乐园,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已经制定好了锻炼计划,它每天都要围着这片树叶跑一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蚂蚁是怎样跑的。

1.认识边线。

师:第一天,出发了,瞪大眼睛仔细观察,跟你想的一样吗?问题出在哪儿?那你觉着它应该沿着树叶的哪儿跑?这条边我们可以称为边线,也就是说小蚂蚁应该沿着树叶的边线去跑,刚才,它跑到树叶的里面去了。

2.感受从起点再回到起点。

师: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次又发现什么了?小蚂蚁要从这一点出发,再回到这一点 ,这才叫跑了一圈,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起一个名字,叫起点。

3.认识一周。

师:看来小蚂蚁的确需要好好锻炼一下了,第三天,我们看看它是怎样跑的?如果跑对了,就给它鼓鼓掌。小蚂蚁第三天是怎样跑的?这一圈,在数学上,称为一周。

师:如果我从这一点给它断开,伸直,它会是一条线段,这条线段也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关于周长的知识。

【评析:形象生动的动画课件,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产生了了解周长的迫切需求.同时,学生对周长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图形的周长 1.感知实物图形的周长

观察数学课本的封面,指一指封面的一周。 2.指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指出你手中平面图形的一周,一边指一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3.观察ppt图片

思考: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认识不封闭图形。 4.加深周长的概念

观察ppt图片,看一看,想一想下面哪些图形中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二)图形的测量

1.师:同学们真棒,给周长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怎样才能得出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测量并计算一下它的周长。

2.小组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⑴1.测量并计算自己所选图形的周长,并作记录。 ⑵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量的?怎样计算的? 3. 汇报交流。 4.测量不规则图形

这片树叶的周长你打算怎样量?尺子是直的,而树叶的边线是弯的,不能直接量,怎么办?同桌讨论一下。生自由发言,师: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不谋而合,你真棒!一起看大屏幕。

(三)计算图形的周长 1.观察ppt图片,思考: ⑴怎么保护花坛里的花草?

⑵要想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我们只要知道花坛的什么就可以了? 师:学校要进行美化校园的活动,要求给图中的花坛都装上护栏,你能计算出要安装的护栏的长度吗?

2.观察ppt图片

思考:怎么测量花坛的周长呢?小组讨论:求护栏的长度就是求什么? 3.观察ppt图片

学生自主尝试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学生自主计算护栏的长度。

【评析:学生通过指一指等操作活动,加深对物体表面及图形一周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总结周长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动手中领悟,在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思维、构建新知。】

三、巩固检测、拓展训练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一共需要霓虹灯线多少米?

3.拓展练习: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四、总结反思、课后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收获了快乐!老师有一个小小的作业:回家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做好自己的成长记录。每年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就像小树一样每年都在不断长高长壮,让我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最后,祝同学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第2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个信息窗内容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估、算等探索活动,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个信息窗。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体验,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以预见学习本课会有较浓厚的兴趣。前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但对于周长的认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只有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但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仍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需要加以引导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片树叶)

师: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一枚枚飘落的树叶可成了小蚂蚁们运动的乐园,瞧!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已经制定好了锻炼计划,它每天都要围着这片树叶跑一圈,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蚂蚁是怎样跑的。(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识边线

2.感受从起点再回到起点 3.认识一周

二.动手操作,找图形的周长

师:聪明的小蚂蚁找到了树叶的一周,你能指出你周围物体表面的一周在哪儿吗?(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探索发现。)

三、探索发现

师:也就是说不论从哪里开始,只要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再回到这一点,就是这个图形的一周,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一周,那你来想一想,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比如说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呢?三角形的周长呢?图形的周长呢?

四、制造认知冲突(再次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图形,他有周长吗?(出示一个不封闭图形,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那也就是说,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五、归纳总结

现在谁再来完整的总结一下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学习评价】 拓展延伸:想办法测量出自己的腰围和大树树干的长度。

第3篇:青岛版三年级图形周长教学设计

《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算一算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

2、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会求图形的周长。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能愉快的与同伴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和求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花坛模型图片。 学具准备:直尺、水彩笔、细绳、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互相认识一下,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自己吗?你们知道怎样称呼我吗?我是哪所学校的?

二、创设情景,感受一周

师:我们东古城镇正准备建一所实验小学,为了把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学校决定建造各种形状的花坛。今天老师把花坛的规划图给带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师:这么漂亮的花坛,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

生: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师指生说)

师(指到扇形):你认识这种图形吗? 师:这么美丽的花坛,要想保护好里面的花草,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不但爱动脑、爱思考,而且还非常有责任心。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了安护栏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师:老师把各种形状的花坛,都按一定比例制成了美丽的图片,(出示花坛模型图片)下面你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在小组内指一指,

不同形状的花坛,护栏该安在什么地方?(小组长给每人发放一个图片,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1、 指“一周” 预设: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板书:一圈)

师:你能把图片举高,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

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师:你说得真好,长方形花坛的四周也就是花坛的一周。(板书:一周)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扇形花坛它的护栏在什么地方安装?

生:(边指边说)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的。

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总结:怎样才算一周?生: 从起点开始转一周再回到起点,就是图形的一周。(课件再演示)

2、描“一周” 师:你能试着描出这些花坛的一周吗?请你用彩笔在你设计的图上画出来。(学生描,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作品

三、深化感知,领悟概念

师: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要想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我们只要知道花坛的什么就可以了?(留思考时间)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圈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这就是这节课我和大家一块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图形的周长)

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吗?

四、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

(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下面咱们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每组分工合作,可以选定两个图形测量它的周长。

(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哪位代表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图形的周长。

预设:生1:我们觉得测量圆形可以用绳子。

师:这个同学想到了用绳子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根绳子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做好标记,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好)简直太棒了。关于圆形谁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生1:我觉得可以用米尺。

生2:还可以用直尺,让它围着圆形转圈。

生3:还可以用纸条,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测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其实,同学们在无意识中用到了一种数学思想。有知道的吗?(学生摇头)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师:那其他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先用直尺测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只测量两条边就可以了,因为它们两条边相等。

生3:正方形只测一条边就可以,他们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简单。扇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可以用绳子。

生2:用软尺。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测量方法,那么像圆形、扇形这样的曲线图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围一围的测量方法来求它的周长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习到有关周长的很多知识,下面你帮老师来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长的护栏呢?

五、实践应用,强化感知

1、算图形的周长。

在我们生活中,有关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我们一起来欣赏。

2、欣赏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总结,渗透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周长,还探索出了许多测量周长的

方法,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能将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的挖掘出来。

七、拓展延伸

挑战自我

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也遇到了有关周长的知识,你有信心帮他们解决吗?

如果知道了答案,课下再和老师联系吧!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指一指

描一描

测一测

方法:

测量

既测又围

第4篇:2017西师大版数学三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doc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书96页--98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挂图,有生活的实例引入周长 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

二、感悟周长

教学例2 摸一摸、说一说 用手沿课本的封面的四周摸一摸 举一举生活中的周长

三、量一量

逐一摸索量事物周长的方法 用软尺量

先用线量、再量出线的长度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还可以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定义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课堂活动

1、议一议:那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框的周长。 学生观察,并所出为什么?

2、独立测量作业本的周长

五、课堂作业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七

1、

2、3题

2、4题设下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5篇:沪教版数学三上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物体,不过只有一部分,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多媒体出示:星星、飞机等物体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猜中就出示物体的全幅图)

师:你们可真聪明,你是怎么猜出来呢?(让学生自由说) 小结:是的,它们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这样的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他的特征 师:这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小结:它们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你能跟同桌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自由说后,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齐读)

2.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它的对称轴。

三、做一做——内化新知

1.师:我们认识的一些图形娃娃今天也来到这里,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中哪些也是轴对称图形呢?请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图形,同学们折一折,找到他的对称轴并画出来。

小结:要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长方形有两种对折的方法,正方形有4种对折的方法,而圆有无数种对折的方法呢!不管是一种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 师: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自己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请小朋友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画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画又快又好(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3.师:刚才我们看了、找了、画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让我们来试着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好吗?看一下老师是怎么做的。同学们可以按自己想法做(小组活动)

四、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小朋友们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孙老师也找了一些美丽的轴对称的物体,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多媒体)

五、说一说——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对称轴

第6篇:青岛版科学三上《认识水》word教案

10、认 识 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知道谁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材分析: 通过探究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水“ 师:对于谁你了解多少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对,水师生命之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可见水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水“。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水是什么样的?

教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一杯雪碧。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透明的、没有颜色。 师:回答的很好,观察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正确的步骤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师:怎样判断无色的液体不一定是水呢? 生;讨论后回答可以闻可以尝 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品尝。

(一)、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的。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实践非常重要,不要毫无根据的乱说。

(二)、水有形状吗?

师:用多种形状的杯子盛水,水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把水倒在得上,水会变成什么形状的呢? 生:水会向低处流。 水是什么形状的? 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水有形状,只是水的形状不固定,他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三)、出示实物:橡皮、木头、牛奶、冰块、酱油,比较它们与水的异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水、酱油、牛奶能流动,橡皮、木头、冰块不能流动。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像水、牛奶、酱油这样能能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常温常压下,水师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自然界中哪里有水? 天上、地下、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水分。在地球上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占97%,故地球有称水球。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上一篇:建筑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625全国土地日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