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加强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品质,形成良好的校风。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重培养,以过程管理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重引导,搭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平台”、“重创新,以新载体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自主学习学风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主学习学风建设论文 篇1:

浅议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风建设

摘 要: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上学阶段的教育。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养成与学风建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二是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习惯养成;思想教育;自主性学习

一个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上学阶段的教育。抓习惯养成、促校风学风建设,有艰辛也有甘甜,有教训也有经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主要从自主性学习习惯与学风建设问题进行研究。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强化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传授

学习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的目的不单单在于教学的知识,更在于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解的知识点先按照学生的个性习惯,预先设计好教学活动的内容,按照计划有效地进行教学。此外还要借助于手段的丰富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老师的引导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好问题,赞美回答好的学生,鼓励内向的学生开口回答,指导回到不好的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利于分享交流,切实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2.引导并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教师要重视起来深入探索,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业成绩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更是树立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小学生独立地设置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且可以很好地完成每项计划,保证学习的质量。因此,自主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大课堂,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绝大多数的学校现在采取的都是课程满,高容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活动中,对于这种情况,小组教学和交叉式大课堂就成为重要的手段。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一个是可以增加教学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个是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有就是小组学习,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容量和学生的差别合理地分成若干小组,优优促进,以优带差,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每项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最后,教师要对于个小组完成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不要吝惜赞美和鼓励的词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对于不好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观察其他同学,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二、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当前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变化,更多的孩子沉溺于网络之中,导致人生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对于前途和发展没有展望和设想。

2.学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习态度不端,缺乏良好的习惯,缺乏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缺乏脚踏实地坚韧毅力,存在厌学情绪,内心期望值高,怠学、混学。

3.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1)完善干部组织,自主管理

班风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干部组织的管理。一个优秀的干部组织是团结向上、有能力、号召力强大的队伍,这就需要选择干部的时候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选择权利,推荐自己信任喜爱的同学当选,最后把同学们公认的学生作为班级干部,减少教师自行任命。另外,好的干部组织要有自主的管理决定权。这样既可以减少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使班级风貌井然有序,蒸蒸日上。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重视教室布置。教师的布置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劳动成果,良好的班级教室布置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满足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一个自己布置的魅力十足的教室中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另外,学生通过布置教室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好地融入班级中,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共同维护班级的纪律和氛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班级主题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增进交流认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3)加强理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决定学生行为的精神支柱,对以后的生活、工作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伟人事迹的宣传和班级榜样模范的评选,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引燃学生的理想之火,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学生才不至于浪费过多的时间、精力,上课才会认真听讲,激发学习的欲望,努力思考,提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热爱并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中,掌握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孙颖

自主学习学风建设论文 篇2:

浅谈与时俱进加强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

摘要: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加强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品质,形成良好的校风。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重培养,以过程管理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重引导,搭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平台”、“重创新,以新载体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集体学风建设;过程管理;平台;新载体

作者简介:李丹丹(1983-),女,天津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1636)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指的是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狭义的学风指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本文所阐述的学生集体学风建设,是指狭义范围中的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学生集体学风是指学生班级、学生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整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是高校学生集体中大多数人学习、生活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重要而又现实的任务。

一、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现状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学校及社会等诸方面。[1]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同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集体(班集体、团学组织、社团)建设,高校学术氛围、教师治学态度、办学特色,社会主流思潮等诸多方面。

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现状可以归结为:

1.片面突出集体学风制度建设,忽视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激发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针对集体学风建设出台了许多行惩罚、激励、约束等措施,内容涉及树立先进典型、考风考纪教育、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集体学风建设。诚然,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离不开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度,但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主体的自觉,学生要能够从被管制发展为自我管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2]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除了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外,还应该在“如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如何培育学生自发学习心理”、“如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等方面下功夫。

2.单一地强调集体学风建设,忽视集体学风与教风、校风之间的关系

有些高校的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认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仅仅和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相关,抓集体学风只要抓好学生的及格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获奖率等显性指标就行了,其他事情不要多管了。这些只要依仗教辅人员、学生辅导员和社团指导教师就足够了。

其实,集体学风建设不是单纯地和集体学风有关,它还和集体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教师风范、教育活动、学习管理等有关。集体学风建设应当坚持学生集体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教辅人员、学生辅导员和社团指导教师仅仅是集体学风建设的辅助力量,而不是主体力量。

所以,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应当和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深化师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竞争观结合起来,亦把集体教风、校风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3.载体单一,方法陈旧,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于集体学风建设方面,各个高校都根据实际特点积累了许多优秀经验和好的做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完善的帮扶机制。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师生结对子”或者“学生之间结对子”等方式,旨在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习和生活帮扶来解决“后进生”的实际问题。

(2)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很多高校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学风建设活动,比如考勤制度、成绩分析制度、学习经验交流会制度、学生科技创新制度、“学生辅导员、学生家长、学生本人三级联动”制度等等。

(3)多维的工作体系。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顶层设计,把集体学风建设看成学校整体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并在如何以校风、教风促进学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制度探索,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些多维的工作体系给集体学风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实,传统的加强集体学风(学风)的载体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需要进一步发掘,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体学风建设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二、对加强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思考

加强集体学风建设的措施和方法有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下面谈一下对集体学风建设的一些思考。

1.重培养,以过程管理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应该遵循“重在培养,过程管理”的原则,不断推进学生集体学风建设。所谓“重在培养”是指要在集体学风建设过程中,逐步培养集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集体学习风气。所谓“过程管理”是指要在科学规划和优秀经验的指导下,关注集体学风建设的过程和环节,关注细节。

要分阶段做好集体学风建设的重点工作。大一集体要做好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比如:班委会、团支部的组建、班导师的选聘、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集体氛围等营造、学习规划的制定、学籍管理和校规校纪的教育学习、专业思想和专业兴趣的培养、集体学风建设目标拟定等等。大二集体要坚持“择优而育,整体推进”的思路。选择有培养前途的集体,帮助它们实施目标,要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一些学风建设的活动,同时继续花力气帮助一些学风建设落后的集体,使它们争取迎头赶上。对于大三、大四集体而言,最重要的是提供平台,凝练集体学风建设的成果。

集体学风建设要突出“重在过程”的建设方针。采取集体学风建设目标设定、目标执行、中期检查、后期验收的方式,全程加强学风建设。每个学期开始,要为集体设定一个学风建设的目标,包括不及格率、出勤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过级率、获奖率等等。通过签订学风建设的责任状,明确责任人。在学期中期,要对学风建设的目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学期末要对学风建设的目标进行验收和考核,督促集体学风建设目标按质、按量、按期完成。

重视集体学风建设的细节。比如,在进行整体成绩分析时,既要重视共性问题,又要重视个性问题。在解决好共性问题的同时,不忘解决个性问题。通过设定固定格式表格的方式,“强迫”每一个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总结自己的得与失,确定下一步奋斗目标。

2.重引导,建立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良性机制

切实加强对学生集体学风建设的指导,建立集体学风建设的激励机制、沟通机制、预警机制、反馈机制、评价机制。

(1)激励机制。对整体学风建设成绩突出的集体,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使集体成员有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并不断总结集体学风建设的经验,依据现实状况向其他集体移植、嫁接经验。

(2)沟通机制。建立“教辅人员、学生辅导员、学生家长、学生干部”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风、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集体学风建设的状况。

(3)反馈机制和预警机制。每经过一段时期,要及时梳理集体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并依据问题性质分类,分别反馈给相关部门。此外,要采取集体学风建设的预警模式:对于学风状况走“下坡路”的集体,要比照建设目标,在中期提出警示,留出“缓冲带”。

(4)评价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尝试建立集体学风建设的评价机制,集体学风建设评价既要注重结果(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不及格率、出勤率、考研率、毕业率、获奖率、违纪率、学籍处理率),又要注重过程(比如集体学风建设一些硬性指标的进步幅度等等)。具体来说,要量化考核指标,比如,对几个关键指标要分别赋分值,掌握集体学风建设现状。要突出建设过程,比如针对优良学风集体建设,要检查工作痕迹和工作效果,检查进步幅度和建设效果。

3.重创新,以新载体加强学生集体学风建设

重视互联网学风建设新载体作用,牢固建立网络学风建设阵地。比如,可以通过QQ、飞信、MSN等网络媒介建立集体学风建设的信息交流和借鉴交流平台,也可以在网上开展课程辅导答疑、优良学风集体展示等等。

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进而以优秀的大学精神和先进的文化模式、文化理念感染、引导、教育师生,并指导实际工作。[3]可以通过高水平讲座、论坛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习讨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促进学生集体学风建设。

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和学生党建工作相结合。要创建优良学风集体和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结合起来,以学生党建促进集体学风建设,对集体中的学生党员要提要求、压担子、立旗帜,以点带面,带动集体学风不断发展。

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尝试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方法应用于学生集体学风建设,可以针对集体差异化的现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帮扶和学业指导等等。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9).

[2]蒋琼.浅谈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10).

[3]徐子棉.论重构高校学风建设载体[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责任编辑:郝魁府)

作者:李丹丹

自主学习学风建设论文 篇3:

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机制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有机的动态活动过程,也是人们能动的反映过程,必须依靠一定的动力来支持和推动。为了形成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宏观运行合力,必须构建有效的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所谓动力机制,是指高校学风建设体系内部和外部各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作用形成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是由多个动力要素构成的动态的有机系统结构,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高校学风建设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系统外部要素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矢量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而就有强弱、大小之分,从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高校学风建设动力要素分为两大类——高校外部动力要素和高校内部动力要素。高校内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学风建设主体的综合素质和高校内部管理激励机制;高校外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大环境、社会发展对学风建设的需求状况和政府支持。

一、强化高校内部动力要素建设,增强学风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高校内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学风建设主体的综合素质和高校内部管理激励机制。

(一)提升高校学风建设主体的综合素质,增加学风建设的内在的动力储备

高校学风建设主体是学风建设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学风建设工作的根本性力量,在学风建设动力机制中是不可或缺的动力主体。高校学风建设主体包括学风建设的领导者、教师和学生。这三类活动主体的综合素质对动力机制的启动和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领导者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动力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在动力机制中是最为能动的主体。领导者群体内在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学风建设机制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为了发挥动力机制的整体效应和强大动力作用,领导者必须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和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变化发展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善于把握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善于“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多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多开展富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活动,引导和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要创造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新载体,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使人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教师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内在素质的高低表现为外在的学风建设能力和影响力的大小,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动力要素,为了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动力,广大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逐渐形成一种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养、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动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学风建设工作,一是增强学风建设能力,积极推进学风建设,加速学风建设步伐,增强学风建设效果;二是增强教师对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力。“师者,学生的典范也”,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问上的导师,更应该是学生道德人格上的楷模。“教师和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在知识的层面,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所以,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带头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将职业信条与加强教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忠于真理、探求真知的学习氛围。

学生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根本性力量,他们内在的综合素养是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储备,其中,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责任意识等思想道德修养是学风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其学习目的与态度、自律能力与努力程度。“良好的学风应该是大学生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磨砺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学习心理倾向、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高校学风建设要通过教书、管理、服务全方位育人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学习成才目标,引导他们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念和学习品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风建设问题的思想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支持。

(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激励机制,增强学风建设的直接驱动力

高校学风建设主体是学风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主体学风建设能力的增长只是学风建设的动力贮存体,并不能直接产生强大的学风建设动力。按照心理学理论,人类活动的动力总是和主体的动机相联系的,所谓动机,是指引起、推动并维持人的行动,是人的行为发动的直接起因。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的反映,是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是驱动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内在力量,也是推动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按照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会以意识和思想动机的形式指导人的活动,成为其行为的欲求动因,人的需要是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始推动力。为此,高校要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建立一系列能够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风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首先,建立鲜明的政策导向机制,有效引导师生员工的多样性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师生员工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应对人们的合理正当的需要加以肯定、鼓励,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利于学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不正当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其次,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激发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探索完善双学位、双专业制度,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探索宽松的选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发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激励和引导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以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以激励导向为主的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建设层面对学生学习风气加以激励和引导。所谓激励,是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激发鼓励,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尊重、理解和认可,获得自主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从而焕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在物质奖励方面,要不断改革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发放和表彰方式,大力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大评优的宣传力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精神激励方

面,建立并完善学生评先、评优、推优入党、担任学生干部、推荐就业等方面的制度,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以全面素质的拓展来展现学风建设的成果。为了充分发挥物质和精神的激发鼓励作用,要继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如拓展奖励项目、加强对优秀学生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开展优良学风班级评选、编辑优秀学生励志事迹、组织优秀学生报告会、开展学术竞赛、科研项目申报等一系列激励手段,满足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成才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社会贡献等高层次需要,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要学生学习”向“学生要学习”转变,形成学风建设内在动力机制。

二、优化高校外部动力要素,增强学风建设的外部助推力

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是多元化的,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的。高校外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大环境、社会发展对学风建设需求状况和政府支持,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外部助推力。根据系统论原理,各个因素只有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所以,构建有效的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互为一体的整体效应,各动力要素要积极合作、紧密配合、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各种信息和资源,形成强大的学风建设合力,从而,大幅提升和强化学风建设效果;反之,将弱化和减损其作用,阻碍学风建设的拓展和延伸。社会是高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争得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调整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重教育、重知识、重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完备的法律政策环境。为此,要对社会成员的学习责任和使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并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学习的认识水平;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推进全民学习的责任,政府要加强对社会成员学习的关注、支持和服务,促进现有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建设促进全民学习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保障全民参与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从制度上保证学习能够得到全社会和各部门的支持,同时消除影响学习型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机制,建立劳动就业的准入、检查、监督、考核制度,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门槛,以此促使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学习,为高校学风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建构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要始终协调好高校内部诸动力要素和高校外部诸动力要素的关系,使各动力要素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强大的方向一致的建设合力,从而推动高校学风建设高效有序的健康发展,取得最佳建设效果。

作者:周亚东 雷广宁

上一篇:部门年度总结3篇下一篇:企业心得体会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