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定价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当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实行区别定价和统一定价两种情况下,下游潜在竞争者进入或不进入市场时厂商进行创新投资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对成本减小的临界值和社会总福利进行比较,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篇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因分析

[摘 要]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法从产业集群内 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创新文化价值观的激励等六个方面对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内在张力 和外部推力两大动因进行初步探讨,强调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素、功能要素以及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 重要性,以引导企业更好、更快的成长。

[关键词]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内在张力;产业集群外部推力

[作者简介] 孙从军,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企业管理;(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晁 蓉,湖南大学图书馆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科技情报与信息管理。

(湖南 长沙 41008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加快的趋势下,国家以及区域之间在产业集群方面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有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其中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国家竞争优势展开的。国内学者王缉慈指出应根据科学规律处理好软硬环境、大中小企业、等级制和网络化等区域发展问题;吕政强调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陈柳钦为主的中国现代经济研究者则主要探讨了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作用。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创新问题的研究,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法,在梳理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这一整体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因,强调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以引导企业更好、更快的成长。

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涵义

所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指区域企业创新系统中各企业通过共享集群内人才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等,相互交流、学习,相互竞争,促进知识与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二是功能要素,即行为主体之间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联系与运行机制。三是环境要素,即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心理和保障条件等。三要素间相互制约、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如图1所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个行为主体(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因此,处理好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之间的结合关系,对于发挥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提高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至关重要。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共生经济体,不仅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要形成一种网络关系,更重要的是与非同类企业之间也要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而技术创新又是一个交互过程,可知,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其实是通过人的活动并借助于产业集群外部推力与集群技术内在张力之间的互动而形成与发展。其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二、集群技术内在张力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内驱动力

张力(tention)是指在运动系或平衡系中使物体伸长的力。集群技术内在张力就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耦合所形成的促进集群技术不断创新的力。在此,集群技术内在张力只是一种潜在的力,还需要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变成现实的力。人的活动系统主要包括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以及创新文化价值观的激励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与作用,构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源泉。

1.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实践基础。产业集群内紧密接近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过程,减少了代理成本,激励了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竞争者的不断出现,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加剧,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进行技术创新。当创新在某一企业率先实现时,集群内其他企业就面临新的挑战。率先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其他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落后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避免被兼并或被淘汰,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率先创新成功的企业也给集群内其他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率先创新企业的知识溢出成为其他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非正式交流,落后企业能够获得创新信息,从而明确新的发展路径,降低创新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在较清晰的发展路径、较低的创新风险以及较高的创新收益等激励下,落后企业会努力成为创新企业的模仿者和追随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构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一种无形推力。

产业集群内除竞争外还有更多的合作,合作方式包括业务行为(研发、营销)共享、资源共享和专业化等。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和技术联盟不但可以分担某些领域内巨额的开发费用,还可以达到知识共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促进合作双方以及整个集群创新能力的极大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多种资源共享,并将这些资源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配置和协调,使其能够在最能产生经济效能的经济活动中合理流动和最优组合,从而保持产业集群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

2.产业集群内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创新是沿着价值链广泛分布的互补的专业化能力和各参与者知识的结合,是一种互动的学习过程。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前后向集体学习,即供应链上的知识共享。因为有了前后向产业链条上的利益共享,所以这一过程比较好施行。而且,客观上也表现为创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这种类型的集体学习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二是同一价值环节中互相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集体学习。在集体学习的框架下,率先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形成连锁反应,为供应链上有待创新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创新方向,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内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

3.创新文化价值观的激励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行动指南。任何一个产业集群总是属于某个区域,总是要在该地区生存、成长和发展,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对单个企业而言,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企业所得收益小于整个社会所得利益。因此,单个企业在某个区域的无机组合便很难产生一种创新的氛围。而集群内企业因为存在着长期而广泛的交易、合作和互动关系,会使单个企业创新的外部经济尽可能地为集群内部所享有。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后,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相融合,便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集群。根植于企业员工心智和经验中的隐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在集群内企业之间迅速传播,和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及制度环境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创新文化。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深深扎根于集群之中,挑战困难成为集群区域的一种习惯,不但培育了大量企业家资源,而且孕育着创新精神和动力;集群内主体间平等互利的市场契约原则,使人才可以在集群内快速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分权的组织环境和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反应;集群内高频率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使内容广泛的各类市场、技术、竞争信息大量集聚,使企业更容易寻求和把握市场机会与空隙。总之,区域文化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有利于地方创新主体竞争和合作的制度是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活力的根本动力。

三、产业集群外部推力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驱动力

推力(pulling force)是指作用于物体的使物体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的外力。产业集群外部推力主要是指有利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中介组织的作用与市场需求的拉动等方面的激励因素。产业集群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就是在其内在张力和外部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创新发展的。

1.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重要支点。地方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可以通过推荐举办产学研合作活动、提供创新资金支持和减免创新行为税收等政策来影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行为,从而减少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激发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具体表现在:一是营造健康向上、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中介机构刺激和调整生活在集群区域中的公共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协调企业之间的共同行为,引导集群内不同主体共同形成竞争与合作的网络关系;三是建立创新补偿机制,保护集群创新的积极性,如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企业研发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建立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污染治理、减少犯罪、净化社会风气等公益事业,不断提升集群区域内的生活质量。政府作为创新软硬环境的建设者,只能间接参与创新过程,引导和影响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创新行为,以加速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2.中介组织的作用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黏合剂。中介组织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黏合剂”作用。一方面,集群的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形成了异质性网络,可以获得一些新的、异质性信息;另一方面,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沟通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跨界社会团体的交流与联系,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形成“结构洞”,不断促进集群内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加速其技术创新。从事咨询等服务的中介组织向产业集群内各企业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并提供预测、评价等服务,加速信息的快速流通,将个人知识迅速转化为集群竞争力,尤其是各种科技中介,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成果,极大地激励创新活动的开展。行会等中介组织还能增加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具有环境宽松、频率高、表达方式多样、网络化传播知识等特点,不仅能丰富知识和信息,还能促进知识创新。

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便于企业通过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性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从而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西方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当前社会中介组织在解决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上的困境。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统揽并包办了一切社会事务,使得市场转型过程中我国的行业组织力量非常弱小,难以像一些发达国家的中介组织那样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但为政府介入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提供了结构空间。

3.市场需求的拉动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助推器。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使得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也呈现以时间为对称轴的不均匀分布的周期性变化形态,市场需求总量也会有周期性波动。企业为了生存和赢利,就必须能生产出或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若无市场需求,任何创新都将无利可图,这也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明确了方向。市场对创新的作用主要来源于它的自组织功能,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存在显著的技术关联性,所以市场对某项产品的需求,通过技术链条传导到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引发关联产业的共同技术创新。而市场通过要素的自由配置,形成有效的组织形式,并消除由于创新而带来的市场风险,实现整个技术系统的自主创新效应。创新需求拉动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日益突显。即使在同一区域,对同一类产品、不同的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偏好,而且这种差异呈发展趋势。因此,当处于经济的复苏期和繁荣期时,市场需求量会增大,且需求趋向于个性化,这就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可见,市场需求是创新的经济前提,它所能带来的报酬对企业起着决定性的刺激作用,即为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和创新诱因,形成了一个“需求创新再创新”的螺旋式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且,产业集群在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在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革新也正是由于正确了解顾客的需要,以及发现供给上的特殊问题而直接产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婷,陈向东.产业集群的学习模式及其创新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

[2]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J].管理学报,2005,(3).

[3]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4]刘锦英,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经济经纬,2006,(3).

[5]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2).

[6]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责任编辑:陈 瑾]

作者:孙从军 晁 蓉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篇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

摘 要:从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定价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当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实行区别定价和统一定价两种情况下,下游潜在竞争者进入或不进入市场时厂商进行创新投资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对成本减小的临界值和社会总福利进行比较,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间产品;区别定价;统一定价;产业集群;创新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技术创新能力是新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1)知识溢出理论角度,如,Von Hippel(1994),Audretsch(1996),Lawson(1997),Capello(1999),Feldman(1999),Carrincazeaux等(2001)。(2)网络环境理论角度,如Camagni(1991),王缉慈(2001),王大洲(2001),李勇刚(2005)。(3)复杂系统理论,如Rycroft和Kash(2000),Best(2001),Chiles(2001),Swann和Baptista(2002),Brenner和Grief(2003),Lichtenstein(2004),赖迪辉(2008),张永安(2008)。(4)生态系统理论,如陈雪梅(2003),刘友金(2004)。

以上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的研究主要是从集群内企业间互动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很少涉及集群内部上下游厂商间的策略性行为,如上游厂商对中间的定价方式(区别定价或统一定价)以及下游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情况都可能对下游厂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本文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从中间产品定价的角度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理进行分析。

本文第二部分建立基本模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分析产业集群内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实行区别定价和统一定价时,下游厂商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最后进行比较和讨论。

2 基本模型

2.1 基本假设

假设在产业集群内纵向产业链中,上游有一个垄断厂商M,下游有一个在位厂商(厂商1)和一个潜在进入厂商(厂商2)。上游厂商向下游厂商提供中间产品,边际成本为0。下游厂商用一单位的中间产品生产一单位的最终产品,下游厂商i的边际成本ki包括购买中间产品的成本wi(也就是上游厂商对中间产品的定价)和生产成本MC1=c。在位厂商能通过R&D来降低成本,如果它选择进行创新项目投资I(θ),则能以I的成本将边际成本降低θ(θ≥0)。下游厂商i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产量为qi,最终产品市场的逆需求曲线为P=a-Q(其中Q=q1+q2,0≤c

2.2 博弈过程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考虑一个三阶段动态博弈。第一阶段,厂商1决定是否从事一个创新投资项目I(θ)。第二阶段,上游厂商M观察到厂商1的决定后,对每个下游厂商所购买的中间产品定价为wi,上游厂商可以对下游厂商实行区别定价(D)也可以实行统一定价(M)。第三阶段,下游厂商观察到上游厂商的定价wi后,进行古诺竞争,下游潜在进入者根据利润结果选择是否以相对成本劣势Δ进入下游市场。

3 区别定价情形

3.1 下游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时

当下游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时,此时下游市场上双寡头并存。采用逆向归纳法,先分析博弈的第三阶段。下游厂商选择的产量qi应使其利润πi=(a-Q)qi-k

作者:喻言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篇3:

基于集群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探析

摘要:技术创新扩散在产业集群整个演变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技术创新扩散程度如何,关系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了解集群各阶段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和特征等进行探讨,以时间为维度揭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与规律。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技术创新扩散;演变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创造着世界绝大部分的财富,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尤其现代高技术产业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技术创新,绝大部分企业是通过技术创新扩散形成社会生产力而提高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来说,技术创新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扩散实现的,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不仅仅依靠技术的深度和创新的先进性,更大程度上还要依据技术创新的扩散程度来判断。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技术扩散以及技术扩散所引起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是其它区域内无法相比的,其扩散程度关系到技术创新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程度,关系到国家经济竞争增强程度。笔者主要以集群生命周期的视角来探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集群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其本身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集群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Tichy,1998)借鉴佛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期(theinitial phase),生长期(the growth phase),成熟期(thematurity phase),衰退期(the petrify phase)四个阶段。蒂奇在此基础上,并分析了产业集群衰退的成因,在成熟阶段到衰退阶段,由于“过度竞争”,企业创新速度平缓,整体竞争力上升空间不大,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下降,集群内源动力趋于衰退,集群竞争优势逐渐削减(Tichy,1998)。阿霍坎加斯(P.AhoRages)等人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起源和出现、增长和趋向、成熟和调整三个阶段。波特(Pot-ter。1998)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诞生、发展和衰亡,并分析了集群解体的原因以及集群的生命周期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他指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池仁勇教授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英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把企业集群的发展分为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许庆明教授提出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生命周期,经历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并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总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是不同的产业集群存续周期的长短是有较大差别。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得到不同研究结论。Garofoli从整体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根据意大利的经验研究将集群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区域生产专业化阶段、地区生产系统化阶段和区域系统化阶段。塞格列和迪尼(Giovana and Di—ni,1999)从投资项目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的5个不同阶段,即以少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形成的阶段、形成战略计划阶段、联合发展阶段、选择战略性项目进行实施的阶段和标志群完全成熟的自主管理阶段。Ahokangas和R?s? nen(1999)以生命逐步演变进化的角度,提出一个将区域集群的发展过程分为起源和出现、增长和趋同、成熟和调整三个阶段的演化模型。

三、产业集群各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产业集群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扩散,在产业集群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征和规律不同,所产生扩散的影响和效果也不同。在对集群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把产业集群的演变进程分为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以及蜕变阶段五个阶段,下面以时间为维度,对产业集群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扩散进行研究,分析集群五个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和特征等。

(一)产业集群形成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新技术投入运用处于初期,掌握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很少,企业通过自身学习引进集群外部知识,依靠自身科研能力,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完成自身产品的商业化。由于技术创新的利润驱使,善于发现市场机会的少量企业开始仿制成功企业的做法。但在这一阶段中,由于集群的溢出效应、集聚效应不明显,加上集群内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经营业务量不大,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不明显,此时的技术创新扩散速度慢,扩散效益也是有限的,集群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领先创新企业的新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上,而此时由技术创新所能带来较高企业利润的动力不是很明显。在形成阶段的中后期,集群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不断增加,集群形态开始初步浮现,此时逐步形成轴辐式产业结构,核心产业开始启动并增长迅速,成为活跃的产业,而扩散得到的技术逐渐成为集群的共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表现对技术创新的渴望,逐渐地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但由于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逐渐加强技术创新扩散。

但在产业集群的整个形成阶段,创新环境不够理想,创新活动不是主要地位,企业间信任基础不稳固,有合作关系的新兴行业受到利益驱动时容易发生动摇。集群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未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特色,企业间相互学习和集群成本规模效应还未体现,缺乏集群内部信息交流。集群的形成阶段着重于一般技术的扩散,而对技术创新扩散不是很明显,此阶段的专利数较少就说明这一点。

(二)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在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中,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集群集聚效应发挥了作用,使得集群核心产品销售增长率迅速增长,知名度逐渐提升,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扩散环境使大量企业迁入,更多企业参与技术合作,知识网络开始形成,知识溢出速度加快,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扩散获得了必要的创新技术,特别是技术实力不很强的中小企业更多地加入这一行列。

集群网络效应促使知识、技术扩散以及技术创新扩散的出现,促进了技术、管理制度等先进知识能力的应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不只拘泥于自身的技术创新,还利用集群网络环境进行技术创新扩散。跟随企业通过扩散获得知识、技术信息后,加以模仿并进一步开发,由此对扩散源的企业增加创新压力。而作为扩散源的企业不会停留在暂时的垄断利润状态,

而会继续吸收外部知识,进行新一轮创新。众多的理论和经验表明,许多创新在扩散过程中经过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增加或减少潜在采用者的数目,为创新本身带来足够的收益。在这个时期模仿创新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单个企业强化对一项技术的利用和再开发,技术渗透速度最快,集群创新能力的扩张速度最为显著。

集群初步具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扩散深度和广度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提高,集群创新网络得到了更大的增强。此时的集群专利数快速增加,远大于形成阶段的量。此时的技术创新扩散在整个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最为明显。

(三)产业集群成熟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熟,集群内各类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企业间信息和资源得以迅速流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具有规模效应,形成了整体优势,集群的显性竞争力相当明显而且呈上升状态。此时的创新网络环境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扩散不断增强。从集群结构上看,集群内的信息、交易、技术等辅助服务性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核心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逐渐出现并得到较好发展,专业性协会组织作用明显,社会资本聚集并使区域金融业得到繁荣,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满足集群内进行技术创新扩散的需要。

集群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引领集群创新,各企业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分享创新资源,推动集群技术创新扩散和学习。此时的集群有大量渐进创新不断涌现出来,技术创新扩散沿着集群形成阶段的途径进行,通过扩散系统所获得的产品和工艺不断被更新。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大量渐进创新以及持续扩散的出现是技术创新集群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此阶段的创新产出所获得的专利数达到极值。

但随着集群进一步发展,集群创新活力逐渐失去,集群惰性逐渐增幅,企业间交互式学习能力逐渐下降,知识技术趋同,互补性消失,在成熟阶段的中后期,集群创新网络节点已经停止增长,集群逐渐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技术创新扩散的数量是不断增多的,但是其速度是逐渐下降的。

(四)产业集群衰退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在产业集群的衰退阶段,集群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原有的技术老化并开始淘汰,这放慢了创新扩散速度,降低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内企业数目减少,携带新信息、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新进入企业减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实力较弱的企业破产,实力较强的企业也纷纷裁员,有些企业开始迁出,整个区域形成了失业的浪潮。此时的集群在搜集、传递信息等方面的集群网络变小萎缩,整个集群逐步丧失学习和应变能力,无法获得必需的信息,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集群内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不再那么热衷,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不断骤减,集群核心能力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丧失,集群技术创新资源枯竭,其扩散也随之不断退化至枯竭。缺少应变的内源力则标志着集群及其扩散的衰竭,表现为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专利数递减。

在产业集群的衰落过程中,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程度可用企业迁移来反映。部分企业因自身技术创新、产品更新能力较差,加上不能通过扩散得到新技术、新工艺而被淘汰;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只能通过企业迁移、改变区位,来摆脱集群所缺乏的创新扩散环境,求得企业发展;而部分承受不起巨大转换成本的企业只能凭着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原创地任其发展。

(五)产业集群蜕变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集群由于自身发展或受外界环境的限制,产业出现了衰退现象后,要采取能够激发集群产生活力和创新动力的措施,使得整个集群进行蜕变。进行蜕变的集群通过增强集群的组织学习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扩散的途径,不断从集群内外汲取新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进行转化、升华和创新,从而延长集群生命周期。集群内在的创新能力便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集群的创新因素再一次的发展,集群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升级,保持了在创新过程中很不易被其它集群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集群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得本集群的企业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来保持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保持集群可持续发展。进行蜕变的集群,由于吸收了外界新的技术、方法、甚至思想,保持了自身创新优势,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能够激发集群健康运行的集群网络环境,此时的创新成果——专利数总体缓慢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产业集群各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总结集群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技术创新扩散特征(见表1)。在整个集群演变过程中,技术创新扩散对集群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可得图1。

通过分析,集群对外部环境的依赖随着集群发展而不同,开始比较依赖集群所在的环境,随着集群创新的增多,通过技术创新扩散系统而能得到的技术创新也会增多,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会随着集群发展而增强。通过集群创新,集群出现了新事物,并非集群原本所有的,对集群的依赖自然会减少,特别在集群成长阶段,集群发展会要求更多创新出现、存在,而创新达到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最高峰时,此时的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也达到了集群的最高峰。此时集群对环境依赖达到最低点,但此后集群发展依赖集群内已有的创新事物,会在原来集群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发展,这样对集群的依赖自然会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增多,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会减少;由于革新创新已经出现,以后的创新被束缚在这些已经革新创新的范围内进行创新,是对这些出现革新创新的修补与发展,创新产出会越来越少,技术创新扩散能力随集群的衰退而到达低谷。当集群进入成熟阶段后期以及衰退阶段时,由于集群的发展受到限制、停滞不前,甚至集群经济倒退,集群需要新的血液来补充能量,集群进行蜕变。蜕变的集群获得了新生,集群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群创新扩散能力也不断增强,由于集群的蜕变需要打破许多集群现有不合理的体制和技术等,甚至推翻,不再像蜕变之间对集群那么依赖外部环境,又由于有许多可创新之处,通过集群的网络系统使得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不断增强,这样不断增强集群整体的竞争力,保持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以中关村高新产业集群为例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关村内先后建立了科海、京海、四通等高科技企业,现在中关村已成为较有名气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至1988年以来,科技园技工贸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49%、48.98%。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在1991年之前为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在1992年之后,集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关村大多企业把核心技术研发机构放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多把市场部门放在外地,通过物流和销售网络掌握全国市场,像北大方正的生产厂在东莞,联想集团的市场部门设在惠阳,浪潮集团仍把市场部门放在济南等。企业通过中关村集群网络的技术创新扩散得到信息,这种外部效益非常显著。

纵观中关村的发展,许多企业之所以集聚在中关村,就是因为中关村有众多的研究院所和高校,其科研研究成果存在溢出效应,通过扩散网络得到需要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关村有大量的具有中国最高级水平的科研院所,研究出国内顶尖的科研成果,成为园区公司坚强的技术创新后盾,一旦这些技术被一家公司拥有和应用后,其他企业通过各种扩散网络途径也间接得到,促进集群内信息扩散和融合,创造更为有价值的商品和信息。中关村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在中关村区域创新扩散网络中,企业及其员工之间进行频繁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非常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造。中关村区域的企业及其员工以多种方式广泛地分享种种见解和经验,这种分享超出了直接工作的环境,从而涉及朋友、同学、曾经的同事、偶然结识的人,信息快速地在相互之间传播。中关村这种人员的流动促进了技术信息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扩散,使得类似共性技术创造更多的价值。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业集群演变过程中,技术创新扩散程度在各阶段有不同表现与作用,不同阶段扩散动力强度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采用技术创新的经济收益。形成阶段的扩散不是很明显,缺乏扩散环境;在利益驱动下企业跟进模仿,成长阶段的扩散速度最为明显,扩散渗透最强;成熟阶段的扩散数量最大,出现持续扩散现象;由于企业自身的依赖性和惰性,衰退阶段的扩散能力不断衰竭,扩散几乎停止;衰退阶段的扩散逐渐复苏,速度慢慢增大。同时,笔者从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与对外界依赖环境的关系人手,深入剖析了扩散与环境的内在运行机理:随着依赖程度逐渐变小而变大,反之依然。而这些对于我国产业集群地良性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东志 杜伟锦

上一篇:年计划政教处下一篇:工作安排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