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县城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宜居宜业县城

打造现代化宜居宜业神木

正在拓宽改造的城区街道为城市添彩。

美仑美奂的城市广场、游乐园彰显着城市的文化与品位。

风景如画的杏花滩公园、滨河大道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苍翠欲滴的绿色让生态宜居梦想逐渐变成现实。

昔日黄沙漫天飞的神木,如今正在变成塞外绿洲。2010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省级园林县城”称号,同年又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称号。此外,2000年8月被国家爱卫办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县城”,2001年又被中宣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2001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县,2004-2007年被陕西省、榆林市评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今年神木县又吹响了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号角。

绿色是神木人的梦想。绿色,也是当代神木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九五”以来,全县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16万亩,人工造林647万亩,种草16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6.3%,形成了六条绿色通道、四条绿色林带和两山绿色屏障的雛形。科学规划——构筑神木人的绿色梦想

2010年,神木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对神木的长远发展作出了战略定位,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建设“民生神木、创新神木、民主神木、人文神木、生态神木”的发展战略。 “生态神木”作为大发展战略之一,要通过2至3年的努力,把神木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县城。建设“生态神木”的窗口体现在坚持以绿为主,突出植物和山水景观,以园林小品为点缀,集艺术性、休闲性、欣赏性于一体,形成神木文化独有的多层次、全方位同林绿化格局。

根据县委、县政府这个发展定位,神木县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目标,按照“大地园林化”依托大环境增绿量,突出公共绿地管护保绿成果,构建道路绿化出精品,河岸绿化治理出景观的工作思路,坚持“台塬坡面添绿量,河流水系见景观,庭院道路建精品,重点村镇绿树成荫,条条街道搞绿化,家家门前建花坛,场园植绿,拆墙透绿,破硬还绿”的理念,本着“省级能源新都,英雄杨城故里,塞上园林名城”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把神木建设成为“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城市与自然高度和谐,具有神木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同时,还邀请北京、上海、青岛等国内知名园林专家对城市园林绿化方案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并对城市园林绿化方案实施进行了专业指导。按照“显山、露水、见城、透绿、赏花”的设计理念,以游园、广场为点,河岸、道路绿化为线,风景区为面,建成块状、带状、环状交织的城市绿化网络,将滨河路、神华路、纬一路等分别建成了神木县标志性的集物流、旅游于一体的观光路、休闲路、景观路。同时,对杏花滩公园、二郎山风景区的文化进行了开发;对新村滨河路景观绿化带进行了整体改造规划和方案设计;对县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建设、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进行了整体改造和补植完善。

神木县严格落实城市绿线管制。近年来,相继编制修订完成了《神木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神木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为严格绿化建设管理提供了可行性依据。明确规定城市建设、开发、改造、项目中的绿化工程要与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竣工。对不经同林主管部门批准而占用城市绿地和不按绿化规划标准而开发建设,不按规定要求缴纳绿化保证金的单位,不予以发放“两证”;对未经批准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责令限期归还,恢复原状,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为保证留足、用好城市园林绿化空间提供了保障,确保了绿线管制严肃性。

逐年加大投入——勾画青山绿水的神木绿色版图

2009年.神木县在城市绿化美化上投入659万元。

2010年,神木县在城市绿化美化上投入932万元。

2011年.神木县在城市绿化美化上投入1332万元。

这一组逐年增加的数字,充分证明了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决心!

让一切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近几年,神木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作为民心工程,并实施“一把手”工程,要求全县上下集中全力抓好落实。同时,县上领导每年都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1年7月,全县共4.4万人次参加植树活动,累计植树近17.6万株,植树成活率达95%。

完善道路绿化网络体系。坚持道路绿化与道路基础“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突出植绿增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组团植绿,完善“见缝捅绿、墙上挂绿、空中透绿”立体绿化,增强道路绿化的景观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乔、灌、草复合配置,点、线、面结合.借景绿化、拆墙透绿,城区42条主次干道总长57公里,共栽植行道树1.12万株,绿化普及率为92%,绿地面积4.87万平方米,绿地覆盖面积7.01万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92%,达标率为75%。

“园林建设的最高境界是推窗见绿。出门踏绿,抬头望绿。”正如同林所所长侯子耀所说,神木县在坚持单位和居住区绿化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严格把好绿化建设质量关的基础上,通过屋顶覆绿、垂直挂绿、阳台见绿、栏杆绕绿等方式,保证小区绿化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家家推窗见绿,户户出门有荫。目前,县城建成区共有大型居住区20个,占地51.1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3.45万平方米,平均绿地率为26,3‰人民小区、宏光小区等11个居民住宅区达到同林式标准.占住宅区总数的55%。城区主干道沿街单位80%以上的实施了拆墙透绿,其中56.4%的单位达到“园林式单位”标准。

加快生产绿地和防护林地建设。先后建成了县苗圃、北苗圃、新民林场、公草湾林场、臭柏管理站和各公司的花圃等苗圃、花圃16处,总面积2.24公顷,年产值4300万元。建成了东西两山防护林带、新村河堤景观防护林带、水源地涵养生态林带等。

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步伐。神木县还按照以人为本、方便市民、布局合理、分布均匀的原则,投资建设了杏花滩等两个公园,大兴游乐同,人民广场等4个绿地广场,河堤绿地等9处街头绿地,杏花滩公同水面面积达3.67万平方米,河堤景观带水面面积15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总面积196多万平方米,城区居住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

同时,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解决中心城区绿化用地紧张问题,神木县利用建筑的墙面、屋顶、阳台、窗台、棚架公共绿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积极实施楼顶、墙面、坡面等立体绿化32处,增加地表美化实木花盆805套,立体花柱9个,灯杆立体花盆

美化灯杆83套,增加五色草植物造型12个,灯杆垂吊盆花8000盆。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立体绿化2.42万平方米。

如今走进神木,但见山青水绿、繁花似锦。滨河大道上,公园、广场里,山坡上到处涌动着绿,就连单位院内,居民庭院里也是披青挂绿。处处彰显着“绿”中见“花”, “花”中透“绿”,“显山、露水、见城、透绿、赏花”的城市绿化格局,展现着神术现代园林城市的独特风貌。

“现在,神木已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布点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园林所所长侯子耀说,神木县规划总面积9600万平方米,各类绿地总面积3240万平方米,绿地占有率33.7%。今年,城区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区用地总面积220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794.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约36%,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城市道路普及率达90%,道路绿化达标率87%。

加强管护——保护绿色生态屏障

好的环境在于“建”,更重于“管”。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变化的不仅仅是城市环境,更在人民的心灵,环境变的美起来了。这让市民心中增添了一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神木县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养护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神木县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神木县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神木县城市绿化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神木县绿地树木认养实施办法》等,使神木在园林绿化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积极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的落实,由县建设局牵头,发动社会单位、广大市民参与县城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加强现有古树名木保护、复壮管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强化各类设施的日常检修、维护和保养。加强城市绿化行业管理与执法工作,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树木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净化创建环境,保护创建成果。

掘侯子耀介绍,为了强化绿化养护管理,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做到三分种植七分养护管理,园林所除了每年制订春季绿化、美化工作完成情况责任考评书外,还实行了绿化养护认养责任承包制,严格实行24项百分制考评,使园林养护管護工作达到具体化、长效化。配备了节水型灌溉设施及管理人员。分片落实人员负责对城市公共绿地、树木、临时绿化区、花坛、花带、植物造型、花池、街旁游园、公园的管理和养护,定时浇水、修剪、喷药、施肥、清理环境卫生,保证绿化地段栽植苗木、花卉不受践踏,苗木、花卉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如今,在同林工作中形成了良好的护绿氛围,园林工作者们相互学习,比谁种的树好、花好、草好。同林工作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花草树木。”侯子耀自豪地说。

作者:贺艳霞 张圆圆

第2篇:乘势崛起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开放新区

都匀经济开发区紧扣黔南州委、州政府关于“一江带两城,建设大都匀”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城为主、产业支撑、产城景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黔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合作实验示范区为目标,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开放新区乘势崛起。

城市规划发展思路清晰。“十三五”期间,都匀经济开发区将重点实施好“1356”工程(“1”为一张名片,即清水江国家湿地公园;“3”为三个园区,即洛邦工业园区、大坪工业园区、坝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为五个城市板块,即洛邦商贸城、东部新城、科教城、高铁城、湿地生态城;“6”为六个公园,即东湖公园、杉木湖中央公园、洛邦水上公园、幸福文化主题公园、国家级生态足球公园、茶博园),努力将洛邦工业园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新型装备制造园基地、将梦都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影视文化产业城、将茶博园建成最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交流基地、将绕人谷建成最富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全力将开发区打造成黔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东部沿海地区的休闲康体度假胜地、西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加快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九纵六横”路网骨架,全面推进都凯大道、红牛快道、滨江景观大道、黔南二道及区内1号路、2号路、19号路等20余条在建路网项目,全方位实现与都匀老城区的互联互通。

目前,开发区内的黔南大道、大龙大道、贵广高铁都匀东站、都匀东站综合客运枢纽、茶博园、杉木湖中央公园、幸福文化主题公园、黔南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10余家星级宾馆、30余家医疗单位、10余所学校陆续建成投入使用;金田阳光义乌小商品城、文化旅游创意园、湖南湘才实验学校、华宸国际学校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正在加紧建设;20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建,路网、通信、供电、供气、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

园区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洛邦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生机勃勃:贵州洪茂实业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一期已全部建成投产;贵州永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已开始投产;梓源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第三条生产线技改项目已投入使用;贵州都匀泵业设备有限公司年产10000台(套)水泵及设备项目、贵州添润发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水轮发电机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并已初步形成新型建材、智能制造、汽车装备制造、玻璃制品等产业。同时,借力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黔南服务窗口在开发区成立,促进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投产达产。

社会民生事业蓬勃发展。截至今年6月,开发区71个单位下派干部1278人参与结对帮扶工作,投资1120万元大力开展项目扶贫,种植桃树800亩、中药材大通草322亩,养殖肉牛249头,修建村级公路13条。

同时,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加快都匀一中新校区、匀东中学扩建项目和湖南师范大学湘才国际学校、都匀一中华宸国际学校建设。加强医疗保障工作,完善新农合补偿方案,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参合率保持在97%以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机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6‰以内。

2015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州、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4.6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9倍,年均增长42.6%;规模工业总产值25.4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3.5倍,年均增长34.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6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1.6倍,年均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82元,比“十一五”末增收5391元,增长114.9%。(作者单位:都匀经济开发区新闻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哈文丽)

作者:韦彩黎

第3篇:打造宜居宜业创新新区释放湘江新区创业热潮

9月12日,2016“创响中国”巡回接力长沙站活动在湖南湘江新区举行,长沙接过“创响中国”旗帜。目前,《湖南湘江新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关于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也正在制定中。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虢正贵表示:“要让新区创新创业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功能进一步拓展,影响进一步扩大。”

结合“创响中国”活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新闻调研小分队,对国家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湖南长沙湘江新区进行了采访调研。小分队通过走访园区、企业,和相关领导和专家座谈,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湘江新区创业热潮涌动,效果明显。

80后的蔡娜是长沙市岳麓科技产业园内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总经理。她曾赴日本留学,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就业,拥有不菲的年薪。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在湖南湘江新区创业。蔡娜的选择只是湖南湘江新区“创新创业”热潮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湖南湘江新区成为全国首批28个创新示范基地之一。日前发布的《湖南省青年创业分析报告》指出,长株潭地区成为湖南省创业主力军青年群体的主战场,近20万名青年创业者云集于此。

创业环境与城市宜居的双重因素决定了人才的去留。湖南湘江新区生态环境优良,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各占三分之一,擁有山清水秀的生产生活环境。湖南湘江新区地处4大国家级城市群均可乘高铁3小时通达的几何中心,京广、沪昆、渝厦高铁大动脉在这里汇聚。更为重要的是,湖南湘江新区集聚了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明显。

湖南湘江新区这些宜居宜业的优势,使得全国各地“创客”纷至沓来,市场主体快速增加。

为留住高端人才,湖南湘江新区发挥一切优势主动对接高校,为高校科研资源就地转化提供便利的服务。尤其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区内企业与100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60多所高校在新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基地,建立了移动互联网、工程机械、集成电路等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20多个。

在岳麓山大学城科技园,“麓客众创”和“创客学院”等平台为周边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指导的创客培训、创客沙龙,一批批企业在这里成长。

“你来创业,我搭平台。”湖南湘江新区搭建了一批高品质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企业从孵化、运营再到上市提供“一条龙式”的贴心服务。目前,湖南湘江新区一共建立了32个创客空间,实际使用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随着58众创等双创空间和创客实验室发展探索,初步形成了“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创业苗圃+创业学院+创业媒体”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生态圈,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对企业而言,资源是“气”,资本是“血”,众创“孵化器”有效保障了企业“气血”通畅,让企业稳步成长。同时,随着双创模式与国际合作同步跟进完善,由腾讯、微软、阿里等企业创办的双创空间,为湖南湘江新区创业者提供具备行业领先优势的技术资源、导师资源、资金资源和市场资源。

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一切要素的融合,不可避免地会碰上“摩擦”,政策就是运行中的润滑剂,让一切要素充分融合。去年以来,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新政策陆续在湖南湘江新区落地,行政审批效能大幅提升,投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为了保障创新要素的充分发挥,湖南湘江新区一方面加大融资创新力度,运用“投贷结合”、“债贷结合”等多种工具,形成“小基金+大信贷”的模式,确保了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设立城市发展基金,成功与国开行签约了570亿元融资战略协议,与浦发银行等20多家银行机构和麓谷创投等30多家投资机构建立合作,构建了多层次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张振

第4篇:着力旧城改造打造宜居宜业县城

着力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各位委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空前加强,县城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强,城市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县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社会和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旧城区街道狭窄、管线乱布、市政设施落后、建筑立面形象差等现象较为突出,新老城区城市面貌差别较大,不利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协调发展。为了促进县城加快发展,早日实现生态田园县城的建设目标,特提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品味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旧城区改造的重要性,增强旧城改造的紧迫感。县城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县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旧城区建设面积为5平方公里,占县城区面积的38%,居住人口约8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61%,商贸流通繁荣,人口密度大,历史人文景观集中,是展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窗口;但是,蓬溪历史悠久,旧城建设年代久远,建设随意性大,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文化无特色。加快旧城的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1改善城市面貌,对促进我县商贸流通、旅游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老城区改造方案。旧城改造是关呼百姓民声的大事,关系到城市的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城区市民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需要政府统筹兼顾,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指导,既符合城市品位又突出城市特色,并将蓬溪革命老区、孝子故里和中国书记法之乡的文化融入其中。

一是科学设置好基础设施。城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应与蓬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旧城改造时要合理设置集贸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好城市功能划分,规范管网体系,引导经营者进入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切实解决好目前的“入厕难、停车难、入市难”等民生问题。

二是避免重复建设。在城区道路黑化前,组织天然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城市污水处理、电信、广电、联通、长话通信、军事通信等网线公司根据现实和长远发展需要,自行组织资金按照统一要求,提前进行管网规范化改造,建设规范完善的管网体系,避免今后反复开挖、重复建设。

三是提升绿化档次。对城区宜绿地块的普查、登记、规划,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措施,搞好见缝

补绿、拆墙补绿工程。使城区绿化由单一化,变得多样化,做到乔、灌、花相搭配,色彩多样。对周边山头进行绿化提升,重点启动狮子山山体公园建设,既增加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加城市绿地,达到生态田园城市要求。

四是树立城市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城区建筑物立面风貌改造既要体现蓬溪中国书法之乡的文化底蕴,又要体现市民健康向上、惬意和谐的精神风貌。县医院旧址拆迁后,建议不在原址上规划住房和商业建筑,而是新建具有蓬溪红色革命老区和孝子故里文化主题公园,这样既兼顾了对宋代白塔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又使之与清代奎阁和赤城湖旅游景点相呼应。并在狮子山公园上规划复建“九宫十八庙”、“钟鼓楼”等历史文化建筑,增加城市文化内容。

(三)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在旧城改造中我们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依法实施,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信访有关问题,以此来确保旧城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搞好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实施。应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旧城改造的重要性,以及对城市品位提升、树立良好形象等方面的作用,要选好施工队伍,让居民明白短痛会给市民带来长久利益,搞好施工组织,实施分段施工,要尽量减少施工期对人流、车流的影响;要加强现场监管,加快建设监督,严格工程质量;要做好群众工作,做好维稳预案,

引导群众自觉支持工程建设,真正把旧城改造工程建设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第5篇:好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新城--我县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

好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新城

我县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

2007年,我县成功创建首届省级文明县城;2009年1月,我县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的光荣称号,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2010年10月,我县成功创建第二届省级文明县城。但是我县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今年,我县又瞄准创建第二届全国文明县城的目标,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刺。

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市政功能、加速公共绿化。昔日破旧的背街小巷建成了平坦路面、偏僻的卫生死角变成了绿地花坛、荒芜的田地修起了休闲公园„„县城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夜幕降临,在广场,在公园,树影婆娑,乐音悠扬,市民们或漫步、或健身、或闲坐、或跳舞,充满了和谐、欢乐的气氛。

蓝天、绿地,欢歌、笑语,好一幅风景秀丽的现代文明新城美图。 文明指数不断提升 让文明成为常态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全市“综合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县都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全市第一和第二,为第二届省级文明县城的成功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县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与综合文明指数提升工作相结合,以成功创建首届省级文明县城和首届全国文明县城为起点,不断提高城市软实力。切实做到创建机构不撤销,领导班子不解散,工作力度不松劲,将提升城市文明,提高市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的进行到底。 县文明办先后制定了《**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县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文明县城建设十大提升行动》、《**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县城实施意见》等创建纲领性文件,明确重点抓好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公共交通管理服务、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方面的提升。同时,坚持调度会、联系会、模拟测评、督查通报、奖惩问责等工作制度,规范了公共安全组、城乡管理组、公共卫生组、文化服务组、窗口行业组、社区管理组、综合测评组的工作职责。

我县还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县城作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针对文明县城创建的难点热点问题,组建了由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区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文明创建督查队。督查队一方面对县城区域的基础设施、街道管理、长途客运站、公厕、河道、菜市场等难点问题进行督查,强化了日常管理和问题管理,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另一方面合理运用督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情况实行黄牌、红牌督查制。

这些举措,使全县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从“突击”走向“长建”、从“迎检”走向“常态”,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到提升,为广大市民营造了更加优美、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环境综合治理 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0年3月,以“美化环境、优化秩序、志愿者服务在行动”为主题的“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全县范围正式启动。1000余名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教师、学生、社区老人志愿者纷纷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农村、景区,进行志愿活动,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

5月,县文明办向全县中小学生发出“除陋习、树新风——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倡议书,倡议全县中小学生和老师同学手牵手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践行文明行为,和社区的叔叔阿姨手牵手弘扬传统美德,争做“社区文明的小使者”。

11月,县文明办以“爱我鹃城,保护环境”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了**城乡环境中和治理“一带六”知识竞答,鼓励每个学生争做“文明劝导员”、“义务小交警”和“环境卫士”,督促家长和亲友讲卫生、讲文明、爱护环境,珍爱生命,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目的。

„„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将文明县城创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在创建工作中,我县坚持标本兼治,从突击转入攻坚,从攻坚转入常态,形成严格规范、有章可循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从2009年起,我县成立综合测评组,对14个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测评。按照“建管分开、市场运作”的思路,科学确定县、镇、街道(社区)三级管理职责,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100万元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奖代补工作经费,每季度根据市、县两级对各镇测评成绩的好坏实行奖惩。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我县都名列全市城乡环境治理综合测评二圈层总成绩第一名。

全民参与 让文明之风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既是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参与者,更是创建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只有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中来,我们的创建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既为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凝聚了创建动力,更成为全县扬起文明风帆的重要推力。

我县紧紧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结合。在全县各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了“星级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各创建窗口以学习培训、业务竞赛、轮岗锻炼等形式进行了岗位大练兵,不断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对窗口的便民设施、环境秩序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服务创新等16项指标进行考核,着力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政意识,不断提升各级服务窗口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运用各种宣传平台,加大对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2010年6月,40名社区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在郫筒镇9大社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大力宣传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七进”、“三乱”、扬尘治理等相关知识,极大提到了市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同时,我县还大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海选群众认可度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候选人,评选出10名“道德模范·**好人”,并组织“道德模范·**好人”巡回演讲报告会,礼遇道德模范,在社会上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今年4月,我县优秀共产党员税成康同志荣获 “中国好人·敬业奉献好人”光荣称号。

在整个创建中,我县制作宣传广告1万余平方米,各类宣传生活用品20万余件,印发宣传资料60万余份,大型宣传展板600余个;协调移动公司向全县市民发送宣传短信120余万条;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让“文明县城,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县形成了“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城乡统筹 让文明创建全域推进

“全域**、共建共享”,文明创建,不仅仅要将文明之风吹遍城镇,而且还要覆盖到最广大的农村。我县将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与城乡统筹相结合,促进文明创建工作全域推进,实现了基本要求。

我县牵手62家省市级文明单位与14个镇、48个村结对共建,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重点,以帮助共建村破除陈规陋习,破除邪教和封建迷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为内容,开展共建文明镇村活动。

同时还积极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革除生活陋习。举办“社区论坛”,引导群众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我县还建成了联网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务服务中心,14个镇全部建了便民服务中心,201个村(社区)建立了全程代理服务点。37个县级职能部门在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增强了政务服务实效,形成了创建工作为民、便民、惠民的良好环境。还不断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民主机制达标建设,建成9个镇级农业标准化综合服务站和51个村民活动中心。 文明交通 让市民安全出行

2010年4月,县文明办邀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在郫筒镇个社区举办文明交通劝导员培训班,从交通安全知识、不文明行为、劝导技巧等方面对对郫筒镇的500余名文明交通劝导员进行了培训。培训结束后还组织文明交通劝导员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协助公安交通民警劝导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依法依规文明通行。

这是我县创新方式,将文明县城创建与文明交通计划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文明县城创建主体——市民的文明素质。

同时,我县还积极创新交通管理模式,对北街实行单向行驶。由于车流量的迅猛增加,城区道路交通流量已趋于饱和,城区几条主干道尤为拥挤,特别是北大街道路通行条件已全面不能满足现有交通流量。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城区路段特别是北街二段交通长期拥堵现状,县公安局从2010年4月13日期每日8:30-18:30,对北街二段实施“由南向北”单向交通组织措施,有效缓解了北街交通压力。

交警还对城区主要路段的机动车和人力三轮车乱停乱放、酒后驾驶、客运车辆超员等不文明现象加大了整治力度,积极营造一个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在郫筒镇东西大街交通站台,县文明办还组织志愿者常年开展“我排队、我礼让、我快乐”文明排队上车劝导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广大市民的交通意识明显增强。

志愿服务 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

走在鹃城街头,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看到这群美丽的身影,他们或身着白衣,或头戴红帽,在老年人需要搀扶过街的时候,当你找不到路的时候,当你随地吐口痰的时候,„„反正在你最需要帮助,或者做出不文明行文的时候,他们总会及时出现在你的身边,帮助你,或者及时纠正你的不好行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志愿者”。

我县将文明县城创建与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以志愿服务带动文明县城创建的深入开展。

2009年底,我县成立了**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两年来,我县新建志愿者队伍18支,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达30000余名,开展了志愿者培训会10余场,深入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劝导、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上百次。建立了40个社区志愿服务站,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各类登记册,建立起社区“一对一”关爱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服务台帐和志愿服务的联络点,形成了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的良好氛围。同时,我县还不断培育壮大社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长期活跃在社区、学校、敬老院、镇乡等场所,带领群众开展健康的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此外,还围绕蜀都国际风筝艺术节、望丛古蜀文化节、世界蜀商恳亲大会、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世界红十字日、公民道德宣传月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会议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0年底,宝生街社区和北内街社区的志愿服务站被评为市级标准化社区志愿服务站。

随着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全县城乡面貌得到不断改善,鹃城宜居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今,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吸引我们的不仅有自然和文化的魅力,更加动人心扉的是那空气中弥漫的浓郁芬芳的文明气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朵鲜艳的文明之花正在盛开,绽放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第6篇:创建宜居宜业新家园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精神之花,卫生是人类健康的基本需求,园林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风气,创建一个卫生的生存环境,构造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升城市品位的呼声也越来越响。因此,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努力把龙南县建成独具魅力的赣南次中心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开展“三城同创”,就是要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文明有序、整洁靓丽、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生长在龙南,生活在龙南,龙南是我们幸福的家园。我们人人都是创建的主体,个个是创建的先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创建一个文明卫生园林的城市而努力。

一、开展“三城同创”工作的背景

1.城市园林绿化缺乏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统一机制。我县在搬迁建设中,一直都是先搬迁,然后插空绿化,整个城市园林绿化缺少合理的规划性,绿地分布不均衡,老旧城区、中心城区、商业区等绿地不足,与市民的要求仍然差距较大有的街道根本没有考虑绿化,没有留出绿化空区,如人民大道路段、商业街几条居民小区街道。流动板车、流动菜担占道兜售屡见不鲜,自行车、摩托车修理、看相算命占道经营问题严重,特别是城区各类市场的进出口和周边路段到处是占道经营的摊贩,市场秩序仍然较为混乱。缺乏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养护管理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与指导、服务,整个园林管理工作呈现的是:管理不到位,专业人员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2.卫生城市建设管理手段有待创新。近两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

城区卫生管理不是很满意,乱倒垃圾仍然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和市民不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投放垃圾,一些门店垃圾桶仍然没有配齐,市民素质还参差不齐,乱泼污水、乱吐痰液、乱扔废弃物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3.市民素质提升需要强化教育引导。市民素质提升的宣传方式单一化,教育引导方式要多样化。人们谈起文明城市创建时,经常说到的就是市民素质低下,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应该说低素质的市民是极少数,关键是市民文明素质的教育引导力度极为不够,真正深入到每家每户、深入人心的教育活动极为不够。三城同创工作、城市文明宣传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乱堆乱占、乱搭乱建、乱停乱靠等现象屡禁不止,占道经营、交通不畅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与“三城”创建工作的标准格格不入,不但影响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还成为城市品位提升的最大障碍,有损龙南的整体形象。因此,开展“三城同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关于“三城”创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带领下,城市建设和规范管理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龙翔大道、龙翔广场、体育公园等建成以后,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县容县貌和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人口不断集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县“三城同创”工作处于2011年的第二阶段(对照标准,组织实施阶段),对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县城的标准,我们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一)积极落实四大工作

1.做好文明综合整治工作。要本着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以净化、美化为目标,下大力解决好县城主要街道、广场以及繁华地段车辆乱停乱放、摊点乱摆乱设、广告乱贴乱画、垃圾乱倒乱丢等问

题,进一步改善县城脏、乱、差现象,力求做到县城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清洁,下水道无垃圾堵塞现象,废物箱和垃圾收容器配置齐全,沿街没有临时、违章、破旧建筑物,街牌、站牌、广告牌匾等各种标志性设施规范统一,主要街道两侧整洁美观。特别是对于蔬菜、水果等露天摊点,要统一划区经营,集中管理;客运、出租等车辆要按照设定的停车场点进行统一停放;主要街道餐饮摊点实行限时经营,规范管理。

2.做好公共卫生和行业卫生整治工作。要按照《国家卫生县城建设标准》,下大力抓好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医疗卫生机构、农贸市场、餐饮场所、旅店、美发美容以及超市等公共场所的行业卫生整治整顿工作,确保公共场所卫生达标。对于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其它公共场所、农贸市场周边的小吃摊位,要坚决予以取缔。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做好县城园林绿化的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级园林县城绿化标准要求,坚持增加绿量,突出特色,创建精品的原则,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要突出重点抓好105国道、滨江大道、金水大道、县城住宅小区、周边企业的绿化,滨江广场、龙翔广场等休闲娱乐公园绿化建设。同时,要继续推进拆迁还绿、拆违还绿、拆围透绿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等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彻底改善县城生态环境。

4.做好其它基础设施配套工作。要围绕市场、交通、环卫等,下大力搞好县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提高县城服务功能。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通过建设集贸市场、便民市场、街道市场,规范市场管理,逐步取缔“马路市场”。要积极搞好停车场、交通站点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交通运行管理秩序。要加快环卫设施的更新

配套,积极推进县城垃圾处理厂和公厕建设,确保环卫设施符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各项标准要求。

(二)紧抓市民素质提升工作

市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创建能否成功的关键。 提高市民素质,是“三城同创”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要常抓不懈,毫不放松。建议要以提升市民整体素质为抓手,努力提升县城文明档次。

1.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增强教育的广泛性、实效性,一是各教育部门把市民素质教育纳入幼儿教育,小学、中学教育范畴。以文明素质课,礼貌用语和市民文明行为守则课等形式以强化文明素质重要性认识;二是请专家、教授编写适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学习的教育手册,规定其学习时间,强化其文明市民素质;三加大对文明市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广泛、持久的宣传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先进作法。同时也要以法制教育为重点,普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市民法制意识、道德责任,依法办事、依法诉求、依法维权,塑造民主法治的良好形象。

2.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三城同创”的过程对每个公民来说,既是思想上的净化,又是行为上的洗礼。广大市民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纠正不文明行为。大力度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市民”、“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示范街”、“文明单位”等评选活动,通过评比引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文明市民,共创文明县城。。

3.树立文明典型,弘扬文明先锋。要培育和挖掘各行各业的文明典型、文明标兵,开辟多种宣传渠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学习典型活动,弘扬文明

先锋。大力宣传在“三城同创”中涌现的典型先进事迹,通过多种形式对典型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学有榜样,做有行动。

三、实施“三城同创”的保障措施

实施“三城同创”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发展又涉及社会发展,既涉及政治建设又涉及文化建设,既涉及政府能力又涉及市民素质,既涉及经济社会又涉及自然生态,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全县上下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扎实推进,确保“三城同创”目标的如期实现。

1.深入宣传,广泛发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要继续大力实施“三城同创”和文明礼仪知识“四进”活动(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村组),组织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结对创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创建工作需要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有效调动全县人民的积极性。要利用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创建目标和任务,及时向广大人民群众通报进展情况。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市民增强环保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意识,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2. 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三城同创”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得力人员,由一把手牵头成立专门机构,按照各自职责任务要求,做好创建工作,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在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亲自参与,抓紧抓实,确保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办公室要担当起参谋、组织、指导、协调、督导、考核等职责,确保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力量。城建、环保、林业、卫生、工商、城管等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管理,确实加大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

社会不文明行为等现象的执法力度,增强广大居民维护城市环境和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3.加强领导,积极落实。为确保“三城同创”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县已经专门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任第二副总指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常务副总指挥,县城建、卫生、林业、环保、城管、公安、法院、检察院、工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城同创”总指挥部,组织、领导、协调全县“三城同创”工作。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宣传创建工作组、文明城市创建组、卫生城市创建组、园林城市创建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组、优良秩序创建组、诚信环境创建组、文明社区建设组、经费保障组、工作效能监察组、创建工作视察督导组等“一办十一组”,具体负责日常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推进。

开展“三城同创”工作,是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惠及百姓、顺应时代潮流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我们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团结一致,为早日实现“三城同创”目标,为打造“经济发展强县、宜居宜业新县、文化旅游大县,和谐平安名县”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1.“三城同创”活动调查问卷

附件2.“三城同创”调查报告

第7篇: 发展滨江特色文化 扮靓宜居宜业北塔

——北塔区文化建设定位和发展的思考 北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何同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市相继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把文化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文化建设从服务经济发展的“配角”走向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在新一轮以文化发展为核心的竞争中,北塔区如何抢抓机遇,后发先至,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好文化发展定位,选准一条彰显北塔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立足北塔实际,纵观全国全省全市文化发展大环境,发展滨江特色文化,是推动北塔文化发展的不错选择。

一、北塔滨江文化的定位之道

“滨江文化”是滨水城市对文化发展的独特选择。环顾全国,上海黄埔新区提出了黄浦江滨江文化概念,安徽芜湖适应文化发展潮流,及时将其“镜湖文化”省级为长江滨江文化,重庆更是抱团嘉陵江流经的六个城区提出了“嘉陵江滨江文化”,而省内倚靠湘、资、沅、醴四水和洞庭湖提出的滨江、滨湖文化概念也层出不穷。相较于上述城市,北塔区既有滨水而居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也有滨江文化发展的原始积淀,更有打造“宜居宜业滨江新城”城市发展战略的支撑,发展滨江文化得天时,得地利,也有人和。

1、北塔是特色鲜明的临江之城。北塔区三面临水,全区54个行政村,半数以上依靠资江。广大群众生产运输也绕不开滚滚江水,目前,全区有跨江大桥三座,渡口4座,全区生产的工农业产品输出几乎全是通过桥梁和渡口。北塔区沿江村民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靠水吃水,网箱养鱼、撑船摆渡、打渔等产业在沿江各村蓬勃发展,甚至还有小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内陆渔民。

2、北塔文化底蕴与资江结缘。探析北塔的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江是助推文化发展的核心。宝庆八景中的神滩晚渡记录的是我区神滩渡口的夕照美景。矗立400年的北塔是北塔文化的标志,而其建立的初衷是镇住资江水患,保一方平安。北塔先民在与资江的厮磨中,用歌声表达对资江的感谢,形成了“资江号子”、“放排歌”等以资江为内容的地方山歌,形成了划龙舟、拜河神等传统习俗,田江乡部分沿河村甚至修建了专门供奉龙舟的 “龙舟屋”。

3、北塔发展需要滨江文化支撑。北塔的发展特显着浓厚的江河之色,临水而建的资江防洪堤在不断延长,沿防洪堤一字摆开的城市建筑正在一幢幢长高,一座滨江现代新城正在脱颖而出。而如何文化的“短板”不能及时赶上来,没有文化支撑,城市的建设难以跳出高楼大厦、水泥森林的呆板形象,比如,一座房子没有装修那只是一个了无生趣的水泥空间,有了富含文化的装修就成了修身养性的诗意居所。一个社区没有文化凝聚只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有了文化才是一个文明和谐的“家”。

二、北塔滨江文化的发展之路

1、提炼北塔精神,铸就北塔之魂。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精神最求的内核,是地域文化的精华浓缩,体现着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质。近年来,各地都在开展城市精神提炼活动,比如“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既体现了北京做为政治中心的庄严,又展示了现代北京的开放。深圳用“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展示经济特区的价值取向。 “北塔的滨江文化要入脑入心,提炼“北塔精神”尤为重要。北塔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路网拓城,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并经实践证明是符合北塔发展的、受人民认可和支持的长期战略,在干部中形成了“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扎实刻苦,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成为北塔干部形象的标识,北塔区人民群众“强烈的求富意识,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成为北塔人的脊梁。这些为“北塔精神”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我们要利用“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的良好时机,广泛收集民意、征集意见,通过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整理形成“北塔精神”,并将其融入到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经济实践等社会各个层面,着力用城市精神树立对外形象,统一干群思想,传播价值观念。

2、发展文化民生,推进文化惠民。要把文化提升到民生高度,推进文化生活覆盖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要着力完善文化设施。近年来,北塔区聚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修建了蔡锷大型文化广场、江北休闲广场、资江风光带等大型公共文化场所6处;建成设施齐全的乡办文化站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农家书屋 29个,全区新增标准健身器材10套,各级文化站点图书总量超过6万册。但北塔没有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设施呈现地域散、规模小、档次低的局面,要利用国家鼓励文化发展的有力措施,上争外引,解决这一难题。要扶持发展群众文化服务。我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蓬勃发展,全区范围内现有群众文化队伍43支,打造了“江北激情广场”、资新社区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品牌,我们要通过资金引导、技术支持、联合演出等方式,培养锻炼一批精品队伍,挖掘创作一批能够彰显北塔“滨江文化”的特色节目,彰显文化特色,提升群众文化服务能力。要推进文化产品多样化供给。坚持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双驱动,推进公益演出下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公益文化培训、主题广场文化活动等工程,出台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引导礼仪、演出、文化培训、民间艺术等产业发展,联手打造“文化社区”,力求每个社区在文化建设上达到有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群众文化广场、一名文体辅导员、一支文化义工分队、一个特色群众文化节目、一家技术服务公司的“六个一”目标。

3、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北塔区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特色,我们要用足这一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北塔生产的产品注入文化价值。依托湘窖酒业,做强酒文化产业。突出白酒文化塑造,重点加快“白酒文化博物馆”、世博湖南馆重建等文化工程建设,加强酿酒生态园文化景点规划,建立酒文化长廊、历史文化长廊等三条文化长廊和酒之源历史展示区、酒之艺展示区、滨江休闲文化区、土家楼观光游览区等四个主题片区,把湘窖酒城打造成湘中地区最大最具诗意的酒城,推进酒城从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向4A、5A级别跨越。依托东方新绿洲和桂花湾等大型生态项目,做响滨水宜居品牌。东方新绿洲和桂花湾都濒临资江,以绿色为切入点,综合开展度假酒店、高档地产开发、生态民居连片开发,我们要因势利导,突出“滨水宜居”理念,统一开展文化规划、包装宣传,全面展示“滨水宜居”的神韵,用生态、文化吸引目光、吸引投资,让“在北塔有个家”成为市民幸福的标志。依托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市委、市政府拟筹建占地3000亩的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选址位于北塔与新邵搭界处。该项目以君子道德文化为核心品牌,以广播影视为产业龙头,集君子道德文化研发、旅游、商贸、创意、教育、艺术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我们要加强项目建设的服务和对接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并配套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积极招商文化企业对北塔传统文化进行深层开发、入园开展,使君子文化产业园成为北塔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带动我区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网络服务、娱乐视听、现代物流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4、培育文化主体,打造“文化名片”。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滨江文化。立足北塔版图和文化资源分布,放眼二十年发展蓝图,规划布局“一带、一心、一核、二轴、五区”文化发展区,“一带”指依托资江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上至茶元头乡樟木村,下至田江乡响水村,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10公里滨江休闲带;“一心”指环蔡锷广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一核”指现代服务产业文化核,利用该区面江向林、水系环绕的地域特征,着重发展休闲商务、文化创意等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建设项目;“二轴”指魏源大道和蔡锷大道形成的城市发展轴;“五区”指围绕已建好或在拟建的七座大桥规划范围内带动发展的五个商住片区;打造北塔文化发展“路线图”。要加强本土文化“穿衣戴帽”,为已有的文化名片增色。我区目前较为被认可的文化名片有,以湘窖酒业催生的酒文化,以六十丹霞地貌、田江古渡等文化资源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文化,以“江北休闲广场”、“资新老年艺术团”为代表的社区文化。但这些名片还不够响亮,我们要立足当前,加强策划一批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一批骨干企业,抬升现有文化名片的含金量,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优势“文化品牌”。要培养本土文化价值观,推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也可以做成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我区的夜宵文化、歌厅文化都是立足消费市场而发展壮大,成为北塔文化的一个符号。我区外来移民多,文化背景不同,在挖掘打造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开展本土文化价值观教育,向群众展示本土文化的亮点和特点,提升“滨江文化”吸引力,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刺激文化消费。同时,要把文化消费和市场结合起来,鼓励群众从事文化经营,让群众既从文化消费者中获得精神享受,也从文化产品经营中获得经济利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文化脱贫、文化致富之路。

第8篇: 关于凤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思考

凤凰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是凤凰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凤凰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必经途径。为此,我专题研究凤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课题,并有提出了针对性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凤凰县县城区现状

近年来,凤凰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着力推进古城保护、旧城提质和新城开发,实施了g209绕城线、城北旅游专用通道、城北连接线等新区路网竣工通车,红旗大道、大众路、王家寨大道、边寨路、镇竿大道等新区路网建设,城区骨架拉大到20平方公里。实施了森林公安业务用房、档案馆、法院审判庭、县委党校搬迁、公安技术业务用房、职业中专、南华中学等政府主导投资项目,推进了国际现代城、鸿景铭苑、凤凰世纪城、凤凰星城、红旗旗小区、美食城步行街等新区地产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县城发展空间,提升了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城区路面“白改黑”及人行道改造、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加快实施 。

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有一些小区(沃福花园),物业管理混乱,小区垃圾城堆,居民怨声载道。沱江河上游两岸房屋建设参差不齐,影响城市整体景区,站在堤溪桥上观看沱江河面,一点也不让人赏心悦目。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体制不顺、责任不明、措施不力的原因,也有人员素质的问题。

(二)城市文化展示不够。凤凰古城始建于唐朝,有近10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汉、苗、土家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歌舞、服饰、婚嫁等民族民俗文化,诞生了文学巨匠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名人艺人。凤凰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城市,虽然有很多人物历史文化,但在文化挖掘展示方面落后于云南和贵州等地区,文化资源尚未真正转化为主要的旅游产品,难于成为游客来凤凰观光休闲度假的核心吸引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程度有待提升。实际上,凤凰县的少数民族主要以苗族为主,苗族有着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跟汉语、英语等主流语言不能相互融通,游客比较难以难参与进来,领略不到苗族文化的深髓。跟其它旅游城市相比,我县的各交通要道和重点区域没有大型公共的标志性建筑,没有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符号,特别是一些景区景点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也不够大气,游客很难体验到凤凰文化的薄大精深。

三、加强县城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当前凤凰正在开展旅游创“5a”工作,要进一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力争把凤凰城区建成现代化的滨江山水宜居旅游城市,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一)要突出高起点规划。凤凰城区沱江两岸区位条件优越,自然景观秀丽,中心城区依山傍水,具有建成现代化滨江山水宜居旅游城市的优越条件。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以战略思维、精品意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分区,科学确定城市风格,充分体现现代特色、生态理念和滨江风貌。要突出“山水园林城市”这一定位,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园林街道、花园式小区,改善沱江两岸自然生态环境,开辟活跃的公共岸线,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空间,提高城区的可达性和亲水性。通过整体设计,使建筑物、绿化和公共空间有机协调,保持青山永秀、绿水常清、人景协调发展的新常态,将沱江两岸建成凤凰县城建设的新亮点,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宜人的人居环境,使凤凰城区发展更具实力。

(二)要突出高标准建设。根休闲旅游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布局,全力推进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快进慢出”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全覆盖,优化公交线路,全面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高标准推进沱江上下旅游整体开发、青山抱古城、南华山整体开发、金水寨凤凰传奇、城北五星级酒店群、古城保护设施、商业街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区空间。加快发展餐饮、娱乐等与高端旅游相配套的服务性产业,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凤凰城区新业态。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大主干道和大街小巷清扫保洁力度。完善燃气供应设施、通信设施、污水设施建设,规范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改善城市风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使凤凰城市发展更具魅力。

(三)要突出文化元素。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以广告宣传、街道命名、公园建设、商业冠名等方式,将楚巫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苗族文化要素融合到县城建设中,扩大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借助博物馆、文化馆、演艺队、社会团体和各类民间文化精英的力量,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利用节庆、集会、比赛、竞赛、专业展示等方式,传播和弘扬一批特色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

第9篇:赣县精心打造宜居宜业休闲养生后花园

漫步县城,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贡江河畔绿树成荫,名人公园游人如织。夜幕降临,主次街道灯光璀璨,客家风韵的盏盏华灯下人们正悠闲的泡着绿茶,将县城点缀得温馨而靓丽……

赣县,一个宜居宜业的“赣州休闲养生后花园”正悄然崛起! 赣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先民南迁进入赣南的第一站,素有“客家摇篮”、“千里赣江第一县”的美誉,历史上文天祥、苏轼、曾几等历代名人志士曾在此驻足吟诗,留下千古佳话。近年来,宜居生态幸福赣县建设涅槃重生,赣州“宜居宜业休闲养生后花园”呼之欲出。

天造地设的山水资源,赣县以“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著称,具备打造宜居宜业休闲养生后花园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禀赋。赣县紧紧围绕“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的城市定位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依托贡江、赣水环抱,背靠青山的独特风水地理格局,精心打造“以山为屏、以水为镜、城在林中、山水共融”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近年来,赣县融合历史文化,通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理念,精心打造了一批城市精品项目。记者看到,赣南客家名人公园,顺贡水而自然生成,蜿蜒十余里,中有一祖四园两堂一阁一第一址(开山基祖,宗师园、名宦园、将军园、乡贤园、状元园,将军堂、进士堂,文昌阁,左寺丞第,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旧址)。江边古木参天,榕树成林,坡岸自然曲

折,园路蜿蜒逶迤 ,花木婀娜多姿,四季绿意盎然,环境怡然清新,客家名人雕塑栩栩如生,特别是花开时节,十里樱花烂漫,形成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座落于贡江河畔4A级客家文化城景区,一排排典型客家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千年古木,纤纤杨柳点缀其中,把客家建筑文化的神韵和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景观园林融为一体,彰显出客家文化的独特韵味。既承袭了厚重的历史文明,又体现了自然美景与都市繁华的和谐交融,使古县新城焕发出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朝气。

工业园区中,按照功能混合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的新区来打造,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打造了有色金属、食品、建材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同时完善园区商贸、餐饮、休闲、医疗、学校、银行、公租房、廉租房、社区中心等配套设施,改善了园区环境,使务工人员足不出园即可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有效地解决了园区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的问题,真正成为了“宜居宜业”的园区。

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赣县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过程中,着力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新规划建设了赣县中学北校区、城关三小、四小、五小、职区园区、文体中心、第二人民医院、梅林卫生院、福利中心、环卫总站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一大批舒适便捷的城市静态交通工程道路建设也相继竣工。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赣县正在以每年10万平米以上的规模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建设,通过保障房的建设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让更多的引进人才和打工工人留得住、有发展。

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聚集了人气,很多外乡人选择在赣县投资置业,城区面积每年以2平方公里以上的规模扩张,白鹭湾、滨江花城、贡庭文苑、美林苑……等高楼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文体中心、永安南城购物中心、商务大厦、名嘉广场、银河国际酒店、凯华国际酒店等现代服务设施竞相绽放,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功能更加完善,一座特色鲜明、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客家新城正在贡江河畔崛起,成为了长珠闽竞相投资的热土。

上一篇:高考英语观点作文下一篇:祝考试成功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