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李清照武陵春

2022-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赏析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鉴赏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第2篇:武陵春 李清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

武陵春 李清照 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阅读练习二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 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阅读练习三: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答:又多又重。(2分)3.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物是人非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阅读练习四: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作者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鉴赏】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

第3篇: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3篇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1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练习一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阅读练习二

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

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阅读练习三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阅读练习四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答:又多又重。(2分)

3.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物是人非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阅读练习五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作者简介

【】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鉴赏

【】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2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第7题。(6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7.(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7.(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

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答对一点即可)

(3)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一点1分)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3

【原文】: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训练】:

1.请说说下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2.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5.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6.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7.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8.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9.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10.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11.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12.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参考答案】

1.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2.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5.倦梳头,泪先流;(2分)

6.又多又重。(2分)

7.物是人非

8.C

9.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10.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11.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12.“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第4篇:将诗歌进行到底——李清照词赏析

课堂实录

将诗歌进行到底

执教 阿夫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有许多外校的老师来听课,临时安排了一节课。上午已经有一个同学演讲了,明天轮到谁?能不能提到今天来一个即兴演讲?

生1(孙海林):(站起来,准备走上讲台,但因听课的人太多无法出来,老师说“你就站在座位上演讲吧”!他想了一下后)我就以我桌上的名言“没有人会挫败你的心情,只有你自己放弃坚持的可能”来演讲吧……

师:孙海林能在这么多人的面前灵机一动发表即兴演讲真不容易,美国总统也不过如此嘛!我觉得他的演讲用一句广告词归纳很合适,那就是“爱拼就会赢,敢唱就会红”!(笑)不过他好像稍微有点紧张,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我们来听一首歌吧。(老师开始操作音响,然而不巧的是功放机恰恰在这时坏了,于是老师说)还是我来唱吧(稍停):“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随着歌声同学们的掌声有节奏的响起,甚至听课的老师也在唱完后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老师:同学们猜猜看今天我们上什么课(课前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有意如此!)

生2:韩寒!(前段时间我们刚研究了韩寒)

生3:《读<伊索寓言>》!(刚上完《为了忘却的记念》)

生4:李清照!(大概唱了李清照的歌吧!)

老师:真聪明,听歌可不是免费的,我们今天研究李清照的词!(出示课件标题《将诗歌进行到底——李清照词赏析》)

师:同学们说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

众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5:使人想起“将爱情进行到底”!(笑)

生6:与课上的内容很切合!

生7:使用了主标题和副标题!

师:对,“我忍不住要停下来表扬一下自己”(“新东方”徐小平语)取了一个这么好的标题,这表达了我要将同学们引上爱诗、读诗、进而写诗甚至做诗人的阳光大道的决心和企图!(笑)

但是,我说这个题目有问题你相信吗?(同学们愕然!)因为它是一个病句!(大大的惊愕!)“进行”是不及物动词,尽管用一个“将”字把“诗歌(或爱情)”提前,但一复位就“原形毕露”,我们能说“进行课桌”吗?我们所以没有发现是因为它的流行,其实流行的东西存在许多的错误,比如“痛并快乐着”就是一种不合常规的说法。我说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养成“思考一切”(马克思语)的习惯。不过我们今天还是将错就错借用一下吧!

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鲁迅先生说原始社会的劳动号子“杭育杭育”就是诗歌的发源,可见诗歌的源远流长。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不爱诗就是文学趣味低下”,“因为一切文学的东西都必须有诗的气质”。几年来诗歌的教学也越来越引起语文界的关注,去年的《语文学习》有一期的封面赫然印着“呼唤诗性的回归”,高考诗歌鉴赏的分量越来越重,也取消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提法,有人甚至认为高考只须考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幅对子即可。

我为什么要用李清照的词作为这节课的内容呢?因为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大家对李清照的词比较感兴趣,而且李清照的词通俗易懂,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引子进行一点研究吧。

下面我说说鉴赏诗歌的一些要领:一是要注重朗读,最好能成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是要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诗歌是跳跃性的。否则理解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个痴呆病患者在床前发呆(笑)!三是要敢于见仁见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锻炼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能力。好,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李清照?

生8:她是个女的!(笑)

生9:她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师:连婉约派都知道,不简单!

生10:她的丈夫叫赵明诚,是一个金石收藏家。

师:嘿,都知道她老公是谁,看来李清照是一个大明星啦!(笑)

生11:她的生活很挫折!

师:怎么个挫折法?

生12:不是很清楚。

师:好,下面我们看看她的介绍。(出示幻灯片)(着重李清照生活的前后期的不同)

师:那么你们对词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词有几个“小名”?

生13:词由词牌、上阕、下阕组成,它又叫长短句。

师:对,不过有的词未必有上下阕,比如小令。词还有曲子词、诗余(可见当时词的地位之低,柳永就曾经愤然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琴趣等,大家看幻灯片(词的知识)。

师:下面我们看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可能同学们更熟悉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有哪位同学愿意把那首词有表情的背诵给大家听?

生14(刘景):《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得真好!展现了李清照少年时候浪漫自在而又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你愿意继续读这一首《如梦令》吗?

生15(刘景):愿意!(稍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哪位同学来评一下她的朗读?

生16:我觉得还可以读慢点,“知否?知否?”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应”应该读“yīng”,不读“yìng”。

生17:我觉得应该读得伤感一些! 师:理由呢?

生17:因为古人一般借酒销愁,加上有一个“瘦”字,李清照有一首词,里面就有“人比黄花瘦”的句子。

师:那是李清照的《醉花阴》,原词是这样的(老师背):“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你认为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晚期作品啰?

生17:是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18(万海燕):我认为是她的早期作品!

师:为什么?

生18(万海燕):因为喝酒不一定就是销愁,人逢喜事的时候也可以喝酒庆祝!李清照早年就经常喝酒,这从她的另一首《如梦令》里一句“沉醉不知归路”可以看出来,再说这首词也表现了李清照的闲情,你瞧还有人不慌不忙给她卷帘,还有她对花草的关心也可以领悟到这一点。

师: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生18(万海燕):我想应该是她丈夫赵明诚吧!

师:瞧,“做女人真好”,还有丈夫来卷帘!(笑)那么你觉得“绿肥红瘦”的“绿”是草啰?

生18(万海燕):我想是吧!

师:加一个“吧”字似乎把握不大?有不同意见吗?

生19:我觉得卷帘的应该是她的佣人,不然她不会这么问,那个“绿”应该是叶子,这样才能与花相配。

师:我也同意你的看法,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生20:我觉得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说得多好,你是李清照的知音,你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21:我想是对春花的爱惜也就是对春天的爱惜吧!

师:我也基本上同意你的看法,谢谢!下面大家把这首词背出来行吗?(学生齐答:“行”!)你们说要几分钟?(两分钟!)好吧,就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开始!

(两分钟后)哪位同学来背诵一下!

生22:我来吧!(流利的背诵出来)

师:好!这首词大家一定能够很容易的背诵。我们还是看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吧!为了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亲自来朗诵给大家听,请大家倾听、感悟、评价,要求与上一首一样,“有疑则问”“有感则发”。(老师开始有表情的朗读:《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大家大胆的评一下我刚才读的效果!

生23:我觉得读得不错,读出了李清照当时的凄苦的心情,不过似乎过于夸大了这种情感,特别是最后两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种看法我估计有一定的代表性。昨天晚上我在家练习这几句的时候,我儿子马上就“呃儿”(做作呕状)了一下(笑)。不过我以为要表现李清照当时的那种情绪非得用这种语气不可,改天功放机修好了我把名家的朗诵放给大家听就会发现怎样的朗读才能取得表情达意的最好效果。

师:那么你们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呢?

生24(肖朋):肯定是晚期!

师:为什么?

生24(肖朋):你瞧,人都成黄花了,当然是晚期了!(笑)

师:有眼光,这首词确实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大家就这首词谈谈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生25:老师,上阕中“怎敌他晓来风急”应该是“晚来风急”,因为我在江苏省的课外读本《古诗文》中看到的是“晚”,再说哪有早上喝酒的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别的同学怎么看?(环视同学,看出基本上赞成该同学的观点)那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一点目前学术界确实存在两种意见,不过我基本上同意用“晓”的观点,因为这样更能表现出李清照一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情态,另外,其实古人还有一个早晨卯时喝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酒”。那么全词还有那些地方流露出作者这种感情?

生26:开头连用14个叠词的运用就是最明显的地方。这14个叠词写出了李清照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冷冷清清”是她的处境,“凄凄惨惨”是她的感觉,“戚戚”是她的伤心。

师:分析得很到位!你们觉得她“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生27:应该是从前的快乐美好的日子吧!

生28:和他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生29(杨翔):寻找一件宝物!(笑)

师:哦,这倒是一个新见解……

生29(杨翔):你们误解了,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李清照后期不断的在寻找赵明诚生前卖给波斯人的一件宝物,想把它们献给南宋王朝作抗金的费用,但最终没能如愿。

师:好,课外书读得多就是显得知识丰富,这个问题留待我们课后再去考证好吗?我觉得这首词主要还是希望能找到一点可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的东西。还有哪位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生18(万海燕):我觉得最后一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最好,它将全文的悲哀推向了高潮,你只要读到最后一句再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自然就会知道李清照的心境之悲哀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师:能够以读带悟是诗歌鉴赏的一条很效的途径。还有那些地方值得我们推敲学习?

生18(万海燕):我认为这首词在情景交融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严冬才过,初春刚至,北雁南飞,黄花堆积,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撩起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的伤感,所以只好借酒销愁,哪知“借酒销愁愁更愁”,再加上雨滴梧桐,更是催人落泪,仿佛是滴在李清照受伤的心上!

师:说得太好了,你简直就是一个小诗人,平时喜欢写一些诗吗?

生18(万海燕):是的,我觉得读诗和写诗都是一种享受,它可以尽情的抒发我的情感。只是有时觉得功底不够!

师:谢谢!你为我们作了一个示范,相信你以后经过自己的努力会在诗歌方面取得一点成绩!

生18(万海燕):谢谢老师!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借用刚才万海燕的话作为一个小结吧。接下去我想请同学们把两首词在艺术上作一个比较,从而进一步的走近李清照。哪位同学先来?

生30:我觉得这两首词代表了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的情感历程,对我们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很有好处。

生31:我觉得这两首词都体现了李清照词“语言清丽,朴素自然”的特点。

生32:我不是很喜欢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词风,我倒是更喜欢以苏轼为代表的“豪

放派”词风,因为那些词更能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豪情!

师:这正体现了欣赏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让我们就把这节课作为一个美丽的开端吧!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课后上我们学校的语文网参加讨论,我会把有关资料发到网上去,并希望大家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老师出示课后探讨题:○1.找出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对李清照词风的认识。○2.任选一首李清照的词写一篇鉴赏文字。○3.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或者将柳永的词与李清照的词进行类比阅读,感悟婉约词风的特色。——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但同学们似乎余兴未了!)

最后我们来轻松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把下面这首诗读一下?

生33:我来吧——“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

师:哪位同学来把这首诗倒过来读一下?

生34:我愿意——“散叶飞秋树,聚鹄戏清池。岸山浸水脉,峰石间云枝。”(同学们有一种新鲜感)

师:这叫“回文诗”,可见诗歌的趣味无穷,值得研究!好,就此打住,下课!

第5篇: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

牧:

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

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乌 江

1126年,女真贵族侵略者长驱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沦入敌手。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仅不思抵抗,反倒仓皇逃命、忍辱偷安。面对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满含着家仇国恨,诗人痛心疾首,吟出了这悲愤慷慨之歌。

李清照的词以白描见长,但在诗中却颇喜欢用事。她一向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才情过人。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她在诗中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抒发感触、寄托情怀。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诗人巧妙而灵活地借用了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应该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这是诗人久郁心中的激愤之辞,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达了这位山东女诗人、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短短两句,语虽浅近,却寓意深永,发人深省。八百余年来,始终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传诵不绝。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追昔抚今,感触万端,不禁想起那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来。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为刘邦击败。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项羽冲破重围,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眼看追兵将至,乌江亭长停船于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请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汉军追来,就无法渡过去了。”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当年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仍旧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责备我,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毅然自刎而亡。诗人说:直至如今,还让人想念项羽,敬佩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他生为人杰,死亦刚烈,宁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而当时的赵构集团面对金朝贵族统治者的入侵,却是贪生怕死、懦弱无能;先是仓皇南渡,逃窜于残山剩水之间,旋又在临安正式建立起南宋小朝廷,从此苟安江左一隅,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丝毫不以光复为念。两相对比,其品格、其灵魂之高下美丑,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吗?可见,诗人正是要借着对项羽英雄行为的崇敬、赞美,对高宗一伙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进行深刻的揭露、尖锐的嘲讽和无情的鞭笞!

李清照的诗才早已为当时的诗坛所器重,他父亲的好友张文潜在为其父写的墓志铭中便指出:“长女清照能诗文。”王灼《碧鸡漫志》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弁《风月堂诗话》也指出她“于诗尤工”。细读本篇,便可知这些评论都不是过誉之辞。诗虽短小,却立意高远,写得感情激越、慷慨动人;通篇貌似咏古,却是处处鉴今;运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来,寥寥四句,连用数典,毫无刀砍斧削之痕;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晓畅、一气呵成。我们读罢诗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慷慨高洁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领略到诗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靖康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把诗人推向了苦难的深渊。南渡以后,她连续遭到丈夫早逝、被诬通敌、战乱转徙中心爱的金石文物也荡然无存等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巨痛深哀之中。她以“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真是壮怀激烈,气贯长虹,堪称千古绝唱!

上一篇:2017同济大学考研科目下一篇:质检员个人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