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人才战略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路径依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篇1:

论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问题

摘 要: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广东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服务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诉求。但在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却存在定位不突出、体制机制缺少突破、行政部门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等问题。反思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遇到的若干问题,究其本质原因,是没有突出广东特色的定位问题,缺少大胆改革、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加快推动富有岭南文化内涵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关键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系构建;若干问题

作者简介:刘合群(1953-),男,湖北黄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王婷婷(1989-),女,四川广安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广东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广东职教强省的显著标志。名义上广东虽已是职教大省,处处“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却难尽如人意,存在着定位不突出的问题,没有凸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区域性特色;体制机制缺少突破的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反思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遇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突出广东特色的定位问题和缺少大胆改革,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文章结合广东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提高哲学意识,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尝试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渠道的多元衔接模式,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富有岭南文化内涵,能解决广东特色定位问题,体现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广东的职教改革一度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省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省,但离职业教育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形成。体系未形成,问题在于定位不突出、体制机制缺少突破、行政部门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广东的区域性特色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服务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诉求,也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影响广东区域性特色的彰显。主要表现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不明确,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还不够明确。现代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通过人才供需结构得以反映。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产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调整。因此,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重点是要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事实上,体系的构建能促进新型化城市的建设。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新型技能人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新型职业教育;新型职教需要新的职教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技能人才的人力支撑。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就在校企合作,而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行业对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主要是由于行业自身的认识观念上缺少内驱力,没有认识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源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另外,行业无法从职业教育活动中获得利益,缺少营利的内驱力。这是导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缺少体制机制的突破,影响体系构建的进程

体制机制缺乏大胆突破,是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和层次衔接的主要障碍,直接影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中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作为广东的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顶层设计要注重在目标上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在类型特征上有层次衔接的保障机制,在评价方面有个性化的类型评价体系。这样的顶层设计才有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体制机制不敢突破表现在计划经济模式的阴影依然存在。事实上,有计划的招生是可取的,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招生机制则是不可取的,因为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集中的招生制度,但高度集权的招生机制,灵活性不够,则会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虽然广东职业教育类的招生有单独招生、自主招生、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招生,职业院校招收专业硕士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招生形式都没有政府正式的行政指令,也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所以招生的改革力度不大,而且大多都无法落实和执行。因此,体制机制不敢突破的问题,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完善,尤其是技术本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衔接中的突出问题。

(三)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不能被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所割裂。而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行政部门之间相互既得利益产生冲突,影响了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政府的越位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归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应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但实际上却是相互独立分散的体系。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正是由于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各行政部门的既得利益有了冲突,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学历却不被社会公开认可,而教育部门管辖下的中高职教育虽然具备学历被社会公开认可的优势,却缺少技能考证的便利条件。

中国的行政管理是一种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部门管理职责和权限,形成了一定的部门既得利益,有时就会影响职教管理的科学性。譬如教育厅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在管理职业教育上的矛盾就是典型例子,谁都不愿意失去曾经有的管理领域。诸如此类的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问题,很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需要提高哲学意识,运用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念,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提高哲学意识。哲学讲究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要运用辩证的发展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因此,要在发扬、继承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阶段、形式和分布,既要注重纵向衔接也要考虑横向融通。

强调辩证的发展观念就是要按照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同时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各个方面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充分调动各个领域的积极性。从而确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正确方向。

(二)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推动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尚存,职业教育发展一直跟随着国家教育部的步伐,中规中矩,亦步亦趋,缺少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即高度集权的体制机制,阻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民主思路,从而使改革举措遭遇一定的阻力,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政府部门延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将学校举办权、教学管理权、教学评价权集于一身,不仅有很大的行政权力,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权力,混淆了政府与办学者的角色,加剧了教学领域的行政化[2]。另一方面,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总是要经过层层行政部门审核,最终还不一定能通过审批。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阴影,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引领,加快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的引领。“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和分布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3]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广东省政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虽然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还存在仅服从于简单的行政指令,缺少科学决策的引领。这种现象从社会学层面来看,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从文化学层面来看,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关系。简单的行政指令则只注重社会个体行为,没有注意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其次,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人是文化性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就是人化,在文化当中,处于核心层面的是人的存在,对文化的存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乃是人的生存方式。所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也就是说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主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丰富岭南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注重人的个体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不可或缺。

三、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为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好位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于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定位问题的明确,更有利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的广东精神。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此,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渗透在职业教育主体的言行举止中;渗透在职业教育内容等基本环节中,渗透在职业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把以岭南文化特征为指向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体现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构建以服务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行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序规范、协调发展,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实现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引领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藩篱。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平台来实现高端引领,使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成为一个可操作的教育实体,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正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端引领的重要举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4],进一步明确了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高端人才培养的机构标志,所以,可以考虑组建一个广东职教研究院,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为依托,以全省高职院校为基础,以培养专业硕士为目标,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标准,分散培养的模式。研究生成绩合格,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通过这个平台,起到高端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努力完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口培养制度,把高职院校从升不升本的怪圈中解脱出来,而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

(三)以多层次衔接的机制为基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其关键是要尝试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又一重要举措。当中包括探索建立从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如中高职衔接可以通过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招生试点范围,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的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的渠道。普职学历互认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互相沟通与学习。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可以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联系,学校可以以此为基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能力[5]。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全面推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四)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需要以自主招生、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等招生制度的改革为支撑,给学校以应有的自主招生权利,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更富有生命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由学校封闭式招生,创新为开放式招生;由以应届生为主,创新为应届生与往届生并重;由单一知识考试,创新为考试与注册相结合。例如技能高考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这种以技能考核为主,文化考核为辅的考试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它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的建立具有示范性意义。只要解决好生源问题,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才是以人为本,才有生机和活力。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大胆改革的突破意识。因而需要在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念基础上,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结合广东省的产业特点和文化传承,尊重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和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建立具有广东特色和亮点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25-28.

[2]欧阳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待去行政化[N].中国教育报,2011-03-24(4).

[3]欧阳河,等.职业教育体系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5-8.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644751.html.

[5]朱雪梅.中国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与发展趋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23-25.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作者:刘合群 王婷婷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篇2: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瓶颈与突破机制研究

摘 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人才战略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路径依赖。作为一项基于历史、顺应时代、期待突破、实现跨越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全面准确界定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基础上,深入把握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办学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不活、产教深度融合不足、中高职衔接不畅等方面的瓶颈,迫切需要从经费投入、教育治理、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等方面锐意进取,建构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约因素;突破机制

作者简介:蔡中兴(1981-),男,广东阳江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探索与职业核心能力;尹明柴(1981-),男,辽宁锦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编号:2017GZMZYB47),主持人:尹明柴;2016年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现代性视域下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编号:1201620663),主持人:尹明柴。

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各行各业对职业化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的升级,亟需职业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向,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立真正体现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可见,人才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向,围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主题如何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增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中高职衔接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在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尚无权威部门发布或被普遍认可的定义,然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诠释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走向。2002年8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首次提及,继而,围绕如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命题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2010年7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层面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建设定位仍然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2014年之后,在国家层面上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中,建设目标都指向于“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职业教育体系”。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明确其社会价值取向,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根本,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通过大力改革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中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市场化”转向,达到满足我国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目标。第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明确其改革目标导向,以建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需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职教与普教的衔接、协调发展,通过中高职顶层设计,制定一体化发展方案,推动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衔接、升学通道贯通、专业目录对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连贯衔接。第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明确其价值理性,以终身教育为核心理念,强调受教育者的终身成长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健全“综合素质+一技之长”、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和现代学徒制等考试招生办法,实现招生考试的多样化,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第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坚持开放性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办学主体上,还是从办学方针上,现代职业教育都应该彰显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能确保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实现多元合作,才能彰显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一体化、多元化、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逻辑语境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一般性,又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产业转型和技术发展现实的特殊性,是一个集时间(现代)、空间(本土)、属性(职教)和本质(育人)于一身的有机系统,这个有机系统是在政府主导、行业参与、企业合作、学校实施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合乎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又是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创新,具有时代性、独特性、系统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时代性。时代性不仅与时间有关,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必须与现代产业发展密切对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性是由中国产业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就体现在如何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具体来说,就是职业教育如何确保其所教育的社会成员保持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连续性、适应性、迁移性、前瞻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

其次,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体现。所谓“独特”,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职业教育的独特之处既在于与普通教育的对比中体现,也在于与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对比中展现。近年来,广东省高职毕业大学生就业率超过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与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3]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分不开的,让高职学生具备“综合素质+一技之长”就是职业教育办学层面的独特性和优势性。国外职业教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但在教育方向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的特殊性,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不断创新,探索建立与我国产业发展趋势、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走向保持统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最后,系统性。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属概念(上位概念)是教育体系,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必须具备系统性的特征,以表示其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的教育结构系统的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从系统论的维度深入探索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双向互动规律和微观层面自身内在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包括途径和方法等,使职业教育具有内部有序性和外部流动性,才能实现内外部要素的自由流动。从内部有序性来看,就是要建设一个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化办学道路;从外部流动性来看,就是要保持职业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机构之间的充分沟通、合作和交流,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社会资源在职业教育投入上的倾斜,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办学环境,走出一条社会化多主体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瓶颈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亟需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人才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成败直接相关。近年来,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包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先后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年)等政策,明确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针、时间表、路线图,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但是,現有约束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多重困境制约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绩效,其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不容忽视,不仅制约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个建成”伟大目标实现的进程。

(一)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职业教育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与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36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然而,全国只有1200所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仅占全国职业院校总量9%左右,意味着国家层面投入的优质资源相对过少,相比较而言,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985”、“211”院校动辄就上亿的投入力度,让职业学校办学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事实上,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办学成本的2.64倍,但在人才培养投入成本上却没能得到体现,普通高中生为2398元,中职生为2836元[4]。投入决定产出,我国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不足,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低位徘徊。同时,一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能力不足,导致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很难满足学生系统成才和多样化成才的发展需求,客观上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活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活是指现在的体制机制无法对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有效的促动作用。无疑,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机制来举办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走向,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设置人才培养类型,然而,围绕市场经济规律来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却并未形成,部门之间管理体制对接不畅,“行政化”干涉的影子却随处可见。比如,教育部和人社部都是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教育部为学生发放学历证书,人社部则为学生发放职业证书,从市场的有效性来看,两者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衔接,以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实际情形中,二者的职业教育资源管理基本上互不相通,导致职业教育资源处于分散的局面。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高职抑或是中职的教育管理权都属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非高等教育司,客观上将高职教育拒在高等教育门外,但是实际上应将其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畴,可见,职业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不足

职业教育是以“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为基本导向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核心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然而,从现实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多停留在形式和表层,操作层面上的相应机制却并未形成[5]。从校企合作来看,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职业院校非常热衷,但往往是“热脸”贴在企业的“冷屁股”上,这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关,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无论是学生抑或教师的企业实践都将影响其正常的运转,在相关利益驱动机制缺失的情形下,企业的积极性势必不高。从产教融合来看,当前我国有7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但如何把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集团教学科研的全过程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匹配、教学模式与人才发展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匹配、教学载体与职业环境对接、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匹配、教学成果与技术进步转化,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的改革探索还不够。

(四)中高职有效衔接存在问题

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力度和培养质量的现实性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我国中职高职有效衔接的现状来看,不容乐观。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高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重点,意味着中职教育倾向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而高职教育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提出更多要求,体现出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依存度不足、“各自为战”的境况[6]。其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主要表现在中高职在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制定、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的情况,尤其是在技能型课程的授课上,区别不明显,以致于一些中职学生进行高职阶段学习之后,发现实践教学的内容几乎和中职一样,有些实践课程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有特色,无法凸显层次性教育。最后,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中职学校往往采用“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半社会化”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当一些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之后难以适应高职的宽松环境,出现逃课、迟到、抵触管理等诸多问题。

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机制选择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技术性问题,但实质上都是体制性问题,体制问题影响全局。对此,必须从体制完善的视角出发,寻求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途径,不断形成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加大投入力度,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来看,包括德国、瑞士、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民心基础,即国家内部80%的民众都支持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无疑,德国制造源于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而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正确的政策和充足的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就具备三个双元支撑系统,包括两个法律支撑系统、两个服务支撑系统和两个管理与评价支撑系统,这些系统的建构,与政府层面上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息息相关,才形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世界模式”[7]。对此,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把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一环,将“初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中体现,在生源上坚持指令性政策和指导性政策相结合,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投入力度,形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生均拨款标准,确保职业教育投入费用不低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不低于同类普通院校标准,增加中职学生教育经费投入比重,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不低于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的80%,改善办学条件。此外,推动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给予教师每年6000元教育培养经费,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培训,帮助其成长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员,使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硬件更硬,软件更软”,为职业教育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强化教育治理,实现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市场化建构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活的主要原因在于治理理念落后于治理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规制型”管理的流弊,以致于职业教育市场主体被压抑,职业教育市场能量未能得到释放。对此,盘活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根本之策在于建构“市场型”教育治理体系。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国产业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规避以往管得“过多过宽”的问题,逐步实现职业教育“权力”下放或归还于市场,让市场来充当“裁判员”角色。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市场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职业教育治理的市场化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在产业发展和企业治理已经进行市场化阶段的时候,职业教育也必然要对接市场化,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的根本性调节作用,才能确保职业院校治理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的关键性问题。此外,要着力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部与人社部的管理范围、管理权限,完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教育部与人社部在管理工作中形成合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顺势而为、顺时而动,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形态的“市场化”,维护市场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规避行政权力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僭越”,进而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型”的更高治理形态夯实基础。

(三)围绕核心理念,建构产教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机制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標。对此,必须从系统性的视角出发,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操作机制,才能实现产教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首先,建立统筹督导机制,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上整合关键资源,成立产教深度融合联席会议和协调委员会,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从教育行为向政府行为的转变,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政府主导、行业指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主体参与”的良好局面。其次,建立激励补偿机制,当前产教深度融合出现职业院校“一头热”的现象,主要是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考虑,这就需要对校企合作积极性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激励补偿,给予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再次,建立资源多元配置机制,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对处于同一产业链的职教集团,政府层面要注重整合力量和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打造“厂中校”和“校中厂”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最后,建立质量评价机制,产教深度融合的效果如何,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主要从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和政府评价三个方面来达成,内部评价主体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主要考查人才培养的质量、基地建设、毕业生社会声誉、教师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企业品牌升值等[8];第三方评价主体是行业组织,主要根据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来展开评价;政府评价主要通过开展常态性产教深度融合督导检查,通过设置各种奖罚措施来达到评价效果。

(四)坚持问题导向,打造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

中高职有效衔接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然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生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不相衔接的问题,消解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内力。对此,在学制衔接上,规范办学制度,拓宽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学制通道,建立对口升学模式、自主招生模式、“3+1”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等学制通道模式,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实现“高职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我国的职业资格具体分为初级技能(五级)、中级技能(四级)、高级技能(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五个等级,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可以把中级工作为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要求,高职职业能力培养则对应三级的要求,确保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特别注意课程有效衔接的问题,采取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形式,构建基于岗位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从职业资格标准入手,坚持“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围绕基础职业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课程设置,研究不同职业层级的教学内容的对应性,找出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割点,并采用弹性学分制的模式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在学生管理上,要坚持管理育人的理念,增强中高职衔接学生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大力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分层标准,明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6-22.

[2]习近平.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N].中国青年报,2014-6-24(01).

[3]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4]刁洪斌,于进亮.基于职教集团化办学视角的中高职有效衔接对策研究[J].职教論坛,2016(5):82-85.

[5]张少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突破四大瓶颈[J].人民论坛,2015(13):10-13.

[6]朱丽佳,闫智勇,陈沛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4(1):39-42.

[7]王根虎,杨恩福.中职、高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3):47-50.

[8]张社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4(1):35-38.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作者:蔡中兴 尹明柴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篇3: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与创新

[摘要]文化建设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不朽灵魂和重要基础,具有同源性、同质性、同构性特征。“一体两翼”(即一体化、特色化、现代化)是定位,“四性统一”(理论科学性、教育技术性、风格务实性和体制合作性)是内涵,“二元立交、自主创新、和谐发展”是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 体系文化 定位 内涵 模式

[作者简介]蒋旋新(1949- ),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江苏 常州 213000)蒋萌(1982-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馆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图书情报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理工学院基础与应用基础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YY09065)

把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之中,既是文化特有的基础性地位与核心影响力的体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打造“中国模式”、走强国之路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文化虽不像经济那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从广义而言,教育属于大文化范畴,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文化的影响力将愈来愈强势,成为人类社会包括教育须臾不离的精神家园和发展动力。本文中的文化是一个狭义概念,即指职业教育体系的文化建设与创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成绩斐然:教育体系初步确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影响力日趋显现。但是,长期以来,文化薄弱,也是一个不争之事实:理论研究缺乏文化积淀,教学改革缺少人文思路,人才培养缺失人文底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可度依然偏低,成为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今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前瞻未来,谋划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与创新(以下简称“体系文化”)是基础,是灵魂,是软实力,应摆到突出的战略地位。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文化建设机制

教育体系与其文化建设,犹如文化与文明,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是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的产物,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①意味着文化自觉时代已经到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是精神动脉,是软实力。两者一体,互动发展,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铸就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同源一体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万物生命之源泉,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与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首先,社会生产与生活成就了职业教育,推动了历史发展,即由早期的师徒制,几经转型而逐步踏上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今天,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社会实践,又为职业教育新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其次,长期的教育实践培育了职业教育文化,使为社会、为人生的基本命题成为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无论古代原生态、现代生存型还是当代发展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文化精神。历史证明,社会实践特别是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体系及其文化建设不可脱离的共同母体和本源,具有决定意义。

(二)同质互动性

职业教育体系与文化建设,在本质上不可分割,互动发展。其中,“育人”是同质的核心与互动的轴心,是共同信念、根本任务与生命价值的所在。首先,“育人”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即理论上主张此类教育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强调“以人为本”与“以能力为本”理念,价值上坚持为人生为社会、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实践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其次,“育人”是体系文化建设的核心。虽不直接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②,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化人”的独特作用。历史上形成的璀璨多姿的世界文化遗产、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当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乃至中外丰富的职业教育文化遗产,都是体系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具有文化熏陶人、感化人、培育人的特殊作用。两者同质相依,互动发展,共同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三)同构交融性

同构即一体,交融即和谐,是职业教育体系与文化建设在结构上的重要特征。首先,结构整体性。在系统视域中,职业教育体系及其文化建设,同处在一个整体结构之中,彼此依存,整体构建,形成合力作用。其次,体系包容性。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和服务体系(如教育理论体系、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文化合作与交流体系、师资管理体系和投资保障体系等),文化也在其中。体系文化一方面受制于体系本身,另一方面也以文化的特殊方式反哺体系建设与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人文与科技)信息资源和精神动力。总之,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制约与包容交融,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及文化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与创新定位

“建设发展什么样的”和“怎样建设发展”体系文化,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命题,需要整体谋划,合理定位。基于对时代、国情、教育的系统思考,“一体两翼”(即一体化、特色化、现代化)是基本定位。

(一)一体化

“当代技术和社会是如此复杂,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已远不够用了——探索‘整体的’(或系统的)和有关最一般本质的研究方法便应运而生了。”③体系文化也是一个由诸多内外因素和制约条件有机组合并彼此影响的综合体。各单元因子相辅相成、不可缺少,但整体毕竟大于、优于局部,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体化是体系文化定位的轴心。一是树立大职业教育文化意识,加强与社会经济的互联、互动、互利,形成联合体。必须转变原来封闭、单一的文化发展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盟,使教育观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与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趋于一致,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增强文化的亲和力与适切度。二是深化自身文化内涵构建,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均衡、质量上乘、国际水准的“中国模式”。对内加强文化体系构建,使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师资建设、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对外加强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特别是职教文化发展的新经验与新成果,促进文化创新,丰富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赋予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的新意蕴和新实力。

(二)特色化

特色化是文化建设与竞争的重要战略,对职业教育而言,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独特的文化精神是职业教育立教之魂、生命之源和竞争之力,成为体系文化定位的重要一翼。首先,强化“类型”文化意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欲使文化因子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关键是把握其本质特征,以人文教育与技术文化教育和谐统一为核心,建立特色鲜明的文化精神,引领体系文化构建与未来发展。其次,融通中西文化,打造“中国模式”。这是一项“海纳百川,融通创新”的系统工程,关键是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如果一种文化能帮助别国人民加速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那么这种文化就应当为所有人类社会所共享,应称为‘人类共享的文化’。”④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等,堪称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经典,值得学习与借鉴,但又不可照抄照搬。因为各国国情不同,文化传承也不同,发展模式与道路也各具特色。只有坚持本土化,走“特色化”之路,才是发展之大道。这是体系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逻辑起点,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现代化

现代化是新世纪的曙光,但“没有文化上的现代化,一切所谓现代化都是不能持久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作为支撑,必然提到议事日程,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定位的又一翼。首先,教育观念现代化。这是体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先导。传统的要继承,“尽管旧的世界观的许多特点将作为新模式的一部分而幸存下来,但为适应新的指导思想,它们将得到全盘改造。”⑤当代层出不穷的教育文化新思潮,如人本民主法制意识、特色质量竞争理念、信息国际终身化教育思想以及均衡可持续发展生态理论等,也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促进文化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为体系文化建设提供文化的新理念、新思路。其次,教育制度现代化。制度文化是精神与物质文化有机化合的产物,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导向性的作用,是体系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法规制度,但不尽完善。当前,应面向市场经济发展,根据现代产业调整和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不断加以调整、充实、完善,尤其要赋予文化影响力,克服制度建设与执行中普遍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文化弊端。最后,人才培养现代化。关键是凸显现代教育的文化精神,成全人的自由充分发展,同时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现代化人才培养文化新模式。

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内涵特征

文化如同水与空气无处不在,不可或缺。但是,“事实上,只有具体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⑥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内涵特征。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特征的文化形态。理论科学性、教育技术性、风格务实性和体制合作性合称“四性统一”,是体系文化的内涵精神,并构成总体框架。

(一)理论科学性

所谓理论科学性,指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与人生、致力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教育科学和服务项目,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先进文化为保障。科学理论是文化精髓,加强体系文化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基于社会需求、符合教育规律、体现人本发展预期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否则就会失去生存根基和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萌生与发展的道路上,曾有不少学者、教育家为此进行过形而上的追问与探索,提出过种种理论主张与构想,为职业教育理论形成与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时至今日,职业教育理论与文化体系初步建立,但与教育学其他分支相比,还有较明显的差距。“这种状况可以用职业教育理论的贫困来概括。”⑦历史证明,任何理论与文化的滞后与贫困,对教育发展来说都是不幸的。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科学理论与文化的引领和支撑。首先,践行“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提高文化建设自觉性,确立人本理念和人文精神,把关怀人、促进人和培养人作为第一要务,把打造“中国模式”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项战略抓紧、抓好。其次,加强理论体系建设。这是当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内容和迫切需要,也是体系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中,先进性、发展性与可行性是方向,重建设、旨实践、贵创新是思路。一方面,加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理论建设带动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体系文化建设,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重点是打造职教文化精神,协调沟通技术与人文教育,促进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让当前和今后的所有青年和成人都能够受益于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⑧

(二)教育技术性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论主张与文化解说。有的认为是职业性,有的认为是技术性;有的认为两者皆是,有的认为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从文化角度进一步廓清这一理论问题。从宏观视野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又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但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是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从微观角度看,不同类型教育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本质特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首先,它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为职业准备的教育,这是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文化特征。其次,它又是一种以技术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教育。长期以来,职业与技术关系是一个理论纠结。事实上,职业是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础(即客观外部条件),但贯穿于职业教育始终的并不是职业本身,而是由其需求所派生出来的专业技术,即技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性对职业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再次,它是一种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离不开对工具及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武装。历史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⑨应是职业教育特长和文化特色。不管职业教育如何改变,为社会、为人生、为职业、为发展,深化技术文化教育,都是其不改的“容颜”和品质。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职业教育出现职业性与学术性并重的改革趋势,但教育技术性仍是其不变的主题。因此,技术性是体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通向成功的秘诀。关键是处理好职业性、技术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三)风格务实性

所谓风格务实性,是指职业教育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与风范的总和,即把传授生产劳动所需技能和方法作为立教的文化精髓和作风气派。比较而言,传统教育专注于知识传承,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职业教育则不同,可以说自其诞生起就从人类生存、生活的实际出发,言传身教地进行经验性生产知识与技能技法的传授。尽管这种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式在当时是朦胧而自发的,但却为职业教育沿袭务实的文化禀赋和风格奠定了基石。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职业教育已进入现代化与终身化发展的新阶段,但务实精神即实事求是的风格,犹如遗传基因一般,依然深刻影响并推动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价值观,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体系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座文化丰碑。

(四)体制合作性

合作性是体制文化重要的内容特征,也是加强建设与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思路和目标。相对而言,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行业性、职业方向性与技术应用性是职业教育及其文化建设的本色和显著特征。但是,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却是一项耗资多、难度大、涉及广的教育活动过程。从文化组织角度看,它是一个开放活动的系统,不可能在一个孤立、封闭的程序中完成,需要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广泛的参与及深度合作。对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的局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目前,职业教育体制文化建设仍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而要真正形成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互动共赢的职业教育文化新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关键。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职业教育联盟战略经验,突破横亘于政府、社会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观念羁绊和体制壁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社会积极参与、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文化新体制,是推进联盟合作,开创优势互补、利益双赢、共同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障。

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与创新模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⑩的关键期。结合自身特点,挖掘能源,打造“中国模式”,建设一个“二元立交、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后发内生型文化模式是关键。所谓后发内生型,是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具有后发性优势,关键在于走内生即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二元立交”文化建构

从宏观角度看,体系文化是一个横跨时空的“二元”结构体系,两者呼应,互动发展,共同支撑并推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

首先,在时间纬度上,体系文化属于历史范畴,既沟通历史,又面向未来。传统职业教育亲近黎民社稷,崇尚技术实践,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继承发扬的文化精神。在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薪火传承,继往开来。同时,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增强文化忧患意识,加强体系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消解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以及现代消费文化的消极影响;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发展,加快体系文化转型,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其次,在空间纬度上,体系文化是合纵连横的有机系统。一是加强自身文化系统建设,重点是增强各梯次的纵向联系,增强体系文化的系统性、共生性和交互性。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系”11。二是加强与社会经济及行业企业的横向联系,重点是增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其中,政府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优越性与影响力,要借助于行政、经济和法律政策的优势,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性文化支持。同时,吸引各社会利益预期方投身于职业教育,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或其他合作方式,促进多元合作、互动共荣、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已是必然。“丝绸之旅”,开怀世界,合璧中西,是推进体系文化建设本土化与国际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二)“自主创新”文化道路

“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创新。”12强调“自主”,旨在突出独立性与创造性,对建设后发内生型体系文化具有决定意义。因为机械的“拿来主义”不可取,也行不通。走自主创新道路,即打造“中国模式”,才是唯一出路。

首先,转变教育文化观念。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必须从文化层面破除一切陈规陋习,确立开放融通、自主创新的文化理念。“请进来,走出去”“和而不同,以我为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文化,引进项目成果,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同时,“走出去”还意味着增强文化自主创新意识和民族文化自强信念,努力打造有中国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为世界职业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其次,创新理论和文化体系。这是整个体系文化的前沿板块,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历史看,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文化是“舶来品”,在我国虽有上百年历史,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文化体系。构建体系文化,应在理论研究与建设上有所发现、创新与建树,为正在进行的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与文化支撑。

再次,革新教学和文化模式。这是体系文化的核心板块,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制度保障与后勤服务等。需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确立“革新传统、增强特色、提升精品、扶持新兴”的文化改革思路,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同时,按照“理论精、基础实、实践强、特色优、重开发”的课程文化建设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基础、质量与特色、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尤其要花大力气协调好技术文化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改变目前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偏软偏弱的倾向,进一步完善职教课程体系,领导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以文化建设促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创业。

最后,改革办学和文化体制。一是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加强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生产过程和技术装备有机结合,真正打造现代职业教育“能力为本”与“技术性、职业性、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办学优势;二是适应终身化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加强职教与普教及成教的沟通衔接,构筑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立交桥”,为一切需要技术技能培训的人提供“绿色”通道,保证人人都享有技术教育培训与职业生涯终身发展的权利;三是按照“人才物”一体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实施“政策支持”“资金支撑”“人才奠基”“环境保护”四大文化关键建设工程,为体系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保障。

(三)“和谐发展”文化生态

“和谐发展”既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愿景,也是文化建设与稳定发展的生态格局,对于体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确立“和谐共处共存友好发展”的文化新理念。要不断密切体系文化与社会经济、政府、行业企业及普教、成教的联系,形成大职业教育文化新体系,兼顾各方,合作共赢,互动高效,富有活力,“从而产生一种新实体的结果。”13

其次,形成“内化外联、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文化新机制。所谓内化外联,就是通过加强内外文化要素与资源整合建设,促进文化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形成和谐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所谓统筹协调,是指体系文化需从整体上加强全面协调发展,形成既分工合作又均衡高效运行的局面;所谓持续发展,旨在强调体系文化构建是一个历史过程,要有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最后,建设“全面、终身、一体化”的文化新体系。专门与全面、阶段与终身、分散与一体是矛盾的统一,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总体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但也走过一段“之”字形的道路,曾有的热潮与繁荣背后也存在隐患和麻烦,如过度追求办学规模数量扩张、过度热衷于办学形式的升格等。反思问题症结,在于缺乏对自身文化定位与发展目标的科学把握。今天,要加强体系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把握时代特征,转变发展方式。一是确立“全面和谐”的文化发展观。当今社会,科技综合化、生产集约化与社会和谐化发展,对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能工巧匠”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都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中,使职业技能培养培训与文化知识教育协调发展,同时赋予现代科技启蒙和社会人文熏染的作用,努力培养现代卓越技能型人才。二是构建“终身一体”的文化新制度。在“知识爆炸”与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阶段性职业教育已让位于终身一体的文化新体制。因此,必须研究产业结构发展对社会职业的影响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为社会就业和职业漂移提供机会,增强劳动力就业创业、职业转化、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实施“内涵发展”的文化新战略。以质量立教、以特色兴教、以人才强教、以生态促教,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特色与竞争等的关系,重点做好内涵“深化”与“优化”两篇大文章,开创职业教育发展和体系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注释]

①②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30,35.

③(美)塞缪尔·亨延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M].康敬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5.

④(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12.

⑤(美)欧文·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M].李创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

⑥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⑦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⑧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38,38.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12许明.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4.

13(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2.

作者:蒋旋新 蒋萌

上一篇:我说安全安全生产月演讲稿下一篇:副队长严格执法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