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变革研究

摘要: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经清末民初草创、新中国改造、文革停滞倒退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调整,直至21世纪以来面临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今天,已经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2012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德国发布《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2015年我国颁布《中国制造2025》,标志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一轮国际竞争已经开始,职业教育之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再凸显。伴随近年国家出台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201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职业教育改革在政策层面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因而破解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是支撑我国职业教育运行的根基与保障,但同时这些制度也可能是制约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阻力。要想破解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基本规律,理解当下职业教育变革的阻力与障碍,恐怕只有在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历史变迁和总体进程中才能看得清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以他创立的“制度变迁理论”蜚声国际,尤其是他成功地运用其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研究了人类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他抓住经济变迁中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阶段(“变革”既是变迁中矛盾集中催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期,也是变迁的最终目的与结果),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分析揭示经济变迁的动力机制和内在规律。其构建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提取了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各要素,并详细阐述了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结构与方式。本研究借鉴这一分析框架构建了职业教育变革的分析框架,对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展开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在借鉴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变革的四个阶段的特征及模式展开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变革实践进行了质性研究,尝试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新模式,并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支撑质性研究的结论和观点。通过研究与分析,本研究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重要阶段,包括清末民初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局部变革、建国初期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塑与确立、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渐进性变革以及当代职业教育的深度变革。通过对每个阶段的不确定性、主体信念、激励制度以及路径依赖的分析,揭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特征及模式。第一次变革:呈现上下双向互动变革动力特征;第二次变革:呈现自上而下的变革动力特征;第三次变革:呈现以地方政府主体意向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差异化变革动力特征;第四次变革:多元主体变革动力新模式。纵观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次变革,本研究得出以下五点重要结论:第一,不确定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职业教育样态都是关键主体以其先存心智构念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出现的不确定性时博弈和决策的结果,以制度的构建、路径依赖的形成来降低不确定性并对后续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形成约束,当新的不确定性出现时,有可能成为新制度生成的阻碍。第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历经四次变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变革动力模式,既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也呈现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更呈现出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发展和进步。第三,关键主体的信念革新是新制度变革启动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主体是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第三方机构的多元复合概念,但在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进程中总是关键主体的信念、决策起到决定作用。因而探寻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动力模式,首先要从主体信念尤其是关键主体信念入手,同时也要反思推动职业教育深度变革中多元主体的信息传递、利益诉求以及博弈关系。第四,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变革需要构建更宽容的制度环境,依靠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改变多元主体的效用判断,实现多元主体意向转向,主动采取变革行动,进而推动新制度生成。第五,教师将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变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制约因素。调研显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具有普遍的职业意义认知,并具有较高的组织认同期待,希望获得领导政策的支持进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这为启动新一轮的职业教师能力提升政策提供良好的信念基础,但同时如何激励教师改革行动的产生和持续,将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变革实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近现代;职业教育变革;不确定性;信念;制度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职业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揭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内在机理及基本规律

(二)职业教育变革实践需要充分的理论支撑

(三)职业教育变革主体缺乏可行性的策略建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近现代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变革

(三)诺思制度变迁理论概念的适切性辨析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变革基本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划分

(三)关于职业教育变革主体的划分

(四)关于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动因研究

(五)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五、研究思路与重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重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比较分析法

(三)访谈调查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基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构建分析框架

一、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一)复杂性视角下的行为假设

(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三)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补充与完善

二、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职业教育变革研究的适切性分析

(一)在宏观社会变迁背景中发生的变革

(二)理论要素相似性和可移植性

(三)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残余

三、职业教育变革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一)职业教育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析

(二)职业教育变革中的主体分析

(三)职业教育变革理论分析框架

四、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四次重大变革阶段划分

第二章 第一次变革: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局部变革

一、职业教育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一)基于传统职业教育体制的先存心智构念

(二)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现代职业教育信念与意向性的形成与变迁

(一)传教士开启中国现代教育心智构念的变迁与再造

(二)中西方教育思想矛盾冲突中现代职业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变迁

(三)民国初期现代职业教育信念和意向性的进一步明晰

三、职业教育主体的实践探索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型塑

(一)清末民初政府主导型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实业家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张謇南通模式

(三)第三方社会组织在非正式制度及实施特征上所作的努力和突破

四、清末民初职业教育上下双向动态变革动力特征与路径依赖分析

(一)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信念引导下的职业教育实践充满活力和可塑性

(二)移植式正式制度的确立与职业教育实践一再失败的矛盾与冲突

(三)在矛盾和冲突中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特征成为推动变革的主要动力

(四)清末民初职业教育上下双向动态变革的动力特征

(五)清末民初职业教育变革的路径依赖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第二次变革: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塑与确立

一、建国初期职业教育主体面对的不确定性

(一)社会意识形态转型对职业教育主体构成的不确定性

(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确立对职业教育主体构成的不确定性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对职业教育主体构成不确定性

(四)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布局构成深层次的不确定性

二、职业教育主体信念的集体转向

(一)新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主体心智构念的重塑

(二)“计划经济”思维型塑职业教育主体意识

(三)政府主体信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绝对主导

三、第二次变革时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激励结构的初步确立

(一)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条块分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确立

(二)学校主体激励制度分析

(三)企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制度分析

四、建国初期职业教育自上而下的变革动力特征与路径依赖分析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思想信念贯穿职业教育所有主体活动

(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封闭行政系统导致政府主体的绝对话语权

(三)主要领导意识对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四)非正式约束激励弱化

(五)建国初期职业教育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变迁的动力特征

(六)建国初期职业教育变革路径依赖

小结

第四章 第三次变革: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渐进性变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新的不确定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工作重点转向带来新不确定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转型诉求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和布局结构成为重要不确定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组织架构与关键主体信念变迁

(一)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组织架构的延续与变迁

(二)职业教育关键主体信念变迁

三、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激励结构变革特征

(一)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变革

(二)职业教育产权制度演进

(三)非正式约束激励的变迁

四、以地方政府主体意向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差异化变革动力特征

小结

第五章 第四次变革:当代职业教育的深度变革

一、当代职业教育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一)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强

(二)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供求关系逆转使职业教育重要性不断提升

(三)国际产业结构深度变革带来国际竞争的不确定性增强

(四)技术革新的加速和转向带来职业教育内容变迁的不确定性

二、多元主体信念的共同转向及其效用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

(二)企业

(三)学校组织及其代理人

(四)教师

(五)第三方社会组织

三、当代职业教育变革制度激励的问题检视

(一)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检视

(二)对职业教育产权、财政支付制度的检视

(三)对职业教育非正式制度激励的问题检视

四、当代我国多元主体职业教育变革动力新模式与策略选择

(一)当代我国多元主体职业教育变革动力模式构建

(二)当代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策略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艺术评论论文提纲下一篇:动画欣赏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