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而这也是要让学生们可以进入到深度学习语文基础的状态。借助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改善语文教学模式的架构,以培养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学生们的深度学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少年闰土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闰土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激活思辨,让阅读教学言意共生

摘 要: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師应利用教材文本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作者及课堂中的老师、同伴,形成认知上的碰撞,最终发散思维,形成“学而有思、思而后行”的阅读意识。本文提出:聚焦细节,在深入品味中习得语言内涵;一脉相承,在前后链接中激活思维火花;基于整体,在纵观大局中实现专题阅读;尊重认知,在个性多元中践行和而不同。

关键词:激活思辨 言意共生 聚焦细节

阅读的本质并不是顺应文本、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路,而应该拥有自身的思考,不仅为了吸收知识,也为了了解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历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及自身的思辨意识。只有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高效的阅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因此,语文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提炼出核心问题,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提高阅读素养。

一、聚焦细节,在深入品味中习得语言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真正的阅读应该在语文教材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既要理解文本语言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又要把握文本语言所裹挟的丰富内涵和真挚情感。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可以成为思维训练的载体。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仅表达规范,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在描写五位壮士峰顶歼敌的时候,运用了一个动词“砸”。很多学生在没有经过教师的点拨前,只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表现了五位壮士用力将石头砸向敌人的场景。事实上,就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动词,其实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笔者紧扣这个动词,引领学生思考:“你从这个‘砸’字读懂了什么?”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思辨性问题,旨在将学生的思维从原本语言文字的表层引向文本故事的内核。为此,学生进行了两个层面的深入探究:一是紧扣文本故事,认识到五位壮士之所以把敌人引向山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连队与群众的安全撤离;二是让学生联系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影视作品和资料,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奉行“三光”政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这个动词其实也蕴含了五位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

看似一个简单的动词,却成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激活内在思辨意识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链接自己的生活经验,不仅理解了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字面意思,还深入探寻了文字背后所隐藏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二、一脉相承,在前后链接中激活思维火花

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段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在整体之中散发出独特的气息。因此,阅读过程不是机械隔离的过程,而应是聚焦一点、深入体会的过程,这就需要基于文本整体寻找思辨的落脚点,把握情节发展的内在联系,紧扣人物言行的矛盾之处,练习前后对比的迥异之处,让学生在反复品味和咀嚼中,真正历练自身的思辨能力。

比如,在《少年闰土》(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进行了这样的描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紧扣人物特点的外貌描写,对学生而言,却无法真正探寻其内在表达的价值。如果教师采用直接的讲解和机械灌输的方式,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无法习得作者表达的内在魅力。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鲁迅先生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写得怎么样?”不少同学误认为这样的描写不够生动,也没有美感。对此,笔者并没做过多的解释,而是说:“那就请你们来写一写心中少年闰土的形象。”学生纷纷拿起笔,根据课文中少年闰土的年龄和自己的想象,尝试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少年闰土的外貌。在后续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所写出来的少年闰土的外貌,都是一些优美词语的堆砌,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大一统的少年俊美的模样,失去了绍兴地区独有的区域性特征。面对这样一个趋于统一的外貌描写,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对比:“你觉得哪一个描写更符合课文中少年闰土的形象呢?”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积极推动学生试错,让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与文章的整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脱离整体而单独展开描写,就失去了文章整体的支撑,这样的描写自然就失去了真正的美感和表达的价值。

三、基于整体,在纵观大局中实现专题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将文本中的零散信息进行碎片化处理,使得学生的内在思维始终停留在割裂的状态,无法实现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阅读。因此,只有真正从文本整体的角度入手,将学生中的思维嵌入相关信息的思考中,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发展。

比如,《牛郎织女》(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民间故事。当织女和两个孩子被王母娘娘派的天兵天将抓走以后,原本看似普通的老牛却开口说话了。很多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往往会忽略这个细节,这就错过了一次引导学生探究“民间故事”文学体裁特点的良好契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老牛为什么突然间会说话呢?”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曾经阅读过的绘本,知道这头老牛原本是天上的天神,因为犯了错误被贬到人间,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有的学生听大人说过,这个故事中的老牛原本是太上老君的坐骑,因为太上老君看到牛郎生活过于穷苦,于是就派老牛来帮助牛郎……学生所说的版本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学生的相互交流可以看出,由于学生所接受的版本不同,对老牛身份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笔者紧扣这些动态生成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文体的主题阅读和实践研究,让学生发现,原来民间故事是老百姓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独特的文本样式,相同的故事内容会有不同的流传版本,虽然故事情节相差不大,但相关的细节却有许多的不同。这些不同版本所形成的资源,对学生解读民间故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不仅洞察了人物的形象特点,而且探寻了民间故事背后所渗透出来的传统文化,从而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思辨意识。

四、尊重认知,在个性多元中践行和而不同

思辨性阅读的最大忌讳就是鹦鹉学舌,即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认为是什么。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阅读感悟,无法真正形成自身的独特见解和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他人认知评论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客观、公正而独立的认知结论。

以《两茎灯草》(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一文为例,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将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性语句,走进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特点;二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入手,关注作者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以反衬的方式进一步凸显严监生守财奴的特点。对此,笔者相继出示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其他片段,让学生了解到严监生在自己的兄弟出事之后,花了2000元钱帮助兄弟;而在自己的老婆王氏生病之后,他雇请了四五个医生,并且一直用名贵的药材……面对这样的信息,我们还能将严监生的形象定位在守财奴的特点上吗?学生纷纷认识到严监生原来对金钱的态度是该花则花、该省则省,同时也认识到严监生对自己的亲人非常大方,而对自己十分苛刻。这些带有强烈冲击性的信息资源,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感知,而且也触发了学生内在思维的转变。在阅读中强化思辨,让学生学会了从多元化的角度和资源来形成自身独特而公正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倪文锦.群文阅读:阅读方式的革新[J].小学语文教学,2015(Z1):4-7.

[2]沈自娟.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2):12-1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小学)

作者:张洪梅

少年闰土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而这也是要让学生们可以进入到深度学习语文基础的状态。借助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改善语文教学模式的架构,以培养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学生们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引言:

深度学习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让学生以高度集中的精力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并且获得个体感知以及文学感悟,而且自身的语文思维、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都有很大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思维虽然活跃,但是对于知识内容的深度学习会比较费力,所以就需要语文教师可以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来帮助小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离不开让学生从感性思维的角度来获取对课文的感悟,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们产生对课文学习更浓厚的兴趣,也是要让学生在与课文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去对获得良好的语文感悟、情境体验。确保学生们可以对课文的思想表达、情感展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对课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进行细分,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部分,在对课文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认知后,语文教师可以创设《小英雄雨来》的情境,让学生们以对人物的把握程度,分成小组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投入到角色的情感体验中会更深度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课文中的对话作为角色扮演需要用到的台词,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台词进行情感揣摩,在情境对话中要将课文对话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扮演日本军官和小英雄雨来的两个学生在演绎其中的一段对话:“這本书谁给你的,没有关系,我不问了......”“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扮演日本军官的学生要表现出日本军官的狡黠,扮演雨来的学生则要表现出雨来不畏惧敌人、回答中又带点调皮的个性[1]。学生扮演得越传情,就说明他们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情感掌握得越深度,而情境又让他们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更能深层次理解课文的教育意义。而在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时,又是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

二、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主流,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要深度展开语文教学,必须要去学习如何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工具,使自身拥有可以灵活应变学生应时代发展而提出来的各种要求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多媒体就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能够将课文中的内容通过影像、图片和录音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可以在享受视觉体验的同事,也能够激发他们想要深入去学习和探讨的好奇心。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还不适应多媒体,在课堂上还是只是局限于教科书、学案或者其他辅助资料,这就使得课堂很容易陷入沉闷的氛围当中。将课文内容以视频、声音、图片混合的方式直接向学生展示,这比教师一个人拿着教科书在那念要更有力量[2]。比如在《将相和》这一课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PTT的形式,收集一些相关的影视片、图片等视听资料,然后将其放中PPT中,并且使PPT展示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是一致的,在讲到廉颇负荆请罪之后,语文教师可以播放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的相关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去感受廉颇的大体和蔺相如的宽容,在视觉受到冲击之后学生就会深入去思考廉颇对待蔺相如的前后态度会相差那么大。当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往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考即“国家的稳定与安详高于一切”这一层面。在展开教学前,教师也可以通过PPT来展示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们去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使得他们可以从表层理解深入到对人物传记、历史的深层思考。

三、强化思维锻炼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精神层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开始突显起来,因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整体把握他们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使得他们可以强化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角度,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能够由浅至深、不同角度的理解。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较,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更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如果想要一个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首先就要该学生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吸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讲授完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所传导的价值观之后,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思考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共同讨论课文中比较难懂的几个点,许多学生无法理解“捕鸟”这一段,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方便他们交换想法,并且在同学面前他们没有拘束感,更容易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3]。也可以让学生们对闰土这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作者是想通过描写这个人物来对家乡的眷恋以及怀念与闰土共处时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个人物的思考有没有别的角度呢?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过“是将闰土的生命状态与文中的‘我’的生命状态作对比”、“珍惜少年时光”等观点,这就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体现。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延伸,比如让学生们探讨闰土与文中的“我”分离后生活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我”能不能主动去寻找闰土等。对课文进行延伸不仅仅是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有整体理解了文章。

四、总结语

让语文教学可以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也是让学生们的语文感悟和思维能往深层次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背诵类似于阅读理解的答案。贯彻深度学习理念也需要语文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寻求更多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来综合提升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有能力可以自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切实提高学生自身各项语文项目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02):P.36-37.

[2]张丽娟.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 P.3.

[3]倪红琴.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理念的路径和策略[J].生活教育,2020(02): P.63-67+89.

作者:董艳红

少年闰土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浅谈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

摘要: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文章内容,完成阅读任务,而自读自悟的阅读方式以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独立学习为主,与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以“浅谈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为题,重要阐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时所设计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设计引导性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活动,并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读自悟;问题设计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开展阅读教学,通常以“语言传递”为主,更侧重学生能够学到多少,反而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能动性。而自读自悟式阅读教学倡导教师发挥问题引导作用,辅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效率。那么如何设计自读自悟的问题,使学生保持阅读的积极性,维持阅读的好奇心?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层次性:逐渐深化学生阅读探究

小学生的“畏难”心理导致其断层式学习,知识一旦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便会选择自动放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时,可以设计层次性问题,由简入难,由浅入深,让学生的“畏难”心理逐渐消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得到增强。例如,教师在教学《母鸡》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其目标是理解与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与教材内容,提出了生活化问题:“大家是否喜欢母鸡?为什么?”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作者开头介绍自己讨厌母鸡,结尾又说不敢讨厌,这是为什么?”最后再问:“为什么是不敢讨厌母鸡?而不是开始喜欢母鸡?”一系列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增强,也逐渐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探究范围,突出了本次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阅读的思维阶层,同时也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于学优生而言,难度较大的阅读问题是其前进的目标,学能生则更适合难度适中的阅读问题,而学困生可以从难度最小的问题中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为学困生设计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如:“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不会与其他东西相撞?”此时学生通读全文,便可以得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針对学能生,教师以总结性的问题为主,在学困生的问题基础上加大难度,如:“根据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进行填空,了解实验内容与结论。”最后学优生则需要再加大难度,如:“根据文章内容绘制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使每个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自读自悟中得到满足,从而推动班级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引导性:增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表象为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式阅读中,大多数学生的侧重点会停留在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能实现深入思考、探究与总结。因此教师要设计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情感、写作结构等,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少年闰土》作为鲁迅《朝花夕拾》中收录的文章,值得学生阅读与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只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闰土与鲁迅小时候的趣事,但是并不是自己感悟出鲁迅对儿时的怀念,以及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闰土与当时的‘我’是什么关系?闰土是怎样的人?文章中那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对闰土情感特殊?”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时便会不断地思考与感悟,实现深化阅读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中所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引导性较强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探究与思考,以重难点突破作为自读自悟的目标,以问题作为引导形式,让学生关注优秀文章的写作风格、写作方法以及情景交融等手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频,还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读写结合的作用与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侧重点,让学生了解哪些部分可以略读,略读的要求是什么?哪些部分需要精读,如何进行精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技能,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效率。

三、个性化:有效激发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没有做好对个性化程度的精准把握,教师通常以学生整体作为授课目标,以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没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而自读自悟式阅读教学侧重学生的独立发展,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变会得到强化。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问题,以自主、自由为原则,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给予肯定与适当的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成长中找到闪光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从本文的宏观情感角度出发,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崛起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每位学生需要承担的责任等,但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教师也可以允许大家有不同的读书目标,此时便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大家是为什么要读书呢?”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自己长大想做一名律师。”有的学生说:“因为爸爸妈妈的期许。”各种各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考,教师也要鼓励大家朝着目标前进。然后再让大家带着自己的目标进行阅读,了解周总理在小时候的读书理想。总之,个性化的问题答案绝不是唯一固定的,它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变化,是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自读自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问题作为“点睛之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层次性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攀登阅读高峰;引导性问题,让学生的阅读思维逐渐深化;个性化问题,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个人风采。总之,问题就像是学生阅读的“灯塔”,指引方向,提升思维,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成长,为教师的教学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彩英.培养小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5):43-44.

[2]孙士洁.浅谈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8(04):61.

作者:马玲

上一篇:幼儿园办园经验下一篇:省卫生应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