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自我批评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批评自我批评汇总

试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代价值

[摘 要] 批评与自我批评包涵文化的基因、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灵魂,具有工具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在不同时空里演化发展为不同的内容,由于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化作用,使我国几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当代中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政治文化力,只有文化有力才能凝聚中国力量,托举中国梦。

[关键词] 批评与自我批评 文化作用 执政理念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正是因为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取得巨大的胜利。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公开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它既包括批评自己,也包括批评别人和接受别人批评,是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统一。由党员自我批评逐渐深化和发展为党员之间相互批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缺点、错误的态度。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化内涵

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管是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上,还是从党的战斗武器和自身建设的形式上看,其中都包涵文化的基因、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灵魂。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影响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模式、行为方式、基本价值观等,特别是政治文化甚至包涵个人的反省、反思文化以及干部文化、廉政文化等。“反作用”的文化——即社会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反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而由文化引领的人是关键因素。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只有用文化共识连接起来审视,才能有意义、有作用、有力量。比如作风与干部文化的关系,作风建设偏重干部的外在形象,体现的是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干部文化强调干部内在修养、思想观念、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只有提升干部文化,才能引领和培育干部作风,为干部建设注入灵魂。广大干部只有不断正思、正念、正行,才能增强发展的软实力,提升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和执政能力。当然还有廉政文化、历史文化等等。总之,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道德性、科学性、传统性价值,也就是工具文化价值。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与时俱进

回顾我们党“建国”“建社会主义”“建党”“建发展”“建我”的历程,都有一条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那就是“三字经”:旗、路、民,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了谁。

黨的三大作风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国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其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的是党要如何执政,走什么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执政理念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在政治建设上,毛泽东认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党只有不断自我批评、自我完善,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提高自我能力,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方面要实行“双百”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这些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与自我批评起了很大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首先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思想,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邓小平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大胆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党的“三大作风”的与时俱进,其核心仍是党的执政理念三字经:旗、路、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解决之后,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了,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多元的变化。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思路,提出党要处理好多种社会阶层的关系,无论哪种所有制经济的代表者都是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针对党的建设,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和执政形象的高度统一,把党的作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思想路线以及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等浓缩在“建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三字经”:旗、路、民的与时俱进。“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体现了在党的建设上的具体要求,实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到党风建设上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尤其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一条,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思考,是新时期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迈进21世纪,社会发展呈现了新的特征,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发展既蕴含着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约束和压力。因此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步显现。例如,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国出现了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化、价值观扭曲等严重社会问题。实践的变化促使执政党反思,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引领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即合理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三发展”也是从不同的时空里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三字经”精神的。

党的十八大后,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党的执政理念由党的外部指向党的自身,党要解决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即“我是谁”“我为谁”。简言之,就是解决“建我”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极大的理论勇气、理念勇气、实践勇气,即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提出了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主要内容,这是党的一次自我革命,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决心。党中央制定出台了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执行,扎扎实实转作风,“严”字当头正学风,求真务实改文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把握群众这条生命线、工作线、保障线;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引领全国人民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党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提供强大力量,为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好思想准备、作风准备、组织准备。由此可见,实现中国梦的三大方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党的执政理念三字经——“旗、路、民”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化内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的关键在于凝聚中国人,而凝聚中国人则在于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就是把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

《周易·易传》中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国民之魂文而化之。文化含量是一切的灵魂。只有文化有力,才能过程有痕,才能终极成果,不可替代。那么,国人应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落实这一文化力量呢?

首先,要我们应内修传统文化,“进德修业”,就是用深邃的文化影响力来反省自我。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日“进德修业”所用的反省工夫,应该是最早的“自我批评”,这种反省反思的进修德业的思想建设,我们应该传承。

其次,我们当今的进德修业的思想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反省、反思上,更要体现落实在行动上。我们不仅要有“自我批评”力,而且还要有“批评他人”力。“批评和自我批评”力,是我们思想建设的政治文化力。当然今天党的思想建设也不是曾子的那三个方面,而是第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按规律办事;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第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思想建设的实质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促建的过程,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力量所成就的。

上述可见,毛泽东提出的党的“三大作风”解决了建国问题;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社会主义”的“建社会”问题;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什么党,怎么样建党”的“建党”问题;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建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三方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解决了“中国梦”的问题,即用“三方略”解决“建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党的执政理念“旗、路、民”在不同时空里演化发展的具体内容。在实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时空里展现,既有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文化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邓晓琳.党的三大作风的现实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6).

[2]雷琳,张倩.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化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6(3).

[3]吴剑波,黄立红.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J].求实,2006(9).

責任编辑 彭月才

作者:吴晓彤

第2篇:批评意识与意识批评

摘要:现象学文论由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去揭示语言艺术作品的本质以及文学批评的功能,并由此而衍生出文学理论的新观念,开辟文学批评的新境界;其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识照”之说及比拟之法多有扣合,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现象学文论;纯粹意识;呈现;在场;识照

20世纪80年代,现象学文论被陆续译介到国内文学理论与批评界,较著名的有英加登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布莱的《批评意识》、斯泰格尔的《诗学的基本概念》、凯塞尔的《语言艺术作品》、梅洛—庞蒂的《眼与心》、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和《美学与哲学》、巴什拉的《梦想的诗学》等,还有研究现象学文论的著作,如玛格欧纳的《文艺现象学》(另一译本名为《现象学与文学》),以及现象学文论的单篇论文,如刊登在外国文论集《波佩的面纱》中斯塔罗宾斯基的文章等。相关的研讨多见于各译著的序言和后记,并且主要是对批评家的情况及主要观点加以介绍,这跟现象学文论在整个20世纪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太相称①;跟作为现象学文论大背景的现象学在国内的研讨也不相称;再者,跟20世纪西方文论其他流派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阐释学及解构主义等在国内的传播和运用相比,现象学文论所受的关注和运用显得不足。因此,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还需要对这种具有深刻哲学、美学内涵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加以深入的评析,探讨其于今日文学研究及批评实践的效用。此外,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中.现象学文论对文学本质及批评观念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文论最为接近,可以从比较诗学的角度加以沟通。所有这些,都需要对现象学文论本身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并对重要的理论观念和批评方法加以统揽。本文对20世纪现象学文学批评几位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观点予以评析,并由此对现象学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以及这一批评流派及方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效用加以阐释。通过分析与阐释,进一步把握这种文学批评的哲学、美学根源,及其对当代文学批评所具有的价值。

意识批评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批评意识”则是这一流派中一位重要批评家、比利时人乔治·布莱的一部重要批评著作的书名。前者作为专有名词标识出一种独特的批评观;后者则是强调这种批评观念的要义是对意识的批评,如乔治·布莱在《批评意识》末尾所说:“一切批评都首先是,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1]287

作为批评流派的意识批评还有一些其他(或相关)的称谓,如日内瓦学派、现象学批评以及主题批评、深层精神分析批评等;其成员及观点也较为驳杂,但总的特点是跟现象学相关。现象学是20世纪的显学,被认为是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及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对现代西方学术、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学说。哲学社会科学自不必说,美学、艺术理论及文学批评也因现象学的促动而出现新的领域和新的趋势。现象学本身素以精密和深奥著称,其于文学批评的影响也体现在多个层面和多个环节上。对此,已有专家及专著加以条分缕析,例如说:

现象学的先验还原,把对客体存在的考虑加上括号,这样“自然的态度”就被悬搁起来。换言之,第一次还原排斥考虑现象的存在与非存在。因此,主体就能排除偏窄和盲目,从而“直观”呈现于他面前的现象的本质结构。这种“本质直观”与日内瓦学派的某种批评实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现象学还原声明悬搁和面向事物本身,当将其应用于文学时,需要将思想观念或被称为历史上的形而上学冥思物等悬搁起来。秉承这一精神,日内瓦批评家也在批评中表示出对那种形而上学先入之见的反感。因此,在解释文学作品时,他或她努力抛弃自己世界观的偏见而达到“本质直观”。[2]45—46这段话点到了若干个现象学的重要观念,如“悬搁”(或译为“悬置”)、“本质直观”以及“面向事物本身”等。概言之,现象学是要一反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形而上学及其重本质而轻现象的偏见,要从事物的现象去把握世界的根源。这种现象要靠人的意向性活动去获得,它是一种纯粹意识,是摒弃了心理主义并且将事物实体“悬置”起来了的“本质直观”。这种直观消融了物我,泯灭了主客体,从而呈现出事物的精神结构,或者说世界的本质。到头来,本质不能单独存在,也不是第一位的。映入人的视域的现象才是最要紧和最真实的,只有现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质。

在现象学诸观念中,最具有审美意蕴也跟文学批评关系最近的,当是纯粹意识;由这一观念的涵义,即可看出现象学思想趋于审美的意向。对此,美国现象学史家施皮格伯格有过评析,他说:

一般来说,现象学可以表征为这样一种哲学,它学习在其他人只看到不屑一顾的琐事的地方对奇迹感到惊奇并按照奇迹本身的样子来考察他们。但是,并不是所有这些奇迹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于胡塞尔来说,特别有一种奇迹超过所有其他奇迹,他称之为“奇迹之中的奇迹”,即“纯粹的自我和纯粹的意识”。[3]135审美意识起源于人心的觉醒,或由于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形式主义),或由于超脱日常生活的“新感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可见审美活动与惊奇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奇迹关系密切。纯粹意识既然是“奇迹之中的奇迹”,那就一定包含有审美的动因。而这能看作是现象学与美学及文学批评的深层的和必然的关联吗?

将现象学运用于批评实践,并因此而阐明现象学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最著名的批评家之一是乔治·布莱。他坚定地认为文学批评的功能就是恢复作品里所包孕着的作者意识;那是一种精神结构,需要读者用一种设身处地、毫无杂念的心境,也就是现象学所说的纯粹意识去加以体悟。这一点很重要,不仅关系到批评是否有效,更涉及作品的有无,因为依现象学的理论,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离不开人的观照的。所以布莱从文学本性的高度强调批评的作用,认为“在批评介入之前,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处于悬浮状态。作品等待着自己的批评家。它的最终命运取决于他,取决于他的理解”。[1]29具体而言,批评家的作用体现在“阅读行为”和读者意识;其目的都是要与作品里的那个“意识”合而为一。如布莱所说:“阅读行为(这是一切真正的批评思维的归宿)意味着两个意识的重合,即读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意识的重合。”[1]3“读者意识,尤其是典型读者即批评家意识的特征是和与自己思想不同的另一种思想认同。”[1]59

怎样做到这一点?或者说,批评家达到与作者意识的认同有哪些途径呢?布莱从前辈及同代批评

家那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认同之道。比如“钦佩”:

不是我判断,故我在,因为这里在任何程度上都不涉及理性的判断;而是我钦佩,故我在,也就是说,我在我感受到的钦佩之情中暴露了我自己;我在一种激动之中向自我显露了我,这种激动生于我,被他人唤起,又奔向他人。[1]9又比如“忘我”:

惟有忘我才能实现与他人的结合。思想通过精神行为腾出空地,而只有这种精神行为才能允许这种奇特的自我侵入,它的内在的虚空正由这种入侵来填充。[1]20又比如“合一”:

批评者的意识和被批评主体的意识合而为一:这种认同很像在宗教思想中完成的认同,因为对两者来说,都是自我通过自身人格的泯灭而能够满怀喜悦地沉湎于一种威力无比的陌生的启示,这启示好像利用这个自我来实现它自己的目的。[1]53又比如“放弃”:

这种种的牺牲都意味着放弃,不仅仅放弃拥有,也放弃存在的一种基本品质,即在另一个我面前抹去我,在精神上认可一种陌生的精神前来居住。[1]68

凡此种种,最终目的都是达到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完美契合,“实现了精神对精神的美妙的开放”。[1]69这种境界以现象学的理论视之,颇为精深玄妙;若以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理论来比照,也未必就那么深不可测。中国传统文论里不少命题都与之相通或相仿,如所谓“澄怀味像”、“澡雪精神”以及“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等;还有著名的“虚静说”,其所追求的也类乎纯粹意识。当然,二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内涵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当布莱把问题引向存在及在场时,问题的复杂性就远非中国传统文论可以比拟,也远远超出了西方传统文论。比如下面一段论述,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批评,而趋近于存在主义思想了:

一切在场都意味着对存在的一种显示。仿佛确定的现实的一种涌现,本质似乎借此在它所处的时间和地点中安身立命。它在,并在其所,证实它的在场。它只是满足于在并在其所,这就证实了它的在场。在场不仅仅是一种在(das Sein),而且是一种此在(das Dasein)。就是在其具体的现时之中,在其展示的自身的显然之中,并且迫使同为在场的我们为它提供见证,因为本质不仅仅在此,在我们面前,当着我们的面,它的在场也同时依靠着我们的在场。[1]118

现象是存在的展示,它不是抽象和固定的,而是在具体的时间(某一刻)和空间(某一点)之中。时间和空间能证明事物的存在,或者说,只有呈现和运动能证明事物的存在(在场)。进而事物的在场又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依靠人的在场;也可以说是一种凝视。按布莱所说:“意识不是存在之物,乃是对存在之物的一种观看。”[1]218对文学批评而言,一种在场的看(凝视)和一种在场的展示的融合,就构成了读者意识或批评意识;从而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据此,批评家对待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凝神观照,而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幻中建构;尤其是语言的艺术作品(文学),更是要在“存在与时间”中达到“即目”和“所见”。对于意识批评来说,则是要使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在过程中完成重叠与合一。

现象学文学批评卓有建树,但成就主要在批评实践,或者说批评理论主要来自实践。而宽泛意义上的现象学文论,还应当包括现象学美学,尤其是其中涉及文学艺术的理论。在这方面,哲学家梅洛一庞蒂多有旁涉,而美学家杜夫海纳则集其大成。

梅洛—庞蒂专注于建立现象学思想体系,兴致所到,涉笔艺术,其与现象或意识的关系有远有近,却大都能以独特的眼光去发现艺术的本真。比如由塞尚的绘画谈论艺术的作用:

一个像塞尚一样的画家、一个艺术家、一个哲学家,应该不仅创造和表现一种思想,还要唤醒那些把思想根植他人意识的体验。如果作品是成功的,它就具有一种由它自己来进行艺术教育的奇特的能力。读者或观众可以凭据绘画或著作的来龙去脉,建立起交叉和印证。依靠对各方面的参照,并在隐约可见的风格引导下最终找到艺术家希望与他们交流的东西。[4]54这像是与布莱的论调遥相呼应,从作者的角度表明意识与意识的融合是艺术创作的旨归,也是艺术作品的真谛。就绘画艺术而言,梅洛一庞蒂还对儿童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儿童画能够使我们向世界开放。他说:

……当一位艺术家以真正的创作动作,毫不犹豫地重新采取儿童的表现方法时,这些表现方法会带给我们一种秘密的共鸣,通过它,我们的完满①就会对着世界的存在自己打开,并自己成为诗。[4]171我们向世界打开,也就是世界向我们开放;用现象学的话语说,是我与世界的在场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艺术的本质作用,也由此见得。

难能可贵的是,梅洛—庞蒂对语言艺术尤其是作为文学作品质料的语言深有所悟,并表达出深刻的见解。最为精彩的是他对经验性语言和创造性语言的区分,以及由此引申到的文学语言的特性。所谓创造性语言被称作“真正的言语”,“它让‘没有使上的招数’都最后上了场,并从事物当中释放出了被囚禁着的思想”。[4]70对文学语言的这个特征,梅洛—庞蒂进一步申述道:

在文学交流中,存在的、偶然性的东西和在所有伟大艺术作品中存在的含混不清、即不可还原为论题的东西,都并非一些暂时的缺陷(我们不可期待作品从中摆脱出来),这是为了一种文学,就是说,一种征服性的言语活动所付出的代价,这种言语活动把我们引向一些奇异的观点,而不是让我们对我们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4]113

所谓“不可还原为论题的东西”,有些类似英美新批评文论里的“肌质”,即文学文本中相对于“构架”而言不能够用散文加以表述的部分。整个一段话表明的是,文学作品的叙述与描写要能够使读者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被一种特殊的言语活动引入作品的意识。因而,那些意义不清甚至是沉默的语言就真正具有文学艺术的功效。由此梅洛一庞蒂做出判断:“如果作者是位高明的作家,就是说他能恰到好处地找到意味着行为的详略与节奏,读者就会响应他的召唤,很快潜入到描写的中心,与作者相会合,即使作者和读者都不知道这种召唤。”[4]112这仍是现象学文论的老话题:读者与作者的心心相印。

现象学美学是与杜夫海纳的名字紧密相连的。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把现象观念贯彻到对审美和艺术本质的认识,其间许多观点都有助于深化文学批评的思维。

遵循现象学“本质直观”的观念,杜夫海纳认定

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他所说的,“作品期待于欣赏者的,既是对它的认可又是对它的完成”,以及“艺术家正是为了完成作品才需要欣赏者的合作”。[5]74进而指出,艺术欣赏的实质是感性,而这“感性是感觉者和感觉物的共同行为”。[5]74—75显然这是在申述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事物的本质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主体对客体的意向性活动以及纯粹意识之中。进而这感性有其特定的对应物;就艺术作品而言,与感性对应并交融的是形式,而意义则内在于感性之中。也可以说,艺术作品的本质不在于它讲出或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对我们展示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说是将意旨内在化了,也可以说是通过“悬置”而使对象“还原”,从而使人们“面向事物本身”。这时候,欣赏者是作为“见证人”,他或她“在感知的同时……进入作品的世界。其目的不是为了影响它,也不是为了受它影响,而是为了作证,使整个世界通过它的呈现而获得意义,使作品的创作意图得以实现”。[5]86

因为从欣赏者的角度切入艺术的本质,所以杜夫海纳十分看重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在他看来,欣赏者及批评家若没有正确的姿态或得当的审美态度,艺术作品就谈不上存在。就文学作品而言,他要求“读者应该专心致志于作品,既不玩弄它,也不欺骗它。对每部新作品,批评家都应该报以一种崭新而喜悦的目光,一种绝对无保留的目光。他应该完全地存在,以便给作品以最宽大的包容和最深刻的反响,他又应该完全地不存在,以便作品中不掺杂任何他自己的东西”。[6]159虽说这里面以辩证眼光分析了读者及批评家面对作品的“在”与“不在”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欣赏者在欣喜之余,保持静观和审慎的态度,因为文学作品的奥秘精微是不会轻易向自以为是的人吐露的。杜夫海纳说:

文学对象也向读者挑战;它在保守自己的奥秘的同时,肯定自己的自由:它的意义永远是无限地远不可及的。……现象学要求批评家不仅要谨慎,而且要谦逊;不仅要问:“作品能否在阅读中被对象化?”而且还要问:“这个对象的真理在何处?”[6]159—160

可以将杜夫海纳所说的“谦逊”理解为文学欣赏和批评中的“悬置”,惟有“悬置”方能“还原”。而只有“还原”后的对象及意向才能使文学作品呈现它的真意,也就是所谓“奥秘”和“真理”。

现象美学强调纯粹意识和“直观”的作用,又特别看重感性,这在视觉艺术中有着典型的体现,也比较好理解。那么,以间接为特性的语言艺术的直观与感性由何而见呢?问题的关键仍在语言本身;当然,语言的感性与绘画、雕塑以至于音乐、舞蹈、戏剧有所不同,它之所以能够被直观,既是因为其以“展示”或“呈现”为特征和功能,更体现在其把意义“内在”于感性的形式当中。这样一来,相对于阅读和欣赏而存在的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姿态”,是对它所表达对象的一种“呈现”。杜夫海纳说:“只要语言本身含有意义,它就是表现性的;它像是把自己所表示的对象的活生生呈现摆在我们面前。”“语言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成为一种姿态。我阅读姿态的意义,姿态把对我说话的那个人的意图告诉我。语言不仅是用词句传达思想的手段,而且是自我显示的手段。”[5]161—162在这里,杜夫海纳明确指出语言的说和写的方式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其功效又可以分两个层面去理解。其一,文学作品里的一切都由语言来显示,人们不必超出语言显示之外去联想(那样会减损美感),而只需要感观语言所呈现的东西即可。对于欣赏者和批评家来说,重要的是语言的现象及其在纯粹意识观照下的精神结构,其与历史、世界以及作者生平的关系是无关紧要也不必理会的。其二,既然“姿态”或者说“说和写的方式”是现象学美学所看重的,那么,文学欣赏和批评就不能在语言“表层”轻易滑过;非但不能滑过,而且“表层”的因素(比如语音)往往是语言艺术作品的精华所在,并且最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下面这段话,就表达出杜夫海纳对语言“姿态”及其“呈现”功能的极度重视:

……但是,如果他们读诗,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对诗应有的恭敬去朗诵诗,词对于他们便立刻有了实质和光辉。就这样,词因为自身或者因为给予朗诵者的快乐而受到欣赏。词又还给了自然,带有感性性质,又得到了自然存在的自发性。词摆脱了常用规则,互相结合起来,组成最意想不到的形式。同时,意义也变了,它不再是通过词让人理解的东西,而是在词上形成的东西,就像在刚被触动过的水面上所形成的波纹一样。[6]163

这段话似乎可以理解为“在”的重要性,进而也可以理解为存在比本质重要;若以结构主义语言学比照,则可以理解为“能指”脱离“所指”而自足(审美意义上的自足)。具体地说,对诗歌而言,略过了声音(及可以朗诵)的层面,也就等于略过了诗本身。诗是“读”出来的,欣赏者或批评家若不会“读”诗,对诗歌艺术也就不甚了了;按现象学理论,也可以说诗压根就没有存在。声音如此,其他的语言要素也同样重要,比如节奏、语气、视点以及说话的方式等等。在文体学看来,这一切综合在一块,就成为一种风格。这在文学欣赏和批评中是最直观的对象,是现象学所谓“事物本身”。文学作品里的一切若没有融入或“内在”于这种风格,那就不足以成为文学,也不成其为审美对象。打比方说,李白《静夜思》写了一位“思者”。但仅仅是抽象的“思者”是不足以成诗的,他必须化作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及风格;从而这首诗里真正成为审美对象的是作为“现象”的声音及“说话的方式”等。进一层看,如果这“思者”是诗人本人,他也是呈现给读者一种独具风韵的语言,自己却是隐去了。用杜夫海纳的话说,“这就是为什么作家只有在隐蔽自我时才能展示自我的原因”。[6]160诗歌如此,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及作者也可以此类推。

杜夫海纳对诗歌声音及朗诵的重视显然受同为现象学理论家的波兰人英加登的影响;而杜氏本人也确实在其著作中借重过英加登的学说。

在现象学理论家中,英加登被看作是胡塞尔的嫡传;其于文学理论的贡献也首屈一指。跟胡塞尔一样,英加登强调现象学的科学性,而在现象学指引下的文学研究也应当恪守科学的法则,而不能任凭感性和经验支使。为此,他坚决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区分开来,似乎也意味着文学批评不能够进入现象学的领地。他说:

文学研究应当关心对文学的艺术作品本身的认识,在审美经验中构成的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具体化则应是文学批评的领域,它运用不同的理解和描述手段使具体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它不能要求同样的客观性和主体间际的可接近性,从而必须从科学的王国排除出去。[7]431

本此,英加登对文学的研究及其文学理论,便严格地从现象学的基本定义出发。他这样给作为艺术作品的文学定性:

文学的艺术作品不是一个自主存在的客体,而是一个非自主存在的客体;特别是,它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客体,它的存在基础在作者的创造行为之中。它的确定性质(更普遍一些,它的材料和形式)不是严格意义上内在的,而是由作者的适当意识行为意向性地赋予和归属于它的。[7]344

就像现象学的基本理论一样,这个观点意在打消主客体的二元之分,而从意向性活动及纯粹意识去把握文学这门艺术的本质。照此说法,单独的语言和单独的读者都不能“构成”文学作品。或者说,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物质性的和空洞的,其本身不能成其为艺术作品;而读者的意向不是虚无的,它总是对某个对象的意向,其自身也不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那么,文学的艺术作品就只能在语言提供的对象以及读者对这对象的意向性行为中形成;具体过程则十分复杂。顺着这个思路,英加登提出了“四层次”说以及“不定点”和“填充”说。

所谓“四层次”说,是认定“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7]10这些层次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留下许多空白或日“不定点”,等待着读者通过阅读去加以填充。当然,这种填充不是任意的,它是一种受语言的限定并区别于心理主义及联想主义的意向性活动。其所遵从的,既有语言内部的逻辑关系,也有纯粹意识对于悬置和还原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根本上讲是将死的语言唤醒为“活语言”,所以英加登提倡一种“积极的阅读”。然而不管是积极阅读还是消极的纯粹接受的阅读,都是一个意指的过程。“当一个确定的字音被一个心理的主体理解时,这种理解直接导致一种意向性行为的施行。在意向性活动中,一个确定意义的内容被意指了。……这种功能产生了这样一个事实:属于字意或句子意义的对应的客观性被意指,文学作品的紧密相连的四个层次因此被揭示出来。”[2]128在这一过程中,“不定点”始终起着作用。按英加登所说,文学作品的文本有诸多要素是不确定的,并且这种不确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小说里的人物及事件在语言中的呈示无论如何都只能是框架或部分,未加指明的地方需要读者去填充或完形。况且文学艺术作品大体是时间性的,它的语言呈示总是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因此读者对现在某一点的意向必定跟过去有关,或者说需要借用记忆或回忆。①这也可以理解为对“不定点”的填充。至于抒情作品,其“不定点”的特征更加明显。如英加登所说,“诗歌越是‘纯粹’抒情的,对本文中明确陈述的东西的实际确定就越少(大致说来);大部分东西都没有说出”。[7]51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大音希声”以及诗学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国古典诗学所崇尚的“含蓄”,若以“科学”的眼光分析,其根源或许就是语言艺术作品的“不定点”及其“没有说出”的特性。

当然,英加登所推崇的“积极的阅读”,不是任凭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对作品文本加以随意支使。对“不定点”的填充绝非随心所欲,而是要保持相当的节制。英加登的文学理论以现象学为本,其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的体认,自然要依从于纯粹意识以及“悬置”和“还原”的界定,不能够漫无边际地“积极阅读”;否则,不仅不能够得到文本的真实意思,并且很有可能对审美活动本身构成伤害。在这一问题上,英加登的态度是审慎而明确的。他说:

形成有高度价值的审美对象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要求审美主体保持一定的自我控制,安详和关注以便构成一个审美具体化和提示它的审美价值,正是那些具有最高艺术水平的深刻的作品不允许读者方面产生剧烈的经验。只有廉价的、空洞的、危言耸听的作品才祈灵于生动的和变化的非审美情感,以便能够争取天真的和缺乏教养的消费者。[7]395

这是对艺术作品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对读者态度的要求;而对现象学文论来说,这两者原本是分不开的。如果单就读者而言,则需要在与作品的离合之间保持一个度。英加登说:“一个有天赋的读者(例如一个独创性的导演),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填补不定点,它既为作品所接受但又是出人意料的,不包含在作者的‘意向’中;他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使作品具体化,在他的具体化中较之一个更接近作品的具体化使更高的价值得到现实化。”[7]397这段话表达的意思颇可玩味,试解读之。一个具备了纯粹意识的读者,虽然“悬置”了“世界”和“固我”,但并没有丧失其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自我实现的可能,因而在艺术境界之内“神思”的天地也是无限的。也正因为这种指向无限的意向活动,艺术作品才持续和永恒地向人们开放。一句话,纯粹意识需要限定,而以纯粹意识为基准的艺术欣赏却是无限的。

最后谈到巴什拉。在思想史家看来,巴什拉的身份很奇特,特点也很鲜明。“他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诗人。可是,在我们的时代,还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彻底更深入地考察过想像的作家、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用现象学去了解的物质的各种形态”。[8]162可见巴什拉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有非凡的贡献。就文学批评而言,巴什拉强调“批评意识必须力图渗入由语言所表示的形象和感觉中去,与他们合成一体”,[8]163这显然跟现象学及意识批评属于一路;但独具慧眼并匠心独运的是他对灵感、梦想、无意识等特异心理现象的探寻。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影响又显而易见。下面这段话,就是其将弗洛伊德与荣格叠合在一起,并化出了论者本人对梦想体悟的一段话:

在我们向往童年的幻想中,在我们所有人都希望为重温我们最初的梦想、寻回幸福的天地而写下的诗篇中,童年呈现出来,按照深层心理学的风格本身,它像一个真正的原型,单纯幸福的原型。这确实是我们身心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吸引幸福形象并排斥灾难经验的形象中心。但这一形象依照它的原则看并不完全是我们的;它的根比我们简单的记忆更为深远。我们的童年是人类童年的见证,是那被生活的光辉触及的存在的见证。[9]156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巴什拉受弗洛伊德、荣格影响之深,以及对童年尤其是童年之梦想(或许原本就是一回事)的钟情之深。但巴什拉对于童年和梦想又有自己的理解,这主要体现在其对现象学的认识。对巴什拉而言,梦想是一种“存在”或“先存在”;而这

种“存在”或“先存在”就将人们的视线引入梦想的诸多奇妙的特质。比如,梦想跟夜梦不同,夜梦里梦者“失去了自我的影子”,而在梦想中,梦者能够在“意识的微光”中意识到“我在”。因此,“梦想的人在梦想中在场”。[9]189而“在场”正是现象学的本质观所要求的。又比如,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趋向于童年梦想的渴望,这是一种“先存在”,其中万物俱寂,时间停止,而优美的诗歌正是将人们召唤到这“先存在”中去。再比如,对童年的梦想本身就有哲学和诗的风味。巴什拉说:“经过深思与梦想的童年,在孤独的梦想深处经过沉思的童年,开始染上哲学诗的色调。”[9]159正因为如此,梦想就成为最美的境界及审美的津梁。对这一观点,巴什拉做了深情的表述:

当一个梦想者排除了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所有“忧虑”,摆脱了来自他人的烦恼,当他真正成为他的孤独的构造者,终于能沉思宇宙的某种美丽的面貌而不计算时间时,他会感到身心中展现的一种存在。一刹那间,梦想者成为梦想世界的人。他向世界敞开胸怀,世界也向他开放。假若人没有梦见他曾见过的东西,那他就从未真正见过世界。[9]217—218

这段话已经把思绪引入了存在主义观念。以存在主义而论,生存的问题在于人意识到时间及死亡的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忧和畏;在于人意识到他人的“非存在”而产生的恐惧和烦恼。而解脱之道则在现象学所揭示的意向性活动中,也即在主体纯粹意识的观照下,世界对人开放,或者说人与世界相互开放。在这样一种视域中,“非存在”变成了存在,生存的问题在审美和诗意中得到解决。而巴什拉更认为问题的实质在于梦想,只有对世界加以梦想,才是真正的开放,才能看见真正的世界或世界本身。为此,梦想中的直观就成了世界的本原;而惟有梦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事物本身”。进言之,惟有梦想,人们才能真正进入自由之境,如巴什拉所说:“就心理学而言,在梦想中我们才是自由的人。”[9]126

说到这里,我们要回头看看一个作为现象学渊源的著名判断,那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提出的这个判断的缘由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无法确认,都可以怀疑;惟有思考着的我或我的思考是确信无疑的;它是确认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据。现象学的工作是要以现代的科学态度来研究这个纯思想的“我”;[10]71同时修正笛卡尔的判断,认定“我思”不是空虚的,而总是对某物的“思”,也即意向性活动。巴什拉更进一步,把“我思”变成“我梦”,说:“我梦想世界,故世界像我梦想的那样存在。”;[9]199现象学也因此而进入了梦的境地,生发出“梦想的诗学”。对这“梦想的诗学”中的纯粹意识或意向性活动,巴什拉深情赞美:

当人们同意跟随审美的心理学在世界及梦想世界者的双重增值中发展时,似乎他们感受到在美的物与美的看法之间两种视象原则的交流。于是,在观看世界的美的幸福的狂热中,梦想者相信他与世界之间有一种目光交流,犹如情人间相互传情的眼波。……因此应该说:所有我注视的东西都注视着我。[9]233

这又让人联想起古人说的“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若加以现象学的界定,则正可以成为巴什拉“梦想的诗学”的格言。

现象学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巨大,渗透到哲学、美学及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学批评因现象学而开辟新境,在观念和方法上都有独到之处和探赜索隐之功,其效应以日内瓦学派为中心,波及多个国家、多种理论的方方面面。以上所述,多属较为“正宗”的现象学文论;而跟现象学有种种关联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则远不止于此。大体说来,现象学文论立足于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客观的、体验的以及直观的融合——去把握语言艺术作品的本质,并以此作为文学批评的准则和规范;其结果,是建立在对作者意识加以重建的基础之上的意义。①如此对文学本质及批评功能加以体认,其新颖别致自不待言;而因为过分依赖作者意识及文本的构成,也遭到了诸如“局限”、“封闭”之类的非议。在这里,我们注重的是这种意识批评对于文学批评的性质、任务以及效应的领悟。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这种领悟跟中国传统文论里的批评观颇为近似。所谓“以意逆志”,若“悬置”其客观的实在和主观的意想,不陷入心理主义或历史主义,则跟批评意识是可以相通的。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常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批评意识)之间寻找契合,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的“识照”之论,就很有批评意识的意思。其言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11]714这说的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批评,重要的是要由文辞(文本)“人情”和“见心”;可以理解为对作者意识的发现与融合,进而也可以理解为由作者意识对作品意义的重建。这种意义,不单是寓意或旨趣,而更偏重于作者的精神气度——中国传统文论以“气”、“神”、“境”为尚也说明了这一特点。仍举个著名的例子,宋代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说道:“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峻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这类批评,以往我们多看取它善用比拟的特色,殊不知比拟的妙用在于描摹出作品(文本)的风格和气韵;而作品的风格和气韵,正是作者意识(或精神结构)通过语言及其言说而呈现出的一种“姿态”,就像前述杜夫海纳所揭示的那样。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这样的事例不仅数量多,而且成为一种特色,并有其独特的批评功能,以现象学文论意识批评加以估量,是很值得当代文学批评去赏识和借鉴的。

[责任编辑 刘剑涛]

作者:张 方

第3篇:修辞批评之批评修辞

【摘要】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关键词】批评修辞;范式;局限;修辞批评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修辞批评逐渐发展,如今修辞批评与修辞理论交织在一起,成为修辞理论与实践之间一个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领域。然而,我国对于西方修辞批评,尤其是当代的修辞批评几乎还是空白点[1]104。近几年来,我国修辞学界一批年轻的新生代对修辞批评作了颇为有益的引进和探讨,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均远远未能体现西方修辞批评的研究成果,甚至一些核心的概念术语也厘定不清,例如“修辞批评”与“批评修辞”之间鲜有论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重点对“批评修辞”与“修辞批评”的区别,特别是“批评修辞”的范式和局限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批评”的内涵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批评”作为普通词语,本身均具有“挑剔、贬低、否定”等负面意义。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批评”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具有与普通词汇不同的特殊含义。在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批评”的定义多与某种学派或学说的综合性理论密切相连,既可以指运用某种视角或方法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的理论与方法,又可以指这些理论与方法在特定领域中的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过程或行为,还可以指相应的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专业术语的“批评”,至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批评不是非专业的、普通意义上的吹毛求疵,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还可以是中性的;(2)批评行为揭示的内容一般较为隐晦,不易发觉;(3)批评是主观的评判,但批评家个体或群体均试图更加客观、公正、有效。

“修辞批评”的内涵

术语“修辞批评”是由“修辞”与“批评”复合而成。现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创立者维切恩斯在其奠基之作《演讲的文学批评》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演说者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听众的方法所作的分析和评价”[2]6。亨久克斯等在选编的《修辞批评:方法与模式》序言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口头或笔头形式的信息性或说服性语篇所作的分析、解释以及评价”[3]26,将修辞批评的对象从以说服性为特征的演讲语篇扩大至说明性语篇。当代修辞学家坎贝尔在《当代修辞批评》中将“修辞批评”定义为“对说服性语言运用所作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评价”[4]76。20世纪最著名的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认为,“修辞批评考察的是想象性作品并将其作为对情景中所产生问题的策略而独具风格的应答来分析”[5]2。当代修辞学家福斯在《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修辞批评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它系统考察和解释象征性行为及人工制品,目的是为了理解修辞过程”[6]16。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修辞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语言哲学和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符号学、诠释学、新语用学、论辩理论以及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甚至所谓的硬科学”[7]6,修辞学从最初的演讲术横跨到语境学、语体学、风格学、文风学等多门学科,研究对象也由语言修辞手段、修辞格、语体风格、言语接受转向修辞行为、修辞交际过程、修辞运作规律的研究[8]52。如果把话语扩大到一切象征行为的话,修辞学则是研究用一切象征行为去劝说听(读)者的学问,是研究人们用符号尤其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学问,这就是当今西方非常流行的修辞观[9]24。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传统范式阶段和多元范式阶段。所谓传统范式,是指以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五艺”为程序蓝本的批评方法,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政治演讲,即那些政治名人为了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公众演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受国际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美国修辞批评开始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如社会思潮、社会运动等,修辞批评势头强劲,于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多元修辞批评范式共存的繁荣景象,如心理批评模式、戏剧主义批评模式、幻想主题修辞批评模式、社会运动批评模式、体裁批评模式、女权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景象十分壮观[10]89。人们普遍认为,修辞批评可以运用在任何人类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上,因为人们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都可以导致态度的形成、加强和改变,修辞批评的对象越来越广,以至非语言现象也纳入了修辞批评范围之中。

“批评修辞”:意识形态修辞批评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或“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指对修辞话语中那些决定人们对社会各方面阐释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或者说对决定某一群体行为的基本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兴趣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和文论概念,自形成迄今已达两个世纪之久。它的内涵随着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而嬗变,日趋复杂且宽泛,以至始终无人能做出一个普遍公认的圆满界说。20世纪中期以后,意识形态理论在政治、哲学、文化、教育、法律、性别研究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亦被用于文学评论,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美国著名修辞批评家索尼娅·佛斯指出,意识形态指的是决定一个群体如何解释世界上某个或某些方面问题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反映了该群体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利益的根本观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那些具有评价性质的思想理念,即可能招来不同评价判断的那些思想理念。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强调的是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11]209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来源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其理论来源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文化研究、女权主义、心理分析等多个理论学说,索绪尔、皮尔斯、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哈贝马斯、拉康、福柯、德里达、葛兰西、博克、巴特勒、巴赫金等学者的哲学和理论思想均曾运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的实践,在这些理论视角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范戴克、万德尔、麦克吉、麦克凯洛、拉星、福伦茨、格罗斯伯格、米歇尔、克劳德、佛斯等在修辞与传播领域对于意识形态批评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无论受到何种理论和思想的影响,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家的首要目标是“发现并揭示蕴涵在修辞符号(artifacts)中的意识形态”[11]204。意识形态分析修辞批评家努力阐明交际理论在创造和维护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发现某个意识形态代表了哪些群体的利益。

在索尼娅·佛斯看来,意识形态批评的操作分四个步骤:(1)选择分析符号。由于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从广义上看,任何符号均可作为批评修辞的对象。除了显性的政治话语之外,其他隐性的符号均可作为批评修辞的对象,其他大众文化中的广告、电视节目、篮球比赛、音乐会、咖啡馆、电脑游戏、草坪装饰、电影、网站、歌曲等均有意识形态的嵌入、兜售与冲突。(2)分析符号。其中包含显性元素识别、隐性元素识别、意识形态形成、功能分析等四个步骤。第一步,显性特征识别是对符号中的可观察特征进行描述,例如语言符号中的论点、论据、图示、术语、隐喻等,视觉符号中的形状、色彩等等。第二步,隐性元素识别即对符号中可观察特征所传达的思想、指称、主题、暗讽、理念等进行分析。第三步,形成意识形态即对前两步所揭示的较为散乱的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纲目进行系统化分类,以形成关于所分析符号的明确无误、前后连贯、表述简明的意识形态研究陈述。第四步,分析所形成的意识形态表述对于受众的作用和结果。(3)提出问题。即就分析符号中意识形态所传达的意义,所代表、服务或倾向的利益群体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外部世界所隐含的启示等。(4)撰写结论。即完成分析报告,一般而言有5个部分:一是引论,包含研究问题及意义等;二是符号及其语境描述;三是批评方法;四是研究发现;五是对修辞理论的作用与贡献。

整体而言,正如麦克凯洛所言:“批评修辞试图揭示或揭秘权利语篇,其目的是理解人类社会中权利与知识的结合——改变这种结合需要或存在哪些可能性,什么样的干预策略适于社会变化。”[12]91批评修辞学者运用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和福柯的理论,大体上从事“统治批评”和“自由批评”两个领域的实践。前者承继了传统意识形态批评的思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后者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属于自身批评。

“批评修辞”之反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诞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背景决定了其批评性甚至批判性性质,它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战斗性姿态,它以一种犀利的锋芒穿透了主流文化的迷障,揭示了精心编织的修辞活动和修辞话语背后的权力话语及其支配性力量,呈现了隐藏在修辞话语之中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关系,这种革命性的、不妥协的、战斗性的解构性批评方式对于现实具有强大的干预作用,对于理解修辞话语和修辞行为的实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上义词,修辞批评是运用修辞理论,对以语篇为代表的象征性行为的展现方式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以增强修辞意识、促进成功交流的批评活动[13]40。修辞批评积极探寻说写者与听(读)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发现最有效、最得体的申辩、劝说和论争方式,揭示话语的交际效果,帮助人们解读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本和象征行为,增强听(读)者的修辞意识和修辞话语能力,增强交际话语的效果和社会效应,检验和修正修辞理论和批评系统,更好地运用符号增进人类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批评修辞隶属于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必须注意:(1)无论称为批评修辞,还是意识形态批评,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它们与修辞批评在批评目的、理论框架以及所遵循的批评规范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根本区别。简单而言,批评修辞重视揭示语言权力和社会关系,修辞批评重视分析象征行为和象征符号的交际效果。(2)批评修辞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更多地与政治批评纠缠在一起,容易陷入“统治与被统治[14]”的二元批评模式之中,与修辞批评的目标渐行渐远,甚至已经失去修辞批评的本位性[13]43。(3)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多元趋势明显,各种团体阶层利益交错共生,相互依存,世界主流文化竭力建构和谐语言、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关系的大背景之下,批评修辞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刺耳的批评似乎显得不合时宜,批评修辞学家也往往因此背负着不懂建构积极话语、缺乏社会责任的“麻烦制造者”的罪名。(4)就批评修辞本身而言,批评修辞在批评素材选择的普遍性与代表性,批评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系统性,批评修辞本身理论的建构与创新,批评修辞学家本身意识形态的介入,批评修辞批评效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批评修辞本身面临的困境、矛盾与挑战值得修辞批评学界认真思考与研究。

结束语

批评修辞作为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它与其他批评方式一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揭示的权力问题与社会关系矛盾,但它更贴近意识形态批评的本质。无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其社会关系的监督与建构,批评修辞仍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No.20080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Wichelns,Herbert A.“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A].Landmark Essays on Rhetorical Criticism[C].Ed.Benson,Thomas W.California:Hermagoras Press,1993.

[3]Hendrix,J.A. and Jerome B. Polisky,eds.Rhetorical Criticism:Methods and Models[C].Iowa:WM.C.Brown Book Company,1968.

[4]Campbell,George.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London:Feffer and Simons,1969.

[5]Burke,Kenneth.A Grammar of Motiv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6]Foss,Sonja K.,Karen A.Foss,and Robert Trapp.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M].Illinois:Waveland Press,1985.

[7]Moran,Michael G and Balif Michelle. Twentieth-Century Rhetorics and Rhetoricians [M].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0.

[8]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邓志勇,杨永春.美国修辞批评:范式与理论[J].天津外语学院学报,2007(3):24-30.

[10]Hart, Roderick P., and Suzanne M. Daughton.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M].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2005.

[11]Foss, Sonja K.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M]. Fourth Edition. Long Grove: Waverland, 2009.

[12]McKerrow, Raymie. Critical Rhetoric: Theory and Praxis[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6.2 (1989): 91-111.

[13]袁影.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格局与走向[J].修辞学习,2007(4):40-43.

[14]Biesecker, Barbara. Critical Rhetoric[EB/OL]. [2012-03-16] Texas Theory Wiki. .

(作者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校:施宇

作者:王志伟

第4篇:批评与自我批评观点汇总

一、批评自己

1、上进精神不足。工作主动性、主动性不强,工作热忱和工作干劲有些消减。满足于完成任务,工作中有畏难心情,如对经济工作,虽然指标任务重,不过从一开头就缺乏完成任务指标的信念,在落实过程中计划性不强,造成一段时间内有工作忙乱的现象。

2、工作不深化。作为主管XX工作的主任,对XX理解不全面,深化XX不够,专题研究不够。缺乏对XX的统筹管理,缺乏盯着问题抓落实的力度,缺乏对XX特色品牌的打造,XX建设整体水平提升不明显。

3、工作中有暴躁心情。与分管部门交流不准时,不当心与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交流,如同你主管科室的XX家里XX患病,造成生活困难,就没能准时掌握情况,安排接济,造成工作被动。

4、带队伍意识弱。作为窗口部门的主管领导,主要抓业务工作,不当心理解分管人员的思想动态,在调动其工作主动性方面想法不多招数不够。对分管科室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不够。

5、工作标准不高。作为年轻干部满足将分管工作干好,缺乏勇争一流干劲。对自己没有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缺乏超越自我的意识。

6、缺乏总结提升。对好的做法经验做法不能准时总结和推广。如同“XX”建设未能深化推动,使好的做法没有固化下来,致使工作效果不明显。

7、学习主动性不强。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抱着无所谓的观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集体学习中有时缺席,对上级指示精神的精华和方向掌握不准,落实上打折扣,如同对XX下发的最新文件和会议精神学习和落实不到位。

8、交流协调意识不强。处理问题、心得办法与其他领导同志共享交流少。如同今年发生的XX事情,他牵头负责处理,就基本情况、决策、处理过程、结果,没有与其他领导准时通报情况,共同研判解决办法,自我行事,专断专行。

9、机关后勤管理不严。缺乏勤俭节省意识,出现枉费现象。如同食堂勤俭节省宣传差,教育督导就餐人员不到位,对多打多倒现象,没有准时教育制止,备菜备饭有时过多造成枉费现象。

10、全局意识不足。在研究XX全局性工作中,缺乏“一盘棋”思想,主动思考不够,很少发表建议观点,征求观点时,基本上是一味的认同。

11、工作魄力不足。工作谨小慎微,顾虑太多,缺乏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负意识。如同抓工作满足于一亩三分地,没有站在XX的层面去思考问题。

12、有“老好人”心态。办事过于低调,不勇于担负。在与班子其他成员工作合作和交流交流中,存在碍于情面,不指出其问题或做事不冒犯人的情况。

13、交流较少,没有真正接到地气,全面掌握基层实际和群众所思所盼,特殊是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亲自出面解决少,没有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

14、在平常生活中,自认为工作时间长、职务级别高,对于下属清扫卫生、端茶倒水等行动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心安理得。

15、走访基层存在“就近原则”,对较为偏远的基层单位一般较少深化走访调研,对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存在问题批评较多,实质性措施较少。

16、在制度执行上不到位。如抓XX学习落实不到位,没有很好的规划整体学习计划,学习时间有时过长,有用主义学习较多,缺少宏观形势分析和理论讲座,不利于班子成员开辟视野,转变观念,不利于班子成员整体能力素养的提升。

17、有暴躁心情。遇到问题时没有深化调查研究,没有全面理解掌握情况,凭经验阅历做出主观推断,认为自己决断是正确的。

18、自身要求不严格。谈话不当心场合,不当心领导形象,在确定场合时,如开会式研究工作,不太当心语言,有时说些与会议无关的话题,缺少严格性。

19、缺乏上进精神。年龄大了,工作干劲明显不足。作为班子中的老同志,拼搏上进的锐气少了、工作中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对我们这些年轻同志传帮带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20、落实工作不细。经验主义严重,认为遇到的问题都见过,不情愿深化理解研究新情况,工作抓得不深化,停留在宏观布置上多,引起对实际工作中的新情况理解不深。

二、批评他人

1、性子过急,存在“以我为主”思想。安排工作前缺少交流交流,对事情的处理过头追求完善,不能容忍别人的一点点小错,包涵心不强。

2、你有时提出一个观点、布置一项工作,其他同志要先接受,如果讲条件、提出异议,你就认为是大局意识不强,不讲组织原则,这是官僚主义的体现,建议你事前多征求机关同志的观点建议后再作准备。

3、你平常工作中,对其他同志工作安排多、压担子多思想交流和心灵交流较少,帮助减压不够,特殊是真正放下架子,和大家说说“掏心窝”的话较少,时间长后,简洁造成急迫严格有余,宽松活泼不足的气氛。

4、勤俭节省的意识不够,平常对单位的用水、用电用纸等没有做到厉行节省。如作为分管办公室的领导,在平常工作中,没有要求并实现无纸化办公,存在对纸张、笔等办公用品管理不严,造成枉费的现象。

5、对下属的管理比较宽、软,如同:有职工在上班期间嗑瓜子、吃零食,在办公室大声喧哗、谈天等问题,听之任之,没有准时提示制止、批评教育,有“老好人”思想。

6、说话太直,脾气欠好,在与下属交流工作时,不当心倾听,不当心讲话的方式、办法,在确定程度上影响了下属工作主动性。

7、不能正确对待一些批评观点,遇到批评,有时候沉不住气进行反对。比如,在XX问题上,你认为自己已经尽量了,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观点就不舒适。

8、我认为你平常学习不够,理论水平和学识还需增强。看问题、做推断存在表面化的问题,需要决策时,有时体现得既不专业也不具体。

9、有时候你在工作安排上不够周密,当心成就多,关注过程少。如同,一件事情上面布置下来,就急匆忙的挺直安排布置到下面去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考评办法、具体措施等都还没安排部署好,这样就引起事情倒是做了,就是没有到达上面的要求或者原来可以做得很好的而未能做得很好。

10、你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很重视也较负责,但对其他的工作关注少,也不热心,有时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所分管的工作你确定想要把它搞好,但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说,事情就有轻重缓急之分。

11、工作办法简洁,缺乏领导风范和艺术。XX工作比较繁琐,事情也多,很多事情处理起来都比较麻烦。如对有些事情处理缺乏好的策略,就会引起安排计划流产。过于自信或过于武断都不能圆满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宜。

12、在遇到时间紧、任务多的时候,想尽快完成没错,但不能降低工作标准,不能想着简洁应付过关。

13、你在工作中满足于老办法、旧思维,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创新意识不强。如同,XX工作,没有能够主动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没有想办法迎难而上。

14、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思路不够开阔,因循保守,不擅长学习借鉴一些新观点、新经验,只满足于现状,不求有突破。

15、有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的情况,有时还有上班串岗、招待朋友的现象,给人的感觉好似难得坐下来、静下来。

16、遇到困难,工作办法不多。XX的工作是个综合性工作,有时会牵涉到方方面面,有时遇到困难也很特殊,但有时你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很好的发动脑筋,实行机敏多样的办法处理,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17、工作中冲劲有余,耐烦不足。XX工作涉及的困难有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才干解决的,不过你在工作时,有时开头很有干劲,能带队上,到了处理问题的后期有思想松懈,急功近利的现象。

18、你缺乏亲和力,作为XX在班子成员面前过于严厉,很难挨近,与下属很少交流、很少交流,听不到真实情况,不利于工作的科学决策。

19、未以身作则,遵守好上下班打卡制度和上班着装制度。X月份上班都在上,但只打了几次卡。上班实行佩戴工作牌后,就很少穿制服了。

20、纪律松懈,有时开会散会较早,也未回单位上班打卡,而是回家,而且上班期间有吃早餐的现象。

21、XX同志主动协调,有效交流,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强,好单打独斗,单兵作战,在大局和全局中谋划工作的意识还需要提高。

22、你对一些日常工作或者自认为不甚重要的工作请示报告不够,思想和行为中还确定程度存在通融折中的现象。

23、你的工作办法简洁,缺乏制造性,有“拿来主义”倾向,存在思路还不够宽、层次还不够高。对如何学习借鉴他人好经验好做法研究不够,有时还存在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的现象。

24、深化基层不够,对基层情况掌握不深不细,虽然自己也时常到基层单位调研,但理解掌握基层群众的呼声不全面,对指导推动XX发展大胆探究的方式办法较少。

25、你的创新意识不强。对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特殊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解决重点民生等难点问题,应当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

26、你的本位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对XX安排活,总是强调本职工作,有时候往外推,有时候不尽量,讲条件、讨价还价,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服务大局意识不够强。

27、你的工作干劲松懈,责任感蜕化。干劲明显不足,缺乏在XX工作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有时抓工作停留在简洁的安排。部署上,也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毅力。

28、你在思考、决策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工作方式办法简洁,指令式安排的多,耐烦细致引导劝服的少,在工作中怕出事,怕冒风险,放不开手脚。

29、你平常不肯提观点,怕说错了担负责任,于是就顺大流,没有主见,很少动脑筋为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去出谋划策。

30、你平常工作缺乏制造性,总是按部就班,上级安排什么就尽量干好什么,对某些工作也有所思考,但总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31、缺乏担负勇气与魄力。工作中怕出事,怕担风险,工作冲劲不足。在安排重点任务分工时,有推脱心理,缺乏责任心与担负意识。

32、你对缺乏常抓的韧劲。在具体落实中,对有的工作缺乏督促检查,漠视了一件事抓出头、件件事有回声的抓落实精神,工作落实功效受到了影响。

33、你对上级组织提建议谈观点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便有不同的主见和观点,也抱着“欠好说、说欠好、不说好”的取巧心态而不肯去说。

34、你在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不严格,有时想着图省事,不会有问题,就不请示领导,有时工作没干好,想着怕挨批评,事后就藏着不敢照实汇报。

35、你在理论学习上满足于从前所学,对新的理论和业务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乏系统和深化的思考、理解,结合实际调研工作仍旧做得不够,有的调研文章甚至不肯亲自执笔撰写。

第5篇:相互批评意见汇总()

其他班子成员对领导甲同志提出的

批评意见汇总

XX党组

(2014年7月)

一、领导1对领导甲同志的批评意见:

1.深入基层调研不够,存在官僚主义。对深入基层调研重视不够,很少主动下基层调研工作,了解情况,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对基层情况了解掌握不够全面。如今年局里就XX建设、XX建设开展了3次调研,都以工作出差为由,没有参加,有时即使下基层调研大多也是陪同县领导调研,主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了解情况,无论是时间还是次数都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重视不够,心系群众不够,这是官僚主义思想在作怪。

2.好学进取心减弱,有享乐主义倾向。如今年单位多次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和业务培训,总是以开会、陪领导调研、出差等理由,不参加单位的集中学习,平时也总以公务较多,很少安排时间学习,更没有一个具体学习计划,偶尔学习一下,也是形式所逼,工作所需,很少从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角度上去自觉地安排学习,并坚持下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主观上对学习重视不够,怕吃苦,这是一种典型的享乐主义。

3.存在公车私用现象,有奢靡之风。图方便,公车私用,占公家的便宜。如节假日有时用公车办私事;有时用公车带家人到附

近农家乐玩玩;有时开公车去参加一些朋友应酬活动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公私没有正确区分,这是典型的奢靡之风。

二、领导2对领导甲同志的批评意见:

1.学习欠系统,有自我满足的经验主义。比如担任局长以来,没有把XX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对XX工作的法律法规浏览多、记住少,满足于各分管领导能独挡一面,缺乏自加压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为自己工作20多年,经过了多岗位磨练,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质,沉淀了一定的知识内涵,不需要系统学习就能应付本职工作,自我要求有所放松。这既有官僚主义作风习气的存在,也有享乐思想的浸袭。

2.深入基层不够,“官本位”思想严重。比如你联系的XX村,总认为会多,文件多,事情多,借口没有时间到联系村开展工作,而联村的相关工作多半是安排副职代劳。这是思想认识有偏差,工作态度不端正,其实是一种官僚主义的表现。

3.求稳怕乱,工作有畏难情绪。比如我县去年的XX工作,省里有要求,县里有安排,但你考虑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因此没有下大力气开展,导致民政设施还未完善,XX建设全覆盖还未形成,社区服务力度不够等。究其根源,这是精神懈怠的问题,是享乐主义的表现。

三、领导3对领导甲同志的批评意见:

1.......。

2.........。

3.........。

其他班子成员对领导乙同志提出的

批评意见汇总

一、领导1对领导乙同志的批评意见:

1.抓工作往往凭经验,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倾向。2013年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对我县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按要求要对农村80岁以上老人进行摸底调查,明确由你主抓,你只设计了一张表格,交由乡镇摸底,你相信乡镇领导会主动抓,能够完成任务,结果很大部分乡镇未能及时完成任务,摸底的情况未准确收集上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认为自己是乡镇干部出身,主观上只相信自己的经验,没有考虑乡镇工作任务重、人手紧缺的实际情况。这是较明显的官僚主义,其实有享乐主义意识。

2.深入群众较少,官僚主义思想比较浓。比如,很少与干部群众交流,认为自己能做到的,一般干部职工也能做到,以致于做出的决策大家不理解,有抵触。不太考虑大家的实际困难,上下班签到签离制度过于苛刻,一次,一位干部因家有急事,想提前十分钟签离,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局长说了一分钟也不能提前。表面上是严格规章制度,实际上是与干部职工交流谈心少了,没了解干部的实际困难,实质上是官僚主义思想在作怪。

3.安于现状,有当“太平官”的思想。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比如,你常在不同的场合说,争什么先进,争什么优秀,没有错就可以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似

正常,但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却是对老百姓不负责任,表面上是安于现状,实际上是享乐主义。

二、领导2对领导乙同志的批评意见:

1.有“老好人”思想,存在官僚主义。对于单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观察敏锐,头脑清晰,但就是装着没看见,不管不批评。如,分管办公室工作,签到签离总有人代签,看见了装作没看见,不作批评制止。根本原因在于做老好人不会有麻烦,是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

2.不拒请吃,存在奢靡之风。比如,去年年底你带队到乡镇民政办检查考核时,有些乡镇上了烟酒,作为带队领导,没有坚决拒绝,而是随大流,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俗话说的好,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这样势必影响自己对工作成绩的判断,有失公正。这是自身廉政意识淡薄,党性原则不强的必然结果。

3.偶尔有用公车办私事现象,有奢靡之风。公车私用,图方便,如有时外出吃饭,存在公车接送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正确区分公与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公私危害性,认为偶尔用一下公车问题不大,这是奢靡之风的表现。

三、领导3对领导乙同志的批评意见:

1......

2.....

3.......

以下依次类推。

第6篇:党员互相批评意见汇总

对刘xx同志的批评意见

黄xx:

形式主义方面:

李xx:

奢靡之风方面:

王xx:

官僚主义方面:

谢xx:

享乐主义方面:

注:意见要有实际例子,字数在100字左右即可。

第7篇: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汇总

一、形式主义方面

1.政绩观存在偏差,围着上级指挥棒转的多,对上级看的重了,重视程度高,抓的比较紧,要求严、力度大,但是对其他工作相对管的少,甚至有大而化之的现象。

2.过分看重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排名,有时候为了出成效、赶进度急于求成,特别是在招商引资的问题上,一些项目把关不严,有的造成了土地浪费,有的带来了环境污染,还有的引发了劳资纠纷,影响了社会稳定。

3.只重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忽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重视产值、税收,忽视环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产业聚集区的项目把关不严,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同时,脱贫问题也没有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4.贪大求洋,城市规划脱离实际、浪费资源。

5.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被罚款比企业缴税多,得不偿失,水污染当时危及淮河沿岸几千万人用水安全。

6.在城市拆迁中,为了快出形象,快出效果,让领导看得到成绩,落个好印象,有的还不到规定的拆迁时间,就要求在几天内一定要完成拆迁任务,忽略了群众的感受和干部工作的难处,使基层干部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拆迁户做过细的思想工作,造成强拆。

7.抓招商引资雷声大,雨点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秘友,老秘网建议您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如需查看隐藏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回复点评几句,系统将自动替您支付3两文银给作者。如文银不足,请先投稿一篇,即可赚取10两文银。如恶意灌水,可能被重扣文银。详见“新手必读”,感谢支持!

22.作为副书记,在实际工作中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不够,实际上是工作标准不高的表现。平时只忙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主动帮助县委书记谋划大事、出谋划策还有欠妥,还缺乏分忧意识、担当精神。

23.主动考虑工作、主动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够。平时替县长开会多、应酬多,帮助县长谋大事少、想办法少,还有把大事推给县长的现象。

24.激情少,暮气重。年纪不大,像个老头儿,遇到难事光想推,缺少担当勇气。25.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对县委派的活,总是强调本职工作,有时候往外推,有时候不尽力,讲条件、讨价还价,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服务大局意识不够强。

26.性格太直白,有时候个性表现的太张扬,有时与个人身份、组织形象有点不相称。

27.群众意识、基层意识有点淡薄,坐办公室多、下去少,深入基层研究工作少,有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思想。

28.改革上存在畏难情绪。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考虑方方面面利益关系较多,怕遇到阻力,带来麻烦,以至于对改革困难估计过高,在改革上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

29.干部情况、班子存在问题等方面不够熟悉,帮助县委参谋不到位。在干部调整中,有照顾平衡、论资排辈、迁就的现象,组织原则坚持得不够。干部使用上不够科学,创新举措少,有时只注重乡镇,不考虑全面、不注重统筹兼顾。

30.研究工作不深入,作风浮漂,上推下交、互相交办,导致落实不力,工作棚架。

31.不重视学习。对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有时候还讲白话,念白字,有损自己的威信和形象。

32.对上负责多,对下负责少。平时局限于为领导搞好服务,做好保障,服务机关、服务基层做得严重不够,在站位全局、推动全县社会发展方面思考不够,为县委主要领导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不多。

33.担当不够,经验不足,不少同志认为比较“瓤”,需要抓紧补课,但主观上来讲,挑大梁的意识也不强,缺少一种“虎气”。

34.基层经验不足,有机关作风,有时感觉自己的阅历丰富,就很少接地气了,与乡镇、局委融入不够,沟通交流少,不能和同志们打成一片。

35.抓工作不扎实不深入,浅尝辄止,往往是领导安排什么干什么,缺乏主动性,为县长分压不够。坐机关听汇报多,到一线解决问题、实地督导不够,缺乏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

36.**的经济情况了解不透,对如何培育支柱产业、如何涵养骨干税源,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没有形成思路,拿不出有力措施。

37.与同志们交流沟通不多,作为武装部政委,除了参加县委常委会和出席县里的大会,平时与班子成员沟通少,不利于军地共建。

38.推动工作办法少,面对困难束手无策,往往觉得不知道从哪个角度下手,从哪个地方切入,这与研究情况少、工作不深入有直接关系。

39.对工作吃得不透,把握不准,特别是应对突发舆情的工作预案缺乏相应的机制,没有完善的应对措施,发生问题后手忙脚乱,不能从容应对,对一些舆情负面报道处置应对不力。

40.宣传工作仍停留在传统做法上,对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了解不透,不能牢牢占领阵地,宣传工作作为党的“喉舌”作用发挥不突出。

三、享乐主义方面

1.大手大脚、讲排场,贪图享受。有时接待追求高标准,低档酒不喝,低档饭店不进,存在享乐主义,艰苦朴素的意识不足。

2.过于注重穿戴打扮,过于注重自身形象,平时吃饭还好挑食,不合口味的就不想吃,没有肉就吃不下饭。

3.精气神不足,与世无争、四平八稳,工作要求不严,创新不够,没有亮点。工作被动承接多,主动创新少。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积极响应,但主动创新不够,没有针对组织工作实际,研究思考,以求突破,存在懒政思想。

4.缺乏奉献精神,总认为自己分的任务多了、吃亏了,讲条件、讲价钱,缺乏奉献精神。

5.工作上有懈怠情绪,进取心不强,在生活上有追求安逸享受的现象。干劲不足,动真格、出实招不够,老是想着有一定资历了,干够这么多年了,年龄也不小了,享受一下算了。

6.原则性不强,对亲戚朋友的请托有照顾现象和打招呼现象。

四、奢靡之风方面

1.不注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些不该花的资金却花出去了,对有些单位打的报告说批就批了,把关也不严,不该拨的资金也拨了。

2.某些单位超标准建新大楼,还帮助到上级申请资金,大楼盖起来需要很大花销,让县里的其他单位滋生攀比心理,助长了奢靡之风。

3.勤俭节约不够,后勤管理不到位。公务接待上有浪费现象,后勤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五、联系服务群众方面

1.群众观点树立得还不牢。突出表现在关注民生不够,县城的棚户区改造力度就不大,为了开发招商,控制翻建住房好几年了,可是到今天也没招来商,又不让群众建房,这个群众很有意见。

2.抓面子案件多,对上边交办的案件、领导批示的案件、信访局转来的案件,重视办理,对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重视不够,办理不及时。

3.对待信访稳定工作,对待信访群众存在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往往是一批一交了之,见到信访群众特别是老信访户、难缠户感到心烦,言语生硬,方法简单。

4.对政法队伍管理松散、要求不严。公检法司部门处理问题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普遍存在,老百姓意见很大。个别干警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第8篇:XXX班子成员批评意见汇总

1、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理论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理论学习有时不积极不主动,应付上级要求多,偶有学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开展专题学习研究不够。建议多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以便能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2、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工作任务布臵多,认真检查落实到位不够,因而有时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且开会时个人发言时间较长,不够精练,建议改进文风会风。

3、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X同志能做到早上班、晚下班,但对一些深层次的关系学生和职工利益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研究,工作有时凭经验、凭感觉办事,与部分基层职工的交流沟通少,与离退休教职工和老同志交流还不够。另外,对我们下属要求太严格,对所有工作都要求做得最好,这让我们这些做下属的工作压力很大!

4、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管理有时不严,回避矛盾和问题。工作中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却不敢触及敏感问题,有时甚至回避矛盾问题。管理有时不严,即使个别人工作上有错误、缺点、过失,也不能大胆批评、严肃处理,总顾及所谓的“面子”、同事“情谊”,存在护短现象。建议增强“亮短揭丑”的勇气

5、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总结宣传“报喜不报忧”,不敢直面问题。有时总结宣传只重视突出成绩,好的方面大讲特讲,问题与不足则避而不谈,甚至不敢直面问题,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力度还不够,以致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求真务实主动性欠缺,开拓精神还不够,有畏难思想和情绪。

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进取意识不够彰显。想问题做工作受惯性思维束缚,经常是以前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进取意识不强,突破动力不足,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

2、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在大胆工作方面做的不够好,顾虑太多,总觉得分管校长主要是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把责任界限划的太清,存在着怕得罪人的现象。另外,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尽管做了些工作,但开拓性做的不够。

3、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存在工作不实的问题。徐校长分管的工作很多,工作太多以后有时考虑得不细,有时给人被动应付之感。在安排布臵工作时,流于形式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也说套话、空话;也存在着开会时,以会议落实会议和走形式走程序的现象,对要解决的问题,在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上下的功夫不够。

4、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服务师生缺少贴心化。虽然有服务师生的意识,但宗旨意识还不够强烈和牢固,主动关心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够,切实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够。有时制定目标脱离实际,要求不切实际,没能很好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有时布臵工作时间要求过急,刚收到通知就要求上报情况和材料,使基层教职工疲于突击应付。

5、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听取意见流于表面化。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够,缺乏与基层干部、师生员工、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倾听基层诉求不够。与联系处室的同志交流多,与非联系处室的同志交流少;有时听意见不广泛、不全面、不完整,掌握实情不够,不能完全把师生创造性的经验反映出来。有时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到不同的声音会有急躁情绪,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1、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关注形式多。有些工作和活动完全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指标而开展,有的为了检查需要写进了计划却未能有效实施,有的甚至是补计划、补活动,活动的目的性和效果不够明显。比如,分管群团工作,学生多、活动多,形成了“工作活动化、活动形式化、形式标准化”的套路,很多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突出,对学生干部能力锻炼的作用不明显。一些工作流于形式,对内涵发展关心不够。

2、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在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有时容易急躁,对待下属缺乏耐心细致的指导,取而代之的是训斥,工作方式粗暴;也存在对有些同志提出的好意见好建议听不进,比较主观武断的现象。

3、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联系群众不够广泛。与分管处室的同志联系多,跟其他部门的干部教师联系少,特别是跟专任教师、老教师联系得少。可能是认为现在社会是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不应过多的干涉别人的思想和生活,所以谈工作多,关心思想和生活的少。

4、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布臵多、提要求多,具体指导少。工作中往往布臵多,具体指导少;提要求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少;讲原则多,灵活性、艺术性不够,换位思考不够。宏观提要求多、微观指点少,大事干预多、小事过问少,总体安排多、平常帮助少,工作关注多、生活学习关心少的现象,有时对部下批评偏严肃。这种现象如不加以警醒,势必会助长官僚主义之风。

5、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存在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情况。有时习惯于用开会布臵来代替具体工作,有的甚至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为了过场而过场,为了贯彻而贯彻,会前并没有对会议的主题、内容、要求等作充分的准备、研究和商议,并未提出明确的、周全的意见和办法,而是把会议当口手,通过会议一开,就算工作完成,至于会后的反响与效果,缺乏总结与思考,缺乏跟踪与督查。

1、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不够。在工作中习惯于当“中转站”、当“二传手”,说过就算干过了,缺乏“紧抓不放、一抓到底”的狠劲。有时习惯于办公室打电话了解情况,不能亲自到一线到察看,深入到教室、实验室、学生寝室、教师办公室的次数还不是很多,主动与老师、学生谈心,真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还不是很多;对一些看似软性的工作,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

2、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在工作中,有时会局限于主要领导布臵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把自己放在全校的角度去考虑,对全局性的工作,深入思考比较少,好的建议也不多。工作中缺乏逢山开路、过河架桥的勇气和意志,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

4、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缺乏预见,指导基层不力。在工作上对基层具体情况有时了解不细,知道不早,掌握不准,不够全面。特别是分管的工作,其它领导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对分管口的工作,有时管得还过于具体,抑制了各处室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5 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群众观念淡薄,基层调研不细。业务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抓得比较紧,但联系师生不广泛,和师生深入谈心的比较少,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还不够,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能切实做好服务师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多。虽然知道一线老师辛苦,但站在他们角度去考虑问题还不够,埋头日常工作时间较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时间较少,对基层真实情况了解的还不够准确,有时急于求成,最终使工作不够细。

1、 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虽然该同志也经常到自己分管的部门调研,但主动性不强、深入不够,往往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比如,他作为后勤副校长,分管食堂,也经常到食堂查查看看,也经常在食堂就餐,但只关注到食堂开餐情况正常,就没想到问问师生们对食堂伙食供应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导致学生对食堂伙食意见较多。

2、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系统性不强,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没有深入学习,没有真正领会工作的实质,停留在表面,致使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居多,有时还存在着以会议去落实会议和走形式走程序的现象,这种不思进取不求甚解的作风和行为是非常有害的,严格说起来就是一种不作为。

2、 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在工作中只愿抓大事而对一些小件不愿意抓,认为具体工作由手下做,有抓大放小的思想。在落实抓大不放小、学生面前无大小的工作方针不够彻底。关心师生不够,认为只要多到学生食堂用餐、多到教室、学生宿舍转转,就是联系了群众,跟其他普通教师联系得少。

4、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深入一线调研不够,给下属部门确定的工作目标有时太高,对下级工作要求也太严格,有些脱离下属部门的实际情况或超越下级的实际能力,致使难以达成工作目标和要求。另外,有些工作布臵后跟踪检查监督不到位,影响工作的按期落实和工作质量。

5、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组织、协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想法,遇到困难,缺乏迎头面对的勇气和决心,当其他科室的同志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时,有推诿的情况发生。

1、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中有时不够积极主动,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个别时候觉得“过得去”就行,满足于干了、报了、安排了,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新作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有所缺乏。

3、 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担当精神需要进一步增强。存在老好人思想,怕得罪人、怕伤和气。工作中怕冒风险、怕承担责任,胆子小、忧虑多,患得患失,不敢决断、不敢拍板。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以改进。

4、 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虽然重视与教师间的交流,但却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在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中,与教师的交流比较主动,也很多,特别是跟专任教师;但参加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到学生食堂用餐、到学生宿舍则比较少;与学生的沟通主要在某些问题出现之后,有点被动。

4、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服务意识较强,但服务方式缺乏创新。有时在处理紧急而又纠结的情况时容易急躁,听取他人意见时缺乏耐心。满足于凭经验办事,按照程式化去工作,存在“习惯”做法,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5、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在困境面前,缺乏调查,有时借鉴兄弟单位先进工作经验,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出现工作标准高于工作成效。由于是新近提拔的干部,岗位工作时间短,困难面前,有时还一定程度地表现出很大依赖性,依赖学校一把手班子其他成员,独当一面的魄力不够。工作缺乏预见,指导基层不力。在工作上对基层具体情况有时了解不细,知道不早,掌握不准,不够全面。特别是分管的工作,其它领导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对分管口的工作,有时管得还过于具体,抑制了各处室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5、XXX同志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群众观念淡薄,基层调研不细。业务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抓得比较紧,但联系师生不广泛,和师生深入谈心的比较少,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还不够,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能切实做好服务师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多。虽然知道一线老师辛苦,但站在他们角度去考虑问题还不够,埋头日常工作时间较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时间较少,对基层真实情况了解的还不够准确,有时急于求成,最终使工作不够细存在经验主义思想。对新政策钻研少、掌握不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调查研究不深,凭个人经验办事、处理问题。

1、 群众观念弱化。疏远了与群众的距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少,

2、 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履行首问责任制不够,考虑问题简单、不周全,对于发现的教师及学生困难问题,教职工及学生没有提也就不过问,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3、 官本位思想严重。过于自信,调研部充分,决策不民主、科学,存在经验主义,影响工作实效。

4、 工作不实,安于现状。开会布置任务多,习惯于提要求,作指示,解决实际问题少,存在畏难情绪。

5、 与教职工谈心少,交流少,干部管理中护短、心软,没有碰硬动真,教职工队伍管理不力,制度执行不力。

6、 缺乏沟通交流,工作重部署,轻督查落实,一些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考虑实际,导致目标过大,任务无法完成。

7、 创新意识不强,求稳怕乱,循规蹈矩,凭经验办事,新思路、新办法不多

8、 执行力和抓落实不够,对多次强调存在的一些隐患和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很好的抓好落实,群众意见较大。

9、 官本位思想严重,全局意识差,看上不看下,在下属、教职工面前摆官架子,让人觉得高高在上,比较没有耐心,听不进意见去,注重完成上级安排任务,对下级及教职工关心关注不够。

10、 缺乏钻研精神,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现行政策研究不深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措施不多,办法少,工作成效不明显。

11、 工作重点不突出,作风漂浮。处理问题时顾虑较多,不分轻重,随意性大,不求工作质量,效率不高。

12、 主动作为意思不强,安于现状,缺主动作为意识。

13、 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抓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措施不力,效果不好。

14、 责任担当不足,解决繁杂问题顾虑较多,不敢碰硬。攻坚,存在求稳思想

15、 重表面、轻具体。注重短期见效的面子工程,对实际长效性问题研究不深、认识不足,一些深层次问题把我不够

16、 工作不深入,对教职工反映要求困难问题,没有深入调研论证和提出明确意见,浮于表面,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落实

17、 对干部管理工作原则性不强,没有抵制选人用人方面的不良风气,重提拔轻管理,选人用人不够科学合理。

18、 重部署,轻实效。习惯用命令的方法,不考虑实际工作难度,往往召开工作会议轰轰烈烈,工作结果马马虎虎,甚至不闻不问,有些不了了之。

19、 缺乏工作激情,求稳、怕乱,凭老经验、老套路决策,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创新工作措施办法少。 20、 抓工作脱离实际,措施办法少,喜欢讨论一些难以解决、不切实际的问题,浪费时间和精力,一些具体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

21、 工作流于形式,看文件,听汇报多,深入基层次数少,解决实际问题流于嘴上说说,解决实际问题不多。

22、 过于“教条”。在贯彻执行上级规定和要求时,没有结合实际,照搬照抄上级规定和要求,与实际工作效果差距大

23、 老好人思想严重,怕得罪人,求稳怕事,工作不够大胆,影响工作实效

24、 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轻浮,不具体

25、 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对问题、对工作研究思考不多,措施不力,瞻前顾后,不敢大胆探索,循规蹈矩、按部就班,难以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干事创新劲头不足

26、 心浮气躁,重于形式、轻实效。

第9篇:批评与自我批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武器,也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的途径,更是转变作风快速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既要真心面对,也要虚心接受;既要增强底气,也要拿出勇气;借着这样的契机,我也认真查找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并发现在日常工作中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正的地方。工作实际进行自我剖析如下: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平时忙于工作,导致对更多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存在了差距。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对政治学习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

2、 业务知识不够钻研。

对待工作虽能主动、积极,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但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就懒于思考,懒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

3、专业理论水平不够

专业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缺乏深刻的认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存在距离,有些只能是想法,并没有演化为具体的做法。

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措施

1、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作为一名人事管理工作人员,要为“医院发展、社会满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学习。不管平时人事的工作有多么的繁杂,多么的忙,都要静下心来,挤出时间来学习、来提高。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先进的人事管理理念,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2、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要有新管理的思想,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要对自己施加压力,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练,不断熟悉业务工作,争取达到精通和融会于心的境界,为医院的人事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以上是我的自我批评,有不当之处,肯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2017年7月3日

赵子鉴

党员个人剖析材料

靖西二中

梁文鹏

通过集中的党员师德师风教育,使我对师德师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重视自身师德建设,通过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都是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这一使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言传身教实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把“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象” 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永恒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无私奉献,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爱岗敬业,不仅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还应表现为时时处处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因为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书是都是育人的基本途径,育人是教师教书的根本宗旨,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才能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确立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施教 爱岗敬业,最终必须落实在教师认真负责、精心施教的工作态度上,必须体现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首先,要讲究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实际上是对事业、对学生的一种道德责任感。

伟大的时代蕴育不平凡,普通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塑新时代教师形象,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完成好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遇到困难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的改进方向:

要更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精神,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在管理方面,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把自己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2010年10月

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梁文鹏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使我更近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我深深的认识到: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颗文化创新种子 。人是一个创新的种子,一个拥有偏执和魅力的野性种子。一个突破屏障的种子,就是创新的开端。人处于自然的边界,人与自然、人与背景、人与社会的创新行为都是一个个故事。理解一个人的一次创新故事,需要一个对象,从对象那里实现欲望的扩充。人们面前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双重性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两个,而是第三空地里创新的一个。决策行为的二特性,是《博弈圣经》里描述的一个自然平行法则:“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记录历史就是记录了英雄与罪犯的历史。其实,第三空地的现在是属于群体的。

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文化不是讲量论,不是数学的统计,不讲资本与内容的记录,政绩的量论是历史的映像,像是旧票据,已经不是创新的内容。《博弈圣经》的创新结构是:“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

通过改革开放,接受外来文化,让外来的众多体发生关系,人们创新的基地就是第三空地。

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眼睛。科学发展观是被发现的一个不同反响的文化命题,它里面是原始自然的果实----正理均赢论。它让人将文化命题转化为文明的成就。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基因,可扩充到各行各业相关联的各种观念,让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并开放性地自由思考,不断地实践、创造,才能达到个人、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诠释理论是正理均赢论,它去除了人的虚伪和幻觉,去掉低能,它是大自然的优胜持续法则。有些高官是半盲目主义者,是一知半解的博弈文盲,他们有一部分被优先唤醒了,正带领着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文化命题发展起来。它的文化创新基因结构都承载着人们追求正理均赢论的观念,表现出知识派别,并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激情开发人类的欲望。它会呈现给人类种种梦想,使变化着的世界,不断地可持续发展,它的背后有一个帝国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家的眼中,它是一种文化进程,是一个战略文化命题。在哲学家的眼里,它是大自然正理均赢的历史,是自然派哲学的优先唤醒。在各国政治家的眼里,它是一个政治科学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的复兴宣言。

2010年5月13日

学习《新形势下党员要增强九种意识》心得体会

梁文鹏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何永葆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在“九种意识”上得以体现:

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当成一种修养,一种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养成一种习惯,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我们不注意学习,不用正确的理论去思考分析问题,党的先进性就会衰弱和消退,党的力量就会枯竭,就无法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党的神圣使命。所以要勤奋学习,不断增强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能力,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主人翁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以岗为家,热爱本职、忘我工作,实实在在的做出业绩,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三、要有全局意识,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所以有力量,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持理想信念,以农为本,为民服务,深怀忧民之心,爱岗敬业,心系群众,恪守为民之责,倾注爱民之情,扎扎实实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四、要有创新意识。我们党从诞生的一刻起,就明确宣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理论精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品质和生命源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开拓创新。

五、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要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坚决做到不等、不靠、不要、不贪、不占。艰苦创业,树立居家过日子的思想,做低碳经济的表率,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六、信念意识。共产党人的模范行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外在表现,模范行为最直接、最直观、最生动,因而也最有说服力、号召力。因此,要甘于平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奉献为乐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精神状态,坚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内容,大胆发明创造,探索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农信社的业务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九、纪律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经得起各个方面的诱惑,以廉为荣、严格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拒腐防变,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道德水平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肩负起党的历史使命。 2010年10月22日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分析下一篇:海尔物流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