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是独立学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近性、三本生源的特殊性、民办高校的灵活性,使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独立学院应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此实现向高职本科教育的转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1:

“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育转型升级

摘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启动“双减”工作。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达到“减作业,增睡眠,减培训,增实践”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考验,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要,真正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返璞归真”,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在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也要同步推进,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学校教育;转型升级;双减;

“双减”政策进入“实操阶段”后,校外培训机构的补课之路被阻断,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被进一步明确。学生不仅在校时间延长,其多元化发展需要也将日益得到满足。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推动学校的转型升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适合的教育就成了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以“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契机,我们如何推动学校的转型升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呢?

一.以集团化办学战略助推教育公平

集团化办学指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施集团化办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缓解“择校热”,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但弊端也不容忽视。一些地区盲目推进集团化办学进程,稀释名校资源来拉动兄弟学校的发展,分摊原来的教育资源,产生“削峰填谷”的后果。关于如何实施集团化办学,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强化体制创新,建立融合性的机制和体制

一些教育集团止步于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并没有落实“抱团发展”的初衷,造成了“集而不团,形集神散”的局面。因此,如何做到“优质均衡,共同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评价制度的不同在很大因素上制约着集团化的融合发展。加强文化、管理、资源、以及科研等方面的互融,大力推进集团成员学校的标准化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领导之外,还必须依靠可行的機制和有效的措施,在领导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与科研的方面要有实质性的合作与共享,构建“共享、共建、共赢”的体系,打造紧密型的教育集团。

2.敢于突破创新,避免“复制粘贴式”的办学模式

在集团化办学的扩张中,部分教育集团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成员学校借助“挂牌更名”成为名义上的优质学校,但实质上依然循规蹈矩。坚持优质学校输出品牌,师资的同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实行一校一策,针对成员学校的核心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精准帮扶,做到“帮扶一所,优化一所”。在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下,成员学校也在逐步成长,在各自的基础上做到真正成长,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优化流动机制,调动教育集团办学的积极性

集团化办学想要实现校际间的协同发展必须突破“发展不平衡”、“架构松散”、“成员学校底子薄”的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这一核心资源,坚持探索和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集团内部,成员学校之间流动起来,不仅催生了学校的活力,更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共同提高,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一方面,我们要健全人才储备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集团要与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平台,选拔优秀的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合理流动是学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辐射,让好教师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每个学校都有。

2.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亦需做实做优双减”

政策的出台,使校外培训机构逐步降温,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培逐步规范。学生在校外减负的同时,也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学生的基本教育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如何做到减“量”不减“质”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拓展课后服务资源

过去,学校以减负为借口片面强调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没有衔接起来,导致学生早早就放学了,家长还在工作,没人接,只得动员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如今,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通知,并推动落实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让学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学校在自身的教学资源上,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少年宫、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艺术场馆,社区活动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将校内课后服务与校外课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做好、做实、做优。

2.科学规划,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

“双减”政策对作业量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如何布置“轻负担,高质量”的作业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是有效压减作业时长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作业内容,合理规划,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发展特点,采用多样式、分层式的方式设计作业的总量和内容,让作业成为课堂的补充而不是负担。

3.优化资源配置,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课后服务的有效推进依赖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保障教师的收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努力开发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家校联动”、聘任退休教师、教师跨学校跨区域流动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随着课后服务的推广,师资力量、场地、器械不足等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最后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让课后服务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落实“双减”工作,不仅需要明确教育治理边界,还需要统筹推进,共同治理。在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学校要认真解读“双减”政策,深入研究“减什么”、“如何减”,在减轻学业压力,作业负担的基础上不降低基本学业标准,促使学校为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进行的转型升级,让学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作者:谢鋆

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探析

[摘要]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是独立学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近性、三本生源的特殊性、民办高校的灵活性,使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独立学院应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此实现向高职本科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独立学院 高职本科教育 转型

独立学院是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自1999年我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以来,独立学院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83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1/4左右,在校本科生人数260余万。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扩大了高校办学规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启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独立学院怎样应对新一轮高等教育的大变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抓机遇,求得生存与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鲁昕同志在谈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现代职业教育时表示,教育部将促进600多所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型,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比例将大幅增加,从现在的55%提高到70%~80%,人才培养结构将产生重大变化。①这意味着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将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新趋势。

一、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1.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发展趋势。为此,我国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级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将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近年来,各地频现“技工荒”,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统计资料显示,未来几年我国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以30%~4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将需要数百万的高层次技能型、工程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于为社会提供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产业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新形势下,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急需向本科和本科以上层次延伸的大好时机,独立学院应随势而动,主动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增强办学竞争力,谋求新的发展。

2.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划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普通高等教育提供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理应从专科层次向本科、研究生层次延伸发展,而目前只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本科层次出现“断层”,造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链条的断裂,这就需要通过高职院校升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等途径来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高职院校因缺少办学积淀被国家政策排除在外,包括独立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就成了主要渠道。

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具有充分的学理依据。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范围覆盖了“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和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技术教育”。近年来独立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无疑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范畴。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延上,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高职”的外延范畴不是介于中专与本科之间的一种学历层次,而是涵盖了“高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高职”既独立、自成体系,也与普通高等教育互联互通。因此,将独立学院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全符合“高职”的内涵和外延。从国际教育体系分类框架来看,《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为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为6,相当于博士教育。每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的普通教育(用“A”表示)与实用型技术型的职业教育(用“B”表示)。根据这个分类标准,5A和5B分别对应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的独立学院在阶段上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在类别上,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属于职业教育,处于5B的位置,即职业教育类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将独立学院归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也符合国际教育体系分类标准。③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向本科、研究生层次延伸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将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独立学院转型为高职本科教育,进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形成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教体系的完善,使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交叉渗透、并行发展,形成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对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3.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5%,已远远超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15%的底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学术精英与统治阶层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既培养精英人才,又培养广泛的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言,高校必须进行合理的分工,研究型大学主要发展精英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一般高校则着重发展大众化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不断调整结构,拓展功能,坚持发展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办学形式,更加直接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对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观念、目标、结构等大调整的新形势,独立学院应重新审视和评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办学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为此,独立学院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向高职教育转型,抓住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办学,着力培养“特色鲜明、基础扎实、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期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4.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是独立学院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大多依托母体高校的教育资源办学,始终存在不少问题。为满足扩大规模,降低办学成本,独立学院不顾自身实际及“三本”生源的特点,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基本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母体高校的做法,一味追求热门、短线、低成本专业,基本上都是母体高校的“袖珍版”④,从而导致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趋同化,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采取复制“母体”高校的做法,继承了母体高校比较成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经验,沿用“7+1”传统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缺乏实质性创新,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理论研究能力比不上高校的学生,其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缺创新、实践教学不到位、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培养无特色,毕业学生难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独立学院应抓住有利时机,大胆实施转型发展战略,采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从而走出发展困境,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的可行性

1.独立学院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近。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摸索,已意识到专业设置趋同化、培养模式同质化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上逐渐清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设新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极其相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非常相似,同样需要依靠学校和企业双培养主体,需要双师型教师,需要强化实践教学。两者都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的实质相同,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⑤可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与高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独立学院通过引入职业教育,实行保“本”增“职”,保证本科教育的水平,同时增加职业教育的内涵,⑥其培养层次上并没有降格,还是本科层次。学生、家长、社会都容易接受,转型的阻力较小。因此,独立学院适宜向高职教育转型,通过合理定位,培养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在高职本科教育领域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特色。

2.符合“三本”生源的特点。按照国家高校招生政策,普通高校安排在本科第一、第二批次,独立学院安排在本科第三批次,最后是高职高专批次。独立学院招收第三批本科学生,其入学分数低于“二本”学生,但又高于专科学生,处于本科的末端和专科的前端。“三本”学生主要表现为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知识不全面、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自律性较差等,但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能较快接受新事物,喜欢求新求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并不低。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较鲜明的个性,是一个较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根据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二本”学生相比,“三本”学生的智力范畴和性质虽有所差异,但只要学校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皆可成才。因此,“三本”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既不能照搬母体高校的培养模式,也不必降低本科的培养层次,而要充分考虑其善于动手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差异化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之路。可见,“三本”学生具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质,如果独立学院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特质,将有利于向高职教育转型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具有转型的体制机制优势。根据教育部2008年出台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所有独立学院必须在2016年完成转设,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是其中之一。民办院校只有在办学体制上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求得生存与发展。转设后的独立学院一般由企业投资办学,鲜明的行业企业背景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对相关行业、产业和岗位群有深入了解,熟悉行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特性。这就能使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后,方便根据以行业、产业、岗位(群)对技能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没有历史包袱,且规模小,“船小好掉头”,转型为高职本科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⑦可见,独立学院转设后办学的自主性更大,办学机制更灵活,市场反应更灵敏,具有创新体制机制的优势。独立学院“转设”后成为民办本科院校,能充分发挥民办院校善于扬长避短、敢于创新的优势,更加坚定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将实现真正独立,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及时开办新专业,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当前很多独立学院都在进行“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改革。因此,从独立学院的现实基础和综合条件来看,独立学院转型为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成本小、时效快,是最合理的选择。

4.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和驱动。国家教育政策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层次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通过招生、投入等机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人数要达一定规模,并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实行政策倾斜;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后,鼓励其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鼓励定位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实行综合改革,引导其转型发展,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此,将地方本科高校建设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已非常明确。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地方高校向高职教育转型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国家制定的新的教育政策,为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地方高校的独立学院,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和驱动,更能够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较好地实现向高职教育转型。

三、独立学院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的路径

1.更新观念,树立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独立学院持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高度和速度。受“重学轻术”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偏见,把高职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认为高职教育是“差生”的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一些普通高校办学者的思想深处也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如果将学校归类于职业教育体系,就降低了学校的层次。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应用技术型本科归于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引导全社会摒弃错误观念,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支持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独立学院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树立普教职教同等重要的观念,向高职教育转型,使其真正符合“民”“独”“优”的办学特点。独立学院只有从传统的学术性教育、精英教育中解放出来,扭转对高职教育的固有观念,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要实现转型,就应树立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突出职业性、应用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坚持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保“本”增“职”,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后,“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后,必须科学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生源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首先要坚持保“本”增“职”,即在坚持本科层次的基础上引进职业教育的理念,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后的培养目标可定位为“本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⑨这一目标一方面体现了独立学院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本科层次的人才。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相比,他具备更加扎实的基础理论、更宽的专业知识及更强的职业技能,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更好的职业道德及更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独立学院教育类型的转变。未来的办学方向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本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操作技能是这类人才区别于高专层次技能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显著特征。这一定位要求独立学院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的办学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转型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去填补人才市场的空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转型为职业教育,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转变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既关系到独立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对独立学院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与地方的行业、产业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独立学院不能再以过去的注重学科建设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更不能简单复制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而要从“依托母校、高位起步”转向“扎根地方、融入产业”。专业设置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前瞻性,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独立学院培养技能型本科人才,就必须根据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进行专业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通过学科交叉、复合求新来设置专业。因此,作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办学灵活的优势,坚持面向市场,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专业。一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专业结构体系;二要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好专业布局的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三要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产业行业发展的关联度,建设特色专业(群),培养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

4.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其教学体系应依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开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职业道德教育,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摒弃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增强综合素质为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围绕高职本科教育的要求,按大类专业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平台,设立通用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等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平台+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注重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应用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实践课时应不少于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50%,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理论教学要突出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特征,以“够用”为度,其难度要高于高职专科教育、低于普通本科教育。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由“注重分数”向“注重能力”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5.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借助企业、行业的力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⑩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然,转型后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应重在人才培养,以区别于重在社会服务的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双方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及用人信息, 企业专家可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和科研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通过校企合作,既可以推进教育模式改革,也可推进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开展职业培训和技术研究,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双赢。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双向参与机制”等教育实践充分证明,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优势,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现场的有机结合。独立学院要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的特点和规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6.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中老年教师多,青年教师少,师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非常不合理。同时,师资队伍还存在教师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梯队、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独立学院要向高职教育转型,对师资不仅提出了量的要求,也提出了质的要求。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独立学院向高职教育转型的短板之一。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关键所在。11师资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通过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培养体系。独立学院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积累教学实践经验。二要大力引进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积极实施“请进来”策略,聘请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三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积极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

[注释]

①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40322/n397039059.shtml.2014-03-22.

②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

③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兼论职业教育的边界[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5.

④刘博智.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N].中国教育报,2014-10-31.

⑤方泽强.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兼论民办本科院校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6.

⑥马洪奎.独立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J].四川社科界,2010(5):19.

⑦高源,张泽.独立学院转型为高职本科的可行性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1):61.

⑧潘懋元.独立学院的转型定位和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5):2.

⑨何煦.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三个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1):90.

⑩徐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刍议[J].教育探索,2015(1):51.

11李立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3):45.

作者:李荣华 彭绪铭

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3:

市域整体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市域推进教育转型发展,不是颠覆性地推倒重来,而是针对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综合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一种行动路径和载体。最近几年,我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转型发展”“向什么方向转型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转型发展”等问题。

转型发展既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问题倒逼的结果

从东营教育的整体情况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转型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一方面东营的经济社会条件能够支撑起教育转型发展。2013年,东营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山东省前列。人口少、财政好,是东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东营教育自身具备了转型发展的基础。东营建市以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东营教育有条件转型、有能力转型,也应有勇气、有魄力主动选择转型,这是新一代东营教育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东营教育转型发展也是“问题倒逼”的结果。笔者认为,当前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矛盾:

1.教育的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矛盾。目前,社会在对教育提出各种各样要求的同时,没有提供完全对等的服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教育的全面发展对各种要素资源的巨大需求与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构成了明显的矛盾。

2.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日趋强烈,期望值越来越高,但与这种需求和期望相比,我们的优质教育明显供给不足。同时,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由此导致家长竞相争取优质学位,“择校热”持续不退。户籍限制、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措施也仅仅是从表面上维持了招生秩序,维护了教育公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主要根源并不在教育内部,实际上主要是第一个矛盾的连锁反应,即社会对教育提出很大期望和要求的同时,并没有在人、财、物上提供完全对等的服务。

3.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的矛盾。目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脱节,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还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教育之所以“应试”愈演愈烈,很大原因也是“千军万马”挤学术教育一条道且分流渠道不畅的结果。如今,教育部计划出台方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两种模式,也正是想借助高考“指挥棒”,促进人才合理分流,最终解决人才培养错位、脱节问题。

4.“人民满意”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追求,但“人民”是个集合体,包括学生、家长、群众、教师、学校等各个层面的主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各类主体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利益诉求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体现在每一类主体、每一个人身上具体的公正和满意更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也无法“一揽子”解决。比如,有的孩子上职业中专更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愿意上职业中专,但家长却宁愿让孩子在普通高中“陪读”三年;有的家长希望教师多布置家庭作业,有的家长投诉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有的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对个别违纪严重的学生可以适当惩罚,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应该宽容,以表扬鼓励为主,绝对不能惩罚学生,等等。这些矛盾客观存在,却很难简单地断定孰是孰非。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考验着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智慧。

“重塑五观”,引领东营教育的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首先需要确定目标,明确转型发展的方向。就东营市而言,我们将之确定为“重塑五观”,即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教育规律出发,努力重塑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学生培养成才观和教师专业发展观。

1.重塑“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要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短视引起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转向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每一个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根基。比如,对高中教育来说。不仅要为学生高中三年负责,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既要充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也要看到高中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多指向性,不能在高考升学率和高中教育质量之间简单地画等号。

2.重塑“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要从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转向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从过度偏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品格。要特别注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使家长认识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比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群众对此有需求、有呼声,但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存在片面理解,出现“学校减压、家长加压”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优化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环境。

3.重塑“教育政绩观”。要转变教育政绩观,不能把教育当作获取利益的工具和筹码,不能把教育当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如果教育被各种各样的利益所挟持,必然会越来越远离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化育,学生必然会沦为赤裸裸的“工具”——执政者获取政绩的工具、教育者获取名利的工具、家长光宗耀祖的工具。这对孩子、对国家未来都是极不负责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真正把教育当成崇高事业,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

4.重塑“学生培养成才观”。长期以来,高度统一和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导致了比较严重的教育同质化现象。教育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没有把考试升学和素质教育统一起来,没有把学生的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致使有的学生成为“陪读”“陪考”,有的学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入了社会,有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却发展后劲不足。这既不利于培养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也不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5.重塑“教师专业发展观”。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是一位艺术家。”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背过记住,那就等于把学生当作了一种死的容器,知识积累得越多,学生的负担就越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智慧的人,为此,需要有智慧的教师。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启迪智慧、传播真理的人,不能仅仅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

调动各方积极性,整体推进东营教育转型发展

教育转型发展是一项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一定要从顶层设计、机制保障等多方面下功夫,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形成教育转型发展的合力。

1.加强教育顶层设计。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原有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思路已难以奏效。为了推动教育转型发展,东营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加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东营市已经将教育改革列入了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确定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小班化教学试点、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等20个重点课题,并成立了20个教育课题调研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东营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2.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当前,一些原有的政策规定已不适应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要求,由此导致了一些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东营市正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改革合力:积极尝试建立健全部门磋商机制,加强教育与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的协作,在绩效工资、教师梯级发展、名师引进、小班化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先行先试,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活力。推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制机制,努力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3.科学设计实践载体。教育转型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借鉴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东营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人民满意”为主旨,以“优质均衡”为主题,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奋力推动东营教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东营教育现代化分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现代化两个阶段。开展三级创建: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乡镇、教育现代化县区;着力点是实现教育“六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信息化、办学集团化、教学小班化、管理民主化、队伍专业化。

如今,东营教育转型发展已初见端倪。但其间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努力用充满智慧的劳动去创造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李帆

作者:梁海伟

上一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下一篇:教体局述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