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数学属于基础学科,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建模教学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数学属于基础学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论文 篇1:

教师合作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摘要:构建教师合作文化,创建和打造优秀数学建模教学团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内在要求。为此,要采取多元构成,组建教学团队;项目引领,建立合作机制;分享交流,倡导合作文化等措施,以改变目前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合作形式局限、合作观念缺乏、合作效率低下的现状。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合作文化;依据;措施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一项富有开创性的工作。而构建教师合作文化,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团队能力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和谐共生局面,是创建和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的关键。本文探讨教师合作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

加拿大教育家、社会学家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1992)提出,教师文化是教育变革和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观点和处事方式。同时,哈格里夫斯将教师文化区分为四种形态:个人主义文化——教师拥有强烈的独立成功观,很少干涉其他教师,他们不喜欢变革,也不愿与同事合作,避免与他人讨论变革;派别主义文化——教师的工作彼此分立,有时会因为权力与资源而相互竞争,教师对特殊团体有高度忠诚度与认同感;自然合作文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人为合作文化——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程序来制定教师合作计划、增加教师间相互研讨的机会,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那么,在教师文化的发展转型中,我们所倡导的教师合作文化应是合理地吸纳了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合作文化,它是在充分尊重教师自愿、自主的前提下,结合相应的制度规约,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开放性、规范性与共享性于一体的行为和关系方式[2]。

二、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中建构教师合作文化的依据

1.建构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要求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构建和谐集体为依托、以潜心教书育人为诺言、以加强教学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现教学创新为标志、以优化教学资源为己任、以最佳教学绩效为追求[3]。其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认同、目标达成、行动自律、超越自我、协同一致的心理融合过程和“团队精神”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团队效能;需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使教师的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术交流,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科研水平;需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校教育系统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4]。

2.建构教师合作文化是数学建模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和实际问题的桥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有力工具。曾经有位外国学者说过:“一切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必须包括数学和计算数学的更多内容。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计算正在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工具。”数学建模问题涉及工程、管理、生物等各个领域,解决的方法不仅需要数学知识,还需要专业领域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知识等等,数学建模教学与其他数学课程的教学相比,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的特点,因此,数学建模教学团队需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不仅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数学教师合作,还有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合作,共同探讨数学建模教学竞赛和科研问题,专业案例为数学建模教学提供“问题”源泉,数学建模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提供有力工具,两者相辅相成,促进数学建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目前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师合作文化缺失的问题

1.合作形式局限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以学科主义为指导思想,实行分科教学的模式,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活动已经人为隔离和疏离,教师间的合作多是同一部门。因此,目前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基本是清一色数学教师组成,无专业教师等其他成员参与。数学建模教学团队这种同质化的成员构成,难免导致教师视界短浅、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使得数学建模教学活动难以发挥其真正的实效。又由于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教师所花费的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不愿参加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因此,有的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人数过少,只有2-3个人,有的教师甚至是兼任,这样就造成团队成员在分工协作和分配任务时难以沟通和协调。多数数学建模教学团队成员以青年教师为主,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少,团队结构不合理,这样也造成团队成员之间知识能力不能互补,难以达到教学团队预期建设效果。

2.合作观念缺乏[5]

长期以来,同行是“冤家”的观念以及文人相轻的现象在教师的群体中常见;多数教师也常认为教师自身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事。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个别成员各自为政,固守原有教学方法,很少与其他成员共同协作探讨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团队成员间开展教学研讨、教学经验和学术交流活动次数较少;成员间缺乏沟通协作等现象。由于教师合作观念的缺乏,就无法形成成员间优势互补,大大影响了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3.合作效率低下

目前教师们的合作受到了重视,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人为的合作”要远远多于“自发的合作”[6]。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因“课程教学”需要和“数模竞赛”需要,以行政命令组建的数学建模教学团队,这种以教师表面合作为特征的“人为合作文化”,而不是以教师开放、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心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合作文化,就容易造成教学团队成员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在貌合神离的氛围中工作,缺乏真正的放松与互助,缺少坦诚深入的交流,以致影响团队合作。

四、基于教师合作文化视角的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1.多元构成,组建教学团队

组建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应创新组织架构,树立成员多元化意识。一是数学建模几乎涉及所有的数学分支,并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需要多元参与;二是就成员个体而言,需要技能互补性的成员间相互影响、学习,形成教育合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其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因此,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应多元构成,倡导学科(方向)交叉与融合,不仅考虑数学学科不同方向的教师,也要考虑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专兼职教师分工合作,协调创新,实现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2.项目引领,建立合作机制

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需要借助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实践形式的载体,否则便是奢谈、空谈,仅局限于观念引导、理性宣传,只会有表层效应。只有通过实效的活动,合作观念才能真正浸润教师的灵魂,并最终体现为教师的行动。因此,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应注重“教学、科研、竞赛”三者的相互支撑,以教改项目、科研项目、竞赛指导项目为载体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升科研水平和提高竞赛指导能力。各个项目完成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展开,真正将合作互动、民主自由、资源共享等特征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树立责任意识、分工协作、目标明确,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并亲历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同时要求每个成员反思、总结项目研究本身,即每个成员既是项目组成员,又是项目负责人。通过成员之间树立平等的责任意识,来促进成员间平等的合作互动[7]。

3.分享交流,倡导合作文化

在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师的合作意识需要逐步培养和形成;教师的合作需要由浅显合作向深层合作过渡,那么,分享交流就是这一过程进化的有效催化剂。从分享交流的人员结构看,可有负责人与队员、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等分享交流;从分享交流的内容看,可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学术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从分享交流的形式看,可有教研备课、座谈会、讲座、对话会、网络等多种形式。通过分享交流,教师间互动,教师之间可以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改变教师的组织文化,使教师的工作由孤立的技术性工作转向进行专业探讨和追求的文化,建立起相互理解、认同与共生的团队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实现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伟伟.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缺失与重塑[J].河南社会

科学,2011,(7):167-169.

[2] 付永昌.合作文化视阈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研究江

苏高教,2008,(4):93-95.

[3] 林浩亮.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策略之一——高校教师合

作文化的校本建构[J].教育管理,2008,(5):40-43.

[4] 王志蔚,张彩云,王红玫,赵中见,李红梅.近年来高

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述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0,(1):32-36.

[5] 薛正,陈晓端.基于自然合作文化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

体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1,(1):70-73.

[6] 严东强.高职院校教师合作文化的建构[J].煤炭高等教

育,2008,(9):53-55.

[7] 魏会廷.教师合作文化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的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2,(6):110-112.

[8] 谢开勇,谢寒,邢月,胡婷婷,张清钦.基于产学研协

同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创新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3-139.

作者:颜筱红

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论文 篇2:

关于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的思考

摘要:数学属于基础学科,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建模教学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数学建模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多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学生也缺乏应用意识,很少将数学知识有意识地应用到現实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高职教育阶段,作为“学科之王”的数学,应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通过必要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实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笔者拟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对高职应用数学教学做一探讨。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什么是数学模型呢?徐利治教授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中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做出了解释: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广义地说,一切数学知识都是数学模型。实数系是时间的模型,微积分是光滑运动的模型,几何学是現实空间的模型。一切数学概念和知识都来源于現实生活,都是数学模型。日常教学中所讨论的数学模型是从狭义角度出发的,是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简化、抽象后所得出的数学结构,是使用数学符号、数学表达式及数量关系对实际问题简化进行的关系或规律的描述。例如,各种数学公式、方程、运算法则,甚至于简单的数学表达式等等。

数学建模即建立数学模型。現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与科学技术及与人的干预有关的,只要可以用定量的术语加以描述,就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使其服从某种解析规律,这种解析规律用数学式表达出来就是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例如,对工业问题、交通模式、河流中沉积物的输送可用最优化方法和控制理论建立模型,信息传输可以通过信息和通讯理论建立模型等。数学之所以被称为“学科之王”,就是因为任何学科在高层次的较量大都是数学的较量,数学建模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数学建模教学的一般过程

数学建模教学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来源于現实生活或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建立起一种数学结构,然后求解或证明这个数学结构,验证这种结构的合理性,并将这一数学结构应用于現实生活或学科教学中的过程。数学课中解应用题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应用题通常是指有实际背景的或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解应用题就是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方法论角度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从教学角度看,数学建模是一次数学教学活动。因此,数学建模教学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活动的一般步骤是:(1)分析问题,假设简化。即对日常社会生活或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简化。(2)建立模型,数学求解。即对实际问题在简化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数学化,建立起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然后求解数学模型。(3)分析结论,实践论证。求出的解答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实反映某种解析规律,要通过理论证明,或根据实际現象及数据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并将模型应用于生活及学习实践中。建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現数学建模的迁移,将建模的方法技巧应用到各自从事的学科或工作领域中。

高职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欧拉从哥尼斯堡问题得到了“图”的模式;数学家对随机現象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分布”、“概率”的模式。我国数学家齐民本指出:数学的发展好比竹子的生长,竹子植根于大地,好比数学来源于实践,竹子一节节往上长,好比数学自身运用逻辑方法,从一个理论,推向另一个新的理论,最后竹子开花,落下种子,产生新的竹子;同时,竹子又从根部长出新笋,长成新竹子。数学离不开实践,高职数学教学只有将数学理论很好地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才更有实际意义。

开展数学建模有助于高职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既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又有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行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各行各业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高职院校这一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突出数学的应用性为主要突破点,培养学生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以此推动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可以推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本着够用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数学建模,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程中,破除师生多年养成的教学重视理论、忽视应用甚至惧怕应用的不良习惯。其次,可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数学建模的问题多具有开放性,有的可能不只有唯一的答案,数学建模活动需要用讨论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再次,可以推动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实施多媒体教学,实現计算机模拟等。

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做狭义的建模活动,教师讲解数学概念,推导数学公式,套用公式讲解例题,然后,学生模仿套用現成的公式进行数学运算。高职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可以进行模块教学,对于专业学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实現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与专业课有关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专业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有关函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两款不同资费标准的手机卡,A卡的月租费为30元,每月来电显示费6元,本地电话费每分钟0.4元;B卡的本地电话每分钟0.6元,月租费和来电显示费全免。每个学生都是一名营销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出营销建议。专业课教师和数学课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带领学生讨论并解答,学生会觉得很有意义。

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有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数学建模的题目可以来自书本,也可来自诸如经济、技术、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不同于数学应用题,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树立面向实际的观念,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增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没有“标准模式”,即使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问题是在高职数学教学范围之外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培训或自学获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与实践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灌输向主动参与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其创新能力和求知欲,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

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施

日常教学活动是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是可以通过数学实验讲透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都有其实际意义。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极限概念中“无限接近”的涵义,可以向学生介绍Matlab和Mathematics等国际通用的数学软件,应用这些软件做数学模拟实验,可使学生很形象地理解怎样才能“无限接近”,进而理解什么是“极限”。借助于数学软件,也可以做大量的函数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诸如函数的单调性、曲线的凹或凸、曲线的拐点、函数的极值、最值等知识。实践证明,数学演示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模型的“影像”,使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一些数学模型的意义,比单纯讲解数学概念或单纯进行理论推导要有意义得多,效果也好得多。二是要重视应用,注重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高职数学中值得关注的数学应用有这样几个问题:最值问题,极值问题,定积分问题,微分方程问题等。应用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问题。在建模过程中,对于現实生活中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学会对其进行抽象简化,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步骤。这一过程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不像解数学课后习题那样,有规律可循,简单易学,而是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精力,带领学生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例如,关于函数的极值问题,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入管理会计学科中的如下案例:某企业全年耗用甲种材料1800千克,该材料外购单位成本为15元/千克,除年固定的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为500元外,每次订货成本为400元,储存成本平均每年4元/千克,试计算每次订货的最佳数量为多少,才能使全年存货成本达到最低?假设:D为年度材料需用量;Q为经济订货量;K为每次订货成本;KC为单位存货的每年平均储存成本;TC为存货的全年总成本。通过分析,可知道采购成本、固定订货成本和固定性储存成本不随每次订货量和订货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订货决策中属于无关成本,故只须考虑变动性订货成本和变动性储存成本,则可建立如下数学模型:TC=K×D/Q+KC×Q/2,其中D=1800,K=400,KC=4,即数学中的常量。整理上式,可得到关于经济订货量Q的函数:TC=720000/Q+2Q,根据极值的有关定义、定理,对此函数求导并令其导数为零,可得经济订货量Q=600(千克/次)。这种数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建模的意识,而且也可有效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数学疑难问题,有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开展小组建模活动是建模教学的有益补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建模协会,定期开展活动。为做好协会的指导工作,可以结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精选建模案例,如选择导弹跟踪问题、铁路弯道问题、交通灯问题、人口模型问题等案例,举办数学建模专题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建模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观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为调动学生开展建模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协会开展建模集训,参加建模竞赛。由于高职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竞赛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建模积极性。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学生开展建模活动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可以选修部分专业技能(学校可要求每一位文化课教师必须选学一门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指导建模小组更好地开展活动。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在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数学建模教学与学生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助于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应是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奠宙,过伯祥.数学方法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武锡环,郭宗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林.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思考[J].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孟玲.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9,(17).

[6]谭莉.高职院校数学实验课程实施初探[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10).

作者简介:

张秋生(1966—),男,河南温县人,教育硕士,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中职数学教学。

作者:张秋生

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建模思想

【摘要】历年来,数学课总是让我校学员觉得厌烦,普遍反映理论性太强,学无所用,但这门课又是必修课,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我校教员探索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阐述了将建模思想引入数学教学中,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出发,培养学员的数学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模思想

应用数学是海军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任职基础课程平台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是海军士官职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士官学员掌握数学工具、提高数学能力和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是职业基础和支柱.它不仅能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而且将为学员学习后续课程以及未来从事士官岗位工作打下必要的数学文化基础.

一、数学教学中引入建模思想的必要性

作为士官教育,数学这门课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育,它的作用则更倾向于提高学员的数学素质,这其中包括学员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团体合作精神,但数学理论的抽象性往往让学员们失去兴趣,如果能在教学中加入与学员生活或者专业相关的案例,让学员们觉得学有所用,便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时,数学建模恰恰满足了数学教学的这种需要,通过感知和操作,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士官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融入的实施手段

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语言,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但是考虑到士官数学课程的“必需、够用”原则,为此,我校采用两种方式将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一)紧贴授课内容,合理渗入建模思想

士官学员不同于其他地方院校的学生,他们学历参差不齐,同时基础相对薄弱,因此经常会有学员反映数学课难,听不懂、跟不上,但数学这门课的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它不能像其他文史类可以压缩或者删减,因此,要克服这种困难,教员就需要从授课方式和课堂选题上下功夫.教学方式采用“三段一体化”,把学员的学习过程,按课前、课中和课后分为三段,课前包括复习旧课知识和预习新课内容,其中预习部分,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提前布置与下次课紧贴的一个简单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前感受下次课的应用价值.课中是“三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学内容以建模的形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通过学员们课堂互动参与,完成课前布置的案例,同时,在一定程度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宏观延伸讲解课堂内容的应用价值,让学员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价值.课后布置任务,要求学员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授课内容收集相关案例,通过团队共同讨论,给出最佳解决方案,在课后辅导时全班共同讨论各组方案的优劣性.

(二)阶段性加强巩固,提升建模思维

除了课堂中插入简单案例之外,重点章节结束后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训练,这是我校数学课程的重点.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时,教员会提前一周给学员布置几个较综合的案例(或者由学员自行收集案例),同样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求解模型,这样一个建模过程,不仅需要有大量数学知识的储备,同时建模的求解过程中,还要求学员具有较强的毅力和耐力.这时,教员要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员的生活和专业,紧抓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学员的求知欲.以这种方式教学,不仅颠覆了以往复习课反复机械做题的模式,而是从更高层次上提高了学员的数学素质;此外,通过学员们亲自参与,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把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教学中,使得教员的教变得更形象生动,学员的学变得更愉快

轻松,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一)与教材中的纯数学问题相比,实际问题的文字叙述更加语言化,题目中的数据多,数量关系更隐蔽,因此,面对大篇幅的文字,学员往往感到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和学员的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心有关,这时教员的引导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简到繁,边学新课边补基础,由浅入深,案例背景层层剖析,让学员们体会到只要我们有耐心和信心,就一定可以克服困难.

(二)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是较为困难的一步,繁琐的数据分析常常让学员感到厌烦,为此,在教学或者课外辅导中,教员可以给学员补充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借助Matlab等软件降低建模的复杂计算.

(三)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教员对结果的点评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方案选取的角度、建模建立的合理性、求解的正确性、结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可行性等.此外,小组分工、团队协作等等,都要作为教员评定的依据.从多方面考察学员的能力,也是数学这门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员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建模的形式为学员构架一座从数学理论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充分体现应用数学这门学科在士官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宫华, 陈大亨. 高职教改中的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研究,2006(2).

[2]王怡, 吴亚豪. 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与数学建模[J]. 科学文汇, 2007(1下).

[3]缪蕙. 基于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4]李大潜.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类主干课程[J]. 工程数学学报, 2005(8).

作者:魏蕾

上一篇:地下车站排水工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职称聘任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