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刊工程功能管理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介绍了茶叶物联网的意义及其体系构架,分析了茶叶物联网系统中的平台功能,包括茶叶物联网基本功能、门户管理、视频监控、系统管理,阐述了茶叶物联网技术在茶叶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与调控、安全追溯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茶叶物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困难;总结出茶叶物联网的发展前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名刊工程功能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名刊工程功能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哲学社科名刊的办刊实践研究

【摘 要】 《思想战线》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价值引领下,把握时代方位,推动开放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观照;解放思想,创新驱动期刊质量建设;打造学术高地,在实践探索中开拓新时代高校期刊特色化建设之路。

【关 键 词】《思想战线》;“名刊工程”;办刊实践;特色化建设

【作者单位】郭晓蓓,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为高校哲学社科名刊,《思想战线》自1975年创刊以来,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及“双百”方针,秉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刊理念,立足于学术理论的发展创新,着眼于现实及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究,以民族学和人类学为办刊特色,开辟涉及经济学、民族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栏目[1],突出民族性、思想性、学术性与现实性,在国内外社科研究领域的期刊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强的影响力。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思想战线》审时度势,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以下简称“名刊工程”)的标准指导办刊,不断创新实践,坚持理论创设和实践面向,为我国社科期刊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高校哲学社科名刊的价值引领

《思想战线》是1975年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由云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在创刊前期,《思想战线》连续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以及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01年,《思想战线》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并于次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称号。2003年,《思想战线》凭借高质量出版以及在社科期刊中的高影响力,成功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12年,《思想战线》跻身“国家社科基金学术资助期刊”行列;2014年,《思想战线》作为唯一的地方高校学报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总体来看,《思想战线》在创刊以来所取得的瞩目成绩与其牢牢抓住高校哲学社科名刊的标准办刊息息相关。

1.把握时代方位,推动开放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观照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抓手,明确了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出台了相关纲领性文件来全方位規划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为推动高校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部审时度势,着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其中,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点创新性工程的“名刊工程”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综合性。全国高校哲学社科名刊建设强调与时俱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注重研究成果在现实课题中的运用,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

作为省机关刊物,《思想战线》在创刊之初就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潮流,倡导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思想战线》是我国诸多学术大师的摇篮,国内各个学科领域的大家如国学大师冯友兰、几何学大家陈省身、历史学家白寿彝、文史大家徐嘉瑞等都在该刊发表文章。《思想战线》的编辑凭借独到的学术发展视野,在办刊实践中抢占当代社会科学的战略高地,坚持“明确一个目标、强化五个意识”的办刊思路,围绕问题导向增强办刊的策划意识,强化办刊栏目和办刊选文的精品意识,凸显办刊的特色意识及开放意识,在内容上既有深入的理论探索,又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开创高校期刊办刊的新范式。

2.科学解放思想,创新驱动期刊质量建设

全国高校哲学社科名刊作为一项创新特色项目,既注重创新的办刊理念,强调独具特色的办刊机制,也注重挖掘高校重点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凸显地域特色和研究专长,力求充分发挥期刊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作为综合性高校社科期刊,《思想战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建设和“名刊工程”入选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将该刊打造成以民族学和文化研究为重点的特色学术期刊。为此,《思想战线》围绕本地区的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加强办刊实践的改革创新。《思想战线》的办刊人员各司其职、苦练内功,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了特色化的发展理念,并在建设一流学报目标的引领下组织创办特色栏目,成果斐然。

“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名刊工程”不仅强调学术话语创新,更是一项关注质量的智库工程。办刊质量是高校刊物入选名刊目录的重要依托,高水平、高质量、高知名度与权威性是入选名刊目录的敲门砖。《思想战线》为保证在学术论文选编过程中精准把握稿件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创新性,积极革新,以高起点的战略眼光、创新的编辑理念重组编辑人员,并在办刊中对每期用稿实行“四审两会制”。在学术论文的选录过程中,《思想战线》借助编辑策划与专家研究的合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发挥编辑主体意识的同时,集合专家学者的智慧,细致选择稿件,全面实行编校“四校制”,并力邀某一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学者参与稿件的审核,为初选稿件撰写审读评语,以质量为基础开展论文的选编工作。高质量的精品文章是学术期刊的灵魂。为与各个知名专家和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和长期合作,该刊自2009年就大力开展“名家优稿计划”,并借助新技术建立“知名学者信息库”,不断拓宽与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渠道。与此同时,该刊还对每个年度的稿件实行“选题申报制”,开展选题工作,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紧扣办刊理念,拓展选刊论文的广度和深度,在保证期刊学术权威性的同时,防止选稿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优质学术论文被束之高阁,推动学术资源的深度开发。为了严肃学术纪律与规范优秀名篇的刊发,《思想战线》全面实行编辑组稿、排版、编校责任制。

创刊40年来,《思想战线》在“名刊工程”精神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凸显办刊品牌特色,在期刊迭代中保持高标准的办刊质量。

二、办刊特色化和意识构建探索

1.问题导向,实现纵横立体化的格局

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提炼,提出真正有研究意义、符合当代研究价值的问题,对其开展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关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是在对现实问题的提炼、应对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政治与文化各个元素相互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强调综合化,社科期刊应适应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人文学科促进交流、传承文明、提供多元化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担负起办刊使命。

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研究水平的对外窗口,也是高校各个领域学术人才的策源地。《思想战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整合云南大学的各个学科、地方特色以及历史传统资源,借助纵横立体化的格局,将学术研究融入社会现实中,在栏目的设置及期刊稿件的选用上立足当前理论前沿以及社会现实热点,遵循“问题”导向。“校报是学生成长的‘土壤’,要将办报工作融入育人过程。”[3]《思想战线》在办刊过程中,一方面,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出现的各层次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深厚的学术积淀;另一方面,着眼于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开展实证性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决策部门提供可借鉴参考的科学咨询,为社科期刊的办刊实践提供有效的发展思路,进而在育人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百家争鸣,在创新中凸显特色品牌

社科期刊的办刊实践不应被固定的模式禁锢,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鸣可促进学术繁荣,而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固守“阵地意识”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线》作为重要的社科期刊,不应局限于展示主办学校的学术成果,不应将自身困在高校学府的高墙之中,而应在学术上倡导百家争鸣,向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进军,甄选优质学术稿件,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开门办刊,实现强强联合。近年来,《思想战线》借助中国图书贸易进出口公司的刊发渠道,扩大刊行范围,将刊物发行到世界多个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被多国重要图书刊物收藏机构和高校图书馆列入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行列,与此同时,海内外学者的来稿络绎不绝,订阅用户不断提升。经过不懈努力,《思想战线》成为中国社科期刊的中坚力量。

《思想战线》还着力于特色栏目的打造。品牌意识是在出版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出版理念,其兼顾文化内涵需求与经济效益。特色栏目的打造既是新时代高校学报办刊的客观需求,也是学报编辑转变思想观念的体现。《思想战线》在坚持“学术立刊”办刊宗旨的同时,打破狭隘的学科疆界,摒弃陈旧的学科专业划分,发挥云南边疆的区域优势和西部人文资源优势,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色,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在发挥自身优良学术传统的同时,集中力量打造特色栏目,形成了个性化的期刊特色品牌。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思想战线》依托民族学、人类学文化资源優势,在创新中凸显多元民族特色和多样化的文化地域特征,精心打造具有学术含量的特色平台。例如,该刊依托云南大学的区位优势,刊发大量有关白族、南诏以及大理历史的重要学术论文,在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学术资料的同时,也为基层理论工作者以及致力于民族学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提供价值引领,留下了深刻的学术印记。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战线》“人类学与民族学”这一特色栏目打破了陈旧、僵化的局面,将关于民族、西部等的研究纳入重点研究范畴。经过多年耕耘,该栏目取得了多项具有原创性、开拓性与影响力的成果。《思想战线》通过对该特色栏目的创新运作,成为全国人类学与民族学学术研究的核心刊物。2007年,《思想战线》“人类学与民族学”栏目荣获“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栏”的称号,在海内外学术研究中获得较高声誉。总体来看,《思想战线》通过塑造鲜明的学术特色,成为立足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份有特色、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3.打破学科疆界,突破传统的“学科栏目式”束缚

栏目策划是高校学报创新出版形式的外在表现,是凸显学术品位、彰显办刊特色的活动,是多种价值取向、审美要素整合的结果,也是办刊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的重要论题不再仅局限于个别学科领域范畴,而是越来越强调综合性。高校学报覆盖面广,刊发的学术论文信息量较大,但其在专业领域的探索不如专业性刊物那么专深,加上学科设置雷同,因此往往缺乏特色。

为了提升专业影响力,《思想战线》在注重综合性编辑特色的同时,突破了思维的窄巷,不断创新自我,在办刊实践中及时调整办刊策略,在坚持高校综合性办刊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学科栏目式”的藩篱,创新期刊栏目,打造学术精品。《思想战线》遵循“问题综合+特色优势专业”的运作思路,既保留了高校学报多元学科交叉的特性,又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单一学科链条的延伸,以专题形式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品牌栏目,实现学科生长点的有效聚合,拓展出一条优化办刊路线的思路,彰显期刊的策划创新精神,实现高校学报办刊实践的深刻变革。栏目策划是创新办刊、打造品牌的一个基础环节,栏目的设置要避免千篇一律,要以特色栏目为基础打造精品。整体来看,高校学报要实现长期办刊,需要学术积淀与学术品位的支撑,更需要一代代办刊人付出心血与汗水。

三、结语

当下,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加剧,期刊受众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思想战线》作为国内创办得比较早的高校学报,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排头兵,这得益于其超前的办刊理念和新型的办刊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战线》锐意进取,不依赖主办学校拨款扶持,而与各行各业建立有效的沟通,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金,实现学术期刊传统运行模式的创新,服务于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生产。

《思想战线》多年办刊实践广受赞誉,更得到了教育部“名刊工程”的认可。《思想战线》通过不懈努力,在办刊机制、策划组稿等方面不断深化发展,办刊质量显著提升。根据2020年7月2日中国知网的相关信息,《思想战线》2019年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309,所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权重系数从2003年的0.1368上升至2019年的0.967。2020年《思想战线》基金资助文献率占总文献的71.43%,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与此同时,《思想战线》还被多国重要图书刊物收藏机构和著名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收藏。总体来看,《思想战线》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秉持勇于探索创新的编辑理念,坚持开放办刊的宗旨,在高质量的基础上打破高校学报在学科栏目上的藩篱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办刊的过程中强调全面、全程管理,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进而打造学术精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工作跃上新的台阶,探索出了全新的学术期刊出版之路。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云南社会科学年鉴2018[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

[3]吴婷.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校报守正创新路径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报》办报实践为例[J]. 出版广角,2020(13):54-56.

作者:郭晓蓓

名刊工程功能管理论文 篇2:

茶叶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介绍了茶叶物联网的意义及其体系构架,分析了茶叶物联网系统中的平台功能,包括茶叶物联网基本功能、门户管理、视频监控、系统管理,阐述了茶叶物联网技术在茶叶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与调控、安全追溯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茶叶物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困难;总结出茶叶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茶叶物联网;传感网络;追溯系统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按照国务院会议精神及《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联合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制定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到2015年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安徽省是我国的茶叶大省,茶叶品种优势突出,茶叶在各地的物流量较大,茶叶种植与销售在安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安徽茶叶大省的省情,从安徽各个茶叶种植园区出发,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2],将传统茶叶种植销售流程升级为现代茶叶发展,更好地将茶叶物联网发展至全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和茶叶生产环境的改善,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茶叶物联网应用示范的总体目标是:以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驱动,以市场消费为主导,以茶叶种植、生产、采购、销售、追溯一体化为目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构建新型茶叶产业服务商业模式,构建贯穿整个茶叶种植、采购、加工、运输、电子商务、销售等领域的多元投资建设模式、智能化管理模式、产业化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公众、农民受惠、企业得益的聚合式产业价值链。

1 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体系构架

茶叶物联网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3](图1)。感知层主要包括环境参数传感器、RFID、条码和二维码、视频采集设备等;传输层包括传感网、联通数据专线、电信网络、3G网络以及监控中心的VPN专网;应用层包括物流追踪、生成加工、溯源查询等功能,实现与系统用户的交互。信息的采集主要指从外部系统请求并接收遵循预先定义好的格式的消息,消息内容以文字为主[4],并可选择性附带图片、实时视频信息和消息紧急标识信息(默认为非紧急信息)。

1.1 感知层 感知层包括视频采集设备、环境参数监测设备、RFID、二维码扫描设备等。视频采集设备实现前端视频流的采集和编码,主要功能是视频信息的采集、压缩及通过网络传输。环境参数监测设备包括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酸碱度、光照等传感器以及相关配套设备。RFID、二维码扫描设备主要实现种植过程、生产过程、仓储过程、销售过程的管理以及茶叶的追踪溯源工作。

1.2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指视频流、传感器采集数据、控制信息流传输通道,传输网络包括运营商数据专线、运营商网络、VPN专网、3G网络以及前端设备接入网络。

1.3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有系统管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物流追踪、门店管理、视频监控、溯源查询、专家诊断、GAP控制等。系统管理的功能主要有平台相关参数设置、茶叶生产流程设置、茶叶、茶园基本信息设置、用户管理等;茶叶种植指种植规划、种植作业、防虫防害与茶叶生长环境监测等;生产加工包括原料管理、加工管理、包装管理等生产任务的添加、修改及查询;物流追踪包括出入库管理、仓库库存、盘存记录和运输记录的添加、修改和查询等;门店管理包括销售信息的添加、修改和查询功能;视频监控实现对茶园种植、加工过程以及门店销售的实时监控;溯源查询实现消费者对茶叶生产全流程的查询;专家诊断实现远程专家诊断功能;GAP控制指遵循GAP规范对危害分析与关键质量控制节点(HACCP)生成检查报表。

2 茶叶物联网管理平台功能

茶叶物联网管理平台通过部署茶叶种植远程监控信息化设施,实现茶叶种植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茶叶精细化种植管理系统基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的监测数据和视频数据,实现种植分析、阈值报警、远程专家诊断、指挥调度功能。

2.1 茶叶溯源功能 通过系统数据和历史统计对茶园种植如病虫害、采摘、施肥等工作进行提前预告,以列表导航形式展现,同时企业对种植各项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传感器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茶叶物联网系统功能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管理、销售管理、加工包装管理、收购管理、茶叶储存管理等。茶叶追踪溯源流程见图2。

2.1.1 茶叶种植。在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中,茶叶种植展示最近作业及种植计划信息,包括作业茶园、作业面积、作业类型、作业人员、作业日期,同时显示该项作业类型的具体信息,例如,鲜叶采摘类型的信息为鲜叶批次号、鲜叶等级、鲜叶数量。通过查看种植计划,根据种植计划,安排种植作业,并对种植作业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通过展现茶园的病虫害情况,实现农药使用的申请和审批。另外,记录农药的使用情况,对农药的使用严格把关。茶叶采收分为采前检测和茶青采收两大功能,记录茶叶检验的相关信息和茶叶采收记录。

2.1.2 环境数据中心。显示环境监测各项数据,主要包括数据查询、环境曲线功能,实现对所监测茶园信息的环境数据的监测和监测数据历史信息的统计。通过依次选择茶园、设备、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点击查询,可以查看茶园位置的风速、雨量、气温、土温、数字气压、辐射、风向、土湿、温度及采集时间。

2.1.3 茶叶加工。技术员根据茶叶的分类安排茶叶加工操作,按照工艺要求依次在生产流水线上进行加工,记录加工的过程和各个环节的操作时间、主要工艺和过程。企业包装人员把加工的茶叶进行包装,同时记录包装的数量、品种、重量、包装时间等信息。记录茶叶从田间到加工厂的实时数据,企业收购茶叶的成本,精细统计到每户茶农的收购支出。记录企业每次收购鲜叶的时间段、收购总重、收购总价、实际付款和欠款信息。

2.1.4 茶叶仓储管理。根据录入门店进货的数据、出入库记录和销售记录计算出店面库存量。门店茶叶储存主要显示信息包括门店、品名、等级、数量、入库时间;仓库储存主要显示信息包括仓库名称、入库批号、储存类型、品种/品名、数量、负责人、核算时间。

2.1.5 销售管理。门店销售员根据实际情况依次输入销售产品、销售数量、销售单价等信息,通过“保存”使销售信息加入销售列表。

2.2 门店管理 门店管理展示销售记录、门店库存以及产品展示。

2.2.1 销售记录。录入销售信息,其中包括品名、等级、数量、销售员、备注等信息。单价、门店管理员调取数据库内容显示。总价由单价和和数量计算得出。查询销售记录,能够根据门店、品名、规格、起始日期、截止日期进行查询。默认为全部销售信息

2.2.2 门店库存。录入门店进货的数据,包括品名、等级、数量、记录员等,单价、门店管理员调取数据库内容显示。店面库存量是根据店面进货记录和销售记录计算出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显示。

2.2.3 产品展示。展示企业的茶叶产品,能够显示每一种茶叶产品的详细信息(图3)。

2.3 视频监控 使用IE7以上版本的浏览器查看视频,并确保正确安装视频监控组件。开启视频之后,即可查看该通道的监控画面(图4)。

2.3.1 茶园视频。图中显示“开启视频”、“关闭视频”按钮,点击“开启视频”显示茶园分布的卫星图,作为视频监控的入口界面。显示茶园的监控视频。

2.3.2 门店视频。从左侧菜单栏选择具体的监控位置进入专卖店视频监控登录页面,登录后显示门店的监控视频。

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人员管理、产品登记、茶园登记、门店登记、品种登记、农药登记、化肥登记。

2.4.1 用户管理。根据业务流程设置各种权限的用户。

2.4.2 人员管理。根据业务流程设置参与茶叶种植、生产等过程的人员信息。

2.4.3 产品登记。根据业务流程设置各类茶叶产品的相关信息。

2.4.4 茶园登记。管理员登记自有和合作的茶园信息,按照地理位置、种植品种、所有权属等要素对茶园地块进行划分并统一编号,登记信息主要包括茶园编号、茶园名称、茶园地址、茶园面积、负责人、田块数量、创建时间等。

2.4.5 门店登记。管理员登记茶叶销售的门店信息,包括门店名称、门店地址、门店电话、负责人信息。

2.4.6 品种登记。管理员维护本单位种植的茶叶品种信息,主要包括种植的茶园、产量、生产环境、茶树特点、茶叶特点等,作为茶叶品种的基础数据库。

3 茶叶物联网系统应用现状

茶叶企业茶业物联网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溯源系统和专家支持系统,旨在通过视频监控实现对种植过程、生产过程的管理,通过环境监测实现对农产品生长环境的预警和控制,通过质量溯源实现对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茶叶物联网工程能够有效提高茶叶生产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茶叶的质量,提升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信任度。工程建成后,茶叶公司及广大消费者通过现场监控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号,用电脑或3G手机,实时观察茶园现场情况,并且可以通过园区部署的环境监测系统监测茶园的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气压、降雨量。经过茶叶生长环境考察和专家组实地勘察测量,专家支持系统为茶叶种植企业提供合理的建议。通过质量溯源系统,利用RFID、二维码技术、电子标签、手持终端和读卡器来实现种植、采摘、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各环节的有机结合。茶叶物联网工程建成后,茶叶企业整个茶叶产业链都装有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这改变了以前手工记录所带来的信息误差,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让生产者及时管控产品质量,让消费者及时了解产品信息。该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可溯源,为产品提供了绿色安全通道。茶叶物联网工程的适用范围还有以下部分:①检测茶叶种植过程中土壤、水源重金属含量及茶叶农药残留情况,确保产品质量安全;②远程监控茶园农药施用情况和生长情况,保证产量和质量;③实时监测茶园土壤温湿度、光照度等情况,及时处理;④提供茶叶从种植、加工、运输、存储、销售各环节质量和物流信息,供消费者及厂商查询。

4 茶叶物联网系统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茶叶物联网系统作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实例,仍然存在众多问题。

4.1 溯源标准问题 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中需要大量的传感器监测传输数据,传感器信息的获取、数据平台应用、人机交互接口等方面没有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商家没有办法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模化应用。

4.2 终端问题 茶叶物联网终端具有茶叶物联网平台基本功能外还拥有传感器和网络接入等功能,且不同商家不同企业要求千差万别,难以满足终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终端产品多种多样,终端成本降不下来,已成为制约茶叶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

4.3 信息安全及网络协议问题 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涉及到多种信息的频繁采集,其中涉及到数据安全问题,包括防范商业企业数据信息泄露等。在茶叶物联网的核心层面是基于TCP/IP协议的,但在信息接入层面,协议类别比较多,涵盖GPRS、手机APP及短信、传感器、手持终端等多种信息接入通道,茶叶物联网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议栈[5]。

4.4 信息共享问题 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的应用推广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其中采集的信息很广泛,需要气象、环境等部门和政府、企业、种茶农户、消费者等进行大量信息的传递、共享和分析。茶叶物联网管理平台在不同的环节建立信息采集点,有效整合多类信息及功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5 结语

茶叶物联网管理系作为物联网技术与茶叶行业管理学科的交叉,涉及到的几个关键技术都比较成熟,并分别在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领域,推动了茶叶管理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为未来物联网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及应用开启新的章程。

参考文献

[1] 张琛驰.对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41-342.

[2] 唐珂.国外物联网技术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3] 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4] 蔡义华,刘刚,李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信息采集节点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176-178.

[5] 张凌云,薛飞.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46-149.

作者:刘小虎 汪兴 吴蒙 王静

名刊工程功能管理论文 篇3:

寒冷环境交通数据中心平台的创建与研究

摘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加强寒冷环境交通技术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为主线,提供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等对寒冷环境下相关交通技术数据、经验、论文的查询提供寒冷环境交通技术相关服务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寒冷环境;查询

1 系统背景

我省地区冬季受蒙古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从而造成了交通工程受到寒冷环境的影响出现了诸多问题。利用寒冷环境交通技术数据信息化平台,将寒冷环境交通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在治理冰冻土地公路病害、减少养护投资、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给寒区公路的修筑和养护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改善寒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通过对寒冷环境交通技术数据资源库的推广,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学术交流、创业孵化与科技管理、决策等提供数字化服务。提高寒冷环境下交通工程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

2 系统性能要求

该系统要求用户界面简洁、大方、主题采用灰色色调。系统稳定性, 平台采用JSR168门户标准,满足不同用户个性需求,分为公共门户、个人门户、平台管理中心门户。平台采用B/S架构,采用三层设计架构,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不需要安装任何客户端,便于使用与维护。平台具有稳定、高效、安全、易维护等特点。

3 系统建设

3.1数据获取

数据描述是数据驱动模式的基础,就是将实际事物抽象出数学模型,为数学模型指定相应的数据结构,再将数据结构对象化,对其进行属性、方法的格式说明,从而形成描述数据。描述数据就是实际事物的对象化体现。通过描述数据,使实际事物在应用系统中得以体现。以其作为核心思想,用户通过对所要处理的事务进行必要的说明描述,将形成的描述数据维护到系统当中,系统根据描述数据,自动生成用户所需的操作界面及实现功能。相应的分类方法是指将实际工作抽象为相应的数据模型,以具体的数据结构体现,引入适当的维护方法,完成遍历、检索、数据编辑等功能。

属性的结构是描述产生的或者说是自定义的,可完全体现用户的工作想法。属性的量,即工作方向数量,是不定的,用户可根据实际工作方向需要自行设定,就是说工作方向由用户决定,而不取决开发之初的需求提出。

3.2软件支撑环境

寒冷环境交通数据中心平台前台采用 Java作为开发语言;后台数据库采用Oracle.10g_w2k8_x64进行设计,数据管理;服务器端系统采用 Windows server2008 64位平台采用的基础架构为MVC三层架构,其中控制层采用Spring技术来方便解耦、简化开发,并且低侵入式设计,减少了代码污染,同时保证了平台的可靠性。

其中显示层所采用的技术为Freemarker,它所具有的通用性、强大的模板重复利用性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Model层主要采用hibernater技术,它封装了jdbc,简化了很多重复性代码,简化了DAO层编码工作,使开发更对象化了,并且移植性好,支持各种数据库,如果换个数据库只要在配置文件中变换配置就可以了,不用改变hibernate代码,而且支持透明持久化,因为hibernate操作的是纯粹的(pojo)java类,没有实现任何接口,没有侵入性,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4 系统功能实现

该系统主要由一库三平台构成。三个平台分别为管理平台、交互平台和数据中心平台。

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有:

1)用户管理

提供了用户和组织管理、用户和群组管理、角色管理、系统监测器管理等功能。

2)站点管理

提供了站点管理、站点模板管理、页面管理、外观和风格管理、站点成员及站点组织管理等功能。

3)应用管理

提供了应用程序管理器功能,可以对现有功能进行删除和发布新应用。

4)配置管理

提供了对主站点的属性设置及服务器管理,其中服务器管理包含缓存的清理,日志级别的设置,数据转移,上传文件的大小配置等功能。

5)会员管理

会员管理中在管理平台中仅有会员的级别设置功能。

6)排行管理

包含活跃度排行、下载排行、财富值排行、充值排行四个排行统计功能。

7)账户管理

包含充值查询、充值统计、活动管理、手续费设置、活跃度管理、财富值管理、活跃度来源设置、日志管理及充值管理等功能。

交互平台主要功能有:

1)活跃度排行功能描述:把所有有效用户获得的活跃度进行排序,将活跃度最高的十个人显示到首页的活跃度排行中,点击更多可以查看到更多人的排名。

2)财富值排行功能描述:

把所有有效用户获得的财富值进行排序,将财富值最高的十个人显示到首页的财富值排行中,点击更多可以查看到更多人的排名。

3)下载排行功能描述:

把所有资源下载的次数进行排序,将下载次数最高的十个显示到首页的下载排行中,点击更多可以查看到更多的排名。

4)充值排行功能描述:把所有有效用户获得的充值进行排序,将充值最高的十个人显示到首页的充值排行中,点击更多可以查看到更多人的排名。

账户管理功能:

5)充值查询功能描述:充值查询就是对所有充值记录统一汇总,可以查看到账户的充值信息,其中包括充值时间、充值金额、充值帐号、获得的财富值。

6)充值统计:统计所有充值记录,并作图表展示。

7)手续费设置功能描述:在用户提现时对手续费进行控制。对手续费进行【新增】【查询】【修改】【删除】操作。通过列表的方式【查询】整个系统中的手续费设置,单击【新增】可以添加手续费扣费标准,通过查询出的手续费设置,在操作栏里的【修改】链接对指定的手续费设置进行详细信息查询,并修改。通过列表操作栏中的【删除】连接可以对指定信息进行删除。

8)活跃度管理功能描述:

查询会员自己的财富值和活跃度的详细消费情况。

9)财富值管理功能描述:查询所有账户的财富值信息,充值记录,扣除记录,以及财富值统计,都可以在该模块展现。对数据库的【增加】【查询】;

10)活跃度来源设置功能描述:

活跃度是平台会员用户升级的衡量标准,根据活跃度可下载平台相应资源。管理员可灵活设置活跃度获取与扣除标准,对活跃度标准进行【增加】【修改】【查看】【删除】等操作。

11)日志管理功能描述:查询系统中的财富值和活跃度的详细消费情况;

12)充值管理功能描述:跟第三方支付机构做接口对接,实现充值功能。

数据中心平台主要功能有

数据中心平台主要有资源模型管理、科研数据类型管理、科研数据物理属性管理。其中资源模型管理包含了期刊模型、论文模型、标准模型、科研数据模型、专利、模型、图片集模型、视频墙模型及图书模型。科研数据类型管理可对科研数据的对象进行定义,例如:沥青。

科研数据物理属性管理可对对科研数据的物理属性进行管理,例如沥青的温度、湿度等。具体功能如下:

1)期刊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期刊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期刊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2)科研数据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科研数据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科研数据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3)科研数据类型管理模块设计完成对科研数据类型的管理与维护,对科研数据类型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4)科研数据物理属性管理模块设计完成对科研数据物理属性的管理与维护,对科研数据物理属性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5)专利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专利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专利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6)会议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会议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会议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7)论文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论文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论文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8)图书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图书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图书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9)标准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标准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标准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10)交通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交通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交通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11)新闻资源模型模块设计完成对新闻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对新闻资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

5 结束语

寒冷环境交通技术数据平台建设目的旨在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统集寒冷地区交通科研、交通建设、交通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为在寒冷地区的交通人才培养、交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服务,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桂文庄. 迎接科学数据库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发张2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 (1): 87-89,91.

[2] 宫进.互联网信息定向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 2007,27(6): 16-17.

[3] Theresa Robertson.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10g Concepts[EB/OL].http://otn.oracle.com.

作者:张凌雪

上一篇:乡长就职演讲稿范文下一篇:TBL教学生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