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高考复习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命题作文高考复习

研究高考命题特点 探索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摘要】高三复习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物理及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高三物理复习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复习效率。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认真分析高考物理的命题规律以及“考试大纲”,以此制订有效的复习策略,进而提高物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以近五年的高考物理命题规律为立足点,探讨高中物理教师应如何开展高三物理复习课,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复习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高考;物理;命题特点;复习策略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与新课标全面实施的教育背景下,高考物理也进行了创新设计。在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等各项学習能力,很好地落实了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1]。高三物理复习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能否全面提升物理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认真研究近些年高考物理的命题特点及规律,探索有效的高三物理复习策略,以此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一、关于近五年高考物理命题的规律分析

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在遵循“考试要求”的基础上积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在命题时以教材主干知识为立足点,并且加大了对学生物理素养及学习能力的考查力度[2]。从总体来看,近五年的高考物理命题具有以下规律:

(一)以主干知识为立足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要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及各项学习能力。在这一教育背景下,高考物理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基础,紧随课程改革进行创新设计,旨在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及核心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以2017年全国Ⅰ卷的第15题为例,这道题目以打乒乓球的情景为切入点进行改造创新,其涉及到的知识点为“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考查方向为“对乒乓球运动过程的分析”。因此,学生不仅要熟悉“平抛运动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以物理思维分析乒乓球的运动过程,以此完成解答任务。由此可见,“教材主干知识”是高考物理的命题基础,学生必须要掌握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及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试题。

(二)注重考查问题解决能力

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以此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高考物理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尤为注重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2017年全国Ⅰ卷的第22题为例,本道实验题的命题思路为“借助自制滴水打点计时器考查学生对打点计时器原理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要利用所学的“打点计时器原理”的相关知识去解决自制滴水打点计时器的问题,其本质为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较高要求的题型不仅存在于实验题中,还经常在计算题及选择题中出现,是高考物理的热门出题方向。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高中物理是一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总结。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应用能力”是高考物理试题的重点出题方向。在2020年全国Ⅰ卷中,第14题、15题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进行命题的,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分别为动量定理、牛顿第二定律;在2017年全国Ⅰ卷的第18题中,则是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为命题方向。这意味着教师在帮助学生夯实物理基础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题目。

(四)注重考查分析推理能力

高中物理涉及到的许多规律都是以文字、图象或者函数关系式作为表达方式[3]。这意味着,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有效提取及加工文字、图象或者函数关系式出现的信息,并且将其与相应的物理规律联系起来,以此掌握所学内容。因此,高考物理试题常以图象或者图表的形式呈现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且结合相应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第17题、第20题、22题,都是以图象作为呈现形式。2017年全国Ⅲ卷的第20题同样如此,学生要根据图象中的相关信息求出速率以及动量。可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五)注重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学生探究物理规律、概念等知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实验在高中物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实验题”是高考物理试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近五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实验题仍然必不可少,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例如对基本实验器材以及仪表的使用方法、某项实验的实验步骤,等等。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第23题,这是一道以动量定理为基础的实验题,要求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实验技能及知识还原相应的实验步骤。

二、关于高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现状有效实施策略

(一)高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现状

步入高三之后,各学科逐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进入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物理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物理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这是大多数高中生都会感到头疼的学科。因此,学校以及教师都尤为关注高三阶段的物理复习课。但即便如此,当前的高三物理复习课仍然存在某些不足。比如,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会采用“题海战术”的形式,向学生布置大量的物理习题及试卷。这种复习形式确实有利于学生熟悉各种考试题型,但是却极容易令学生的学习思维僵化,他们便难以形成“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能力。这样,当学生遇到高考试题中的创新题型时,便会显得束手无措,从而影响考试成绩。除此之外,当前高中物理复习课还存在其他问题,对复习教学的效率及质量造成的严重影响。高三物理复习课若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深入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命题规律,以此为基础寻找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提高复习质量与效率。

(二)高三物理复习课的有效实施策略

1.以“双基”为出发点。在新课标全面普及的教育背景下,高考物理的命题方式在不断改革、创新[4]。不过,高考物理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依然不会脱离教材,试题与平时的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主要以中低难度的题目为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仍然要以“双基”为复习出发点,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第一阶段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讲解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原理的形成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基础物理知识;在复习教学中的练习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题目信息构建物理模型,并且让学生规范书写,使用准确的物理以及数学符号。在此之间,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认真分析物理过程”,这样才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整理、提取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讲解习题之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要与学生一同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习题的解答原理,并且让学生知道题目中涉及到的各种符号的意义。通过以上方式,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分析推理等各项基本技能才能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2.采用精选习题。在当前的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以及试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海战术”,这种复习方式会严重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复习的质量以及效率。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敢于抛弃这种效率不高的复习方式,为学生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题目。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全国各地的高考模拟题,这些题目都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与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有密切联系。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教师要及时讲评习题,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薄弱点,让他们以此为基础寻找相应试题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巩固基础知识以及完善薄弱点。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做到“精讲精练”,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3.加强实验复习。随着新版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高考物理试卷从以往的“知识立意”转变为如今的“能力立意”,联系生活实际及实驗的题目越来越多,并且着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5]。所以,以往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终究要被淘汰,因为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等各项学习能力。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方式。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切实加强实验复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复习阶段,教师要重视课本中的实验,因为高考物理的实验题一般都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进行编写的[6]。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实验活动的机会,以此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弄清实验原理。即便到了二轮复习阶段,教师也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以及思想,进而促进学生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发展物理核心素养。

4.重视考前训练。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还要重视考前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考场适应性,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每次的模拟考试之前,教师都要向学生强调“认真审题,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细心挖掘题目中涉及到的隐含条件”。在讲解模拟试题时,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出正确的解答格式,让学生形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及意识,这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最后,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陌生的试题时不要害怕,去认真、仔细地分析题目,寻找其中涉及到的关键信息及知识点”。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复习阶段的“考前模拟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大关键。

综上所述,高三复习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因此,教师要去认真研究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规律以及考试大纲,以此制订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进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突破薄弱环节,提升应试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未知的高考物理试题。

参考文献

[1]许励志,梁倩.强化高中物理复习效果策略研究[J].高中数理化,2020(18):45-46.

[2]詹克龙.以新课程为背景的高中物理考试命题分析[J].高考,2019(20):126+128.

[3]胡路军.基于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命题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8(75):150.

[4]许时条.研究高考命题特点探索高三物理复习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5(01):116.

[5]陈丽莉.研究高考命题特点探索高三物理复习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8):98-99.

[6]陈芳.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08):21-22.

[7]司瑞瑞.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4):61-62.

编辑:张昀

作者:何怀青

第2篇: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古诗词鉴赏题型在高考卷面上是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下面笔者从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分析入手,讨论一下针对该类题型的复习策略。

一、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分析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掌握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对古诗词的相关内容进行思想层面的探究,进一步明确作者的观点与情感的表达。高考的试题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进行考查与检验。所以,深入研究分析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命题是非常重要的。

1.体裁与题材的选取特点

根据对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其体裁与题材的选取上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根据选取体裁,高考试题中几乎都以唐诗宋词为主,元曲为辅。与此同时,高考试卷对唐诗的体裁比较青睐于律诗绝句,且宋词的体裁多以中令词为首选,元曲的体裁常以小令曲为主。

唐诗、宋词、元曲堪称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三巨头”,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体裁,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与熟知度。所以,高考试题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必然会选择社会认知度颇高的体裁作为鉴赏对象。而且考场的时间有限,其选材的篇幅与难易程度都是以结合考生的答题速度来进行相关命题的。

2.作家与作品的选取特点

高考是在全国备受瞩目的一场重大考试,其命题环节更是教育界颇为重视的工作任务。为了使考试保持公平性,古诗词鉴赏的题材若是选择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熟知的作家,其作品就会选择比较偏冷门一些,亦或是直接选择不被考生熟知的作家作品。其目的在于避开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接触到相关鉴赏资料,严厉杜绝偶然性影响到考试的公平性。

3.题型与内容的选取特点

针对高考题型的选择是有基本的模式规律存在的,大概分为炼字鉴赏、诗句鉴赏、比较鉴赏以及针对要求鉴赏角度进行全文鉴赏。在高考的试卷中,所有的问题设置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由浅入深来对整个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其内容偏向含有“意象”或一定“意境”的诗词,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诗词中的“意象”渲染与“意境”的营造而分析其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除此之外,高考试题中试题内容比较偏向于艺术性的表现手法,从而更好地给考生提供鉴赏角度。

二、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

1.以题目为切入点

题目就是整个作品的双眼,通常从题目的分析中我们就能知道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亦或是情感的流露,所以,在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中学会分析题目是理解全文的一个前提。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勃是送友人去蜀州做官,这样就奠定了全詩的基调,则为送别诗,从而也渗透出友人不舍分离的情感。所以,在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时候,要养成分析题目的习惯,先从题目中索取能够了解的相关内容。

2.以意境为切入点

古诗词中对意境的渲染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加工,其在整个作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作者都会将这种意境的渲染作为寄托情感的媒介。所以,在复习中应该注重对意境分析的联系与总结,整理答题思路,真正跟随作者去意境之中走一遭,着重感受画面与氛围,从而设身处地的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把握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进一步探究深层意义。

3.以表达技巧为切入点

高考中的古诗词鉴赏作品中会有诸多作者关于表达技巧的体现,这种艺术加工形式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鉴赏角度来分析,有助于考生对整个作品的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在高考的复习中考生应该从不同的三个方面来进行梳理,多加练习,通过作者的表达技巧来整合自己的答题技巧,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复习。

作者:张洁

第3篇: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与复习建议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思路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当中积极研究命题目标和课程标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更好地数学高考数学复习思路。文章从分析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入手,结合核心素养下高考命题思路和重点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下高考命题的复习建议。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高考命题;高考复习;建议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推行,全新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和考试命题当中,所以在现在的高考数学命题当中,落实核心素养也成为了命题的重要目标,通过将数学核心素养和高考命题相对接,能够有效检验高中数学教育成果。

一、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

数学高考不仅考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检验数学教学过程是否回归到了数学教学本身,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教育,是在教授学生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让高中生具备数学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使高中生具备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要落实核心素养教学,就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积累文化底韵,提高审美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而针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在高考数学命题中,应当考验学生是否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抽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分析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通过高考命题,检验出学生是否具备这六大核心素养,真正地检验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是否将数学教育回归数学教学本身[1]。

(一)高考数学命题更加具有专业性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要验证高中教学成果就一定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在命题时,不仅要考虑题目本身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检验,而且要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命题应当站在全面综合的角度开展。对命题的每一个程序,每一项标准都应当从专业角度严格认真的制定,应当明确高考的考试目标,在制定命题大方向之后,细化制定命题题目细目表,在细化的基础之上,科学的编选试题,通过合理的结构组配试卷,在形成试卷后,通过试答试卷的方式,对试卷难度进行科学预测,并形成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2]。为了提高高考数学命题的专业性,考试目标要涵盖高中三年全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对于三角函数的考察,在考察学生对三角函数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要通过题目能够检测出学生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题目考察出学生是否能在短时间之内确定利用何种方式解答题目。在考察学生解决问题技术能力的同时为了达到高考数学命题和核心素养的有效结合,命题还应当加入情感目标,这就要求高考命题过程中,题目要密切结合生活,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到利用三角函数问题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加强学生知识内化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高考数学命题具有更强教育性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智能化,文化潮流多元化,中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而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高中生也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思想,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引导性,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想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益引导,这就要求数学高考命题要考验数学教学中是否具备这样的教育性,这也给高考数学命题带来了更高挑战,高考数学命题不仅仅要关注数学题目本身,而且将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融入命题当中,通过题目来赋予数学教育和高考新的时代内涵,在高考命题过程当中,命题者会充分结合教材当中的实际内容,在教材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例题和教材当中的中心指导思想,通过深化教材的内容,将题目融入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元素,从而提高高考题目对数学教育过程当中教育性的考察,根据高考命题的全新形式,在高考复习当中,教师也应当做出相应的复习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的全新命题思路[3]。

(三)高考数学命题导向性更强

高考数学命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特别是在过去传统教育过程当中,数学教学就是为了在高考当中取得更好地学习成绩,所以高考的数学命题思想是传统数学教育指导思想,而在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数学命题和高考数学教育都不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而是要真正地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和数学考察,提高综合素养。所以现在的高考数学命题的导向性,更多地是为下一年高考数学教学提供方向,高考数学命题的重难点都会成为高考数学下一年教学的方向指引,所以高考数学命题更加注重数学核心素养,才会让高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现在的高考數学命题更提高了学生科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视程度,高考命题当中的题目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了命题当中的焦点话题,所以高中数学教学和高考复习也应当充分结合高考命题的思路,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复习当中核心素养的关注程度。

二、数学核心素养下高考复习建议

高考数学是对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有效检验,从高考数学命题来看,高考数学命题紧紧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所以在高中数学教育和高考复习过程当中也应当紧紧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开展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数学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数学技能,而且更加要注重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复习紧跟命题思路,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地做好复习工作,更好地应对高考[4]。

(一)注重学生能力提升

高中数学教育和数学高考复习不仅仅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础的理论知识,更应当在数学教育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断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程度,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探究发现数学问题,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难题,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和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在数学的复习课上也不可以仅仅只罗列数学知识点或例举常见类型题,让学生只掌握习题,而是在复习过程当中应当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5]。

(二)制定明确复习目标

高考数学复习过程当中也应当明确复习目标,不仅仅停留在试卷和习题的表面上,而是应该通过试卷和习题挖掘内在的命题目的,提取命题当中的重点知识,并根据重点知识延伸深度和广度,通过过挖掘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6]。

(三)高考数学复习案例解析

高考数学复习以数列复习为例,通过研究近五年全国高考Ⅱ卷,不难发现有关数列的命题相对较稳定,难易适中,基本体现出“考解答题时一般不再考小题,不考解答题时,就考两个或三个小题。”的特点,分值占10或12分,但2020年分值达到了15分。高考对小题的考查一般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量运算,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为主,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成为高考的趋势;解答题一般以数列递推关系为载体,考查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数列求和方法,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数列求和的问题。从2020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数列知识的考查既注重基础又注重能力且难度有可能会逐步加大。

近三年全国Ⅱ卷考点分析:一是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数列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简单的递推数列、数列求和方法、求和公式也有可能和指数、对数、不等式结合起来。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二是渗透数学文化,培养数学素养。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立德树人、繁衍发展的文化血液,蕴含着强大感召力。2020年理科Ⅱ卷主观题第4题联系天坛,这一有着600年历史的古建筑,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征手法的建筑,以这一建筑为背景设计问题题目,既体现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这些核心素养,又充分发挥了思想教育的功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在开展复习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对高考试题的统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熟练掌握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在解题过程当中能够让学生熟练求解前n项的和,通过结合试题的运算,让学生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解题规律和技巧,在复习过程当中应当密切结合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强化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在复习过程当中,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数列的概念等包括等差,等比数列等数列中的特殊数列,帮助学生回忆通项与前n项和的概念,并掌握基础公式的简单运用,让学生加深巩固知识体系,归纳总结出知识规律和记解题规律和技巧,在解决问题当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律和技巧。教师通过对考点进行整合,精炼小题,激活学生思维,在练习过程当中,结合要点回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习题复习过程当中,重视学生的反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更灵活的应用数学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对复习进行总结反思。数学复习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拓展数学教学的课堂容量,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的理论能力,更要通過数学教育培养数学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课改和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成为了数学教育当中的重点教学目标,高考命题也积极响应新教育理念,密切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为高考复习提出了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马进才.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与复习建议[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20(02):56-59.

[2]戴团结.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8):4.

[3]王洋洋.在高三复习课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线面垂直”的复习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08):4-5.

[4]陈叔彤.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策略研究[J].黑河教育,2018(03):20-21.

[5]梁礼华.高考数学复习有效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08):76-77.

[6]夏莲.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刘智宏

第4篇: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二)

班级: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攻略

【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全面准确理解话题词语的含义,选好切入口,化大为小。

2、 审题立意方法:抓标题题眼。

重点难点:学会抓标题题眼的审题立意方法。

【知识准备】

题眼就是标题中的关键信息点,是确定文章立意的重要依据。命题作文的标题大致可分为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句子式标题、关系式标题和喻体式标题等五类。 (1)词语式标题

词语式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习惯”、“尝试”、“安”、“和”、“让步”等。这类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就是立意重点。审题立意时,要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如“让步”,其内涵和外延应是在发生争执时部分或全部地放弃自己的意见或利益,因此,立意时可以把让步作为一种从长计议、以退为进的处事智慧和致胜方略,可以把让步作为一种胸无主见、丧失立场、失却个性的表现,也可以运用辩证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非原则问题上应主动让步,感召对方,实现双赢;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绝对不退让,坚持到底,争取胜利。 (2)短语式标题

短语式标题是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心灵的选择”、“快与好”、“留给明天”。这类文题限制性更多,审读题眼尤为重要。如“心灵的选择”,作出某种选择不是题眼,面对选择时,“心灵”产生的触动、斗争,选择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才是题眼,因而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 (3)句子式标题

句子式标题常常以一个观点式的形式出现,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枝一叶一世界”、“近墨者未必黑”、“今年花胜去年红”等。一般说来,观点式标题的立意重点比较容易把握,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立意的中心,只需要把着眼点放在寻找典当的论据来证明文题,或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诠释文题。 (4)关系式标题

关系式标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构成,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关系。面对这类文题,首先要认清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似乎没有轻重之分,但细细琢磨,却并非并列关系,“树木”决定“森林”,“森林”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影响“树木”和“森林”,三者是互为因果关系。因此,确定这个文题的立意重点有两种:一是抓住这三者互为因果的关系来谈,一是以其中某一概念为主,兼及其他,如结合现实,重点论述“树木”(个体)对“森林”(集体)和“气候”(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5)喻体式标题

喻体式标题留下更多的空间让考生对应补充,把喻体具像化。如“凤头、猪肚、豹尾”就是一个典型的譬喻性标题,古人用这六个字来谈写作,推广开去,生活、学习、事业、人生皆是如此。“凤头”喻起始阶段,强调好的开头,打好基础,迈出关键的一步;“猪肚”喻中间历程,强调充实丰富,脚踏实地,创造辉煌;“豹尾”喻结束阶段,强调善始善终,画上圆满句号。将喻体形象化后,再用来观照学习、事业、生活、人生,或就其中一个阶段下笔,兼顾其他方面,应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合作探究】

命题作文,是作文命题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题目已经确定,不必再自行拟题。如:《愿景》、《北京的符号》、《肩膀》、《财富》、《纪念》、《我想握住你的手》、《提篮春光看妈妈》等。这看似没有审题的难度,其实命题作文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

(2)题目由哪些词语构成,它们都有怎样的含义,关系怎样。 (3)命题作文的材料范围往往是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 (4)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都可以写。

【例文评析】

请以“情在不言中”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分析]静水流深,大爱无言。面对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一切言语都是苍白的,本命题作文就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蕴藏着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写作时,可以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提取让你感动的细节,从而表现他人对你的深挚情感。也可以跳出个人的小圈子,赞扬那些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奉献,显示人间至情大爱的典型人物。写作时应紧紧扣住“不言”与“至情”的关系。

[例文] 情在不言中 孔子曰“予欲无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但语言不能代替一切。当我们情感的波涛拍打海岸,心灵的洪水冲决堤坝时,我们需要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不露痕迹的化妆是最高超的化妆,无需言语表达的情是最真切的情。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泪水,晶莹的泪水足可以取代一切倾诉、一切呐喊、一切抒情的朗诵,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诗人最深沉的爱。

橡树和木棉相互依偎,没有甜蜜的言语,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有的只是深情的凝视。语言在此时已成为累赘,因为他们的爱已经穿越时空。

还记得第一次离家数月回到家门口的时候,母亲和你的无言相对吗?还记得第一次做出喷香的饭菜,母亲那惊讶却又无言的喜悦吗?还记得为了你的学费,父亲寒冬腊月奔波忙碌时你眼角闪动的泪花吗?-- 生而为人,我们生活在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身边每个人的爱戴——的包围中,同时我们也被身边的人默默地爱着。

天使丛飞,默默无闻地帮助失学儿童,用坚强的翅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他没有炫耀,没有自夸,而是在无语中做着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付出着人世间最伟大的真情。不言的情让丛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赴藏工作十余年,在地广人稀的高原上默默地奉献着。寂寞挡不住他对藏族同胞的爱,无语掩盖不了奋斗的激情,他在默默无语中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真正的情感不需要言语。我们用无言接受着他人的爱,同时也应默默无闻地奉献出自己的爱。正如《圣经》上所说,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自夸。情感的表达会因无言而更加原始真切。

情,在不言中!

[简评]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在于从“接受情感”与“付出情感”两个层次展开,既论证了别人对自己的最真挚的爱往往是无言的,又深化一步,论证了每个人也应该对别人付出无言的情。构思的精巧,议论的深刻,陡然提高了文章的层次。

【巩固提升】

训练一:

以“平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和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平衡是跳水运动员优美的弧度;平衡是刘翔百米跨栏高举的双臂;平衡是任长霞心中惩恶扬善的天平;平衡是鸟儿的翅膀;平衡是船的双桨;平衡是飞机的双翅。纵观世界,平衡造词很多,平衡的自然,平衡的心态,平衡的代谢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平衡。如果自然界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如果营养失去平衡,新陈代谢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如果心态不平衡,就会受压抑,生嫉妒;如果国家发展不平衡,就会出现以强凌弱---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平衡呢?通过你的文章可尽情讲故事,抒感想,发议论;从人事、历史、自然等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

训练二 :

以“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这道命题作文,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构思能力,引导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方法。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风霜雨雪,也有电闪雷鸣。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微笑着去享受它;失败的时候,不要捶胸顿足,微笑着去接受它;失意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微笑着去面对它----生活的经验证明,用微笑把自己推销出去,成功的机会往往会更大。你若是微笑着,干同样的工作你就能比别人省不少力气;相反,如果整天绷着脸,你就可能事倍功半----构思时,应注意将立意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如学习中的某一次成功或失败、跟同学的某一次矛盾冲突与和解等,从而给读者以启迪。

第5篇: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285 更新时间:2007-10-27

..

一、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

综合重庆近两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和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以及部分省区的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材重点概念,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强调试题的基础性。

所谓教材重点概念和核心知识: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如《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宏观调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有关知识;《哲学常识》中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观点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原理;《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国家职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平与发展等内容,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都大量出现,而且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重点。

2、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试题的时代性。

高考政治试题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今年的高考试卷结合时政,但是又不处处局限于时政。而结合时政命题的试题,则重视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等。

3、重点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的应用性。

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也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如重庆2007年高考文综第

24、

25、26题,结合材料考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增加可能导致的结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和“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概念的区别;第38题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等。全国文综I第38题考查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和历史事实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4、结合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试题的综合性。

首先,组合选择题增加,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就一个话题,试题从各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个情境,却融政、史、地知识于一体。

二、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整体设计都鲜明地体现着《考试大纲》和各地《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着“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对《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同时,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适合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总是力图保持教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我们可以对2008年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学的预测。

1、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

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基本趋向稳定。试题也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仍将遵循往年的命题原则,关注重点概念和主干知识。试题所引用材料将简明扼要,信息传达度高,文字量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量无用材料,尽可能保证学生阅读和答题的时间。

2、命题求新,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

预计2008年高考试题仍将坚持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p#分页标题#e#

3、在命题设计上会呈现出背景材料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不少试卷已经在逐渐向新课程的命题立意靠拢,可以预测的是,试题仍将会提供生动活泼的文字素材、图表、漫画、数据等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试题会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总体趋势是2008年高考试题将依托热点设置问题,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4、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制肯定会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热点,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现实、稳中有新”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但始终会以教材为本,完全不是教材内容,或者说根本找不到教材知识影子的题目不会出现。

三、关于2008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复习建议

1、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的定位,从而确定整个复习的定位。

结合近几年高考及以上的分析,我们建议,教师在高考复习的定位上要有平常心态,要淡化高考,不要把高考复杂化。由于文综考试多年保持稳定,总体上与国家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一致,考试突出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近几年的试卷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就不能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自己扰乱自己的心态。当然,淡化并不是说就是不重视,而是要紧密结合高考的特点,在心态上放松自己。通常我们在复习时把过程复杂化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但学生、教师很辛苦,而且还会给基础知识的复习产生负面影响。

2、在复习中要大胆取舍,不要被时事和所谓的信息等所困。

在复习中不要去做面面俱到的努力,不要以为每个时事问题都很重要、每个信息都很关键、每套试卷都要做,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转移到应付时事、信息上,这只会舍本求末,越复习越糊涂。#p#分页标题#e#

3、打牢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突出能力目标,但也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为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要求,所谓“牢固掌握知识”必须做到三点: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知识;关键点是使学生理清知识联系;落脚点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对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构建学科内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要培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文综试题的题干运用一定时事材料编制,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今年的十一五计划、《物权法》的实施、党的十七大等。

5、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题题型识别和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辅导。

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就尤为重要,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应落在解题的基础思路和一般方法上。第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包括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所规定的知识范围、认识对象、任务指向等),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

三、提高学生将题肢与题干、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的综合能力。

6、适度训练,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

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防止在阅卷环节造成无谓的失分。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一、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

二、思维全面,但语言要简练;

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准确应用政治术语;

五、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

7、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个环节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作业训练的监督。

8、按照高考的基本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制定并落实比较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 以上是我们大足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在高三教学、复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第6篇:从高考命题看高三历史复习的要求

与对策

高考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出优秀学生,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高考试题作为人材选拔的一种手段,又具有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的特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即要注意全面教授历史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就以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

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⒈题目的整体难度比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⒍⒎⒏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⒉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⒊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

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⒋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

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⒈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⒉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

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⒊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年、年、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

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

史料分析题至今有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

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

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⒋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⒌结合教学和测试讲评,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高考的各类题型,都有一个审题问题。学生在审题中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消灭或减少审题上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训练。因此,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历史评讲首先要遵循及时性原则、普遍性原则、鼓励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启发性原则。然后,应做到:第一,将本次考试测验的试卷及答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查找、分析自己出错的地方及原因,以解决一般知识性的问题。第二,教师及时对本次考试作简单概述,对试题的评价,答题中存在的

问题,得分情况等作一些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所处的位置。第三,重点讲评,这是讲评课的重点所在。主要讲共同存在的问题,考查知识的范围,考查的能力层次,讲理论与知识的欠缺处、答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评出错的原因、出题者的意图;评一题多问、多题一思。帮助、启发学生找差距,培养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重点讲评后进行小结,指出应注意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以指导今后的学习同时,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缺陷,布置适量的练习,进行校正、补遗,巩固讲评的效果。第五,针对个别学生还要进行面评和学法指导。

总之,高三历史教学要在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抓好素质教育的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历史命题(特别是近几年的),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以令人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7篇:高考作文命题技巧

七种满分作文拟题形式

任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决非信手拈来的,它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下面介绍几种从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出的拟题形式,供考生参考。

1.形象描绘式

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如关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作文,一考生将自己的作文题拟为“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的建议,迷惘中的“我”正是抓住了这根藤索,才走出“暗无天日的洞穴”。

2.貌离神合式

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诗人 明月黄花”,这样一个题目会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3.诗文化用式

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中,作者借用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为题,形象地揭示出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又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的题目为“争渡!怎渡?”,便是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争渡”写出了人们竞相争渡的情形,而“怎渡”提出了怎样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行程,暗合了话题的内容。

4.妙趣横生式

此类题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题目的幽默趣味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如《森林公审大会实录》一文,童话般的题目马上勾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希望一睹为快。还有一题为《审苍蝇》的文章,也以其独特的视角赢得了阅卷者的喜爱。

5.经典改编式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聪明的作者也正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又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运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于音乐描写的诗句与父母对我的教育一一对应,述说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6.流行时尚式

此类题目能够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引人注目。如《“爱”在心头口难开》,化用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一时,有考生立即借用,拟题目《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足见聪明之处。

7.直现文体式

此类题目直接显示出文章的特殊文体。同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别致的,与众不同的。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通过文中“望诊”、“把脉”、“医生建议”,写出了“吴诚信”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办法,极具新意。又如一篇名为《药品说明》的文章,借对产品的说明写出了自己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这一话题的认识。

以上所列出的题目类型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题目式样。重要的是考生能够从这些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再融入自己的思考,也能拟出精彩的题目。

第8篇:高考命题作文题目

要求:1.题目

2.专家审题(题目分析也可以)

(例:2009年高考北京市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有一首歌唱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特歌外,体裁不限。 专家审题

考生在审题立意和构思行文的时候,要抓住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我”、“隐形”和“翅膀”。 1.何谓“我”

“我”是这双具有领跑和导航的神奇力量的翅膀的主人,“我”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而非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意象。

首先,“大我”与“小我”均可。这里的“我”可以是中华五千年沧桑历史之“我”,也可以是历经磨砺的婉约之“我”;可以是发展创新、宏大辉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我”,也可以是活力四射、平凡普通和微小个人之我”„„

其次,“实我”与“虚我”均可。考生可以写实“我”——考生自身的经历、感受、故事等,围绕十八载青春岁月中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内容取材。如林则徐的一心为公、执著奋斗的精神给予“我”的诸多启发;如古典诗歌对“我”心灵的开启和文学世界对“我”灵魂的引导等。考生可以写虚“我”——“我”可以是黄土高原、经济特区、北京城等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地域的代称,也可以是司马迁、李白、杜甫、贝多芬、居里夫人、菲尔普斯、周杰伦等历史文化名人和现代名人的自叙,甚至可以是一块石头、一盏路灯、一条胡同等意象的代言„„简言之,“我”可以是一切,一切皆可以成为“我”。

上述关于“我”的诸多意象都可以成立,关键是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第一人称“我”来构思选材,选择推动“我”成长、激励“我”发展、鞭策“我”进步的“翅膀”,着重写出“翅膀”于“我”的价值和作用。 2.何谓“隐形”

“隐形”说明它是抽象的或者是不易察觉的,需要用心品味、感悟的,精神的、意志品质层面的,“隐形”的不应是实体,如果是实体,也应回归到隐形上来。如欲说毛笔是隐形的翅膀,则应落实到书法艺术是隐形的翅膀。 3.何谓“翅膀”

“翅膀”是一个比喻或者说是象征,翅膀,是行为的动力,隐形的翅膀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翅膀要真正能起到动力的作用。“翅膀”的意义或作用可以与任何事物产生关联。“翅膀”要能够为“我”发现,为“我”发展,为“我”实现超越,为“我”获得自由等,担当工具、提供保护、提供动力。例如理想、梦想、追求、信念、亲情、关爱、良知、责任、勇气、文学、艺术等。选择“翅膀”一定要合理、新颖,应写出翅膀的内涵和特征,而不是简单地贴上一个标签。

容易出现的不足:(1)全篇不写“我”,而写奥巴马、霍金、普京等旁人;(2)不止写“一双翅膀”,而是写了多双翅膀,如分别论述了理想是“我”隐形的翅膀,乐观是“我”隐形的翅膀,智慧是“我”隐形的翅膀。)

1.【2007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挖掘题目中“这道坎”的深层含义,只有把它的含义具体化、明确化,才能审题清楚;我们可以将其寓意(比喻义)理解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考生既可以从小处(个人或家庭)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社会或国家民族)着眼,同时可联系古圣先贤的人生经历,如屈原的放逐、司马迁的宫刑、陈子昂的怀才不遇、苏轼的屡遭贬谪、文天祥的逃亡、蒲松林的落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汶川地震灾难、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受阻、666农药发明的665次失败、诺贝尔实验炸药导致实验室爆炸等等;明确之后,选择其一,即可成文。

2.【2007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也是一道典型的比喻型的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的深层含义:一是“春光”,二是“妈妈”,三是“看妈妈”,三点缺一不可。首先,“春光”可实可虚,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如淡香的康乃馨、甜美的巧克力),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顽强的拼搏、美好的情感等;其次,“妈妈”也是可实可虚,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虚指山水灵动的自然、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第三就是“看妈妈”,关键是如何理解“看”字,题目中的“看”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而不仅仅是“看望”。因此,只有将整个题目的深层含义都发掘出来,才能够全面准确地审清题意。

3.【2009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题中的“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比喻或象征,先必须弄清楚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根据题目给出的歌词材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隐形的翅膀”可以比喻为“理想、信念、梦想、自信、执着、坚守、勇敢、无畏、毅力、恒心、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导、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也可以是“真善美的力量、偶像的榜样作用、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可以实指个人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舞蹈、运动技能„„”,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助推我前行成长的力量。

4.【2008天津】《人之常情》,可以通过两个问题将一个宽泛无边的“人之常情”具体化、精确化,第一个是“哪些情感属于人之常情?” 如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忧乐情、同情之心、趋利之心、护短之心、向亲之心等等,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道作文题决不仅仅是要你告诉阅卷老师“人之常情有哪些”就可以得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一些所谓的‘人之常情’?”,这就是第二点,如:中学生想穿好一点时尚一点,是人之常情;想上网聊聊天,或玩玩电子游戏等,是人之常情;对异性有些好感,想谈情说爱,是人之常情。还有人都不想得罪他人、愿做好好先生,这是人之常情;面对金钱,面对权力,人都有趋利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亲朋好友或乱了纪,或犯了罪,你有庇护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自己有了弱点短处,不太愿意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这些“人之常情”,我们应保持清醒而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

知晓利弊,坚持原则,决不因为是“人之常情”而扭曲了对事物的认知,甚至走入歧路。

5. 【2008湖北】《举手投足之间》,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添加语素法”,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6.【2006辽宁】《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参照朱自清的《背影》) 如果“肩膀”虚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联想,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如我们平时说“借你的肩膀靠一靠”,这里指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向友情、亲情挖掘也未尝不可。②基础,外力,前人的成就。我们平时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在他人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由此可联想到荀子的名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说,要实现“志”,除了有“志”与“力”以外,还必须借助外力。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都体现了借助外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内在优势的智慧。还可从“并肩作战”(团结协作)、“身肩重任”(承担责任)等角度进行联想与想象。

7.【2006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8.【2007天津】《有句话常挂嘴边》,“有句话”最为重要。1.可以从本人的感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2.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3.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9.【2007湖南】《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的眼睛

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10.【2008重庆】《在自然中生活》,如何解读?题眼在“自然”一词,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11.【2006江苏】《人与路》,“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第一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抓住第二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拟虚想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智慧的考生会发现 “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

12.上海卷:高考命题作文《他们》

“他们”可写的对象十分宽泛,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他们”。“他们”可以是不同的辈份,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是不同的职业,如教师、医生、解放军、护土、农民工;可以是不同的时代,如"80后”一代、“90后”一代;可以是不同的类型,如古今中外的伟人、英雄,当今活跃在各种媒体上的文艺、体育、学术明星等等。写作的角度丰富多彩,命题开放而有张力。但开放之中又隐含一定限制,题目有一段说明:“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这段说明既是一种提示,又是一种限制。它暗示我们,在集中笔墨写“他们”的同时,不能丢失“我”或“我们”,而应该通过“我们”的眼来观察“他们”,认识“他们”,这样才吻合题目中“把视线转向‘他们”’的要求。

13.高考命题作文《认识自我》

这是一个极具思辨性和启发性的话题作文材料。首先必须理解“自我”与“认识自我”的具体含义和区别。其次要在实际生活中撷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具体现象或事例。写作的重点在于辨证地阐释“认识自我”的命题含义。正如材料所说,“认识自我”,就是与自己对话,就是自我评介、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认识另一个自己,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

丑陋、冷漠、恐惧,认识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内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正如真理越辩越明,人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的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有可能浮出水面。认知自我的话题,最好写记叙文。可直接写由一事一物触发的反省,也可写由回忆引发的反思。可写一段思想斗争,也可写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写议论文忌泛泛而谈。要能列举出生动的事实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认知自我的方法、意义。

第9篇:高考作文命题范围

高考的命题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揣摩和准备。

1、人生态度:可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乐观积极豁达的方面去思考。

2、爱国主义:可以从赞美祖国、民族尊严、国家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去思考。

3、理想信念:可以从怎样树立自己的理想、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理想、怎样克服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勇敢面对挫折,自强不息和不懈追求等方面去思考。

4、传统美德的继承与现代人格的培养:可以从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珍惜时间、乐观进取、拒绝冷漠等方面去思考。

5、科学思维方法:可以从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观点等方面去思考。

调研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内容上关注现实生活,常考的角度如下: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

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

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

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

传统美德,如诚信、礼貌、孝顺、谦逊等;

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

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

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

心理健康,如承受力、战胜孤独等;

人文关怀,如敬老、关爱弱势群体等;

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

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

所写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借古论今,重则重,轻则轻,相辅相成,不要捏造事实

上一篇:做好信访工作下一篇: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