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论文 篇1:

循证医学在性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循证医学是以科学证据为依据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多地强调从医学面临和应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对与此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并进行科学评价来获取最佳的证据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就循证医学和性医学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循证医学在性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循证医学作为最新的医学方法学能够结合性医学学科特点应用到性医学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中。

【关键词】循证医学; 性医学; 关系; 应用

医学的研究方法一直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医学方法从主观观察到经验医学、科学实验一直到今天的更加注重科学证据的循证医学[1,2],推动了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因此,掌握先进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于更好地掌握性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规律,促进性医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性医学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性医学(sexual medicine)是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医学是研究人类性生物学及性临床医学的学科,它既是医学科学的分支,又与其它许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以及各临床学科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性医学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技术有利于解除人们与性相关的疾患,对于提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3]。性医学的发展也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受到了从古代的自然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一直到今天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由于人们对性的认识,尤其是对性行为、性心理乃至性疾病及其诊治的认识受到人类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性医学学科的发展和其他医学学科相比还不够完善,学科地位也不够坚实,因此,引入科学的医学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性医学的发展[4,5]。

循证医学(evdience based medicine, EBM)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派生于临床流行病学、并在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医学方法学体系。在过去传统的临床医学实践中,医生多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经验医学知识,加上零散的、非系统的文献报告的临床研究成果来指导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许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RCT)的结果发现,在临床实践中,一些理论上有效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无效或弊大于利[6]。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包括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专家制定医疗指南、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从而推动着医学方法学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7],它是一个高效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临床医学模式。在“循证”这种医学模式下,证据必须是来源于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临床研究结果。除了强调证据的获取之外,循证医学还强调对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作用,即利用严格的方法学去评价这些证据,如对这些研究证据进行的Meta分析等[6]。

循证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它在临床医学实践、科研卫生管理以及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循证医学的发展和特点也已成为从事性医学的广大临床医生、科技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由于性医学学科的特点,很难采用合理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等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但要充分意识到循证医学研究在目前的医学研究方法中是有着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因此性医学研究也应尽量遵循“循证”的原则,并结合性医学的学科特点,在性医学的研究中灵活使用循证医学的有关方法。因此,认识到循证医学与性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完全可以将循证医学应用到性医学的研究工作中,促进性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水平的提高。

2循证医学在性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实践

循证医学对促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适宜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曾组织过不同国家的十多个中心参与的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比较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左炔诺孕酮与雌孕激素联合给药法的紧急避孕效果,并通过专家工作组会议对循证查询获得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综合提炼和评价后出版了包括《避孕方法选用的医学标准》等一系列计划生育指南,在每次指南修订中都需要在循证的基础上,取得各国各领域专家的充分共识,提高了指南的权威性和适用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各国紧急避孕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8]。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共同实施和赞助出版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也是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对直接导致怀孕、艾滋病病毒感染以及其他性传播感染的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后得出的研究成果,这适合于指导学校、教师和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9]。

国际上对性骚扰、性暴力或不安全堕胎等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采用了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性医学临床常见疾病如性交疼痛的预防、控制的研究上,除了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对患病个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地研究外,也借鉴了流行病学的方法,在群体中探讨性交疼痛的发生、发展和分布原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性交疼痛的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10];在男科的临床诊治指南方面循证医学的有关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1]。

我国也曾经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寻求最佳的临床依据,给广大妇女提供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生殖保健服务。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单位在1989年通过随机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研究来选择脱落率低、避孕效果好的避孕环,此研究成果使近十万的已婚妇女避免了因意外妊娠造成的人工流产。199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把上海的经验推广至全国,使更多的全国妇女受益[8,12]。

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展了性病和艾滋病防治效果的循证医学研究,为我国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性病及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13,14]。

3循证医学在性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性是一个可以具有非常丰富内容的主题,牵涉到社会、心理、临床有关学科等多个方面,由于社会禁忌、文化习俗、个人隐私和偏好等因素,许多性学研究无法充分应用合理严谨的流行病学等科研设计方法,如双盲、随机、对照等。所以,性学研究多以经验医学和个体观察为主,一些用于临床实践的性治疗方法还缺乏生理学和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特别是有些方法是以个人经验、理论推理为主,用于指导当代的性保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科学验证。按照经验模式制定的的临床决策或推广的性健康保健方法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循证医学通过结合性医学的学科特点应用到性医学研究当中,能够为性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由于性医学的许多研究和临床实践不可能都进行大规模临床RCT的研究,这时临床个人经验和个案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循证医学的作用是通过收集最新的科学证据用来解决临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必须是在仔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基础上做出了临床判断之后再寻找当前最佳证据。可见,循证医学并不排斥个人经验,它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将个人经验、病人个案的诊治信息与当前文献报道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所以个人经验和病人的个案信息可以从日常临床实践中获得,通过对个案信息的收集也为今后利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等流行病学研究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多选用适合性医学研究特点的一些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一些社会学调查的资料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的的依据之一,人群调查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可以形成大样本群体水平的证据,美国著名性行为科学家金赛的《人类女性性行为》、《人类男性性行为》等性学报告也是获得性医学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重要资料。性医学的一些研究指标和结局多使用观察方法,循证医学不能脱离观察获得的证据,但是通过观察后,需要一个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时间更长的检验和印证过程后进行提炼总结才能得出更科学、更严谨、更可靠的能够在性医学领域推广的医疗实践方案[15,16]。在性医学的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或实用型随机对照试验。例如,在不同地区和文化里男性勃起障碍的发病率、致病因子等影响因素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使西地那非和相关药物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切评价其上市后在不同人群的临床疗效,对于指导医生指导临床用药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于多种原因,在心理学和性学领域要获得相当规模的样本来进行标准实验设计和统计计算是颇有难度的。性医学研究中,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利用有限的文献开展系统性的循证医学综合评价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统合评价分析是将若干研究的结果或案例等汇总在一起,与单一个案研究相比,这种分析能产生更大量的数字、更为稳定的比率和比例,可用于统计分析以及显著性检验之用。它克服了在许多心理学或性学研究中碰到的样本数大小的难题,并使假设检验更为科学可靠,还可以弥补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的不足[17,18]。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Cochrane协作网及中国Cochrane中心的合作,目前,Cochrane协作网已有性病、艾滋病和性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组,这为性医学的循证医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

总之,尽快在性医学领域引进循证医学、系统性评述的方法进行性医学的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以及医学科学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性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性健康意识理念的增强,许多在性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将可以逐渐解决和克服。循证医学方法的引入将给性医学注入新的活力,也将给性医学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局面,以使性医学得到堪与其他学科比肩的更为完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曼,刘秦.循证医学对医学不确定性的影响.医学与哲学,2004,25(8):35.

[2]张桂芝.医学方法的演进与循证医学.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1):30-31.

[3]吴阶平,等.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76.

[4]邹燕,王琨.循证医学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内的应用.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8):565-567.

[5]吴泰相,刘关键.关于循证医学的问题与思考.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8):636.

[6]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A new approach to r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AMA,1992,268(17):2420-2452.

[7]Rosenberg W, Donald A.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 approach to clinical problem-solving, BMJ 1995(310):1122-1126.

[8]吴尚纯,邹燕.计划生育的四大循证基石性技术指南.计划生育,2008,27 (1):62-64.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10:4.

[10]查建中,王淑范,李颂霖,等.进入性(性交)疼痛控制研究.中国性科学,2011,20(9):57-62.

[11]董强,赵晖,魏强.循证医学在男科领域应用.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21(5):1-4.

[12]程利南.生殖健康领域中的循证医学.上海医学,2004,27(3):143-144.

[13]薛大奇.梅毒预防控制问题的思考.中国性科学,2013,22(3):40-45.

[14]薛大奇.梅毒防治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国性科学,2013,22(4):34-36.

[15]梁远波,刘杏.对循证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哲学思考.循证医学, 2001,1(1):46.

[16]Scott R Sehon , Donald E Stanley. 循证医学论争的哲学分析(上).医学与哲学,2004,25(2):21-24.

[17]吴敏伦.性的统合分析.中国性科学,2010,19(11):37-41.

[18]Hemmingway P, Brereton N. What is a systematic review? London: Hayward Medical Communications,2009.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方俊 秦雪英

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论文 篇2:

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实习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循证医学,即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根据客观的医学科学依据进行,而这些最佳证据是将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而得来的[3]。

为顺应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成功转变这一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生部目前正在致力于更进一步推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应用。本教研室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训练,包括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循证医学实践、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评价等技能,以及各种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如meta-分析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及时得到经过实证的医学成果。我们在循证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医学生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寻找最佳证据,充分开展循证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当前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医学决策。

1 对象方法

1.1 教学对象

在本教研室进行毕业实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级和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共23名同学。

1.2 教学方法

我们在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然后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预防医学生,通过提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证据或文献、评估现有证据或文献的质量、分析文献、提取数据、综合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导,结合循证医学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快地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2 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循证医学有助于预防医学生建立良好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提高医学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最佳证据的良好习惯。

目前,国内外循证医学主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而且也仅限于理论教学方面。本教学团队在循证医学的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在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 & prevention.,Breast Cancer Research Treat,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等杂志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4.90。

3 讨论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和决策的学问[3]。循证医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代替,现有医学知识在迅速的积累中,这就要求当代医学生必须时刻紧盯科学前沿,不断地从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正确地评价现有证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目前,我们已在预防医学及临床各专业本科生的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使医学本科生对循证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指导,在医学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切实培养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

循证医学是一种提倡“授人以渔”新型医学实践模式的兴起,而不是“授人以鱼”的传统医学实践教育模式[4]。预防医学本科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遇到这样那样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正确利用循证医学这个工具,将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益处[5]。

4 结语

循证医学在未来医学的发展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使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纵观国内外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正在逐步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循证医学在本科生毕业实习阶段的实施,能够从医学实践的角度提供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进一步推广普及的依据,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岫岩.怎样实践循证医学[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5):275~277.

[2] 傅鹰.循证医学怎样定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0):2152~2153.

[3]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4.

[4] 詹思延.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循证医学革新传统医学实践模式[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5(17):391.

[5] 唐金陵.循证医学:医学实践的新模式[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76~278.

作者:刘宇鹏 田文静 李霞 王帆 赵亚双

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论文 篇3:

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医药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摘 要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科学在医学领域迅猛发展。作为医药院校图书馆该如何发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为临床循证医学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准确的信息服务,是本文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医学发展 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03

循症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1)关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EBM)是20世纪80年代在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循证医学,也称为实证医学、有证医学、求证医学。有专家总结出,循证医学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查找大量的医学信息资料;二是对资料进行筛选和识别,寻找最佳的临床证据。

(2)循证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笔者查找了大量资料表明,循证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据有关报道称早在1972年世界上就已有人提出并倡导了实施临床随机比较实验。而我国也是近10年来才开始开展的循证医学研究。1997年7月卫生部批准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Cochrane中心,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协作网批准正式注册成为国际上第15个Cochrane中心。

笔者通过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循证医学的发展状况。以“循证医学”为检索词搜索有关循证医学的文献,结果从《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看1989~2006年共有2762篇有关循证医学的文献,其中1989~1999年共37篇,2000~2006年2725篇。CNKI的统计结果是1989~2006共有3643篇。其中1989~1999年是69篇,2000~2006年共有3574篇。从而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循证医学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从2000年以来循证医学研究论文的数量迅速增长,这充分表明了国内科技人员对循证医学的研究日益重视并迅速发展。

(3)循证医学数据的来源和获取:证据是循证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可为循证医学提供证据的数据库经许多专业人士归纳总结出主要有:互联网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行的CD、EBM中心数据库等。有原始研究证据的Medline数据库,它收录了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种医学杂志,是国际上公认的检索临床证据的主要数据库之一。其次是Embase数据库和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二次研究证据Cochrane图书馆,和有关网站等等都是获取信息资源非常重要的途径。特别是Cochrane图书馆,它是目前最具权威的循证医学资料库,包括(CDSR)系统评价资料库、疗效评价文摘库(DAR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TR)等多方面文献,都可以作为收集循证医学证据的辅助工具。要想获取科学的、准确的证据需要参照大量的科学依据,这些科学依据的获取就需要以上的第一手资料。

循证医学的获取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①根据临床表现提出问题;②结合具体情况检索证据;③检索出证据后进行证据评价;④将研究出的准确证据应用于实践;⑤最后进行后效评价。在这5个方面中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循证证据的检索。如何轻松自如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掌握获取循证医学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文献中筛选出最恰当的和最优化的证据,就是临床医务人员和图书馆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如何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1)开展循证医学教育:作为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员应是循证医学最佳证据提供者之一,因此图书馆应在提高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开展EBM的基础知识教育。首先要提高对循证医学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应用的手段,同时也帮助临床医务人员、医学科研人员了解EBM在国际和国内实践的概况,证据的检索方法、检索途径、检索步骤和检索技能,教他们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医学资源数据库、重要EBM数据库进行证据检索,寻找最佳临床解决证据的方法。

(2)提高为循证医学服务的技能: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语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和临床研究评价的能力。要具备为循证医学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充实自己。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上,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信息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因此医学图书馆员要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各种数据库的分析与检索等技术,这样才能全面快速、准确地找到临床医务人员所需要的最好的证据信息。

(3)为循证医学的开展提供信息服务:为了满足临床医务人员使用最好证据的需求,就必须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寻找和发现精华。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利用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信息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文献服务中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服务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的服务模式,循证医学的开展要求图书馆人员不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新的循证证据。循证医学证据被淹没在繁杂的医学文献中,因此如何帮助从事繁忙医学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在广泛、繁杂的医学文献中快速地获取不同类型的证据,对循证医学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医学信息工作者需要深入循证医学领域探究的新课题。

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来获取数据源。因为循证医学证据资源分散,检索系统过于复杂,医务工作者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图书馆检索,很难快速地查到自己需要的可靠证据,而要对所获取的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繁忙的临床医师根本无法也不愿意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消耗在文献的检索、评价与合成上,因此他们碰到具体问题更愿意求助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鉴别、筛选、合成文献,还必须具备主动收集、加工传递信息的意识,对信息要敏感,这样才能具备为循证医学服务的基本要求。

总之, 循证医学的开展与图书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循证医学的发展也需要图书馆的信息支持,两者互相依托才能得到更迅速、更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虹.从SCIE版收录的系统评价看循证医学的发展.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5):27-30.

2 冉玫.循证医学与医学信息服务.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4):48-50.

3 邹德凤.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解决医疗纠纷的思考.医学信息学,2007,28(3):213.

4 周祖文.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科研关系的几个问题.医学信息学,2007,28(3):210.

5 卢燕.循证医学与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图书馆学刊,2006,(6)104-105.

6 邓灵燕,何林.循证医学与医学信息人员.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2)98.

7 俞洁.建设关于炎症性肠病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平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6):563-564.

作者:李春杰

上一篇:关于保安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程序员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