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出国

2022-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厦门大学出国

青海大学短期出国团组培训工作研究

【摘要】文章回顾了青海大学短期出国团组培训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海外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青海大学;短期培训;海外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国家公派或学校自主选派等多种渠道组织教师赴国外研修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国家“一省一校”项目的支持下,我校从2014年开始实施较大范围的以学校选派的方式组织教师赴国外短期进修,这种方式使学校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具有自主性。学校根据不同培训目标,设定了面向不同受众年龄、学术资历的短期进修团组,既有面向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研修,面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培训,面向管理干部的领导力培训,也有面向临床护理与专科化建设的相关培训。这种“长”“短”结合的模式有助于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在一流水平上合理分层、分类派出的最佳留学派出生态系统,为我校发展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2014-2017年短期培训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底,我校已先后组织了各级各类培训,共31批403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进行短期培训,其中通过校本部途径派出16批195人次,通過外专局途径派出15批208人次。派出教师科研系列共16批240人次,医护人员培训9批115人次,其中台湾地区培训7批 54人次。培训内容从初期的通识性质的高等教育管理逐步发展到了目标性更强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实施培训的机构也从韦德纳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变更到了层次更高的、位居世界高校前列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大部分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为青海大学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具体来讲,青海大学短期培训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思维意识更加开放

从派出教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是第一次出国,对于国外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了解均是通过课本或者网络等媒体获得的间接知识,出国学习后这些间接知识才得以印证,这种直接经验的转变才真正让教师们创新了教育理念。同时,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国外大学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在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二)教师科研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出国访学进修项目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提升科研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国外研修期间不仅可以接触国际上先进的科研平台,还可以通过与国外科研同行的交流互动,学习对方优秀的科研经验,进而有效凝聚自己的研究方向,将国外的前沿理论与国内的发展实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升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培训将国外所学应用到国内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到国外进行高等教育专业方面的相关学习,可以了解国外院校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学习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及标准,掌握实用课程的创新设计、教学组织和评估等技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促进

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海外归来的师资群体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国际性人才群体,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教师完成国外访学研修回国后,对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获得了教授留学生课程,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近年来,职称评审工作中加入“申请人需有6个月以上连续海外研修、访学经历”的申报条件,这说明教师出国研修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

开展教师出国研修访问项目不仅为教师个人与国外学者、科研工作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在学校与国外院校、科研机构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我校定期选派教师赴国外进行短期进修,与对方建立长期合作交流的关系,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访问交流,进一步繁荣了国际交流,加快了我校国际化进程。

(五)团队精神进一步增强

与个人访学不同,以团组方式派出的出国培训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国后,学员们处在一个大家庭中,学习、出行和生活等都在一起,这就要求学员们遇到问题共同分担,时刻要有团队意识和高度的纪律性。14-21天的短期培训期间,学员们一起成长,收获了友谊,回国后很多成员间依然保持着联系,为以后教学和科研间更紧密地合作打下基础。

(六)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程度锻炼

出国前,我校对派出教师的英语口语进行了测试,虽然大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有英语等级考试等证书,但是很多都属于哑巴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相对偏低。走出国门后由于环境变化,加上部分学员和外国家庭住在一起,便逐渐尝试着开口与外国居家进行最基本的英语交流,等到培训结束时,大多数学员的胆量和自信得到提高,日常的口语交流已经不成问题。

三、存在问题

(一)培训实践环节偏少

从教师回国的反馈看,80%以上的教师对于出国进修持肯定态度,认为出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几乎每个团组中都有教师提出应该增加实践环节和教学观摩,少一些课堂理论知识和抽象理论方面的课程,比如去奥大听课感受学习氛围,去不同的学院了解各自专业在新西兰最新的发展状况和教师学生状况等;还有教师建议适当缩减讲授专题量,增加个别专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Barbara老师的“大班教学”专题介绍了6种大班授课技巧,但如果能亲临Barbara老师的大班授课现场感受学习,可能更能启发大家。

作者:李琼

第2篇:大学生出国学习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摘 要] 利用网络信息手段推进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这是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加强对出国学习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开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滨州学院飞行学院从实际出发,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海外学习大学生网上党支部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高了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也促进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国际化 大学生 网上党支部 出国学习

大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更是直接联系学生、引导学生最有效的力量。支部通过其自身的思想、学风、全局意识、行为规范等建设,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对其他大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要手段的国际化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2]。以我国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国际化培养为例,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是“双校园、两段式(2.5年国内+1.5年国外),其中国内学习以理论为主,国外学习以实习、实训为主。

由于我国民航运输业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家安全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对民航飞行技术人才的政治要求也比较高[3]。现在一些航空公司仍然把党员身份作为晋升机长的政治要求,因此国内各民航院校也均比较重视飞行大学生的组织培养与发展工作。相比其他专业学生,飞行技术专业的党员发展比例也要稍高一些。而飞行大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正处于被组织考察的“黄金时期”。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组织考察与发展工作,海外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如何正常开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实现,成为摆在民航类高校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13年以来,山东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在国外学习的学生党员达到60余人,党员重点培养对象80余人,入党积极分子200余人,这些学生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0余所飞行训练学校。由于人员和区域的分散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发展等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开展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个难题,学院党总支积极调研,努力探索,借鉴国内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做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海外学习学生网上党支部的设想,并在实施与探索过程中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迄今为止,全院共建有海外学生网上党支部5个,使在国外学习训练的所有学生党员都有了“家”,保证了学生党员正常的组织生活,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党员重点培养对象的考察、海外学生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构建的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办好党建网站[4]。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这是海外大学生网络党支部构建的理论依据。在加强和创新高校基层党建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基层党建的实践中,构建海外学生网上党支部的设想和实践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网上党支部建设与实体党支部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网上党支部建设工作必须以实体党支部为基础和依托。网上党支部虽然是虚拟的,但党支部成员却是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实体,是由实体党支部成员组成的。可以说,网上党支部是实体党支部功能运行的载体,这种载体借用了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实体党支部的部分功能转移到网上。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创建的海外学习学生网上党支部,就是依托互联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QQ群组、BBS/动态网页、Fetion群组、微信公众平台等作为工作平台,以服务学生党员教育发展、促进海外学生教育管理为目的,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方式,拓宽学生党建工作渠道,使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动适应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主动贴近“90后”学生党员的成长环境与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性、发展性。

(二)网上党支部建设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中外合作培养飞行员模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加快了中国民航飞行技术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将大批中国飞行学员推到了不同意识形态碰撞的边沿上[5]。而中国飞行学员与他国出国留学的青年学子,同样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塑性的关键时期,更易成为西方国家企图演变的重点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出国实训学员有被西方思潮影响、甚至被同化的风险。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党组织在构建海外学生网上党支部过程中,注意将支部建设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网上党支部的辐射功能,对全体出国学习学生不定期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袭,从而引导出国实习学生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同时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维护和提升国家国际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网上党支部建设与统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民航飞行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同一级学生在国内理论学习结束后往往要被送往国外不同的航校去学习,这给国内相关民航类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在组织这些出国学习学生参与学校奖助、评优选先、个人学籍信息注册、就业相关信息确认等工作时,往往存在工作开展难度大、时间紧、信息确认不及时等情况。因此,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依托信息化手段来完成,以增强实效性。实践证明,海外学习学生网上党支部以其迅速便捷、交相互动的特性,有效缩短了学校与出国学习学生的时空距离,既推动了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又助推了学校对出国学习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二、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构建的功能定位

(一)党务管理与党员发展功能。这是海外学生网上党支部的一项基础功能,发挥好这项功能有利于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正常运行,对于健全和完善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战斗堡垒作用意义重大。一是学生党员网上动态管理。全部学生党员通过网上党支部工作平台进行实名注册,既便于学校党组织加强对海外学生党员的管理,又可通过审查学生党员登录网上党支部的时间和次数来督导学生参加网上党支部活动。二是网上发展党员。通过网上党支部的功能,在网上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资格审查、安排党员发展对象通过网络平台接受党的基础知识培训、审查思想汇报,学校党组织则在网下完成其他必备的政审、社会关系调查等工作。这样能确保在国外学习的优秀学生被及时吸收入党。三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一些在海外表现思想进步快、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应尽可能通过网上党支部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并进行培养。网上党支部委员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并指导他们进行网上注册,按照学校党组织的要求进行培养考察,对于在考察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充实到重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数据库。四是党费缴纳功能。海外学生党员可以通过网上支部平台的网上支付功能直接将党费存至指定账户。五是党内表决功能。对于有关学校党组织的各种选举、表决,可以通过网上表决功能直接实现,既方便快捷高效,又保证了每一位学生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正常履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核心功能。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通过网络工作平台设置“党内论坛”“先锋人物”“学校发展”“三会一课”“党建知识”等栏目,加强对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作用,然后发挥其辐射作用,以先进的思想引导周围其他学生,以浓厚的爱国氛围、组织氛围孕育学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组织就在我身边”的情怀情感,并养成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诱导、侵袭的意识。

(三)教育、管理、学业和生活帮扶功能。大学生出国学习,是为深造成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习和帮扶应该便捷、高效,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引导。因此,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建设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实际,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业和生活帮扶统筹到网上党支部功能中,充分发挥网上党支部的“学习引领”“工作引领”“生活引领”作用。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党组织在构建海外学生网上党支部的过程中,注重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业引导、生活帮助、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工作融入支部构建功能当中。整合网上党支部成员与国外学生干部队伍力量,使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与网上党支部工作平台的运行同步开展,既充分考虑了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的实际状况,又兼顾了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三、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的运行机制

(一)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工作主体。构建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一方面旨在确保出国学习大学生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全体海外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帮扶和生活指导等等。因此,在构建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工作中,一定要围绕其中心任务做好规划和要求,明确目标和标准,层层分解,逐项落实,落实工作责任主体。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党组织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确立了由院党总支领导、年级学生组长总体负责、分管辅导员兼任各网上党支部书记、每个支部推选2至3名学生委员负责网上党支部日常工作运行的整体工作机制,并且明确分管辅导员为网上党支部建设责任第一人,支部建设纳入相关工作的考核内容。

(二)不断完善网络工作平台功能。网上党支部工作的运转主要依靠网络工作平台进行,因此必须注重加强网络工作平台的管理维护、研发升级工作,并不断完善网络工作平台的功能。滨州学院飞行学院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网络工作平台建设从最初简单地使用公共邮箱,到QQ群、飞信群和BBS动态网页,网络工作平台功能逐步得到增加和完善。

(三)强化监督管理,注重运行实效。在海外学生网上党支部构建运行的过程中,上级党组织应加以必要的监督管理和工作指导,以确保党支部的正常建设和运行。同时上级党组织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鼓励一些网上党支部进行工作创新,确保工作开展实效化。网上党支部建设一定要调动广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培养“主人”意识,真正使网上党支部成为“我的支部”“我的家”;一定要注意防范网上党支部建设的虚化、弱化和休眠化,真正让海外大学生网上党支部成为在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交融环境中教育引导海外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党建网.http://www.dangjian.cn/2012/05/29.

[2]王梓.浅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工作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3).

[3]胡波,马文来,李金华等.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主体培养高素质飞行技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5]解根怀.圆梦蓝天[M].第3版.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彭月才

作者:李华

第3篇:大学生出国留学动机,风险分析及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学生赴外留学热潮不断升温,关于留学问题的研究,渐渐成为学界和政界的热点话题。迄今为止,我国留学生输出人数居世界首位、根据UNESCO (2009)的报告,2008年全世界共有超过300万留学生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中国留学生占据了全球总量的27%,远超位居第二的印度占比量6%。文章基于对有关国内大学生出国动机及现状文献的查询和归纳,从留学动机、留学过程中的风险以及相应建议对策三个角度出发,对出当前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期望为今后高校在完善合作办学模式、开发出国留学项目、设计出国留学计划等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提高高校出国留学项目的效用;同时为有志于留学的高校学子及留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建议和指导。由于当前国民经济能力普遍提高、人民币升值、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外国政府对中国的留学政策更加开放等,中国留学市场逐渐走向大众化。

一、出国留学动机研究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整体随机取样的方式,从按照性别、年龄、出国留学时长、是否为独生子女、来自中国的地区(城市、城镇或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六个方面,将留学生人为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分析其群体心理动机。

(一)性别分划下的动机

调查显示,男性群体的留学动机主要源自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女性群体自我实现、审美需要和认知需要的动机都比较明显,但均没有男性群体的认知和自我实现的动机强烈。男性留学生群体和女性留学生群体仅在认知需要层次上的得分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调查结果均值可以看出,男性较女^生具有更强的认知动机。

(二)年龄分划下的动机

低龄的留学生群体反而具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其认知需要也很明显。年龄较高的留学生群体各方面的动机均没有年龄较低的留学生群体强烈。这个结果可能与低年龄的留学生群体对国外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化设想有关。同时,不同年龄的留学生群体在生理需要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较高的留学生群体选择出国的生理方面的动机显著强于年龄较低的留学生群体。

(三)按留学时长划分下的动机

留学时间较短的留学生群体所具有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强烈,认知需要也强于留学时间较长的留学生群体。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随着出国时间的增加,对国外学习和学术的向往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这可能与国内媒体对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过度宣传有关,当学生们深入其中,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当初的理想化设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留学时间不同的留学生群体在尊重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个层面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留学时间较短的留学生群体的来自尊重需要的动机、审美动机和自我实现的动机均显著强于留学时间较长的留学生。

(四)按独生子女与否划分下动机

独生子女群体的动机强于非独生子女,尤其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对尊重的需要,独生子女群体更加渴望自身的潜能可以得到发挥,也更加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留学在他们看来可以给自己加分,也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独生子女群体和非独生子女群体在生理需要和审美需要两个层面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群体在生理需要、审美需要方面的动机均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群体。

(五)留学生源地区划分

自我实现的动机对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留学生均有很大的影响。来自城镇的留学生群体对国外环境及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其选择留学的重要动机:另一方面,來自城镇和农村的留学生群体对尊重的需要更强烈,留学能带来别人对其的尊重也是其选择出国的重要动机。不同地区的留学生群体在尊重需要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留学生群体较来自城市的留学生群体具有更强烈的来自尊重需要方面的留学动机。

(六)按家庭经济情况划分

富裕家庭的留学生群体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都比较低,他们是否出国似乎都不会太受到很多安全需要方面的威胁。不同家庭情况的留学生群体在归属与爱的需要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条件中等的留学生群体较家庭条件富裕的留学生群体在归属与爱需要方面的留学动机强。

二、留学风险

留学过程中留学生将面临多种不同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文化风险、功能风险以及安全风险。

(一)经济风险

高昂的留学费用是阻碍大多数学生留学的主要原因,也是出国留学面临的首要风险。首先,由于外汇原因国外的商品价格普遍远高于国内使留学生的生活成本较高;其次,国外大学多是私立学校因而学费高昂,留学家庭需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另外研究表明只有获得海外名校的学历证书或者具有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者的工资回报率才能获得显著提升。

(二)文化风险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常常面临较高的文化风险。一方面作为外来者与众不同的肤色与口音使他们处于一个易受冲击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会遭受本土人士的排斥、偏见甚至歧视;另一方面留学生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以期尽快融入外国文化。大多数留学生虽然理智上知道自己需要改变自我以适应新文化,但情感上却有抗拒心理。此外应对文化冲击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且文化上的隔阂往往比想象中更加巨大,使留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

(三)功能风险

尽管完成了海外留学,但许多留学生并没有实现留学之前的目标:提高学术水平或者发展综合素质。一方面是个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不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国外大学与国内迥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标院校时可能由于错误信息的误导从而选择并不具备优秀教学资质的学校,不仅不能履行承诺的职责或者提供应有的教学服务,甚至学历也是无效的,导致留学生学历贬值。

(四)安全风险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学子赴海外留学,海外留学安全事件频发,让公众尤其是留学生家长非常担l尤。近年来由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西亚北非局势的蛮横干扰,导致恐怖袭击发生的概率激增,此外为躲避战乱大量难民涌入欧洲国家,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此外,留学生被广泛认为是富有而弱势的群体,自身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多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对象。

三、解决留学问题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留学动机分析及相关探讨中显示出的问题,在问卷调查及访谈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我们针对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从留学者、院校、留学机构及政府四个角度做出相关意见,旨在给予相关方在留学决策、留学项目规划与设计、留学制度等有关方面起到参考简直,丰富本研究的实践价值。(下述留学者只针对高校学生)具体对策如下:

(一)给留学者的建议

对于留学者来说,最为重要的便是需从认知以及具体操作的层面去减少由于自身行为的偏差问题和规避风险。留学者之所以在留学决策中处于弱势,是因为他们对于信息、需求和风险的认知错误,为规避这些潜在的风险、问题。留学者自身应该掌握一下几点:

(1)留学过程中应获取从分信息

(2)留学者应以兼具普遍性和针对性的信息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3)留学者需要提高自身学习和辨识能力

(4)寻求意见领袖,收集多方面建议

在留学过程中。留学生独在异乡,学习、生活的压力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从离开祖国大地踏上飞机的那一刻开始,相应的问题也不可避免的等待着学子门去解决,如:衣食住行,医疗,人身安全,学习生活的适应,人际交往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我们也归纳总结出了如下建议:

(5)做好充分的行前准备,实现留学“软着陆”

(6)定时体检,购买医疗保险

(7)客观评估留学的未来收益

(8)积极参加外方院校学前指南活动

(9)量力而行,谨慎估计自身支付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

(10)正视文化隔阂

(二)对院校的建议

院校是留学产品的提供者和推广者之一。院校需要加强对自身形象的经营,扩大在目标群体中的知名度,保障课程质量和后勤服务。对院校的建议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

(1)院校宣传更应从学生角度出发

(2)海外院校宣传应更有针对性的投放

(3)海外院校应当在宣传和推广中減少功利性

(4)海外院校应加强留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

(5)海外院校应继续发展教育联盟

(三)对留学中介的建议

留学机构同样担当者留学产品的提供者以及推广者的重要职位,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最为重要的就是由于少数不良中介存在欺诈、蒙蔽留学者的行为,而违法成本低,职能部门监管缺失的现状而无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对留学中介的建议包括下述两点:

(1)留学中介行业应成立行业行会

(2)留学中介机构应恪守商业伦理和道德底线

(四)政府的对策

中国政府的留学政策从来都是直接关系到自费留学市场存亡的关键因素,政策的制定对自赞留学市场同时起到限制和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国自费留学市场的规范与扩张都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引导。现阶段,政府对自赞留学市场的管理重心应主要放在对市场环境的净化上,起到监督、管理及服务的作用。具体分为以下方面:

(1)政府部门应加快相关立法

(2)政府部门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3)政府部门应该致力于自费留学市场的舆论引导

(4)政府对降低自费留学风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章主要对出国留学的心理动机、留学行为存在的风险、基于相关风险提出对策和建议三方面进行研究,探析自费出国留学教育的现状,以期为完善自费出国留学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希望本文对于出国留学生的动机和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结果,能够对未来学校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延伸、学生的出国前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完善学校现有的出国留学项目。

作者:宋欣悦 喻剑锋 章佳颖 刘昌 本莉 谭子鸣

第4篇:厦门大学因公临时出国

厦门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办法

时间:2016年09月02日作者:管理员分类:院务规章

厦门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办法 (2016 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教育部和福建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在编教职工、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并对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实施区别管理。

教学科研人员是指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人员(含退离休返聘人员),以及在学校、院系以及机关部处担任领导职务的专家学者。

学术交流合作包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术访问、出席学术会议以及执行国际学术组织履职任务等。

第三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负责学校因公临时出国(境)的申报、审批和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申报原则

第四条申请因公临时出访要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性内容,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不得安排无实际需要的国(境)外培训;不得参加由外方资助的背景复杂、专题敏感的出国(境)培训;不得赴国(境)外出席无实质内容的庆典、仪式或慰问等活动。 第五条因公出访团组须有对方业务对口部门或相应级别人员的邀请,邀请单位和邀请人应与出访人员的职称职级身份相称。严禁通过中介机构联系或出具邀请函。

第六条因公出访团组应严格按照批准方案出访。不得绕道,不得擅自改变出访路线、增加出访地点或延长出访时间。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出访方案的,应事先报所在单位同意,并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审批。

第七条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因公出访团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其他因公出访团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同一单位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同团出访,也不得6个月内分别率团出访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得携带配偶和子女同行。

第八条因公出访团组须严格控制出访国家(地区)数和在外停留天数。每次出访不得超过3个国家和地区(含经停国家和地区,不出机场的除外,下同),在外停留不超过10天(含离、抵境当日,下同),出访2国(地区)不超过8天,出访1国(地区)不超过5天。赴中、南美洲,非洲国家航班衔接不便的团组,出访时间可酌情增加1天。赴台人员在台时间应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合理安排,一般不超过7天。

第九条严禁通过组织“团外团”或拆分团组、分别报批等方式在因公出访团组正式名单外安排无关人员跟随或分行。严禁派人为因公出访团组打前站。

第十条演出、培训、研修、举办展览、参加比赛以及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等情况,单位与个人的出国(境)批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停留天数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第十一条因公出访团组必须通过因公出国(境)审批渠道办理手续并持因公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出访。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原则上应持因公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出访。如有以下特殊情况,可申请持普通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出访:

(一)持有出访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居留证或多次出入境签证/签注;

(二)执行多项出访任务,因公护照(港澳台通行证)无法同时办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签证/签注;

(三)根据外交部门规定无法办理因公护照(港澳台通行证)、无法持因公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出访;

(四)带队参与学生境外交流或实习;

(五)任务紧要,办理因公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和签证/签注无法按期出访。

对确需持普通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出访的人员,应在申报出访任务时说明理由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上报校领导批准。

第十二条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工作或执教等特殊情况,可申请持普通护照出访,出访人数和在外停留天数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

第十三条全日制在校学生因公出国、赴港澳以及公派留学人员出国留学,均持普通护照(港澳通行证)。其他长期研修留学类项目参照国家公派留学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各单位不得自行组织和申报跨地区、跨行业的出访团组。

第十五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因公派出:

(一)出访人员的专业或业务分工与出访任务不相符的;

(二)无权出具任务通知书的协会、中心等单位所组织的出 国(境)访问考察、参加研讨会和培训班等的;

(三)对受到党纪政纪撤职以上处分未满5年的;

(四)违反外事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各单位应认真制定出访计划,并于每年12月15日之前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报送下一出访计划,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提交学校审批。对计划外的非学术性出访团组,将不予批准。对确需临时安排但未按计划报备的学术交流合作,应在报批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各单位应建立因公临时出国(境)量化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总量和前往热点国家(地区)团组数量。

第十八条实行因公出访事前事后公示制度。因公出国(境)人员须在出访前将相关的出访信息在所在单位的网站或公告栏公示。回国(境)后,应在1 个月内公示团组执行情况,并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提交出访报告。事前和事后公示期限均不少于5 个工作日。未按规定公示的,将不予审批和报销费用。

第十九条校党委书记因公临时出访,经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提交分管外事校领导和校长签署意见后,报教育部审批;校长因公临时出访,经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提交分管外事校领导和校党委书记签署意见后,报教育部审批。

第二十条副校级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访,经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提交分管外事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审批。

第二十一条机关部处、学院(研究院)正职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访须经所在单位的党政分管领导审核并视情况报分管校领导同意后,再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报分管外事校领导签署意见,最后报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审批。

第二十二条机关部处副职领导干部及学院(研究院)行政副职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访须经所在单位的党政分管领导审核后,再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报分管外事校领导审批。

第二十三条学院(研究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因公临时出访须经所在单位的党政分管领导与学生处领导审核并报分管校领导同意后,再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报分管外事校领导审批。

第二十四条普通教职员工因公临时出访须经所在单位的党政分管领导审核后,再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报分管外事校领导审批。

第二十五条全日制在校学生因公临时出访须经所在单位的党政分管领导、学生处、研究生院或教务处审核后,再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报分管外事校领导审批。 第二十六条因公出国团组须提前2个月提交申请材料。因公赴港澳团组须提前1个月提交申请材料。因公赴台团组须提前40天提交申请材料。

第四章经费和证件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公出访团组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出国(境)人员、天数、路线、公务活动等情况进行报销,不得报销与出访任务无关的开支。境外住宿以及交通标准按《厦门大学出国(境)费用管理办法》(厦大财[2015]24号)执行。

第二十八条因公临时出访时,应当优先选择直达目的地国家(地区)的境内航空公司航班出入境,没有直达航班的,应当选择境内航空公司航班到达的最邻近目的地国家(地区)进行中转。由于航班衔接或是需中转1次以上等特殊原因确需选择境外航空公司航班的,应当事先报送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和财务处审批同意。

第二十九条因公出访团组在国(境)外期间,原则上不对外赠送礼品。确有必要赠送的,应当事先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和财务处审批同意,并按照厉行节俭的原则选择师生作品或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传统手工艺品和实用物品,金额标准参照《厦门市市直机关外宾接待经费管理办法》(厦财行[2014]18号)执行。

第三十条持因公护照或因公港澳通行证出访者须在回国(境)后7日内上交证件。全校在职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离(退)休的厅级以上干部持台湾通行证出访归来后7日内上交证件。逾期不交或不执行证件管理规定的个人,暂停其出国(境)执行公务。有关领导干部普通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的使用和管理,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另行规定。

第三十一条因公护照(港澳台通行证)丢失者,持证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在境外向使领馆或其他相关机构)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报告,并递交书面情况说明,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书面上报省市主管部门。

第五章外事纪律 第三十二条各单位应当本着务实、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从严组团,在出访团组中指定工作能力强且富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团长,实行团长负责制。团长应当对团组成员进行行前教育,并对团组承担领导责任。团组成员不得擅自脱团,私自行动。

第三十三条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对外事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各机关部处、学院(研究院)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文件对因公出访严格审核把关,坚持“谁派出,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把关,谁负责”的审批管理制度。

第三十四条因公临时出国(境)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应维护国家和学校利益,不做有损国格、人格和学校声誉的事情。

第三十五条学校涉密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须严格遵守《涉密人员对外科技交流保密守则》(附件一),报批出访任务时须填写《涉密人员对外科技交流保密责任承诺书》(附件二),随申报材料一起上报备案。

第三十六条出访人员及经办人员应诚实守信。对在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或违规违纪的因公临时出访人员,学校在1 年内不再受理其因公临时出国(境)申请,情节严重的按国家有关法律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台港澳事务办公 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2016年7月15日起施行。《厦门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与管理办法》(厦大外〔2015〕166 号)同时废止。

第5篇:大学生出国留学

踏出青春的节拍,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动起来。全世界瞩目我们的精彩,记录最真实的大学时代,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欢迎大家在同一时间收听我们本期的校园零距离节目。我是主播武思瑾,安鑫。

随着日子的流逝,天气的也逐渐转凉了,在这寒冷的季节,你天天在我的思念里,快乐的时光没有尽头;难忘的往事珍藏在心间,温馨的思念却是那么久远。祝愿华信学院所有师生和领导在这寒冷的季节身体安康,快乐每一天!

纵论天下事

——关于当代大学生出国问题的思考

不知不觉,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关于出国留学的讨论开始多起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出国读大学、读高中。更有甚者,有家长欲让三岁幼童出国读幼儿园。据调查,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或达35万人。留学之热,由此可见。

留学到底美不美?留学低龄趋势明显、中介违规风波不断、盲目留学水土不服。尽管问题种种,但留学志愿依旧热情不改。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留学很“小众”,但它其实牵涉甚广;留学话题并不新,却促使人们持续反思中国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这一轮留学热潮,很有必要。

前些年,许多有关“海归”的神话曾使国内一度掀起一股“留学热”,许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国外送,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把“学好英语,将来出国深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苦苦地编织自己的“留洋梦”。但是在这股“留学热”慢慢平息的今天,我们可以从其可行性、回报率等方面理性地对其进行分析和透视。

也许对于一些国内的高中生而言,出国读大学是回避高考压力的有效途径。一些家长估计自己的孩子将会榜上无名,而一些同学又不愿意让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场艰苦的打拼中白白浪费,于是家里有条件的利用条件,没条件的创造条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在出国留学问题上已是慎之又慎,绝大部分在读的大学生不愿意中断学业,放弃即将到手的大学文凭去国外念书。

但不少中国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却正在盘算着怎样才能出国继续深造。有关机构对北京5所名校进行的调查表明,有出国意向的学生超过70%。据介绍,2011年北京大学共有7900多名学生一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2012 年,这一数字超过了8000;2013年达到9500多,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0%。北京大学负责学生就业的人士估计,今年,学生出国人数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在部分“热门”专业,直接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还要更高。出国已成为众多学子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目前,北京高校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寄”是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托”是指托福。由于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往往需要GRE和托福成绩,考“寄”、考“托”因此成为许多在校学生的“寄托”。

据统计,1978年至2012年,我国有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超过一半。但30年间,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的北大、清华学生都是靠奖学金出去的,属于自费留学生的群体。在国内人才需求紧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不惜放弃在国内发展的机遇,以 “出国”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青年学子们如此倾心于远渡重洋,究竟为了什么?据分析,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就业压力大和留学费用降低。

一、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主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日前在长沙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出国留学的持续火爆,原因有多方面,其中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主因。”他说:“学生和家长不再满足于国内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是把眼光放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使得申请顶尖名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受人口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还颇为有限,而美国、欧盟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而这些国家人数又比较少,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剩。这样自然就造成人口多、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地方的学生向人口少、优质教育资源过剩的地方流动”。

对国外科学教育方式的向往,是出国留学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我国,尽管这些年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应试教育仍占主流,为此,一些向往国外教育教学方式的人,企图通过另辟蹊径,寻找更好成才方式和方法,为子女或自己寻求更好的成功之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是出国留学热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自然就想到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有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留学市场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使诸多行业受益,从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家庭。

各国对留学市场的激烈争夺,也是造成我国留学热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欧盟等一些经济和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教育资源过剩,为了满足其教育市场的需求,纷纷采取措施、调整政策,要么进一步放松签证,要么调整招生比例,要么降低入学门槛,争夺留学生源。比如,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国际教育基金会”,在海外建立了38个分支机构,广泛收集信息,开展宣传服务;英国政府制定了“皮母一揽子计划”,对留学生源较多的“重点国家”实行留学生奖学金制度,以扩大有效生源;法国也成立了由外交部和国民教育、研究、技术部门牵头的专门公益机构——法兰西教育署,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大力推动其留学生教育;日本、俄罗斯等国也不甘落后,纷纷发布政府令,在政策上支持国际教育合作与教育市场的开拓。

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国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国际学生交流,这也为学生出国留学进一步打开了大门。

二、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因此,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

三、留学费用降低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客观上降低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留学成本。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多以及汇率的降低,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学费的负担变轻了。同时,国内多家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开办了针对工薪阶层家庭孩子出国留学的贷款项目。他们开办的留学服务业务包括签证存款证明、留学抵押贷款、国外汇款和预开账户等,早几年几乎无人问津,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少家长在孩子上高一时,就按照有关国家大使馆的要求开设定期存款账户,确保签证的成功率。”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省自费留学人数跃至近2万人。而“留学一族”中,不少是工薪家庭的子女。而目前选择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综合素质很高,将名校视野放宽到国际名校的学生。第二类是基础比较好,预计能上国内较好大学的学生,但因为高考失利或录取原因,国内录取不能够满足预期目标,转而选择出国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全球就业的竞争力;第三类是因为偏科等原因,高考总分不理想,在国内读本科有困难,但在语言方面有较好基础,希望通过留学来实现大学理想。

不可置否,出国留学的确会对学生的身心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且不说费用问题,单是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就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另外,由于欧美的教育制度比较发达,许多家长和孩子更愿意选择这些国家作为留学的目的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国家不但有着发达的教育同时也有着发达的娱乐业。如果学生从一个开放程度比之不及的国家到这样极度开放和发达生活,那么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够强的人来说,则有可能会沦于灯红酒绿之中,无法自拔,从而造成与之留学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从文化的层面来讲,对一种文化的体会和传承应当是完整的,显然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文化的渗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如此看来,想要得到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学习,起码应该由小学读至大学才可能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浅显的认识,而倘若选择在高中时就出国学习,则有可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造成文化混淆的现象,使其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无法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出国留学,这种学习的好处当然一定会是多方面的——异域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更包容更自由的环境;全新开放的视野、完善先进的设施,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机会。但这一切好处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就读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环境和条件,不是成功本身。成功需要努力用于奋斗,没有付出,自然没有收获。一些学生出国后,不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却把人生中最黄金的学习时间用在非法打工上,致使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过后都无法通过外语考试,根本无力接受正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身为学生,不把费用花在学习和教育上,却无度消费,给人们造成不良印象。

目前,在教育投资方面,中国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和已从业人员再教育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家庭和个人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中国之所以每年有数十万人自费出国留学,客观地讲,是因为大家对留学生的成功成才抱有极大的希望,对投资子女出国留学的回报有较好预测。然而,随着媒体对个别学校、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曝光,使人们对留学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产生怀疑,并且将这归咎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本身——就像那些根本不曾为生活奋斗过的人,过不上好的生活却指责生活本身,这是毫无道理的。

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习,是成才。大至成为能参与国际竞争、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小至成为有一技之长、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公民。留学也是一种经历,每个有留学经历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语言的困难,气候的不适,思乡的痛苦,文化的冲突,饮食习惯的改变,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当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不同教育方式的启迪,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后,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宽容,更加饱满。

留学英国:华裔二代热衷“逆留学” 近几年,中国学生热衷到海外留学镀金,出国留学人数屡创新高。但是在英国,一些华裔移民家庭的华人二代和英国本土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逐渐掀起到中国 “逆留学”的热潮。

通过采访部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中国高校和到中国留学的英国学生,《华闻周刊》了解到:与被送回国接受早期教育的“小逆留学生”不同的是,这些到中国留学和学习中文的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他们或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所吸引,或希望掌握中文这门第二语言,以期在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英国学生留学中国势头渐猛

根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共有9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而在中国的26.5万名外国留学生中,仅有3300多位来自英国的学生,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文化的不断发扬光大,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作为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清华大学在2009至2013年间共接收了来自112个国家的近万名留学生,其中来自英国的留学生以攻读研究生学位和汉语为主。在接受《华闻周刊》专访时,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叶桂芹女士表示,从2009年至2013年,共有约150名英国学生来清华进修,他们中九成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少学生来自牛津、剑桥等英国名校。

至于到中国留学的英国毕业生未来的工作走向,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章燕女士向《华闻周刊》介绍说,自2009年起至今共有34名英国留学生毕业,其中15人学习中国法律,9人学习公共管理,6人学习MBA专业,分别有2人学习EMBA和传媒专业。从领域上看,毕业生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金融和法律。

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运新博士说:“近年来,到清华学习的英国留学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全面快速提升,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借鉴,同时,中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和难题也是世界性的、前沿性的课题。”

叶女士也强调:“中英两国在国际交流、贸易往来、生产制造、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中国有很多工作机会,个人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前途,学习汉语可以帮助想在中国发展的英国学生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

除了清华大学为海外留学生开设了各种学位和非学位进修课程外,一直处于国内高等教育前沿的北京大学,也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合作开设了暑期课程,面向全球招收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中文感兴趣的学生到北大进行交流学习。据该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04年8月至2013年的八年间,共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参加了LSE-PKU暑期学校的学习,申请的海外学生大多来自世界知名学府。

华裔二代“逆留学”中国

24岁的王德伦(Darren Wee)是一位中英混血儿,他的爸爸是马来西亚华人,妈妈是威尔士人。王德伦从小一直很想学中文,但是他的家人只会说海南话和福建话,所以他在十几岁时开始自学中文,大学时选择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专业。王德伦说:“我的家人很为我骄傲,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写字。我第一次去海南寻根的时候,我大陆的家人都很惊讶一个英国来的混血会跟他们说中文。”

在2006年,王德伦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一年的中文,大学毕业后,他又去台湾做了两年记者。2011年夏天,回到英国的王德伦在卡迪夫开设了一个中国俱乐部,为一些英国人教授中文课。

王德伦的理想职业是到中国做记者,他对《华闻周刊》说:“虽然我学习中文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工作,可是我认为学习中文对我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雇主都说我在中国台湾的工作经验是很难得的。”

出生在英国的何剑鸿(Gary)今年18岁,他全家移民到英国将近三十年,目前在英国一家中学读书。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何剑鸿说,小时候他对说中文有过抵触情绪,但是一次由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夏令营活动让他对学习中文有了兴趣。

何剑鸿语速缓慢地告诉《华闻周刊》,2010年他随夏令营在中国呆了一个半月,期间他认识了很多华裔朋友,“他们也是在英国出生,但是他们的英文和中文都说得很好,我觉得应该向他们学习。”何剑鸿说。在夏令营里,他每天都要说中文,这锻炼了他听说的能力。参加完夏令营之后,何剑鸿进步很大,“如今可以自如地用普通话交流,读中文文章。”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英语环境的何剑鸿来说,“说中文是个挑战。而且自己始终都是中国人,应该把中文努力学习好的。”

何剑鸿坦言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并不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这个暑假,我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我要把它们读一读。”

谈到以后理想的大学时,何剑鸿最想去剑桥大学读中国研究专业,“因为读到第三年,就可以去北京大学留学一年。”他希望以后到中国发展,“学习中文可以看作是一个基础,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留学中国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蒋思哲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蒋思哲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和中文十分感兴趣,“因为我在新加坡长大,从小接触中华文化,也想到亚洲发展,所以我认为学习和掌握中文能够增加竞争力,是必须的途径。”

蒋思哲在2007年入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本科攻读的是中文和法学双学位,在大学二年级,蒋思哲做交换生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一年中文。由于蒋思哲的中文学习能力较好,再加上他对中国相声的兴趣和钻研,2012年他参加了由中国汉办主办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并获得了当年比赛的总冠军。

通过比赛,蒋思哲不但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还获得了三年的奖学金,让他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到中国攻读研究生。最终,蒋思哲选择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蒋思哲表示,学习中文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中文的学习可以让自己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和历史。

对于未来的规划,蒋思哲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留在中国发展事业,他对中国的教育领域很感兴趣,也希望借助自己在中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生活过的经历,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7岁的康可也是一位中文流利的英国人,他曾在中国学习了八年。从2004年开始,康可随到中国任教的父亲一起在山西大同和广东湛江两地上了六年学。八年时间里,康可从一个汉字不识到从湛江的中学初中毕业。

谈到为何当年要去中国时,康可说:“这是我父母的决定,因为他们觉得在中国学习中文更容易,学好了中文肯定会对将来有好处。”刚开始学习中文,康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康可进步很快,并和中国同学们打成了一片。搬到湛江之后,康可不仅中文越来越好,学业也能跟得上其他同学。2012年,他参加了广东省的中考,并顺利毕业。

2012年7月,康可回到了英国,并在Cardiff and Vale College读A Level。在学校里,康可惊奇地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同学也学起了中文,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中文角”,聚在一起学中文说中文。康可还表示,学校准备在明年开设中文课程,让更多人加入到学中文的行列。

现在的康可,在课余时间还在卡迪夫的孔子学院当起了志愿者,帮助更多的英国人学中文。对于未来的发展,康可说他也会选择在英国读中文专业,毕业后到中国发展。“中文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世界上也越来越重要,”康可表示, “学习中文是一个大趋势,现在很多地方需要会中文的老师,需要翻译,也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学中文,如果不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浪费了”。

好了,听了这么多国内外留学生的经历,我相信大家一定和主播一样对出国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吧,最后祝愿天下所有莘莘学子把握机遇,抓住机会,勇敢的去攀爬那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吧!今天的校园零距离节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一分祝福,一分温馨,一分感动!老时间,老地点,我们下期在会!

第6篇:北京大学出国留学

北京大学出国留学、任教协议书受校长(甲方)委托与出国人员(乙方)就出国留学、任教事宜,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根据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国家公派、单位公派、校际交流访问学者、任教身份,选派乙方(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址)赴(国)进修、留学、讲学(任教),期限年月到年月,共计个月。

第二条乙方无论何种理由终止、延长留学期限或改变身份,均应提前三个月向所在单位上报甲方审批。未经甲方批准,不得改变身份或擅自延长期限。

第三条乙方留学、任教期满回国后,应在30天内向甲方报到,并向甲方提交书面留学工作总结、学术报告。

第四条按照《北京大学关于公派出国人员经费管理的暂行规定》,乙方回国应及时进行财务结算:

1、 得到国外资助进行合作或访问研究的人员,中级职称者如对方资助额超过12000美元/年,高级职称者如对方资助额超过15000美元/年,其超出部分的20%上交学校;

2、 出国讲学、任教人员具有中级职称者年薪超过12000美元/年,高级职称者年薪超过15000美元/年,其超出部分的30%上交学校;

3、 校际交流人员不需结算。

第五条乙方出国前,须与甲方房管部门签定《出国人员

住房协议书》。

第六条乙方逾期超过6个月,甲方按自动离职处理,乙方接到通知后,应尽快办理离校手续(也可委托他人代办)。校际交流人员需按对方资助总额赔偿学校,并清还在外期间学校所发工资及奖酬金、国际旅费、置装费、档案保管费(每月20元)等。

第七条乙方在第一条规定期间内,其国内基本工资照发,逾期一个月者,工资暂停。读学位人员自出国下月起工资停发(工资总额包干单位工资发与不发,由所在单位决定,回国时与所在单位协商)。

第八条经甲方同意,由(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职务)为乙方国内保证人(保证人必须是校内职工),如乙方违约,保证人须协助甲方清退乙方住房,结清经费等未了事宜。

第九条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双方保证遵守执行。协议书一式三份,甲方代表、乙方、乙方保证人各一份。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签字)

公章乙方保证人(签字)年月日年月日

第7篇:大学生出国留学意向调查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政府维新变法时,派遣了一批青年志士去西方学习工业技术,以此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3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批青年远度重洋,求知域外。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家。解放后,由于中国在冷战格局中的阵营地位,出国留学以前苏联为主。1978年以后,出国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据统计,1978-1996年间,我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留学人员累计达27万人,这其中国家公派的为4.4万,单位公派8.6万,剩下的13.9万人属于自费出国.自90年代起历年在美国取得理工科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人数已经超过中国自己授予的博士。只95年一年,就有2751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占了当年各国留美学生所获博士总数的10%强,高居

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有限公司于1998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五所高校的随机抽取了301位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自身对于出国留学的意向及看法。

一、你问我要去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在我们对五所大学301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211名有意向出国,比例超过了70%,表明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流选择。相关分析显示,理工科学生有出国意向的明显多于文科生。

北大物理系的甘子钊教授称,近年来该校物理系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已出国,目前该系有500多人在美国。清华的水木清华BBS上今年夏天发不了一条消息,清华计算机系某班35人今年共拿到了89个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大部分是美国高校,而且大多都是名校),这意味着,如果他们都想走的话,几乎都可以走。我们能够注意到,向清华、北大、中国科大等名校的一些系,出国已经成为本科生毕业后的常规选择。就象到北京来读书就要争取留京一样。

二、首选之地──美国

这次调查中,有意向出国的211名大学生中,最想去美国者达166人,占四分之三以上。除美国独占鳌头外,居二三四位的分别为日本、加拿大和英国,不过它们都不足总数的1/10。

历史资料显示,从1978-1996年的18年间,中国共有13.5万留学生去往美国,占此期间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的50%。美国历史虽短,但学府林立,其大学教育以其高度开放的姿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而且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在学完后就业相对容易,美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每年的七八月份,到秀水东街的美国大使馆门口站一会,你就能体会到这种和夏天一样的热浪。

表一想去的国家

国别

人数

百分比(人数/234〕

美国

166

70.9

日本

19

8.

1法国

20.9

英国

1

25.1

新加坡

83.

4加拿大

1

35.6

瑞士

10.4

荷兰

2

0.9

澳大利亚

52.1

德国

52.1

俄罗斯

1

0.4

总计

234

100

※注:该题有的同学想去的国家超过一个※

三、去留之际

开阔视野和国外较好的学习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设备,良好的教学氛围,深深的吸引着大学生们,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国外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对自身专业前途的选择,也是部分大学生出国的理由,值的一提的是,认为国内就业环境较差的只占1.9%,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出国是一种往更高处走的主动寻求发展型的选择。

表二想出国学习的主要原因

出国学习的主要原因

人数

百分比(人数/364)

想去国外看一看,开阔视野

127

34.9

国外的学习条件较好

10

528.8

所学专业在国外更有前途

49

13.5

国外的经济较发达,有吸引力

46

12.6

受同学、朋友、父母的影响

16

4.

4其它

14

3.8

国内就业环境较差

71.9

总计

364

100

※注:该题为多选题※

在选择不想出国的大学生中,国内发展并不比国外差是比较多的学生的观点,另外联系学校,签证,准备一些必要的生活费,买生活用品都需要客观的费用。承受能力不足使一些同学望而却步。签证的道路也充满了艰难险阻.表三不打算出国学习的主要原因

不打算出国学习的主要原因

人数

百分比(人数/143)

在国内发展并不比国外差

5337.

1家庭环境不允许

21

14.7

成本较高,且成功与否有一定随机性(如签证)

19

13.3

文化差异较大,很难融合

15

10.5

考托、考G难度较大

1

49.8

专业不适合在国外发展

74.9

其他

14

9.8

总计

14

3100

※注:该题为多选题※

四、归去来兮

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如果出国了,毕业后肯定会回国工作的占44.1%,据统计,1978-1996自费出国留学13.9万留学人员中回国者仅有3000人,比例仅为2%,希望调查对象在国外留学毕业的那一天依然做出这样的决定。

图二毕业后,是否回国工作

五、利弊之辩

这次调查中,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对出国对于国家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很有利或有利的总共占61.1%,认为很不利或不太有利的总共占16%。

表四出国学习对国家的利弊

是否有利

人数

百分比

很有利

2

37.6

有利

16

153.

5一般

69

22.9

不太有利

46

15.3

很不利

2.7

总计

301

100

在这次调查中,设置了一道开放题让被访者谈一谈对出国留学的看法,结果统计发现:大学生们倾向于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探讨出国的价值和意义。这大概和我们的教育方向有关。很多的学生强调出国是件好事,但学成后应回国为祖国作贡献,正如北大的周同学所说,“良禽择木而栖,但不应忘本”;有的同学认为国家也应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海外学子学成回国;也有认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存在着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人才外流的现象。这些留学生们,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运作有着切身的了解,实为国家发展所必需。但是怎样才能回来,什么情况下会回来应该是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让他们回来,政府能够、应该作些什么?

人才的保有是国家间竞争的一种形式。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出国学习对个人来说是自我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也确实从来没有这样迫切的被世界接纳的需要。如果我们想留住人才,空洞的国家、民族观念对留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应该考虑切实改革国内的竞争环境。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培养出适合人才生存,发展的土壤,留学生回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中国人才流动的出超转变为入超也并非不可能。

第8篇:南京工业大学资助出国留学

协 议 书

甲方:南京工业大学

乙方:(留学人员)

丙方:(学院、部、处)

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甲方同意资助乙方出国留学事宜,

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同意乙方自年月至年月,以身

份赴国留学,期限为个月。

第二条 甲方同意乙方选定的留学专业为,并同意乙

方的留学计划,即。

(协议书后需附出国研修的预期目标、具体留学计划、回国后的打算等)

第三条 甲方承担如下义务:

1、对乙方的出国留学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向乙方提供有关出国留学的咨询

和服务。

2、为乙方办理出国留学手续提供帮助和方便。

3、向乙方提供留学资助三万元/半年。

4、在规定的出国留学期内,为乙方保留公职,其工资、津贴和福利待遇等

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5、如乙方在甲方拥有住房,学校房管部门将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条 乙方承担的义务:

1、 在第一条规定的期限内,保证完成第二条所规定的留学计划,按期回校

服务。未经甲方同意,不得改变第

一、二条所确定的留学国别、身份、计划和留

学时间。

2、 抵达留学所在国后十日内向中国驻乙方留学所在国使(领)馆报到,并

于一个月内将入学证明、居住地址书面寄到上述使(领)馆。

3、 在留学期间,接受我国驻乙方留学所在国使(领)馆的指导,保证不从

事有损祖国利益和安全的活动,维护祖国的荣誉;自觉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与当

地人民友好来往。

4、 抵达乙方留学所在国一个月内向甲方报告自己情况,将通讯地址、联系

电话等通知甲方,在外期间与甲方保持定期联系,至少每两个月将学习、科研等

情况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向甲方书面报告。

5、留学期满回国后,应自入境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报告入境日期,提交

书面留学总结、学术成果报告。

6、 乙方留学期满后回甲方稳定工作至少五年。否则,按违约处理,应返还

学校的培养费,并交纳违约金,违约金按(5-毕业已服务年限)×1万元收取。

第五条 丙方承担的义务:

1、认真协助甲方督促乙方履行按期回国服务的义务。

2、乙方在留学期间,其所承担的教学、管理等工作由丙方妥善安排。

3、对于留学人员家属在工作、生活上发生的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4、乙方留学期满回学校工作后,应尽可能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六条乙方如需延长在国外学习的时间,必须在规定期限结束前两个月内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经甲方同意后,方可办理延期手续,延长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延长期内暂不享受学校工资、津贴、福利待遇等。

第七条乙方为保证履行其承诺和义务,同意出国前一次性向甲方交纳留学回国保证金叁万元人民币。乙方交纳保证金后方能出国。乙方按期回校服务,在经甲方确认有关证件后的一个月内,将其出国前交纳的保证金返还乙方本人。

第八条如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甲方有权根据其违约事实,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1、乙方在国外留学期间擅自变更留学身份、研究计划或从事协议规定以外的工作;不按规定时间提交留学情况报告,一经核实,甲方即停发其国内工资,停止享受国内相应待遇。

2、对乙方私自逾期三个月内回国情况的处理:

(1)对因航班延误和意外事故确实不能在规定的日期内回国,逾期未超过

一个月者,甲方不追究其违约责任。

(2)逾期一个月以上(不含一个月)、三个月内回国者,应向甲方支付按本

协议确定的全部资助费用的20%的违约金。

(3)乙方不按本协议履行按期回甲方服务的义务,应在逾期后三个月向甲

方偿付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及其10%的违约金。乙方如不偿付,或偿付金额不足,甲方有权扣留乙方交存的全部或部分保证金,并追究乙方和丙方的法律责任。

(4)乙方如逾期半年不归,甲方有权不再保留其公职,作为自动离职处理,

并有权依照法律收回分给乙方的住房。

第九条甲、乙、丙三方因违反本协议而发生的纠纷,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起诉讼,或按协议进行仲裁。

第十条本协议自签约之日起生效,签约各方均负有履行协议的义务。 第十一条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丙方:

(签章)(签字)(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第9篇:上海大学教师公派出国实施细则

上海大学教师公派出国(境)访学进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推进上海大学内涵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整体实力,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派出国(含出境,下同)访学进修且派出期限为180天及以上的教师。

第二章 类别范围

第三条 教师公派出国访学进修包含以下三个类别:即分别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学校统一选派的各类出国访学进修项目。

第四条 访学进修期限一般为一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校有其它规定的,访学进修期限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章 选派条件

第五条 公派出国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导向、规范管理”的原则和“推荐一流人选、奔赴一流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开展一流工作”的要求,优先选派师德优良,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第六条 访学单位应为综合排名位列世界前100名,或相关研究领域位列世界前10名的境外高校或研究机构。

第七条 申请者应为我校在编在岗的教职工,至少在我校工作满二年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申请时年龄原则上在50周岁以下。

第八条 入选各类公派出国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问学者计划、产学研践习计划等,项目执行中或项目结束未满二年,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未满二年的教师,不列入选派范围。

第九条 遴选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书育人,有学成回国为学校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较强,能胜任主干课程讲授任务,曾负责过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成绩;或在管理岗位上,业务能力突出、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管理。

3、申请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外语水平标准参照《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合格条件》执行。

第四章 选派程序

第十条 学院(部门)根据本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于每年12月31日前制定下一教师出国访学计划。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前提下,按计划有序安排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学院(部门)应积极协助教师联系国外访学单位及导师,并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公派出国访学进修工作。

第十一条 学院(部门)将出国访学计划表上报人事处。计划表中应有明确、可考核的访学进修计划及任务。

第十二条 人事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师资队伍规划、学科发展要求,对访学项目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和选拔推荐,报主管部门审定。

第五章 经费资助及待遇

第十三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各类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资助经费包括留学期间奖学金生活费和一次往返国际旅费,资助标准按照国家公派留学标准执行。

第十四条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外访学计划专项经费为一次性拨付经费,主要用于资助申请者往返国际旅费、进修学习费用、部分国外生活费及住宿费。

第十五条 受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教师,资助标准按照《上海大学教师国际交流基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入选教师国外访学进修期间基本工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各类奖项评选等原则上不受影响,绩效工资由各学院(部门)根据其工作业绩酌情发放。

第六章 人员管理

第十七条 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教师应在项目主管部门规定的留学资格有效期内执行访学进修项目,不得变更出访时间及访学单位。如果出访计划因故未能按期实施的,不得申请使用经费或退回全部经费。

第十八条 现任中层干部,因个人需要出国(境)访学进修,连续超过半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按《上海大学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教师出国前必须缴纳出国保证金,与学校、学院(部门)签订三方协议,约定访学进修目标、预期成果、考核方式、工资待遇以及服务期和违约责任等条款。 第二十条 教师在出国前,应向所在学院(部门)及人事处,实验技术人员应同时向实验设备处告知具体出国日期。所在学院(部门)领导应安排谈话,明确出访任务、出国注意事项及有关纪律。

第二十一条 访学进修教师到达目的地后,在二周内以信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人事处和所在学院(部门)汇报情况,实验技术人员应同时向实验设备处汇报情况,并告知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以后每三个月向人事处和学院(部门)汇报访学进展情况,实验技术人员应同时向实验设备处汇报访学进展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

第二十二条 访学进修教师在国外期间应自觉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各方面利益,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学术交流及个人对外交往中不得涉及国家秘密、科技秘密。凡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国家外事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者,按国家法律和学校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 出访教师应按期回国,确因访学需要延期回国的,提前一个月向所在学院(部门)和人事处提出书面延期申请,实验技术人员应同时向实验设备处提出书面延期申请,延期申请材料应包括:延期申请、访学期间学术成果相关材料、国外导师的同意函、延期期间的经费落实证明。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延期。延长期限只能申请一次,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

第二十四条 未经批准擅自延期、出国逾期未归的,学校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关系,保证金不再退还,并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第二十五条 访学进修教师按期回校后应完成协议约定的服务期。对于出国期间或服务期未满,因个人原因调离学校者,学校将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第七章 考核

第二十六条 出国访学进修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国际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的学术实力,努力促进学校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学校联系、推荐国外高层次人才。

第二十七条 教师需在回国后二周内持护照及协议中约定的材料到学院(部门)和人事处报到,实验技术人员应同时向实验设备处报到。所在学院(部门)须将教师的访学成果在本学院(部门)网站公开,对其工作态度、访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访学成果进行专项考核,并在教师回国二个月内安排教师做一次面向全学院(部门)师生的学术报告,由学院(部门)形成纪要和专项考核结果一并报人事处,实验技术人员应同时向实验设备处备案。

第二十八条 学院(部门)对访学进修教师的专项考核结果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考核优秀参照标准:圆满完成访学任务,成效显著,访学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和访学单位联合发表1篇及以上被SCI、EI、SSCI、A&HCI检索系统检索的论文,或在《上海大学文科论文奖励方案》中规定的B类及以上期刊论文,或掌握一种学科前沿的实验技术及方法、掌握并深度挖掘一种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考核合格参照标准:完成访学任务,有一定成效,访学期间和访学单位共同撰写(已投稿)或本人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针对访学任务发表1篇及以上被SCI、EI、SSCI、A&HCI检索系统检索的论文,或在《上海大学文科论文奖励方案》规定的B类及以上期刊论文,实验技术教师,应发表相应水平的实验技术应用论文;出国任务为核心课程进修的教师,根据我校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引进一门及以上国际化课程并进行双语教学,或依据协议约定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不合格参照标准:参照以上内容,未完成访学任务。

艺术类专业教师根据与学校、学院(部门)签订协议中的进修目标,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考核。

第二十九条 获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教师,其专项考核办法依照《上海大学教师国际交流基金管理办法》执行,考核结果及相关材料报人事处,实验技术人员应同时向实验设备处备案。

第三十条 对在国外访学进修期间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学校将视情况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一条 对无特殊情况不认真履行访学进修计划,经专项考核未达到合格的教师,考核结果确定为不合格,可视实际情况追回已资助培养经费,五年内不得申请任何形式的培训进修。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归人事处,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方案下一篇:你不知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