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理性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学校有效履行职责、谋求事业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合理要求。文章从高校固定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管理制度对资产配置、资产管理绩效的要求,提出优化高校固定资产配置的建议,以期为高校资产管理者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验室理性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室理性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实验室建设与理性管理

摘要:实验室肩负着出人才、出成果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实意义重大。分析了实验室的现实作用,基于实验室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

众所周知,实验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是实验室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目前实验室管理的手段和制度还没有与科技形成同步发展,从而限制了实验室运行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克服以上问题的关键。

1、实验室作用概述

展望21世纪,我们生活的空间无一不被瞬息万变的信息所包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复杂化、集体化和国际化,特别是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实验室作为实验、科研、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基地,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这要求实验室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改变过去那种以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向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转变,改变那种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基地。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开展科研工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设备和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科技创新,为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人身的健康与安全;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搞好实验室管理,首先要建立必要、合理的规章制度。一个高效的实验室一定是一个制度健全的实验室,这样才能保证实施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埘。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遵守实验室安全技术规程和有关的消防、安全、保卫制度,了解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原因,并掌握预防和处理这些安全事故的方法。

2 当前形势下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存在相关问题

拿高校而言,实验技术及管理人员提职难、待遇低、地位低、队伍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重论文轻技能、重科研人员轻实验人员等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不稳, 无心从事实验技术与管理工作。曾经一个时期,一些高校允许本科生留校充实实验室工作,留校学生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并不能专心从事实验室工作。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人员补充不足,导致科研实验室专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维护及管理滞后,许多高精尖的实验仪器长期搁置,造成无端的浪费和技术上的被动。在教学中,实验室还被视为理论课的附庸,理论先于实践,实践只是用来检验理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校的经费更多的向科研领域流动而对教学实验投入相对就降低了。

实验室环境设施简陋、仪器设备陈旧直接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精确,这使学生对实验课缺乏端正的态度。随着实验室评估工作的进展,高校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 但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新专业、新技术不断增加,实验室面积、实验室设备仍然满足不了实验课教学的需要。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低是很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相对比较独立, 所申请购置的贵重设备大多是从自身科研课题需求来考虑,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虽然有对贵重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有限的设备维修维护费不可能帮助实验室解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这就限制实验室的开放,势必也影响了资源共享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

3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3.1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信息化管理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室中的资源、事务进行处理,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开放型管理。其重要意义是使得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它不仅能加强实验室的调度管理,资源共享,减少投入,还可大大减轻实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实行信息化管理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是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减少了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量,从前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很少的几个人就能完成。二是对实验室的各项资源(如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各种财产、文件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易于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信息集中,能为资源的使用开发提供各种方便,如仪器设备的查询等。四是信息的综合加上计算机完善的功能,使数据的统计、修改即时、迅速,可以为各级部门、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因此,加强信息的使用与流通是建设与管理好实验室的当务之急。

3.2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实现科学化管理

实验设备是实验教学的硬件,硬件设施的先进与否反映了一个实验室的现代化程度和实验水平。应结合基础课实验室现状,把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切实解决学校在提高质量方面的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政策,努力开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科学设岗,合理定编,竞争上岗。建立严格的考核量化指标、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目标,对其完成的目标提出量化要求,从而使实验技术人员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促进实验队伍素质的提高。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档案。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本人的基本情况、考核情况、业务进修情况、奖惩情况等。这样对各实验室人员的基本情况及队伍配置情况,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3.3健全实验室环境以及制度,实行安全化管理

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干净。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喧哗、打闹、吃零食、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下班前由安全卫生值日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进行值班登记;禁止使用实验用的器皿盛装食物或当茶具,一切化学药品严禁入口;严禁私设电炉或使用实验室内的电炉等设备烧水、煮饭、取暖;一切与实验工作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试剂、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清理,并放回原处,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不得在实验室外的任何区域进行检验。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长发要束起,进行有危险性的工作时要加戴防护用具:实验室应配备适当的、充足的灭火器材和急救药箱及喷淋设施,并应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不得随意拆装电器电闸或安装临时线路电源、改变电路,确因工作需要时,应与有关领导联系,由电工予以解决: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随时留意周围的环境因素变化,如灰尘、电磁干扰、湿度、温度、电压、噪声、微生物菌种的变化,以免影响检验工作的质量,一旦发现周围有影响检验工作质量的因素存在,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田宝凤,田亚娟.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以促进教学和科研[J].成才之路,2007(32):11-12.

[2]何雪梅,李书营.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8):74—75.

[3]叶向燕. 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 2.

作者:李 蕾 张国琴

实验室理性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学校有效履行职责、谋求事业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合理要求。文章从高校固定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管理制度对资产配置、资产管理绩效的要求,提出优化高校固定资产配置的建议,以期为高校资产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高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固定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资产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价值也十分可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2019年末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5 063.61亿元。必要的物质条件是高校履行职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客观基础。然而,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流行使原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大幅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必将带来较大影响,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趋缓。在此背景下,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的研究,为高校增强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提供有益的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固定资产配置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固定资产配置是指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等根据学校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高校配备固定资产的行为。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资产管理逐步规范,依法依规进行固定资产配置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保障高校有效运转,促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新增资产配置论证不充分,固定资产配置失衡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新增固定资产配置必须纳入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达到一定金额的基本建设、大型修缮、设备采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论证后纳入预算。但是,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给予了高校较大自主权,大多设备采购、大型修缮项目都由高校自行组织论证,评审专家由高校自主选择,主要由校内专家组成。在立项论证中,资产管理部门参与有限,加上存在评审时间紧、对评审结果的责任压实不到位等因素,往往新增固定资产配置立项论证不够充分,实际采购项目是否能够立项最终还是由校内各资产设备需求单位、部门的主要技术人员决定。这样配置资产的结果,会导致教学与科研之间、不同学院之间、学院内不同团队之间资产配置不均衡,容易出现资产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度并存、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

(二)存在“重购置轻绩效、重价值轻管理”的现象

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是高校年度预算的重要内容,但很多高校尚未实现固定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的有效衔接。除基本建设和少量独立建设项目外,一般将新增资产配置嵌入到学校其他预算项目之中。因高校不是盈利性单位,在编制预算项目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时,主要考虑的是资金来源是否落实、项目能否在预算年度顺利执行、项目综合目标能否实现等,缺乏新增资产成本效益等经济性指标,从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配置只讲需求、不计成本,资产配置效率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资产体量较大,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又存在教育部学科评估和社会对高校评价排名等外部压力,为扩大办学资源规模,高校往往更加关注学校的资产总量,而忽视对存量资产的管理,导致资产管理不够规范,利用效率不高。

(三)固定资产管理条块分割,共享共用意愿不强

高校配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资产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多高校的做法是基础实验教学和分析测试等公用设备实行集中管理,而教学科研专业设备则由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平台或团队来管理使用,其资产配置的资金来源也十分复杂,包括教务、学科建设、人事、科研等部门的多项经费,包括财政拨款、非税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自有资金等多个方面。这种条块分割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导致各教学科研单位和平台、团队都积极争取添置自己的设备,而不愿意共享他人设备,也不愿将设备共享。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学科研单位或平台、团队对固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支配”权利不断得到强化,调剂使用、共享共用变得非常困难。公共用房的分配也与此类似,条件较好的高校对主要教学学院按“一院一楼”配置,有的学院教学科研单位用房十分富余甚至提供给合作单位使用,有的学院却连基本用房都无法得到满足,公用教室和基础实验教学用房更是东拼西凑,但要想对公共用房进行调剂却十分困难,各单位、部门对公房的占用是先入为主,缺乏调整手段。

(四)固定资产管理基础较薄弱,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经过多轮清产核资、政治巡视和审计检查整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整体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登记、变更、处置不及时,资产核算不准确,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甚至还存在账外资产。有的高校在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后不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有的项目已交付使用多年仍未结转固定资产,长期在“在建工程”科目反映;有的高校存在资产产权不明晰,特别是联合开发中形成的资产,以及与所属单位之间的资产,产权模糊不清、产证不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高校在资产使用管理中不讲成本效益,造成资源浪费;有的脱离实际,过于追求“高精尖”设备,设备性能难以发挥;有的为开展一次性科研项目,购置用量不大的新设备,项目结束资产即闲置;有的资产处置仅看资产使用年限,不管资产实际状况,随意报废可用资产;有的乐于采购新资产,固定资产修复使用的比例不高,甚至损失丢失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五)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配置的标准化建设还相对滞后,高校行政办公设备、家具的配置参照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执行。由于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高校对专用设备的需求也差异巨大,因此,高校教学科研等专用资产配置的标准体系建设十分困难,进展缓慢,导致高校资产配置预算的编制缺乏相應依据,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不易判断。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预决算系统、会计核算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等平台的有效衔接不够,彼此之间未能实现完全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无法实现实时自动对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还不能做到从资产购置需求、立项招标、供货验收、登记入账,到运行监控、日常维护、处置销账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三、资产配置与资产管理绩效的相关要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整合与共享,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避免资产的重复配置、闲置浪费。对行政事业单位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资产,要建立调剂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高效利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建立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支出方面,要重点关注预算资金配置效率、使用效益,特别是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的效果。2018年,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配置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优化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报审核机制,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整存量,进一步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加大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建设力度,为预算编审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行为提出了相关要求,进行了规范,初步建立了覆盖国有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四、高校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权责明确、协调配合、运行高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不仅能为高校有效履行职责、推进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也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改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管理绩效水平,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增强资产管理绩效意识,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高等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和资产管理绩效意识,切实履行好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要把固定资产管理放在与资金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明确资产招标采购、使用保管、归口管理和监督检查等部门的职责,加强校内各相关单位、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内部管理制度,做实新增资产配置的立项论证工作,统筹考虑存量资产管理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严控资产增量,努力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科学制定配置标准

高等学校要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等相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制定内部办公用房、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规范学校行政、党务等机关部门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家具配置行为。针对校内教学科研单位和平台、团队的业务用房、专业设备的配置要求,在考虑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相应的配置标准,尽量避免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形。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可以分类制定标准,逐步进行完善。部分通用的资产配置需求,可立即制定配置标准,如:教学科研单位和机构的会议室、案例讨论室、接待室、教师休息室、教师工作室等公共用房的装修、办公设备家具配置等可以制定统一的配置标准;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工作间,可以根据集中学习的形式制定人均用房面积、工作台和相关设备的配置标准;理工科类本科生的专业实验设备,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按人均台套数制定配置标准。专业性强、需求量少的大中型设备,要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结合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予以配置。按照以上原则,通过精细化的资源配置与投入,可使资源配置更为公平和有效。

(三)建立激励和调控机制,鼓励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进一步完善资产共享制度、建立共享机制,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调剂使用和共享共用。对于共用性强、具有共享需求、工作任务不饱满的资产,要提出明确的共享共用要求,改变校内资产配置和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公共分析测试中心、科学实验中心等办法,推进大中型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在校内实现共享共用。高校还应根据情况创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制定配套政策,鼓励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满足自身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提供共享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加入各级政府搭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促进资产有偿共享使用,避免社会资源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

(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

优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对其进行改造完善,搭建网络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运用即时通讯技术,提升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资产运行状态监控、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使用预约提供管理平台,为优化资源配置、调剂资产使用、制定节能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符合实际的资产采购、验收、使用、调剂、处置、收益管理的工作规范及责任追究制度,为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五)实施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建立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将绩效管理嵌入到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各个环节。要优化资产管理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以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優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为目标,注重考核评价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实际效果,以及在推进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同步纳入单位部门和领导干部管理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六)注重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设,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职务晋升机制,分岗位设定不同的晋升标准,突出考察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等内容,在稳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对学校有效履行职责、推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加强。在高校教育经费增长减缓的背景下,探索加强和改进资产管理的措施对策,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利于推进高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红梅,董艳云,王世海.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6):289-292.

[2]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 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人大,2020,(2020.3.5):48-53.

[3]李旭.固定资产配置效率研究[J].西部金融,2017, (8):79-83.

作者:马涛

实验室理性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与评价

摘 要:实验室既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设施,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场所。所以,实验室建设构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必要内容,进行项目化管理又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将项目化管理理论用于实验室建设管理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项目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逐渐转变的一个方面是实验室建设。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需要通过实验室培养动手能力、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水平的教学、科研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验室。因此,将项目管理引入实验室建设,可以明确建设目标,保证建设质量,控制投资预算,提高投资效益,扩大项目的受益面。本文将项目管理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提供一个管理视角。

二、实验室建设项目及其管理

1、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含义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是在实验室既定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实验室建设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也就是说,实验室建设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预算范围内要求达到一定质量和水平的一次性活动。实验室建设项目一般包括:具体的结果、既定的预算、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日期。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就是管理者在有限的投资约束下,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对实验室建设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安排和筹划。即从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保证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质量。

2、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及其管理的要求,特点有五:

(1)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针对实验室、开展项目建设而形成的一种管理。

(2)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要求看作系统工程,把拟建和在建项目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论观点将其分解成为多个责任单元,由责任人分别按照要求完成目标,最后综合成最终的成果。

(3)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组织将实验室建设项目作为一个特殊组织单元,强调控制职能是一个综合的管理过程,围绕项目来分配和使用资源;其组织具有临时、柔性、可变特征,根据实验室建设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调整组织的配置,变革了传统的组织形式。

(4)作为一种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其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是一种管理过程而非技术过程。

(5)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具有手段先进性和理念开放性。

3、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

(1)实验室建设项目范围管理,围绕实现建设项目的目标,对建设范围进行控制的管理过程,包括范围的界定,范围的规划和范围的调整等项工作。

(2)实验室建设项目时间管理,是为确保室建设项目最终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包括具体活动界定,活动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

(3)实验室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是为保证完成建设项目的实际成本、费用不超过预算成本、费用的管理过程,包括资源的配置,成本、费用的预算以及费用的控制等项工作。

(4)实验室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建设项目达到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项工作。

(5)实验室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保证所有建设项目关系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组织的规划、团队的建设、人员的选聘和项实验室建设目的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6)实验室建设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建设项目的信息的合理收集和传输所需要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它包括沟通规划、信息传输和进度报告等项工作。

(7)实验室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涉及建设项目可能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制订对策和风险控制等项工作。

(8)实验室建设项目采购管理,是为了从建设项目实施组织之外获得所需资源或服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采购计划、采购与征购、资源的选择以及合同的管理等工作。

(9)实验室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是为确保实验室建设项目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协调和配合所展开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和过程,包括建设项目集成计划的制定,实验室建设项目集成计划的实施,实验室建设项目变动的总体控制等项工作。

三、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

1、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立项

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立项应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规划入手,结合其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等,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实验室建设立项论证为了减少实验室项目投资的盲目性,明确和细化实验室项目建设目标。可以选择的方法是,组织专家对建设实验室项目的立项目的、建设目标、实施方案、预期效益等进行充分严格的论证,确保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确保实验室建设项目与高职院校整体建设思路一致。实验室建设项目论证小组由本科教学主管院长(主任)、实验室工作主管院长(主任)、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家组成。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基础和现有条件,突出受益面和建设效益,强调实验室资源共享,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确保所立实验室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并达到满意的效果。

实验室建设项目论证小组论证通过后,即可申报并提交《实验室建设立项申报书》。《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申报书》内容包括:

(1)项目名称及项目组成员情况;

(2)实验室建设所需设备的性能指标及数量,参考厂家与询价,经费需求及本单位配套投入计划;

(3)校内现有实验室设备情况;

(4)实验室建设目的和预期目标;

(5)实验室教学改革计划;

(6)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条件;

(7)实验室开放计划;

(8)投资效率分析;

(9)学院论证及领导审批意见。

2、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

经高职院校批准的实验室建设项目,送达学校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部门,即进入了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实施阶段。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部门首先要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到其他高校和厂家考察调研,在充分考察调研和资格预审的基础上,选择入围招投标厂家。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工作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和本校的关于采购的相实验室建设设备相关程序决定中标厂家,最后按双方议定的交货付款方式完成采购工作。

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对投资的控制。由于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如市场设备价格的波动,决策层对实验室建设项目提出调整变更等方面的变化,在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实验室建设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

(1)资金的滚动投入制度

加强经费支出管理,密切跟踪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执行进度和建设成效,分期、分批投入建设资金。

(2)坚持检查制度

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根据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立项任务书检查、核实建设方向、执行进度和建设成效等。

(3)坚持查处制度

对于偏离建设目标、挪用建设资金、无明显成效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及时调整或终止其继续执行。

(4)加强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的管理

实验室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随机问题,关键要把好经费支出和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关。由于实验室建设项目执行滞后于实验室建设立项一定的时间段,所以在不影响实验室建设目标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程序允许对实验室建设内容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变更较大时应组织专家对实验室建设项目变更重新论证。

3、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检查验收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完成后,学院职能部门应组织学院领导、实验室建设项目负责人、实验室管理员、有关专家和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详细验收。项目验收围绕仪器设备的购置情况、经费的使用情况、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质量水平和特色、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开放和共享程度、实验室项目建成后的实验室管理状况以及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利用率等方面进行。

四、实验室建设项目评价

1、实验室建设项目质量评价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建设项目评价和项目质量评价两方面。

从建设项目评价看,应该与现代化和信息化联结。与现代化联结就是要用国际眼光和开放思维来挑选和安排实验项目;与信息化联结就是要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

从项目质量评价看,主要体现为经费支出和使用的综合性。经费支出上要考虑建设单位的财力和总体费用,考虑多年级、多学期、多专业的教学需求和多方面的科研开发要求。

此外,项目质量评价还要考虑实验室建设专项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管理、经费使用、机时利用率、实验开出率、仪器设备功能开发与实验方法创新情况、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投资效益、开放和共享程度等,建成后的实验室项目管理也要考虑符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执行效果以及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的要求。

2、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度评价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度评价包括:项目完成的资源评价和项目完成的时间评价两方面。

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主要包括在实验室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是否遵循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的原则。资源评价主要按照建设环保型、节约型实验室的要求,对实验室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消耗情况,各种成本费用的降低,以及投资效益的情况和实验室综合效益的发挥等进行评价。

从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的结果看,能够在设计的建设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就可以说是实验室建设项目得到了有效的进度控制。从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看,有效的进度控制应该具有五个特征:第一,在建项目制订了有效的进度基准计划;第二,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项目经理能实时地掌握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际进展状况;第三,能预见、发现和解决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中影响建设项目进展的问题;第四,能采取有效方法控制影响项目进展的因素;第五,实验室建设项目能在预定的(或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

3、实验室建设项目成本评价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成本评价可以分为直接成本评价和间接成本评价两方面。

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直接成本评价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所购置的仪器、材料以及参与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人员工资和按规定比例提取的奖金、福利费等实际产生的直接费用与预算费用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得出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直接成本所发生的偏差。

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间接成本评价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安装仪器、设备并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其中包括实验室建设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安装费、调试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材料消耗费、劳动保护费等实际产生的间接费用与预算费用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得出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间接成本所发生的偏差。

实验室建设成本评价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提高实验室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五、结语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与评价能够保证实验室建设的质量、进度和经费使用成效。分析与探索发现,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通过项目化管理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进行实验室建设项目评价可以及时调控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果。本文认为,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和评价,一是立项管理评价应按质量评价进行,二是过程管理评价应按进度评价进行,三是验收管理评价应按成本评价进行。综上所述,实验室建设采用项目化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优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管理水平。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号:08BJY0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代显华.实验室建设采用项目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56-57.

[2]古文伟,何素芬,喻声频,陈志敏,川泽明.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140-141.

[3]裴战存.鄂晓宇项目化管理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5,(3):100-103.

[4]杨其华,孙坚,陈凯和.实验室建设项目全程化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80-89.

[5]庄中华,肖润生,冯敏侠.实验室建设进行项目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92-295.□

作者:刘敬华

上一篇:微生物生态农业论文下一篇:下半年党支部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