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凉山彝族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篇1:

小凉山地区综合扶贫开发中教育投入的绩效评价

摘要:近年来,小凉山地区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教师培训、学生资助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学生入学率、升学率显著提升,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选取小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3个区县的调研数据,对其综合扶贫开发中2010—2012年教育投入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分别从投入、配置、产出3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并得出绩效评价得分。结论显示3个区县总体绩效呈平稳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差异,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是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

关键词:教育扶贫;绩效评价;小凉山地区;层次分析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扶贫攻坚以来,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扶贫目标也从解决“数量”发展为“数量、质量”并重。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成为反贫困的关键,而教育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重视[1]。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其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Borooah等研究发现,中国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印度,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并成为贫困减少的关键[3]。

我国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方面对教育扶贫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扶贫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必要参考。樊胜根等分析了1970—1997年之间的省级数据,认为教育投资的扶贫效果最显著,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教育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4]。汪三贵等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领域将是扶贫资金投入的重要方向[5]。庄天慧根据对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研究,认为教育扶贫是可持续反贫困的不竭动力[6]。赵茂林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研究中发现,“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累积构成的贫困恶性循环是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7]。张锦华用SST指数考察了我国农村教育贫困的综合程度,发现我国西部成为教育最贫困的地区[8]。魏向赤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教育扶贫资金的有效管理、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9]。

以上学者对教育扶贫各方面作了较多分析,结合不同地区开展情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均有积极作用。但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我国教育扶贫资金方面的研究较少,教育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教育扶贫的视角,对教育投入进行绩效评价研究。

大小凉山彝区是四川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国家把教育作为该区域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发展措施。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教育专规项目实施方案(2010—2020年)》。据统计,该区域2010—2012年教育扶贫方面共计投入5.69亿元,大力提高了当地教育硬件和软件水平。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该区域内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贫困程度深、教育事业起步晚水平低,因此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以来,教育扶贫的成效、教育扶贫投入的绩效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基于对小凉山彝区的实地深入调查研究,本研究构建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3方面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教育投入进行绩效评价研究。

1 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1.1 样本数据

小凉山地区包括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辖区总面积5 376 km2,含行政村373个,总人口40.44万(其中彝族人口15.40万)。本研究选取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3个区县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扶贫与移民局、样本县等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实地调研资料。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教育扶贫可理解为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从而提高其能力和生产力的投入方式。既然是一种投入,便涉及到投入产出关系。本研究根据小凉山地区在综合扶贫开发中教育扶贫的实际情况,遵循明确性(specific)、可测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时效性(time-bound)5項基本原则,即通常所称的SMART原则,以教育投入为评价对象,从投入、配置、效果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此三者能很好地反映出扶贫主体在教育扶贫前、中、后期的情况,整个扶贫过程都可纳入评价体系。为保证指标的可操作性,在参照已有教育投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10],本研究对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作进一步分解,构建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

1.3 分析方法

分析之前需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以确保分析有效。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鉴于传统方法自身的缺陷,本研究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由萨蒂(Saaty)教授提出,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进一步分解、排列,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层次分析法将主观赋值法与客观赋值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数据分析的独特优势。

2 实证分析

首先,依据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样本数据,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包括对定性、定量2种指标的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教育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指标,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特点及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本研究运用归一法对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Pi=xi/∑xi。其中,Pi表示转化后的无量纲化数值,xi表示扶贫绩效评价指标转化前的原始数值,∑xi表示扶贫实施前后该指标值的和。

为计算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需了解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特邀四川省扶贫领域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及其19个子指标依据1~9标度法进行重要性排序(表2)。

2、4、6、8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需要折中时采用

确定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关系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的具体数值(表3)。同时,本研究检验了指标数据权重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且均通过了检验,其中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CR=0.047 6<0.1。

将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样本指标数据与相应指标的权重相乘,得到投入类、配置类、产出类指标体系中19个子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而对教育投入开展绩效研究分析。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3区县2010—2012年教育扶贫投入的绩效评价指标最终计分见表4。

由表4可知,小凉山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投入、配置、产出3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化,表明实施综合扶贫开发以来,扶贫资金在教育方面的运用效率逐年提高,教育扶贫的成效显著。由于小凉山地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该区域积贫严重、脱贫困难,因此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呈现出较低的特点。同时,地区之间的绩效差距较为明显,马边县总绩效先降后升,峨边县、金口河区则先升后降,但升幅均大于降幅。具体分析发现,投入、配置、产出在3个地区的绩效变化不一,这可能是由于教育扶贫时各自实施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地区着重解决可立竿见影的问题,如补助发放等;有的地区则着重于需长期建设解决的问题,如基础设施等。因此,各地绩效受到不同类别因素的影响。

总体绩效由大到小的地区依次为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其中金口河区与峨边县差距较小,而与马边县差距较大。这与统计数据中3区县教育扶贫资金投入的差距相适应,2012年马边县投入资金是峨边县的1.27倍、金口河区的883倍。总绩效的变化与投入类子绩效的变化相一致,因此投入类各项因素是各地区绩效分析的关键之一。统计数据反映,马边县2010年投入教育规划专项的各级扶贫资金为 1 342.66万元,2012年投入2 286.78万元,增幅达70.32%;峨边县分别投入939.70万、1 806.70万元,增幅达92.26%;金口河区分别投入212.80万、259.00万元,增幅达21.71%。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总量是投入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幅与总体绩效的提高相一致。

由统计数据可知,2011年峨边县、金口河区投入的教育扶贫资金分别为2 387万、460万元,均高于2010年、2012年,且与两地的总体绩效变化相同,即2011年总体绩效达到最高。可见教育扶贫资金的投入变化影响着扶贫绩效的大小,因此在整个教育扶贫过程中,要重视资金投入的重要性以及资金投入变化产生的连带效应。

在配置方面,马边县绩效相对较低,峨边县绩效居中,金口河区绩效较高,这主要是由马边縣的生均校舍面积、师生比均远低于其他两地所致。因此,加快校舍建设并引进教师人才,以适应学生人数增长的趋势,成为该县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产出类中,马边县绩效优于峨边县、金口河区。由统计资料可知,马边县的初中学生入学、图书购置、教师周转房建设、寄宿制学生补助、职业教育扶贫学生资助等方面成绩突出,成为该县产出类绩效较好的主要原因。但是,马边县在学前2年幼儿入园、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等方面的表现尚不及峨边县、金口河区,这是该县今后教育发展需努力的方向。

配置类、产出类的绩效对地方总体绩效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教育扶贫的成败,但其变化相对较稳定,各地按照变中求稳、稳中求进的发展原则可提高总体教育扶贫绩效。

3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综合扶贫开发背景下的小凉山地区教育扶贫为分析对象,实证评价了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3区县教育扶贫投入的绩效。综合扶贫开发中的教育扶贫总体绩效平稳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教育扶贫是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影响着整个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工作的成败。2010年以来,小凉山3区县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呈增长趋势,成绩显著,但3地区绩效仍处于较低水平,各项教育措施有待优化改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配置、教师培训、学生资助等方面在3年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有效改变了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面貌,但由于3地区处于传统的彝族“直过区”,扶贫基础较为薄弱且扶贫难度较大,该区域教育水平与全省教育平均水平差距仍较大,应协调教育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发展,努力提高小凉山地区的教育水平。区县间教育扶贫绩效差异明显,制定和实施教育扶贫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小凉山3区县间教育扶贫成效不一,绩效差异明显。马边县绩效高于峨边县、金口河区,峨边县绩效居中,金口河区绩效最低。3区县虽然都处于小凉山彝族地区,具有很多共性,但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教育扶贫具体措施的侧重点均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3区县间教育扶贫绩效差距明显。因此,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做到实施、反馈、优化的有机结合,调动各种有利条件,优化各个扶贫环节,统筹兼顾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提高教育投入绩效。教育扶贫资金作用显著,应继续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力度。3年间,小凉山地区教育扶贫绩效总体平稳增长,但仍存在波动。分析可知,教育扶贫投入与教育扶贫绩效在整体增减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是绩效波动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扶贫资金的投入既是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开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扶贫绩效分析的重要方面,只有科学、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各项目的顺利推进。教育扶贫资金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于小凉山彝区等地方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扶贫各项措施有经济保证,同时完善资金监管、项目考核机制,将有助于增强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吴珠华,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95.

[3]Borooah V K,Gustafsson B,Li S. China and India: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North and South of the Himalaya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6,17(5):797-817.

[4]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 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3.

[5]汪三贵,李 文,李 芸. 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4(5):45-49.

[6]庄天慧.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和反贫困调查与评估[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42-245.

[7]赵茂林.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教育反贫困”战略的选择[J]. 甘肃社会科学,2005(1):138-141,126.

[8]张锦华. 基于SST指数的中国农村教育贫困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05(5):10-16,80.

[9]魏向赤. 教育扶贫基金有效管理与使用效益个案研究报告[J]. 教育研究,2001(9):49-52.

[10]杨 斌.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D]. 重庆:西南大学,2011.

作者:王欢 庄天慧

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篇2:

浅谈凉山彝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随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凉山彝族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凉山彝族;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历史、社会以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更是落后。在这个地区,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不高。作为一名长期在凉山彝族地区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初中数学教师,笔者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凉山彝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语言障碍

在凉山彝族地区,学生以彝族为主。所以,学校里的学生多为彝族,他们的日常交流也以彝语言为主。因此,学生对汉语不重视,汉语水平极为低下,利用汉语进行交流有一定的困难,而教材则多为汉语,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不一。升入初中,难度陡然增加,学生很难适应。同时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家长对学习不重视,学习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教育质量越来越差。

3.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凉山彝族地区多数已实施新课标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把课堂利用起来,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时,由于教育水平所限,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下降。

二、凉山彝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彝汉双语进行教学

语言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凉山彝族地区,这一影响因素特别突出,语言障碍成为了彝族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适当利用彝语优势,将数学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彝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彝语中没有的数学概念,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引入,启发和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操作等直观感知进行抽象思考,从而概括出数学问题的本质。但在双语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彝语中有关内容表述的不合理性。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凉山彝族地区彝族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汉族学生基本上没有差别,而汉族学生数学比彝族学生好的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彝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很强,但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动力,懒得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使得彝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汉族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学起来乐在其中。教师要把数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3.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

在凉山彝族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要“教”,还要“学”。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自身还要学习和思考。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自如地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的解题方法。同时,利用彝族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初中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向“会学”方面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凉山地区的数学教学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外界对此地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很多有利于改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水平和基础教育现状的措施也在不断推行。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开展凉山地区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提高凉山地区数学教育质量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光永.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开展数学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9).

[2]梁万荣.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贵州民族报,2012,(C03).

[3]陆开妙.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6).

[4]黄亿君,等.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沈伍合

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篇3:

中国地理复习策略

在高考中,中国地理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初中地理侧重基础知识,如中国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文知识中的农业,工业,交通与运输,商业旅游,人口与城市,中国分区等。高中地理则侧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应用,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因此对中国地理进行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地图,建立地图网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高考中对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因此记忆不同地区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在头脑中建立中国地图网是非常必要的。

1.用《中国政区图》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及分布,特殊经线或纬线穿过的行政区(如回归线穿过的省份),中国的边界、邻国、领海,中国的民族分布与民族政策。

2.记忆相关地形图中的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山脉的地理特征,个别山脉的经纬度。如:东西走向的天山,是我国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与草原、种植业与牧业的分界线。我们还可以记忆昆仑山—秦岭(34°N)、南岭(26°N)、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贺兰山、祁连山、武夷山、横断山(100°E)、喜马拉雅山等主要山脉的地理特征与经纬度。

3.记忆重要经纬度上突出的地理事物。如110°E与34°N交点为华山,与30°N交点接近巫山,与20°N交点为海口市;30°N与120°E交点为杭州市,与105°E交点为四川盆地,与90°E交点为拉萨。

4.记忆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或经纬度。如青藏高原(80°E~100°E,30°N~40°N)、云贵高原(100°E~110°E,23°N ~28°N)、塔里木盆地(85°E,40°N)、准噶尔盆地(85°E,45°N)、四川盆地(105°E,30°N)、柴达木盆地(95°E,38°N)。又如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平原相邻,西部连接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南部以长城为界与黄土高原相邻;黄土高原南到秦岭(34°N),北到长城,东到太行山,西到乌鞘岭;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燕山以北;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淮河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长江南北两侧。

二、重视知识重组,简化复习环节

初、高中知识中有很多知识重复点,或对某一地区知识在初高中均有分布。为简化复习环节,节省时间,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必要对知识进行重组。

1.地形区的知识重组:在历年高考中,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把初中、高中地形区知识进行总结与整合,以地形区为单元,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与土壤、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民族、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为切入点,综合复习某一地形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例如:青藏高原:①地形特征: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原起伏和缓,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②气候:地势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寒夏凉,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气温的日较差大,年温差小;气温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4~9月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③植被与河流:从东南向西北植被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多河流源头,多咸水湖,冻土广布。④资源:青藏高原资源丰富,多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资源;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多钾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已建成羊八井地热电站,察尔汗盐湖附近有我国最大钾肥厂。⑤经济:是我国高寒牧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的重要河谷农业区;牦牛是藏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交通不便,以公路为主,现青藏铁路已通车;拉萨和西宁是高原上的重要城市,拉萨被称为“日光城”、“宗教城”、“旅游城”、“高原城”。⑥环境:高寒、冻土、缺氧;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严重的荒漠化是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其他地形区仍可进行知识重组。如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可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的东西差异进行复习,东北平原可结合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华北平原可结合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黄土高原可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等。

2.中国气候的复习与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相结合,综合复习中国的气候总体特征及内部差异。

3.中国的河流湖泊与河流治理相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资源跨区域调配相结合。

三、区域地理系统化,重现区域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生要以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为切入点,以区域为基础,以地形区为主体,自主复习各区域的相关知识,加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知识复习。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结合复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结合复习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结合复习荒漠化的防治。青藏高原区主要复习青藏高原知识点。

四、做最后总结,画圆满句号

最后,由学生总结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综观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复习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中国地理复习的关键在于把中国地理知识链接为一个整体,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记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刘 锐

上一篇:党员教学计划下一篇:口语交际问题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