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元素掌握艺术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钢琴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西方,因而在钢琴创作与教学中运用了较多的西方素材与艺术文化,但是随着钢琴在中国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更多的钢琴作品创作融入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促使我国钢琴作品中表现出民族音乐元素。文章简要介绍了在钢琴创作与教学中如何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并就此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音乐元素掌握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元素掌握艺术论文 篇1:

音乐元素在幼儿园过渡环节的运用

摘 要:过渡环节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转换,是一日活动中的“驿站”,是过渡的衔接,也是休息的调整,它是非正式的,闲散的,自由活泼的。由于对过渡环节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够,很多教师对其并不注重,而且往往容易忽视。在过渡环节中幼儿不但消极等待,而且往往做同一件事情,杂乱无章,吵吵闹闹,以至于各种活动不能自然和谐过渡。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不仅能起到中转、衔接、休息调整的作用,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隐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要重视、关注幼儿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使孩子通过自主、有序的过渡环节,树立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音乐元素在幼儿园过渡环节的运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元素 幼儿园 过渡环节 运用建议

1 引言

过渡环节是幼儿在一日各个环节活动中,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产生的中间阶段,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既能减少活动各部分的低效衔接,又能满足幼儿身心调节的需求,保证一日生活顺畅自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不同于集体的、正式的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的“驿站”,它是非正式且不独立存在的,往往蘊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与价值。但在实践中,教师不重视过渡环节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让过渡环节更好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是幼儿教师、学者理应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探究音乐元素在幼儿园过渡环节的运用,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的组织策略。

2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意义

2.1 帮助幼儿开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接受幼儿园教育后,逐渐有了细腻的情感,四肢能产生更加和谐的肢体语言,洞察力也更加强大。掌握音乐知识能更好地开拓幼儿视野,例如学会打节拍,可以提高他们的体验和享受音乐的过程,在更好的年龄和谐发展,并帮助他们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音乐不分国界,在接受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发现音乐的魅力,不仅为自身音乐素养奠定基础,还通过学习音乐来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美感,改善幼儿的艺术观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高质量学习的重要过程。同时,学习音乐提高的不仅仅是音乐素养,它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对艺术的审美观念,这与三观中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相挂钩。

2.2 有助于幼儿身心平衡发展

幼儿由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有时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心中所想,因此他们的肢体语言较丰富。音乐教育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掌握音乐的技能,而且也使他们能够发觉出广泛的个人兴趣和思维,心向更美好的未来。如若为学生准备出一个特定的音乐学习基地,从而结合生活来更好地进行教学,音乐便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和气质。音乐教育中,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从小培养好节奏感的情况下,未来可以更好地解读音乐作品,可以通过音乐来放松身心;学会打节奏后可以跟随音乐节奏带自己进入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有着营造氛围、调节情绪的作用。舒缓情绪、缓解疲劳,被音乐中的节奏感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很好地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3 音乐教育对幼儿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是最令人动容的情感艺术,它在培养幼儿的高尚道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和音乐家将一些规范的行为准则和理想的道德品质编成童谣歌曲在幼儿中传播,让幼儿受到熏陶。让他们对家庭,亲人和所有美丽的事物产生了爱,以培养对日常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明天的追求。根据对音乐创作的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历史和人文意义的经验和理解,可以培养思想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并使幼儿在音乐中享有崇高的道德风范。音乐魅力可以深深地打动幼儿的心灵,塑造健康的人格个性。

2.4 音乐教育是提高幼儿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之美可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心理需求,它可以培养人们的丰富的情感,积极主动创造力,掌握客观逻辑思维和大胆的想象力。使人们趋向于美丽的事物,抗拒丑陋的事物,培养优良的品质。

3 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忽视幼儿音乐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

受集体教学模式和大班化教学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多是预先设计好了教育的目标和过程,往往是教师在先而幼儿在后,教师将音乐教学的目标在活动开始时就明确传递给幼儿,幼儿则跟随教师设计的步骤和环节进行学习。因此,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仍普遍存在教师教唱、幼儿跟唱的现象。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预设中,教师就成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导演和主体,幼儿只扮演被动跟随的角色,只是在完成教师安排好的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就很低,难以在自身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对音乐本身产生共鸣,难以真切地领会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感。当教师不基于幼儿的立场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幼儿就会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此时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仅不会成为幼儿音乐学习的动力,甚至会成为幼儿音乐学习的阻碍,让幼儿难以通过音乐发展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感。

3.2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于独立,未将音乐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元素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去

幼儿的音乐学习和音乐表达不局限于课堂或者专门的音乐活动,日常生活中的随意哼唱都是幼儿借助音乐来表达内在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方式。因此,音乐可以被视为一种如同语言一样的基本教育元素而广泛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去。但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仍更为注重它的专业性而非教育性。音乐教育被设定为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它没有和幼儿的在园一日生活以及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这就导致音乐只以专门的组织形式出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割裂了音乐形式与音乐内涵之间的关联,割裂了音乐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有机连接,使得音乐对幼儿发展的促进流于形式和浮于表面。

3.3 教学目标单一,形式不灵活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部分幼儿教师只在乎幼儿是否记住了歌词、是否会哼唱歌曲,至于幼儿是否理解歌词的含义,教师不予关注。在单一教学目标的影响下,无法提升幼儿的音乐整体韵律感。

4 音乐元素在幼儿园过渡环节的运用建议

4.1 晨间游戏操音乐渗透

“让早操音乐好玩,让孩子会玩音乐早操”。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用游戏化的视角反思我们的音乐活动。为了转变老师们的思路,课题组老师带领大家尝试了晨间早操律动的“三步走”专题研讨活动。

第一步:打破班级局限——追求自由

每周一晨间升旗仪式以后,全园一起做游戏操。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们是以班级为单位,围成圆圈做“宾果舞”“茶壶”等奥尔夫音乐游戏。慢慢地,我们打破了班级的界限,玩合作游戏“网小鱼”“城门几丈高”,开始全体做游戏的实践探索,从规则性音乐游戏过渡到音乐即兴游戏。

第二步:加入游戏元素——追求好玩

音乐游戏操每周都会有新的变化,都会加入不同的游戏情景,添加音乐,感受游戏“停顿”,自主发挥动作,做快慢律动变化,逐步加入“打雷下雨了”的快速躲避游戏。10分钟的晨间音乐游戏被逐步添加得丰富又有趣,真正地体现了孩子们在“玩音乐”,而不是在“练音乐”。

第三步:细化音乐元素——强化感受

音乐元素包含很多内容,我们细化这些音乐元素,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如停顿、快慢、高低、音色等,从细处着手,让幼儿感知音乐元素的多变性,利用声音的高低玩丝巾游戏,在高音的时候把丝巾高高抛起。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学音乐,而是积极主动地玩音乐,让孩子自由地感受,并且带着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投入其中。

4.2 “音乐游戏化”要紧紧抓住音乐的本质

基于“音乐游戏化”的内涵,“音乐游戏化”应以音乐为本。“游戏化”更多强调的是游戏精神的融入,从而使音乐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效。因此无论是音乐歌唱、律动还是打击乐,所选的游戏形式应符合音乐的本质特征。如,歌唱之前,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刷牙或放烟花的声音等方式让幼儿来开嗓练声。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音乐活动的参与性,又可以达到更有效的开声效果。在歌唱活动中,当幼儿对音符时值难以把握时,可以让幼儿通过身体律动小游戏来感受音符的时值长短。如,四分音符可以前向迈一步,二分音符向前迈一步然后蹲一下,附点二分音符可以快速跳一步然后再蹲下等等。通过不同的游戏动作将抽象的音乐时值转化为可见的形式,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在律动中,也可以通过由小到大,由低频到高频的动作幅度让幼儿地更好感受音乐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体验音乐。打击乐也可以通过合适的小游戏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开始演奏、合奏以及结束演奏,让整个打击乐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无论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还是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他们都强调音乐的本体特征。达尔克罗兹认为体态律动与舞蹈的根本区别在于体态律动体现的是音乐的本质内容。奥尔夫也强调音乐游戏要有明确的音乐元素目标。因此,教师应明白音乐游戏的设置与安排都应符合音乐要素的表达。“音乐游戏化”不能脱离音乐的本质而沉迷于游戏的形式,教师需要分辨热闹的游戏表象下儿童音乐素养是否得到提升。正如有研究者指出:“音乐活动中的律动设置,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教师应明确律动中的音乐感受远比律动时漂亮的动作更重要。”“音乐游戏化”应是通过游戏来解决音乐学习中的问题,其真正的目的是音乐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游戏。

4.3 音乐的选择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愉悦。音乐同样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恰当音乐的功能,可以使幼儿过渡环节更生动、更生趣,更富有生机勃勃。一开始我选择了宫崎骏的钢琴曲用于整理环节,但少部分乐感较强的女孩子比较喜欢,能表现出柔软的动作,而大部分男孩子不喜欢这样的音乐,觉得听了想睡觉。在以往的一日生活中,我也会或多或少通过播放音乐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氛围,但因缺乏思考,音乐选用存在单一化、重复性等问题。于是我和孩子们讨论:“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孩子们分别推荐了熟悉的《小海军》、《小兵》、《玩具进行曲》等儿童歌曲,但这些音乐在孩子们中出现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有些音乐适合歌唱、玩游戏,有些适合跳舞,于是我请孩子用投票的方式确定音乐,孩子们用自己的绘画记录方式参与了此次投票活动,由孩子推选出监票人记录票数,最后节奏欢快、句段分明的《玩具进行曲》票数最多,成为了整理音乐。从音乐的定夺到各个环节里音乐的自主管理,始终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思考方式。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按自己的方式确定音乐。

4.4 减缓生活节奏,营造和谐舒适的氛围

节奏的减缓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當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信息加工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儿童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连续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如果用严格的时间框架来限制儿童,那么其学习过程将不能深入进行,教育效率将大打折扣,减缓过渡环节的节奏能让幼儿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幼儿经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手工课和消耗体力的课间操,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休息和放松,过渡环节的宣泄与释放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课间操结束后牛牛老师首先要做的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如播放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活动。教师合理安排过渡环节,能让幼儿自主地形成一种秩序感,使短暂的过渡环节融洽、温馨,有利于与其他环节自然相连。

4.5 以幼儿为主体,回归音乐的本质

音乐课程把幼儿作为教学主体,并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高度重视幼儿的发展,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此外,给幼儿音乐以自由,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课程内容引入了多种音乐,例如:鼓乐器,生活中的音乐(敲击凳子,敲击桌子等),肢体音乐(拍手,跺脚等),模拟音乐(幼儿模拟的各种动物声音),课程内容拓展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对音乐的实际理解,并丰富了情感的表达方式。

4.6 丰富教学主题

好的教学主题可以令学习者受益无穷,这不仅仅是成年人世界的规则,更是幼儿教育的法宝。幼儿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也正是对万事万物敏感新奇的时期,以丰富的主题扩展其有限的人生,无疑会带给幼儿更为积极的人生体验。比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与生活有关的主题课堂,发挥其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领导幼儿将收集到的纸箱、塑料瓶、易拉罐等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把它们裁剪成一件件艺术品,工艺品,并在此同时讲解关于垃圾处理的方法和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不仅能让幼儿学会废物利用,在进行主题活动的同时,穿插音乐风格的活动,间接地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此外,还可以结合这次教学内容,再设计新的教学主题。比如,爱护环境,拒绝乱丢垃圾等,指导幼儿参与户外的劳动活动,让幼儿真实体验大扫除中的辛苦劳作,更在劳作中懂得了文明守礼、不乱丢垃圾和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5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过渡环节进行有效的音乐渗透,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挖掘幼儿的潜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进而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琴.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 陈正楠.幼儿园中班游戏化音乐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 缪学超.幼儿园公共仪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 马媛.音乐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渗透与融合[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1(03):37-39+60.

[5] 钱珠红,吴梅英.幼儿园音乐活动要“教学乐”合一[J].考试周刊,2018(83):191-192.

[6] 高琳.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 易静.幼儿园早操音乐适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8] 孟昱.“变奏”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8.

作者:肖林娜

音乐元素掌握艺术论文 篇2:

民族性音乐元素在钢琴创作与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钢琴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西方,因而在钢琴创作与教学中运用了较多的西方素材与艺术文化,但是随着钢琴在中国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更多的钢琴作品创作融入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促使我国钢琴作品中表现出民族音乐元素。文章简要介绍了在钢琴创作与教学中如何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并就此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民族性音乐元素;钢琴创作;教学;应用

钢琴艺术虽然来源于西方文化,但是其在中国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具有中国特色,很多音乐家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这种创作思想也被用于钢琴教学之中,促使中国钢琴作品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教学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民族音乐元素在我国钢琴创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创作中的应用

(一)创作音乐改编曲

钢琴这一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独具特色,很多音乐家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并且对于钢琴作品创作形式多样,这其中钢琴改编曲是运用较多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但同时也是我国钢琴音乐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文化大革命阶段,钢琴改编曲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钢琴音乐,音乐家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他们基本上以民族乐器为主,并将古典音乐当作原型,然后运用较为浪漫的表现手法阐述音乐内涵,进而完成改编曲创作,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例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梅花三弄》,这首著名的曲子是由王建中创作,他是借助古典音乐《梅花引》进行改编。

(二)创作多元化音乐

随着我国与世界发展的接轨,我国音乐创作范围不断拓宽,尤其是西方音乐的引入,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与创新。对于钢琴音乐家而言,他们在进行作品创作过程中逐渐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并进一步改革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创新,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要不断创新古典音乐模式。音乐家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已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并且促使民族音乐元素能够有效运用,为钢琴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大量钢琴作品的诞生,而这些作品都是具有中国特色。例如:石夫的《即兴曲》,储建华《新疆随想曲》等作品,这些都是民族音乐在钢琴作品中完美展现。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这其中有很多精华的元素值得千古流传,而我国民族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家特别重视创作意境,比如“远、淡、虚、静”,进而实现形神融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并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扩展其思想领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强化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促使他们能够在钢琴作品中体会民族音乐精髓,最终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鉴赏力。

(二)培养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音乐创作

音乐改编其实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音乐,尤其是要注重音乐中的如下元素,比如人文景观、区域文化、语言特色,还有一项最为重要是创曲时代背景,让学生对于词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能够有效把握钢琴创作所需元素,如风格与方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演奏乐器,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乐器的触感,进而训练他们能运用钢琴演奏民族音乐。

(三)深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元素

我国民族音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古典音乐,其二是民族乐器,这两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獨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两者的结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散-慢-渐快-急-散,因而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要把握其中的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五声调式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确保其能够准确驾驭民族音乐。中国钢琴作品具有我国民族音乐特色,比如其中的节奏、音律、速度,这些相较于西方音乐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力,让他们多多关注民歌、民族乐器,还有古典音乐,这对于学生掌握民族音乐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促使他们能够将这些元素运用到钢琴作品创作之中,提高我国钢琴作品感染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钢琴作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独具中国特色,这其中离不开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而且在我国钢琴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民族音乐元素在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教学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促使我国钢琴作品能够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季丰来.民族性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与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大众文艺,2013(03).

[2]王玫.民族性音乐元素在钢琴创作与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艺术研究,2011(04).

[3]徐桂敏.刍议钢琴创作与教学中民族性音乐元素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4]徐桂敏.刍议钢琴创作与教学中民族性音乐元素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5]刘华.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和价值分析[J].大舞台,2012(10).

作者简介:高静(1979—),籍贯:河北,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教学研究与表演,讲师。

作者:高静

音乐元素掌握艺术论文 篇3:

美声艺术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美声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艺术类型,深受受众喜爱和青睐。随着美声艺术的发展,其渐渐形成了完整的美声歌唱体系,在新时期多元文化的熏陶下,美声艺术也应与时俱进,在发展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以更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欣赏需求。毋庸置疑,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美声艺术,增添美声艺术的时代性、灵动性与创新性是推动美声艺术发展的绝佳途径,本文阐述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美声艺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有效的融入策略,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关键词】美声艺术;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必要性;可行性;策略

美声是一种发源于意大利,并逐步传入中国的外来艺术,其在中国已然有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美声艺术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声艺术研究的持续深入,中国的声乐艺术家结合美声艺术本身的发展特征,在美声演唱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特色中国韵味的歌唱、教育以及创作体系。与此同时,美声艺术逐渐成为中国古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古典遇上流行,美声艺术碰撞流行音乐,必然会擦出别样、动心的火花,在美声艺术中融入流行音乐是新使其美声艺术发展的一个创新性尝试,值得研究与实践。

一、流行音乐元素融入美声艺术的必要性

(一)美声艺术与流行音乐元素

美声歌唱艺术最初是一种歌唱方法,简称美声唱法,意为美好的歌唱。美声艺术是一种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后来在世界广泛流行的一种演唱风格,该风格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声方法与其他唱法不同。该唱法的在发声时喉头位置较其他唱法低,其音质有着明亮、丰满、圆润且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特点。二是该唱法更加注重句法连贯一体、声音灵活多变,且在演唱风格上普遍以柔为主,刚柔并济。美声演唱能给予观众优雅、艺术、深邃、宁静的听觉享受,这也是美声艺术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与美声唱法相对的是流行唱法,流行唱法风格更多变,声音具有个性特征,其借助流行音乐元素演绎出更加完美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青年喜爱。

(二)融流行音乐元素与美声唱法的必要性

美声艺术虽然在中国有百年历史,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较,其发展进程依然十分缓慢,公众的普及程度较低,很多群众对于美声艺术仅仅停留在单纯欣赏的层次上,且参与美声艺术表演和研究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这不利于美声艺术的创新发展。再者,从美声演唱法上看,歌唱方法已然日臻完善,且博大精深,一般的音乐欣赏与爱好者,若非经过长时间专业学习和苦苦练习,很难掌握美声歌唱精髓。以上方面削弱了美声艺术的亲民性,造成了一般声乐爱好者与美声艺术的隔阂,同样不利于美声艺术发展。

相较于美声艺术,流行音乐一经诞生便长久保持着其亲民性特征,流行音乐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内容具有时代性、广泛性、趣味性特征,无论是在歌词上、唱法上、韵律上都更易引起歌唱者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引发青年歌唱者的追捧。毋庸置疑,流行音乐占据着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于是便出现了流行音乐如火如荼,声势浩大,美声艺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的现状。美声艺术要想在突破发展窘境,增强其音乐市场竞争力,在保留原有美声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巧妙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增强其亲民性十分必要,这一定程度上可实现美声艺术与流行音乐发展双赢局面。

二、流行音乐元素融入美声艺术的可行性

(一)演唱艺术上的共性使二者融合成为可能

流行音乐元素融入美声艺术具有可行性,这种可行性首先表现在二者在演唱艺术上的共性。美声艺术和流行音乐从广义上来讲,都属于演唱艺术的一种类型,这两种演唱艺术的本质均在于内心情感的释放与抒发。诚然,美声艺术是一种音乐歌唱方法,歌者只要掌握了该项演唱方法,透彻了其演唱技巧,均可以顺利完成对情感的抒发,只是在美声艺术发展的每一阶段中,特别是在歌曲创作方面,为了能使演唱者更好地发挥其演唱技巧,演绎完美的音乐盛宴,其在歌唱技巧上存在较大难度,一般演唱者很难把握。在此方面流行音乐也具有共性,但技巧难度却相对较低。二者在演唱上的共性使融合成为可能,美声音乐可运用流行音乐形式演绎出来,流行音乐也可用美声唱法唱出。

(二)国内外很多歌唱家有过二者融合的先例

实现美声艺术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是具有可行性的,因为国内外很多歌唱家在歌唱创作中都有过将二者完美融合的先例,且取得了较好的演唱效果。帕瓦罗蒂是大家公认的著名美声歌唱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他曾以美声的形式演唱过爵士、摇滚、民谣等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顺利实现了美声演唱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也有很多著名的美声歌唱家尝试过将美声与流行音乐实现融合。例如,男中音歌唱家廖永昌曾在2007年发行了《情释》专辑,这张专辑被认为是首张跨界惊世之作,其中包含了《红豆》、《征服》等多首流行歌曲,引起了巨大的凡响。2009年,廖永昌继续推出《情缘》专辑,让人们对美声音乐有了重新认识,这预示了美声与流行的融入取得了初步成功。因此,从次方面说,在美声艺术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是完全可行的。

三、流行音乐元素融入美声艺术的有效策略

(一)要树立一种现代化的全新歌唱理念

无论是美声艺术,还是流行音乐,都是一种演唱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感情的抒发,只要在演唱中能彻底地、痛快地、酣畅淋漓地抒发情感,何必纠结于运用何种演唱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习与研究美声艺术的人往往具有一种错误的歌唱理念,并且常常以“阳春白雪”自居,将自己排除在流行音乐之外,他们认为流行音乐为“下里巴人”,难登大雅之堂,这种片面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与大众歌唱者需求的脱节。与此同时,很多流行音乐演唱者也自行规避美声艺术,要么心存敬畏,不敢靠近;要么心有不屑,不耻演唱。这两种极端的演唱理念,均没有意识到美声艺术与流行音乐在演唱艺术上所具有的共性,是不科学的。正所谓方法是为效果服务的演唱者要处理一种现代化的全新歌唱理念,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二)融入流行音乐元素进行技巧性处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提升,其对声乐演唱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不断更新演唱技巧,运用纯熟、精湛、个性化的演唱技艺迎合观众对声乐欣赏的个性需求,提高声乐演唱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下社会,美声艺术虽然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演唱体系,但其在演唱技巧上依然有待提升。首先,在原有美声唱法技巧上加入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为使美声艺术充满现代化气息,为观众呈现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传统美声唱法中融入流行唱法很有必要。其次,要合理运用流行演唱技巧服务于美声演唱。流行音乐技巧的恰当处理,能对美声演唱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技巧处理不当,不仅不会增光添彩,反而会使演唱黯然失色。最后,要做到技巧处理与感性抒发的一致性。技巧要能够为感情表现服务,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刺激,这都有赖于演唱者对流行演唱技巧的精巧处理与把握。

(三)强化对美声歌曲作品的创作与改编

要想实现美声艺术与流行音乐的完美融合,强化对美声歌曲作品的创作与改编很重要。作品是实现美声与流行融合的重要载体,以往美声艺术与流行音乐之所以“老死不相往来”,很大程度上因为作品创作者融合意识薄弱、欠缺。鉴于此,新时期的歌曲创作者应树立一种融合的创作观念,尽可能消除美声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的隔阂。对于一首歌曲,在创作方面,创作者不能认为用美声唱法表达效果较好,就仅仅按照美声唱法标准来创作,也不能认为用流行唱法表达效果更好,而仅仅用流行唱法标准来创作,而是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大融合”观,一改过去“何种歌曲适合何种唱法”的创作思维定式,要保持歌曲艺术性的同时,增强其传唱性。在题材上,要广泛取材,贴近生活;语言上,要朴实简练,如旋律流畅,音域适当降低。另外,还可对一些经典美声歌曲进行改编,使其呈现全新的艺术形式。

(四)可在美声艺术中尝试新的演唱方式

流行音乐演唱元素融入美声艺术之后,便迫使美声演唱不断进行新的演唱方式的尝试,这就需要美声演唱要在传统演唱方法上加以创新,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做起:1.控制好气息。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美声艺术,气息控制都是演唱技巧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美声演唱中,为了实现演唱的高质化、完美化,演唱者在继承传统演唱方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气息控制。在演唱不同类型歌曲之前,要找好歌词换节点、调节休息点,并放松呼吸,把握好气息力度。2.保持好音色。在自己原有音色保持的前提下,演唱者要放松声带,找准位置,把握好真假声,使音色保持在一定范围。3.把握好咬字的方式。美声音乐唱法在咬字上要求圆润、准确,在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之后,咬字要更加倾向于流行音乐咬字特征,凸显灵活性与清晰性,做到正确咬字,提升美声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可知,在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中,美声艺术要在确保自身演唱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与尝试,将其娱乐性、亲民性、通俗化的一面展示出来,由阳春白雪转变为下里巴人,不断迎合时代文化发展和公众在新时期的审美需求,有技巧地实现美声演唱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美声艺术与流行音乐的完美融合,有利于将美声艺术推向一种全新的发展境界,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论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艺术评论,2013,07:90-93.

[2]郑清元.美声艺术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探析[J].大舞台,2013, 07:76-77.

[3]张春博.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0:97-100.

[4]汤莉.美声元素在流行唱法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4,06:171-172.

作者简介:危瑛,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作者:危瑛

上一篇:中学总务处总结下一篇:物权法定原则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