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人文主义精神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在人类的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中皆有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宝玉的人文主义精神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贾宝玉的人文主义精神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中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累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考、实践学生的人文行为,这是一种三位一体、逐步提高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人文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知识、精神、意志这三个方面的体现,应用这种策略,对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均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一、对中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职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多的不足,而且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与心理、人格、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一些从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人士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中职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也屡屡见诸于报刊、电视。虽然中职生身上种种的不足和缺陷成因复杂,但究其原因,就是对学生忽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常举办艺术节、书画展、读书演讲比赛、“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等,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再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一些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在校园内放映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影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没有哪一项活动能够与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和功效相媲美。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社会环境价值的失落。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上有关经济、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得十分多元化,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过程中社会赋予的情感、价值观与书本上提倡的东西发生碰撞与冲突。这对正在形成三观的中职学生产生影响,中职学生本身在文化上不如其他高中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这种拜金主义大背景下很容易导致人文素养低下。

(二)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并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很多学校语文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过关,因此,他们在设置教学目标上,只教授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且十分浅薄[2]。有一些老师专业过关,但在教授的时候为了学生更加容易找到工作,过分偏向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却不关注学生的精神思想的塑造。

(三)中职学生自身不足。普遍理想信念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与追求,当遇到物质诱惑的时候,很难保持镇定不动摇,导致其社会伦理道德观越来越淡薄。过分追求物质,不注重学识与素质的培养,例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想法就比较普遍,这种价值观导致很多女生幻想不劳而获,用尽手段嫁进豪门,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正确的价值观所导致的。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古今圣贤、仁人志士的诸多典范,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材。语文教师需合理运用教材,不断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把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予以详细交代,使学生们了解李白在写此文章时正处于仕途破灭的时期,而且还是和朋友杜甫离别之时,同时教学也可以将此文章范读给学生听,帮助他们理清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清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深层含义。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在充满人文氛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具有人文气息,从而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好处,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塑造积极正面的个人人格提供良好的学习标杆,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教师应该合作起来在校园内全方位的进行文化建设。通过班主任与教务主任来进行监督,有效的制度实施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及精神文明,语文课堂是学生塑造品格最为重要的课程。

(三)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渗透人文精神。語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情来浸润心灵,进而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实施人文教学,就要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多元反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以教师的真心话,换得学生的心里话,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翠翠的纯真,杜十娘的坚贞,林黛玉的痴情、贾宝玉的顽孽……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验陶渊明的空灵与谈泊;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品味苏东坡的豪放;从”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领略柳永的婉约;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感受毛泽东的壮志豪情……

(四)拓展阅读空间,培养人道主义的情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和拥有爱心温情的精品美文,尤其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在阅读中,让学生抛却浮躁,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人道主义情怀,让他们懂得要关怀每一个人的命运,人与人应该相互关爱,不能把人当作工具、手段,从而培育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课外阅读,不仅拓展了阅读空间,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底蕴,使他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对他人更有用,那么,便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终极价值,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教师用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言行举动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因此,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然后,知情意一体地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葛德均.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的回归[J]当代教育论坛,2013(03)

[2]杨天芬.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2(04)

[3]黄素文.挖掘潜力 改革创新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教育科学,2011(05)

[4]杨天芬.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职业,2 010(06)

[5]陈佳.谈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5(05)

作者:巫静

贾宝玉的人文主义精神论文 篇2: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在人类的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中皆有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那么,中外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呢?

历史溯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而“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这就意味着在西周时期,人们的关注点就从自然界转移到了人类社会。自此以后,人文主义精神迅速觉醒,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儒家弘扬和发展。儒家的仁爱思想注重人伦道德,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致力于打造一个群体和谐的社会。比如孔子倡导“仁者爱人”,提倡用慈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本着一种博爱的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再如孟子倡导“人性本善”,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西汉的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虽把“天神”化为超自然的主宰,但也一再强调人“最为天下贵”。可见,“人”一直是价值关怀的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了统治者的接纳和重视,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还被称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在西方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源于欧洲、开始于古希腊时期,简言之就是“关心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其核心是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以人为本,主张人类的精神追求。其中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第一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人文精神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后来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西方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弘扬。

大家见解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冯骥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与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

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

文化建设应该从教育开始,从孩子开始。文化是心灵里面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课本、课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需要想更多的办法让孩子从小心灵里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怀,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建议教育界重新再考虑考虑美育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视野非常窄。我对学生的期望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会采取实验室的办法,比如把一个项目放在一个空间里面,集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来研究一个项目,一块儿去考察。在跟比如搞文化遗产的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可能把我对文学、对艺术的一些理解告诉他们。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潜质、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帮助他找到自己。

我记得有一次在英国一所大学里听过一次课,一个很有名的教授上课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来,和学生们辩论,最后辩论得很狼狈,完了以后,他哈哈大笑。我说你今天是不是有点狼狈,他说不。他说学生们充分运用了他们的智慧,把我辩倒了,我就成功了。

(选自《教书育人》2019年8期,有删改)

教师观点

从中西方文化作品中看人文精神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皆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不管是在思想文化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

法国作家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其作品《巴黎圣母院》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体现,产生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黑暗历史,宫廷与教会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怎样同黑暗势力英勇斗争。作品塑造了阴险刻毒的克洛德、纯洁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却内心善良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折射出了时代的特征: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单纯善良,是爱与美的化身,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物;卡西莫多外表其丑无比,遭到了社会的轻视与践踏,但内心却是烈火般的赤诚与善良,一直默默地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这两个人物是在时代背景下不受重视、被深度摧残的小人物,最终如同凋零的花朵隐匿在那个时代中。二人的外表具有极大的反差,但他们身上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善良的形象与悲惨的命运令我们刻骨铭心。对小人物的关怀与悲悯,是雨果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所在。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思想、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与灿烂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中国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爱国之心、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等优秀传统美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与创建现代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孟子“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自信风骨,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的高洁品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文主义精神如同甘露,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流淌百年。

我国诸多文学作品皆透露着人文精神。以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和《红楼梦》为例,《水浒传》以农民起义发展的整个历程为主线,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的正义行为以及他们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体现了追求政治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作者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符合大众的思想观念与文学素养;《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体现了在封建礼教阻擋下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还体现了反对男尊女卑、宣传恋爱婚姻自由等人道主义思想,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作者给予了贾宝玉这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以高度的肯定与赞美。

人文精神是一部文学作品中最诚挚、最真切的灵魂,说白了就是“人情味”。人生的自我完善在于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追寻心灵中最真挚、最纯净的东西。在作家笔下,不管是兵荒马乱还是太平盛世,总会有温馨的、让人值得回味的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

贾宝玉的人文主义精神论文 篇3:

以情动人 以文化人 立德树人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目的,必须立足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精心选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建立健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机制。如此,大学语文课就能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以情动人,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之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素养 考核机制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说,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 年12月,教育部党组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无功利性,实际上蕴含着更高层次的功利性。它往往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具有美学特征的叙事、人物、意象、情感中来濡染接受者。相对于理论话语,审美话语是柔性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而影响的效果又是细腻而深入的。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情感纯正、饱满、动人的作品,所以,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记住以情动人来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之目的。

一、精心选用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它一般是通过名篇佳作的学习来倡导人文情怀,引领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可以说包括所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及文化典籍。但是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一般高校大约都只有32个学时,最多也只有48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里,要想达到大学语文思政教育的目的,必须精心选用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挑选教学内容。

1.提炼人文精神

提倡仁爱,重视民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仁爱之心就是悲悯之心、不忍之心、善良之心。仁者爱人,希望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人性,人性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有仁爱之心,有善良的本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兒一妇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这些动人的诗篇充分体现了杜甫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怜悯之心,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高度的人民性。苏轼秉承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时刻关心人民疾苦,为官一方,皆造福一方。即使自身窘迫也不忘关心体谅百姓。宋黄衮《梁溪漫志》中记载,苏轼由海南释放北归后,倾其所有在常州购得一处房屋,准备结束自己飘零的生活,却于迁居当日听一老妇啼哭,经询问得知这房屋原是她的祖屋,被败家子作为赌资输掉。苏轼于心不忍,当场烧毁卖房契约,并放弃收回自己的购房钱款,自己因而只能借住朋友家里,不久便客死于借居之地。通过对这些伟大文学家的“仁爱之心”“民本思想”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所作所为,躬身自问,以培养学生仁爱之心、悲天悯人的情怀。

注重提升内在修养、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修身和做人之道。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许多志行高洁、坚贞不屈、自由独立、执着率真的人,他们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光耀千古。“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借鲜花、香草,表明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坚持理想的光辉峻洁的品格。陶渊明质性自然,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躬耕自给,为后世文人营造一个精神的家园。李白豪迈飘逸、自信狂放,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完美的人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刘禹锡《陋室铭》集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读刘禹锡的诗文,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艺术之美,更是对待人生起伏的豁达,对待真理的坚守,对待梦想的渴望!苏轼既积极进取、执着于现实,尽力为老百姓做实事,同时又能超然物外、达观自我。他的人生哲学能够跨越千年,直指当下,他身上的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心中的那种“眼中无一个不好人”的博爱,都值得后人仰慕。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不仅是写景,更是写人,写出了一个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这些优秀的文人以及他们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子们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力量。

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的过程,幸福在奋斗之中。《蒹葭》描述的意境是: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来到河边,他“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他逆流而上,道路艰难险阻且漫长;他顺流而下,秋水茫茫,行之不易。原来他在追寻一个“伊人”,他确信这个“伊人”的存在,但她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之湄”,一会儿“在水之涘”,一会儿“宛在水中央”,一会儿“宛在水中坻”,一会儿“宛在水中沚”,她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有追寻不到的失落惆怅,但他并未放弃追寻,而是始终满怀信心地追寻着。“在水一方”的意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追寻美好的过程。与此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湘夫人》《雨巷》等。这些诗篇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执着努力的态度体现了生命的尊严。

2.挖掘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般来说,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部分是中國古代文学作品。如何使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这就要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爱国是对每一公民的核心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文学始终。《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忧愁叹息,《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沉忧虑,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独无奈,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慷慨悲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赤胆丹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这些无不感人肺腑,无不体现出诗人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这些优秀的篇章和优秀的人物,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群雄逐鹿。为了夺取中央政权,各地军阀展开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乱世出英雄,乱世也需要英雄。作者精心塑造了众多的各具特色、智能和才能的英雄人物,有领导才能的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智谋超群的诸葛亮、郭嘉、庞统、陈宫、贾诩、徐庶、程昱、司马懿、陆逊等;有武艺非凡的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张辽、甘宁等等,讴歌了他们在历史前进中的巨大作用,艺术地揭示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历史规律,从而表达出他独到的人才思想和英雄观。这种人才思想和英雄观在当代还适用吗?当今和平时代还需要英雄吗?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时代的英雄?围绕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水浒传》开中国长篇武侠小说之先河,主要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英雄好汉,他们“替天行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壮举,表现了扶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在讲《水浒传》时,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研读。我们颂扬的是侠的主导精神即锄强扶弱、扶危济困、仗义疏财、重义轻利,摒弃的是侠的偏激嗜血、肆意破坏规则。同时和同学们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义气”?以武松为例。武松景阳冈上打老虎,为民除害,是一种大义;但是他为报答施恩,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而后血溅鸳鸯楼,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人,草菅人命,这就是小义。所以我们提倡大义的行为,即做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事;对于朋友之间义气,要分情况对待,若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就是值得肯定的;若违背社会正义和公平、违背法律和道德,应该坚决杜绝。《西游记》中最让我们喜爱的英雄人物是孙悟空。孙悟空从一只天产石猴,没有任何规则意识、不服管教、追求绝对自由自在的猴精,到一路降妖除怪、兢兢业业、坚韧不拔地护送唐僧西天取得真经,自己也成为斗战胜佛的人生历程中,不仅要克服现实的重重磨难,还要经历精神上的种种历练,不仅要和外部的妖魔鬼怪做斗争,同时还要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最终他超越自我而获得人生的圆满。他的故事给我们启示: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越自律越自由,越自律越成功。《红楼梦》中最动人心的是宝黛之间至真至纯的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深情这种大爱的情怀。对此可以围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你渴望什么样的爱情?”“你会处理人际关系吗?人际关系处理的原则有哪些?”等等社会热点话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古代文学和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好的教学目标和好的教学内容,若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枉然,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也要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1.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相结合

中学语文的教学大都是逐篇精讲,加强的是字、词、句的理解,谋篇布局的领悟,强调的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大学语文则应强调的是审美性和人文性,所以教学时不应囿于教材,而应“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以单篇为切入点,延展为某一专题。或把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加以研讨。如讲杜甫诗时,让学生用情、用心体会杜甫的人格精神。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心现实政治。他忧国忧民,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具有高贵的人文精神。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高贵的人文精神。

2.话剧表演

《大学语文》中的小说、戏剧等作品,由于具有生动的情节故事、丰富的人物形象,可以采取话剧表演的教学方法。如《宝玉挨打》,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话剧表演。《宝玉挨打》中的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贾宝玉、贾政、贾环、贾母、王夫人、忠顺亲王府的长府官、王熙凤、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等等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丰满立体。宝玉挨打是正统与叛逆、儿子与父辈、嫡与庶的矛盾的集中体现。宝玉挨打的表面原因有三:一是见贾雨村时萎靡不振;二是忠顺王府登门索要戏子琪官;三是贾环进谗言。其实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在于父子两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贾政信奉封建道德,严格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希望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光宗耀祖;而宝玉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追求精神的平等和情感的完满。因此,宝玉成了地地道道的封建的叛逆者,这是贾政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双方之间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角色的扮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使他们获得艺术美感熏染的同时,获得对封建社会不平等、不自由、不民主的认知,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名著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3.翻转课堂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大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采用学生喜爱且科学有效的模式。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曾提出学习(成效)金字塔(见下图)理论。此理论主要分析不同学习方式的效果(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

由此图可是看出:学习效果在 30% 以下就是几种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效果在50% 以上的,则都是主动学习、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带来显著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更喜欢通过主题讨论、实践活动和分享交流来学习。翻转课堂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就是把教师所讲内容录成短视频或相关资料放在网上,学生在家可以自由选择收看的时间和次数,而后教师通过布置作业来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包括提问、小测验、讨论、分组辩论、成果讲解等等形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笔者曾对《三国演义》进行了翻转课堂的设计。课前已让学生通读《三国演义》,同时收看了教师对《三国演义》的介绍及评析,课堂上就“你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展开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形成了崇拜英雄、争当英雄的良好情感体验。

4.丰富课外文化活动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想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不仅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探索,还要广泛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高尚人格也至关重要。如通过中国传统文学经典诵读、人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诗词大赛等等,培养广大青年学子的“中国心”,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而自豪,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组织学生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一方面,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陶醉于自然的美丽,开阔心胸,引发“江山如此多矣,引无数尽折腰”的豪情;另一方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感叹先人的智慧,深切体会今日之幸福实乃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激励青年学子努力学习,继承先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大學语文课程所选作品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心灵、情感的抒写。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是有情之人,必须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有善悟美丽的心灵、光辉峻洁的品格,这样教师才能把文学之情、文学之美、文学之魂讲透讲深,以自身和作品的魅力打动学生,感染浸润学生,点亮他们的心灵。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还要求具有高超的思政素养。如果教师本身的思政素质就不高,又如何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用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一方面,大学语文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时刻关注国内国际的时事动态,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以此为指导,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院校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政理论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让老师在学习和授课中感受思想政治的精华。

四、建立健全大学语文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机制

大学语文考核标准主要指对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的效果进行考核的标准。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指对教师教授大学语文课的效果进行评价的体系。

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大学语文的考核标准最主要的还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一般以闭卷答题考试和开卷写论文考察的方式展开,而考试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较少,这种简单笼统的考核评价,存在着方式单一和考核范围小等缺点,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更不能够考查出学生在大学语文课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建立健全与课程思政教育相适应的大学语文考核标准,就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且以形成性评价占主导。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指对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过程中的表现,即平时参与的教学及课外活动情况以及完成的作业情况等等进行的评价。

目前,对大学语文教师进行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和教学督导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效提高了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否有效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思想进步和成长成才等都应该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重视学生、督导的评价外,还要重视社会对培养人才的反馈、学校领导、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等的反映。只有这样,对教师的评价才会相对客观公允。

大学语文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必须立足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精心选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建立健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机制。如此,大学语文课就能发挥独特的优势,以情动人,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之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岑泽丽.“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析[J].汉字文化,2019(20):21.

[3] 左川凤.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9(3):9.

[4] 李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12):65.

[5] 苗天宇.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读[J].语文建设,2014(8):13-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20年校级教改一般项目(2020A07)阶段性成果

作 者: 袁益梅,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作者:袁益梅

上一篇:大学征兵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乡村食品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