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娱乐新闻

新闻娱乐化概念辨析

随着市场经济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渗透,新闻娱乐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大。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带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①林晖对新闻娱乐化的经典表述被后续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在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基本概念的种种误读和边界不清的状况,有的将新闻娱乐化与传媒娱乐化混为一谈,有的将娱乐化新闻的特征作为新闻娱乐化的种种表征,甚至有些人在探讨新闻娱乐化问题时,以民生新闻为样本来考察。其实,新闻娱乐化、娱乐化新闻、传媒娱乐化以及民生新闻之间可能在具体运作方式、内容和形式的表征上存在一些交叉融合的地方,但是存在根本差别,所以笔者认为,及时澄清对新闻娱乐化的种种误读,在统一标准下展开讨论,不管是对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的认识还是对相关问题的讨论都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娱乐化与传媒娱乐化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娱乐化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作了探讨,其间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媒介娱乐化”②、“大众传媒的娱乐化”③、“媒介文化娱乐化”④、“传媒娱乐化”⑤等等,其中“传媒娱乐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在国内,李良荣最早提出了“传媒娱乐化”的概念,他认为:“传媒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冷漠和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越来越多,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美国新闻界称之为‘娱乐信息’,用来形容传媒提供的没有实质的家长里短的消息。而新闻娱乐化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⑥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⑦

其他学者在谈到传媒娱乐化风潮时也有同样的论述,如李金梅认为,媒介娱乐化风潮,不仅仅表现为新闻资讯采用小说话语的叙述模式,《还珠格格》、《欢喜游龙》、《九岁县太爷》等娱乐性的电视剧以及其他如《快乐大本营》、《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等电视娱乐节目的推出也是传媒娱乐化的重要表现;郑根成则认为新闻娱乐化仅仅局限于新闻或新闻媒体。而事实上,在传媒界,不仅仅是在新闻或新闻媒体中存在着普遍的娱乐化倾向,几乎所有的传播媒体都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

上述研究所呈现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揭示了新闻娱乐化与传媒娱乐化的关系:1.传媒娱乐化包括整个大众传播领域中娱乐因子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渗透,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2.严肃新闻的娱乐倾向是传媒娱乐化最为显著的一个标志。

新闻娱乐化与娱乐新闻

在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混淆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的概念,或者直接用娱乐新闻作为蓝本来探讨新闻娱乐化问题。两个词组虽然都由“新闻”和“娱乐”组成,但是它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娱乐新闻是个偏正词组,其中主体是新闻,娱乐是用来修饰新闻的,如同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等等,根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娱乐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娱乐事实的报道。

对于什么是娱乐新闻,很多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就连李幸2001年所著、号称“国内第一部”的《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中也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娱乐新闻。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的区别。其实,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某些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

目前业内对娱乐新闻达成的共识是:娱乐新闻包括电影界、电视界、演艺界,包括流行音乐界等领域发生的新闻以及演艺明星的新闻。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新闻传媒界的宠儿,它代表的是新闻逐渐走向娱乐化的动态趋势或过程,其概念和解释都要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新闻娱乐化主要指在内容上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的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与民生新闻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出现不仅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中引起了新浪潮,而且也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类型”,如说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类新闻”⑧;或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如说“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⑨;或认为是一种“节目形态”,如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难看出,虽然对民生新闻的定义莫衷一是,但都肯定了其报道内容主要是与市民、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关注日常生活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批评了事。[11]

可见,民生新闻与新闻娱乐化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内容上,都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而是以琐碎的日常事件和带有趣味性的新闻为重点;在表现形式上,大都采用一些软性表达,从以往的“播”新闻,改为“说”新闻,主持人用平民化的方式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诚然,二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某些共通之处,我们可以认为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出现娱乐化趋势的一种表现,但是毕竟二者还是存在区别的:一、在概念意义上,民生新闻是指一种静态的新闻传播方式,是一种新的“新闻体裁”或者“节目形态”,就好比娱乐新闻一样,都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样式。而新闻的娱乐化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在内容上,民生新闻包括一切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关注日常生活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而对于新闻娱乐化而言,它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只是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增加了更多的软性新闻,如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等。对于一些严肃的政治和经济信息,也在报道方式上做了相应的处理,努力从中挖掘出娱乐价值,并且使报道更加故事化、情节化、娱乐化。三、从宗旨和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的同时立足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新闻娱乐化仅仅是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在观众审美需求改变的情况下,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

注 释:

①⑦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

②李金梅:《关于当下媒介娱乐化风潮的思考》,《新闻知识》,2005(1)。

③梅琼林:《谈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新东方新领导》,2005(4)。

④蔡骐、蔡雯:《娱乐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⑤郑根成:《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⑥李良荣:《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

⑧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⑨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10]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6)。

[11]董天策:《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新闻学与传播学》,2006(4)。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教学科)

编校:张红玲

作者:张莉

第2篇:新闻娱乐化浅析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媒介的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十年间西风东渐,这种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进入我国传媒,具体表现指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媒介为了追寻受众的满足、追逐商业利润、迎合受众的口味进行的新闻娱乐化包装。一切很像西方出现的一个新概念—infotainment,即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词,它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

一、新闻娱乐化及现状

新闻娱乐化是一种趋势和广义的概念: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国目前相对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多数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和改良的基础之上。国内对新闻娱乐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大体定位是: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的娱乐化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视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等引起的电影娱乐热潮波及到了电视领域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叫“躲避崇高”;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习美国肥皂剧的《我爱我家》等情景喜剧的蜂拥而起,以及《还珠格格》、各类帝王戏和王朝戏等古装戏说剧掀起风潮。紧接着便是1997年湖南卫视开播向港台娱乐节目学习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以及《欢乐总动员》《幸运52》《开心辞典》《超级女声》(克隆《美国偶像》)等娱乐节目纷纷上马。

近几年被众多媒体热炒的娱乐新闻不胜枚举,张国荣自杀,马加爵杀人案,陈凯歌痛斥恶搞、杨振宁忘年恋,艳照门事件。明星,王室,名人,自杀,丑闻,忘年恋,第三者,这些新闻要素部分迎合了受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具体来说,新闻娱乐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追逐感官刺激和享受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传者权威地位的消解和传媒对受众的关注愈发明显,受众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市场经济规则和收视率直接挂钩的利益诱惑令传播者极力满足受传者的口味,甚至不惜夸大信息本身所含有的娱乐元素,以达到抓住受众的目的。

2、新闻写作趣味化

这里所说的趣味是指大众传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倾向于趣味化,力图博受众一笑,“跳楼秀”、“钉子户”、“范跑跑”,这些新名词使民工讨薪,建设拆迁,生命价值的探讨等严肃话题变得非常轻佻。其它大量充斥报纸的奇闻逸事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看后产生惊奇紧张放松的娱乐效果。传媒取悦受众要求新闻要素要有趣。

3、学会讲故事

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遵循的是“事件中心”原则,目的是展示故事的本身,追求新闻故事的可视性、悬念性、娱乐性,突出小说叙事中的戏剧冲突之美。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经常采用的手法“某某真的是怎么样的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还另有隐情?”报道就像讲故事一样,设置悬念,吊起观众胃口。新闻故事化、煽情性的报道方式是大众媒介娱乐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4、肤浅化的报道

肤浅化是指媒体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拒绝深层次的思考。娱乐节目不说,很多舆论监督型报道也只是停留在感性描摹的层面,思考不足。例如:随着艳照门的炒作,很多相似的新闻报道风生水起,而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艳照本身,而不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此种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5、知识的娱乐化

以电视为例。当前知识在电视上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政府性民间性的大小选秀赛事都以加试文化知识标榜品质,而《开心辞典》和《幸运52》等节目皆是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的严肃性自然让位于知识的娛乐性。

二、新闻娱乐化成因

1、社会成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来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轻松活泼的幽默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娱乐新闻于是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从受众角度看,有受众消费相关产品,这种产品才有存在的可能。欧美传媒大国凭借着资本和技术的强大,积极向中国文化市场进行文化输出,韩流、日流、美剧流生生不息。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受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的威胁。

2、经济成因

截至2003年底,我国拥有报纸2137种、总印数367.83亿份,广播电台306个,电视台360个,广播电视台1300家,广播节目1933套,电视节目2058套,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僧多粥少,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遵循市场经济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

3、部分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批判和舆论监督和导向功能,国内就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某些电视台直接喊出娱乐的口号。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杨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更是爆出有媒体操纵杨丽娟的丑闻,媒体从业者自身道德约束不强甚至缺失也是导致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原因。

三、新闻娱乐化利弊

1、新闻娱乐化一定的合理之处

(1)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体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可观的回报。比如超女第一届湖南卫视的巨大收益和由此而引发的各大电视台的纷纷效仿;譬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虽然争议巨大,但收视率一直很高,由此带来的广告效益自然不可小觑。

(2)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随着传媒走向市场直面竞争,传媒也从高高在上转为贴近生活、群众,必须走到普通老百姓中,传播者为中心逐渐被受众为中心替代。考量受众口味和趣味成为传媒自身研读的重点。

2、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1)新闻庸俗化。许多娱乐新闻已经娱乐到庸俗甚至低俗的地步,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这类内容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明星婚变、大款寻“二奶”、“婚外情”等各种丑闻,对社会价值观导向非常不利。

(2)媒体社会责任和公信力减弱。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而一味追逐娱乐化,也容易导致媒体在受众眼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削弱,会让受众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严重怀疑,包括对传媒从业者个人。

四、娱乐化遵循的原则

在新闻报道中添加娱乐元素是可行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它应该遵循“适宜、适量、适度、适时”的原则。

1、适宜适时

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灾难以及关系到人的尊严等严肃的新闻事实是不能拿来娱乐的。民生新闻中很多民生疾苦的事件显然不宜拿来娱乐,在人类遇到重大灾难和危险(比如非典、汶川地震等)的时候同样不宜娱乐化。媒体要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2、适量适度

如果媒体每天给予受众的娱乐化新闻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报道的新闻,必然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一味迎合社会浮躁的心态只会加深这种心态。娱乐元素应该只是导引受众接受的契机而不是报道的主体。在处理娱乐受众与迎合受众的关系上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作者:蒋楠楠

第3篇:电视新闻娱乐化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涵义

上海财经大学林晖教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提出:电视新闻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其自身的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事件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中的戏剧、悬念、煽情、刺激等方面。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倾向于选择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与此同时,一方面在节目中减少政治、经济等严肃新闻的比例,另一方面从决定进行报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其自身的娱乐价值,并以此作为吸引受众关注的噱头来进行报道。

在叙事方式上,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注重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讲新闻,即新闻故事化的表现手法。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新闻故事化,就是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在语言风格上,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通常采用一种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更为口语化和生活化的语言,并且在很多新闻节目中某些特定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风格也成为了该节目本身的一大特色。

在风格上,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注重在节目中更多地呈现新闻事件中人物命运和情感的变化,深入挖掘隐藏在新闻事件中的感性和煽情因素,让新闻人物与受众之间进行进一步的情感交流,让观众有了更多和主人公一样的切身体会,收获更多的情感刺激,以拉近新闻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电视新闻节目逐步走向娱乐化的原因

一定的新闻播报方式是对应一定的社会形态的,当现有的新闻传播方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求时,新闻的传播形式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起来,媒体在制作成本上涨,国家的经济补贴又减少的情况之下被推向了市场。

20世纪9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形态开始进入体制转型期,私有经济的萌生,分配制度的变革,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诱发了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荣誉与羞耻等道德问题的重新思考。此外,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因此人们希望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在获得一定量的新闻信息的同时,还能够从中获得一些休闲和娱乐的享受,从而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慰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成为了稀缺资源。电视同类媒体之间在传播内容,传播速度,传播特色等方面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信息战。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不良现状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在市场经济初期发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走向市场,走进大众。但随着媒介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逐渐背离了新闻娱乐化的初衷,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电视媒体将逐步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文化垃圾。

·过度娱乐化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简洁性、时效性

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离开了真实的新闻事件就无所谓新闻。新闻故事化只是指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依然属新闻范畴,因此故事化的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虚构。而平时我们所讲的故事,情节允许虚构, 允许艺术加工,经加工后变成了一种“艺术真实”,属文学作品范畴。因此,我们必须区分出两者的不同,讲述新闻时要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一些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因为新闻事实本身的故事性,情节性的缺乏,或者是采访的不够深入,致使可供故事化写作的素材不足,导致一些媒体工作者在“先天不足”的新闻素材中产生更多的“合理想象”。另一种新闻失实的表现是在当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编导们越来越重视“情景再现”和“真实再现”等招数的运用,不但再现出来的画面质量不一,而且再现出来的场景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和穿帮镜头,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新闻语言的简洁性是新闻快速传递信息的内在要求。娱乐化的新闻节目在结构上要体现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等特点,从而妨碍了新闻快速传递新闻信息这一基本功能的实现。有些新闻节目甚至因为题材本身故事性的缺乏而出现故弄玄虚,虚张声势的现象,节目一开头设置大量的悬念,把本来只适合做消息的一个短新闻生拉硬拽成一档四五十分钟的深度报道节目。

·媒体的社会功能减弱

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引导社会舆论的角色。但媒体商业化运作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过分重视收视率和发行量,而把社会效益放在了其次。

一些媒体在采集新闻时只看中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在选材上,我们知道并不是任何新闻事件都适合包装成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 而受故事化倾向影响的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素材时往往会偏好那些具备故事元素的事件,出于观众的情感需求而把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新闻信息变成了具有煽情性的新闻故事,只报道那些家常里短,更能迎合受众口味的软新闻, 然而对于那些重要的硬性新闻则只字未提。这些故事化新闻的内容虽然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受众,但更多的时候只是为老百姓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对公共空间有效建构。

·新闻节目呈现低俗化

娱乐化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眼球的除了新闻信息本身的价值之外,更多的是追求一些戏剧性的情节,而这些戏剧性的情节在吸引受众关注度的同时容易使新闻的内容过于浅薄,并且使受众在获得长期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产生厌倦、麻木等不良情绪。

一些新闻媒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采用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等低俗的手段来搏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适合运用故事化的表现形式,都适合描写成过多的细节、情节和场景。一般情况下,对于重大灾难、血腥案件和新闻现场的死伤情况等最好是简单的概述,而不宜过细的描写。而有些电视节目却为了进一步的吸引受众,故意利用电视画面呈现出过多的血腥和暴力细节,希望受众出于猎奇心理而得到感官上的刺激和情感上的满足。

·新闻同质化现象

现在的媒体形式种类繁多,同类媒体之间的竞争又十分激烈,使得媒体对于新闻素材的需求量很大。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在内容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报道,一个好的新闻题材会先后被几家、甚至几十家同类新闻节目所采用。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换了几个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新闻故事类节目中播出。 观众在不同的媒体所看到的是同一个新闻事件,而且新闻报道的内容十分相近,新闻的叙述角度相差无几,新闻的报道形式也大致相同。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受众的视觉审美疲劳和好奇心的麻木,新闻同质化的现象已经不容忽视。

针对电视新闻娱乐化不良现状的改进措施

·尊重新闻的真实性、简洁性、时效性

新闻不是文艺作品,因此,新闻在借鉴故事化表现手法的同时,决不允许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产生,绝不允许像小说一样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虚构和想象。新闻娱乐化也不能一味强调情节性,如果过分强调情节就会导致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出现为了拼凑情节而虚构新闻事实的现象。因此必须在选择新闻事件和情节处理上加以斟酌,寻找到故事化叙事手法与新闻真实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另外,媒体对于“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也要适度,一旦运用也要在画面上注明是情景再现而不是新闻发生的真实场景,以免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如果新闻素材本身的悬念性不强,媒体就应该直接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叙述,而不是故弄玄虚,这样只会破坏新闻节目的简洁性。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要求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们在制作节目的过程当中要有时间观念。在获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的同时,尽快理清头绪,不可一味为了增加故事性和情节性而浪费时间,从而影响了新闻信息的第一时间的传递。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在社会中承担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和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责任。因此,媒体在选择新闻的报道角度的时候,应该更多考虑到自身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新闻播出后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从而适度地运用娱乐化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的新闻娱乐化操作过程当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社会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媒体应当始终将新闻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索,寻求一种积极的社会引导作用。

·注重提升节目品味和形式创新

娱乐化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提升品味,避免低俗化,首先要选好新闻素材,素材是故事类新闻节目的灵魂。在选题上,我们要注重题材的思想性、典型性和故事性。

思想性是指题材本身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能带给受众一定的思考和人生启发。典型性是指选题内容应该在观众的感情世界里有代表性。故事性是指选题本身要具备戏剧情节, 要有可供再现的张力, 要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因此, 媒体在策划选题之初, 就必须考虑到新闻内容是否能够层层挖掘, 是否可以通过层层挖掘向观众展示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以此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在新闻素材匮乏的今天,要想避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就需要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们用心从平凡的新闻题材中提炼出更加深刻的主题,并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细节的阐释。面对新闻素材的雷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新闻角度来进行阐释,从不同的人物立场来解释出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和从情感深处引发出的内心思考,通过这种变动的角度来避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

结论

新闻娱乐化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思路,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媒体的新闻节目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现象,这不禁背离了新闻娱乐化的初衷,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看到新闻娱乐化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新闻娱乐化背后存在的隐患。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平衡好媒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娱乐中为受众提供有现实意义的服务,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张丽娜

第4篇: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走向娱乐化的道路,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但目前因新闻娱乐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因此,新闻娱乐化在较好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从新闻娱乐化的简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新闻娱乐化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新闻媒体应该的做法这几方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现象

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相应的规定。本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就是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娱乐化是最具消费主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科特·麦克凯恩曾这样说道。事实上,在当代中国,将娱乐进行到底已成为商业运作的标志性特征。通过娱乐化包装和媒体的迅速放大作用,各类利益相关者最终均能得到可观的商业回报。新闻娱乐化,其本质上追求的是娱乐化背后的商业诉求和利益。

对于大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的娱乐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体系,娱乐使我们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快感而不需要心理上的改变,不用动脑就可以完成;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更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新闻娱乐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趣味性及刺激性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多报道些“软新闻”。所谓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报道形式多种多样。近几年来,新闻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电视新闻由以前的播报转变为现在的“说新闻”、“聊新闻”以及“侃新闻”等形式。目前,任职于上海东方卫视的周立波之《壹周立波秀》在全国颇受好评,以这种类似脱口秀的形式播报新闻现在是非常流行的。目前,在新闻编辑上,大多都采用大标题、多照片,有的甚至在版面上采用大幅的标题和彩色的页面以及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或者连续剧式的结构。

新闻娱乐化成因

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多元化社会转型时期,即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此时多种经济、社会体制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的体制还没有建构和完善时,由于生活及工作的影响,人类往往容易产生诸多的紧张和压抑等情绪,此时人们需要更大的娱乐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和释放。娱乐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与其他娱乐方式相比,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等节目形式以及报道手段是最省的一种,它们用轻松快活的言语以及幽默的风格帮助人们暂时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

近几年率先从网络媒体热炒起来的“哥文化”(犀利哥)、“姐文化”(芙蓉姐姐)等,无不折射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心灵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颓废,通过一系列另类的恶搞,既吸引了社会的眼球,又满足了自身空虚和躁动的需要,无疑这是社会的悲哀。

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我国目前报纸种类、电视台以及各种电视节目是非常多的,媒体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新闻我国还是有一大部分人不喜欢看,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也带来不了什么益处,特别是年轻人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新闻为了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抢夺市场份额而走向了娱乐化道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于2008年完成全港首个“香港传媒表现问卷调查”,发现香港14份收费报纸的新闻报道呈现政治新闻娱乐化、批评性报道比重少等现象。调查发现香港媒体因应时代变迁发展,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但由于缺乏深度报道,香港的政治新闻难免出现政治娱乐化的趋势。

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媒体也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化为一定程度的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新闻已经真正地被市场改写,曾经的新闻理念(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已经被丢弃,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被捧上。并且采编人员受一些奖惩制度的影响,受利益驱使,捕风捉影。经济效益第一的原则是使新闻走向娱乐化的必然趋势。

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新闻道德价值取向崇高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客观存在和复杂背景,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重担。

目前,有很多新闻报道都把新闻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淡化新闻中所蕴涵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及舆论导向,缺乏挖掘深度和用于探索的精神。许多媒体,对于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早已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其抛之脑后,在市场的利诱下,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曾流传这样一段笑话:某都市报记者正坐在电脑旁写稿,突然接到热线电话称有人想跳楼,他的第一反应是叫跳楼者先别急着跳,要等他传完稿赶到现场摆好架势拍照后再跳。姑且不论笑话真假,在利益至上的今天,媒体的职业道德不断沦陷是新闻人必须直面的社会现实。

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把严肃的“硬新闻”变成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甚至在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报道中,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尤为重要。

让受众亲身参加媒体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已经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方式,如《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全家总动员》、《星光大道》等一直是受众非常喜爱的节目。从只是看、听媒体到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受众和媒体跨越了一大步,受众与媒体零距离接触使得受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跨文化传播的冲击。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各国交往也不断地扩大,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正在被跨文化的传播改变。因此,我国新闻界受西方国家新闻界的影响是必不可免的。所以,跨文化传播也是促进我国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媒体间的一次新闻大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明星代表委员已成为两会记者追逐的重点。严肃的两会采访,在一些记者那里似乎变成娱乐采访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从前几年就开始了,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香港媒体的影响。民生的采访却很少,真是一样的代表,不一样的对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把精力投放在娱乐上,不仅是对两会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是对新闻事业的亵渎。

新闻娱乐化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的过度会造成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失准。新闻过分追求新奇刺激,例如,对于去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而言,新闻媒体过度注重播放员工跳楼视频,不对员工心理进行分析、不对员工跳楼的社会原因进行深度思考,只是一味地关心富士康集团对此事件的回应。过分关注富士康使得新闻真正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一些媒体对富士康事件的报道,反映出社会公器在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不断沦陷,折射出的则是媒体和社会共同的悲哀。

新闻娱乐化过度使新闻失真。新闻的真实性具体要求:(1)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2)交代清楚新闻的“五个W”。(3)连续性的事件,全过程都要进行报道,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4)重要的事实应作深度报道。过分追求新闻娱乐化,会降低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为了迎合受众,新闻过分娱乐化,会造成受众口味媚俗,审美鉴赏力下降,最终导致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其实这样也使传媒大大受到影响。如此进行下去,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受众,媒体自身也不能幸免。

新闻媒体应如何去做

从新闻娱乐化的起源看,可以发现新闻娱乐化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它是根据受众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闻娱乐化使得媒介真正走向大众,而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如果“度”不把握好,它也将是传媒之祸。以下是避免新闻娱乐化成为传媒之祸的几点做法。

坚守新闻媒体神圣使命,建立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新闻中,就是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自觉的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建构合理的媒介生态。首先,在内容上鼓励创新。近年来,由于各种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就需要创新。事实上,现在许多节目都大同小异,大众也已经产生视觉疲劳。因此,个性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强化娱乐的同时注意引导。如果媒体的新闻仅仅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注重娱乐,忽视认知和教育等功能,则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水平。通俗媒体不是指简单的流行以及内容的肤浅,它是有待于提高大众精神素质的方式,因此,它同样可以制作出相当有品位的作品。再次,通俗媒体对新闻处理的娱乐化要谨慎。由于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新闻节目里增加点趣味性的东西也是一件好事。

“软”、“硬”新闻分流发展。从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及其新闻媒介自身主功能来看,新闻娱乐化必然位于真实、客观、公正、迅速、权威的新闻之上。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取消新闻娱乐化是不现实的,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也是不科学的,应该实施以“硬新闻”为主流,“软新闻”为支流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克服原有“硬新闻”报道空泛的弊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来展示社会生活。这种“硬新闻”报道思路和模式的转变,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对于“软新闻”而言,应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通俗化不等于娱乐化。当代媒介传播的理念是从受众需要出发进行传播。因此,媒体应进行“软新闻”、“硬新闻”分流发展。

对于各式各样的新闻节目,让所有新闻都承担娱乐的任务,势必会本末倒置,最终可能会导致新闻媒体背离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结语

今后在中国新闻娱乐化实践之路上,新闻娱乐层级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通过层级定位,新闻娱乐化可以经过市场调节和媒体人的自我约束控制实行自我救赎。此过程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是各类媒体早晚都要面对的。新闻娱乐化只有发展到此层级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实现正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罗映纯:《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暨南大学, 2003年。

2.何海巍:《关于新闻传播娱乐化倾向的深层思考》,暨南大学, 2003年。

3.陈琦:《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探析》,西北大学,2006年。

4.廖波:《新闻面对娱乐化该何去何从》,《法制与社会》,2009(13)。

5.李良荣:《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

6.陈宇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下搏击——关于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娱乐化倾向的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5(4)。

7.关明杰:《浅析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意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编校:郑艳

作者:梁振君

第5篇:新闻娱乐化的“度”

市场经济席卷了我过社会的各个层面,是我国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传媒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传媒的传统传播方式以及发展状态,使我国的传播媒体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也由此催生了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娱乐新闻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异军突起,使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等方面的要求,娱乐和新闻开始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交织和渗透。

在我国,媒介承担着喉舌功能,却是依靠市场生存的,这决定了媒介的娱乐狂欢的不自觉定位。通过媒介传播内容管理的制度完善以及媒介运作中的相关机制的改善对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宏观调控新闻功能,完善新闻价值体系

新闻功能是一个价值体系。当前我国是处在一个数字化、工业化合传统农业发展的并存的状态下。这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状态下,新闻也应该是多元的,这样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国家来说,要调控新闻不同功能的发挥,对于弱势的群体,应给予制度上的倾斜,如经费宽容等,以保证其影响力,确保整个新闻内容的均衡发展以及功能的完善。同时规范新闻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媒体的健康发展。

第二、媒体管理制度创新,防止娱乐化向低俗化发展

首先,应进行用人制度的创新和改良,确保高素质的新闻从业队伍。这是根本的提升新闻质量的有效措施。新闻工作者要严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基本规律,提高精品意识,加强新闻的深入报道,积极引导受众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次,应进行新闻传播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控队伍和低俗化监控的机制,鼓励受众对低俗化报道的指出,将低俗化投诉指数引入新闻部门业绩考核,以及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业绩考核的一个方面,这样就将低俗化作为一个新闻报道的红线在新闻行业中得以树立,使得新闻作为有价值的事实信息这一最基本要求得以坚守,确保新闻娱乐化适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三、适宜、适量和适度

1.适宜性。新闻报道针对国家政策方针、国计民生、一些灾难等等一些严肃的新闻事实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而这些是不能拿来娱乐的,在一些严肃问题的报道上,比如教育、交通等涉及到公共事务方面的问题以及国际大事等,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要报道事实,提供精准的信息,承担媒体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人文主义关怀。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国内新闻报道的重点聚焦在政府指导抗震救灾的新闻事件上;聚焦在抗震救灾中众多的感动国人的英雄事迹上;聚焦灾害在的困难群众以及各方同胞的支援上。同时,为人们提供第一时间的灾情报道以及灾区现状,全国形成一种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心系灾区的社会氛围,这起到了巨大的新闻宣传作用,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在这次新闻报道中所承担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值得肯定以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2.适量性。在新闻节目中,如果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新闻的数量,势必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从而加强了受众浮躁的心态,在这个虚拟的新闻娱乐环境下,新闻媒体和新闻的受众选择或者接受新闻的思考方式也会被扭曲,即从娱乐化的视角去看待新闻。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是一档“浓缩报道,探知社会最新动态”的新闻节目,将重点放在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上。节目主要信息集中在“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焦点”三个板块,主要传播国内外、两岸三地的重要新闻信息,同时在节目中会时而穿插一些对于一些国家元首的隐私揭露以及一些娱乐化色彩浓厚的新闻报道形式,但这种具有鲜明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的穿插,所占比例并不大,在不影响受众接受重要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还起到了放松受众接受新闻的紧张程度的作用。这种穿插是十分恰当的,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成效。3.适度性。主要是指处理硬新闻软化问题的度。新闻报道借助娱乐化的包装,适当增加了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以及人情味,刺激了受众的接受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则显示,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功能被过度强化,那么新闻娱乐化则呈现出“失度”以及真实性丢失的现象,导致新闻、娱乐的错位。因此在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上要注意:第一,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上,挖掘受众的关注点,把握受众欲知、应知、乐知而又不知的新闻事件,从而吸引受众,不要一味的讨好受众。如中央二套的《全球资讯榜》节目采取分类排行榜的方式将每天发生的重大新闻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将每天好看、有趣、轻松的新闻穿插在各个排行榜中带给受众,这就是在坚持新闻真实权威原则下,适度的将一些硬新闻软化而又不低俗化,从而取得良好收效的成功范例。第二,社会责任心。媒体在满足受众娱乐化心理要求的同时,更要遵守高尚的趣味引导责任,正确引导社会的文化氛围。第三,将品味融入到个性之中。一个节目要有自身的个性以形成其独特的品牌效应,同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品味,防止陷入媚俗的误区。

新闻娱乐化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出现并且持续升温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了。我们应该注意到,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改变传统新闻说教以及生硬的播报形式,同时,促进新闻媒体重视受众以及改善与受众的互动性,拉近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从而增加了新闻的有效传播,以及扩大了受众吸收新闻的空间;另一方面,新闻娱乐化一旦过度,就可能形成新闻泛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从而造成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受众思想的简单化,这将可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度”就成为探讨新闻新传播方式的重要方面。

作者:郭祎珺

第6篇:新闻娱乐化的“度”

市场经济席卷了我过社会的各个层面,是我国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传媒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传媒的传统传播方式以及发展状态,使我国的传播媒体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也由此催生了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娱乐新闻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异军突起,使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等方面的要求,娱乐和新闻开始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交织和渗透。

在我国,媒介承担着喉舌功能,却是依靠市场生存的,这决定了媒介的娱乐狂欢的不自觉定位。通过媒介传播内容管理的制度完善以及媒介运作中的相关机制的改善对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宏观调控新闻功能,完善新闻价值体系

新闻功能是一个价值体系。当前我国是处在一个数字化、工业化合传统农业发展的并存的状态下。这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状态下,新闻也应该是多元的,这样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国家来说,要调控新闻不同功能的发挥,对于弱势的群体,应给予制度上的倾斜,如经费宽容等,以保证其影响力,确保整个新闻内容的均衡发展以及功能的完善。同时规范新闻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媒体的健康发展。

第二、媒体管理制度创新,防止娱乐化向低俗化发展

首先,应进行用人制度的创新和改良,确保高素质的新闻从业队伍。这是根本的提升新闻质量的有效措施。新闻工作者要严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基本规律,提高精品意识,加强新闻的深入报道,积极引导受众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次,应进行新闻传播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控队伍和低俗化监控的机制,鼓励受众对低俗化报道的指出,将低俗化投诉指数引入新闻部门业绩考核,以及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业绩考核的一个方面,这样就将低俗化作为一个新闻报道的红线在新闻行业中得以树立,使得新闻作为有价值的事实信息这一最基本要求得以坚守,确保新闻娱乐化适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三、适宜、适量和适度

1.适宜性

新闻报道针对国家政策方针、国计民生、一些灾难等等一些严肃的新闻事实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而这些是不能拿来娱乐的,在一些严肃问题的报道上,比如教育、交通等涉及到公共事务方面的问题以及国际大事等,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要报道事实,提供精准的信息,承担媒体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人文主义关怀。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国内新闻报道的重点聚焦在政府指导抗震救灾的新闻事件上;聚焦在抗震救灾中众多的感动国人的英雄事迹上;聚焦灾害在的困难群众以及各方同胞的支援上。同时,为人们提供第一时间的灾情报道以及灾区现状,全国形成一种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心系灾区的社会氛围,这起到了巨大的新闻宣传作用,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在这次新闻报道中所承担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值得肯定以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2.适量性

在新闻节目中,如果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新闻的数量,势必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从而加强了受众浮躁的心态,在这个虚拟的新闻娱乐环境下,新闻媒体和新闻的受众选择或者接受新闻的思考方式也会被扭曲,即从娱乐化的视角去看待新闻。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是一档“浓缩报道,探知社会最新动态”的新闻节目,将重点放在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上。节目主要信息集中在“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焦点”三个板块,主要传播国内外、两岸三地的重要新闻信息,同时在节目中会时而穿插一些对于一些国家元首的隐私揭露以及一些娱乐化色彩浓厚的新闻报道形式,但这种具有鲜明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的穿插,所占比例并不大,在不影响受众接受重要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还起到了放松受众接受新闻的紧张程度的作用。这种穿插是十分恰当的,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3.适度性

主要是指处理硬新闻软化问题的度。新闻报道借助娱乐化的包装,适当增加了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以及人情味,刺激了受众的接受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则显示,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功能被过度强化,那么新闻娱乐化则呈现出“失度”以及真实性丢失的现象,导致新闻、娱乐的错位。因此在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上要注意:第一,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上,挖掘受众的关注点,把握受众欲知、应知、乐知而又不知的新闻事件,从而吸引受众,不要一味的讨好受众。如中央二套的《全球资讯榜》节目采取分类排行榜的方式将每天发生的重大新闻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将每天好看、有趣、轻松的新闻穿插在各个排行榜中带给受众,这就是在坚持新闻真实权威原则下,适度的将一些硬新闻软化而又不低俗化,从而取得良好收效的成功范例。第二,社会责任心。媒体在满足受众娱乐化心理要求的同时,更要遵守高尚的趣味引导责任,正确引导社会的文化氛围。第三,将品味融入到个性之中。一个节目要有自身的个性以形成其独特的品牌效应,同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品味,防止陷入媚俗的误区。

新闻娱乐化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出现并且持续升温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了。我们应该注意到,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改变传统新闻说教以及生硬的播报形式,同时,促进新闻媒体重视受众以及改善与受众的互动性,拉近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从而增加了新闻的有效传播,以及扩大了受众吸收新闻的空间;另一方面,新闻娱乐化一旦过度,就可能形成新闻泛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从而造成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受众思想的简单化,这将可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度”就成为探讨新闻新传播方式的重要方面。

作者:郭祎珺

第7篇:娱乐新闻采写

警惕有意炒作:绯闻、恋情

从皮特到汤姆

防止低俗化:琐事、八卦

从皮特到汤姆

一.娱乐新闻报道重点

1. 创作过程

剧本、筹资、开机、拍摄、封镜等动态

新表现形式、新技术等的采用

2. 演播活动

首映和上映预告、促销活动等

3. 人物介绍

主创人员介绍和批评演播活动

4. 评选颁奖

奥斯卡、金球、格莱美、金鸡、百花、超女

5. 作品评介

介绍内容、展开批评

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艺术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技术的等角度。

中国部分主流媒体的品味已经降低到美国黄色小报的水平

中国媒体娱乐报道低俗化的原因:

1. 缺乏高尚娱乐新闻的来源

2. 低俗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发行量,所以一定要迎合受众心理

三.为什么低俗的新闻会有市场?

大脑三位一体论:人的大脑分三部分,爬虫大脑(掌管人的本能,例如攻击、求爱、性交、领地保护等行为)、肢体大脑(掌管人的感情,收集认得感官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处理;意义与情感有关的信息内容,关心孩子)、新皮层大脑(掌管人的高级智能,如认知,语言等),其中,爬虫大脑最强有力,有支配地位。之后是肢体大脑、新皮层大脑。信息的传达是从爬虫到肢体到新皮层。爬虫大脑是超道德的,主要活动基于原始的生存和性冲动,包括攻击等取向。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会畅销(总票房超过32亿美元)

充分的调动了人的爬虫大脑和肢体大脑。

好莱坞专门利用爬虫大脑。

四.娱乐新闻与隐私

娱乐新闻是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权最普遍、最严重的一个报道领域。

新闻记者不是执法者,采访活动不是执法行为,不享有执法者和执法行为的特权,不能任意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

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第8篇:新闻娱乐 文档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 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甚至决定媒介的发展,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为在经济上自主经营的单位实体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当前来势汹涌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突现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上一篇:影像诊断学下一篇:新闻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