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的教案

2022-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事前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了解和把握,然后编制教案,通过课堂的授课讲述,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案的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图案的教案

从准教师撰写的教案看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案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教案编写;技能培训;专家教师与准教师

[摘 要] 就准教师与专家教师编写的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案在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导入、写作知识呈现、范文选文与教学、写作和语言基础知识、写作要求、写作过程以及作文评改上的差异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意在探索写作教案编写和设计的规范性,以期一方面,为准教师找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为缩短准教师的成长周期,构建培养准教师习得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技能的学科体系提供积极建议和真实案例;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专家教师对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案设计的规范性原则的提炼和反思,对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有进一步帮助,对推动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向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预见性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 问题的提出

伴随汉语书面语在国际事务交流中使用的频繁,汉语作为二语写作课也日渐受到学习者的重视。怎样才能帮助学习者又快又好地掌握汉语写作技能呢?显然,写作教师自身熟练掌握写作教学的技能是前提条件。这里我们需要厘清两个“技能”的概念——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是一种技能,是联络其汉语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桥梁,即使学习者自身拥有比较丰富的汉语词汇和语法,也并不等于就已具备良好的汉语实用性书面语表达能力;对于准教师而言,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也是一种技能,是联络其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知识与写作教学技能的桥梁。准教师即使自身拥有比较丰富的汉语书面语知识,具备良好的书面语表达能力,也学习了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相关知识,但即使把这些因素简单相加,也还不等于就已掌握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的技能。因为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熟的设计理念,而越来越多准教师正亟待奔赴海外担任全球各地孔子学院包括写作等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世界各地本土教师也亟需培训……这不能不让我们万分忧急。

现在一些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为即将成为新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技能(或称“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课程,该课程对“汉语精读”以及“听”“说”“读”“写”技能各门课程予以了实战培训和操练。本文即从该课程中的汉语写作技能教学培养入手,探索怎样才能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和写作教学技能二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准教师的培训变得更加直接、实用、有效。

其实,关于如何培养汉语作为二语准教师的教学培训实践和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近年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多、数量之大,为过去所无。首先,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创伊始就非常重视教学经验的传承,助教制度、严格的岗前培训、言传身教、教学管理等“慢工出细活”的方式代代相传,得到继承,然而现在担当重任的准教师须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建构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知识库并掌握写作教学技能,传统的面对面、手把手、传帮带的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培训模式显然已经不切实际。其次,如吕必松(1989)、陆俭明(2007)、刘珣(2000)、张和生(2006)等都对汉语教师业务素质及研究生培养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从整体及全局着眼进行了多方探讨。

同时,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界专家斯腾伯格(Sternberg)(1997)为建立专家型教师原型搭建了框架;皮连生(2000)、何克抗等(1997)对教学系统设计进行了系统论述;连榕等(2003)、江新等(2011)、王添淼等(2015)对汉语作为二语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分别进行了研究和比较述评,启发了我们对培养准教师主动开展教学设计的构想。

另外,在写作教学设计方面,陈田顺(1999)、崔希亮(2010)提供了熟手教师的示范性写作教案;罗青松(2002)、陈贤纯(2003)等对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进行了系统论述;姜丽萍(2010)对综合课教案要素的确定进行了研究;刘涛等(2013)对国际汉语教师课堂写作教学能力培训策略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献为我们把教学理论、语言知识与写作教学技能三者之间进行连结性设计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

上述文献显示,对汉语作为二语准教师的培养虽然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其中仍有许多不足:

首先,早期的教师培训虽然实践丰富,但理论总结不足,而后来的教师培训虽然理论着眼点比较全面,但泛论较多,多未能与实践相结合,与实践存在较大距离,难以操作于真实的教学实践。

其次,由于过去业界未能普遍认识到教案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上述研究多未能将教案编写与教学设计的系统理论以及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传承和规范三者结合起来。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无疑,迫近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抓手”——由此入手,才能真正打破教学设计理论、汉语知识与写作教学实践之间隔膜的“真空”状态,架构一个真实的可以帮助准教师尽快变为教学熟手的“桥梁”。

以编写汉语写作教案为例,笔者认为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其中蕴涵着教师的很多隐性知识——包括教师的二语写作教学理论水平、写作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对写作所持的态度和情感;教师的写作教学风格;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如教师对写作教学对象的把握,对写作教材的理解和加工以及对写作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写作教学方法的选用、写作教学时间的掌控等。这一切有关知识都被内化于写作教学设计,通过写作教案的形式展现出来。既然汉语国际教育专業研究生在学期间往往难以获得真实教学情境中面对面的汉语写作教学技能的传授,那么如果从教案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三者结合点出发,通过对专家-新手编写的写作教案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便可以帮助准教师自觉调整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完善实践性知识结构,对新教师开展写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进行规范引导,从而促进新手向专家转变,有利于培养新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编写的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案信息采集

鉴于公开发表的教师教案,尤其是写作教案较少,所以本文主要采用的专家教案目前只有5份①。

准教师教案采自2012年93位中外研究生自愿结组合作编写的21份教案、2013年110位中外研究生自愿结组编写的31份教案及2016年26位中国研究生编写的26份教案,共计229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编写的78份写作教案①。

3.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写作教案编写项目比较

一方面,教案编写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写作教学设计的实际写作教学方案,教师开展课堂写作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有效写作教学的前提,它为新教师习得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知识、技能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另一方面,教学设计是教师以完成一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和优化写作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写作教学系统及其活动为对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写作教学问题和制约条件,选择并确定写作教学实施方案,进行系统分析、规划、决策、制定并形成工作方案的活动和过程。

写作教案其实是写作教学设计的具体化。教案的编写项目和内容反映了“在一个设计模型中,该设计模型通常包括以下阶段:(a)需求评估(needs asessment),(b)对目标(goals)和对象需求程序的组成部分(composition)的描述,(c)目标设计,(d)原型生成(development of a prototype),(e)制造(production),(f)使用、维护,和(g)废弃与循环(recycle)。这些阶段是一组启发式,它们引导着教学发展的进程,在这些阶段中,还产生评价(evaluations)。该模型被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模型(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model)。”(转引自高文,2001)

在写作教案编写的项目上,专家教案普遍都具备下列编写项目,以此观照准教师写作教案编写情况,见表1。

从表1,我们看到教学步骤(或称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是准教师们非常重视的(99%),只有一组来自中外研究生三人组的写作教案没有教学过程。此外,我们看到绝大多数教案都很重视对“教学目标”(89%)、“教学对象”(86%)、“教学内容”(81%)三项的描述。可见准教师都意识到了如果自己走上课堂,首先应该关注如何开展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对象有什么特点,应该教哪些内容。

在“教学时间/课时安排”(72%)、“教学重点和难点”(71%)、“教学方法”(63%)、“教具”(59%)4项上,准教师显然重视程度上还不够。可见新教师因为没有经验,所以还不太清楚应该如何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应该有哪些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具。

在“课型”(42%)、“教材”(37%)、“教学后记/教师总结/教学反思”(10%)三项上,我们看到准教师明显缺乏相关认识,既不了解写作课型与其他课型的区别,也不关注教材对教学的影响,更不重视教学后的总结与反思。另外在“板书设计”(3%)里,予以关注的准教师就寥寥无几了,传统教学中老教师们极其重视板书设计,总是巧设种种教学“机关”,把板书设计得“柳暗花明”,而在准教师这里已经变为严重的不关心。

上述情况表现出准教师对汉语写作课型的认知程度和教学实践经验上存在诸多不足。

4. 写作教案中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教学设计出发点上的差异

我们从以下教学环节对准教师与专家教师编写的写作教案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其中分别呈现出的特点,并发现准教师向专家教师转变的规律。

4.1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对教学对象表述上的差异

从写作教案的設计,我们发现准教师对二语学习者普遍缺乏应有的了解,如①:

有的教案在编写中根本不关注教学对象,不仅在编排中缺乏“教学对象”一项,而且全文始终没有出现过任何关于“教学对象”的描述和定义,如:

(1)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内容;四、教学课时;五、教学方法;六、教学用具;七、教学环节。

不少准教师教案虽然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描述,但是描述欠准确清晰,如:

(2)中高级学生。

(3)高级日、韩、东南亚等国学生15人。

(4)汉语水平相当于HSK5级的外国留学生。

例(2)(3)很笼统,没有明确教学对象是母语者还是非母语者以及具体汉语水平等信息(关于“中高级”“高级”,各地教学要求不同,无法获知真实汉语水平),不能让读者确知“中高级”“高级”的具体信息是什么。例(4)HSK成绩只是可参考信息之一,其他具体情况还应补充。

但也有准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描述比较全面,如:

(5)词汇量为2000~2500,HSK为 3~5级的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

(6)学习汉语大约2000学时,掌握词汇2000个左右,汉语水平相当于HSK3~6级的外国留学生。

(7)已掌握了一些汉语基本句型和1500个左右的生词、同时对记叙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初级留学生。

例(5)(6)(7)三例所提供的信息量均已达到三项以上,比较而言,这三组关于教学对象的描述比较全面,详见表2。

笔者查阅了《北语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丛书·对外汉语综合课·优秀教案集》,对其中教案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进行观察,发现专家们对教学对象的描述其实也不尽统一,如:

(8)教学对象为汉语本科三年级下的高级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已有一定的汉语写作基础,学习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写作,来自亚、欧、非、美不同地区,四年级下即将写作毕业论文,急需习得基础议论文的写作技能。(吴双)

(9)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长期进修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汉语的主要基础语法,应该掌握了至少1200个词。全班共有22人,来自16个国家;学生以大学在校生为主,有少量高中毕业生,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强烈的学习能动性。(宋刚)

(10)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二年级上学期留学生,共18人,来自韩国、朝鲜、日本、伊拉克、德国、沙特阿拉伯、津巴布韦等国家。(高典)

(1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速成系E班学生(学生都是成年人,在本国都受过高中或以上的正规教育,母语写作基本上都接触过,但是用汉语写作还比较陌生。)(印尼:6入;韩国:5人;中国:1人;日本:1人;法国:1人;意大利:1人)(共6国15人)(黄柏林)

与准教师相比,上述专家教案的描述显然更加具体和真实可感,尤其注重标明学习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而这一点正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区别于国内其他外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对象跟国内别的外语教学对象有很大不同,不仅有外语学习者所共有的一般问题,还有其自身复杂多样的特殊性——同在一个班里学习汉语的二语学习者不仅年龄、个人素质、社会阅历不同,而且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在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性格和心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不同会导致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写作时存在着更为复杂的现象。

但是,专家写作教案对教学对象的描述也反映出教案编写或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目前存在缺少规范的现实问题。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教学对象才是最有意义的呢?这点亟待规范。

4.2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差异

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应该抓重点、具体化,然而部分准教师的描述显然太大、太空,如:

(12)教学目标:(1)、提高语篇的写作能力;(2)、提高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3)、扩大和充实目的语文化、语境义知识。

而专家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就比较具体:

(13)1.熟悉“处所词语”和“时间词语”在写作中的连接作用,并能熟练运用。2.理解例文的书面语体特点,并学会运用相关句式。3.掌握该类文章的常用结构,并尝试运用。4.熟悉该类文章的写作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结构,当堂形成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也鼓励学生尝试新的结构方法,写出自己的风格)(高典)

5. 写作教案中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写前指导上的差异

5.1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写作教学导入策略上的差异

“导入”的方式因人而异、各式各样,那么应该怎样导入才更好呢?准教师的导入往往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5.1.1 口语化导入

有的准教师教案在导入时非常口语化,如:

(14)导语: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大家玩儿的高兴吗?大家在出门游玩儿的过程中一定又學习了不少汉语知识。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你新学到了什么?同学:“……”好的,大家的发言都很积极,很多同学都觉得汉语越学越有意思。那大家想不想把这些有意思的学汉语的故事用汉字记录下来呢?同学:“想。”那你们可要好好听听这节课了。这节课,我来教大家该如何写一篇记叙文。

(15)导入(20分钟):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开学第一次漫长的假期,泽一,山川秀子你们一脸高兴,看起来大家还沉浸在假期的兴奋当中,不过英子你好像很累的样子哦,或许这是玩过头了的原因吧,哈哈。好啦,现在让老师知道你们都去哪里干嘛了,老师也想分享你们的喜悦。/师:这是哪里(指着图片长城问)?有人知道吗?/生:……/师:有人十一去过吗?/生:……

在例(14)中,准教师所预想的留学生的回答非常理想化,其实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可能一些留学生会说“不想”。而例(15)教案通篇就是一个导入词,而且导入词全以准教师臆想的不加引号的“对话”开展。其实,暂且不说教案编写应该力求教学环节清楚这一问题,就从现实性而言,准教师们这种预设的对话在教学中往往难以实现——学习者如果假期没有外出,或者对此持消极态度,甚至不合作……那么“对话”就随时终结,如果没有科学的备课环节,准教师可能就难以往下开展教学。所以导入应该依照教学环节依序展开。

5.1.2 书面语化导入

有的“导入”则过分书面语化,并且词语难度系数大,让初、中级汉语水平的二语学习者难以理解,如:

(16)课堂话题导入:冬天。图片展示:北京上周末的暴风雪,(同学们,你们都经历了吗?)然后讲北京可爱的冬天,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公园里伙伴们笑靥如花。过渡到世界各地的冬天,指出来因为地域性的不同,各地的季节迥然各异。

(17)导入新课(5分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天气息息相关。在这个秋天,如果外面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人们就会出游登高而望远;如果雾霾沉沉,人们就尽可能地待在室内等着雾霾散去;如果外面秋雨零零,人们会干什么呢,会不会像李清照一样诗情满溢去道出雨天里的那情景。留学生们又如何流利畅达地把所见之雨描写下来,如何在描写中插入细致的景物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雨的感觉。这就需要同学们用细腻而恰到的笔触去细细地描写。在讲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篇名为《下雨了》的范文,让初级水平的学生初步了解描写体的篇章。

例(16)中“惟余莽莽”“笑靥如花”“迥然各异”这些词语作为课堂语言用于母语者,一般会令人感到优美生动,但二语学习者听起来则可能会因为难度太大而不知所云。例(17)中教学对象时而以听话人角色出现,如“同学们”;时而以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角色出现,如“留学生们”“初级水平的学生”。“如果外面秋雨零零,人们会干什么呢,会不会像李清照一样诗情满溢去道出雨天里的那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语言即使是用于对母语者,也略嫌“掉书袋”,更何况对于李清照的生平与诗篇知之甚少的初级二语学习者。这里想当然地把教学对象认知为自幼就开始储备中国文化知识的母语者,显然不切合实际。

那么,专家是怎样导入的呢?以议论文写作教学为例:

(18)[教师引导语] 1. 我们什么情况下会发表议论?什么是议论文?举个例子,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小伙子同时向一位姑娘求婚,东村的小伙子又聪明又英俊,但是家庭非常穷困;西村的小伙子家庭很富有,父母很有地位,但是长得很丑。假如姑娘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认为姑娘应该怎么办?/假如东村小伙子代表自己喜欢从事但是不挣钱的工作;而西村的小伙子代表自己不喜欢但是工资高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个?/如果东村小伙子代表“精神”,西村小伙子代表“物质”,你认为物质和精神什么更重要?(等待学习者回答,也可逐一请学习者回答)/[教师行为]2. 教师板书作文题目:《从姑娘应该嫁给谁看物质和精神什么更重要》/[教师引导语]3. 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需要表明自己的主张,或需要说理,说服对方的时候,就需要议论。当我们把自己对这个问题、这个现象的看法用文字写下来,就是议论文。(吴双)

5.2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对写作知识的呈现上的差异

如何才能把属于“深层结构”的抽象的写作知识进行组织,呈现,并表征为适应学习者的习得能力和水平的汉语作为二语写作知识,从而获得最大的传播效益?在这点上,准教师与专家教师表现出很大差异。在2012年21份教案、2013年31份教案、2016年26份教案中普遍存在同类问题。如有一组来自中外研究生三人组的“中级汉语写作教案——一般书信的写作”教案是这样呈现写作知识的:

(19)附候语:是附带问候的辞令。通常有两种情况:1. 写信人附带问候收信人身边的亲友。如:令尊前乞代请安(附带问候收信人的父母)令兄处乞代候(附带问候收信人的兄长) 2.写信人代自己身边亲友问候。如:广平及海婴随叩(附带代妻儿行礼问候)家父嘱笔问候(附带代父亲问候)附候语的写作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称谓的恰当,二是另行写起,三是力求简练。

上面这则教案对学习者应该接受的汉语书信写作知识的传达显然存在“失真”“掉书袋”和“陈腐”的现象,因为“令尊前乞代请安”“令兄处乞代候”“随叩”“家父嘱笔问候”等用语已经很少用于当代年轻人的书信。这里好像只是简单抄写了一下旧时书信的写作知识而已,显然不适宜用于真正的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

这种普遍存在的“照抄”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准教师还没有摆脱自己作为“学生”身份学习知识时喜欢照抄教科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表现出准教师没有考虑真实的教学过程与教科书其实存在很大距离,还不善于活学活用、灵活思考,将平面视读的课本知识转化成可以循循善诱进行立体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准教师没有真正重视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以及教学对象对汉语写作知识的接受方式。

专家写作教案在呈现写作知识时,为了贴近学习者的习得心理,明确地意识到必须转换语体,并以問答来促进互动,如:

(20)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钟小帆》(约33分钟)/1. 朗读第1、2自然段,提出以下的问题:(l)这是对人物概括性的介绍,交代了“我”和小帆是怎样相识的。那么这段文章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呢?请举例说明。(2)这样的描写表现出小帆怎样的个性?/2. 朗读第3段,提出以下问题:(1)这一段写了怎样一件事?说明了什么?(2)本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举例说明。(朱彤)

上例中,专家教师並不只驻足于范文中文字的表面,而是十分注意引导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跟随教学进展与教师互动,并应用学习者的“发言”,即时引导学习者发现和分辨范文采用的写作方法,启发他们思索、体验并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种立体化的教学设计,能有效避免学习者接受写作知识时容易产生的“失真”情况。

5.3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写作教案在范文选文和教学上的差异

模仿范文写作对于学习者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准教师对学习者的这一需要往往难有切身体会,在其编写的写作教案中常会有如下操作:

5.3.1 有的准教师编写的写作教案中没有范文

有的准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写作常识的缘故,竟然完全没有认识到范文的作用。

范文是写作教学中可作为示范模仿的文章。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有时与其费尽心力也难以说明,不如观摩一篇范文来让学习者心领神会。初、中级汉语学习者其实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写作时,他们最大的困难往往并不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上,而在于对语篇、体裁、层次的掌握及产出上。例如《交朋友得失总结》与《论交友》,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议论文,他们常常会因把握不清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建构模式,也不了解说明文力求客观平实,而议论文附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二者有着不同的语言形式,分辨不出应该如何造句用词,以致或者迟迟无从下笔,或者写出的文章思路混乱、表达不清、语言搭配不当。

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social meaningful constructs)。通过范文引导学习者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eture),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Kay & Evans,1998)其实不同国别的人之间存在着为达成共同的交际目的而进行交流的常规方式,相关的文体规约性价值常常附加在词汇、句法、语篇等语言特征上。只要引导学习者关注范文中的语篇化特征,便可获得语言组织方面的认知特征。这些利用范文便可达成。如果放弃了对范文的利用,对于准教师而言教学无疑会更难开展。

5.3.2 有的准教师教案范文仅是孤立的存在

有的教案虽然也列举范文,却缺少对范文进行必要的解读。有的范文和所要训练写作的文体、内容、题目以及语言训练完全无关。(为避冗长,举例略)

5.3.3 有的准教师教案范文篇幅过短

有的教案中的范文竟然只有一小段,如:

(21)天坛公园/九月二十二日上午,我和几个朋友到天坛公园游览。/一进公园大门,我们就看见一条林荫大道伸向远方。我们穿过蜿蜒曲折的七十二长廊来到了祈年殿。它的顶端是鎏金宝顶,三层重檐都用蓝色的琉璃瓦铺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非常雄伟壮观。

一般初、中级汉语写作要求达到400~800字以上,应该是首尾完整的语篇形式。这段范文显然达不到要求,起不到示范的作用。

5.3.4 有的准教师教案范文有题无文

有的范文虽有题目,但是没有出现范文,也没有对范文的学习,如:

(22)范文欣赏:(1)《故都的秋》郁达夫(节选)(2)《北平之恋》谢冰莹(节选)

缺乏具体教学过程的教案自然无法开展具体的教学,其实它已经失去了教案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5.3.5 有的准教师教案范文语言过于艰深

准教师教案中不少范文语言过难,有的甚至把学习者理解为母语是汉语的文艺青年,如:

(23)《父母的爱情故事:记忆中的洋槐》/……那时,母亲还是个小姑娘,喜欢坐在洋槐树下想她那羞涩的少女心事,美丽的红晕从她脸上掠过,泛起阵阵涟漪。那时的父亲还是个小伙,喜欢隐藏在一个角落默默看着树下的那个少女,静静的喜欢着那个人。……时光荏苒,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在现实的沼泽里挣扎过,为了生活,为了琐事有过争吵,却从未离弃,我懂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子手,与子携老。”(教学对象“中级汉语留学生”)

其中“羞涩”“泛起阵阵涟漪”“荏苒”“沼泽”“琐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子手,与子携老”对于“中级汉语留学生”而言都很生僻,这样的语言输入无疑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准教师却没做任何注解,而且也没有对范文内容进行分析。

这与上述有的准教师把二语教学对象假设为小朋友一样,把教学对象想象得太幼稚或者太母语化,都是准教师对教学对象缺乏了解所致。任何一个学习者都会将其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所以教案设计者应该了解中级汉语学习者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有习得的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帮助。

5.3.6 准教师教案范文内容普遍呈幼稚化倾向

准教师教案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把二语教学对象假设为小孩子,如:

(24)《我最喜欢的人》/“我喜欢的人是妈妈,因为她热爱劳动,而且特别讲卫生。” “(妈妈)眼睛黑黑的,大大的,像一两颗葡萄,耳朵小小,像两片小贝壳,身材胖胖的,像一个大东瓜……”“我是有些作业不知道做,在我不知道做的时候,妈妈也会细心给我分析问题,直到我弄懂弄透为止。”

(25)近了,近了,我听到了秋伯伯的脚步声。……秋伯伯来到我家门前的果园……秋伯伯穿过果园,来到小河边。……越过小河,秋伯伯来到了田野上……秋伯伯一路走来,向我点头、微笑!我爱家乡的秋天。

其实目前二语学习者以成人居多,这样的心理假设反映了准教师普遍对教学对象缺乏认知,将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以及某些教学内容与儿童母语者的学习内容认知混淆的情况。

那么,专家编写的写作教案是怎样教学范文的呢?

(26)范文一《小小的灵光村》(留学生习作,略)/总结:从文章的长短看哪一段重要?答案:第二段和第三段,主要写物产。/提示:重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详略分明。/文章结构( PPT):我的家乡是位于……的一个叫……的乡村。……地方不大,可是名声不小。自古以来,它就以“……”远近闻名。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除了“……”,……还有……,(那)就是……。此外,……还有…… /(请学生大致按这个结构说说自己的家乡)(教学对象:中级水平留学生)(高典)

可见专家在进行范文教学时,无疑更加注意贴近学习者的真实汉语水平和习得心理,力求让学习者通过范文习得相关的写作知识和语言知识。

6. 写作教案中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写作实践上的差异

6.1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写作教案在写作要求上的差异

6.1.1 准教师编写的教案中“写作要求”部分在传达示知任务上不够明确具体

如果不能将“写作要求”深入浅出地明确告诉学习者,学习者写作时就会犯难。而这个问题与准教师对写作的理解以及自身写作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

(27)要求中级学习者以“一件有趣的小事”为题,写出400字左右的汉语作文:a、自我介绍来自的国家以及来中国的原因和感受 / b、简单介绍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事 / c、详细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小事 / d、总结,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

在一篇400字的作文(中级汉语作文一般要求写作500~800字)中,准教师要求学习者既要介绍自己“来中国的原因和感受”,又要“介绍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我们知道,“哪”指不確定的人、地方或事情,表示疑问语气;“些”表示多数,若干,不指具体的个人、地方或事情,如果学习者照此“指导和要求”去写作,作文必然写得拉拉杂杂,泛泛而谈,不仅内容与题目《一件有趣的小事》背道而驰,语言也难以出彩。学习者即使写超400字,仍无法聚焦在“一件小事”上——而这种写法是违反记叙文写作“应该突出重点”的写作基本原则的。这反映了准教师自身在写作修养和写作常识上的欠缺。作为教师,一己缺失将可能会误导若干学习者,结果会多么严重啊!

6.1.2 准教师教案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过分苛求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既不同于其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且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此即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就是说,语言错误与二语学习常相伴随,但准教师常以母语者的写作要求来要求二语学习者。如:

(28)写作要求:1. 中心思想突出;2. 不要写错别字;3. 语言要通顺流畅。

(29)列出提纲在纠正完表达中出现的偏误后,让学生在半小时内写出作文提纲,明晰思路,确定好自己的寫作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自己所列出的提纲,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两小时内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30)命题:以“一件有趣的小事”为题/字数: 在400字左右/要求:以时间顺序来写,文章内容充实具体,语句通顺,用上恰当的关联词。

母语写作中,语文教师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普遍持以“零容忍”态度,而在二语写作中,对汉语一知半解的学习者在创造性地应用所学汉语知识去表达的过程中,只有通过“犯错-知错-改错”这一途径,才能真正习得汉语作为二语书面表达技能。“零容忍”无疑会令处于“中介”状态的二语学习者因自卑胆怯而手足无措。所以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专家教师都会以“宽容豁达”的态度鼓励学习者不要因害怕犯错而采取消极回避的学习策略,而致使学习受阻。

布置“写作要求”往往安排在写作伊始,这时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习者产生写作内容和思想,为了减轻语言记忆负担,以便写作者能够把精力集中用于书面语的产出,在急于表达而对汉字失忆的情况下,专家教师甚至会鼓励写作者首先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简捷的方式——例如以零碎的词句、汉语拼音、图画、符号、母语快速记录下思想火花,其次抓住中心词进行发散思维,然后整理成可依据时间先后进行阅读的呈“线型表达“的写作思路,最后依次寻迹写作。

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专家为了帮助学习者尽少受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钳制而影响表达,往往会继续为学习者“松绑”—— 例如告知学习者在写作时如遇不会写的字词和难以表达清楚的语句,可以这样操作:或者先空着不写,或者用拼音写,为防遗忘,可以画图达意,可以用母语或其他语言作为替代(这里指局部),待将作文内容大概表达完毕,才查词典或语法书,把“空”填补上。

那么,是不是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不及汉语作为母语写作重视语言质量呢?其实不然。因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错误率远高于母语者,所以专家教师会格外重视修改作文语言的问题——在教师批改与讲评之后,在教师课堂即时指导下,往往会引导学习者对作文初稿的内容、结构,尤其语言,进行创造性地“再写”。

显然,例(28)的“写作要求”没有顾及二语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特点,如果在写作之前就要求学习者保证“不要写错别字”“语言要通顺流畅”,估计很多学习者都会因此畏惧表达,不敢动笔写作了。例(29)中对反映作文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写作提纲也要求一而再,再而三地纠错,“列出提纲在纠正完表达中出现的偏误后”,再次“让学生在半小时内写出作文提纲”,显然把语言纠错当成了凌驾于内容表达之上的写作第一要事。例(30)也是如此。其实,在写作之初,对写作思想内容的快速记录是最重要的,而纠缠于写作提纲的语言形式,其实只能徒增写作者的畏惧心理和破坏其写作思路。

这种过度追求语言正确的思想反映了准教师们所接受的的母语写作教学观的影响。汉语作为母语写作教学过去由于普遍采用“结果式教学法”,重视最后的写作成品的语言质量,因而在写作之先就提出“语言要通顺流畅”“不要有错别字”等要求,其实这便往往在思想的“蝴蝶”还没有放飞之前,就已经牢牢束缚住了蝴蝶的“翅膀“,结果只能让学习者觉得写作乏味可怕,无话可写。只有打消写作者的顾虑,努力让其放松地写、投入地写,才能激发写作者的书面表达热情,让写作者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也才能让写作者获得最大进步。

6.1.3 准教师教案对写作字数要求不规范、不合理

虽然字数与文体特征有一定关系,但同样的写作时间里,不同水平的汉语作为二语写作者作文字数的多少与其写作技能和汉语水平是呈正比的。所以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与母语写作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重视在限定的时间内,学习者应达到一定的字数——根据汉语水平的不同,初、中、高级汉语水平写作者的作文字数要求呈现递增趋势。写作速度也成为衡量和考察学习者书面语表达水平的一个标准。然而,作为母语教学,字数与水平并不一定呈正比。因此,不熟悉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的准教师在“写作要求”中,往往对不同水平学习者写作应达到的字数随心所欲地提出要求,如:

(31)(《高级汉语写作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明确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开展写作,在课堂当中完成作文提纲;并在课后完成400字的作文。

(32)教学目标:了解游记文的最基本写作方法,用已学词汇,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进行写作。写作要条理清晰,段落分明,反映本人的情感变化,字数在200左右。

(33)要求学生当场完成一篇150~200字的描写雨景的小作文。

例(31)是针对汉语本科中、高级学习者提出的写作要求,竟然才400字。这一要求显然过低,照此要求培养的学习者距离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十分遥远。汉语本科毕业论文一般要求字数达到5000字以上,而高级汉语写作要求在110分钟(两课时加课间休息时间)内即时写作一篇900字以上的汉语作文。例(32)教案中提供的范文(略)仅有619字,可是学习者如果依照准教师的要求,“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进行写作”,且“反映本人的情感变化”,然后仅仅才写一篇“字数在200左右”的作文,或“当场完成一篇150~200字的描写雨景的小作文”,是完全不符合汉语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的。例(33)也是要求过低。

那么,专家教案是怎样做的呢?如:

(34)写作要求:1.文体为议论文。/2.自拟议论文题目。/3. 论点鲜明突出(有一个中心论点,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层次要分明);/4. 论据丰富充分(事实论据要写得具体简短,理论论据可以采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方法);/5. 论证合理深入(可综合采用立论型、驳论型、对比型和析理型方法);/6.全文800字以上。/7.可提前确定论题、搜集材料、准备提纲,写作两课时内完成;8. 努力多写,快写,不要因为担心写错汉字和害怕出现语法错误而影响写作速度。(吴双)

这反映了在写作伊始,写作教师所提出的“写作要求”,应该依循教育科学的规律,根据写作教学规划,在字数等要求上,贴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符合写作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6.2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写作教案对写作过程的理解的差异

写作实践环节又称写作过程,对写作者书面表达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往往会孤独无助地感受到很多写作困难,如果教师给予关注并恰到好处地及时帮助,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然而准教师对写作过程的关注却几乎等于零,78份教案中只有两组准教师对写作过程予以了少许关注:

(35)写作中阶段/1)准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各自准备。准备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2)写作:教师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巡视,巡视的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帮助。

(36)习作实践/学生进行自我习作练习,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写作,进行随机指导。

(37)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写作(字数120-150)。教师适时介入,提供适当的帮助。

例(35)中算是有了过程教学法的影子,但写前需要准备什么?为什么要准备十分钟?教师巡视中可提供哪些帮助?可惜都没有具体内容。例(36)(37)非常笼统,语焉不详。

与此不同,专家教师对写作者写作过程的指导是非常丰富具体的,如:

(38)写前汉语构思训练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活动一:“敲击”话题关键词游戏。受试者手拿白纸和笔,写下各自脑海中刚才出现的题目或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写下受试者感兴趣的任何内容。要求写得越多越好。/2)活动二:进行发散思维,网式联想游戏。受试者从以上关键词语(或其它)中选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写在纸中央,将这个核心词(句/表达)划上圆圈。然后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并写下所有自己认为与此有关联的词语,并用线条将内容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要求越丰富越好。/3)活动三:排队归类,编排提纲游戏。要求受试者根据已经画出的联想图,对联想信息进行“排队”、“归类”,整理和编排出清晰的作文提纲。/4)活动四:正式写作。学生根据已经整理出来的写作提纲,写一篇汉语作文(使用专供汉语写作用的方格纸)(吴双)

(39) “请大家写一写中国人喜欢吃饺子的原因,除了课本介绍的原因以外(教师指示黑板上给的课文二概况),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写出你发现的别的原因。”“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饺子?/我觉得,中国人特別喜欢吃饺子,主要是因为:第一,……;第二,……;第三,……;……最后,……。”“四位同学一个小组。……大家一起来商量,并把你们了解到的的原因写出来。……每位同学都要写……大家写完以后,我们会请两组同学到前边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想法。”(宋刚)

鉴于汉语作为二语写作者离开母语环境,时常会因跨文化交际造成思维困顿、回忆断层、语言表达受到束缚而无话可写,文思苦涩等困难,例(38)用于帮助留学生使用目的语开展写前构思活动,例(39)引导初级汉语学习者合作写作,都展示了关注写作过程的具体方法。

7. 写作教案中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作文讲评及书面表达上的差异

7.1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写作教案在作文讲评上的差异

“文章不厌百回改”,写作讲评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文讲评时,准教师常常如下操作:

7.1.1 准教师教案过多让学习者互相批改习作

准教师普遍采用了让写作者成为作文评改活动主角的方式,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准教师们都安排了写作者互相批改习作的活动,但是这个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产生实效是个问题。如:

(40)1)让学生与同桌交换所写的短文,参看课本问题进行阅读。/2)让学生改正自己短文中的错误,并与其他小组交流。/3)在学生互改过程中巡视指导,并请三位写得较好同学向全班朗读他们所写的文章。(教学对象:“初级阶段的汉语本科生”)

(41)分组讨论,每组抽调一篇教师批改。学生互相批改;/点评作文:(20分钟)教师选取几篇代表性强的作文进行点评。(教学对象:“本科一年级的留学生”)

(42)相互批改和学生习作点评(15分钟)/在座同学四人一组,相互批改习作,解决问题,老师到各组参与批改、讨论,并帮助解决问题,同时汇总典型的错误和问题,进行统一的分析和讲解。(教学对象:“词汇量为2000左右的留学生”)

例(40)(41)(42)中,安排“初级阶段”学习者“改正自己短文中的错误”“相互批改习作”,认为初学者已有“批改”作文的能力,其实初级汉语写作者对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自信,对为他人评改作文以及由他人评改自己的作文更是缺乏信心。勉为其难,他(她)甚至可能会把别人正确的语句字词改错。

这一新理念是很好的,尤其针对写作课是一门更多让学习者沉浸于内在思考,而较少发言的课程,促进写作者主动表达,改变教师“一人独舞”“一人谈”局面,有利于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兴趣,但把作文评改活动全部交给写作者,愿望能否真的实现?操作是否合理?评改中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羞怯或不自信的学习者不肯积极配合怎么办?准教师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问题。

7.1.2 准教师教案对学习者要求过高

(43)教师请各组同学讲评其他组的写作情况,指出优缺点或错误。对学生忽略或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和问题由教师罗列出来并进行讲解。针对写作中出现的语言表达问题重点讲评。(教学对象:“中文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44)批改作文/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每个组交一份作文给老师;/每组剩余的三篇作文与其他组的交换后,共同讨论作文的优劣。/讲评作文(20 min)。(教学对象:中级留学生)

例(43)(44)的教学对象虽然只是中级学习者,但准教师对其要求非常高:“请各组同学讲评其他组的写作情况,指出优缺点或错误”,“共同讨论作文的优劣”——作文讲评本身需要具备高屋建瓴的水平,将中级写作者的汉语水平和评议能力视为和老师一样高,实在是不切实际。同时,由于没有可以模拟谈话的样本,对于写作者而言,参与作文评改和对作文进行点评发言的难度远大于一般的口语等课程。显然该讲评方法是难以实现的。

7.1.3 准教师教案对教学对象不够公平

例(44)中将中级留学生“分为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组上交一份作文给老师。”为什么只有1/4的学生才能获得教师的亲自批改?如果学生们可以自愿选择,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作文交给谁?这一过程本身就意味着教学的不公平。“每组剩余的三篇作文与其他组的交换后,共同讨论作文的优劣处。”“谁”“共同讨论作文的优劣处”呢?显然是剩下的那3/4。随后准教师在课堂上,还没有来得及批改收上来的那1/4作文时,就紧接着只能花20分钟匆匆忙忙“讲评作文”,自然难以讲得深透,学习者的收获也就很有限了。

写作讲评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个体化的写作者能够在原有水平上有效提升其写作能力,所以怎样讲评才能传达出最有效的建议,从而让每一位二语写作者都得到实际提高,才是一个真正关键的问题。教师只有多动脑、勤动手,才能观察到每一位学习者的“不同”,也才能为每位不同的写作者提出个性化的建议。

7.1.4 准教师教案让学习者朗读汉语水平不高同伴所批改的作文无助于“增强语感”

只有朗读语言正确、内容优美的文章才能真正达到“增强语感”的效果,而有的准教师反其道而行之。如:

(45)让同学自己念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10分钟)(增强语感,边念边发现问题)。(教学对象:“高级日、韩、东南亚等国学生15人”)

讓学习者脱离词典“自己念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恐怕朗读的过程是佶屈聱牙,难以卒读的;更何况同伴水平不一定高,即使在例(45)中的教学对象为高级学习者,但事实上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未必能发现问题和真正为其改正问题,那么所念的仍是存在很多语言错误的作文;而且其他同学恐怕也听不懂这既不通顺、也不流畅的作文,一直听着不能传情达意的作文,听者是否还能专心上课?那么这种讲评方法显然达不到“增强语感”的效果。另外从时间看,10分钟显然难以安排几位写作者朗读作文。

这些问题都彰显了教学的无效性。其实,作文讲评的目的大概有三个: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兴趣;二是为了让写作者更深透地把握文体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三是为了帮助写作者更加彻底地改正其常犯的语言错误。准教师的探索精神是可贵的,但只可惜还没有抓住这三个原则讲深、讲透。

那么,专家们是怎么做的呢?讲评方法多种多样,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一般可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去讲评。如:

(46)1.内容点评:点评一篇(前面评的那篇扫描版作文)或几篇作文。可以就前边上讲台同学点评过的作文继续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故事是否清楚、完整、有趣。/2.结构点评:点评一篇。可以就前边上讲台同学点评过的作文继续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叙述是否按图片的时间顺序进行,是否符合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3.语言点评:针对所有文章(病句修改)教师把课下批改后归纳出的有代表性的偏误句拿出来让同学们分析。(词语使用不当、结构搭配错误等)这些偏误句都是同学们写作中出错频率很高的句子。如:“阿胖一蹦就爬到了车后的一大堆煤上,二话不说就躺在煤堆上休息。”修改:“阿胖二话没说就爬到了车厢里的煤堆上,躺下休息。”分析:这句话有四个问题。A.“二话不说”应改成“二话没说”。描写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B.“车后”不准确,有歧义。应改成“车厢上”。C.“一大堆煤”应改成“煤堆”。“一大堆煤”是任指。D.“在煤堆上”删除。前面已经提到,不用重复。(黄柏林)

教师的修改对写作者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为完善学习者的写作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其写作能力,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讲评时教师应该画龙点睛抓住要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做出修改示范以便让学习者模仿,而不是把任务都交由他们自己盲目地、低质量地去“完成”。

7.2 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在书面表达上的差异

7.2.1 准教师教案中内容或结构有问题

如前所述,准教师教案内容中存在很多问题,此不赘述。其教案结构安排不当的地方也很多。如:

(47)梧桐大道的梧桐时而随风摇摆;时而站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落下几片的泛黄的树叶。然而,这些并不影响梧桐在秋天的魅力。校园里的花都照样开放,蜜蜂照样忙碌得采蜜,有许多蜜蜂在花的周围飞来飞去,在寻找哪一朵比较好。逸夫楼前的花坛里落着从树上落下来的几片黄叶,学生们的呼吸在的空气中变成了乳白色的热气。虽然已经是秋天,但太阳仍旧天天上班,给予植物足够的光和热,使它们能够在凉爽的秋天依然长得很好。秋天的天空明朗而清爽,在自习过后,天空一片漆黑,让人感到很神秘,高高的天空有几颗星星来点缀,让人猜测:别的星星都到哪里去了?

例(47)这一段内容很多,“梧桐大道”“校园里的花”“逸夫楼前的花坛”“太阳天天上班”“秋天的天空”理应归纳成几个自然段,笔者通过查询发现准教师借鉴了网络上的文章,将原文的几段合并为一大段,造成壅堵杂乱。另外,未能注明出处也是有问题的。

7.2.2 准教师教案中语言错误较多

例(14)中“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大家玩儿的高兴吗?”,例(23)中“静静的喜欢着那个人”,例(47)中“蜜蜂照样忙碌得采蜜”,将“的、地、得”用错;例(24)中“讲卫生”一词似有过时之嫌;“眼睛……像一两颗葡萄,耳朵小小”“我是有些作业不知道做”语法有错误;“身材胖胖的,像一个大东瓜”中将“冬”写成“东”;不会用分号将“眼睛”“身材”分开;而在例(47)“梧桐大道的梧桐时而随风摇摆;时而站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落下几片的泛黄的树叶”中,却错把逗号用作了分号;“逸夫楼前的花坛里落着从树上落下来的几片黄叶,学生们的呼吸在的空气中变成了乳白色的热气”,语言不通顺。

这些都表现出准教师的写作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一位汉语写作教师如果不了解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技能,会让学习者失望;但如果这位教师自身书面语表达能力低下,就会让学习者难以接受;如果这位教师连汉语知识和汉语写作知识都知之甚少,那就可谓不称职了。

8. 结语

教案编写集中反映出教师对具体课堂写作教学过程的认知及设计,也反映了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的特征(features)、规范(norms)与价值(values)。“教学设计就是制定有利于建构可用于形成问题的情景与客体的计划。这些问题能指引学生对客体的感知和操作并要求学生作出论断以及自己设计和建构客体。”①

一方面,准教师与专家教师写作教案编写活动建构了一个模拟真实写作教学的具体情景(learning environment),虽然专家写作教案数量少,但其设计及表述方式为准教师的成长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型。从我们搜集到的229人编写的78份即将赴海外孔院担任志愿者的准教师编写的写作教案来看,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准教师从“备课”学起,对专家写作教案中的教学艺术进行揣摩和模仿,找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使写作教学手段、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就能有效传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领域内专家的写作教学行为、写作教学经验和写作教学智慧。这极大地缩短了准教师的成长周期,无疑是辅助准教师转变成“熟手”“能手”甚至“专家”的最经济实效的途径和手段。

另一方面,该比较还有助于促进专家教师对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案设计的规范性原则的提炼和反思,对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有进一步要求,为促导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向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预见性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熟手型教师,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本文准教师和专家编写的教案的差异性揭示了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与方法,为准教师进一步调整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完善实践性知识结构,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对教师发展——准教师的培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鉴于目前没有太多成熟的专家教案作为可资参考的稳定模板,而新手编写的教案又多种多样,而且写作教案编写只是备课中的一环,教案编写水平与写作教学效果二者之间也不一定呈正比关系,所以拙文在设计论证上尚存诸多改进的空间。但笔者在为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讲授“汉语技能教学法”课时采用了写作教案编写的方法,反馈比较实用、有效,于是笔者撰写拙文,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业内专家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陈田顺(主编) 1999 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Chen Tian?shun(ed.) 1999 Curriculum Specifications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Chinese Classes[M]. 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陈贤纯 2003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写作课初探[J]. 语言教学与研究(5). //Chen Xianchun 20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riting cours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5).

崔希亮(主编) 2010 北语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丛书·对外汉语读写课·优秀写作教案集[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Cui Xiliang(ed.) 2010 A Collec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ing Plans[M].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高 文 2001 教學设计研究——荷兰土温蒂大学Sanne Dijkstra教授访谈录[J]. 全球教育展望(1). //Gao Wen 2001 A research on teaching desig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anne Dijkstra from University of Twente[J]. Global Education (1).

何克抗 1997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He Kekang 1997 The teaching models, methods and designs of Constructivism[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5).

姜丽萍 2010 谈初级阶段综合课的教案设计[A]. 载崔希亮(主编), 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研究[C].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30-43. //Jiang Liping 2010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writing in comprehensive Chinese classes [A]. In Cui Xiliang(ed.),On Teaching Comprehensive Courses of TCSL[C]. 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30-43.

江 新,郝丽霞 2011 新手和熟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 //Jiang Xin & Hao Lixia 2011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novice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2).

连 榕,孟迎芳,廖美玲 2003 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1). //Lian Rong, Meng Yingfang & Liao Meiling 2003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achievement goal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t, experienced and novice teachers[J].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1).

刘 珣 200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306. //Liu Xun 2000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M]. 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306.

刘 涛, 刘富华 2013 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策略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Liu Tao & Liu Fuhua 2013 A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J].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1).

陆俭明 2011 汉语教师的素质和师资培养的针对性[J]. 国际汉语(1). //Lu Jianming 2011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ers and the pertinency of training of Chinese teachers[J].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World (1).

罗青松 2002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Luo Qingsong 2002 Studies on Teaching Writing in TCFL[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罗晓路 2000 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研究[J]. 心理科学(6). //Luo Xiaolu 2000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efficacy and teaching regulated ability of Expert-Intern teachers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吕必松 1989 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1). //Lü Bisong 1989 Issues on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1).

皮连生(主编) 2000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Pi Liansheng(ed.) 2000 Teaching Design, the Psycological Theory and Technique[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Press.

王添淼,任 喆 2015 国际汉语新手、熟手、专家教师比较研究述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3). //Wang Tianmiao & Ren Zhe 2015 A summary of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novice, proficient and expert TCSOL teachers[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3).

俞国良 1999 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 //Yu Guoliang 1999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efficacy and teaching behavior of Expert- Intern teachers[J].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 (2).

张和生 2006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Zhang Hesheng 2006 Studies in quality and training of TCASL teachers: A review and a vista[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3).

Kay, H. & T. D. Evans 1998 Genre: What teachers think[J]. ELT Journal, 52(2):308-311.

R. J. 斯腾伯格, J. A. 霍瓦斯 1997 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 高民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27- 37. //Sternberg, R. J. & Horvath J. A. 1997 A 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J]. Gao Ming et al. (tran.),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1):27-37.

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writing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lan designs; skill training; expert-novice

【責任编辑 刘文辉】

作者:吴双

第2篇: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该归谁

[案例回放]

高某,原为某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4月,为了撰写论文和总结教学经验,高某要求学校退还其于1990年至2002年期间所上交的48本教案。但学校仅返还了4本,其余44本未返还。此后,高某多次要求学校归还教案本未果。

2002年5月30日,高某以“侵犯教案本所有权”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该案经历了一审、重审、二审、再审,最终法院以原告不享有教案本的所有权为由,驳回高某的诉讼请求。

2005年10月,高某改变了诉讼请求,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学校告到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4册教案本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原告高某独立创作,具有独创性,应属于作品;而另外44册教案本,因被告学校错误地进行了销毁或变卖处理,法院推定4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上所称作品。涉案的教案作品属于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即原告高某享有,被告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法院判决被告私自处理高某教案原稿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赔偿原告高某经济损失5000元。宣判后,学校提起上诉。因其未预交诉讼费,法院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2006年3月2日,双方代理律师领取了撤诉裁定书。至此,这起长达4年的全国首例教案维权官司,以高某胜诉而告终。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主要涉及到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即教案载体的所有权的归属、教案是否属于作品及其著作权归属、处理教案载体是否构成侵犯教案著作权等问题。下面根据现行法律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一、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属于学校。

空白教案本是学校统一购买后发给教师的办公用品,而教师根据学校教学及教学大纲要求在空白教案本书写教案后,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成为具有智力成果的新物。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为什么属于学校?这就涉及到所有权的取得问题。

所有权的取得方法有多种,其中加工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所谓加工,就是对他人之物加以工作或改造,而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新物的活动。如将白纸印刷、绘画或书写,就是一个形成新物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加工物之所有权,属于材料所有人。但因执行职务加工形成的新物的所有权则应属于雇主,而不属于受雇人。案例中,高某在空白教案本上书写教案,记载下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个空白教案本最终质变为具有智力成果的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加工创造的过程。因为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系高某根据学校教学及教学大纲要求書写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职务(工作)行为,所以,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应归属于高某所在学校,而不属于高某个人。

另外,《民法通则》第72条第2款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后,财产所有权从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据此规定,在法律没有规定、当事人也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时间为交付之时。所谓交付,是指所有人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利的转移。交付即意味着占有的转移,但单纯转移占有,并不一定会导致所有权的转移。没有当事人之间转移所有权的合意(指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仅仅是占有的转移,并不会导致所有权转移的财产交付。案例中,学校仅是将空白教案本交给高某备课使用,双方之间没有转移空白教案本所有权的合意,也没有转移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的合意,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还没有对教案本的归属做出明确规定。因此,无论是空白教案本,还是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其所有权均未发生转移。要求返还教案本或者赔偿损失,首先必须证明其对教案本享有所有权。而无论空白教案本还是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高某均不享有所有权,故以“侵犯所有权为由”请求返还教案本或者赔偿损失,就没有法律依据。这也正是高某在以“侵犯所有权为由”的诉讼中败诉的原因。

二、涉案教案著作权属于教师。

(一)涉案教案是否属于作品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案例中,学校返还给高某的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创作的范围,是高某为进行教学活动以文字的具体形式所撰写的,教案内容能够固定在教案本这一有体物上并能复制使用,而且4册教案本中教学过程等栏目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是高某独立创作而不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现有成果。因此,高某撰写的4册教案本所载的教案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的作品构成条件,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高某现存的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属于作品,是否可以由此推定已不存在的4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也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上所称的作品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对拒不提供证据的情形作了不利推定的规定,即“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案例中,高某主张的事实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即教案一般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学校错误地处理了其所持有的记载高某教案的唯一载体44册教案本,导致高某丧失了证明其主张的直接证据,因此,根据上述民事证据的规定,应推定高某的证明主张成立,即已不存在的44册教案本所载教案也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上所称的作品。既然涉案教案属于作品,那么,其著作权属于谁?

(二)涉案教案著作权属于教师,学校有权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首先,涉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学校不享有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11条第1款、第3款分别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案例中,高某的教案包含着高某本人对本门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的见解,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东西。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教案的著作权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不属于法人作品,其著作权也就不应属于学校。

其次,涉案教案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其著作权属于作者高某。

根据《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职务作品分为一般职务作品(普通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职务作品的种类不同,其著作权的归属也不同。

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业务范围内有优先使用权。《著作权法》第16条第1款对此做了规定,即“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涉案教案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其著作权由作者高某享有,但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如学校将其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参考等。

三、学校处理涉案教案载体是否侵犯作者的著作权?

作品与作品的载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作品在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往往要附于某一物品上,该物品即为作品的载体。基于作品,权利人享有的是著作权;基于作品的载体,权利人享有的是所有权。這两种权利的主体一般是重合的,但也有发生分离的场合。如案例中学校享有教案载体即附载有教案内容的教案本的所有权,而作者高某则享有教案的著作权。特定载体的所有权与著作权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权利,学校对教案载体物享有所有权,只具有物权意义,并不影响著作权的归属与利用,因为教案著作权的客体(作品)作为特定信息具有共享性,即同一作品可以被并存于多个时空,如写在空白教案本上、电脑文件上、刻在光盘上等。由于教案著作权的客体(作品)具有共享性,作为智力创作成果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所以,一般情况下,所有权人对作品载体的处理只会导致作品载体本身灭失,并不会导致作品也随之灭失。但是,当教案著作权的客体(作品)与其载体之间存在唯一对应关系时,所有权人对作品唯一载体的处理不仅会导致作品载体本身灭失,也会导致作品随之灭失。《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在行使各自的权利时都不得损害对方的权利。案例中,学校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教案本是记载高某教案唯一载体的情况下,却私自处理,已经构成对高某教案著作权的侵犯,应承担赔偿责任。

回顾并分析这起“教案官司”,笔者认为,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个案本身。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中,它应当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它唤醒了普通教师,敢于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它告诫我们的教育领导干部,不管是基层学校的还是行政机关的,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都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而不能违背法律,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

(作者系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法律研究员、律师)

作者:解立军

第3篇:《货币的本质》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的含义。

2.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3.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4.理解货币的本质。

【能力目标】

1.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2.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3.认识商品—货币—货币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2.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消费者着想的利他意识。

【教学重点】

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分析综合法、比较归纳法、例证法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世博香港馆展出钞票图案记录的香港历史:展览从2010年7月6日开始持续了一个月。以70张钞票配上4段影像来构建一个香港“时间廊”。看着那些古旧的“港纸”,看着老电影一般的影像,时间仿佛倒流,带你走进那个500港元“大棉胎”(因钞票面积大而得名)可以买下一条街的老香港。

策划者说:“钞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档案,因为它上面的图案正是当时社会生活、艺术、文化、建筑的反应。”(多媒体显示)

钞票(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它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同时,个人的生活也离不开钞票(货币),作为消费者,生产、生活必需品大多数需要用钞票(货币)去购买,因此,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货币、商品是密不可分的。

二、知识内容分析

(一)商品的含义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判断一件东西是商品的条件:(1)劳动产品;(2)交换。

分析:(多媒体显示)

2.商品的出现。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分析:社会分工使交换成为需要和可能,为商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导致了商品的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称为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1)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有用性,自然属性,是由物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决定的。

分析:物的有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才能用于交换,是交换成为可能→商品

(3)辨析以下观点。(多媒体显示)

①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

②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④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

⑤使用价值无大小之分,但有优劣之别。

分析:(略)

2.价值。

(1)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例:

分析:在1斤小麦=2斤西瓜的等式中,1斤不等于2斤,小麦不等于西瓜,既然等式成立,两种物品中必然包含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二者在自身的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类劳动,而人类劳动本身是无差别的。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价值是商品在自身生产过程中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劳动产品(商品除外)虽然在自身的生产过程中也耗费了人类劳动,但这类劳动产品没有用于交换,其自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没有价值,因此,在所有的物品中只有商品有价值,依据是否有价值可以把商品和其他的东西区别开来。

(3)分析以下观点。(多媒体显示)

①商品一定有价值。

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③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④商品即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⑥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分析:(略)

(三)货币的产生

1.偶然的物物交换。例:

分析:

2.扩大的物物交换。例:

分析:

3.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例:

分析:一般等价物之所以能够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是因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自身有价值,可以用自身价值的大小来表示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以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不足:

①一般等价物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会发生变化。

②一般等价物不易分割、运输、保管等。

4.货币的产生。

①货币的产生: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后,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金银)称之为货币。

②贵金属金银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贵金属金银的这些优点使其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③货币产生以后的商品交换:买、卖两次交换过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极大地方便了商品的交换,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四)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可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大小,这也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

三、课堂总结

对学生进行增强平等意识和为消费者着想的利他意识的情感价值教育(略)。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演示(略)。

附:板书设计(多媒体显示)。

货币的本质

一、商品

1.劳动产品 2.交换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2.价值(本质属性)

三、货币的产生

1.偶然的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扩大的物物交换:商品→商品→商品

3.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4.货币的产生:商品→货币→商品

四、货币的含义、本质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水县第一高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郭太文

第4篇:《图案基础》教案: 图案的构成要素

美术教案 2010-11-19 16:19:51 阅读11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金鸽 的 《图案基础》教案: 第四课 图案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图案的构成要素;掌握图案变化技巧;熟练运用点、线、面等图案构成元素。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点、线、面等图案构成元素

[教学难点]

点、线、面构成元素理论理解

[教具] 图案样画、课件等 [授课内容]

世界万物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图案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但是,点、线、面作为图案的构成要素,已不同于几何学中的概念,

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一、图案中点、线、面的运用 进行花卉植物的变化要设计大量的构思草图,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并用恰当的技法将纹样表现出来,

而技法是通过点、线,面来体现的。

一)点的表现方法

1、点的特点

图案中的点不仅有其位置,并相对地具有面的属性。点的形状有规则形、自由形,点一般为圆形,但也可以是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其它不规则的简单的形。点的组织有疏密、大小、轻重、虚实的变化。不同的点具有不同的装饰效果。作为视觉元素的点与面的区分,并不依赖于量度,而依赖于比较。但点的

基本特征是细小,给人以小巧玲珑之感。

自然形态中处处可见点的存在。孩童眉间的红点,首饰镶嵌的宝石,夜空中闪闪的小星,大海中远

去的小舟等等。

在同一平面上,点的不同形态及其组合,能给人以多种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单独的点具有求心性

和强烈的注目性。

各类型的点

两个大小相同并相隔一定距离的点,给人以张力感,终止感。当视线反复于二点之间时,给人以“线”的感觉。两个大小不同并相隔一定距离的点,我们的视线首先集中于大点,然后移向并集中于小点,点愈

小凝聚力愈强。

三个以上并相隔一定距离的点,我们的视线会来回于各点之间,而产生“面”的感觉。点的个数越多,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越短,“面”的感觉愈强。

依线排列的点,给人以“线”的感觉。依据一定的规律,作大小或分组重复排列的点,给人以节奏感。依大小序列作渐变排列的点,给人以韵律感。依点的大小、间隔的疏密作渐变排列的点,给人以方向感和

空间感。

2、点的运用

点在图案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点可以构成纹样中的线,也可以组成纹样的面。用点可以再现出图

案的明暗、深浅和层次,效果细腻、精美。

二)线的表现方法

1、线的特点

线是点的移动轨迹。图案中的线不仅有长短,而且有粗细。因此线也具有“面”的属性。线的判断,依

据形象的长与宽的超特差异。

由点所组成的线条

空间的方向性和长度,构成线的主要特征。线的运动,构成了线的多种形态,如长线、短线、粗线、细线、直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曲线(几何曲线、自由曲线)等形态。不同的线,给人以不同的

感受,富有极强的心理效果和丰富的表现力。

长线具有持续性、速度性和时间性的运动感;短线具有断续性、迟缓的动感。

粗线具有厚重感和迟缓性;细线具有轻松感和敏锐性。

直线具有明确性、简洁性、锐利性,给人以紧迫感、速度感和力度感,富于男性性格的情感特征。水平线给人以稳定、庄重、静止、平和的意味。当水平线两端无限延长,富有广阔、深远、无垠的心理感应。垂直线给人以崇敬、高尚、庄重的意味。斜线是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一种线的形态,具有方向

性和强烈的动感特征。

曲线具有丰满、优雅、柔软、和谐和律动的审美意味,富有女性性格的情感特征。几何曲线如圆、椭圆、抛物线等,具有节奏、比例、规整性与单纯中的和谐感,富于现代感的审美意味。自由曲线如开放曲线、波形线、螺旋线等,曲率不定,富于变化,是极富个性的曲线。追求自然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时,常

运用自由曲线。

线的排列可以表现出虚面的特性,线与线之间相距越短虚面的特性愈强。不同粗细、不同曲直、不同方向的线作交差排列,可以表现出变化丰富的虚面。

不同粗细或不同疏密的直线(曲线),作有秩序的渐变排列,可以表现具有三次元空间的“曲面”,给

人以强烈的节奏与韵律感。

2、线的运用 在图案表现中,线的使用是最广泛的。线有直线和曲线的区别有粗细、轻重、刚柔、强弱、虚实等多种变化,还有枯笔、润笔的效果。线还能表现不同的质感。在描绘对象形体结构和渲染艺术效果方面,线有着丰富表现力,可完全用线勾画出一张图案,不同内容的纹样,可选用不同形式的线来表现。

三)面的表现方法

二次元空间构成的形都可以称之为面。二次元空间是平面形的组织原则。不同形态的面,是由点

或线密集,或线的移动构成的。

面的形态,富有整体感的视觉特征。面和线一样,具有多形态的属性。作为视觉元素的面,一般有

以下一些形态:

几何性的面,即由数学方式构成的面。 有机性的面,即由自由曲线构成的面。 直线性的面,即由直线随意构成的面。 偶然性的面,即由特殊技法意外获得的面。

由线的拼合可组成面

不规则性的面,即由自由曲线及直线随意构成的画。不同形态的面,最能表现出面的“轮廓线”所具有

的心理特征,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几何直线性的面,具有安定、强固、简洁、秩序性的视觉特征。 圆形、椭圆形等几何曲线性的面,有柔软性、数理性、秩序性和明快、自由、整齐的审美意味。

自由曲线构成的有机性面,给人以纯朴、秩序性和富于人情味的美感。 自由直线构成的直线性面,如多以斜线构成,易少安定感,但又能产生动感。

面的大、小、虚、实,也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面积大的面,给人的视觉以扩张感;面积小的面,给人的视觉以内聚感;实的面给人以量感和力度感,称为定形的面、积极的面;虚的面,如由点或线密集构成的面,给人以轻而无量的感觉,被称为不定形的面或消极的面。

任何形态的面,都以通过分割或面与面的相接、联合等方法,构成新的不同形态的面,并给人以不

同的感受。

以上所述的点、线、面,作为几何形图案的构成要素,既有其自身的独立性,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点的扩大是面,面的缩小即为点;点的移动构成线,线的移动构成面。因此,在几何形图案的构成中,要善于利用点、线、面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点,丰富几何形图案的表现。 面有各种形状,有大小与虚实变化,有正形与负形之分有点组成的面,有线组成的面。用点线组成的面,丰富而有变化,用块面表现的面,充实而有力。面的存在是相对的。

二、点线面综合表现

图案的变化是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也不只限于点线面的个别运用,往往是以点线面综合运用的形式构筑出黑白灰的层次对比和各种形的变化,形成主题突出、特征鲜明、丰富生动的画面效果。

点线面综合变化

点线面综合表现

[小结]

1、图案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

2、点的形状有规则形、自由形。

3、线是点的移动轨迹。

4、线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方向性和长度。

5、不同形态的面,是由点或线密集或线的移动构成的。

[作业练习]

1、画出不同形态的点20个。

2、画出不同形态的线20条。

3、运用点、线、面等元素作图案4幅,规格20cm×20cm。

第5篇:《图案基础》教案: 第三课 图案的变化

要求学生了解图案变化的目的;掌握并熟练运用图案变化的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 图案变化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案的题材与变化的关系 [教具]

图案样画、课件等 [教学程序]

图案的变化是把写生的自然物象通过变化加工成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图案形象。这是基础图案的基本功。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成为图案。

一、图案变化的目的

图案变化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就是把各种写生素材,加工变化成为不同类型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工艺制作要求,如编织图案、刺绣图案、陶瓷图案等。图案变化是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象的创造。就是通过艺术手法使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更集中、更理想,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图案来源于生活,图案变化就是取素材中最美、最生动的部分,给以加强和减弱,使之成为符合装饰要求的纹样。学习图案变化时,还应加强对形式美学及装饰传统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设计图案形象的创造力。

四川彝族刺绣图案 陕西刺绣图案

清 青花花卉纹大盘 明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图案变化的方法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写实变化和写意变化两大类。 写实变化是根据写生的自然形态进行概括、提炼、取舍加工而成的。接近自然形态的写意变化是以写实为基础,适当地作归纳简化、夸张手法的处理,以此加强装饰效果。

写意变化不求形象的真实感,而是追求形象的鲜明及形式美感,追求高度的提炼和极度夸张的统一,追求艺术造型的理想化。

图案变化的具体处理,可以概括为简化法、夸张法、添加法、巧合法、几何法、象征法、分解法、组合法等方法。

简化是一种提炼过程,是艺术的再创造。

它是在不失自然形象特征的前提下,力求达到造型上的简洁与单纯。在变化中要做到精心选择,删繁就简,净化提纯,创造出整体美感强的图案形象。 简化法是抓住物象最美最主要的特征,去掉繁琐的部分,通过归纳、概括、省略,使物象更单纯、完整,以加强整体特征的表现。如菊花,花瓣多、瓣形复杂,通过删繁就简、以少胜多的处理,使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它是在省略法的基础上,抓住形象的典型特征,突出强调形与神的美感,以达到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的审美效果。夸张法有局部夸张、整体夸张和透视夸张等形式,可视需要进行选择运用。 夸张是强调、突出自然物象中能够引起美感的主要部分,使原有的形象特征显得更加鲜明、更加生动、更加典型、更有魅力。如菊花的夸张变化要突出花瓣的细长、卷曲、秀丽的特色,使形象更具有生命力,给人以美感。

它是在省略或夸张的基础上,把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合乎情理地与其结合在一起,充实与美化图案形象,达到构图饱满、变化丰富、主题鲜明、装饰性强的审美效果。

添加是为了使图案纹样更加丰富、更加理想的一种装饰方法。在提炼、概括、夸张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需要添加装饰纹样,以增加图案联想的浪漫色彩。如传统图案中的花中有花,花中有叶、叶中有花等。它不受客观形体结构的约束,而是在“意”和“情”上探求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

巧合法是一种巧妙的组合方法,如传统图案中的“三兔”、“三鱼”等。在图案设计中,选用某些典型的特征,按照图案的规律,巧妙地组成新的图案形象,使它更富有艺术魅力,如设计的形象巧妙地共用同一条轮廓线或局部的形。但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兔连耳 三鱼争头

几何法是抓住物象的特征,根据工艺制作、设计要求,把变化的物象处理成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方形、折线形、弧线形等。这种变形的倾向是理性的,其逻辑性较强。

求全法是一种理想的手法,它不受客观自然的局限。在图案变化中,常把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完整地展现出来,给人以完整和美满的艺术享受,如将水面上的荷花、荷叶、莲蓬和水下的藕,同时组合在画面上。又如,把不同季节的花卉,同时设计在一张图案中。求全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满足了人们追求完美的愿望。

7、拟人法

拟人法是把动物、植物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联系起来,表现出人的表情、动态和感情。如童话、寓言、动画片中常采用拟人法,非常适合儿童的心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深受人们喜爱。

分解组合法是设计者将自然对象加以变化、分割位移,再通过并列、重叠、交错、反复、转换、旋转等手法重新组合。创造的图案形象往往融入了设计者的情感和想象。分解组合法可将多种物象分解,把具有美感的局部重新加以组合,构成一个全新的图案形象,如传统图案中的龙风形象和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运用较为普遍,在现代图案设计中也经常运用此法。

龙风图案 彩陶纹样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用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它以某种形象为对象,取其相似相近加以类比,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象征在中国传统图案和现代标志图案中应用广泛,如“长城”表示中国,鸽子和橄榄叶的组合象征和平等。

寓意是借物托意、以具体实在的形象比喻某种抽象的情感意念。设计者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寓意于一定的形象之中,用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赞美与祝愿。民间图案中以蝙蝠、桃子表示“福寿双全”等,就是采用寓意的手法。

上述几种图案变化的方法在图案设计中可以综合运用。

三、图案的题材与变化

图案的题材非常广泛。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物象作为素材,设计者可根据实用和装饰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下面仅就植物变化、动物变化、人物变化、风景变化,作简要介绍。 开始学习图案设计,一般从植物变化入手。在植物变化中,主要是花卉的变形和换色。因变形和换色的变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写实变化和写意变化。写实变化是在写生的基础上,抓住花卉的外形特征,进行适当的取舍和修饰,使其更加完美、生动。最初学习图案变化,可以从一片叶、一朵花进行,逐步过渡到花、叶、枝一起变化。写意变化是抓住花卉总的精神面貌和主要特征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加以夸张、减化,使形象更简练,特征更明显,装饰效果更强,使其造型和色彩更富于理想化。

通过写生熟悉和掌握动物的生长规律、运动规律、生活习性、性格特征,以此作为变化的依据。在变化时,首先要抓住动物的主要动态,靠动态来传达动物的精神面貌。另外,要强调动物的特征,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变化。在变化中,要运用减化、夸张、添加、拟人化等艺术手法加以表现。抓住动物最本质、最突出、最能体现其个性特征的部分,通过变化使动物的形象更集中、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更生动、更完美。如金鱼的眼睛和尾部、长颈鹿的颈和腿、大象的鼻子、松鼠的长尾巴、兔子的耳朵等,都是夸张变形的关键部位。

人物变化,首先要了解人物的自然属性,如男、女、老、幼的动态、体形特征、结构、比例等,把人物最美的、最理想的体态、结构比例、特征形象加以变化,如男子的健壮、女子的婀娜,儿童的活泼可爱,老人的稳健。人物变化,还必须重视人物的社会属性,如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人物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感情,这些常常表现在人的外在形态之中,如服饰等。另外,还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人物的表情是表达人的内心世界的窗口,如喜怒哀乐等。在此基础上,对所变化的人物形象、动态、服饰进行概括提炼,夸张人物最美的部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烈,如舞蹈人物形象的变化,重点注意动态、舞姿造型和服饰,抓住人物动态重心,以及腿部、手部优美的姿势和颈部、头部和谐有机的配合,设计出舞蹈装饰图案,给人以优美动人的舞姿造型的视觉效果。

风景变化的题材非常之广,我们可以从树木、山石、河水、云雾、建筑、交通工具等方面学习变化。

①树木的变化首先要注意树形的特征。不同种类的树木有不同的树冠、树干、树枝和树叶,其姿态各种各样,如柳树的袅娜、松柏的苍翠、梧桐的繁茂等。一般树叶的特征比树干明显,从装饰变化效果来看,树叶的变化比树干的变化更重要。如松树,从它的侧面外形看,一簇松针的排列好似扇形;从它的正面外形看,一簇松针的排列好似圆形。松树的树干表皮开裂似鱼鳞。这些都是松树的自身特征,也是构成松树装饰变化的依据。在变化中,可以通过这些特征进行综合表现,也可以通过其中一个或两个特征来加以表现。

②山石的变化要注意山石的势态、纹理变化,注意山石的质感及体积、山峰的主次和前后的呼应关系。在变化中,还要处理好高山与云雾及树木的关系,以此衬托山的气势。

③云雾的变化要注意云雾的形状和动势。在风景图案变化中,可根据设计需要将云变化成:有飘动感的流云,晴空中的朵朵白云,早晨中的彩云满天等。 ④水的变化。在变化中,要注意水的动态。如江河的波涛,大海的巨浪,小溪的激流、浪花、漩涡,还要注意水的动态与相关物象的协调关系,如船只、水鸟、鱼、水草等。

⑤建筑物与交通工具的变化。建筑物因其固定,比较规矩。变化时,可多用横线、竖线,注意突出主体建筑物。交通工具是活动的,变化多,在变化时,可适当运用曲线或曲、直相结合的线型,增添其动感。此外,风景变化,在表现其空间关系时,可灵活运用透视规律。如散点透视,可使画面变化无穷,步步有景,景随人移。根据变化需要,画面可左右、上下无限延长。常常采用的透视还有任意透视、混合透视、平置透视等。

四、图案变化的途径

图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风格的图案适应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需要,图案变化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

写生变化是图案创作的一条重要途径。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可见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生变化就是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美的形态、构造,组织规律等进行记录、描绘并加以装饰变形,在形式上突出单纯化.平面化、秩序化.对自然景物做创造性表现。

写生的方法有很多,因而出现很多的风格点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线描写生法 使用铅笔或钢笔等,进行线条勾勒,可采用中国传统画中的白描用线法,利用线条的转折、顿挫、粗细、曲直、浓淡的变化,生动地记录对象的结构、特征和进行细部的刻画,线描写生法由于工具携带方便,也是写生中常用的方法。

2、素描写生法

它是以单色来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和明暗层次的方法。这种方法,工具简单,表现充分,适应性强。

3、影绘写生法

它是抓住形象的外形特征,以简练、概括、剪影式表现对象的一种方法。

写生中要注意选择形象、姿态最美的角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工具以毛笔、墨汁为主

4、色彩写生法

它是以色彩画的形式表现对象,以集中、概括的手法表现其形象的层次与色调,为图案创作提供色彩依据。工具为水彩画和水粉画的画笔与颜料。

写生是图案的素材收集的主要方法。然而,有些时候采用其他方法往往可以使写生不到位或写生不具体的内容得到补充。

二)传统图案的临摹与重构

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传统图案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可供我们学习借鉴。中国汉代艺术博大而深厚的造型及简练概括的表现形式;民间图案粗犷有力,单纯朴素的风格;古希腊应用美学完美和谐的造型法则;非洲、美洲原始文化中装饰形象神奇、夸张、抽象化的特色等,这些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临摹和创作素材。我们可以运用符台时代的表现语言,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构、改编,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石刻岩画

古罗马图案 汉代砖画

三)其他艺术作品的借鉴

从其他优秀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中吸取精华,分析比较其中的造型方法,构成形式及表现技法等,为图案变化注入新的活力。

四)电脑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在不断地出现,尤其是电脑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为装饰图案表现力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图案变化的表现技祛,由于电脑的使用而更加丰富多彩。

1、图案变化就是取素材中最美、最生动的部分,给以加强和减弱,使之成为符合装饰要求的纹样。

2、图案变化的方法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写实变化和写意变化两大类。

3、图案变化的具体处理,可以概括为简化法、夸张法、添加法、巧合法、几何法、象征法、分解法、组合法等方法。

4、图案变化的途径有写生变化、传统图案的临摹与重构、从其他艺术作品的借鉴、电脑技术的应用等。 [作业练习]

1、图案变化的方法有哪些?

2、如何对传统图案进行临摹与重构?

3、临摹传统植物图案10幅。

4、单项花叶变化10个。

第6篇:有趣的图案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优秀教案有趣的图案

目标: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

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

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第7篇:《图案基础》教案: 第七课 图案的组织构成(单独纹样、适

合纹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单独纹样与单独纹样的绘制。

[教学重点]

单独纹样与单独纹样的各种骨法 [教学难点]

单独纹样与单独纹样的设计变形。 [教具]

制作图案的基本工具 [授课内容]

图案的构成包括纹样组织和装饰构图两个部分。纹样组织主要是处理图案的基本纹样与其构成形式之间的协调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组织的形式除了受作者的主观感受影响外,通常还取决于装饰的对象、目的、材料、制作工艺等因素。从总体上讲,图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三大类。而这三种形式又因各自的组台形式和骨法的不同,产生出多种形式的变化。装饰构图一般有格律体、平视体和立视体三种形式。

一、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及骨格限制,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的一种装饰纹样。这种纹样的组织与周围其他纹样无直接联系,但要注意外形完整、结构严谨,避免松散零乱。单独纹样可以单独用作装饰,也可用作适台纹样和连续纹样的单位纹样。作为图案的最基本形式,单独纹样从布局上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形式。

(一)对称式

又称均齐式。它的特点是以假设的中心轴或中心点为依据,使纹样左右、上下对翻或四周等翻。图案结构严谨丰满、工整规则。再细分又可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两种组织形式。

1、绝对对称

是指纹样关于对称轴或对称点形状、色彩完全相同,等形等量的组织形式。具有条理、平静、严肃、稳定的风格,力量感较强。按对称角度的不同,一般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旋转对称三种形式。按基本型的组织动势又可分为独立式、相对式、相背式、交叉式、向心式、离心式和结合式等形式。 ⑴ 不同对称角度的绝对对称

上下左右对称

旋转对称

⑵ 不同动势的绝对对称

2、相对对称

是指纹样总体外轮廓呈对称状态,但局部存在形或量的不等之处的组织形式.具有动静结合、稳中求变的新鲜感。

(二)均衡式

又称平衡式,它的特点是不受对称轴或对称点的限制,结构较自由,但要注意保持画面重心的平稳。这种图案主题突出、穿插自如、形象舒展优美、风格灵活多变巳运动感强。

二、适合纹样

适合纹样是将形态限制在一定形状的空间内,整体形象呈某种特定轮廓的一种装饰纹样。适合纹样外形完整,内部结构与外形巧妙结合,常独立应用于造型相应的工艺美术装饰上。

从外形上看,适合纹样可归纳为几何形、自然形和人造形三种形式。常见的几何形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自然形有梅花形、海棠形、桃形、葫芦形等人造形有器具形、建筑形、家具形、服装形等。

几何形适合纹样

自然形适合纹样

人造形适合纹样

从内部布局上看,适合纹样与单独纹样类似,也分对称和均衡两种形式,但骨式更丰富。有立式、辐射式(离心式、向心式、结合式) 、旋转式(同形、太极形)和多层式等。

立式适合纹样

辐射式(离心式)适合纹样

辐射式(向心式)适合纹样

辐射式(结合式)适合纹样

旋转式适合纹样

多层式适合纹样 从组织类型应用上看,适合纹样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填充纹样

填充纹样是指用一个或数个不同的形象填满一定的外轮廓,其形象自然地随外形而变,亦可稍稍突出边线。常用于建筑、园艺、陶瓷、服饰、商标、标志等上面。填充文样图案单纯明确、优美完整,但要注意空间分隔得体及整体的平衡感。

二)角隅纹样

角隅纹样是指与角的形状相适台,受到等边或不等边的角形限制的装饰纹样。它可用于一角、对角或多角装饰上。除内部纹样要随角形而变外,角尖端外形亦可作变化,广泛用于门窗、手帕、方巾、桌布、床单、地毯、服装及各种角形器物上。

三)边饰纹样

边饰纹样是指受一定外型的周边所制约的边框纹样。可以是一个单位纹样单独出现 ,也可以是单位纹样的有限重复或首尾相接,广泛用于陶瓷、服饰品、包装盒及各种器物的周边。

[小结]

1、图案的构成包括纹样组织和装饰构图两个部分。

2、图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三大类。、

3、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及骨格限制,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的一种装饰纹样。

4、单独纹样从布局上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形式。

5、对称式又称均齐式,可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两种组织形式。

6、均衡式又称平衡式,它不受对称轴或对称点的限制,结构较自由。

7、适合纹样是将形态限制在一定形状的空间内,整体形象呈某种特定轮廓的一种装饰纹样。

8、适合纹样从外形上可归纳为几何形、自然形和人造形三种形式。

9、适合纹样从内部布局上分对称和均衡两种形式,

10、适合纹样从组织类型应用上一般分为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边饰纹样三种形式。 [作业练习]

1、单独纹样练习

⑴ 临摹对称式、均衡式单独纹样各一幅。

⑵ 设计对称式、均衡式单独纹样各一幅,技法不限。

2、适合纹样练习

⑴ 临摹不同外形、不同内部骨式的适合纹样3幅。 ⑵ 设计适合纹样2幅,技法不限。

第8篇:《图案基础》教案: 第八课 图案的组织构成(连续纹样、装饰构图)

《图案基础》教案: 第八课 图案的组织构成(连续纹样、装饰构图)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方连续的构成方法。通过本内容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节奏感、整体感及对装饰色彩的认识、应用。

二方连续的构成骨架和四方连续的构成骨架 [教学难点] 色彩与图形的结合运用 [教具]

制作图案工具、课件 [授课内容]

连续纹样

在进行了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的学习后,我们来学习设计连续纹样的内容。

连续纹样是根据条理与反复的组织规律,以单位纹样作重复排列,构成无限循环的图案。连续纹样中的单位纹样可以是单独纹样,也可以是适台纹样,或者是不具备独立性而一经连续后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完整又丰富的连续效果的纹样。因此在设计连续纹样时,除了要注意单位纹样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连续的方向设计单位纹样的接口,这是产生连续效果的关键,连续得自然与否、紧凑与否、流畅优美与否,都与它息息相关。由于重复的方向不同,一般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两大类。

一、二方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带状纹样.亦称花边纹样。设计时要仔细推敲单位纹样中形象的穿插、大小错落、简繁对比、色彩呼应及连接点处的再加工。二方连续纹样广泛用于建筑、书籍装帧、包装带、服饰边缘、装饰间隔等。

二方连续的组织骨式变化极为丰富,一般可分为八种不同的排列骨式.它的基本排列骨式可分为散点式、直立式、倾斜式、波浪式、水平式、一整二破式、折线式、旋转式等八种基本骨式。

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其排列的韵律变化,疏密、大小、色调等变化,期达到完整的视觉效果。

1、散点式

单位纹样一般是完整而独立的单独纹样.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开来,之间没有明显的连接物或连接线,简洁明快,但易显呆板生硬。可以用两三个大小、繁简有别的单独纹样组成单位纹样,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装饰效果会更生动。

2、直立式

有明确的方向性,可垂直向上或向下,也可以上下交替。

倾斜排列,有并列、穿插等形式;以折线的形式排列,有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排列方式。整体效果干脆利落。

4、波浪式

单位纹样之间以波浪状曲线起伏作连接,其他纹样依附波浪线,分为单线波纹和双线波纹两种,可同向排列,也可反向排列。具有明显的向前推进的运动效果,连绵不断、柔和顺畅。节奏起伏明显,动感较强。

5、水平式

6、一整二破式

中心位置有一个完整形,上下或者左右各有一个半破形。以此组合为单元体排列。 单位纹样之间以折线状转折作连接,直线形成的各种折线边角明显,刚劲有力,跳动活泼。

8、旋转式

9、综合式

以上方式相互配用,巧妙结合.取长补短,可产生风格多样、变化丰富的二方连续纹样。

单位纹样之间以圆形、菱形、多边形等几何形相交接的形式作连接,分割后产生强烈的面的效果。设计时要注意正形、负形面积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从二方连续的骨式结构我们可以看出,二方连续的基本构成形式是线。无论是点、圆、长线、短线最终汇集而成的都是带状的群线。群线的组合可聚集可分散,可交叉可循环,这样才可以无限反复排列,形成带状图案。线的魅力在于不论直线曲线都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强烈的反应。直线的干脆利落,曲线的波澜起伏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二方连续图案中不变的表现形式和多变的骨骼结构、灵活的色彩搭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不断地创新二方连续的造型内容,丰富它的人文内涵,使它从古老、质朴、生动的图案发展到现在多样、绚丽、鲜活的各种纹饰,且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二方连续图案都各有特色。

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设计时要注意单位纹样之间连接后不能出现太大的空隙,以免影响大面积连续延伸的装饰效果。四方连续纹样广泛应用在纺织面料、室内装饰材料、包装纸等上面。

一个单独纹样向两方连续(重复)出现就形成了二方连续

一个单独纹样向四周连续(重复)出现就形成了四方连续

按基本骨式变化分,四方连续纹样主要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

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是一种在单位空问内均衡地放置一个或多个主要纹样的四方连续纹样。这种形式的纹样—般主题比较突出,形象鲜明,纹样分布可以较均匀齐整、有规则.也可以自由、不规则。但要注意的是,单位空间内同形纹样的方向可作适当变化.以免过于单调呆板|

规则的散点排列有平排和斜排两种连接方法:

单位纹样中的主纹样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反复出现。设计时可以根据单位中所含散点数量等分单位各边,分格后依据一行一列一散点的原则填入各散点即可。

一行一列一散点法

还可以用四切排列或对角线斜开刀的方法剪切单位纹样后,各部分互换位置并在连续位处添加补充纹样,重复两次后再复位.即可得到一个完整的平排式四方连续单位纹样。

对角线斜开刀法

⑵ 斜排法

单位纹样中的主纹样沿斜线方向反复出现,又称阶梯错接法或移位排列法,可以是纵向不移位而横向移位,也可以是横向不移位而纵向移位。由于倾斜角度不同,有l/

2、1/

3、2/5等错位斜接方式。具体制作时可以预先设计好错位骨架再填入单位纹样。

斜排骨架法

也可以用错位开刀去一边设计错位线,一边添加、完善单位纹样。

斜排错位开刀法

斜排四方连续纹样

l/2斜排四方连续

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l/2斜排)

2、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

连缀式四方连续是一种单位纹样之间以可见或不可见的线条、块面连接在一起,产生很强烈的连绵不断、穿插排列的连续效果的四方连续纹样。常见的有波线连缀、菱形连缀、阶梯连缀、接圆连缀、几何连缀等。

(1) 波线连缀

以波浪状的曲线为基础构造的连续性骨架,使纹样显得流畅柔和、典雅圆润。

波线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

以几何形(方形、圆形、梯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为基础构成的连续性骨架,若单独作装饰,显得简明有力、齐整端庄,再配以对比强烈的鲜明色彩,则更具现代感;若在骨架基础上添加一些适合纹样,会丰富装饰效果,细腻含蓄、耐人寻味。

几何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

3、重叠式四方连续纹样

重叠式四方连续纹样是两种不同的纹样重叠应用在单位纹样中的一种形式。一般把这两纹样分别称为“浮纹”和“地纹”。应用时要注意以表现浮纹为主,地纹尽量简洁以免层次不明、杂乱无章。

(1) 同形重叠

又称影纹重叠,通常是散点与该散点的影子重叠排列,为了取得良好的影子变幻效果,浮纹与地纹的方向和大小可以不完全一致。

(2) 不同形重叠

通常是散点与连缀纹的重叠排列。散点作浮纹,形象鲜明生动连缀纹作地纹,形象朦胧迷幻。

重叠式四方连续

装饰构图

装饰构图又称综合构图,是指按照一定的工艺条件.功能要求和审美需要,把单独构成适合构成、二方连续构成及四方莲续构成等方法综合运用到一个完整的构图中,如地毯、台布、窗帘、陶瓷、家具、建筑装饰等。

装饰构图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格律体、平视体和立视体。

格律体构图是指以九宫格、米宇格或两种格子相结合作骨式基础的构图。既具有结构严谨、和谐稳定的程式化特征,又具有骨式变化多样、不拘一格的情趣。

格律体骨式

格律体构图 装饰布图案

构图步骤:求中心,分面积,取骨式,配纹样。

平视体构图是指画面不受透视规律限制,所有形象都处于视平线上的一种平面化的构图。形象一般表现侧面,简练单纯,不刻意追求空间的纵深层次,有如剪纸效果。

平视体构图(水陆攻战铜壶)

平视体构图(民间剪纸)

三、立视体构图

立视体构图是指运用中国传统画中散点透视的原理,以“前不挡后”“大观小”和“蒙太奇”的手法自由组台的构图。可产生穿墙透视、一览无余的立体化画面效果,在传统壁画风景图案中运用较多。

立视体构图(汉庭院) [小结]

1、二方连续纹样是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的纹样。

2、二方连续的基本排列骨式可分为散点式、直立式、倾斜式、波浪式、水平式、一整二破式、折线式、旋转式等八种基本骨式。

3、四方连续纹样是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

4、四方连续纹样主要有以下三种骨式组织形式散点式、连缀式、重叠式。

5、装饰构图形式常见的有格律体、平视体和立视体几种。 [作业练习]

1、二方连续纹样练习

⑴ 临摹各种骨式二方连续纹样各1幅。 ⑵ 设计二方连续纹样2幅。

2、四方连续纹样练习

⑴ 临摹各种骨式四方连续纹样各1幅。 ⑵设计四方连续纹样2幅。

3、装饰构图练习

⑴ 临摹平视体、立视体构图的传统图案各一幅。 ⑵ 用格律体构图形式设计装饰图案1幅。

第9篇:平面镶嵌图案的设计微教案

数学课衍生的艺术

——平面镶嵌图案的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P101页阅读材料——美妙的镶嵌。平面图形的镶嵌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这一内容是现实的且有一定的实践性,所以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由于该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应用前面所学内容“三角形”、 “四边形”、“ 多边形内角和”、“正多边形”、 “图形的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等知识,是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有关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问题的这种综合性既能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课衍生的艺术与文化。

【教学目的】

1、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平面图形镶嵌的概念及平面图形镶嵌的条件和原理。

2、通过介绍平面图形镶嵌图案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3、从平面图形的镶嵌到立体图形的镶嵌,启发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重点】

1、平面图形镶嵌的本质及条件的探究。

2、如何进行平面镶嵌图案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初识镶嵌

展示生活中的地面瓷砖、墙面瓷砖、教堂天花板、七巧板、拼图等常见的图案,再展示一组来自荷兰艺术大师埃舍尔的作品,通过观察图案在拼接时的特点,引出镶嵌的概念:用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叫做平面图形的镶嵌.

二、探究原理

思考1:镶嵌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2:能单独镶嵌平面的多边形有哪些? 思考3:正多边形能单独镶嵌平面吗? 思考4:能组合镶嵌平面的多边形有哪些?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让学生了解以下三个内容:

1、镶嵌的条件是共顶点的各多边形的内角之和等于360°;

2、能单独镶嵌平面的正多边形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3、若组合镶嵌平面,能设计出更复杂更美丽的镶嵌图案。

三、如何设计平面镶嵌图案

工具一:刻度尺、笔、彩纸、剪刀

遵循镶嵌的条件,靠一边裁剪下来的图案平移至另一边,保证面积相等,做成模板,然后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得到一个镶嵌的美丽图案,再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卡通元素或者是个性签名等,重复上面的过程得到更漂亮的镶嵌图案。

工具二:电脑附件中的画图板

教师示范制作的全过程,包括任意形状裁剪,平移,设计,搭配颜色,包括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功能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立体镶嵌图案

镶嵌不仅限于平面,它在折纸艺术、3D空间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这个作为本课时的拓展性内容,重在启发学生深入探究。

上一篇:乡镇宪法日活动总结下一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