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入门教程基础教程

2022-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ps入门教程基础教程

《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对曲式教学的指导

摘要: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李贞华教授所著《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可以说是一本实用性、创新性与启发性极强的好书。我们知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作品分析必须是各种形式、不同要求的融入学习的各个阶段,同时要合理的结合到具体课程中来;而作曲的学习也属于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把作品分析和作曲课程联系在一起,所以此书的出版我们不能够单纯的将其当作为一本书,而必须要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来看。《音乐分析和创作基础教程》更加全面化、系统化的解答了上述内容,它必然会对授课内容予以充实和更新,对课型改革创新与授课计划调整产生很大的影响,促进音乐教学理念的更新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 曲式教学 特征 谱例分析

现代音乐专业的最新教学理念是“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学生优秀的音乐文化素质。对于专业领域来说,音乐文化素质便是深刻的、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于更高层次的欣赏,即是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一定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进而慢慢的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度与广度。这并非是仅仅对学习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同时也是对每一名音乐专业人才以及音乐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对于作曲专业以及其他相关音乐专业的课程教学,通常来说都设置了曲式教学课程以及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课程。在开设这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同时也涉及到了曲式知识的相关内容,但是很少系统化的进行讲解或将二者有机的联系起来。而百花文艺出版社所出版的李贞华教授的新书却是更科学的将作品分析和作曲两门课程联系起来,这样的做法并不多见,属于一种新的创意,同时也可以说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此书的出版与李贞华教授的教学实践拥有蓬勃的生命力,也会对音乐教学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特征概述

我们能够从对此书主要内容的研究过程中,来更好的感受和体会其中的优势与特征。

(一)科学性

本书把音乐的表现因素归纳为基本表现因素与整体表现因素两种类型,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帮助我们对音乐表现因素的认识,更好的进行分析和创作。本书中更加系统化的对不同音乐因素进行了列举,比如说旋律线、节奏、速度、音色、音区、和声以及织体等,同时也对这些音乐因素分别给出了相对中肯的概念,也对音乐因素和生活、情绪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在对音乐表现因素的特定表现力予以分析的过程中,联系乐谱内音乐形象的分析,让其得以更好的论证。其主要定义、特征以及表现力的分析,和过去那种普通的曲式学或乐理相比更加丰富和全面,又比如说在“和声的表现因素”这一小节中,本书归纳为功能、色彩、紧张度、节奏性以及和声语汇这五种,这也是非常全面且更加科学合理的提法。此处即便不是专门的和声学,但如此对和声因素的分析却是普通和声学教科书内难以经常看到的,并在此书中分析得更加的透彻和深入。仅仅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但相对于普通教科书来说更加新颖,同时因为此书对于一些概念和特征的讲述都具有更强的科学性,进而更为深入的阐述了音乐语言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对音乐更好的理解和感受。

(二)综合性

本书以曲式结构为主线,其中穿插了音乐作品分析和创作技巧的结合论述。在分析音乐作品主题时,联系“起承转合”的发展思路,非常深入的分析了点题、承题、对题以及结题等不同时期的主题写法以及发展手法。在论述乐思的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把音乐的陈述以曲式的不同部位作为顺序来划分为呈示型、展开型、再现型等六种,之后再分别对六种类型予以论述分析。在分析和声的陈述特征的过程中,也是以作品各个曲式部分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音乐作品整个构思进行分析时,是站在布局角度进行探讨,进而结合主题材料发展,调高、调式的布局,高潮设计和其他部位的音乐写法特征予以讲解。类似于把基本表现因素、整体表现因素以及整体艺术构思结合起来分析,更加深入的提出了音乐艺术发展的逻辑和本质。它并非是普通的独立的分别阐述,而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分析和创作相结合以及个体和整体相结合的综合性特征。另外书中还列举了非常多的谱例,这些谱例都极具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文中的论点进行理解,这也是《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中综合性特征的直接表现。

(三)实用性

我们能够从本书的“前言”中了解到,李贞华教授的编写目的是为了防止音乐作品分析和音乐创作之间的重复,同时解决具体问题,进而编写了这本《音乐分析与创作分析教程》。主要写作意图是为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提高实际价值,他认为,要具备正确的技法就应当更多的进行分析,练习、写,运用得越多越好。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找出“导向写作”的体现。下面我们将简单的列举部分例子,从中分析出本书的实用性。

1.在“音乐的表现因素”这一章内容中,看上去好像是乐理基础常识的内容,在曲式学中也常常会涉及到,但都不是非常的全面和深入,但这却是音乐创作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书中不但進行了非常详细的讲述,同时也应用了较多文字来分析其特征,同时结合生活、心理、情感以及语言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述,让广大读者能够有所启发并提高读者分析音乐作品,应用表现因素的基本能力。

2.初次学习作曲的学生,常常只能够写作出一些更加简单且方整的曲调,针对大型音乐作品来说就无法很好的分析,更难以进行写作。在书中的很多章节内容中都涉及到了音乐各种类型的陈述,在音乐作品的不同部位中,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同时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够让我们联想到作曲是如何进行构思的,让读者并非接受相对空泛的概念,而是采取一种实用的方式来灌输知识。

3.书中非常详细的写出了音乐的织体写法,这对于普通的作曲理论书籍而言,有效的补充了这一空白。根据音乐作品的整体设计情况,书中同时还讲到了织体的具体布局,把音乐相关因素和曲式结构真正的融入到不同声部之间实际音响的实体写作。让读者能够摆脱过去那种单一化的训练方式,开始迈入多声部音乐的具体创作阶段。

4.此书内把局部的表现因素和整体表现方式首先分别进行分析,之后又联系起来展开实例论述,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引导写作,能够发挥出非常好的启发性效果。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必然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写作这一概念,同时也不会对音乐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音乐写作方法。

笔者由衷的希望本书能够作为专业院校和一线音乐教师或者是音乐工作者、爱好者的教材、参考书,进而真正发挥出此书的作用;更加希望此书可以帮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增强他们的专业水平。

二、《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编写背景

《音乐分析》和《音乐创作》是两门独立的专业课程,二者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区别在于:《音乐分析》是分析别人的作品如何写,而《音乐创作》是亲自动手写。但基本内容却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对音乐作品的所有表现手段的认识和掌握的问题,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前人如何写,才会自己动手写。

初学作曲者,常常需要对一些基本的,却又是十分重要的技法,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如音乐语言中的很多基本因素,包括旋律线、节奏、音区、力度、速度、音色、演奏法、和声、织体等的各种形态及其表情作用;它们的各种变化途径;主题的分析与创作;主题材料在点题、承题、对题、结题等各个阶段中的各种发展手法及其变化;音乐的陈述与写法类型;音乐的各种结构类型;音乐作品整体构思的各种布局(材料布局、调性布局、高低潮布局)手法等等。对这些基本技法,不但要了解、分析得越多越好,而且要练习写,且用得越多越好。可是,在《曲式学》(学校的音乐作品分析课教材,大都是“曲式学”范畴)中,有关这些知识只是在绪论中一带而过;而在“作曲”课中,对这些知识又不作系统的讲授,这就常常使初学者处于茫然的境地。能不能用一本书,把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全面系统地阐述清楚,把分析与创作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尽快地从迷境中走出一条路来呢?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作者编写了这本基础教程。鉴于在当前国内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无论是《作品分析》还是《作曲》课,主要还是讲授“有调性音乐”的有关知识,而“无调性音乐”方面的知识只是作为“选修”课加以介绍,故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也都是属于“有调性音乐”的范畴。

这本《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是在李贞华教授2006年再版的《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那本书出版后,曾被许多高校教师作为《作曲》课的教材,或《作品分析》课的补充教材(除“曲式”以外的分析知识)以及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而采用,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见。其中主要的意见有两点:1.缺少作业习题,不便于教学。2.作为《作曲》教材,缺少音乐结构基本知识的讲授,不便于创作实践作为《作品分析》教材开始部分,也缺少“音乐基础结构”知识的讲授,不便于与《曲式学》相衔接。为弥补上述缺点,本书重点在上述两方面做了增补和修改,使原书“导论”的性质真正转变为“基础教程”,这样更便于高校教学的应用。

三、《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中习题分析案例

本书在新版中加入大量的练习题。每一章节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都进行了详细的练习题分析。

(一)分析习题

1.分析要求

(1)标出调性与和弦;(2)说明其和声的陈述类型;(3)说明其和声的功能与色彩及其与内容的关系;(4)说明其和声紧张度的特点及其与内容的关系;(5)说明其和声节奏的特点及其与内容的关系;(6)说明其和声组合的特点及其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作品

(1)肖邦:《第四首前奏曲》Op. 28、No.4(例256);

(2)舒伯特:《春之梦》A段、B段(例60);

(3)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呜曲》Op.2.No.1第一乐章(例429);

(4)贝多芬:《第四首钢琴奏呜曲》Op.7第二乐章;

(5)舒伯特:《小夜曲》(例62);

(6)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二)之7《流浪者之歌》(例1 24);

(7)罗忠镕:《南陵道中》(例1 27);

(8)阿尔贝尼斯:《在棕榈树下》(例1 42);

(9)弗拉提盖洛夫:《水彩画·牧歌》(例437)。

3.作曲习题

按照下列要求,写出不同和声设计的钢琴小曲五首,每首内容要求:

(1)进行曲(单主题再现单三部曲式);

(2)中国乡村水彩画(单一部曲式);

(3)情歌(再现单二部曲式);

(4)一场战斗(奏鸣曲式);

(5)舞曲(单一部曲式)。

4.和声要求

(1)每首乐曲必须有不同的和声风格、和声功能及和声色彩。

(2)不同内容的乐曲及乐曲内部的每一个不同曲式部分必须有不同的和声紧张度设计、不同的和聲节奏设计、不同的和声组合设计。

(二)分析习题

1.分析要求

(1)全面宏观分析作品的速度、力度、音区、音色、演奏法。如上述五要素方面没有中途变化,则分别说明它们的表现意义即可;

(2)局部分析每个部分的内部,如在上述五要素方面还有所变化,则需要一一具体分析说明。

2.分析作品

(1)格里格:《挪威舞曲》(例100);

(2)斯科利亚宾:《钢琴前奏曲》(例101);

(3)桑桐:《内蒙民歌》(例100);

(4)贺绿汀:《牧童短笛》;

(5)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例100)》。

3.作曲习题

4.运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区、不同音色、不同演奏法(这些可以是每首之间的,也可以是同一首作品内部结构的不同曲式部分之间的)创作出五首小型作品。

四、《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谱例分析案例

(一)《第五交响曲》谱例分析

本书首选的是马勒的《第五交响曲》,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交响乐。歌曲《少年鼓手》中几乎每一个段落都包含了2/2拍,从节拍上来说,《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和《少年鼓手》基本相同。第一乐章中存在两个主题,即是两个葬礼进行曲。而第二个葬礼进行曲中的旋律便在很大程度上引用了《少年鼓手》的旋律,进而让这一歌曲中的旋律在第一乐章中谱Ⅱ-2和第2到4小节中对例Ⅱ4到5小节的旋律做出了适当的宽放。

谱例II-2:第二个葬礼进行曲主题

我们能够从以上谱例中看出,即便是两条旋律在乐谱中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主要的调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说例Ⅱ-2属于#c小调,而例Ⅱ-1属于d小调。另外,例Ⅱ-2的第5到7小节中运用了例Ⅱ-1中第2到3小节的旋律,在对旋律予以放宽的过程中同时加入附点节奏。所以,第一乐章第二葬礼进行曲的主题旋律属于乐曲《少年鼓手》中主要旋律在材料与节奏这两个方面的再次整合和调整。

例Ⅱ-2第二个葬礼进行曲的主题就好像是一支非常哀怨的歌曲,在第一乐章中反复存在三次,即便是对《少年鼓手》这首乐曲中旋律的引用,但进行曲各次出现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表达出交响曲相对于歌曲而言更加宽的维度。首次出现应当是从35小节到53小节中,包括了两个合头乐句,结构属于8+11,主题几乎都是弦乐组中表达,给人一种凄凉又孤独的感受。第二次是在89小节到119小节中存在,这一阶段主题变为木管组和弦乐组同时进行,也让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其基本结构变成8+8+15,长度相对于首次出现提高了12小节,情绪相对低沉,可以说是一种深情的倾诉。而最后是存在于263小节到293小节中,长度基本与第二次一致,但音色出现了改变。从开始的木管组领奏,到之后弦乐组在低音提琴部分稍微进入,其他乐器在之前的14小节都处于沉默的状态。前两次主题的存在我们可以感受到具有更好连贯性的旋律,而最后一次的主题出现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断裂性,各个句式都能够分为2+2+4的结构。从葬礼进行曲主题从278小节开始,小号和中提琴之间的合奏和木管组的主旋律构成二声部复调,在283小节到286小节之间也出现了小高潮,随后力度开始降低,两条对应的旋律相互呼应。

谱例II-3: 第二葬礼进行曲第一次出现(8+11)

例如在第二乐章中第二葬礼进行曲第二次出现(8+8+11)的结构形式。

在葬礼进行曲中,即便是两条旋律从音高以及记谱位置等方面来说保持了更多的一致性,但是它们之间的调性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两个片段分别于Db大调以及D大调中呈示。作者也借助于如此的旋律来当成是第一乐章结束,这是具有极大的深意的。我们不妨首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曲的歌词。

此刻太阳即将升起,辉煌明亮,

仿佛没有不幸在夜晚降临。

这不幸仅降临与我,

而太阳照耀每一个人。

你不必把夜晚拥入怀里,

你必须让黑夜融入永恒的光明。

我家的小灯熄灭了,

迎接世上欢乐的光明。

从上述歌词中我们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歌词主要描写了一对失去爱子的父母,在他们悲痛欲绝中逐渐找回对未来生活的勇气。葬礼进行曲的b片段在《此刻太阳即将升起》中可以说属于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乐句,也能够表明是作者马勒对于这首歌曲核心部位的引入。在乐谱中即便是选择了使用降号来进行标注,然而此旋律每一次都非常坚定的选择停留于D大调上,也直接了当的彰显出了作者对于光明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决心。在歌曲中基本上每一个段落要结束的时候都选择了这一乐句来当作结尾,比如说在第13到第15小节中,在第34到第36小节中,在第75到77小节中。《此刻太阳即将升起》即便是选择了应用十四种乐器进行演奏(除开人声以外),但其本身的织体并不是非常的复杂,各个乐器之间也非常好的保持了进退有序的基本原则,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全曲中级进的音型从头到尾始终融入其中,唯有一个地方表现出了大跳式的旋律,也被作者马勒非常合理的引入到这一交響曲来,当成是A1的结尾使用(第一乐章中的A1虽然在长度上要比A短,但对于其中的很多基本旋律都给予了更加丰富的变化和调整)。在此之前,段落A在开始走向结束的情况下,首先出现了小提琴上的c#小调与其他乐器的Db大调之间的叠置反复进行,在末尾的五个小节中(第147-151小节)才全部进行到Db大调中,即便是在低音提琴内存在Db大调的属、主音,但这一情况下可以说已经缺少了主旋律的存在,导致Db大调不具备较好的结束感。而在A1的结尾位置,因为引用的歌主的进行,才让A1段落存在更加清楚且鲜明的结束。作者马勒把乐曲《此刻太阳即将升起》的旋律再次灵活的加入到这里,其目的在于依靠肯定的情绪和葬礼进行曲之间进行对抗。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到,马勒的“出血热”曾经对他形成了死亡的恐惧和阴影,对吕克特《亡儿之歌》中的歌词也能够产生出一种触景生情的感情。然而之后自身病情的逐渐好转也让马勒开始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这一旋律的大调色彩以及坚定强大的结束感,都能够从中看出作者马勒自身心态的转变,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反过来表现在其音乐作品的发展过程中,悲哀和喜悦两种矛盾而又对立的情绪之间进行着反复的抗争。

在《第五交响曲》中的第五乐章,引子中选择了《儿童的奇异号角》内《行家的称赞》这首歌曲的基本旋律。对前一种看法而言,第五乐章中所选择的乐器缺少了铜管、木管以及打击乐,仅仅包括弦乐与竖琴,而对于配器来说我们能够说第五乐章属于整个交响曲在暴风雨式的行进中所暂时得到的一丝平静,在这一乐章中所能够感受到的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和哀怨的意境,这种的体验和歌曲《我在世界上不复存在》非常相似。歌曲《我在世界上不复存在》主要是由木管乐器、竖琴、弦乐以及人声构成,即便是其中所用到的乐器已经超过了数十种,然而音乐织体却非常清楚明确,其中不具备乐队齐奏所产生的那种非常浓重的音色,音乐的力量也不是非常强大,各个乐器之间交替式的进入和退出构成了整个乐曲异常通透的音色。另外我们能够从歌词中非常直观的感受到其中所囊括的忧怨的情感,这首乐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段的歌词如下:

我在世界上消失了,

在哪里我曾虚度太多时光。

他们久未听到我的音讯,

他们会认定我已死去。

我们能够看出,这一段歌词所要表达出的意境和交响曲作者马勒在创作过程中的身患重病,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情绪十分相近。而歌词的最后一段却反映出了对天堂世界的向往和存在于幻想中天堂的宁静与祥和:

对于喧嚣的世界,我已死去,

我在宁静的王国里休憩。

我只身活在我的天国里,

我的爱里,我的歌里。

交响曲可以说为我们把“天堂的生活”非常深刻的描绘了出来,然而作曲家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对天堂的幻想和思考再次迸发,这也是《第五交响曲》中我们能够发现的矛盾情绪。对第二种看法而言,第四乐章的创作时间在1901年年底,而1901年12月作曲家马勒和阿尔玛订婚,所以很多研究人员和评论家也觉得这一乐章中有爱的无歌词意义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威廉门格尔贝格还在这一乐章的乐谱内创作了一首诗歌,从而将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记录了下来。

由此能够看出,学术界当前的讨论中心在于两种情况都应当存在于此乐章中,对于旋律的应用则偏向于《吕克特歌曲五首》与《亡儿之歌》中的两手歌曲,即《我在世上不复存在》以及《我什么都懂了》(1901到1902)。第五乐章除和《我在世上不复存在》的意境相似,音乐旋律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此乐章内还选择了《亡儿之歌》中《我什么都懂了》的基本旋律。

(二)《第七交响曲》谱例分析

本书对马勒《第七交响曲》的分析也很有代表性。阿多诺曾在其《音乐哲学》一书中将第七交响曲结尾的章节比喻为由各色人等构成的一个音画,而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便在于第七交响曲辉煌的末尾章节中,从开头的53小节我们能够发现五个不同的主题,而这几个主题在各种不同的乐器中顺序出现,给乐曲添加了绚丽的色彩。实际上,作曲家马勒用整部交响曲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夜晚世界,在他内心非常悲伤的状况下,同时也能够看出他对于美好与幸福的希望。换句话说,乐曲作品的不同色彩和情绪不局限于最后乐章,而是融入于整个作品中。其中“Klagend”(悲伤的)就已经出现了四次,首次是在38小节,作曲家马勒用这一情绪来体现出从38小节到53小节的基础表情。乐谱内,长笛与双簧管声部同时奏出主题B,在这一主题的行进过程中以级进式旋律为主要部分,同时以4+4+4+4的结构进行,整个旋律的线条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即便是一些较为分散的上行旋律中依旧是通过级进式的方式进行,而下行过程中则出现了大跳音程,这样的下行旋律趋势十分符合较为悲伤的情感。同时,音乐中相对压抑的情绪同时也来自于乐队中选择弱音器的弦乐声部、相对较弱的力度和非常短暂的渐强与减弱。随后此旋律在108、345以及405小节中存在,“Klagend”记号一直随之出现。

谱例IV-1: 第三乐章第38-53小节

谐谑曲乐章内还包含了尖叫以及碰撞的声音,比如说在26小节中的单簧管声部,开始于e3到f结束,大约存在三个八度下滑,又比如在154小节中双簧管声部奏出的尖叫声等。这些都明确的表现出了压抑与黑暗的气息,作曲家恰恰是选择这种非常突出的变化来反映出一个让人恐惧的病态的社会,这便是作曲家马勒为人们所描绘的“夜”,我们能够从痛苦、抑郁以及颓废中发现。

除开谱子中作曲家马勒清楚的标明的带有悲伤性的旋律之外,还包含了一部分相对短暂的旋律,同时也表明了一定的情绪,比如说第四乐章内的1到4小节便是这样的旋律。在此乐章的呈示部以及再现部中反复的出现,体现出了一种十分哀伤和痛苦的表情。作为这一乐章的开始,往往容易让人想起舒曼的《童年情景》以及第七首《梦幻曲》的开始,这两首乐曲都是从F逐渐朝着上方跳进,而唯一存在差异的是,夜之乐中直接包含了八度跳进,《梦幻曲》的旋律却是在缓冲后慢慢的进入到了相对宽广的音程。夜之乐中開始的八度跳进好像对这四个小节的旋律给出了音区的限制,跳进后有了一段时间的停顿,音乐开始逐渐下行,其中不存在一点多余的牵绊随后回到F中。即便是这一段和《梦幻曲》一开始的旋律线条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是《梦幻曲》的旋律在下落过程中反复的迂回,把线条拉长的基础上也进一步的减少了情绪的跌落感,在一次次峰回路转中体现出了那种梦幻的感觉。相对来说,夜之乐开头的1到4小节之中,并未有任何翻转和回旋,直接干脆的跌入谷底。从力度方面来说,夜之乐的1到4小节开始于f后瞬间提高到sf,最后慢慢的转到pp,利用这短短的4个小节便彰显出了其丰富性,加上马勒所独特标注的“MitAufschwung”(渐渐消失)的要求,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渴望美好但却无能为力的伤感情绪。

五、《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曲式分析案例

《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可作为《作曲》课的基本教材,也可作为《作品分析》课教材的开始部分,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更加详尽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这样就更加深入完整了。

音乐作品分析课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以分析音乐作品为对象。本书也对主要的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大量的曲式分析,例如教材中对著名交响乐曲的曲式做了详尽的分析,所选的曲子也是在调式和调性上有鲜明特征的。下面以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于主题材料而言,《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应当是此部交响曲的灵魂乐章。从第一乐章中悲剧性的核心主题中我们能够看到四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模式,在之后所存在的主题或乐章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来,借此对整个第六交响曲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悲剧性氛围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撑。这一主题和《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所表现出的主题属于同样的风格,在此却并不存在《第五交响曲》中的孤独和哀嚎,在相对均匀的4/4拍节奏的引导之下,灰暗的a小调主部主题逐渐产生出类似于威慑和嚣张的态势,就好像一种强大的黑暗的力量开始进入,仿佛死神一样直面而来。

除开这些逆行写法以外,在此模式中的关键性因素——八度跳进也在第四乐章的相关材料中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基础性功能。《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可以說是马勒全部交响曲作品中最长的一部分,单单前面的引子便有113小节之多。这部分乐章一共包含了五个小部分,八度跳进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便明确的出现。钢片琴与竖琴较为简短的两小节琶音结束之后,第一小提琴借助于一种更强的力量瞬间表现出c2到c3的上行八度跳进,木管组在从强逐渐减弱的VII2/V和弦和加弱音器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大提琴的结合颤音之下,把此八度跳进更加全面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包含了无法言语的悲沉。之后,旋律开始较快的攀爬到最高点(小字三组的Ab),经过一段时间的停留之后,开始慢慢的下滑到16小节低音提琴中大字组的A。此时把过去一个八度跳进慢慢的拓展为多达5个八度,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包括了铜管组与定音鼓演凑出“motto”动机,经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第一乐章中最开始的八度跳进不管是外形或者是内容都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当第四乐章开始时,低音提琴中的A并未有喘息的时间,便开始和大管声部旋律的首音节进行重叠,开始进入引子的第二部分。从此开始后,大管声逐渐成为此乐章的关键性素材,在此素材中的音符和模式Ⅰ使用的音符相同,唯一存在差异的地方是此素材在模式Ⅰ逆行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变动后形成的。但过去的模式Ⅰ包含的八度跳进以及附点节奏都得以保存。阿多诺曾经也发现,第四乐章中出现的这一现象即16到22小节内A-B-C-A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第一乐章中最前几个小节中的再现。

第四乐章呈示部主题在114小节中出现,之前的四个半小节无论是从音响效果还是模式Ⅰ来说都是相同的,依旧保存的八度音程与附点节奏相同,让此主题拥有了进行曲的风格。即便是音高存在差异,但也可能说是对模式Ⅰ的加花处理。虽然此乐章呈示部对于模式Ⅰ予以宽放,但其中的情绪却始终不存在较大的变化,反而表现得更加悲拗与狰狞,如下例中所述。

谱例III-8:第四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与模式I

在第四乐章结束部分,我们能够看到八度跳进再次出现。从第792小节开始,大管声部如同之前引子中首次存在的以八度上行跳开始,之后下行级进,进而开始这一悲拗音调的最终旅程。此时四支长号也慢慢的融入进来,对引子内第一部分主题做出了一定的变形,唯一没有变化的依旧是八度跳进以及附点节奏。在这一交响曲的第816到819小节中反复存在的模式Ⅰ的变形,音的时值被拉长,力度逐渐从p发展为pp,在末尾的小三和弦沉重的声音中结束了这一作品。

在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题内,虽然模式Ⅱ和模式Ⅰ一样能够起到一种冷酷的渲染力,但模式Ⅱ借助于速度的变化先在第一乐章副部主题中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再现部内,D大调Alma主题再现之前的350到351小节中,这一主题首先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声部Eb大调短暂的停留,好像便是对上文谱例中表现出田园风格的一种回望,随后马上开始朝着D大调变化。这里的主题并未真正的回归于主部主题的a小调中,进而体现出了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但它却是那样的匆忙,在13小节后开始逐渐迈入再现部的结束部以及整个交响曲的尾声。在尾声的末尾部分,此部分主题表现出更加昂扬的气势,我们能够从444到448小节里出现四支小号同时演奏的情况看出,Alma主题已经变为一支让人振奋的乐曲,好像是要和乐章开头部分让人阴冷沉重的主题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其中所表现出来的A大调又好像是对再现部D大调“失败”的补充。

上文中我们对模式Ⅰ进行分析时已经提及,第四乐章主部主题刚刚开始的旋律与模式和模式Ⅰ进行对比我们能够发现几乎是一致的。因此能够说模式Ⅰ已经为我们提前的演示了第四乐章主部主题的很多特点。相同的模式Ⅱ中也为我们预演了第四乐章中的副部主题。此主题内的旋律片段和模式Ⅱ以及Alma主题极为相似,还能够借助于以下谱例来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几个旋律的关系:

谱例 III-14:

这一谱例属于第四乐章副部主题中我们选择出的一个旋律片段,同时在副部主题之中的15小节内出现的。我们能够从谱例Ⅲ-14中了解到,模式Ⅱ和Alma主题以及第四乐章的副部主题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第四乐章副部主题的出现也能够让我们非常清楚的体会到对之前第一乐章主题的记忆。存在明显差异的是,之前的附点节奏消失不见,而旋律行进方式依旧保留了下来。在822个小节的第四乐章内,副部仅仅包含了26个小节,但也十分明显的划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包括14个小节,旋律音区相对狭窄,以乐节为单位有所停顿,旋律相对细化;而第二部分的音区跨度相对较大,常常选择大跳的行进方式,同时存在朝下属方向离调的趋势,情感更加强烈,一直到末尾才让D大调得以稳定。阿多诺提出这也许是马勒交响曲中最能够代表散化风格的一个片段,就如同一只小小的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

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从开头便说明了琶音动机的作用,其贯穿于整个113小节的引子部分。在这一情况下也呈现出比谐谑乐章更加显著的效果,甚至在其出现之后,其他各个声部都能够进行避让,进而让这一动机变得更加独立,具备更高的可辨性。比如说19到23小节中大约超过一半的乐器都处于停止的状态,织体更加通透,这一动机在单簧管声部中的呈示让第四乐章从开始就已经表现出一种相对阴暗的状态。在之后的25以及26小节中,长笛、英国号以及单簧管声部为我们带来了此动机的倒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空旷和难以名状的情绪,而这一动机的倒影也恰恰在此乐章内产生了新的内容。

64到65小节属于引子部分中第Ⅲ到第Ⅳ部分的连接位置,琶音动机存在于长笛、双簧管以及单簧管中,同时非常有力的过渡到第Ⅳ部分的“motto动机”内。从第97小节即是引子结尾的部分开始,大提琴声部中对主部主题动机予以预示后,琶音动机开始在中提琴声部持续的反复的出现。之前我们所感受到的相对慵懒的情况消失了,而体会到的是更加急促和紧张的情感,在之后的101到102小节中,琶音动机及其倒影第一次在中提琴与低音大管声部以一种对位的方式存在。在之后的109到113小节,琶音动机倒影成为非常关键的素材,在长笛、双簧管、英国管以及单簧管声部迅速的联系起来,和大管、圆号以及大提琴中进行曲风格的旋律一起迎接主部的到来。此动机原型和倒影这两个因素在之后又与114小节中的呈示部主部主题相结合,最终构成了此主题的核心音乐材料。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发现,第四乐章内的琶音动机不单单存在于乐章开头的引子部分,同时也存在于呈示部中,奏鸣式的展开部以及再现部中。可以了解到的是,從此乐章开始,它们便早早的融入进来,让我们不管是在主部主题和材料连接位置、副部主题行进时或者是呈示部结束段落内都能够寻找到其影子。比如说在包含了进行曲风格的主题进行时,此动机以一种相对较高的音区跨度无时无刻的促进者音乐的发展;而在塑造一种凋零和幽暗的气氛的情况下,它又换做一种相对慢的速度以及较暗的音色进行表述。在展开部的首要部分,琶音动机倒影和牛铃声、竖琴以及钢片琴共同出现,而其余的声部有的处于休止状态,有的在ppp的力度中演奏。唯有此倒影动机能够提高到sf,之后瞬间降低到p,在一个半小节中快速的变化情绪。之后的239和240小节,此动机最开始存在于长笛声部,随后慢慢转移到双簧管声部,接下来是单簧管声部,三次反复音色的改变和呈现,形成了一种从远到近的效果。随后,此动机出现在圆号声部,给我们带来一种更加悠远的体验。然而在恍惚之间,进行曲式节奏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动机瞬间转换为过去的形式,在木管组乐器内又开始出现了怪诞与暗哑的声音,此时该动机尾音逐渐拖长,能够感受到一股阴沉的气息迎面而来,这种情绪的突然改变在此动机的各个形式中不断进行转变。

第四乐章再现部始于520小节,经过之前展开部中的矛盾纠缠,后面的音乐又再一次的将情感带入了一种相对空灵的意境之内。该动机以倒影的形式存在,但和前面部分存在较大区别的是,首个音符时值有了很大的延长,速度更加缓慢,所表露出的孤独感更强,往往隔开几个小节才存在,和和弦式的其余声部联系起来,力度变得十分柔弱。之后的副部主题以及主部主题逐渐再现,此动机开始转化成为更加兴奋昂扬的音调,最终的尾声中却并不存在,因为这首交响曲作品的最终归宿是向命运妥协的“motto动机”。

《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一书具备非常强的概括性,其中谱例充实,通俗易懂。对于音乐创作除曲式之外的很多方面内容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分析论述,也是初学者应当拥有的一本优秀的入门参考资料。我们知道,音乐创作和作曲技术的关系可以说是每一名准备从事作曲或是正处于学习作曲人都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各种关于音乐创作和曲式研究的中外著作相继出版,但能够全面系统的将旋律、节奏、调式、速度、音色、演奏、唱法、和声以及主题等方面问题展开来谈的作品还相对较少。李贞华教授对于和音乐创作相关的基础性知识给出了非常详细深入的研究,进而最终著成此书。

有关创作技术的理论和作品分析的中外书籍,各地已有大量的出版。许多著作都对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进行了专门探讨和论述。然而对诸如音高旋律线、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织体、主题结构、音乐发展的手法、乐曲整体构思等方面却缺少专门论述。在一些曲式学或作品分析著作中,对上述问题也只是作为“绪论”简略地加以介绍而已。在一些有关作曲技法的著作或作曲教学中,也多未作系统讲授。即使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专论,也大都是注重技术规律方面的阐述,至于如何有目的地将这些技术和知识应用到活生生的作品中,如何把它们与情感的表达、形象的塑造紧密联系起来,这个联系有些什么规律可循,对这些问题仍然讲述得很少。而所有这些知识对学习者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六、结论与分析

作曲基础理论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也十分丰富,现阶段并未有非常系统化的作曲参考教材,且这样全面的教材的编写难度也非常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持续的产生更新的作曲理论和方法,因此对于音乐作曲的教学也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充实新的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基础理论的完善还是必须的。李贞华教授所著的《音乐分析和创作基础教程》中,对于音乐作曲相关的基础理论也进行了一定的完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此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也应当看到,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对这方面进行总结和研究,为国内音乐作曲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完善做出更多成绩。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的高度艺术价值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不仅是所有作曲家关心的问题,而且也是必须要首先加以解决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关键的手段和方法。作品分析的任务首先就在于分析研究优秀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和高度的技艺。这不仅表现在曲式结构、主题材料的使用、陈述方式、调性安排、起伏高低潮的发展行径等许多方面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而且也表现在作曲家具体使用的音乐各基本表现手段是如何高度紧密地配合在一起,十分贴切而有特点地体现出这一整体设计的目的上。这一点,不只是对于作曲家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每一个其他学音乐的人来说,无论是从事理论、欣赏或表演的人,作品分析的技能和知识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总而言之,李贞华教授一直以来都在实践着音乐作品分析以及音乐作曲课程的教学,站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角度,通过长期系统的分析研究,最终写出了《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课程》一书。这不但是对过去很多著作中针对音乐创作与曲式写作问题的补充,在阐述有关作品分析和创作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时更为全面和系统化,而且在其中的某些方面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所有这些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方面来说,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当然,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专门性的课题,要想对所有这些问题都阐述得非常透彻,这还有待于更多的学者去从事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里,艰苦的工作已经开始,并且得到了相当的收获。我想,作者在此时所最关心的,是能否获得广泛的支持和善意的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2]孙丝丝.交响曲中的“无词歌”——马勒《第五交响曲》中的歌曲引征及意蕴解读[J].北京:人民音乐,2015,(05):88-91.

[3]孔苑苑.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5,(23):207.

[4]张含.马勒第六交响曲“Tragic”剖析——中间乐章音乐学分析及演奏顺序的讨论[J].黄河之声,2015,(22):15-20.

[5]孙丝丝.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悲剧意识与主题构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00-107.

作者:王燕

第2篇:《管理学基础》教程案例引入式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服务,一直是电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的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直把案例引入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来加以探索,从而研究适合开放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选择案例的基本原则,并从面授课案例教学和网上案例教学这两个方面,探讨案例引入教学的具体实现途径。

关键词: 《管理学基础》 教学模式 案例引入教学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教并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服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包括教育与学习理念的整合、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整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环境的整合等。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把案例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探索方向,通过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改革,创建实用性、研究性、通俗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精选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引入教学,每一章教学前都需要准备一到两个案例,整个教学过程需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所需要的例证。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课程的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各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其内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就要选择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与教材配套的、适合开放教育学生讨论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自己编写案例,或从一些经典案例中提取与课程相关的部分,对案例进行改编。在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实践性。指教学案例应符合管理学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

2.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包括一定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问题多是显而不露,引而不發的。从书本上得不到问题的准确答案,须由学生自己去挖掘,通过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才能得到解决。例如,在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教学中,引入了“如何管理一元钱”的案例,启发学生了解管理的重要性,从中分析出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个人,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管理活动,科学的管理可以决定一个组织的绩效,甚至生存和发展,同样,对一个人来讲,管理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发展前途。

3.典型性。即教学案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组织结构时,引入了“海尔的事业部制结构”的案例,结合课程的内容,要学生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方法、原则和程序。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单位的组织结构模型。

4.目的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一章的教学,选用通用汽车公司重振雄风的案例,目的是要学生知道决策的艰巨性,掌握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要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分析判断择其一,过程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建立决策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5.篇幅适中。因为电大成人学生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案例教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模式都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案例篇幅不能太长,以两千字以下为宜,既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又不会因篇幅太长而让学生没有信心读下去。

二、面授课案例教学方式

上面授辅导课(每次辅导课三个半到四个小时),每一章都分三个环节通过案例引入进行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案例引入进入教学。根据章节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并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有时也采取教师领读案例的方式。一般每个案例要求学生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作出初步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本章的教学内容,引出本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教学。

2.案例引入进入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是围绕重点内容设置的案例,是案例引入教学中的二次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熟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对案例教学的成效有着实质性影响。我们在课堂讨论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头脑风暴式。教师不参与讨论,由学生之间相互提出观点、反驳或辩解。该方法重在学生的集体参与,可以充分显示出集体分析和讨论的力量。二是情景扮演式。教师指定一些学生,让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然后让他们彼此交锋辩论。由于所扮演角色观点不一定是扮演者本人所赞成或接受的,但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学生往往会开始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他人反应的敏感性。比如在讲“控制”一章关于控制的类型内容时,引入了“蔡桓公看病”案例,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蔡桓公,一个扮演扁鹊,进行情景表演。加深了学生对“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理解。

3.案例引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第一阶段案例的引入和第二阶段课程内容教学辅导过程中的案例引入讨论,辅导课结束前再选择一到两个案例让学生阅读、研究、分析获得关于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进入小组讨论阶段,本阶段时间大约三十分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功能,小组的规模以6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补充,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理解概念,学习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互相启发、提高的目的。

4.总结评述。这是面授课案例引入教学的最后环节,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进行反思、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三、网上案例引入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强调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我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探讨中,也着重探索了网上案例引入教学的方式。我认为,网上案例引入教学将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与面授课案例引入教学相比较,网上案例引入教学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网上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案例进行讨论学习;三是互动性好,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各抒己见;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增大。通过探索,我总结出了网上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

1.案例发布。在我校的在线平台上发布案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将平时建立的案例全部发到平台上,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中面授和网上教学所用案例都从这些案例中选择。

2.在线讨论。案例发布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一般整个辅导过程开展一到两次案例讨论,每次案例讨论时间为半个月,在这半个月内,每个学生都要上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讨论。教师每天上网查看讨论内容,对学生所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解答。最后,教师组织一次实时案例教学,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中有深度、有创新的思想加以肯定,对积极参加案例讨论的同学进行表扬。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把好的案例分析报告发布在网上,供大家学习。

4.记入成绩。教师要根据参与网上案例学习学生的发帖的质量、数量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好的案例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我专门为学生编写了《管理学简明教程》一书,作为我校管理学教学的主要用书,此教材突出了案例引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也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法,他们对案例引入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课堂讨论中,积极踊跃的发言,使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开展下去,同时案例教学也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与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的。

当然,案例教学的组织要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准备,多组织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以当今社会关注度高的事件作为案例,同时要时刻体现电大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案例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作者:祁云川

第3篇: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分析和探讨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这门公共必修课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掌握将来护士岗位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护理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和护理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今护士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护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考分数一般在200-300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较差,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前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3)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重视不够。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认为不是专业课,不需要好好学习,只要考试60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学习就是上上网、聊聊天,自己都会不需要学。

2.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通用的,适用所有专业,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医学护理应用方面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完全和医学护理专业脱节,从教材中看不到计算机技术与他们今后的护理工作有联系,不知道学好计算机对他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设备更新、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

(3)在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在讲课时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讲得少,而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并与同行相互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与时俱进,突破教材。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因此,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着眼教材,又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技术和与学生将来工作有关的内容加进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有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大力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用一个个任务把教材内容串在一起,这种模式正好适合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好、中、差搭配,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增进了同学友谊。

3.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

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告诉学生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是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计划的制订和书写完全是用计算机完成,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是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医院从挂号收费到病房病例管理,都是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不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很难胜任当今的护士工作。

在社区医院中,社区护士通常用电脑打字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用图片处理辅助制作健康宣传册,用电子表格汇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信息。用幻灯片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为了取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幻灯片中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为了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要会上网查资料,了解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是怎样工作的。学会上网知识,通过上网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随访。学会使用QQ、E—mail等方式与居民联系。联系的途径多了,省时,省力,还不用担心打电话人家不接,贴通知人家看不到。

4.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基础不同,若不注意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最终都失去兴趣,因此,要注重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实例等;课外提倡学生上网学习或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5.改革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操作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尽量让操作内容和他们以后实际工作应用的真实需要一致,能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发挥作用。例如:学完Word文档,让学生以“5·12护士节”为主题,设计一个电子版报;学完Excel,设计一张护士夜查房记录统计分析表;学完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护理礼仪”为主题,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问题,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肯定,这样,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会逐渐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6.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快,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学校的生源情况不断变化,要求教师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医专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医学领域知识。计算机教师应到医院进行实践考查,了解护理专业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了解涉及计算机的医学新设备。总之,只有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才会更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7.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除了教师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不断提醒学生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外,还需在高职高专学校实行“双证书”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护士资格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总之,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步伐,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了解计算机在护理专业上的应用,为以后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本专业服务打好基础,使每个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护理人才。

作者:李绪陵

第4篇:PS抠图入门基础教程

一、魔术棒法——最直观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和背景色色差明显,背景色单一,图像边界清晰。

方法意图:通过删除背景色来获取图像。

方法缺陷:对散乱的毛发没有用。

使用方法:

1、点击“魔术棒”工具;

2、在“魔术棒”工具条中,在“连续”项前打勾;

3、“容差”值填入“20”。(值可以看之后的效果好坏进行调节);

4、用魔术棒点背景色,会出现虚框围住背景色;

5、如果对虚框的范围不满意,可以先按CTRL+D取消虚框,再对上一步的“容差”值进行调节;

6、如果对虚框范围满意,按键盘上的DELE键,删除背景色,就得到了单一的图像。

二、色彩范围法——快速

适用范围:图像和背景色色差明显,背景色单一,图像中无背景色。

方法意图:通过背景色来抠图。

方法缺陷:对图像中带有背景色的不适用。

使用方法:

1、颜色吸管拾取背景色;

2、点击菜单中“选择”功能里的“色彩范围”功能;

3、在“反相”项前打勾,确定后就选中图像了。

三、 磁性索套法——方便、精确、快速和我常用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边界清晰。

方法意图:磁性索套会自动识别图像边界,并自动黏附在图像边界上。

方法缺陷:边界模糊处需仔细放置边界点。

使用方法:

1、右击“索套”工具,选中“磁性索套”工具;

2、用“磁性索套”工具,沿着图像边界放置边界点,两点之间会自动产生一条线,并黏附在图像边界上。

3、边界模糊处需仔细放置边界点。

4、索套闭合后,抠图就完成了。

四、(索套)羽化法——粗加工

适用范围:粗略的抠图。

方法意图:粗略抠图,不求精确。

方法缺陷:图像边界不精确。

使用方法:

1、点击“索套”工具;

2、用索套粗略地围住图像,边框各处要与图像边界有差不多的距离;这点能保证之后羽化范围的一致性,提高抠图的精确性;

3、右击鼠标,选择“羽化”功能;

4、调节羽化值,一般填入“20”,确定后就粗略选中图像了。羽化值的大小,要根据前一步边框与图像的间距大小调节。

五、(索套)钢笔工具法——最精确最花工夫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边界复杂,不连续,加工精度度高。

方法意图:完全*手工逐一放置边界点来抠图。

方法缺陷:慢。抠一个图连手脚指都抠的话,要15分钟左右。

使用方法:

钢笔工具法步骤如下:

1、索套建立粗略路径

(1)用“索套”工具粗略圈出图形的外框;

(2) 右键选择“建立工作路径”,容差一般填入“2”。

2、钢笔工具细调路径

(1)选择“钢笔”工具,并在钢笔工具栏中选择第二项“路径”的图标;

(2)按住CTRL键不放,用鼠标点住各个节点(控制点),拖动改变位置;

(3)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弧度调节点,调节两节点之间弧度,使线条尽可能的贴近图形边缘,这是光滑的关键步骤;

(4)增加节点:如果节点不够,可以放开CTRL按键,用鼠标在路径上增加。删除节点:如果节点过多,可以放开CTRL按键,用鼠标移到节点上,鼠标旁边出现“—”号时,点该节点即可删除。

3、右键“建立选区”,羽化一般填入“0”,,

按 CTRL+C 复制该选区;

新建一个图层或文件;

在新图层中,按 CTRL+V 粘贴该选区,这样就OK了!

取消选区快捷键:CTRL+D

注意:此工具对散乱的头发没有用。

六、蒙板抠图法——直观且快速

使用方法:

1、打开照片和背景图

2、点击移动工具把照片拖动背景图

3、添加蒙版

4、前景色设为黑色,选择画笔45

5、这样就可以在背景上擦,擦到满意为止。如果万一擦错了地方,只要将前景色改为白色,就可以擦回来。

初学者PS抠图法集锦专业版

一、橡皮擦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橡皮擦抠图就是用橡皮擦工具擦掉不用的部分,留下有用的部分。这种方法属外形抠图的方法,简单好用,但处理效果不好,可用于外形线条简单的图形抠图。但主要用于对其它方法抠图后的效果进行进一步处理。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橡皮擦工具,可选画笔主直径大点,先粗略地擦掉大部分不用的部分

4、再选画笔主直径小点,把图片放大,进行精细处理

二、魔术棒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魔术棒抠图就是用魔术棒工具点选不用的部分,或者点选要用的部分再反选,然后删除,留下有用的部分。这种方法属于颜色抠图的范畴,使用简便,但不宜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只能用于图片要用部分和不用部分色差较大时抠图或用于其它抠图方法的辅助方法。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魔术棒工具,在其属性栏取适当的容差值(色差小时须选较小值,一般取值为20);如因该图色差较大,可选了较大值80;

4、点选背景;

5、编辑/清除

三、路径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路径抠图就是用钢笔工具把图片要用部分圈起来,然后将路径作为选区载入,反选,再从图层中删除不用部分。这种方法也属外形抠图的方法,可用于外形比较复杂,色差又不大的图片抠图。再辅之以橡皮檫工具,可取得好的效果。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钢笔工具,在其属性栏选取参数;

4、把图片中要用部分圈起来;

5、终点接起点,形成闭合区;

6、在路径面板下面点选将路径作为选区载入按钮;

7、选择/反选.

四、蒙版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蒙版抠图是综合性抠图方法,即利用了图中对象的外形也利用了它的颜色。先用用魔术棒工具点选对象,再用添加图形蒙版把对象选出来。其关键环节是用白、黑两色画笔反复减、添蒙版区域,从而把对象外形完整精细地选出来。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魔术棒工具,容差选大点(50—80),按住Shift键,通过多次点选,把对象全部地选出来;

4、按下添加蒙版工具按钮;

5、在导航器面板中将显示比例调大,突出要修改部分;

6、选背景色为黑色,前景色为白色;

7、选取画笔工具,直径在10左右,对要修改部分添加蒙版区域;

8、把画笔直径调小点(5—7),转换前景和背景色,使前景色为黑色,把所添加的多余部分减掉;

9、如果不够理想,则重复

7、8两步,以达到满意效果。

五、通道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通道抠图属于颜色抠图方法,利用了对象的颜色在红、黄、蓝三通道中对比度平同的特点,从而在对比度大的通道中对对象进行处理。先选取对比度大的通道,再复制该通道,在其中通过进一步增大对比度,再用魔术棒工具把对象选出来。可适用于色差不大,而外形又很复杂的图象的抠图,如头发、树枝、烟花等等。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打开通道面板,分别点选红、黄、蓝三个单色面板,找出对象最清晰的通道,该图中我们点选蓝色通道;

4、将蓝通道拖至通道面板下面的创建新通道按钮上,复制出蓝副本通道;

5、图像/调整/色阶,调整“输入色阶”,增强对象对比度;

6、图像/调整/反相;

7、选用套索工具,把烟花等图案圈出来;

8、选择/反选,编辑/填充/填充前景色(白色),选择/取消选择;

9、图像/调整/反相;

10、按住“Ctrl”键点蓝副本通道,载入烟花等的选区,功换到图层面板,烟花等被选中;

11、选择/反选,编辑/清除;选择/取消选择

当然 比较专业的技巧还有很多 诸如 抽出前景色设置为白色后 利用橡皮插去多余颜色……利用增强对比度、感光度等抽取毛发、头发等……还有好多好多……………………可是这些方法描述起来比较的吃力,就省略一些篇幅了。 【PS教程】偷天换地 PS抠图技巧谈

在许多的旅游景点有风景照快速合成纪念,即把人像叠加到固定的风景图片上,但制作出来的照片比较死板。Photoshop暗房很容易让我们制作各种合成照片,而且得益于Photoshop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让你足不出户即可“周游世界”。

制作这种类型合成照成功的前提是完美的抠图,要把被合成对像与原背景完美分离,然后再利用Photoshop强大的滤镜功能做些光影效果即可实现。

抠图是最关键的一步,抠图的方法又多种多样,套索、魔术棒、蒙板等都是最常用的,但涉及到人像抠图,特别是人的毛发的抠图的时候,简单的工具就无法达成满意的抠图效果,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利用Photoshop通道来实现快速简单抠图的技巧。

1、在Photoshop中,打开主体原图(图1),

图1

按F7键打开通道面板。一般DC拍出的照片为RGB模式,在R、G、B三通道中找出一个对比度最强的通道,即反差最大的,这样的通道容易实现主体与背景的分离,在本图中选择蓝色通道(图2)。

图2

2、复制蓝色通道(拖拽蓝色通道到下方的复制通道按钮上),生成新通道“蓝副本”(图2)。

3、选择“图像→调整→反相(Ctrl+I)”(图3),结果见(图4)。

图3

图4

4、对新通道“蓝副本”进行色阶调整,选择“图像→调整→色阶对话框(Ctrl+L)”(图5),黑、白两三角向中间移动,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对比。

图5

5、再次调用色阶调整,用白色吸管点击脸部的灰色,达到可以把脸部尽可能为白色,背影尽可能变为黑色的效果(图6)。

图6

如果仅使用此方法不足以达成效果,可以再使用橡皮擦、套索等工具进行处理,最终达成(图7)效果。

图7

6、按住Ctrl,点击通道“蓝副本”,即可选中白色部分载入选区(图8),

图8

为了使抠下来的图在贴到其他背景上边缘过渡的更自然,一般在拷贝前进行一下“羽化”(图9),羽化半径一般选1-5(根据图片尺寸大小选择合适数值)。

图9

7、点选RGB通道(Ctrl+~)回到彩色模式,拷贝圈选主体部分,然后打开一张背景图,粘贴并调整主体图大小到合适尺寸,移动主体到合适位置即可(图10)。

图10

8、但由于是两张不同光照下拍摄的照片,细看光线方向时破绽就会出现,所以要在简单合成后再对粘贴过来的图层进行光照的处理(图11),

图11

选择“滤镜/渲染/光照效果”,调整光照的方向及光照范围大小(图12)即可,调整光线后的效果见图12。

图12

9、至此抠图合成过程已全部完成,建议尝试把抠出的主体图粘贴到不同的背景层上去以求最佳效果,如图13命名为“花仙子”,

图13 图14则是一张标准的人像风景图,在合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光线的方向,还要注意主体与背景大小、畸变、透视的原则,这样才能制作出完美的合成照片,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图14这里介绍的抠图法比较适合对比反差大的原始照片,特别是人或动物的毛发可以实现较好的抠取,但好的抠图是要靠多种工具的综合使用才能实现的,建议大家多加练习,熟练后抠取一张类似的图片只需要5到10分钟,赶快试一下吧! PS抠图技巧大全

PS抠图技巧大全全面的讲解了多种PS常用的抠图方法,其中第二种方法图层模式抠取法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却非常方便,只需要把背景调成白色,然后改变图层混合模式,再稍微用蒙版涂一下就完成,非常快捷。其它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常用的。抠图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图片设定最佳方法。 原图 最终效果

一、抽出滤镜抠图法

10

1、打开图片,ctrl+j两次,分别得到图层1和图层1副本。

10

2、点击红圈处,新建图层2放于图层1和背景层之间,作为检查效果和新的背景层,并填充颜色。

10

3、在图层1执行滤镜--抽出命令,在强制前景处打勾,用吸管工具在红圈处取色。

10

4、用高光器工具把头发涂抹绿色 10

5、确定后,头发就抠出来了 10

6、把图放大到400%,用橡皮擦或用蒙版把头发边缘的杂色清理干净,以使图片的效果清澈。

10

7、在图层1副本层点红圈处为图层添加蒙版,用黑画笔涂抹出新的背景。

10

8、看看效果

二、图层模式抠取法

20

1、打开图片,ctrl+j两次,分别得到图层1和图层1副本。

20

2、点击红圈处,新建图层2放于图层1和背景层之间,作为检查效果和新的背景层,并填充颜色。

20

3、在图层1执行图像--调整--色阶命令,用白吸管在图中的红圈处点一下,原来的灰色背景就变成了白色背景了。

20

4、用白画笔把残余的灰背景色涂抹成白色。

20

5、图层的混合模式设置为正片叠底。

20

6、在图层1副本层点红圈处为图层添加蒙版,用黑画笔涂抹出新的背景。

20

7、看看效果

三、通道抠取法

30

1、打开图片,ctrl+j复制图层得到图层1,新建图层2,放于图层1和背景层之间,并填充颜色,作为检查效果和新的背景层

30

2、点击图层1,进入通道,复制绿通道得到绿副本。(因绿通道里的层次最清晰)

30

3、执行图像--调整--色阶命令,(快捷键:ctrl+l)参数参考如图。

30

4、这时人物主体及头发外还有灰色。

30

5、用白画笔涂抹掉这些灰色。

30

6、ctrl+i,反相白变黑,点击红圈处作选区,出现蚁线。

30

7、回到图层,点击图层1,ctrl+j得到图层3,关掉图层1的小眼睛看看头发就抠出来了。 30

8、把图层1移到最顶层,加蒙版用黑画笔涂抹出新背景 30

9、看看效果

〖ps教程〗Ps复杂边缘图像抠图技巧实例

抠图是Photoshop的基本操作。路径适合做边缘整齐的图像,魔棒适合做颜色单一的图像,套锁适合做边缘清晰一致能够一次完成的图像,通道适合做影调能做区分的图像。

对于边缘复杂、块面很碎、颜色丰富、边缘清晰度不

一、影调跨度大的图像,最好是用蒙版来做抠图。

下面这张图是一位在大自然中的写生者,背景不好,需要替换。要把人物和地面抠出来,路径、魔棒、套锁、通道都不好用,还是用蒙版吧。

背景素材

唠叨一下:

1、制作的时候一定要精细,不断地调整笔刷的直径和软硬参数,不能凑合;

2、蒙版是可以修的,发现那里不合适,就重新进入蒙版作修饰;

3、如果整体图像都带有一个边缘,可以在蒙版中做一个像素的minimum处理。

第5篇:photoshop基础教程 详解PS磨皮教程

详解PS磨皮教程

1、 打开原图,先用橡皮图章去豆,不透明度与压力都调小一些,这样相对柔和一点,也比较自然。

2、复制图层,双击快速蒙版,快捷键Q,颜色自己定,不透明度,我个人习惯在40%。

3、用笔刷将脸部皮肤图画一遍,边缘用小笔刷细画。

4、使用橡皮工具,将不透明度调到100%,擦出五观部分,并用小笔触擦出轮廓线。

5、保留皮肤部分,边缘做适当的羽化。

6、通过通道内的快速蒙版影像查看细部,进行相应调整,降底橡皮刷的透明度来对一些边缘进行相应的羽化。

7、按住Ctrl点击通道内蒙版层得到相应的选区。

8、回到原层,删除皮肤以外的部分。

9、按住Ctrl选取蒙版选区,并保存通道,将蒙版层删除,然后进行反选,(Ctrl+Shift+I)选择皮肤部分。

10、对底层皮肤进行,滤镜-锐化-USM锐化,加强皮肤毛孔(非常重要)

11、对上层皮肤用,滤镜-模糊-特殊模糊去斑,再用高斯模糊进行柔化处理,程度根据图片大小控制。

12、将被柔化皮肤层的不透明度设在80%-90%,这样可以透出下图层皮肤的毛孔,再用色阶或曲线来降低图层的反差与色差。

13、合并所有的图层后,再复制图层,将新图层模式选为“屏幕”,降低其不透明度,(根据画面自由控制)可以根据情况对屏幕层进行相应的USM锐化,增加毛发。

14、在通道中提取保存的通道,使用套索工具,将模式选为交集,选出眼部分。

15、通过选区对底部图层,眼部用色阶提亮,以修补因之前调整而造成的与皮肤的色差,然后用历史记录画笔擦出黑眼珠。

16、对嘴唇部分进行与眼部同样的方式调整,然后调细部,去除眼白里的血丝与污物,提亮牙齿。

17、最后通过色彩平衡等调整一下颜色,这样就差不多完成发,皮肤得到改善并且保留了皮肤质感。

最终效果图

第6篇:PS人物美容基础教程

给美女照片去斑 磨皮修饰美女皮肤 人物美白方法 利用图层调整快速美白 精细磨皮去斑 人像磨皮及增强质感 偏暗的图片专业美化 室内人物图片磨皮及润色 利用计算给失真的人物美白及磨皮 快速给偏暗的人物磨皮 简单实用的快速美白方法 调出人物淡黄色肤色 给多斑的人物美白 计算及通道保细节磨皮美白

利用通道计算及渐变映射给美女美化 偏色的人物照片美白 脸部及肤色质感 给美女脸加彩妆

给美女照片去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数码相机越来越普及,你所拍的人物照片也多了。如果有些照片上的美女多了一些斑点,就显得美中不足咯,嘿嘿,本文将用Photoshop教你如何去斑,让照片上的美女变得更加完美,一起来学习吧!

原图(图中的美女多了些斑点)

最终效果(美女变得更加亮丽了)

1、把背景层复制一层,得到背景副本;

2、对背景副本层进行,自动色阶(shift+ctrl+L)、自动对比度(Alt+shift+ctrl+L)、自动颜色操作(shift+ctrl+B);

3、将背景副本层模式改为"滤色";

4、用魔术棒工具(W)将人物的皮肤部分勾选出来,得到选区,羽化2像素,我这里的容差设置的是30;(把皮肤抠出来有很多方法,这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你也可以用通道把皮肤抠出来,也可以色彩范围的方法,还可以用钢笔,看个人习惯)

5、复制刚才创建的皮肤选区(Ctrl+j)得到图层1

6、对图层1执行滤镜-模糊-高斯模糊,半径为4.5; 注意图层的模式仍然为滤色;

7、复制图层1,得到图层1副本,对图层1副本执行滤镜-模糊-高斯模糊,半径为4.0;

8、为图片加盖印(类似合并图层,但是可以不影响原图层),得到图层2(ctrl+shift+Alt+E);

9、为图层2添加可选颜色图层样式,适当调整图层颜色,到自己满意为止;

10、Ctrl+M把图片调暗点。大功高成。

磨皮修饰美女皮肤

这个Photoshop效果使皮肤发光、美白同时保持它的暗部区域。

效果图

1.打开人物特写图

2.按CTRL+J复制背景图层得到图层1,模式为滤色

图片看起来就亮了很多,同时皮肤也白了很多

3.然后为图层1添加一个蒙版,点击图层面板底部的图标,同时选中图层蒙版(选中状态下会有白色的边框)

当蒙版处于选中的状态,执行图像--应用图像

现在明暗部都出来了

4.这时候选中图层1(而不是蒙版),执行高斯模糊(滤镜--模糊--高斯模糊)

看起来朦胧了很多

5.我们还要添加一个蒙版,选中图层1,按CTRL+G添加一个组。

为组1添加一个图层蒙版,同时选中蒙版

再执行一次应用图像

最终结果,完毕

人物美白方法

Photoshop美女美白教程超级快捷的人物美白方法,教程中用到的素材人物源于网络.绝无冒犯之意,仅做引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教程中的图片水印非本站打上.原图

最终效果

一、去色加图层模式法。

1、打开原图素材,把背景图层复制一层。

2、按Ctrl + Shift + U 去色。

3、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滤色”,完成。

二、通道美白法。

1、打开原图素材。

2、按Ctrl + Alt + ~ 调出高光选区,新建一个图层,填充白色,完成。

三、蒙版美白。

1、打开原图素材,双击解锁。

2、新建一个图层填充白色,把白色图层拉到图层的最下面。

3、选择图片层,执行:图层 > 添加图层蒙版 > 显示全部。

4、按住Alt 键添加图层蒙版,按Ctrl + V 粘贴。

5、执行:图像 > 调整 > 反相,点一下蒙版的眼睛,完成。

四、Lab颜色法。

1、打开素材图片,按Ctrl + A 曲线,按Ctrl + C 复制。

2、新建一个文档,按Ctrl + V 粘贴。

3、选择菜单:图像 > 模式 > Lab颜色。

4、切换到通道面板,删除a通道。

5、回到图层面板。选择菜单:图像 > 模式 > 灰度。

6、把灰度图片拖到最开始打开的图片文件中,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滤色”,完工。

五、扩散亮光法。

1、打开素材图片,把背景色设置为白色。

2、按Ctrl + Alt + ~ 调出高光选区。

3、执行:滤镜 > 扭曲 > 扩散亮光,数值:颗粒:0,发光量:自定,消除数量:0,完成。

六、光照效果法。

1、打开原图,复制一层。

2、执行:滤镜 > 渲染 > 光照效果,光照类型:全光源,颜色设为白色,如下图。

3、把光照图层的图层模式改为“柔光”,完成。

七、图像调整命名美白。

1、打开原图素材。

2、分别创建曲线、色相/饱和度、色阶及色彩平衡调整图层,参数设置如下图,确定后完工。

利用图层调整快速美白

本教程介绍另外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美白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做照片人物美白的时一般都用调色工具,今天的方法有些另类,只需要多复制几个图层,再适当改变图层的混合模式即可,方法非常简单。

原图:

最终效果:

1、打开原图素材,双击图层解锁得到图层1。

2、把背景图层复制一层,按Ctrl + Shift + U 去色,再把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滤色”。

3、把背景图层复制一层,按Ctrl + Shift + ] 置顶,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柔光”,到这里美白部分基本完成。

4、新建一个图层,按Ctrl + Alt + Shift + E 盖印图层。执行:滤镜 > 模糊 > 特殊模糊,半径设置为100,确定后完成最终效果。

最终效果:

精细磨皮去斑 本教程主要是介绍人物磨皮及美白教程,有些人物照片可能是光线不够,脸部会有大量的杂色,这些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处理不能一步到位只能慢慢的把杂色范围缩小,方法也有很多。本教程也只是一个参考其中用到勾出选区模糊及用画笔吸取皮肤颜色再涂等!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其它方法!

原图

最终效果

1.打开原图按Ctrl + J把背景图层复制一份,把副本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滤色”(其它版本的叫“屏幕”),图层不透明度改为:80%,效果如图1

图1

2.新建一个图层按Ctrl + Shift + Alt + E盖印图层,执行菜单:滤镜 模糊 高斯模糊数值为5,确定后加上蒙版用黑色羽化画笔工具把除人物脸部皮肤部分的都擦出来如图3

图2

图3

3.新建一个图层按Ctrl + Shift + Alt + E盖印图层,如图4选择模糊工具选择适当的压力,在人物的鼻子及嘴巴上等有杂色的地方涂抹大致效果如图5。注意:模糊工具的画笔要羽化,涂抹的时候要均匀。

图4

图5

4.把图片局部放大,用套索或钢笔工具把鼻子上最多杂点的地方勾出来如图6,按Ctrl + Alt + D羽化数值为3,执行菜单:滤镜 模糊 高斯模糊数值为3,效果如图7杂色立刻没有了。

图6

图7

5.同样的方法把其它杂色比较多的地方勾出来模糊,注意鼻子周围有轮廓的地方勾的时候尽量按轮廓来勾,勾好后就不要羽化,直接模糊。特别麻烦的地方就把局部放足够大用吸管吸取有杂色地方的皮肤颜色然后用羽化的画笔工具轻轻点一下。简单出杂色的效果如图8

图8

6.选择减淡工具,参数设置如图9,暴光度为:10%左右,设置好后在人物鼻子及嘴巴有反光的地方涂抹加强光感效果如图10

图9

图10

7.合并所有图层按Ctrl + J复制一层,不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柔光”,图层不透明度改为:50%,效果如图11

图11

8.再次合并所有图层,自己可以适当调下颜色,然后使用Topaz锐化一下如果你还没有安装请点这里下载。完成最终效果。

图12 人像磨皮及增强质感

本教程的磨皮方法非常独特。虽然也用到双图层,不够模糊的时候不是对图层操作,而是模糊相应的通道。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模糊后还保留有细节。

原图

最终效果1

最终效果2

1、打开原图素材,把背景图层复制一层。用修复工具把人物脸部较大的痘痘修复一下。

2、把当前图层复制一层,进入通道面板,点击绿色通道。

3、执行:滤镜 > 模糊 > 高斯模糊,数值为9.8,如下图。

4、点击蓝色通道,也执行:滤镜 > 模糊 > 高斯模糊,数值为7,如下图。

5、点击红色通道,执行:滤镜 > 锐化 > USM锐化,参数设置如下图。

6、回到图层面板,把当前图层混合模式改为“变亮”。

7、按住Alt键添加图层蒙版。

8、用白色画笔把脸部及身上皮肤部分擦出来,注意画笔的透明度。

9、做到这一步对于一般的磨皮也够了。为了加强质感,我再复制一层。

10、执行那个:图像 > 计算,参数设置如下图,确定后我们得到一个新的通道选区。

11、在新通道里再执行:图像 > 应用图像,参数设置如下图。

12、按Ctrl + L 调整色阶,参数设置如下图。

13、用黑色画笔把不是皮肤的地方涂黑,如下图。

14、对新通道执行:滤镜 > 艺术效果 > 绘画涂抹,数值,笔画设置为1,锐度自定。

第7篇:Ps蒙版基础教程(最终版)

Ps蒙版教程

一、ps四大核心技术是什么:通道、蒙版、路径、选区

二、ps蒙版:快速蒙版 矢量蒙版 剪切蒙版 图层蒙版

快速蒙版:q

矢量蒙版:alt+l+v+r 剪切蒙版:alt+ctrl+g

图层蒙版:按alt编辑

三、快速蒙版的定义

快速蒙版模式使你可以将任何选区作为蒙版进行编辑,而无需使用“通道”调板,在查看图像时也可如此。将选区作为蒙版来编辑的优点是几乎可以使用任何 photoshop 工具或滤镜修改蒙版。例如,如果用选框工具创建了一个矩形选区,可以进入快速蒙版模式并使用画笔扩展或收缩选区,或者也可以使用滤镜扭曲选区边缘。也可以使用选区工具,因为快速蒙版不是选区。

从选中区域开始,使用快速蒙版模式在该区域中添加或减去以创建蒙版。另外,也可完全在快速蒙版模式中创建蒙版。 受保护区域和未受保护区域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当离开快速蒙版模式时,未受保护区域成为选区。当在快速蒙版模式中工作时,“通道”调板中出现一个临时快速蒙版通道。但是,所有的蒙版编辑是在图像窗口中完成的。

它的作用是通过用黑白灰三类颜色画笔来做选区,白色画笔可画出被选择区域,黑色画笔可画出不被选择区域,灰色画笔画出半透明选择区域。 画笔进行画出线条或区域,然后再按q,得到的是选区和一个临时通道,我们可以在选区进行填充或修改图片和调色等,当然还有扣图

四、矢量蒙版的定义:

矢量蒙板: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任意放大或缩小的蒙板。

1、矢量:简单地说,就是不会因放大或缩小操作而影响清晰度的图像。一般的位图包含的像素点在放大或缩小到一定程度时会失真,而矢量图的清晰度不受这种操作的影响。

2、蒙板:可以对图像实现部分遮罩的一种图片,遮罩效果可以通过具体的软件设定,就是相当于用一张掏出形状的图板蒙在被遮罩的图片上面。 矢量蒙版主要用来做什么? 矢量蒙版是通过形状控制图像显示区域的,它仅能作用于当前图层。矢量蒙版中创建的形状是矢量图,可以使用钢笔工具和形状工具对图形进行编辑修改,从而改变蒙版的遮罩区域,也可以对它任意缩放而不必担心产生锯齿。

五、剪切蒙版的定义:

剪切蒙版和被蒙版的对象起初被称为剪切组合,并在“图层”调板中用虚线标出。

你可以从包含两个或多个对象的选区,或从一个组或图层中的所有对象来建立剪切组合。 可以使用上面图层的内容来蒙盖它下面的图层。底部或基底图层的透明像素蒙盖它上面的图层(属于剪贴蒙版)的内容。 例如,一个图层上可能有某个形状,上层图层上可能有纹理,而最上面的图层上可能有一些文本。如果将这三个图层都定义为剪贴蒙版,则纹理和文本只通过基底图层上的形状显示,并具有基底图层的不透明度。请注意,剪贴蒙版中只能包括连续图层。蒙版中的基底图层名称带下划线,上层图层的缩览图是缩进的。另外,重叠图层显示剪贴蒙版图标。“图层样式”对话框中的“将剪贴图层混合成组”选项可确定基底效果的混合模式是影响整个组还是只影响基底图层。 剪切蒙版主要用来做什么? 剪切蒙版是一个可以用其形状遮盖其他图稿的对象,因此 剪切蒙版使用剪切蒙版,您只能看到蒙版形状内的区域,从效果上来说,就是将图稿裁剪为蒙版的形状。

六、图层蒙版的定义:

图层蒙版相当于一块能使物体变透明的布,在布上涂黑色时,物体变透明,在布上涂白色时,物体显示,在布上涂灰色时,半透明。

图层蒙板就是在当前图层上,露出想露出的部分。 方便修改。如果使用删除将不需要的部分删除掉,那么将来在需要调整的时候还需要重新置入图片,因为多余的部分已经删除掉了。如果使用蒙板的话,可以随时调整蒙板。让更多或更少的部分露出来。

图层蒙版主要用来做什么? ①它是一种特殊的选区,但它的目的并不是对选区进行操作,相反,而是要保护选区的不被操作。同时,不处于蒙版范围的地方则可以进行编辑与处理。

②蒙版虽然是种选区,但它跟常规的选区颇为不同。常规的选区表现了一种操作趋向,即将对所选区域进行处理;而蒙版却相反,它是对所选区域进行保护,让其免于操作,而对非掩盖的地方应用操作。

其实可以这样说:首先ps中的图层蒙版中只能用黑白色及其中间的过渡色(灰色)。

在蒙版中的黑色就是蒙住当前图层的内容,显示当前图层下面的层的内容来,蒙版中的白色则是显示当前层的内容。蒙版中的灰色则是半透明状,前图层下面的层的内容则若隐若现 上面已经说了,蒙版就是用黑白灰来表现透明状态的:这个有点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

第8篇:《PS快速入门教程》

PS抠图方法.

一、魔术棒法——最直观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和背景色色差明显,背景色单一,图像边界清晰。

方法意图:通过删除背景色来获取图像。

方法缺陷:对散乱的毛发没有用。

使用方法:1、点击“魔术棒”工具;

2、在“魔术棒”工具条中,在“连续”项前打勾;

3、“容差”值填入“20”。(值可以看之后的效果好坏进行调节);

4、用魔术棒点背景色,会出现虚框围住背景色;

5、如果对虚框的范围不满意,可以先按CTRL+D取消虚框,再对上一步的“容差”值进行调节;

6、如果对虚框范围满意,按键盘上的DELE键,删除背景色,就得到了单一的图像。

二、色彩范围法——快速

适用范围:图像和背景色色差明显,背景色单一,图像中无背景色。

方法意图:通过背景色来抠图。

方法缺陷:对图像中带有背景色的不适用。

使用方法:1、颜色吸管拾取背景色;

2、点击菜单中“选择”功能里的“色彩范围”功能;

3、在“反相”项前打勾,确定后就选中图像了。

三、磁性索套法——方便、精确、快速和我常用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边界清晰。

方法意图:磁性索套会自动识别图像边界,并自动黏附在图像边界上。

方法缺陷:边界模糊处需仔细放置边界点。

使用方法:1、右击“索套”工具,选中“磁性索套”工具;

2、用“磁性索套”工具,沿着图像边界放置边界点,两点之间会自动产生一条线,并黏附在图像边界上。

3、边界模糊处需仔细放置边界点。

4、索套闭合后,抠图就完成了。

四、(索套)羽化法——粗加工

适用范围:粗略的抠图。

方法意图:粗略抠图,不求精确。

方法缺陷:图像边界不精确。

使用方法:1、点击“索套”工具;

2、用索套粗略地围住图像,边框各处要与图像边界有差不多的距离;这点能保证之后羽化范围的一致性,提高抠图的精确性;

3、右击鼠标,选择“羽化”功能;

4、调节羽化值,一般填入“20”,确定后就粗略选中图像了。羽化值的大小,要根据前一步边框与图像的间距大小调节。

五、(索套)钢笔工具法——最精确最花工夫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边界复杂,不连续,加工精度度高。

方法意图:完全*手工逐一放置边界点来抠图。

方法缺陷:慢。抠一个图连手脚指都抠的话,要15分钟左右。

使用方法:

钢笔工具法步骤如下:

1、索套建立粗略路径

(1)用“索套”工具粗略圈出图形的外框;

(2)

右键选择“建立工作路径”,容差一般填入“2”。

2、钢笔工具细调路径

(1)选择“钢笔”工具,并在钢笔工具栏中选择第二项“路径”的图标;

(2)按住CTRL键不放,用鼠标点住各个节点(控制点),拖动改变位置;

(3)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弧度调节点,调节两节点之间弧度,使线条尽可能的贴近图形边缘,这是光滑的关键步骤;

(4)增加节点:如果节点不够,可以放开CTRL按键,用鼠标在路径上增加。删除节点:如果节点过多,可以放开CTRL按键,用鼠标移到节点上,鼠标旁边出现“—”号时,点该节点即可删除。

3、右键“建立选区”,羽化一般填入“0”,,

CTRL+C

复制该选区;

新建一个图层或文件;

在新图层中,按

CTRL+V

粘贴该选区,这样就OK了!

取消选区快捷键:CTRL+D

注意:此工具对散乱的头发没有用。

六、蒙板抠图法——直观且快速

使用方法:1、打开照片和背景图

2、点击移动工具把照片拖动背景图

3、添加蒙版

4、前景色设为黑色,选择画笔45

5、这样就可以在背景上擦,擦到满意为止。如果万一擦错了地方,只要将前景色改为白色,就可以擦回来。

初学者PS抠图法集锦专业版

一、橡皮擦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橡皮擦抠图就是用橡皮擦工具擦掉不用的部分,留下有用的部分。这种方法属外形抠图的方法,简单好用,但处理效果不好,可用于外形线条简单的图形抠图。但主要用于对其它方法抠图后的效果进行进一步处理。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橡皮擦工具,可选画笔主直径大点,先粗略地擦掉大部分不用的部分

4、再选画笔主直径小点,把图片放大,进行精细处理

二、魔术棒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魔术棒抠图就是用魔术棒工具点选不用的部分,或者点选要用的部分再反选,然后删除,留下有用的部分。这种方法属于颜色抠图的范畴,使用简便,但不宜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只能用于图片要用部分和不用部分色差较大时抠图或用于其它抠图方法的辅助方法。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魔术棒工具,在其属性栏取适当的容差值(色差小时须选较小值,一般取值为20);如因该图色差较大,可选了较大值80;

4、点选背景;

5、编辑/清除

三、路径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路径抠图就是用钢笔工具把图片要用部分圈起来,然后将路径作为选区载入,反选,再从图层中删除不用部分。这种方法也属外形抠图的方法,可用于外形比较复杂,色差又不大的图片抠图。再辅之以橡皮檫工具,可取得好的效果。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钢笔工具,在其属性栏选取参数;

4、把图片中要用部分圈起来;

5、终点接起点,形成闭合区;

6、在路径面板下面点选将路径作为选区载入按钮;

7、选择/反选.

四、蒙版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蒙版抠图是综合性抠图方法,即利用了图中对象的外形也利用了它的颜色。先用用魔术棒工具点选对象,再用添加图形蒙版把对象选出来。其关键环节是用白、黑两色画笔反复减、添蒙版区域,从而把对象外形完整精细地选出来。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选取魔术棒工具,容差选大点(50—80),按住Shift键,通过多次点选,把对象全部地选出来;

4、按下添加蒙版工具按钮;

5、在导航器面板中将显示比例调大,突出要修改部分;

6、选背景色为黑色,前景色为白色;

7、选取画笔工具,直径在10左右,对要修改部分添加蒙版区域;

8、把画笔直径调小点(5—7),转换前景和背景色,使前景色为黑色,把所添加的多余部分减掉;

9、如果不够理想,则重复7、8两步,以达到满意效果。

五、通道抠图

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通道抠图属于颜色抠图方法,利用了对象的颜色在红、黄、蓝三通道中对比度平同的特点,从而在对比度大的通道中对对象进行处理。先选取对比度大的通道,再复制该通道,在其中通过进一步增大对比度,再用魔术棒工具把对象选出来。可适用于色差不大,而外形又很复杂的图象的抠图,如头发、树枝、烟花等等。

操作步骤:

1、打开图片;

2、双击该图层,将背景层改为普通层;

3、打开通道面板,分别点选红、黄、蓝三个单色面板,找出对象最清晰的通道,该图中我们点选蓝色通道;

4、将蓝通道拖至通道面板下面的创建新通道按钮上,复制出蓝副本通道;

5、图像/调整/色阶,调整“输入色阶”,增强对象对比度;

6、图像/调整/反相;

7、选用套索工具,把烟花等图案圈出来;

8、选择/反选,编辑/填充/填充前景色(白色),选择/取消选择;

9、图像/调整/反相;

10、按住“Ctrl”键点蓝副本通道,载入烟花等的选区,功换到图层面板,烟花等被选中;

11、选择/反选,编辑/清除;选择/取消选择

当然

比较专业的技巧还有很多

诸如

抽出前景色设置为白色后

利用橡皮插去多余颜色……利用增强对比度、感光度等抽取毛发、头发等……还有好多好多……………………可是这些方法描述起来比较的吃力,就省略一些篇幅了。

【PS教程】偷天换地

PS抠图技巧谈

在许多的旅游景点有风景照快速合成纪念,即把人像叠加到固定的风景图片上,但制作出来的照片比较死板。Photoshop暗房很容易让我们制作各种合成照片,而且得益于Photoshop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让你足不出户即可“周游世界”。

制作这种类型合成照成功的前提是完美的抠图,要把被合成对像与原背景完美分离,然后再利用Photoshop强大的滤镜功能做些光影效果即可实现。

抠图是最关键的一步,抠图的方法又多种多样,套索、魔术棒、蒙板等都是最常用的,但涉及到人像抠图,特别是人的毛发的抠图的时候,简单的工具就无法达成满意的抠图效果,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利用Photoshop通道来实现快速简单抠图的技巧。

1、在Photoshop中,打开主体原图(图1),

图1

按F7键打开通道面板。一般DC拍出的照片为RGB模式,在R、G、B三通道中找出一个对比度最强的通道,即反差最大的,这样的通道容易实现主体与背景的分离,在本图中选择蓝色通道(图2)。

图2

2、复制蓝色通道(拖拽蓝色通道到下方的复制通道按钮上),生成新通道“蓝副本”(图2)。

3、选择“图像→调整→反相(Ctrl+I)”(图3),结果见(图4)。

图3

图4

4、对新通道“蓝副本”进行色阶调整,选择“图像→调整→色阶对话框(Ctrl+L)”(图5),黑、白两三角向中间移动,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对比。

图5

5、再次调用色阶调整,用白色吸管点击脸部的灰色,达到可以把脸部尽可能为白色,背影尽可能变为黑色的效果(图6)。

图6

如果仅使用此方法不足以达成效果,可以再使用橡皮擦、套索等工具进行处理,最终达成(图7)效果。

图7

6、按住Ctrl,点击通道“蓝副本”,即可选中白色部分载入选区(图8),

图8

为了使抠下来的图在贴到其他背景上边缘过渡的更自然,一般在拷贝前进行一下“羽化”(图9),羽化半径一般选1-5(根据图片尺寸大小选择合适数值)。

图9

7、点选RGB通道(Ctrl+~)回到彩色模式,拷贝圈选主体部分,然后打开一张背景图,粘贴并调整主体图大小到合适尺寸,移动主体到合适位置即可(图10)。

图10

8、但由于是两张不同光照下拍摄的照片,细看光线方向时破绽就会出现,所以要在简单合成后再对粘贴过来的图层进行光照的处理(图11),

图11

选择“滤镜/渲染/光照效果”,调整光照的方向及光照范围大小(图12)即可,调整光线后的效果见图12。

图12

9、至此抠图合成过程已全部完成,建议尝试把抠出的主体图粘贴到不同的背景层上去以求最佳效果,如图13命名为“花仙子”,

图13

图14则是一张标准的人像风景图,在合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光线的方向,还要注意主体与背景大小、畸变、透视的原则,这样才能制作出完美的合成照片,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图14

这里介绍的抠图法比较适合对比反差大的原始照片,特别是人或动物的毛发可以实现较好的抠取,但好的抠图是要靠多种工具的综合使用才能实现的,建议大家多加练习,熟练后抠取一张类似的图片只需要5到10分钟,赶快试一下吧!

PS抠图技巧大全

PS抠图技巧大全全面的讲解了多种PS常用的抠图方法,其中第二种方法图层模式抠取法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却非常方便,只需要把背景调成白色,然后改变图层混合模式,再稍微用蒙版涂一下就完成,非常快捷。其它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常用的。抠图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图片设定最佳方法。

原图

最终效果

一、抽出滤镜抠图法

101、打开图片,ctrl+j两次,分别得到图层1和图层1副本。

102、点击红圈处,新建图层2放于图层1和背景层之间,作为检查效果和新的背景层,并填充颜色。

103、在图层1执行滤镜--抽出命令,在强制前景处打勾,用吸管工具在红圈处取色。

104、用高光器工具把头发涂抹绿色

105、确定后,头发就抠出来了

106、把图放大到400%,用橡皮擦或用蒙版把头发边缘的杂色清理干净,以使图片的效果清澈。

107、在图层1副本层点红圈处为图层添加蒙版,用黑画笔涂抹出新的背景。

108、看看效果

二、图层模式抠取法

201、打开图片,ctrl+j两次,分别得到图层1和图层1副本。

202、点击红圈处,新建图层2放于图层1和背景层之间,作为检查效果和新的背景层,并填充颜色。

203、在图层1执行图像--调整--色阶命令,用白吸管在图中的红圈处点一下,原来的灰色背景就变成了白色背景了。

204、用白画笔把残余的灰背景色涂抹成白色。

205、图层的混合模式设置为正片叠底。

206、在图层1副本层点红圈处为图层添加蒙版,用黑画笔涂抹出新的背景。

207、看看效果

三、通道抠取法

301、打开图片,ctrl+j复制图层得到图层1,新建图层2,放于图层1和背景层之间,并填充颜色,作为检查效果和新的背景层

302、点击图层1,进入通道,复制绿通道得到绿副本。(因绿通道里的层次最清晰)

303、执行图像--调整--色阶命令,(快捷键:ctrl+l)参数参考如图。

304、这时人物主体及头发外还有灰色。

305、用白画笔涂抹掉这些灰色。

306、ctrl+i,反相白变黑,点击红圈处作选区,出现蚁线。

307、回到图层,点击图层1,ctrl+j得到图层3,关掉图层1的小眼睛看看头发就抠出来了。

308、把图层1移到最顶层,加蒙版用黑画笔涂抹出新背景

309、看看效果

〖ps教程〗Ps复杂边缘图像抠图技巧实例

抠图是Photoshop的基本操作。路径适合做边缘整齐的图像,魔棒适合做颜色单一的图像,套锁适合做边缘清晰一致能够一次完成的图像,通道适合做影调能做区分的图像。

对于边缘复杂、块面很碎、颜色丰富、边缘清晰度不一、影调跨度大的图像,最好是用蒙版来做抠图。

下面这张图是一位在大自然中的写生者,背景不好,需要替换。要把人物和地面抠出来,路径、魔棒、套锁、通道都不好用,还是用蒙版吧。

背景素材

END

第9篇:PS教程笔记

导航器:放大、缩小和定位的作用,放大时按住空格可以遥移图片; D:设置默认的前黑后白; X:交换前景色和背景色;

Alt+Delete:填充前景色; Ctrl+Delete:填充背景色;

Ctrl+D:取消选择;

在还没有选区时: 按shift:锁定比例 按alt:从中间向外选

已经有选区时: 按shift:增加选区 按alt:减少选区 按shift+alt:相交选区

Alt+移动:复制

Ctrl+h:显示或者隐藏选区

Ctrl+shift+i:反选

魔棒:选择一块色彩相近的范围,容差越大,选择的范围也越大;

Tab:显示或者隐藏工具箱和命令面板

图层

1、新建图层:

2、删除图层:

3、复制图层:

4、图层的次序:

5、当前操作层:

6、显示、隐藏图层:

7、图层的不透明度:

8、给图层改名:在图层上单击右键,选图层属性:

9、将图层载入选区:按住ctrl键,左键单击图层;

10、链接图层:

11、合并图层: 合并链接图层:ctrl+E 向下合并:ctrl+E 合并可见图层 拼合图层

12、图层的调板选项

往回退一步:ctrl+alt+Z 自由变换:ctrl+T 按shift:锁定比例 按alt:保持中心点不变

上一篇:节能环保主题广播稿下一篇:信用卡申请的收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