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2022-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与反思

摘 要:

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方法,尽可能地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切不可单一化、形式化、教条化。本文试图就新课改理念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合作探究;学生主体;对策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突破了原先传统“历史课”的概念。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课程内容的主体,以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发展学习的一系列的课内外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课前,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使“历史”课上所有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在课堂内,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心得;课后,学生在讲演、讨论、模仿等合作探究活动中深化了历史认识,有关传统道德理念、人文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潜移默化的镌刻在他们心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已经冲出了高中历史教育的课堂,走向了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分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学生就受到了历史知识、历史人格、传统道德价值观等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但就现实而言,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精神理解的还不够透彻,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虽已进行了多年,但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热闹的背后缺乏更多的科学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应该由学生做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小组交流探究便成了新课程理念下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形式。但笔者在教学及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或按座位面对面讨论,教室里一片讨论声,表面看很热烈,有些学生甚至胡言乱语还受表扬,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但主要发言得仍然就只是那部分学生,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根本就不用准备,不用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就很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将会更好,差的更差,严重的会走向两极分化。而课程改革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目标就会可能落空。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教条化表演性很强,好像一节课没有学生讨论就不是好课。

问题二、在历史教学中过于注重创设教学的情境化,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专家提出了历史情景体验式的学习,高中生已经能搞从自己主体的需要和愿望出发,注重学习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建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或身临其境,或借助想像、虚拟的场景,或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为此,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历史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而且在情景化的教学中有时只见学生,不见老师,学生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老师只是一名观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教师的引导性不能突出,甚至有的课堂时间过多浪费在情景创设中,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学生一节课下来,回想一下,什么都没学到,视野完全局限于情境中。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的高效性完全不体现。

问题三、不能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过分追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下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历史教师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良好的灌输,而对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记忆、理解、应用等基本要求却略而不见,历史训练也在大量减少,虽课堂笑声不断,但笔者看来历史课却变成了趣味野史课、故事课,这样的历史课,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完全没有达到。这样的课堂完全背离了新课程理念。

从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有些高中教师的历史课教学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学生与教师合作表演与作秀的课堂。而这种历史教学表面上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但实际是画虎反类犬。历史教学中出现的上述几个问题,笔者认为,究其实质主要还在于教师没有彻底去领悟新课改理念的内在精神。只成为了一些历史教师不切实际的盲目地赶潮流,追求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却忘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笔者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反思,作了如下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合作探究活动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师的引导,并尽量地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新课改下的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还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好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课堂活动的组织必须是以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为前提条件的。

另外,高中历史课堂上的活动有时是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来表现的,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要有意识地去分派活动的任务,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可以组织多个探究小组,每小组由讨论后的组长来完成最后的教学活动环节。这样会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更多的同学体会到课堂探究的快乐,也会更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老师必需牢牢控制整个探究活动开展的节奏,课堂的时间,合理的去安排时间,并随时解决探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将整个活动的方向引向我们的教学目标,以至最终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才会让课堂效率提高,才会让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也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二、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切实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情境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高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如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大家都喜欢用国歌来导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努力去营造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同学的个性,鼓励内向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如下面这个案例:在《70年代外交:中日关系缓和》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针对中日关系问题上出现的摩擦,我国一些大学生联合起来抑制日货,甚至以各种方式冲击日资企业,以示爱国之心。这是真的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利益吗?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这个案例结合当时的热点,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加上老师的归纳,不仅使学生明辨是非,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始终要明确课堂活动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过程与方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传统教学和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怎么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直接问题。不管是在新课改前还是在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始终是基础,始终要重视。新课标、新课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必须建立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去提升。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教学中的“灌”有时还要用。高中教学中的历史知识,有些历史观念必须从外面灌输,有些历史知识也必须从外部灌输。当然,我们需要的是要改变“灌”的方式,我们要把传统的灌输,变成一个老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心与心的交流的过程。我们老师也不能机械地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我们要把灌输知识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能以为是传统教学手段就不用,那样只会犯教条主义,我们要做的是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袁金华主编的《课堂教学论》

3.张强宝《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4.林幼芬《新课程呼唤“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作者:李道章

第2篇: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反思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当前,素质教育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基于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上进行有效性的教学是值得严肃探讨和反思的,主要围绕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展开论述,分析和研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反思

人才济济的21世纪,只有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那么,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授课结果的最优化,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怎样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率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高中歷史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

效率教学是教育的根本,有效教学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并且能够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所以,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是对原有课标的一次彻底变革

在课标变革的大环境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对现有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清楚认识,它具备了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模式。那么,站在有效教学的立场,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能够改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获得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我们需要研究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展开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成果

有效的历史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时代是培养学生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分析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对教学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3.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新课改旨在增效,它不仅仅局限于生硬、死板的理论教学,而是更加注重效率性和实践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能够解决历史教育在以往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形式化问题,确保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今学生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他们的兴趣是多元化的。然而,传统固有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进而打消了他们的主动性。它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往往采用灌输的方式,这样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兴趣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化以往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领悟历史的真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针对学生特征,采取差异性教学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的阶段性特点,针对这一特征而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扩展他们历史性的思维逻辑。相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学习中教会他们脚踏实地,努力前进,这样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特征,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成长。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不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也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一种必要措施。

3.依据课标内容,适当地整合教材

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授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他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更为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教本教材是依据课标而编写出来的,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比如依据某个时间点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围绕某个专题而展开,一旦将知识点分散开来,就不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所以,这对历史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编排和调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知,对教师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突破。

4.创新思维能力,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多媒体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给现代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在运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师盲目依赖课件、课件占据大部分的课上时间,还有学生对于抽象的事件并不能真正领悟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辅助作用,实现课堂的高

效率。

(2)小组讨论法和课前引导法

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课前,老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或者展示某个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或者通过课前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效的课前引导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寻求发展和进步。怎样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开拓者。此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应该摆正心态,不要急于求成,盲目地制订策略,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还要虚心地向老前辈学习,定期参加培训研讨,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有效性教学落实到实处。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推动着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走向成熟。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中成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所以,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将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只有实事求是,不断地思考和领悟才能在反思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做到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以至于在更深、更广的教育领域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06).

[2]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4).

[3]梁咏梅.从关注自己到发展学生:由教学经历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9).

作者:杨焕云

第3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的若干思考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高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且还是教师自我审视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做好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整理。针对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反思 策略

一、序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喜爱看一些历史的书籍或者影视资料,喜欢上历史课,但是不喜欢背历史知识要点。因此,高中学生在面临选择文科和理科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死记硬背,都选择了理科。而且,由于外界的一些影响,导致文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差,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认为教师除了教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需要教授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程,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学会反思,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对新的教材特点进行分析和反思

我国教育部门采用了新的历史教材来安排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发布,我们知道了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处理上变得更加灵活,通过模块来完整的体现出知识教学要点,通过压缩教学时间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使知识要点的主题变得更加突出,通过融会各种古今知识来丰富历史的教学内容。三是使知识要点的选择更加个性化,通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另外,由于新课程历史知识是围绕着专题知识结构和组织历史内容形成的,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能够判断知识要的,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因此,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知识要点,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教会学生利用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历史教师还需要做好新课程历史知识专题的深入挖掘工作,需要圍绕专题组织历史实际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依托专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以此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思辨性。历史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教学任务分解来实现综合性历史教学管理,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和“思”,理解教师的“教学”,掌握知识的落实程度,从而发挥出课堂历史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因为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历史教学使用需求了,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理解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反思模块教学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三、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好新课程实践中的知识难点,尤其是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由于新课程的专题设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内容在脑海里面,所以,学生学习某一个专题内容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总是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容的铺垫,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新课程中的初中历史内容与高中历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问题,不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专题教学质量。当前的新课程就是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现行的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的时候才运用了这一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好大量的知识铺垫。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历史专题涵盖着大量的综合历史观点,它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遗漏了这些知识内容,那么就会造成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新的知识内容。虽然《新课标准》中有着较强的知道教学作用,但是教师仍旧需要对新课标准进行理解,然后使用自己的教学方式自主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内容,而且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来感受历史文化,通过自己的摸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师还需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知识去感受和摸索以及发现,教师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了解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新课程的标准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教学的“沙龙”,以此来实现新课程的维度整合。

五、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教授方式与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不一样,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师方式理念,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来整合自己的教学知识要点,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科学教学模式和知识框架体系,通过专业的知识专题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

六、结束语

因为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回顾,它是深刻的反省思考,它是教师探索知识的大门,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问题,从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不断通过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通过教学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反思来优化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复合型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郭兴刚.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8) :60.

[2]鲁彦芳.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中华少年,2017,(07) :100.

作者:周爱霞

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反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的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意识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实践证明,其效果是相当可观的。

第5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湖南省湘西花垣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分析了近3年的历史高考题后,我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2012年江西历史高考就考了生活中的历史知识——交通灯的发展变化。以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考历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交通问题)。这种考题不仅角度新,又与生活相关。

四、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现在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5、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第6篇: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 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第7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回顾一年来我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充实。虽然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在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经过一年的摸索,我也开始掌握一些教学方法,比较实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又发现了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一、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说实话,学生并不是不感兴趣,平常就有很多学生抱着一些历史故事来看,但历史故事毕竟不是历史。历史故事重的是其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轶事,而历史课程中重的是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所以很多学生一发现想象的历史课跟原来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要背很多东西时,就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加上由于在文理分科之前,历史课开设的很少,学生根本对这门课来不及了解,更不要说产生兴趣了。还有就是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学生根本不重视。在这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是异常困难,所以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么做呢?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种方法: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我觉得这些并不够,时间一长,学生对这些方法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我后来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在我讲故事或播放影片、图片的时候抬头看一下黑板,过后又很快将头低了下去,对老师所讲的重要内容并没有听进去。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十分可行的方法。

二、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高中的历史学习不同于初中:初中着重对史实的介绍,而高中则着重对历史事件原因、影响的分析,相比而言,这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再加上许多同学的学习习惯不好,不愿去翻书、背书,历史自然是难以学好的。所以要让学生的成绩提上去,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

1、 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

在今年,学校采用的是“课课清”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对于我们历史教学是十分实用的,所以我的每一堂新课都采用此方法。比如说,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看书8-10分钟,在看书的过程中找出我在幻灯片上出的几个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一般都是书上有的,非常简单。学生知道我之后肯定会提问,所以看书的效率也很高。时间一长,他们都能自觉将历史背景和影响还有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标志出来。这样就锻炼了他们分析教材的能力。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我亦将重点易考的地方标出来,而且反复强调。在新课上完后,我一般还会出几个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做,达到当堂巩固的作用。时间一长学生就知道历史课应该如何去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哪个地方,复习的时候也就比较轻松容易。

但是这种方法的测试面并不广泛,每节课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顾及到,而且时间和课程进度问题都应考虑在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在历史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只是一味地等着教师讲内容、讲答案、抄笔记,问题意识严重缺乏,学生不知道提问的重要性,也不会问,更不用说能提出什么有水平、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把学习历史误认为是“背”历史,只管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学生接受的历史知识都是二手材料,是他人的见解,是烘干的标本,学生成了“两脚书橱”。因此在新课上完之后,我还会预留几分钟的时间,设置一个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多半是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但是这种活动由于时间限制,不能经常展开,而且学生知识面不够广,可利用的资源又有限,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所以尽管学生很感兴趣,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3、 培养良好的历史记忆习惯

历史是一门很文科的学科,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去背,或者背了又忘了。很多学生都找我诉苦,说这些东西太杂太拗口,有什么捷径没有。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当初学习历史的方法,找出了几条加强历史记忆的方法。

编制口诀法。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内容可以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 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 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 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面并不广,在其他的许多问题上并不适用。

模式记忆法。这个主要适用于对历史事件背景的记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分析历史背景一般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几个角度来分析的,因此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模式来套,只要对课本的内容熟悉之后,这些背景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来,甚至都不用去背。

理解记忆法。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记忆法的效果最好,也较为长久。因此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对这些内容都讲得十分仔细,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甚至当堂与学生一起背诵,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演示给学生。但是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必须要以对教材的熟悉为基础,并不是一日之功。

除此之外,我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1、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只重视史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忽视了如何提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掌握的仅仅是知识与方法,他们变得不会提出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勇于展示问题,问题意识在大量的知识与问题解决中逐渐地消失。时间一长,他们只是知识的传承者,而做不到知识的创造者。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去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在教学当中发现学生的能力不平衡,自觉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存在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又跟不上的问题,而我们又不可能占据学生的课外时间去补课,长时间的个别辅导也不现实,那么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8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方一中

蒋松桃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

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第9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XXXXXX中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反思

教 师:XXXX 所任学科:历史 所任班级:高二5班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XXX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5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在高二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传统的,把历史课当作付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耐心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半年来,我所任教的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每个班的课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学生预习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甚至背离时代精的内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要人云易云,如在学到反右派斗争这年史实时,我要求学生认真翻阅有关历史史实,了解事件的真相,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对待党在过去犯的一系列错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矛盾。另外,课本中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课,教材认为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国企改革使大批国有企业破产,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越来越困惑,我便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教材上的观点完全是按前苏联的思维方式作出的评价,而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们正是受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影响所进行的违背中国国情的改革,这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之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探索后,转变观念而作出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邓小平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搞清了过去始终困扰他们思想的历史困惑,从中也懂得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开动脑筋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并将优秀习作在各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上一篇:干部培训学院工作总结下一篇:销售经理助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