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茶叶产业培训总结

2023-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茶叶产业培训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农民茶叶产业培训总结

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总结与建议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教育培训工作尚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在工作推动与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为我国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基于此,从制度保障体系、支撑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三方面,对世界主要农业现代化强国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上的举措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梳理,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深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李月,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成人教育。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同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3年,农业部、教育部共同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进行了界定。2014年,农业部联合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至2017年底,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 500万人[1]。直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仍继续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旨在实现“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 000万人”的目标定位。不难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自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着力点,被寄予了时代的厚重期望。

几乎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强国,都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塑造与培养工作。例如,美国关注新型农民的职业化成长,将其定义为“从事农业经营时间不超过10年的农业生产经营者”[2];韩国重视后继农民的职业化转型,将其界定为“在新生代青年农民基础上培育出产业经营与管理水平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专业大户”[3]。我国近年来更是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将其培养成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尽管各国国情不同、农情不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也不同,但其内涵本质都强调了农民的发展方向。

新型职业农民的塑造与培养离不开全面且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与短期、高效的技能培训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表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推动高等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依托农业中高等院校和社会主体培训培养更多农业科技和农村实用人才”的话语体系,凸显出相关教育与培训工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重要性,其作为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农民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农民农业知识技能、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改变农民传统耕作方式的基础与保障,更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振兴美丽乡村、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前提与关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教育培训工作尚处于科学化、规范化的不断探索与日趋完善阶段。因此,“依托教育培训所教、依靠教育培训所学”作为当前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根本途径之一,正随着农民职业化转型的不断提速,承载着越加繁重的职责与使命。放眼世界,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强国,其面向职业农民培养而开展的系列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得相对成熟并健全,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育农经验。主动汲取与借鉴他国的有用经验与做法,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共同规律,有益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顺利推进。本文着重从制度保障体系、支持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三方面对世界主要的农业现代化强国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上的典型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并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深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改革的建议。

一、重视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国外农业强国始终高度重视法制、政策等制度体系在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过程中的规范与引领作用,将其作为保障育农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有力推动了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转型升级与改革创新。

(一)法制建设

国外普遍重视立法与职业农民培育的同步发展,把建立健全农民、农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作为完善与改革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职业化转型的关键举措。纵观国外相关育农法律,整体呈以下特点。

1.通过立法确定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秩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20世纪初美国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在公立学校必须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为在校学生或校外青年提供农业知识技能培养与提升服务[3]。英国同样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放在至关重要的突出位置,在1982年专门颁布了旨在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的《农业培训局法》,农业培训作为该国各产业培训中唯一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在英国得到了长足发展[4]。

2.从立法层面保证了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澳大利亚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经费问题出台了《培训保障法》《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法》等专门法案,明确国家在财政上为各农民培训机构给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总额20%~30%的资助,并规定年收入在25万澳元以上的农牧企业雇(场)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农民职业培训[5]。美国《新农业法案》则规定,2014—2018年美国财政将提供8 500萬美元用于新农民和农场主的培训[6]。日本政府也颁布了《农业改良助长法》,规定国内所有地方政府都要构建农民培训机构,且政府需要负责农民职业培养费用的50%,该项法律延续至今[7]。

3.通过立法规范各参培、参训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如法国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农民要想成为农业生产者、农场经营者、管理者,享受国家相关农业补贴与优惠政策等,就必须接受相关农民职业教育并取得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8]。德国于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以及澳大利亚于1990年颁发的《国家培训与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各职能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各培训机构的行业选择与参培标准。2011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法》的出台更是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独立的技能认证机构,即澳大利亚技能标准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标准,并对育农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与审核等[9]。

各國较为明晰与严格的法律法规及保障制度一方面督促、推动着相关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要严守培育质量,提高其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国家有限资源的无效或低效供给情况的发生,降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人力物力与经济成本等,为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政策引领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离不开相关教育政策的引领。教育政策作为规范与指导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行为准则,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对象等方面作出了发展思路与实施策略的优化设计,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优化设计。比如,美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引领不断推动教育培训内容逐渐从重视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培养到经营管理技能并重转变,教育培训方式从传统的授受教学向多元化的现代方式转变等;法国相关农民培育政策则呈现出优惠力度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向青年农民倾斜的优化设计;日本同样在明确市场、经济等发展需求基础上出台并实施了专门针对经营大户、个体农户等参训差异化的指导文件[10],为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营造了优质的政策环境。

2.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参训积极性。各国政府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政策上的支持,最明显的便是为农民免除参训费用以及发放参培补助金等举措。据统计,美国财政每年投入600亿美元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民参加培训不但免费还可以获得工资和津贴补助[10]。日本政府更是对在都道府县承认资格的农业学校、先进农户和先进农业法人等处接受培训的4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提供最长2年,每年150万日元的培训补助[11]。

3.相关配套政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农民参训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的参训积极性。如法国从1974年开始实施的“离农终身津贴”政策制度,即老年农民退休后可以终身领取退休养老金[12];欧洲国家对取得教育培训证书的农民实行了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配套政策[4]。这些都极大地激励了农村青年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补充。

世界发达国家系列农民教育培训政策以及相关强农惠农等配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提高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参训负担、优化了农民的教育培训条件,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民由传统型、兼业型向创新型、职业型的快速转变。

二、重视育农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纵观各农业现代化强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长足进步与成功发展同样紧密依托着相关涉农组织的援助与技术支撑,由此形成的培育体系为加速新型农民的职业化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契机与可能。

(一)组织援助

国外农民之所以获得了较为职业化、专业化的成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多农业现代化强国普遍重视各类兴农惠农组织的创建与发展,这些组织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金融资助、教育培训、生活指导等“全站式”服务,满足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以美国为例,其面向青年农民的未来农民组织,侧重于新生代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旨在加强青少年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培训的同时,激发其对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如,面向成年农民的“4H俱乐部”(Head、Hand、Heart、Health)旨在训练、培养成年农民在思想品德、技能、心灵以及身体上成为对农村农业发展有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美国农场主、农业企业利益的非盈利组织“美国农业行业协会”,通过提供农业指导、技术培训以及领导力发展等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添砖加瓦。

日本农业协作合作社(简称“农协”)同样已经深入到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方方面面,其工作范围极广,服务内容十分全面,从对涉农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到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规划制定及内容设计再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等各个方面,日本农协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提供着最切合农业生产生活实际的指导与支持。此外,农协成员还会在农民有需要的时候提供上门服务,做好相关经验交流与技术推广工作,助力新型农民的职业化转型。

(二)技术支撑

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养成的缘由众多,但贯穿农业现代化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知识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其信息传播的先进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国农民教育的进度以及农民参训的积极性[13]。

美国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及农民培训的国家[14]。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便开始将电视和声像广播用于普及推广农民远程教育培训[15],后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与普及,美国农场便实现了家庭计算机网络全覆盖,并借此媒介创建和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资源库、新农民信息网站、职业农民学习软件、远程教育培训课程等,使美国农户能从各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直接参与网络研修课程、在线农业研讨会,增强了农民职业化转型的机遇与可能。

法国同样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支持。除了向农民免费提供外形酷似电脑的远程信息设备(俗称“迷你电脑”),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参训平台以外[14],还创建了大量的农业网站。如在法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业网站指导》中,共收集了包括农民教育培训在内的大约700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农业网站,为农民提供在线课程学习与农业技术指导[16]。

三、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农业现代化强国普遍比较重视育农体系建设工作。完善的育农实施体系、系统的育农课程体系以及健全的育农管理体系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塑造与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的教育培训实施体系

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育体系,基本形成了高等、中等、初等农业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农民教育相互渗透,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政府机构、农业部门、涉农院校以及社会组织相互配合的分工层次鲜明、教育内容全面、培训形式多样的农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法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由中、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及农民职业培训三部分组成的相对健全且完善的育农体系[17],每年持续为法国培育数十万“会耕作、有文化、懂科学、擅经营”的高素养职业农民。

日本的农民教育同样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实验网络,还由“文部科学省系统与农林水产省系统”两部分组成了双轨制育农体系,统筹着5个教育层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就农准备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士教育,分别为日本培育了农业高科技人才、教学人才、新进的就农者、应用型农业人才、转岗进入农业的人员以及农业指导士[18]。

韩国职业农民培育则主要依靠教育部门、农林部门和农协三个系统[19],已经形成了以农协中央院、农协大学和农协指导者教育院为主体,以各地教育院、新农民技术大学和农业经营技术支援团为辅的育农体系[20],且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即4H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和专业农民教育[21],旨在改善韩国农业老龄化现状,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技能水平、较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较好职业素养的专职农民。

(二)系统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发达国家相对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效,其课程设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注重与农业市场相结合,与农民职业化转型需求相结合。农民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为了更专业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因此,很多国家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都紧密贴合市场、农民的实际需求。比如,澳大利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相关教育培训组织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咨询部门和农业产业部门紧密配合、协调工作[22]。这种配合、协调不仅使得教育培训机构能够充分明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针、目标以及行为方向,根据农业生产以及市场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以及专业设置等,还能紧贴农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各类农业人才。

2.注重农民实操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农业需要有专业知识、有创新思维、会组织计划且工作高效的新型农民。为此,大多发达国家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中尤其注重农民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比如,法国在农民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上除了基本的水产养殖、种植管理、农械使用等专业课程以外,农业实践与农业见习也是其课程设置中的关键一环。另外,还充分组织参训农民进行实际农业生产劳动,根据自身规划与兴趣需求到不同类型的农场或生产车间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实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从而为职业农民更好地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为培养更多实用型、专业型、技能型的农业人才创建了平台。美国在课程设置上则格外强调对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因为对大多美国农户来说,农场是一个享受生活、保持健康以及精神养成的好地方。劳动者应该热爱土地、关爱社区、保护动物、注重环保,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努力改变农民的传统形象,使其成为乐于分享有用信息、尊重合作伙伴、满足客户需求、做自己擅长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劳动者应该逐步提升其将信息转换成知识、再将知识演变为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健全的农民教育管理体系

国外健全的农民教育管理体系使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以高效协调地开展,更保证了农业劳动人才的培育质量。

1.强调实行职业资格准入与证书制度。大多数农业现代化国家对职业农民都实行了严格的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农业经营者与管理者需要经过系统的农业职业培训,再经过统一的专业考核且合格后,方能获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并凭借不同等级资格证书从事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工作。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了劳动者从农务农的门槛,也因此进一步推进了发达国家农业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技能化。如德国的“绿色证书”制度,农民需要先经过三年的正规农业职业教育,再经过三年学徒农业技能培训,最终資格考试通过并发放绿色证书后,方能上岗[23]。英国也设置了多达11种农业职业培训类证书和4种技术教育类证书,明确规定职业农民只有持相关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农业生产活动。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学历教育体系互联,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与学历互认,进一步提升了农民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与含金量[23]。韩国的农民培训体系中虽然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认定,但其实行的“农民接班人申请选拔制度”,表明了对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认同[24]。

2.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管理格局。注重调动多方涉农组织的力量、强化涉农机构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农业部门、农业大学、农协以及社会涉农组织与机构多方参与的多元一体管理格局是国外发达国家更好统筹、治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重要举措。如韩国专门负责农业后继者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中不仅有教育部门的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还包括农业部门的国立农业专门学校、农协组织的大学和研修院等。日本的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以教育系统为农民培训的主体,农业改良普及事业系统予以配合[18]。德国的农民培育在整体上则表现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国家与企业、农协与个人共同承担的特点[17]。各国集聚多方力量创建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且有助于维护农民基本权益、获取优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知识技能以及促进农民职业化转型的管理格局,共同保障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地开展。

四、深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改革的建议

国外发达国家较为丰富且先进的育农举措,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参考模式,我国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基础上有必要学习且借鉴他国的有用经验,从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服务支撑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且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一)建立健全育农制度保障体系,提高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的积极性

与发达国家健全且完善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相比,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前仍处于“无法可依”“无策可循”的状态。从法律、政策等层面重视架构农民培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发达国家在助力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过程中的得力措施,由此保证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质资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了持续推动力。我国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举措,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民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1.加快立法步伐,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制保障。加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制建设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国可充分借鉴美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立法标准,坚持“依法治农”“依法促农”“依法护农”的基本原则[25],加快我国育农立法的步伐。育农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应该明晰以下几个方向:(1)通过立法明确农民的社会地位,明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战略地位,确切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规定在我国中等教育中渗透农业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做好育农工作,彻底改变农民“用而不育”的尴尬状况。(2)通过立法明确育农资金的投入、分配与使用细则,鼓励社会资金流入,以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通过立法强化各参培机构、育农组织以及参训农民的相关职责与义务,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考核测评等程序,以确保各级政府、涉农部门以及基层干部等依法育农,职业农民依法参训。

2.强化政策引领作用,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保障。重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扶持是保证育农组织机构科学育农、提升参训农民积极性的关键。育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顶层设计,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逐渐实行农民教育培训的无偿机制,鼓励他们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就近在中等职业院校或育农机构接受更优质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13]。(2)加大农民参训津贴与补助的额度。我国可参考美国“形式多样且灵活的激励制度”,结合农民在参训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联系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中的工作实际,进行不同程度的表彰与资金补助,以提高农民的参训报酬,激发参训学员的积极性与热情。(3)加强育农配套政策的设计与出台。明确影响农民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的关键因素,包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情况、文化水平等,针对性地加强强农、慧农、富农等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提高职业农民的参训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服务支撑体系,确保育农工作的秩序开展

国际经验表明,健全的农民支持服务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开展成功的重要基础,是维护自耕农户权益、提高务农人员素质、推进农场主产业化、专业化以及职业化发展的载体,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优质资源的获取发挥着重要作用。

1.强化组织帮扶,增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民生系统工程,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同样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领导与配合。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我国应该虚心汲取国外农业现代化强国的经验,重视各类兴农、惠农组织与农民协会的创建与发展,强化组织机构的帮扶作用。除了要坚持政府主导,农业部门、农林院校、农技推广站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与格局以外,还要鼓励成立一批具有较强的农民组织能力、较好的农民服务意识以及较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的兴农惠农组织,如农民教育培训合作社、涉农教育协会、农民互助小组等,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的参训平台、增大农民的受训范围,充分利用“团队力量”,促进新型农民职业化的转型步伐。

2.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速度与质量。随着农业4.0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想提质增速,就应该注重实现自身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不断优化农民教育培训方式、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搭建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拓展农民教育培训渠道、夯实农民教育培训基础等。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可以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更好地定位农户与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实现教育培训资源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為农民带来一个与“现代信息文明”完全相符并能助力其实现职业化转型的教育培训环境。

(三)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优质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农业需要有专业知识,有组织、有计划且高效的专职农民。专职农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场运营成本、提高农业耕作效率、增加劳动利润。教育培训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由传统向创新、低效向高能、在职向专职转变的最佳途径。

1.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施体系,夯实育农基础与责任。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新型农民的职业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专职队伍建设是基本前提。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统筹管理队伍,以涉农院校教师、科研技术人员、涉农专家学者为主的教育培训队伍,以基层教育、农业、财政等部门干部为主的监督考核队伍等,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开展夯实了基础。(2)构建服务于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明确初、中等教育要承担起新生代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高等教育要肩负起农业科研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要担负起成年农民职业化转型的教育培训工作,农村家庭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贯穿农民一生的、助力其不断实现职业化转型的教育培训体系。(3)通过开展农民培育讲座、送教下乡、成立帮扶小组等多种教育培训形式,使务农人员也有足够的机会与时间接受教育培训。

2.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契合育农的实际与期望。(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应该切实联系我国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实际,高度符合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将教育培训内容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管理紧密结合,实施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2)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置应该以满足参训学员发展需求为导向,为他们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健康生活提供操作指南,为他们创建美丽宜居乡村、获得幸福提供实用建议,使教育培训结果最大程度地符合参训农民的需求与期望。(3)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养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将正确的务农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贯穿到整个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现代化新型人才。

3.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提升育农效率与质量。以发达国家育农经验为鉴,强化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高效高质开展的前提。(1)严格农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我国站位更高、立意更深远的战略部署,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农民的职业化转型,培养优质现代化劳动力,需要创建相应的农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与证书制度才能扭转传统农民发展的尴尬局面,提高农民的待遇与社会地位。通过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留守农民的发展潜力、吸引各类“有志于农村农业发展”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获得更好成效。因此,相关涉农部门可以根据我国农民发展实际,适切参考发达国家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人才资格准入与证书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承担把关之责。(2)加快实现政府、育农职能部门以及农民群体共同努力、携手共进的治理格局。一方面,政府要顺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跨国交流与合作,注重优秀农业人才的引进与输出以及先进农业技术、农民教育培训经验的借鉴与参考等,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另一方面,要平衡好我国各区域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差异,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重点关注帮扶先天资源匮乏及后天发展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等措施,不断缩小区域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差距。各育农职能部门更要积极协调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部署安排,充分发挥各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接好农民群众的素养提升与技能培训工作,调动农民的参训自觉性,共同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佩.培育中国农业的新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就综述[N].农民日报,2017-10-12(3).

[2]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7,112.

[3]王丽丽,赵帮宏,吕雅辉,等.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做法与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4):278-280.

[4]许喜文,贾兵强,向安强,等.国外农民培养的历史经验与特点[J].广东农业科学,2009(6):239-244.

[5]朱鹤卿,曹晔.澳大利亚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借鉴[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5):37-40.

[6]张亮,周瑾,赵帮宏.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5(9):214-217,221.

[7]覃扬庆.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与合理借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8):225.

[8]李宏伟,屈锡华,杨淑婷.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6(3):39-43,124.

[9]周瑾,李逸波,张亮,等.澳大利亚职业农民培育的探索与研究[J].世界农业,2015(4):184-190,204.

[10]周洁红,魏珂.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9(8):138-144.

[11]李瑶,万蕾.职业农民培育:日本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民科技培训,2019(3):42-44.

[12]张富良.法国兴农政策及其启示[N].学习时报,2004-03-25(2).

[13]李凌,王弢.乡村职业教育: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33,135.

[14]王美静,原娟娟,孟庆喜,等.国外农民远程培训项目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5):106-110.

[15]毛汉硕.国外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5(7):189-192.

[16]崔国胜,孔媛.法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J].世界农业,2004(2):40-41.

[17]赵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J]. 继续教育研究,2016(8):30-35.

[18]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5):88-92,112.

[19]王娇娜,曹晔.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3(25):88-92.

[20]姜华珏.日韩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J].世界农业,2016(8):224-226.

[21]王麗丽,赵邦宏.韩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与成效[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7):219-222.

[22]邓志军,黄日强.澳大利亚的农业职业教育[J].世界农业,2004(12):45-47.

[23]胡景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6:27.

[24]郭智奇,齊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5]杜楠,吕翔,朱晓禧,等.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9.

[责任编辑 王文静]

The Experience of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LI Yue

Key words: developed countries;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training

作者:李月

第2篇:茶叶产业总结

梧州、贺州市茶产业发展调研与对策

覃秀菊邓慧群甘春萍曹欣

(广西桂林茶科所541004)

摘要:2011年7月12~17日受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桂林茶叶综合试验站的委托,本团队成员对广西梧州市(万秀区、蝶山区)岑溪市、苍梧县、藤县、蒙山县;贺州市(八步区、平桂区)、昭平县等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而对其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宣传以及对所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瓶颈问题、对策

一、调研目的意义

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于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扶持的力度,在于不断的学习和宣传,在于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因此,本次调研也是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联合对茶产业重视和支持的一种形式,通过调研,对各产茶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保证总结成效,找出差距及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对策等,对做强做大茶产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调研成效

(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

1、茶园面积及良种苗木繁育情况

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17万亩,主要是六堡茶原生种,面积约2.29万亩,云南大叶种面积约0.17万亩,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台茶12号、台茶13号、桂绿1号等品种约0.71万亩。建立有良种繁育基地40多亩,年扦插繁育苗木约1000万株,不断促进六堡茶产业原料基地的发展。

2、加工生产能力情况

全市共有23家企业生产六堡茶,其中年产500吨以上的有6家,生产红绿茶2家(年产138吨),从业人员达2500人,年生产能力达1.24万吨,出口产品达2490吨,总产值达12.4亿元。

3、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情况

梧州市现已制定颁布实施广西地方标准3项,藤县的岭鼎牌绿茶和六堡茶分别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苍松牌六堡茶获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有16家企业获得广西质量安全QS认证;梧州茶厂、中茶茶叶有限公司、茂圣茶叶有限公司、企业通过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梧州茶厂“三鹤”牌商标为广西著名商标,产品为广西名牌产品、广西知名产品。多家企业的六堡茶先后在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国际茶叶会上获得各项“金奖”及“茶王”最高级奖。进几年茂圣企业茶成为中国国际茶博会唯一“十三连贯”的六堡茶奖的了领航企业。六堡茶的品质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同时也引起了全国茶叶界的广泛关注。

4、六堡茶市场流通情况

建立了六堡茶批发市场2个,占地面积6万㎡,建立集中加工区2个,占地面积13.3万㎡,建立了六堡茶科文化技示范旅游点一个,占地面积1200亩,建立了梧州茶网1个,这些都标志着梧州市六堡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平台已经形成,为打开六堡茶销售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六堡茶在近几年来出口量数于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畅销区内外及港、奥市场。

5、六堡茶产业研究机构及服务体系情况

进几年来梧州市成立了六堡茶研究院好六堡茶叶学会及六堡茶商会。主要开展了六堡茶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参与六堡茶地理标志的申报,参与制定六堡茶标准的制定,组织及参与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组织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使梧州市六堡茶荣获梧州市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8项,六堡茶地

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认证,获国内、国际名优茶奖项共63项,出版著作2部,选育优异株系24个,为当地六堡茶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工作总结

2018年,平江县安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借助供销改革春风,积极推进我地茶叶产业发展,引导茶农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经过联合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一、主要工作

(一)强化科技培训,提升茶农素质

随着欧盟对茶叶农残的检测范围幅度扩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联合社认为只有提高科技意识,加快有机茶、无公害茶的种植,提高采摘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经营运作中处于主动地位。为此,联合社虽处于起步困难的时期,仍聘请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培训。一是选派代表到外地实地参观学习。2018年11月组织成员参加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培训会议,系统学习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二是对茶农进行茶树种植、茶园施肥、鲜叶采摘、茶叶加工等技术指导;三是就茶叶发生病虫害如何防治,开展技术培训。2018年共开展培训学习480人(次),相关费用开支10万余元。

(二)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潜力

联合社成立初期,成员共有茶园面积1.5万亩,茶叶初制厂20余个,很多茶园仍处于粗放式管理,很多很多设备和厂房已老化淘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为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联合社共投资30余万元对成员单位进行茶园改造,改良茶叶品种。共引进种植安吉白茶700多亩,优质良种茶黄金茶500多亩。目前,茶园改造已初见成效。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对10个茶厂的厂房和设备进行更新升级,从而改善了加工环境,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三)加大营销力度,提升品牌形象

联合社的组建旨在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拉动茶叶从产前到产中、产后的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的纵向合作,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有计划、有规模的组织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从而,产品销售渠道是否顺畅,销售的好与差,是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年来,我们在营销上不等客上门,主动出击。在充分调查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组织营销人员到全国各地跑市场、找信息、要订单。在广东、上海、北京、湖南等地设立销售点。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并有部分产品出口。通过努力,共实现生产、销售茶叶1800余吨。产值和产量较以往分散性经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扩大生产销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联合社成员参加茶叶展览会、博览会等各类大型茶事活动。借助各展会的舞台,将联合社旗下优质茶叶、名品茶叶以及安定茶叶的文化和历史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国内外品茶、爱茶和好茶人士的眼前。5月份在岳阳举行的2018年全国黄茶斗茶大赛暨岳阳茶叶博览会组委会上,参赛的合作社成员共获得1个特别金奖,2个金奖,2个银奖。荣誉的获得,既是对联合社产品品质的认可,也是对联合社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鞭策和鼓励。

(四)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联合社根据《章程》选举并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统一收购鲜叶,统一加工产品,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规范化的管理,让企业创收增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入社农户的收入,通过订单帮扶、劳动投入等方式,为周边农户实现人均年增收800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

1、基地标准栽培技术示范范围小,有待推广。

2、种植加工技术落后,产品价值提升不高,有待加强培训。

3、产品市场份额小,有待加强市场培植,加快电商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

4、资金困难,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有待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科技信息、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1、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潜力

一是加强“三品”认证,提高茶叶品质;二是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叶单产;三是做好良种繁育和推广;四是对现有加工设施进行清洁化改造。

2、加强规范管理,推进品牌培育

积极响应岳阳市委市政府号召,以发展岳阳黄茶品牌战略为契机,按照一年探索,两年成型,五年成业总体目标,以抓实五个统一规范(规范种植管理、规范采摘加工、规范质量标准、规范品牌包装、规范等级体系)。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消费者满意度,增强品牌创建力。同时,致力于2018年注册成功的联合社统一商标品牌“沁壶春”品牌的培育与推广,三年内力争创建国家级品牌。

3、拓展营销渠道,发力电商平台

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安定茶叶历史渊源、品质特点和独特风味,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内外各种茶事活动,健全国内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市场销售空间。借助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全渠道运营模式。

4、结合旅游特色,打造茶旅文化

利用平江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条。

第4篇:围绕特色产业做强农民培训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多层次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共举办高产魔芋栽培,生猪养殖,农村能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6期,培训新型农民达2000人(次)。

1、示范基地带动培训。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载体,采取集中讲授、现场示范、座谈互动交流、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建成了优质魔芋生产示范基地2个,带动农户近300户;建成各类生猪养殖,农村能源,病虫害防治专业村12个,辐射推广先进实用新品种15个,带动培训农民6000多人。

2、科技服务助力培训。在各乡镇办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民朋友播放科技片,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专家们还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并与专家手机捆绑,随时随地回答农民咨询的农业生产问题。

3、整合资源抓培训。采取外地请、本地聘、内部选和“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办法,建立了由本地“土专家”、农村经营能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区乡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力量。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产业重点,讲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安全生态关键技术。目前,开展骨干培训7场次,骨干性培训农民达1200人(次)。

4、创新方式抓培训。充分利用群众集中培训的时机,聘请省、市专家围绕高效特色产业进行专题授课,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由全面覆盖的普及性培训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宣传培训向多点多面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011.11.12

第5篇: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茶叶产业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我县山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无霜期328天以上,降水量1500—2000毫米;山地面积广阔,土质多属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1.2-3.6%,PH值4.5-5.5,与茶叶生长喜温和气候及稍带酸性、含水力强的土壤相适应;长泰是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县份,山地面积占74.6%,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占35%,适宜种茶的山地空间仍较大;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64.5%,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拥有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等绿色饮品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

2、区位条件优越。与安溪相比,我县春茶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冬片茶采制延续时间又比安溪来得长,一年可生产“五季”。同时,我县地处漳州、厦门、泉州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内外交通十分便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又与拥有我省两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安溪茶都和华安仙都茶都)和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安溪、华安县毗邻,两地人缘血缘关系密切,信息技术

交流频繁,在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强。

3、发展基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

的茶叶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增加到3万亩,年

产25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全社会综合经营效益达2亿多

元,并已形成了青阳村、顶山村、上洋村、内枋村、美宫村等茶

叶生产专业村和珪前茶场千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涉茶农户

3120户,涌现出了长泰县茶叶公司、状元里茶叶专业合作社、

长泰县明欣农业开发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已成为我县农业

主导产业之一。同时,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班、聘请安溪、华

安仙都制茶师傅现场指导等,我县的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

进步;200多家茶叶店、茶庄、流通大户,遍布我县城乡,市场

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4、发展氛围良好。周边的安溪、华安、南靖、平和、漳平

等县(市)茶业的迅猛崛起,辐射效应显现。近年来,县、乡(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茶叶发展的政

策,县乡两级财政每年拔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

发展,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5、发展前景看好。首先,茶叶是世界性饮料。茶已发展成

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种植茶树国家已

有58个,进口茶叶消费国家遍及五大洲的175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茶叶消费达266万吨,年人均460克,且全世界茶消费人群

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农残”和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但是,一片小小的茶叶,

就蕴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和15种以上的无机矿物质,这些

成分大部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功效,是任何其它饮

料取代不了的,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成

分。因此,喝茶与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非常吻合。乌龙

茶汤色橙黄,口味清爽醇和,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加之

乌龙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具防癌抗癌功效,以及独特的茶

艺,据专家预测,21世纪可能成为乌龙茶世纪,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和后发优势。其次,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如贫困面占

全县90%的内安溪,近九成农民靠茶叶生产彻底告别贫困。其中,

同属内安溪的感德镇全镇70%以上茶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安县仙都镇因茶发家致富而到厦门等地购房、开上轿车的不在

少数,“以茶为乐,以茶致富”是这些农民的真实写照。 因此,

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茶叶品种繁杂,种植管理粗放。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质

茶所占比例不大,仅占30%左右,毛蟹、梅占、黄旦等老品种

茶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发展迅速,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打工的较多。因此,多数茶叶生产者没有

把茶叶作为主业来抓,生产管理劳力投入不足,对专业技术、病

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难题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茶叶产品

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2、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品牌不响。加工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难以推广。目前虽有注册商标9个,但品牌不精且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还有较大差距。

3、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乏。我县从事茶叶流通户不少,但大户不多,龙头企业更少,且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和综合带动力不强。全县茶叶的销售网络、直销渠道、专业市场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健全。由于产销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用工矛盾突出。我县现有的茶叶技术人员,基本是聘请已退休的老农艺师,存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问题。而目前的农业、供销部门和各茶叶重点乡镇均没有茶叶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短缺,茶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施肥、防治病虫、除草、采摘、炒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5、林茶争地严重,发展空间受限。近几年来,长泰的速丰林发展迅猛,许多适宜种茶的山地均被速丰林占领,特别是巨尾

桉带有较浓的与茶叶不同类型的芳香味,茶叶不能靠近,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2008年以来茶叶产销形势 2008年茶叶产销行情一般,好茶有好价,大众茶价溅,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呈以下特点:

1、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今年出口业务明显减少。

2、今年主要由出口转为内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优质的铁观音产销两旺,价格同往年略同。

3、普通茶价溅,销售不畅,目前主要积压物资在中转商和部分惜售的茶农手中。

4、对茶园的投入有所减少,从种植和对现有的茶园管理有的处于观望状态。

5、部分从事茶业的人将主要精力转入其他行业。

6、由于茶农对茶园投入减少和人力的转移,将导致2009年产量的减少,预测2010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和茶农对农残的意识增强,茶叶形势会比较好。

第6篇:**县茶叶产业调研情况报告

沧源佤族自治县茶叶产业调研报告

一、沧源县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9年末,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91个村、2.3万户9.31万名茶农,茶园总面积11.6万亩,采摘面积11.28万亩,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5.5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93万亩,无公害茶叶认证1万亩,雨林联盟认证1.68万亩,3次荣获

“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9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全县共有181个茶叶初制所,其中有营业执照的140个,获得生产许可QS(SC)认证的茶叶企业有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个,已建成2条全程清洁化CTC加工厂,年内计划新建5000吨全程清洁化精制茶叶加工拼配厂一座,2019年底全县实现毛茶产量达9643.4吨,实现农业产值2.42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2100元,茶叶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县63%以上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布

勐董镇

5230亩428.2吨、岩帅镇34356亩3089.1吨、芒卡镇4786亩196吨、单甲乡9940亩672.9吨、糯良乡10652亩833吨、勐来乡9468亩635.8吨、勐角乡8773亩675吨、班老乡3690亩147吨、班洪乡5540亩365.5吨、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18500亩1947吨、勐省农场5805亩653.9吨。

(三)茶叶品牌情况

全县有龙头企业2户,即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其中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属省龙头企业,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属市级龙头企业。主要品牌有“碧丽源

65里林间茶”、“佤山印象”、

“拉勐河”、

“西代蒙”、“仟润红”等品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和勐省农场茶叶公司的“拉勐河”商标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碧丽源”商标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

(四)龙头企业带动情况

近年来,我县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稳步推进。目前,佤山茶厂已兼并重组小弱散初制所35个,全县小企业、初制所逐步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年生产能力为1600吨的贺岭CTC红碎茶生产线于2019年7月20日建成投产,2020年4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可有效带动7个乡镇19个村2.19万亩茶园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目前,碧丽源、佤山茶厂两家龙头企业已带动37个小弱散初制所发展,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达6万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17%,两个龙头企业共带动1822户6741人建档立卡户发展,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化进程强势推进,

二、三家精制企业基本情况

1.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是2004年5月组建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以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主,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县、市级龙头企业。沧源佤山茶厂厂房占地面积20.5亩,厂房建筑面积9191.21平方米,拥有一个红茶精制车间,一个普洱茶精制车间,一条有机茶生产线,一个紧压茶车间,企业自有10000多亩高优生态茶园,辐射11个茶叶初制所,涉及607户茶农,茶农人均纯收入7500元。目前获得有机茶认证面积3228亩,年加工生产能力2500吨(其中普洱茶产品年生产能力800吨,红茶产品年生产能力1200吨,绿茶产品年生产能力500吨),2007年底精制茶产量798吨(其中本地原料450吨,外来原料348吨),实现工业产值2587.78万元,销售产值2981.53万元),2017年上交税收156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科、质检科、原料科4个科室,现有公司员工78人,其中:中专学历10人,占12.82%,大专学历8人,占10.26%,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6.41%,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2005年取得了

“出口食品卫生许可证”,2006年4月取得“全国工业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2010年获得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的“有机加工”证书和“有机农场”证书。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2760万元,总负债135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450万元。

拥有的佤山映象”系列品牌、优质出口茶叶和有机茶种植、加工、营销三项技术以及特制名优精品茶生产等专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除少部分在国内销售外,其余都是出口,产品畅销欧盟、美国、波兰、香港、澳门等地。产品在充分体现佤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体现了茶文化,让消费者领悟到了原生态的产品魅力,目前“佤山印象”品牌在国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品牌潜力排行榜居第80位。“佤山映象”牌系列茶叶产品自2004年上市以来,多次在茶叶博览会上获奖,在昆明、广东、汕头、香港、澳门等地的茶叶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佤山映象”

普洱散茶在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上获第二届“神农杯”优质奖。普洱茶皇在中国昆明首届茶叶博览会茶王评选获“优质奖”。生产的“佤山映象”古远陈香金典普洱茶荣获“临沧市第二届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我公司所生产的“佤山映象”红茶在2014年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佤山映象”商标在2012年被认定为第三届临沧市知名商标,在2014年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2018年计划在糯良、岩帅建设CTC生产线。

2.碧丽源茶厂: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茶叶公司,2006年12月在临沧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50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室、质检科、原料科等9个职能部门,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市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占地面积52亩,厂房建筑面积23亩,现有公司员工80人,其中:中专学历18人,大专学历4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人,有1500名茶农。目前公司自有茶园基地面积1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15000亩,位于勐董镇芒摆村,基地建成后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面积10000余亩,主要分布于勐董镇龙乃村和羊冷村近5000亩,带动缅甸司岗惹、水牛寨等地5000多亩。芒摆茶山现已建成初制加工厂2所,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以上,目前还准备新建一个5000吨的清洁化精制加工厂。同时碧丽源(沧源)茶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证。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出口基地备案申请,于2009年10月通过了整改审核,即将完成出口卫生注册、领取出口基地备案证。拥有一条国内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加工线、与532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园管护合同,年加工各级干茶320吨。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CTC红碎茶;2012年8月7日,雨林联盟认证部总裁谭明为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颁发了雨林联盟茶园认证书。至此,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7年底精制茶产量达2810吨(其中本地原料600吨,外来原料2210吨),工业产值12353.5万元

;销售额11276.4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2017年上交税收56万元。

目前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O2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茶园、生产、销售管理认证;2012年8月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10995万元,总负债536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1700万元。

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主要品牌65里林间茶系列的紫箐香、金澜香、蕴山香、萱子香、若兰、沧源红、唐珍寿眉、玲岩碧水等。

3.国营勐省农场茶厂:国营勐省农场茶叶公司始建于1980年,1981年竣工投产。现有11000平方米的初、精制双套加工厂房,生产产品主要有红条茶、烘青茶、绿茶等。现有公司员工198人,

4162名茶农,有2个初制所,属于小型企业。2017年底生产毛茶831吨,实现农业产值1778万元,销售产值达1778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4000元,现有茶园6000亩,涉及756名茶农,辐射带动4392名茶农。近几年来取得的认证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许可使用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等。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茶园建设滞后,管理粗放。

我县茶园分部广,大部分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随意使用化肥农药,农残超标、茶叶品质低等情况较为严重。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利化程度不高,标准茶园面积占比小,茶叶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薄弱,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

(二)生产滞后,加工水平低。

茶地包产到户,管户小而散,近几年茶叶价格低迷,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茶地疏于管理,在各大重点产业发展中茶产业成为烫手山芋,食之无味,去之可惜。184个茶叶初制所中,大多属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条件简陋,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粗糙,标准不一,质量难以保证,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初制所多为承包经营,受承包期限、初制所土地性质、贷款难等制约,提质改造升级难。

(三)茶企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培育难。

全县获得QS认证的6户茶企,上规模企业只有碧丽源公司和佤山茶厂两家。大部分企业“小、散、弱”,管理粗放,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人才队伍匮乏,经营管理落后,营销能力弱,财税贡献率低,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机制,企业缺乏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

(四)品牌提升难,活力不足。

品牌影响力弱,企业品牌仍然停留在云南名品阶段,品牌提升产业的效果不明显,茶叶品质优势、品牌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茶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乏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五)资金短缺,茶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茶叶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园建设投入大,现有的茶园建设受传统模式制约和市场价格低迷影响,茶农对茶园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承包经营者自身实力不强,茶叶龙头企业融资难,投入有限,茶园提质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品牌茶叶,产品提质增效难。

(六)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茶农及大部分初制所生产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匮乏,茶园农药化肥使用、加工设备、加工环境、卫生质量、产品检测等缺乏有效监督,产品粗糙、农残超标等问题十分严重。

四、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茶叶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深化茶叶产业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茶园经营权流转,稳定茶园面积,稳步推进低产老茶园改造,全面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2.健全茶园生产组织方式。成立县乡(镇)茶叶产业联合会,发挥产业联合会沟通协调联系茶叶企业、茶叶庄园、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中枢作用,开展生产资料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对茶区环境卫生、生产、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进行整治,推进清洁茶园建设。鼓励和支持茶企采取流转、认养、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稳定企业原料基地,解决茶叶生产管理难题;实行“专业种植、专业加工、专业销售”,鼓励茶农及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茶园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控制,打牢茶叶品牌提升基础。

3.按照扶优扶强、产地最适宜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植。淘汰一批管理粗放、条件简陋的茶叶初制所,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扶强茶业龙头企业,促进小企业、初制所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着力提升茶叶品质,打造优质品牌,增强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茶叶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茶企效益。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强化茶叶清洁化加工、品牌创建宣传、技术培训、专业合作建设、开拓市场等工作,做好茶产业这篇文章。

(二)抓好茶园改造升级,打牢茶产业发展基础

1.茶园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强做大的基础,也是茶农增收的根本保证。应以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农为主体,以现有茶园为基础,以茶园万元山建设为目标,按照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改善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质量安全认证工程,强化基地林、水、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茶叶基地标准化、园艺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2.加强基地管理,提高茶园效益。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和茶农共同参与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加强茶树修剪、茶园中耕管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治理、茶叶质量安全、清洁化生产和鲜叶采摘等技能培训,让茶农掌握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种植生产应用技术,推进茶农按标准采摘和生产加工,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化肥、农药,通过建设绿色、生态、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茶园,充分发挥我县茶叶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

(三)大力实施精品茶叶庄园建设

1.按照有经营主体、有产业基地、有加工体系、有特色展示、有地域品牌、有文化内涵、有商业服务、有市场体系的“八有”要求,以名山茶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整合茶叶基地,抓实规划设计,制定科学方案,建立核心区茶园,规划建设集采摘、加工、销售、旅游、体验、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庄。

2.抓实品牌打造工程。抓好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申报“碧丽源茶、佤山映象茶、怕拍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65里林间茶”牌红茶系列产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进茶叶品牌打造工作,形成以“碧丽源”、“佤山映象”等为代表的一批公用品牌。

3.开发茶区旅游资源,搭建茶山旅游平台。把茶园生态经营管理与茶山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对园区林地和湿地进行重点管护,提升园区交通道路设施等级,不断挖掘整理佤族茶饮文化,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提升茶叶产业对全县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把我县茶叶产业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的旅游支柱产业。

4.把古茶树保护区纳入南滚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建设,强化对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遏制乱砍乱采现象,挖掘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提高县域茶叶知名度,充分发挥茶产业在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对农资市场、农药使用、产品绿卡、贮运、销售等关键点监管和培训,从源头上解决好茶叶质量安全,维护好茶品质和声誉。

2021年4月2日

第7篇:白霓镇发展茶叶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研报告

崇阳县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将发展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加快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加快白霓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向更高标准发展,我镇对茶叶产业进行了认真调研,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基本概况

白霓位于鄂南三县的中心。东连咸宁,南接江西,西通湖南,北邻蒲圻。带三镇二乡,通三省六县,版图面积187平方公里,耕地61088亩,年平均气温19.7℃,年平均降雨量为1860毫米。

全镇22个村,1个社区,187个村民小组,12428户,64890人,其中集镇人口32000人。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值13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6612元。

二、白霓镇茶叶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加大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茶叶产业作为我镇发展的重要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全镇的发展后劲。2011年末,全镇茶叶初制所3个,精制茶厂1个,精制生产能力3000公斤,茶叶科技队伍4人。茶叶面积1450亩,产量8700公斤,产值359万元。

三、存在问题

1.茶园基础薄弱,产出效益低下。一是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严重不足是目前我镇茶园最突出的问题。老百姓由于经济承受能力和思想认识问题,没有对茶园进行足够的劳力、资金、肥料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二是产出效益低下。由于茶园严重缺乏投入,导致茶园鲜叶产量低,群众得不到实惠。三是产出效益低导致了采摘工难找的问题。而茶叶产业是一个劳动力和资金密集性产业,只有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由于缺乏投入,严重缺乏肥料,本应该进入采摘期的茶园不是不能投产就是产量极低,导致经营者没有效益,经营者越是没有效益,就越没有资金投入,出现这种恶性循环。

2.龙头企业弱小,带动能力不强。乡镇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许多茶场都处于亏损状况,不足以带动本地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3.品牌技术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单产和质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有的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普遍缺乏经过正规化专业培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4、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低。我镇茶园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商所主导,缺乏

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5. 经营体制不顺,难以做大做强。茶场的经营体制不顺,经营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难以进行有机结合,致使茶园一直无法做大做强。

四、对策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建设茶叶专业村。农业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农业产业化前期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茶叶产业更不例外。茶园管理是打牢产业基础的保证。建设茶叶专业村是强化茶园管理和促进茶叶产业化的有效途径。管理就需要投入,而缺乏投入是目前各乡镇茶园存在的通病。解决投入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通过国家扶持、个人自筹、他人入股等多元投资体制加强茶园管理。一是要扶持茶农加强茶园基础,使茶园尽见效,提高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建议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茶园进行连续两年的扶持,茶园效益就可显著提高,茶农得到了实惠,就会变被动投入为主动投入。二是积极鼓励个人投资,放低茶农信贷门槛,使茶农贷款不再难。三是改善茶园、茶场的交通、水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四是建设茶园标准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经济效益来带动茶农管理好茶园。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茶农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提高茶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没有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叶产业化,要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机制促进茶农加强茶园管理,杜绝茶园套种、荒草现象,使农民从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转变为专门种植茶叶,使茶叶

专业村成为真正的专业村,茶农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农”。

2.整合优势资源,培植龙头企业。一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一个或多个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叶龙头企业,不仅是县内的,也可以县外的省外的,引入的县外企业要与县内企业一视同仁,都能够享受优惠政策,要从创优发展环境上入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二是要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使有能力、有资金、懂技术的人进入茶叶产业。三是通过强强联合、兼并、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实行场园分离,将现有的集体茶园分散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明确产权关系,全部实行私有私营,公有民营,有偿转让,集中联营。

3.大力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新建茶园要实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要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克服盲目扩大面积,不注重建园质量。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标准建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淘汰一批品质较差的老茶树。

4.转变经营体制,合理组织引导。一是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

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二是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外来资金发展茶叶产业。

5.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发展观念。一是政府各部门要确实转变职能,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主要从服务上入手,抓投资环境改善。二是要树立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繁荣农村经济的思想,克服“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发展的观念。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茶叶产业发展较好的浙江、福建、恩施等地学习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三是尽快制定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做好产业科学规划,确定专业村,进行重点扶持。

上一篇:bim实训室建设下一篇:高支模施工环境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