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旅游考察报告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云南文化旅游考察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云南文化旅游考察报告

民国云南农田水利基本概况:以《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为中心的考察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14207

摘要:《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涵盖了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农田水利灌溉区域,反映了這一时期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为今天的云南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借鉴,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国;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农田水利;经济发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建设事业逐渐提上日程,综观整个国家建设事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工业,包括各种工业部门的建立,也涉及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港口建设;二是农业建设,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这关系到国家民众能否填饱肚子的问题。为此,国家需要首先统一水利行政,鉴于民国统一之前,水利行政部门繁冗,事务管理交叉重叠,水利行政效率低下,国民政府通过重整水利行政部门,最终形成一个水利部门主管全国水利事业,当时,水利事业主要涉及治理黄河、长江、海河各项水利事务。鉴于黄河改到由山东入海,先前黄河夺淮入海故地土地面积广大,土质丰腴,有识之士即提出整理淮河故地,以期发展农业,国民政府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淮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1929年成立的治淮委员会就是在此种背景之下成立的。该机构在开展具体工作之时,也创办刊物,展示其规划方案和成果,《导淮委员会半年刊》于是诞生。该刊物主要涉及水利治理的技术。水利区域规划方案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淮河流域成为沦陷区,治理淮河工作受到制约,最终停止。治淮委员会的工作也发生了转向,其工作职责以服务抗日救国为目的,工作的区域移至西南,为此,开始了对西南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水利建设的大规模的调查,其中包括对这三个省的农田水利调查,调查结果汇总,最终发表于1939年的《治淮半年刊》的第三期,内容之一,便是《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

通过对《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内容的分析,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信息。按流域来区分,民国云南的农田水利区主要可以分为洱海沿岸,包括宾川县、祥云县,其又分为城壩、云南驿壩、 禾甸壩、乔甸壩。楚雄县、广通县;龙川江流域,包括广通县、楚雄县;南盘江流域,包括沾益县、曲靖县、陆良县、宜良县、罗平县、弥勒县,其又涉及东郊东壩、南郊西壩、中壩、竹园壩、朋普壩;建水县,包括城壩、羊街壩;盘龙江流域,包括开远县;元江流域包括孟子县。这篇报告又分析了各地的交通、地形、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原有种植作物等。以洱海沿岸的宾川为例,该农田水利区的交通,距离祥云县城约三十公里,现无公路,祥云为滇缅公路所经,将来并未滇缅铁路所经,其地形条件自北而南,长约三十五公里,东西宽约三五公里不等,宾川河贯该壩西部,北注金沙江,地势东高于西。土壤条件则是,“土质肥厚,为滇滇省各县所不及,以附宾川河岸者最佳,东山麓稍杂砂砾,有机体亦少。”气候“气温较四川及邻近大理、凤仪、祥云等县皆热,夏季达华氏百度左右,雨量夏秋最多,冬春甚少,三四月春种时期,需水最切。”农作物方面,“主要土产为水稻、糖蔗、棉花。副产为芋头、烟草。旱粮有包谷、高粱、黄豆、荞麦、山芋、花生、芝麻。冬季作物为小麦。”通过对各个农田水利区的已有灌溉亩数进行汇总统计,可以知道1940年代,云南主要农田水利灌溉数量(万亩)约为67万亩,亟待开发灌溉的数量为约为196万亩。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民国云南农天水利欠发达,水利灌溉事业比较落后,从大片未采用灌溉的土地来看,云南农田水利灌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农田水利灌溉区域集中于有河流经过的高原坝区,地势较为平缓的坝区水利灌溉事业发达。云南农田水利发展深受水患的影响,特别是南盘江上游的沾益、曲靖、陆良、宜良。该报告针对各个农田水利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与开发农田水利的方案,如南盘江流域上游疏浚水道,设置水闸,治理水患,同时开发沾益、曲靖、陆良、宜良等地土地的水利灌溉事业,体现了开发与治理并重的思想,这一思想仍然是今天我们水利治理的重要思想。从上可以窥见,这篇查勘报告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分析。

总之,今天的云南农业发展出一个深化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又是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的试点单位,如何突破水利改革的瓶颈,实现农田水利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从历史上找些参考。《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是一份详实客观的农田水利报告,其中涉及的区域恰恰是今天云南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重要区域。参考这些历史资料,推进云南的农田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对其合理利用,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心武.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导淮半年刊,1939年第3期.

[2]刘晋柽.西南灌溉事业之研究.云南建设公报,1932年第13期.

[3]丘勤寶.云南水利问题.西南边疆,1939年第4期.

[4]丘勤宝.云南灌溉问题.云南建设,1945年第1期.

[5]吴绍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检讨.云南建设,1945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天虎(1978),男,辽宁北票人,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史。

作者:杨天虎

第2篇: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的通知

云教函〔2008〕356号

(2008年10月22日)

各州、市教育局: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在教育改革创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得到教育部以及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广泛认同。为了有效借鉴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构建云南现代基础教育体系,10月7日至13日,我厅组成由王建颖副厅长带队,部分州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负责人、基础教育部门负责人、一级完中校长等30人参加的基础教育考察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进行考察。现将考察报告印发给你们,供你们学习、借鉴。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内蒙古自治区

基础教育的考察报告

云南省赴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考察团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在教育改革创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得到教育部以及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广泛认同。为了有效借鉴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构建云南现代基础教育体系,10月7日至13日,省教育厅组成由王建颖副厅长带队的基础教育考察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考察团由部分州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负责人、基础教育部门负责人、一级完中校长共30人组成。考察前,罗崇敏厅长作动员讲话,考察结束后听取了情况汇报并对考察结果应用提出要求,安排王建颖副厅长在全厅干部职工大会介绍内蒙发展基础教育的经验。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内蒙古自治区的12所中小学、1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还考察了包头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对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深入的学习、考察。

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及基础教育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俄罗斯两国接壤,全区东西走向狭长,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2378.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93.15万人。全区有9市3盟,101个旗县市区(其中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1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53元。

内蒙古资源丰富,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能源基地和生态保障线。内蒙古四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

内蒙古现有小学4177所,教学点1113个,初中1087所;小学在校生158.46万人,初中在校生94.14万人。幼儿园1554所,在园幼儿16.18万人(其中学前班11.5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30所,弱智辅读校10所;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903人,已入学7194人(其中特校就读的2803人,在普校随班就读4391人);有普通高中34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23所。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18.5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2.54万人。内蒙古自治区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56人,居全国第13位。

二、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重视程度较高

经济快速发展,教育蒸蒸日上。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教育体系。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财政预算安排上优先保证教育经费。同时,还要求各盟市、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对公共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教育经费向农村牧区、困难学生和民族教育倾斜,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财政今年安排教育经费21.2亿元,比上年增加8.6亿元,增长67.9%,超过自治区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要求。自治区财政安排基础教育专款770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3%,重点用于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安排职业教育专款8750万元,比上年增长75%,重点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和奖助学金;安排高等教育专款32399万元,比上年增长487%,重点用于提高生均定额标准、高校贷款贴息、奖助学金、直属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春季学期开学之前,自治区财政就将中央和自治区春季义务教育保障经费65607万元下拨,用于公用经费、教科书和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补助。

以“羊煤土气”创造经济发展神话的鄂尔多斯,其市政府所在地的东胜区2006年的综合经济实力也跨入全国县城经济百强的第25位,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东胜区明确提出,东胜不能是“经济的巨人,教育的矮子”,仅2007年、2008年东胜区就斥资20亿元用于教育,其中10亿元资金来自民营企业家。本着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建设的原则,学校建设严格按照国家一级一类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育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优先。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不动摇,在规划、投入、推进、评价中,确保基础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优先发展。

基础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同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把民族教育作为重点,促进民族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步扩张数量、同步提高质量。根据民族学校的办学特点,积极探索并实行以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成效显著。目前,全区蒙古语授课小学生每天补助生活费4元,初中生每天补助生活费5元,所需资金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核拨。多数盟市还实行了对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发放奖学金,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从2007年起对农村户籍的高中阶段学生实行同一标准的“两免一补”政策,即每生每学年补助3000元(其中教科书补助500元、学杂费补助2000元、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500元)。对蒙古语授课幼儿园儿童实行生活费补助等优惠政策,确保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标准化的民族学校里学好、住好、吃好,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少数民族集中的农牧区幼儿教育主要靠政府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今后三大任务中就明确要求“每个苏木乡镇要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在继续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民办幼儿园”。

(二)工作思路科学

自治区始终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在确保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科学发展。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自治区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如包头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乌兰察布市重点进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梯度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自治区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为重中之重,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杜绝青少年文盲的产生,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十一五”末: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辍学率控制在规定标准之内,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55%以上;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双语”教学工作有效推进,民族语言授课的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办学水平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目前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西部省区前列。

坚定不移、攻坚克难。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提升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把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作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将企业划归地方的学校、民办学校以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等统筹考虑,合理调整布局,使学校形成一定规模。

依据自治区规定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制订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到2015年使义务教育学校都能达到基本标准。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学校建设,加强企业划归地方学校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辖区内同类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大致均衡。鼓励有条件的盟市制定高于自治区规定的办学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政策措施重实施,队伍建设有实招

内蒙古自治区为了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投入政策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需将土地出让金的15%~20%用于教育;每出一吨煤需提取一元钱投入教育(原煤年产量近3亿吨)。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通过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新教师的补充腾出空间,主要形式有离岗休养、提前退休、分流转岗等。乌兰察布市通过允许办理提前退休、坐休手续,或转岗从事后勤服务等,几年来共腾出岗位3000多个,通过考试招聘新教师2600多人。

二是对新招聘的教师凡进必考,特别是中学教师,绝大部分学校都提出主要招聘对象是北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

三是推行选拔和认定骨干教师制度,除给予低职高聘,优先给予参加国内外研修,优先提供经费、资料和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优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等外,还通过考核,每人每月给予300~600元不等的补贴。

四是给予班主任、农村教师特殊补贴。自治区政府规定,班主任津贴除国家规定外,中学教师每月300元,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240元。同时抓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年自治区列60万元专款,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都拨出专款用于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如准格尔旗每年单列3000万元,用于提高全旗教师待遇。为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设立“农村教师工作专项补贴”每月给予200~300元不等的工作补贴。

(四)区域教育发展各有特点

包头市普通高中发展没有仅仅停留在迁移整合等简单的形式上,而是按照“一、二、三、四”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即“一百亩土地、二百名教师、三千名学生、四万平方米建筑”的原则,将布局结构调整与形成合理的功能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城镇集群模式推动布局结构调整。对普通高中教育学校功能层次进行合理定位,在功能结构方面形成了三个层次,即面向全市招生的学校、面向本地区招生的学校和面向具有特殊需求群体招生的学校(主要是民办普通高中)。包头市在快速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三控、三不、三保障”原则(控制全市招生总量、控制学校办学规模、控制班容量;不办“校中校”、不建贵族学校、不搞奢华项目;保障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

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9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高了民族中小学教师待遇,实行专任教师工资浮动制度,按照专业技术职务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至250元的补贴;民族中小学公用经费在自治区规定标准基础上再增加50%;市、旗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提高民族中小学寄宿生助学金标准,小学每生每月80元、中学每生每月160元,达拉特旗每生每月150元,伊金霍洛旗小学每生每月120元,中学每生每月150元,超过规定标准;民族幼儿园少数民族幼儿每生每月补助20元,特别是伊金霍洛旗每生每月补助50元,准格尔旗每生每月40元;对考入高等院校的民族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至2000元。为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市、旗区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在自治区率先对蒙语授课高中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有效保证了高中阶段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2001年以来,全市投入2800万元用于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所有苏木乡镇中心校以上民族学校建成了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所有民族中小学都配备了计算机,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旗政府所在地民族学校在全市中小学率先实现“班班通”,全市民族学校生机比达15∶1、师机比达3∶1。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2年,全市每个苏木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民族中心幼儿园;逐步将义务教育阶段蒙古族中小学校全部集中到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举办;全市民族中小学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全面普及蒙语授课学前3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民族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12年免费民族教育。

乌兰察布市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水平低的欠发达地区,全市11个旗县市中,有6个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普九”水平低。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借助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的机遇,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按照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和“两基”达标及巩固提高三位一体,统筹规划,一次性奠定全市基础教育新格局的整体思路。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2.9亿元用于中小学校舍建设。按照一次性规划,二年完工,分年还债的要求,用两年时间一次性完成5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学校点多面广、布局分散、复式班多的实际,制定下发了《乌兰察布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坚持大集中、大收缩的原则,在全市大范围内对学校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审定,确定了“收缩农村牧区办学规模,扩大城镇中小学规模,形成小学以城镇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为主,村办小学和教学点为补充,初中以城镇初中为主,乡镇联办寄宿制初中为补充,高中全部集中在旗县所在地以上城镇”的布局调整思路。坚持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校舍建设、危房改造和“两基”攻坚有机地结合;坚持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减轻农村牧民负担结合;坚持布局调整和防流控辍相结合;坚持布局调整和后勤服务保障相结合。经过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全市小学由2003年的680所调整到269所,教学点由1523个调整到221个,初中由179所调整为61所。目前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中小学246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76.9%,寄宿学生人数达到8.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7.4%,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条件。

(五)办学特色鲜明

自治区鼓励各地及学校办学形成特色,教育评价强调在规范基础上,尊重特色。为提高质量,发展特色,自治区政府把重点放在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开展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活动。目前,自治区已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40所,这些高中都有重点示范项目,从而引导全自治区普通高中提高教育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包头一中珍视深厚的文化积淀,坚持敦品励学、育人为本、面向未来、服务大众的办学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培育特长的办学思想,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包头九中的第二课堂效果显著,硕果累累,以科技小发明最为突出,曾获国际银奖1枚、国家金奖4枚、自治区一等奖12人,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呼和浩特十六中是“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单位”,以实用英语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尤为突出。

(六)学校精细化管理

为加强对学校的管理,自治区政府还重点开展了学校管理先进县的创建活动,制定了学校管理先进县的评估标准。自治区根据盟市初评合格后,组织评估组进行评估,达到标准后,给予学校管理先进县的称号并给予奖励。在自治区所辖的9市3盟,101个旗县中,已有9个旗县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学校管理先进县称号。内蒙古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为学校的具体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准确地把握时代对教育工作的全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加强学校管理,从严要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七)工作绩效显著

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基本做到全部入学,小学基本没有辍学现象,初中辍学率控制到1%以下,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5.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0.8%。近年来实施“金钥匙视障教育工程”,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视障教育格局,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自治区对扫盲工作十分重视,每年下达扫盲任务,下拨扫盲经费(每年200万元),免费提供扫盲教材,创建无文盲乡镇(苏木)。全区青壮年非文盲率下降到2.7%。2007年,在自治区60年大庆之前,顺利通过“两基”国检。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结合国家西部地区几项教育工程的实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与2000年比较,小学校数减少5970所,教学点减少5186个,初中减少512所。“盟市办高中、旗县办初中、苏木乡镇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四级办学格局在全区已经基本形成。随着义务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自治区明确提出了标准化办班的要求,为标准化学校建设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一是普及程度高,所到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设备配置档次高;三是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具体;四是建立了“三个平台”,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支持平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平台。

三、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启示

考察结束后,考察团成员认真总结学习、交流吸收内蒙古发展基础教育的经验,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考察学到了经验、看到了差距、提高了认识、增大了压力、增强了使命感。收获大、启示多,主要有:

(一)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为先导,高位推动基础教育强势发展、优质发展、科学发展。

(二)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以体制创新、机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机制,激活以政府办学为主、多元办学的投融资机制,开发优势资源教育费附加或教育补偿金的政策及其保障机制,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合优化学校管理及评价资源的机制,规范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机制。

(三)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强化现代学校管理,以人本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强化基础性、常规性管理要求的落实,系统性、全程性管理方式的运行,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管理的实施,促进区域及学校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切实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以大爱的情怀,建设一支善于谋划、敢于创新、善于管理、勤于指导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支有主见、有思路、有个性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情操高洁、境界高远的教师队伍。

(五)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提高领导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增强领导的教育意识,开拓领导教育的科学思路,寻找领导教育的科学方法,使教育成为各级各部门领导挥之不去的情怀。

四、借鉴内蒙经验,加快改革发展

(一)科学谋划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全省基础教育正处在事业发展、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与时俱进地谋划近期、中期、远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保障措施。近期重点是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中期重点是全面巩固“两基”成果,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加快“普九”向前、向后延伸年限;远期重点是全面实现高水平、高质量“两基”,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普及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提高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保障水平

基础教育的持续、快速、均衡发展,需要健全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支撑。提高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依法保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体现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好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优质学校,满足社会及各族群众对教育的特殊需求;三是开发、出台房地产、水电、有色金属、旅游、“两烟”等优势资源及产业教育补偿费的相关政策,拓宽地方教育费附加渠道和品种;四是规范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

(三)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必须把标准化建设作为最基本的手段。一是全力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二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对均衡;三是提升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水平,坚持建管结合、管用并重的原则,搭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运用、教师培训、学科教学三个支撑平台,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共享。

(四)创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主线。一是要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分级办学、各负其责举办义务教育的办学格局;二是构建以县乡两级为主举办示范幼儿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园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三是建立分级办学、以州县两级为主、强势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的基本格局;四是深化“三制”改革,广泛调动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活力;五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效益等各个环节的评价制度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五)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效益

促进云南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最大程度的集中办学,向“中学办在县城及以上,小学办在乡镇,幼儿园办在村”的目标迈进;二是进一步加大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尽可能减少资源配置上的重复和浪费;三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及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适时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四是全方位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三支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校长办学的特色化和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

◇责任编辑王世赋◇

第3篇: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作者: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章来源:四川旅游政务网 点击数:910 更新时间:2011-08-30 09:01:20

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基本情况

考察团全体人员先后考察了昆明路南石林、七彩云南、大理古城、洱海、蝴蝶泉、天龙八部影视城、黑龙潭公园、丽江古城、束河古镇、东巴大峡谷等著名景区(点),观看了《丽水金沙》、白族三道茶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当地一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部分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交流,受益匪浅。

二、五点感受

一是产业地位显著。旅游业对云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按对GDP的贡献,云南第一大产业是烟草及加工业,第二大产业就是旅游服务业。以丽江市为例,2010年,共接待游客909.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46亿元,相对全市GDP的比重为78.3%,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数为25万人。

二是产业体系完善。云南旅游产业化已具规模,吃、住、行、游、购、娱、信息等产业要素完备,功能健全,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重点旅游城市功能综合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健全,高效便捷;旅游重点区域的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大理至昆明有旅游专线铁路,丽江机场正在进行国际机场改造;景区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绿化、净化、美化到位。如丽江有5A级景区两个,古城区辖区内就有星级宾馆酒店146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46家,二星级62家,一星级18家;非星级宾馆、酒店、客栈、招待所953家,其中特色等级50家;旅游购物店30家;旅行社27家;导游3000多名。

三是文化特色鲜明。在大理、丽江、昆明,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山、水、物、人、歌、舞等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白族漂亮的民居建筑群,大理洱海游船上的白族三道茶表演,丽江古城《丽水金沙》文艺演出节目,令人印象深刻。

四是品牌优势突出。云南充分发挥“奇山异水,民族风情”的优势,着力创建世界旅游胜地。昆明成功打造了“七彩云南”的品牌,成为云南唯一一个以购物为主要内容的3A级旅游景区;大理突出白族风情,打造“风花雪月地,山色水光城”的品牌和形象;丽江则突出纳西族风情,系统展示东巴文化、摩梭风情,塑造“世界遗产保护地”的形象。旅游已成为他们对外交流、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

五是旅游商品丰富。云南把旅游购物纳入了旅游线路,昆明、大理、丽江等地都形成了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生产、

销售与旅游线路一条龙,茶叶、药材、珠宝首饰、各种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其中缅甸玉器、云南药材、普洱茶、云烟、银器工艺品等是游客购买的热点。

三、三个启示

同本次考察的三个优秀旅游城市相比,昆明及其石林与阆中及其古城资源类型不同、品级不同,不具可比性;但同大理、和丽江相比,阆中旅游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的,主要在于阆中古城比大理古城更有品位,历史文化积淀远远胜过丽江,特别是阆中古城有重庆、西安、成都三个特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客源依托,这是我们真正的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是我们在未来10年内赶上或超过这两个旅游名城的凭借。当前,我市旅游正在向其成熟期迈进,如日中天的云南旅游对阆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启示之一,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

云南是全国较早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大胆探索“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经过数十年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市旅游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资源保护、环境优化、氛围营造、功能配套和产业培育方面同丽江古城比差距明显,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应该在规划质量、建设管理、产业政策上下足功夫,优化产业机构,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

启示之二,大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荣发展

云南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以文化提升内涵和品位,文化以旅游展示特质和底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了双赢。昆明的《映象云南》、大理的《蝴蝶之梦》、丽江的《丽水金沙》等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旅游精品节目,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有银都之称的水乡新华村,几年前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银匠艺人还靠走乡串户打制银器饰品为生,自从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和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云南十大名镇” 之后,云南省政府从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景区现已发展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商务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阆中古城历史厚重,拥有风水、春节、科举、三国等文化资源,还有皮影、巴象鼓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遗产,应结合自身特色,做好精品文艺节目打造、文化产业园建设工作。

启示之三,积极推进线路统筹和旅游商品开发工作

旅游购物是旅游六大要素中消费最大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项。云南旅游购物的成功原因有两个,一是旅游产品丰富,二是在于线路统筹的成功。跟过去的十年相比,云南主要旅游线路一成不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成不变、旅游商品种类基本上一成不变,但这却是云南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三分之一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交通区位改善后,我市应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加强与九寨、峨乐、都江堰等旅游发达地区的合作,力争成为省内精品线路重要节点。同时,要加快

我市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构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发展平台;加快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和引进,把旅游工艺品和开发与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相结合,逐步推出开发质优、款新、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分期分批建立一批4A级以上旅游定点购物商场,并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把定点购物纳入游程计划。

第4篇: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赴云南考察报告

BY YAOY 2014年12月10日

1

赴云南考察学习报告

2014年11月20日至25日,院内组织为期6天的考察。在整个考察活动中,自己在饱览了云南这片大好河山的同时学习了他们发展旅游、城市规划的种种,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心灵升华之旅。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石林、大理古城、丽江、昆明世博园等多个地方。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等1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多种精彩文化旅游节目。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2

二、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

3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

4

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昆明提出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展示昆明旅游的魅力。

(三)广泛开辟渠道,大力促销文化旅游产品。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景区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各地制作的宣传册、光碟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各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各旅游城市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

(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云南各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推出了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云南民族村等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和大型实景演出等气势

5

宏大、让人震撼,均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热点和卖点。

(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云南各地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土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云南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民间人才济济。云南的旅游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也比较高。考察团所到的导游人员都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区景点和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待人热情,大方得体,让人对云南留下美好印象。

三、收获和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突出、亮点明显,使我们很受教育和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经验,找差距;学精神,找不足;学特色,找目标。学经验,就是要学习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

6

政为民,服务人民群众,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经验,学习他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经验,学习他们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学精神,就是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学习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学特色,就是学习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学习他们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学习他们坚持富生富民相结合、选准发展路子。通过赴云南学习考察,对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云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对我们发展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业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第5篇:云南旅游业考察报告

2006年6月下旬,绍兴市旅游考察团前往云南考察旅游业发展情况。所到之处的旅游业发展经验,特别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行业管理,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富有特色的昆明旅游行业协会

昆明旅游业最值得一提的是旅游行业协会。1998年以来,昆明成立了8个专业独立法人协会:饭店业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车辆协会、旅游餐饮协会、导游协会、旅游购物协会、景区协会和营销协会,协会呈现4个特点。

1、社会化。每个协会一般下设秘书处,有专门组织机构,内部职位均由企业人士担任,如昆明旅游联合营销协会,由93家旅行社以平等自愿原则联合成立。协会以诚信为本,为营销昆明、宣传云南探索新路,积极开拓市场;联合采购旅游产品,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加强与国内外旅行商的交流合作;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维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专业化。昆明市导游协会拥有会员1700余名,能在政府有关会议上探讨行业发展问题,反映导游人员的想法和需求,并定期举办“对话”活动,邀请政府领导和导游代表参加,针对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和有争议的问题以及政府即将制定的有关管理办法交流意见。协会还为非旅行社专职导游人员代办申请《导游证》、《等级证》、IC卡等,为其建立个人档案,组建导游服务质量监督队,通过各类途径倡导行业自律。开办“导游会馆”,组建艺术团、篮球队、足球队等。

3、经常化。如昆明导游协会定期不定期的举办专业知识和技能讲座、经验交流会、节庆联谊、技能比赛等活动,举办导游人员供需见面会。调解导游与旅行社之间的纠纷;为会员提供代办保险等各类服务,与律师事务所联合设立“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在省市旅游局、质监所的帮助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昆明市旅行社协会,对内制定行业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对外积极维护全行业合法权益,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开展各种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为企业创建沟通平台。

4、特色化。昆明有旅游车1500多辆,昆明旅游车辆协会有30多家旅游汽车公司。旅游汽车抗风险基金全部来自会员单位“贡献”的旅游车身,由昆明市交通旅游广告公司负责开发,车身广告租金全部用于旅游车的风险救济。协会每年抗风险基金达到1000万元左右,基金用于为旅游车辆购买足额的座位险、第三责任险,在事故发生后立即交付善后款、解决各方争执,及时保护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的利益;抗风险基金由市政府、市旅游局和旅游汽车协会三方负责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昆明旅游行业协会的最大作用是解决行业间的恶性削价竞争。昆明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协会组织,行业自律,企业参与”的思路,于2003年由几个行业协会入股成立昆明旅游商务结算管理公司,担任“中心结算帐户”管理者的角色。通过集中支付、统一结算,饭店及时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钱,有效解决了旅游行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随后,昆明饭店行业自律监督中心应运而生,以行业自律的创新手段为饭店行业和饭店企业的健康有序竞争和诚信服务提供保障,对饭店企业遵守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进行服务和监督检查,发挥联系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与企业的纽带作用。一举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先接待、后付款”的习惯,要求所有来昆明旅游的团队必须按照“先付款、后接待”的办法,否则不允许昆明的旅行社接待。同时规定了宾馆的最低保护价,旅行社选定宾馆后将房款打入结算公司指定账户,由结算公司负责昆明地区宾馆与旅行社之间的收付款工作。结算公司利用互联网担任“中心结算账户”的管理者,即旅行社把团费打到指定账户,然后由导游领着客人到酒店、旅游景点、旅游汽车、旅游餐饮和旅游购物店刷卡消费,在这个交易平台上,集中支付,统一结算。

二、探索创新之路的大理旅游集团

2002年前,大理旅游业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低价恶性竞争、内耗严重等问题,处于“小、散、弱”状况,旅游发展资金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2002年下半年,大理组建旅游集团,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以资源和品牌为纽带,通过联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通过推行大理旅游一卡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大理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大理旅游集团是由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总公司和大理省级度假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出资,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组建的国有企业。集团通过租赁方式拥有三塔、蝴蝶泉、南诏风情岛、洱海公园、天龙八部影视城等苍洱风景区骨干景点和洱海游船的经营管理权。大理州人民政府授予旅游集团制定苍洱旅游线路、价格和推介的权利,洱海大型旅游船的独家经营权,统一对外宣传促销大理苍洱景区旅游品牌、线路的权利;成立结算中心,对苍洱之间的旅游消费实行统一结算的权利。组建旅游集团,对实现旅游资源的重组整合、规范旅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增强旅游业总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理旅游集团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方面:

1、改革管理体制,迈出旅游与文化部门整合之路。大理旅游集团由6个不同性质、不同管理体制的单位组建而成。为顺利实施重组,州市政府授权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实施组建工作。通过整体改制,三塔公园等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次性转制为企业,成为大理旅游集团的下属分公司,原职工中止事业身份,全部划归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集团组建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强强联合,创新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迈出了大理旅游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旅游部门与文化单位资源整合的新路子。

云南旅游业考察报告来自-,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6篇:云南、四川等地发展旅游业考察报告

云南、四川等地发展旅游业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药、水、游”三大战略重点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安康旅游产业,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我们于XX年5月31日至6月9日对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和四川雅安等地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云南、四川等地旅游业发展的蓬勃势头,深受启发,很多地方值得安康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主要经验

云南、四川两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和雅安的碧峰峡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深受中外游客青睐,其成功在于: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云南旅游业起步于“七五”时期,发展于“八五”时期,成熟于“九五”时期,四川雅安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和四川雅安等地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建设”的转变升级过程。他们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一是决策思路新。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昆明建成绿色生态之都、康体休闲之都、商贸会展之都,丽江提出了要把丽江建成世界级精品旅游城市,大理提出了“以旅兴市”的战略。四川雅安提出了要建成西部生态乐园。二是规划起点高。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都是由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高起点、大手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旅游产业规划,并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雅安的碧峰峡为了使规划高起点、高水平,万贯集团赴国内外许多地方考察,从而使碧峰峡在与成都、重庆另外两个同类景点建设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政策扶持到位。从1988年开始昆明、大理、丽江市政府就确定把宾馆饭店、旅行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收入全额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一定五年不变,做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其中70%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30%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旅游重大项目政府实行贴息贷款,如云南最大的旅游购物中心“七彩云南”就是由政府贴息贷款亿元建设起来的;云南省政府还规定全省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三(由税务部门征后返给旅游主管部门)用在旅游宣传促销上,仅昆明市旅游局,每年就有500─600万元返还资金作为旅游产业宣传促销费;全省每年还有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香格里拉的开发就是使用旅游发展基金建设起来的滇西著名旅游胜地。各部门在资金投入上也积极向旅游产业倾斜,有力的资金保障为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四是把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作为发展旅游的载体工程。昆明、大理、丽江都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地都把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硬件、软件等设施上给予加强。五是注重营造大旅游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旅游带动战略,注重强化旅游部门职能,增强全社会为旅游业服务的意识,各行各业围绕旅游工作,围绕旅游发展,抓大旅游,打总体战。

2、机制灵活,管理创新。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注重创新机制,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一是重点景区都实行管委会制度,管委会主任由市县区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管委会行使对旅游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项目立项、土地开发及用地管理、规划建设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环境保护、治安消防、劳动用工和旅游行业综合管理等地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由旅游开发公司独立经营,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二是市、县区一级大都成立了旅游集团公司或旅游开发公司,对辖区景区景点实行“一卡通”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实现旅游企业之间的网络电子交易和帐务的适时清算、全市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景区景点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四川雅安碧峰峡景区1997年前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先后实施了两期工程开发,都是政府出资,财力耗干投入了580万元,最终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接待能力。1998年,雅安市委、市政府冲破各方面的阻力,与四川万贯集团签订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协议,把碧峰峡景区交由万贯集团开发经营,用了短短九个月时间,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西南最大的自然生态动物公园,从此一下激活了碧峰峡,1999年12月28日开业,XX年春节期间景区每天收入100万元,雅安市银行因景区带来的相关收益存款每天近500万元,每天约5000辆车穿过雅安城区。现在每年为雅安市财政上缴500万元税收,并增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碧峰峡景区成功的经验就是实行了“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开发模式,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永续利用,使景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为中国旅游业投资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四是行业协会健全。云南、四川等旅游发达地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各个环节,都建立了行业协会,实行了行业管理,使各行各业都围绕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近年来加快了交通、电力、通讯、城市和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先表现在城镇建设上:加大旅游重点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基本形成了与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昆明有星级以上酒店114家,其中

四、五星级的酒店20余家,国际旅行社24家,国内旅行社190家,旅游专用汽车1500余辆。其次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凡是旅游重点区域的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专线铁路公路网络形成了点面辐射的骨架扩张。大理至昆明旅游专线铁路、大理至丽江专线公路、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以及丽江机场口岸的建成等使游客来往自由。第三表现在景区功能上:景区内部电、水、通讯配套完善,游人所到之处,景区都能接通移动电话,绿化、净化、美化到位,游乐项目与服务功能遥相呼应,六大产业要素完备,旅游市场功能完善,使游人更深刻的感受到现代与自然,古朴和文明的有效结合,使自然景观、古迹风貌平添了许多人性化的风格。

4、旅游文化结合,旅游内涵丰富。在云南、四川各族游景点,都能够利用多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使旅游和文化、体育紧密结合。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傣、纳西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和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镇建筑,成为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我们所到之处,不论是在少数民族十分集中的大理、丽江,还是在现代化都市的昆明,不论是在景区、餐厅,还是在交通车和游船上,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都可以欣赏到精彩纷呈,气氛热烈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比如昆明吉鑫园的宴舞、大理纳西族的三道茶表演和傣族的婚俗表演、丽江的丽水金沙表演等,游客在游览或观看时,还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表演当中去,使游客真正达到了放松心情和休闲娱乐的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集中向游人展示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四川雅安碧峰峡也大力挖掘女娲传说和摩梭女王的神奇故事,充分展示女娲文化和摩梭文化,让游客也深深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一方面加大旅游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使文化产业为旅游业发展需要寻找市场,为旅游业服务,旅游业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内涵。另一方面加快民族和地方文化的挖掘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和旅游文化演出公司,促吏旅游和文化共同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丰富旅游文化内容。为了使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政府在分工上也大多由一名领导分管。

5、宣传促销力度大,方式灵活。我们所到之处,凡是旅游业发展迅猛的地方,没有不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不仅力度很大,而且方式灵活。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每年都要从旅游发展基金或财政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宣传促销工作,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实施整体宣传促销。一是通过办节办会宣传促销。云南、四川等地结合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经常性开展节庆活动,昆明的世博会、国际旅游节和每年的民族服饰展销会,雅安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等,当地政府还成立了经常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协调领导小组,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大做旅游宣传促销文章。同时,积极鼓励企业、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办节办会,做到“一季一节一月一活动”,吸引游客,提高旅游品味。就连曲靖市罗平县的油菜花节也办出了名气。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促销。通过当地、省、中央媒体逐级举办专栏,滚动宣传促销。三是通过名人效应宣传促销。昆明通过国家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举办大型民族歌舞《云南印象》,和一百多位省部级领导去碧峰峡检查指导工作,还邀请了挑战生命极限的奇人陈先生,在碧峰峡景区举办了饥饿49天的吉尼斯记录挑战活动,借助名人、领导人、奇人的光环效应,宣传促销旅游产业。

6、注重旅游商品开发,游客购物纳入旅游线路。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都形成了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生产、销售与旅游线路一条龙。每个市都有多家旅游购物专业市场、商场或一条街,并把旅游购物纳入了旅游线路。我们此次考察不论在大理,还是在丽江,游客都会被导游带入二三家旅游购物定点商场参观和购物,在旅行的途中,需要喝水或上厕所方便,厕所和免费茶水房都设计在商场的最里面,这样强行刺激游客视觉,激发和诱导游客的购买欲望。尽管游客们大都知道纳入游程线路的定点商场的商品价格不菲,而且导游或者导购小姐在一番介绍以后,都会强调一句游客是否购买可以随意,不加强制,颇有人情化的味道。但是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特别是听了导购的热情讲解以后,还是禁不住诱惑,纷纷解囊购买。我们考察团在昆明黄家医圈参观,导游介绍说给大家免费洗脚,消除疲劳,刚一坐定,就来一位大夫,滔滔不绝地讲了黄家医圈的历史后就开始推销中药产品,这明知上当,但还是有不少同志愿意掏钱买药,心甘情愿地上当。

7、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旅游环境较好。在昆明所有导游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国导证和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统一民族服饰,并经过专业院校系统培训后方可执业。导游的知识面广,解说得体,不仅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状况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且一些导游还能歌善舞,教游客学习一些简单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或舞蹈,使游客觉得整个游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导游的服务技能娴熟,回答问题不厌其烦,仪态端庄,机智聪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旅游行业管理有序,操作规范,欺客、宰客等现象较少,旅游发展环境较好。

二、主要启示

1、科学定位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前提

安康旅游要真正实现大的发展,必须对安康旅游重新科学定位,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发展方向,既要注意利用各景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又要全面认识安康旅游资源整体特色,更要充分认识安康旅游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中的地位。通过这次旅游考察,我们认为不仅仅定位在把安康建成西安的后花园,可否定位在安康建成北方最大的水上生态乐园。在开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安康绿色生态旅游特色资源优势,深挖安康生态旅游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和更新打造一批旅游特色产品。要突出重点,对汉滨、岚皋、平利、宁陕、紫阳、石泉等重点县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安康旅游发展分布格局。要多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项目(如文艺演出、民间绝活表演和各种参与性比赛等),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增加游客的消费量。通过科学定位、总体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推出几条特色旅游线路,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2、制定产业政策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重要保障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富民产业,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同时还需要政府扶持。借鉴云南、四川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很重要一条是在发展初期,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安康在开发扶持旅游业发展上,一方面要用活各种项目资金,把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水资源保护、扶贫开发、移发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和投融资机制,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旅游产业,对重大旅游项目实施政府贴息等,有效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3、创新管理机制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动力

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管理机制。目前,安康旅游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管理脱节,政府无法把各景区景点、旅游服务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二是景区景点多头管理,导致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三是景区景点管理权和经营权、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管理没有活力。因此,必须在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建立旅游集团公司,重点景区实行管委会制度,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大力培植旅游龙头企业,走集团化发展路子,形成以旅游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为主体,责权明确,协同发展的旅游企业组织新格局。要大力提倡四川雅安碧峰峡“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模式,不能再走仅靠国家投资的低水平建设的路子。

4、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关键

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是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之关键。安康旅游业其所以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因为交通原因,很多景点还处于原始状态,我们的鬼谷岭、千层河、羊山、燕子洞、擂鼓台等重要景区,都因为不通公路,开发举步维艰,好多民间资本看好景区景点的前景,也因公路不畅望而却步。因此,公路交通规划要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重点景区道路要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安康至瀛湖旅游专线,瀛湖至岚皋二级公路,通往鬼谷岭、千层河、羊山、擂鼓台等重要景区的公路应尽快列入建设规划,以此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景区开发。要加大重点景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景区景点质量等级申报工作,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同时,要结合开展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加大安康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功能,为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创新宣传促销方式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重要措施

旅游业的发展,一个景点的成熟在于宣传促销,在于炒作。正如昆明旅游局的负责同志饶有兴趣的说:“我们搞旅游工作就是无事生事,有事更要借题发挥,大造声势,以此来吸引游客,搞活人气。”安康旅游宣传促销要借鉴昆明的经验,改变过去局部、行业内部的宣传促销,为整个安康城市化的大宣传促销和城市形象展示,由过去单一型、分散型宣传促销,转变为综合型、整体型宣传促销。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以塑造安康整体形象为重点,充分利用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及各县区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建立政府组织、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新机制。通过举办龙舟节,巩固已有的客源市场,不断向全国和海外开拓新的客源市场,聚集人气,和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一样,使安康龙舟节成为安康向外打出的一张比较固定的旅游品牌。在客源市场和周边城市要逐步建立营销网络,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旅游电子信息商务平台,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安康,采取画家画安康,作家写安康,歌手唱安康,摄影家拍安康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安康旅游资源。

6、赋予旅游文化内涵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灵魂

文化和旅游有着历史的渊源。安康尽管没有象云南、四川那样富集的多民族文化,但安康汉水、秦巴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民风纯朴,各具特色,蕴藏着很多值得研究的文化内涵,比如岚皋的岚河漂流、南宫山宗教文化,石泉的鬼谷文化,平利的女娲文化,汉阴的三沈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旬阳的太极文化,紫阳的茶文化和山歌文化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我们通过开发旅游产品,对旅游产品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和文化、体育竞技活动得到有机结合,来打造旅游精品,提升和增强旅游文化品位。

7、开发旅游商品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重要环节

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康旅游商品发展严重滞后,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投入的比例很低。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旅游商品太少,二是旅游商品购物没有纳入旅游线路统筹安排,三是没有专门的旅游商品购物市场。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例,完善旅游市场功能,一是要加快我市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构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发展平台,以安康已有一定名气的丝绸等工业产品、中药材和茶叶、绞股蓝等农副产品为基础,提高科技含量和包装质量,发展成名牌商品。二是加快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引进,把旅游工艺品开发与安康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产品生产相结合,逐步推出开发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安康旅游工艺品,如汉江奇石、根雕工艺品、木雕工艺品等。通过自主研发和借助外地企业加工相结合,逐步形成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和生产体系。三是建立一批旅游定点购物商场,商场和旅行社密切合作,并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把定点购物纳入游程计划。

8、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做大做强安康旅游业的根本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传播根本在于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强全市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旅游、人事、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在职和在岗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与大专院校联合搞好重点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导游队伍培训,推行景区景点专职导游制度,要努力使每个导游不仅熟悉景区景点的知识,而且熟悉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民俗风情和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

三、几点建议

1、重新修编安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现在的安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不适应目前安康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对旅游总体规划重新修编。建议要立即着手成立专门班子,聘请知名专家,对全市旅游资源进一步全面普查,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反复论证,高起点大手笔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使之法规化,成为指导我市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2、适当时候召开一个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年底适当时候,建议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一个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从现在起,组成专门班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加快安康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促进安康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①、针对我市旅游产业“小、散、弱”的特点,借鉴外地经验,市上拟组建安康旅游集团公司,为市旅游局直属企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推行“一卡通”制,并逐步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实现旅游企业之间的网络电子交易和帐务的适时清算。

②、旅游发展重点县区要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可与县区旅游主管部门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③、瀛湖景区实行管委会管理,公司化经营。

④、由旅游局负责,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督和服务作用。

通过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有效打破行业壁垒、条块分割和地域限制,大力培植旅游龙头企业,走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形成以旅游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为主体,责权明确,协同发展的旅游企业组织新格局。

4、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通过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抓旅游的良好氛围。建议成立专门班子,拿出方案,向中省申报安康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此促进和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争取XX年把安康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5、举办旅游商品展销会

从今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安康旅游商品展销会。今年十一黄金周可由市旅游、乡企、经贸等部门联合举办首届安康旅游商品展销会,通过组织市内外企业,展示展销,聚集人气,繁荣经济,促进发展。

(作者分别系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科长)

第7篇:云南、四川等地发展旅游业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药、水、游”三大战略重点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安康旅游产业,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我们于2004年5月31日至6月9日对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和四川雅安等地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云南、四川等地旅游业发展的蓬勃势头,深受启发,很多地方值得安康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主要经验

云南、四川两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和雅安的碧峰峡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深受中外游客青睐,其成功在于: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云南旅游业起步于“七五”时期,发展于“八五”时期,成熟于“九五”时期,四川雅安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和四川雅安等地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建设”的转变升级过程。他们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一是决策思路新。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昆明建成绿色生态之都、康体休闲之都、商贸会展之都,丽江提出了要把丽江建成世界级精品旅游城市,大理提出了“以旅兴市”的战略。四川雅安提出了要建成西部生态乐园。二是规划起点高。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都是由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高起点、大手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旅游产业规划,并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雅安的碧峰峡为了使规划高起点、高水平,万贯集团赴国内外许多地方考察,从而使碧峰峡在与成都、重庆另外两个同类景点建设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政策扶持到位。从1988年开始昆明、大理、丽江市政府就确定把宾馆饭店、旅行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收入全额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一定五年不变,做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其中70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30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旅游重大项目政府实行贴息贷款,如云南最大的旅游购物中心“七彩云南”就是由政府贴息贷款1.3亿元建设起来的;云南省政府还规定全省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三(由税务部门征后返给旅游主管部门)用在旅游宣传促销上,仅昆明市旅游局,每年就有500─600万元返还资金作为旅游产业宣传促销费;全省每年还有1.5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香格里拉的开发就是使用旅游发展基金建设起来的滇西著名旅游胜地。各部门在资金投入上也积极向旅游产业倾斜,有力的资金保障为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四是把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作为发展旅游的载体工程。昆明、大理、丽江都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地都把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硬件、软件等设施上给予加强。五是注重营造大旅游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旅游带动战略,注重强化旅游部门职能,增强全社会为旅游业服务的意识,各行各业围绕旅游工作,围绕旅游发展,抓大旅游,打总体战。

2、机制灵活,管理创新。昆明、大理、丽江、雅安等地注重创新机制,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一是重点景区都实行管委会制度,管委会主任由市县区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管委会行使对旅游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项目立项、土地开发及用地管理、规划建设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环境保护、治安消防、劳动用工和旅游行业综合管理等地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由旅游开发公司独立经营,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二是市、县区一级大都成立了旅游集团公司或旅游开发公司,对辖区景区景点实行“一卡通”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实现旅游企业之间的网络电子交易和帐务的适时清算、全市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景区景点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四川雅安碧峰峡景区1997年前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先后实施了两期工程开发,都是政府出资,财力耗干投入了580万元,最终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接待能力。1998年,雅安市委、市政府冲破各方面的阻力,与四川万贯集团签订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协议,把碧峰峡景区交由万贯集团开发经营,用了短短九个月时间,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西南最大的自然生态动物公园,从此一下激活了碧峰峡,1999年12月28日开业,2000年春节期间景区每天收入100万元,雅安市银行因景区带来的相关收益存款每天近500万元,每天约5000辆车穿过雅安城区。现在每年为雅安市财政上缴500万元税收,并增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碧峰峡景区成功的经验就是实行了“政府出资源,统一规划,企业出资金,独立建设、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开发模式,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永续利用,使景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为中国旅游业投资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四是行业协会健全。云南、四川等旅

第8篇:云南考察报告

彩云之南,梦之向往

——记云南考察实践报告

(一) 考察地点:云南

(二) 考察时间:2010.8.15~2010.8.29

(三) 考察摘要

学校以考察的形式,组织我们去了云南。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了解到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立体的云南。美是自然而然,由内而外自由散发的。云南的美在于它的淳朴与宁静,它没有远离尘嚣,却让人有了恍如隔世之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对我们设计的重要作用,如何巧妙地在我们冰冷的设计中渗入有温度的名族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情感。这是我们考察的主要目的。

(四)考察内容

4.1 考察路线

昆明——大理——香格里拉——丽江——大理——昆明

4.2各地风情

一天两夜的奔波,初入云南,喜悦不言而喻。

毋庸置疑,云南是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它不会让人觉得犹如西藏之庄严肃穆,亦不会让人觉得犹如上海大都市的浮华喧嚣。它是柔软的!是已经注入到了它生命里的柔软,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亲吻的柔软!进驻昆明——从人头攒动的火车站走出来,卸下了满身的疲惫。看着微亮的天空,心中略带兴奋。这就是云南了啊!我心心念念的云南——它在我的脚下。不禁笑了···

云南省博物馆,是昆明的第一站。或是看惯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青铜陶瓷,猛的在云南省博物馆看到五颜六色的刺绣、民族服饰,心一下子好奇了起来。它没有那么重的历史痕迹,甚至有些东西还是新的。有点明白,博物管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回忆历史的展台,更大的,它应该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缩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博物馆里存放的是我们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人的民族魂。

云起大理——看完博物馆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大理。说到大理便不得不说说这里的三多了,所谓三多——卖银多、瓢客多、雕民多。猜得不错应该有好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三个词时,脑袋里肯定出现的是另外三

个词吧。云南多银矿,盛产银器,满街的银饰店,花色各异。这里的瓢形面具大概有些历史了吧,是云南人民的特殊信仰。还有这里的雕刻,不管是银器上的、玉器上的,或者是木雕,都大大地体现了云南人民的巧手。大理有“风花雪月”的美称,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他们囊括了大理非常具特色的地方。大理全称是“大理白族自治区”。 白族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民情风俗上有着与我们汉人不一样的特点。在婚嫁礼俗上,白族人讲究“嫁儿子,招女婿”;在审美观上,他们的标准则是“以白为贵,以胖为美”。他们唤男子为阿鹏,女子为金花。

在大理喜洲,我们尝到到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就像我

们的一生,历经磨难到渐入佳境,最后流连一生。喜洲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风格。 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天龙八部洞是大理之行的最后一站。当年拍天龙八部之时还曾到

这里取过景。洞中多奇石,在一些灯光的效果之下,更显神秘色彩。一路拾级而上,没有回头路。人应该要勇敢,努力走在前面,才会更快地找到出路。走出天龙八部洞,温润的阳光迎面扑来,好不惬意!

转战香格里拉——在路上,路过了一个大型的木雕作坊。以前也

是见过的,因为爸爸就会,从小耳濡目染,却是觉得家里见得和这里看到的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到不说工艺上的精致程度了,反是它的造型,随原木就势而雕,犹如浑然天成。层次之复杂,直教人叹为观止。

车子到达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多了。住在这里的人民多是藏民,

生性豪放不羁。我们去了藏民的家里,吃着酸奶酪、油炸果,喝着传说中的青稞酒、酥油茶,看着藏族朋友热情的舞蹈——想说爱你不容易!地区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我们对食物的不适应。即使是这样,丝毫不影响我们拥抱这个美好的夜晚!回到住的地方已是午夜12点了···

第二天去了盛传的小布达拉宫松赞林寺。与白族人民不同,他们

信奉的是藏传佛教。松赞林寺,这是个神圣的地方!庄严而又肃穆。见

到了很多壁画,富于哲理的故事画面,丰富的色彩搭配。一切是那么空灵而又不失庄重。带着虔诚来到这里···

香格里拉有很多很多的酒吧,多是一些背包客会住在这里。这里的小情调很适合那样闲暇的他们。他们都有着非常别致的店名。街上有着很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他们,看他们步履平平,不疾不徐,惬意不自知。在西方人的眼里,香格里拉是一块圣地。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庆却惟妙惟肖的拥有着詹姆斯· 希尔顿(James Hilton)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

迪庆各民间对工艺与美术情有独钟,在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居中,可要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所表现的多为佛教内容,宗教色彩浓厚。有佛像、菩萨像、宗教人物像、说法图、寺庙图、佛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还有各种雕塑、唐卡画、酥油花、东巴画、地毯、土陶等。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充分表现了迪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情迷丽江——我不得不说在丽江,日子它真的慢了下来。丽江,这个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古城。随处可见蜿蜒曲折的潺潺流水,在晨曦,在傍晚,在无人的午夜时分。静静缠绵。丽江三大古城:大研古城、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在丽江,会不自觉感到无比柔软舒畅。现在的白沙还比较原始,没有太多被开发的痕迹,有很淳朴的生意人,有很可爱的小孩子···大研古城却不是,这里很繁华,走在四方街头,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之外,就是频繁过多的店铺。有些喧嚣,有点闹腾···相比之下,束河就要安静很多。它不像白沙那般原始,也不像大研古城那般繁华在束河的深深小巷里,我们发现了具有原始气息的客栈,安静而又独特。束河有酒吧一条街,夜晚有点喧嚣,却还是让人觉得出安静。晚上的束河,在河边的倒影里异常的华美,却还是安静的。束河——它

只是静静地,默默地,如同流水,生息不止,看日出日落。

4.3考察心得

4.3.1手工

在这个繁忙的机器时代,手工艺开始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出入云南,我最先被震惊到的的确是这里的手工艺产品。这里的人民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美好。机器快捷方便,做出来的东西确实冷冰冰的毫无温度;手工,也许不似那般工整快捷,却有着机器无可比拟的情感。

4.3.2 色彩

繁复的刺绣,一针一线无不诉说着这里人民的勤劳与朴实。花色各异,色彩浓烈,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我想说,它们的色彩都浓烈到了极致,也有大红配大绿却不会让人心生突兀之感,仿佛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在这里,我学到了色彩之于设计,那是必不可少,合理而大胆的色彩搭配会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色彩,让生活更美好!

4.3.3文化之于设计

其实最终支撑我们设计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情感,这是不论色彩还是笔法技艺都不可替代的。文化之于设计就如水之于鱼,必不可少。其实不管对于什么,它强大的生命力都是来自于的它最深层的本质内涵,有思想方能走得更远。

4.3.4 品牌与营销

在云南,同学因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同样东西价格不一而懊恼自己买的贵了。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表面的相同并不代表材质做工的相同,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是同一种东西。但事实上,如果两件相同的东西,一件拥有品牌,一件没有,那么作为消费者买贵了,他是否会在意呢?多半是不会的。就像每个人愿意花几百块钱买一双耐克鞋,而花几十元买一双地摊货还嫌贵是同一个道理。这便是品牌的魅力,好的品牌形象就是无形的营销广告。

艺术与设计系

081******

2010-9-9

上一篇:五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下一篇:停车场消防管理制度